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贵州旅游开发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影响及其保护

  【中文摘要】 在阐述贵州民族旅游开发对贵州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基础上,指出了保护贵州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在贵州民族旅游开发中保护贵州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些具体对策。
  
  【关键词】民族旅游开发 民族历史文化 保护 贵州
  
  Abstract:Base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bring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tourism to the historical culture of Guizhou, the thesis points out the importance and puts forwards some countermeasures of protecting ethnic historical culture while developing the ethnic tourism of Guizhou. 
  
  Key words:ethnic tourism development ethnic historical culture protection Guizhou
  
   贵州民族地区不仅有秀丽的自然风光,而且还有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贵州民族旅游是“以民族文化为主体资源的旅游,通过民族文化类产品将旅游消费者与旅游供给者联结起来,形成旅游活动,并由此构成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1〕。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还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和回族等四十八个少数民族,为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提供了絶佳的资源优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贵州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具特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历史文化,如五彩缤纷的民族风情、风格独具的民族建筑、色彩斑斓的民族传统工艺,以及丰富的民族历史古迹,使贵州成为一个天然的“民族文化博物馆”。由于历史原因和西部特有的地理环境,贵州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多样性和完整性。贵州的民族旅游业起步较晚,以前人们对贵州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瞭解甚少。20世纪80年代开始,贵州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被越来越多国家的人们所认识。贵州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贵州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可以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民族旅游也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形成了新的挑战。因此,在进行贵州民族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加强民族历史文化的保护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贵州民族旅游开发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影响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特别是西部旅游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贵州民族历史文化为主要吸引物的贵州民族旅游开发也将进入一个新阶段。但是贵州民族旅游开发在给民族地区带来积极的影响的同时,也会给民族历史文化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1.积极影响
  
  (1)促进民族地区对外文化的交流
  
  王阳明《重修月潭寺公馆记》载,“天下之山,萃于云贵;连亘万里,际天无极”。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地形以山地为主,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贵州山地和丘陵占据了全省总面积的97%,平地只占3%,且出露的石灰岩面积占74%。山,阻碍了人们的交通。在这种自然地理环境下,对外文化交流甚少,文化交流是文化得以发展的前提。贵州民族旅游为增进民族接待地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创造了机会。随着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大批不同种族文化背景的旅游者来到贵州民族地区的旅游目的地游览、观光,由于旅游者携带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信息,当他们当地居民交际沟通时,旅游者承载着所在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服饰、行为、思想观念等一系列的显性和隐性文化在不经意间带到了旅游地,影响了当地居民,扩大了当地居民的文化视野。
  
  (2)拯救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接待外来旅游者的需要,贵州民族地区原先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又得到开发和恢复,传统的手工艺品因市场需求的扩大而得到了发展。安顺地戏面具的制作以前都是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那时地戏面具的需求也十分有限,为争夺饭碗,面具艺人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谁制作的面具工艺精湛,他就能得到较多的订货,一家人的生活也就有了保证。因此,面具艺人的手艺只在家庭内世代传承,且传男不传女;若面具艺人没有后代,则只传给家族中的成员,而不传给外姓。为防止外人偷师学艺,许多面具艺人都独自一人闭门干活,如有客人来访,即放下手中的工具与之闲聊,宁可躭误时间,也不边说边干。这种封闭的传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在艺术上的发展创新。但地戏面具成为旅游商品以后,需求量成百上千倍地增长,为满足市场的需要,为了获得可观的利润,祖宗立下的各种规矩统统被打破了。面具艺人们在金钱的驱动下,不分儿子女儿,不分本族外姓,大量招徒传艺,有的还办起了面具作坊、面具公司,对青年人集中培训。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全村人争相学刻面具的盛况,如刘官乡周官屯,全村416户中竟有220户256人制作面具。可见,地戏面具成为旅游商品开发后,完全改变了地戏面具世代沿袭的传承方式,对地戏面具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
  
  (3)加速贵州民族地区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贵州少数民族多居住在山区,山区交通闭塞,人们靠山地农业和狩猎采集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长久的严重滞后,造就了人们以有酒肉共享为荣,以经商赚钱为耻的思想观念。很多民族村寨群众依然宁可穷困也不经商,商品经济举步维艰,经济收入十分有限,村民生活十分清苦。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非商品性和非经济性价值观念严重束缚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贵州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能够明显增加少数民族的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引发其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演变,从而起到移风易俗,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作用。
  
  2.消极影响
  
  贵州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对于民族的传统文化来说是一柄“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但也会对贵州民族文化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处理好贵州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将有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这种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贵州传统的民族文化被同化
  
  贵州全省山川相互交错,山高坡陡, 河谷深邃,保留了较多的民族传统文化。这种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对旅游者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量旅游者不断涌人民族地区,与少数民族直接或间接交往。旅游地民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而趋于同化。如今,民族地区的年轻人基本上不说民族语言而说汉语,甚至多数本民族语言年轻人也都听不懂了;年轻人多是唱流行歌曲,穿汉装和西服。他们过汉族的春节、端午节等。甚至一些民族村寨也丧失了民族特色。不少民族村寨的建筑早已新旧杂陈,民族建筑的韵致虽然依稀可见,但渗透了现代的文明——砖墙、水泥柱和瓷砖〔3〕。雷山县朗德苗寨的清代民居古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二十年来,砖木结构、钢筋水泥的建筑补缀在苗家吊脚楼的村寨上。为追求经济效益,扩大接待量,给游客提供住房和娱乐场所,花溪镇山村的居民不仅乱挖、乱建,而且由于崇尚时髦,新建的房屋多为现代格调的建筑,破坏了村里的石文化民族建筑风格〔4〕。旅游地吸引力也日益减弱。
  
  (2)使民族传统文化商品化
  
  近年来,在旅游商业运作中, 为了增加旅游的吸引力,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奇的心理,民族文化日益商品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从江县岜沙苗寨祭树神的神秘禁地被变成了喧闹的歌舞表演场。鼓藏节是苗族最隆重的祭祖节日,“有些鼓藏仪式和程序仅限于本家族内部,外人不能参与观看,然而,如今游客不仅可以参加鼓藏节全过程,且可以随意拍摄”〔5〕,这固然吸引了不少游客,但却使鼓藏节失去原来庄重严肃的含义。将苗族婚俗开发成旅游产品时,一般的作法是为男性旅游者提供一些漂亮的苗族姑娘,让游客扮作新郎, 苗族姑娘扮演新娘,然后按照苗族的习俗,举行一次假婚礼,以此令游客体验独具特色的苗族婚俗。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在实际的旅游经营中,由于其商业化使该民族婚俗中本该体现的一些美好内容荡然无存,民族婚俗表演似乎变为赚钱的手段。尤为严重的是,有些所谓的民俗表演,不能正确地反映民族文化,造成很坏的影响。2004年7月,一些来自挪威、瑞士、德国的旅游者慕名来到威宁县雪山镇栽树村的切冲,观看当地大花苗的歌舞表演,去体会当地苗族的传统文化,然而节目“芦笙舞”伴奏的芦笙声音不是由表演者吹奏出来的,而是由一台録音机播放出来的,由于扩音器的质量问题,声音还时断时续,节目的最后,一位苗族少女在尽情地演唱《爱的奉献》,尽管演唱者唱的很投入,但多数游客不等演唱结束就已经离席了 〔6〕。
  
  (3)使贵州民族地区的民族价值观退化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虽然各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很大,但各民族仍有共同的价值观,如热情好客、忠诚檏实、吃苦耐劳、重义轻利等,民风十分淳檏。然而随着贵州民族旅游的发展,一些地区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出现了明显退化,甚至遗失,给人一种民风日下的恶劣现象〔7〕。在未发展旅游业之前,如果你到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的人们会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你,再为你倒上自酿的美酒,唱上劝酒歌。而如今,一把花生一杯茶,都成为有价商品,游客在老乡家门口的水井里舀一瓢水喝,也要付钱,进入民族村寨可能会有人向你要过路费,问路时可能向你要问路费,拍照时可能也会要你付钱再拍等,似乎“热情”只能与金钱挂钩。又如,在朗德苗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有的卖主为多卖些纪念品,强买强卖想象也时有发生。
  
  二、贵州民族旅游开发中保护贵州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贵州民族旅游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对贵州民族文化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引起民族文化的变迁。但是,民族文化变迁的方向却是可以引导的。如果民族旅游一旦开发到哪里,哪里的传统面貌就会急剧改变,从衣着、建筑到生活方式都迅速地与外来者趋同,那么,该地对旅游者就不再有吸引力,等意识到变迁的文化对旅游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再采取任何措施恐怕都已为时太晚。贵州民族地区要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对旅游对民族文化的消极影响给以足够的重视,加强对民族文化优良传统保护。在开发贵州民族旅游的过程中,一定要吸取其他地区的经验教训,正确处理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将旅游开发对当地民族文化的消极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使旅游与文化协调,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民族旅游业。贵州民族文化是贵州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它加以保护,对贵州民族地区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保持贵州民族地区旅游的特殊魅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趋同的文化对人缺乏魅力,而文化差异是可以满足游客好奇心的一种推力。“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一个民族的所长、特色,正是其他民族的所短和所缺的,这种稀缺性使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能够作为一种可供利用的市场资源。贵州民族文化满足了当代人旅游追求新、奇、特感受的需要,给民族地区的旅游增添了特殊的魅力,从而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得了一席之地。如贵州省东南部雷山县境内的雷公山,不仅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而且在雷公山崇山峻岭的山区中有星罗棋布的苗族村寨分布,当地苗族以其民族服饰、民族歌舞、民族婚俗、民族建筑、民族节日、民族饮食等,形成了雷公山旅游的一大亮点。贵州民族文化为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增添了特殊的魅力,并得以迅速发展。那么,要继续保持这一特殊的魅力,就必须搞好贵州民族文化的保护,使之免遭破坏。
  
  2.有利于增加贵州民族地区旅游的经济收入
  
  一般而言,少数民族多聚居在偏远山区,经济相对落后,却有着丰富的民族旅游资源。一旦旅游业有了发展,相关产业跟着发展起来,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其关联产业很多,它们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得到发展。当地居民会随着旅游开发而改变思想观念,加入到旅游服务行业中来,学会做生意、开商店、开旅馆、当导游等。这样农民的经济收入会大大提高,渐渐走出贫穷的困境。这是许多民族地区奔小康的有效途径。花溪镇山布依族村寨“自1993年被批准为民族文化保护村以来,游客逐年增多,1999年游客达 10万人次” 〔8〕,部分村民从事以家庭形式的旅游接待工作,主要是餐饮服务,旅游给村民带来了经济效益。目前西江苗寨118户开办农家乐,户均年收入6万元以上,带动相邻民间艺人从事民族工艺品加工、照相、打糍粑等3000多人,年创产值达5000多万元。2009年1至10月,西江苗寨接待中外游客达110.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3亿元〔9〕。以上经济效益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民族文化的引入。
  
  3.有利于实现贵州民族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思路,是人类观念的重大变革,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经济、社会等原因,历史上开发较晚,与外界的交往接触较少。相对的封闭性,使得这些地方的民族文化的原始性、独特性得以较好地保留下来。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民族交往日益增多,民族文化逐步走向趋同。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如果一味地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对民族文化只顾开发利用,不注意加以保护,就会使它遭到破坏,造成可利用于旅游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的枯竭,最后导致旅游的衰退。因此,对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需借鉴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以发展为核心,综合考虑影响发展的各种限制性因素,特别是文化变迁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使之能够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径。必须克服重利用轻保护的倾向,既坚持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又注意很好地加以保护,这样才能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贵州民族地区旅游环境
  
  随着贵州民族地区旅游的发展,外来文化对贵州民族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大。如果对受到冲击的贵州民族文化不加以保护,便可能引发矛盾乃至冲突,影响贵州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不利于贵州民族地区旅游环境的改善。特别是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贵州民族地区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出现金钱化、庸俗化的趋势,以往那种纯朴的民风正在悄然变化。见利忘义、坑蒙拐骗、敲诈勒索游客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旅游的环境。但另一方面,贵州民族文化中有些成分对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重义轻利可以抑制见利忘义,诚实守信可以防止坑蒙拐骗等。还有诸如侗族的“侗款”之类的村规民约,能有效地化解各种纠纷,维护安定、团结、和谐的局面〔10〕。
  
  三、贵州民族旅游开发中保护贵州民族文化的对策
  
   贵州民族文化在贵州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注意加以保护。对贵州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利用切忌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甚至是竭泽而渔,否则就会使贵州民族文化遭到破坏,从而失去这一重要的旅游资源。要实现对贵州民族文化的有效保护,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1.根据贵州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性政策、法规体系
  
  著名民俗专家乌丙安先生说:“每一天都有大批民俗实物和技艺外流”。美国研究中国苗族的专家罗西夫人,走访各处苗寨,收集带走大量有价值的实物。在法国,一家私人博物馆里面收藏了4000件左右苗族服饰,这位收藏家曾以地道的苗族方言自豪地说,中国人去他的博物馆参观可以免票。必须根据贵州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性政策、法规体系。有了法律保障,慑于法规的威力,相关人员在旅游开发中就必须采取科学的、合理的保护措施,减少盲目的、粗暴的开发方式,从而减少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所受到的损害。通过立法,禁止某些珍贵的民族文物外流,防止旅游者肆意采购、收集民族文物,尤其是防止外国游客把文物带出国,造成贵州文物的流失〔11〕。要全面贯彻执行2002年7月30日贵州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9次会议通过,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的《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并落实到旅游开发的每一项具体环节,实行及时地加以保护、合理开发的原则。
  
  2.强化政府在保护贵州民族历史文化中的主导作用
  
  切实推进贵州民族历史文化保护,必须强化政府的引导及宏观调控。贵州各级人民政府对于保护贵州民族历史文化应当发挥主导作用,采取一切积极措施。首先,政府部门应当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文化政策,使之落到实处,这是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护的重要保证。其次,正确处理好民族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对于民族文化,政府应该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而开发利用反过来应更有利于保护,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要做到合理有度,以实现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的可持续的利用。另外,民族历史文化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各级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以确保民族历史文化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12〕。
  
  3.提高人们对保护贵州民族历史文化的认识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征,也是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条件。对贵州民族历史文化的保护不是原封不动地完全保留,而是有所选择。因为贵州民族历史文化的内容较为复杂,既有积极的成分也有消极的因素,应保护那些积极向上有利于贵州民族发展进步的内容。贵州民族历史文化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创造的宝贵财富,尽管有些内容与当代社会的要求已不相适应,但有相当多的成分在当今和今后都会发挥积极作用。当前贵州民族文化之所以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与人们对保护贵州民族文化的认识不够有关。
  
  贵州民族历史文化的所有者是贵州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如果当地百姓不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要保护民族文化则是一句空话。比如在蜡染之乡的黄果树旅游风景区,如果蜡染制品不是活在当地布依族群众身上,而仅在个体摊点或商店的橱窗里才能看到,游客就会认为这种布料在当地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并不高,也就不会有购买蜡染制品的热情,相关的布依族蜡染服饰文化也就没有多大旅游价值〔13〕。因此,贵州民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决不仅仅是政府、旅游部门的事,而应该成为全社会都关心的工作,必须培养当地人民群众保护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同时还要使当地老百姓从民族旅游开发中得到切实的经济利益,成为民族旅游开发的主人而非旁观者或受害者。只有这样,才能使当地人民的保护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变成具体行动,可持续发展民族旅游业〔14〕。
  
  4.正确引导游客的行为, 增强游客对贵州民族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
  
  要正确引导游客的行为,增强游客对贵州民族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游客在欣赏美丽而神秘的贵州民族文化的时候,应当尊重当地的文化、风俗习惯。蜂拥而至的游客和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会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对当地生态造成伤害。生态环境是文化赖以生存的载体,对环境的破坏必将造成对文化的破坏。,一旦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也不得不另迁他处,原有的文化将消失殆尽〔15〕。原有的民族文化消失了,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也就失去其独特的魅力,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也就不复存在了。
  
  5.努力寻求贵州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整合
  
  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是贵州民族旅游接待地的宝贵财富,而旅游者大都以现代社会为其现有文化背景,他们在旅游求异过程中会显示出他们的现代化的某种需求,因此,旅游开发中存在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调和问题。文化是不断发展的, 一个民族能否有自己独特的自立不衰的文化传统,关键在于它有没有在吸收现代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独具特色的新的自有文化。从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今天各民族的文化都是吸收了别的民族的文化重新整合而成的复合文化〔16〕。贵州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整合,不仅是民族旅游开发的必由之路,而且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结 语
  
  由上述可知,旅游业对贵州民族地区传统历史文化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在开发贵州民族旅游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贵州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将旅游开发对贵州民族文化的消极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由于贵州民族历史文化是贵州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源,因此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它加以保护,使优秀的贵州民族传统文化能够传承并动态向前发展,这对贵州民族地区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要保护好幷合理加以利用,原有的古老民族文化定能放出异彩,实现其经济效益和其他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这样的发展道路,才是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
  
  注释:
  〔1〕 杨建新、崔明德主编:《中国民族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页443。
  〔2〕 顾朴光:《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变迁——以安顺地戏面具为例》,贵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编《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5年,页18-28。
  〔3〕何琼:《贵州民族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略论》,贵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编《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5年,页74-80。
  〔4〕 梁玉华:《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探讨——以贵阳花溪镇山村旅游开发为例》,《生态经济》2007年第5期。
  〔5〕 李锦平:《论旅游开发对民族原生态文化的负面影响》,贵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编《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5年,页56-62。
  〔6〕 韩荣培:《系统与整体——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保护的生态理念》,贵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编《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5年,页91-98。
  〔7〕刘晖:《旅游民族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页153-155。
  〔8〕 蒋盈盈、王红:《浅谈贵州民族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以花溪镇山布依族村寨为案例》,《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年第5期。
  〔9〕 秦宇雯:《中外游客“抢滩”西江苗族前十月旅游收入2.53亿》,《中国经济网》(2009-12-02)\[2009-12-09\]. http://cache.baidu.com.
  〔10〕 杨成胜:《湖南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丁来文主编《守望民间》,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年,页108-110。
  〔11〕 牛迪:《浅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的保护》,《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年19期。
  〔12〕 丁来文主编:《守望民间》,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年,页110-111。
  〔13〕 潘盛之:《旅游民族学》,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页362。
  〔14〕 马晓京:《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社会科学家》2000年5期。
  〔15〕 李春萌:《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的保护》,《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期。
  〔16〕 刘晖:《旅游民族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页219。

  (许桂香,贵州民族大学,副研究员;司徒尚纪,中山大学,教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