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桂林江头洲爱莲文化疏论

  【内容提要】桂林灵川江头洲爱莲文化是周敦颐文化遗产保存得最全面、最完整、最现实的古村落。研究以独特的爱莲文化为内核的江头洲清官村现象,启迪人的心灵,对于我国现代教育和当前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桂林 周敦颐 爱莲文化 传承保护 现实意义
  
  Abstract:The culture of lotus, known as the culture relics of Zhou Dunyi, has the most overall, intact and realistic preservation in the historic village of Jiangtouzhou, Lingchuan, Guilin. To study the phenomenon of Qingguan village (the village of honest and upright officials) in Jiangtouzhou, with the core of the unique culture of lotus, is significant to enlighten people's mind, as well as to the nowadays education and anti-corruption campaigns. 
  
  Key words:Guilin Zhou Dunyi culture of lotus inherit realistic meaning
  
  江头洲村位于桂林市灵川县青狮潭镇,漓江支流甘棠江上游护龙河西畔,全村180多户,常住人口800人左右,是北宋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理学鼻祖周敦颐后裔居住的村庄。
  
  该村风光旖旎、建筑精妙絶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堪称中国百年第一清官村。2005年被中外旅游品牌推广峰会评为“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头洲爱莲文化”〔1〕已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録。
  
  一、桂林临川江头洲爱莲的由来
  
  明朝洪武元年(1368),周氏望族周秀旺自湖南道州宦游粤西进入广西桂林,并定居九屋上塘江头洲。因其祖先周敦颐曾作《爱莲说》言志,故江头洲周氏子孙尊奉爱莲思想并以此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人人爱莲、推崇莲花品德,创建了独具特色的“真诚、和谐、积德、行善、奉献”的江头洲爱莲文化。《灵川县志》有“周氏系出濂溪德盛者,泽弥长宜发之伟乎”,赞叹江头洲周氏家族承袭先祖周敦颐爱莲思想。
  
  周敦颐,北宋嘉佑八年任虔州通判,五月,写就了《爱莲说》〔2〕。他清廉爱民,备受老百姓称颂。他所赞美的莲花品格,正是他为官之道和做人原则。《爱莲说》通过菊花、莲花、牡丹的比较,盛赞莲花“出于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真性纯净、清高廉洁”。他以“出淤泥而不染”为道德信念,不愿隐逸,不贪慕富贵,志在保持自己的操守。
  
  《爱莲说》哲理丰富,意味深长,且具清闲的意境,可谓千古絶唱。全文119个字,极奇精练。文中,“出淤泥而不染”,象征高洁自好;“濯清涟而不妖”,象征不慕荣利;“中通外直”,象征耿直坦荡;“不蔓不枝”,象征简易无私;“亭亭净植”,象征光明正大;“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象征方正庄重。“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不可亵玩”,高度地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情操和优良的品格。受《爱莲说》影响,南宋以后,各地出现了许多爱莲堂和爱莲书院。而今,江头洲村当年为弘扬爱莲文化兴建的爱莲家祠、爱莲堂、文渊楼、爱莲书院和字厨塔等均依然可见。
  
  二、桂林灵川江头洲的爱莲文化
  
  爱莲文化是周敦颐的理学文化精髓,它采百家文化之长,循天地自然之理而酿造人间的祥和与怡宁。周敦颐继承、发扬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提出“无极而太极”和“人极”,即“诚”为“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的理论。“诚”指的是人的本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原则。周氏后裔一代又一代地在爱莲精神熏陶下,懂得了待人接物、人情世故,做到了清清白白办事,堂堂正正做人。
  
  (一)江头洲爱莲文化的表现形式
  
   江头洲的爱莲文化不仅体现在“清水墙、乌黑瓦、莲花志”等有形的建筑标识上,更是藴藏在江头洲人的高尚道德,颇显作为和卓著声誉的无形故事里。
  
  1.爱莲内涵的古代建筑
  
  江头洲爱莲文化发展持衡,历史悠久、成效显着。其中,老一代建筑、庭院构设、物品制作等,都留下了爱莲文化的烙印。
  
  (1)保存完整的古代建筑
  
    江头洲村现存一百多座明、清、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大多保存完整,规模庞大,有奇特的“闺女楼”、“秀才街”、“举人巷”,还有构造独特的“迷宫”巷道以及进士周启运、翰林周冠、知县周履谦等人当年故居。全村古宅,大多悬挂一块标明官位、身份的牌匾,有的还记録着老主人生平。其中,60%的住户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房屋构造及格局:明代的房子单立座、低矮、狭窄、潮湿、黝黑;清代的房子一律青砖包墙到顶,房宇高大宽敞,筑艺高超,气势恢宏。山墙造型多样,室内装修美观。
  
  古村最具特色的就是处处都能感受到周敦颐理学文化的存在。尤其是在周姓家族子弟科举成名后兴建的建筑中,处处都能找到周敦颐的爱莲文化遗痕。他们的宗祠称爱莲家祠,家祠中的横联、格扇铭文、窗格篆文都体现了爱莲文化治家、治学、求学、为人、做官的思想内容。爱莲家祠第三进建筑“文渊楼”的一楼的正堂壁板上雕刻的“爱莲家训”和二楼正堂壁板上的《爱莲说》全文至今还清晰可见。江头洲民居建筑中的格扇、雀替、神龛、柱脚都刻有莲花,还有与莲花齐名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和八仙、八卦图。堂屋神龛上方横梁的斜板上刻有反映周敦颐理学思想的“日月阴阳太极图”。各家各户的门簪上还有各种不同的莲花座八卦卦象。
  
  村中古建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有爱莲家祠、爱莲书院、文渊楼、爱莲书房、爱莲书楼、闺女楼、爱莲堂、莲花池、字厨塔、甲石碑(夹石碑)、诰封碑、封赠匾等。爱莲家祠不但是祭祀的宗祠,还是族长检查宗法家规执行权利的场所。爱莲家祠与文渊楼是江头洲培养周氏子弟最为重要的教育基地;爱莲书院是课读周氏子弟和良师夫子传经授艺之处;爱莲书房和爱莲书楼是用来藏书的地方,供周氏子弟学习;闺女楼是周氏族人专门为女孩读书而特设的私塾和闺房;爱莲堂是庆典场地,凡是周氏子弟高中及第或受封人员都在这里举行庆贺会;莲花池是种植莲花的池塘,是专门教育裔孙 “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之本的道德信念的象征;字厨塔又称文风塔,是为了更好的振兴村中文风而建就,是焚烧字纸残书之用的惜字亭;甲石碑是周氏子弟在科举中试的实际记録。
  
  如今,爱莲家祠祠内陈列有江头州周姓的诰命碑、诰封碑、敕命碑、敕封碑、墓志铭、官位匾、科举匾、楹联、书柜、书箱、枕箱、扬琴、团练枪、文房四宝及其它家具。其中,门第匾额和皇帝诰封挂匾200多块,最有名的是两广总督、直隶总督、体仁阁大学士蒋攸铦为七品知县周履泰撰写的墓志铭。
  
  (2)独具匠心的布局雕饰
  
  古宅内属木制结构,虽然陈旧,但梁柱枋檐雕龙画凤,镂花清晰可见,格扇雕花玲珑剔透,各式各样。庭院的构设独具匠心,处处都折射出丰厚的爱莲文化内涵。
  
  江头洲宅第大门,朝东方的湖南道州开,以示不忘其祖“濂溪”之本。屋内,各种莲花雕刻图案有所不同:门扇的裙板上刻有全株莲花纹但形态不一,有含苞莲、待放莲、盛花莲,还有结实莲等;窗户上镶嵌着雕琢的莲花;供神的神台桌上,有特意雕刻的仰莲,表示家庭兴旺;柱墩上又凿有莲花根须,象征扎地生根,茎硕叶茂,意味子孙发达等。在这些建筑物的柱、梁、枋等处,涂上黑油漆,墙、壁、楼面、窗棂为朱红色。朱红色代表莲花,象征喜气;黑色代表土地,寓意美丽耀眼的莲花是靠土地才能生存,才会开花结果。
  
  村中到处可见星罗棋布的理学“太极图”:爱莲家祠大门楼正面两旁的鼓狮刻有清晰的太极图纹,大门上方的门簪上又有八卦图形;清代住宅玲珑剔透的中堂壁降板楼神龛的顶部上方雕有“太极图”,左边刻“日”字,右边刻“月”字,“太极图”和“日”、“月”二字特意鎏金,至今还金光闪闪。除此以外,多数的庭院大门的门簪也刻有“太极图”和“阴阳八卦”,每家的墙、壁、窗、磴等处也有“太极图”或“五行”、“八卦”等。村里的巷道设计也是以“八卦”形式安排的,布局紧凑,浑然一体。
  
  该村古建筑和古物的雕刻,有木雕、石雕和砖雕。雕工之精、纹饰之美、造诣之深,甚为世人罕见。其中,镂花就有20余个类属,500多种形态,被专家誉为“中南镂花第一村”, 堪称广西瑰宝。
  
  2.爱莲文化的人文环境
  
  周氏家族文风鼎盛,忠君爱民,清廉为官,流芳百世,与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分不开的。江头洲的爱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他对周氏后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起到了积极的垂范作用。爱莲文化思想道德规范,勉励周氏族人励精图治、杀身成仁,为周氏家庭谱写了可圈可点的百年历史华章。
  
  旧时的江头洲,环村种莲,现在虽然没有见到莲花,但从江头洲人知情达理,相互礼让,抱鸿鹄之志,怀莲花美德的质檏、纯真、善良、勤劳的文明风范里,就能体会到“爱莲”的遗风了。
  
  (1)良师的指导
  
  江头洲村爱莲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即是有众多良师的培养。根据现存史料记载,周氏后裔庭训受业知师81人中,有贡生15人、举人22人、进士21人、翰林12人;任职官位上有知县、知州18人,同知、知府11人,道员7人,翰林院编修、大学士3人,省学政7人,巡抚6人,按察使、布政使8人,总督2人。在这些授业知师中,有进士出身、广西学政沈紫卿、张友榆;进士出身、永福县知县伏雨苍;进士、广西学政、巡抚鲍花潭、张月卿;庶吉士、广西布政使杨庆伯;朝考一等、广西盐法道向子振;进士、桂林知府赵霭臣;灵川县知县何岐山、文静川等。他们都曾到江头洲爱莲书院或独秀峰书院对周氏子弟讲过学。周氏族人还受到光禄大夫、太子太保、体仕阁太学士蒋攸铦,嘉庆进士、巡抚、钦差大臣、总督林则徐,清代进士、诗人、书法家、巡抚颜星搓,道光进士、编修、四川学政、晚清诗人、作家何绍基,道光进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总督曾国藩,道光进士、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李鸿章,广西巡抚、两广总督、直隶总督刘长佑等名僚名豪提携、课教。
  
  由于夫子们博学多闻,满腹经纶,在他们的培养和循循善诱下,周家子弟,学业大振,大获裨益。
  
  (2)庆典的激励
  
  江头洲村这个秉承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遗风的村庄中,不仅有耕读传家尊师重教之学风传承至今,也有独树一帜的民间传统节日与民俗风情为村民族人提供优良的文化儒化的人文环境。
  
  周氏子弟胸怀大志,废寝忘食,韦编三絶,显姓扬名,不辜负亲族殷切期望,考取功名。特别是乡试、会式及殿试金榜题名的,全村将在爱莲家祠张灯结彩,并在文渊阁的“爱莲堂”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会议由德高望重的族长主持,先清点应到会人员,宣读事项,请出高中者坐入上席,并为他们披红戴彩。接着敲钟击鼓,放礼炮。再由“上司”宣布中举等级名次,然后请出年高德劭的前辈讲话。会议结束后,还要举行族宴,立“甲石碑”,以此对子孙后代进行激励教育。
  
  周氏家族这样的庆典,既给予了中试家庭极大的殊荣,又给与了周氏族人和正在求学的儒生极大的鼓舞。
  
  (3)联姻的影响
  
  江头洲爱莲文化的发展与联姻嫁娶有着密切的关系。那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例如:进士出身、知府、布政使、代办两江总督、重权一时的周启运的前妻周万氏就是国子监生万科燮之女(两个岳叔父都是举人、知县),后妻秦氏是六品官、营千总秦毓荟之女。他的大儿子周永(举人出身)娶的妻子是临桂县状元龙启瑞的长女,次子周廷绶娶的妻子是翰林院编修粟增熉的第四个女儿,三儿子周廷揆娶的妻子是清代词作名家况周颐的大姐。而周启运的长女则是嫁给同邑大塘村嘉庆甲子举人、河南商水县知县万方泰的次子——国子监生、府经历万启华为妻,次女嫁临桂县进士、翰林院编修、“桂林十大才子“朱琦的长子——浙江知县朱方达为妻,三女嫁本县举人、山东潍县知县苏文恺的次子——县学附生苏汝咸为妻,四女嫁永宁县举人、江西湖口县知县、同知韦恩霜的长子——拔贡、举人、进士、编修、贵州学政韦业祥为妻,五女嫁给临桂县贡生、丙午副榜龙启鹏的第三子——县学廪膳生、状元龙启瑞的侄儿龙焕章为妻。又如:周绍刘之母系大家闺秀、私塾儒生,乃同邑潭下油榨村举人、进士、山东即墨县知县秦锡九之女。而周绍刘的妻子则是兴安县太学生曾敏礼的次女。还有举人、知县周钺之妻,是同都涂家村六品军功蒋尚庆之女等。
  
  周家子弟与门当户对的使壮、大夫、墨客学士和文化世家等匹配结戚,对推动周氏爱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些亲戚出将入相、官高识广、才华横溢,不但对周家子弟的培养教育起了间接的促进作用,还把渊博的知识无私地传授给了周家子弟,使得江头洲爱莲盛行,文风炽盛,人才济济。
  
  (二)江头洲爱莲文化的底藴
  
  周氏爱莲文化秉承先祖周敦颐的爱莲精髓,按照儒家“六贤六法”和“积德、行善、慈爱”的旧章不断地发展壮大,其宗规家法也逐步健全完善。族中立有严格的《周氏家训》,坚持“族规治家、施行苔罚”和“规行矩步,奉莲指教”的宗规家法。故江头州村风淳檏,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生气勃勃的文化气息。
  
  北宋文学家苏轼称周敦颐具有“全德”即完美的品德。北宋黄庭坚说“茂叔人品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雾月”。光风雾月,指的是雨过天晴的明净世界。黄庭坚用这个比喻,歌颂了周敦颐志清行纯、“圣人气象”的高尚品格。江头洲周氏家族一向自称“爱莲家族”,尊理学创始人周敦颐为先祖,秉承理学精髓,大力构造理学氛围,营造家居理学环境,将爱莲文化作为他们家族的文化象征,祖祖辈辈以《爱莲说》为精神理念,教化育人,提升人格,树立为人道德规范。为官清廉、为民守纲、崇尚儒学、热衷博学增智,并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治国持家、行事做人的行为规范。他们已把爱莲文化上升为族人的“信仰”,而其信仰的教义已不仅仅是《爱莲说》,而是由江头洲周氏后裔、进士周启运创立的80句共320个字的《周氏家训》。爱莲文化“真诚、积德、行善、奉献”的精髓全面而完整地体现在《周氏家训》里。
  
  在《周氏家训》的倡导下,他们尊奉周敦颐遗训“重教育”、“奉礼仪”。自干隆以来,该村周履泰、周履谦分别乡试考取举人后,江头周氏擢显升达,科弟联翩,出现了“一门两进士”、“三代庶吉士”、“四代都翰林”、“五代五知县”的奇迹。全村受朝廷诰封和封赠的上百人,且为官者都勤政爱民,清正廉洁。周履谦、周启运、周冠,还有撤堂让路的周充斋、执法如山的周启稷、“五四”爱国运动中投河殉身的爱国青年周瑞琦等30多人的事迹,都非常感人。江头洲何以如此人才辈出?具体体现于三个方面:
  
  1.激励周家子弟奋发读书
  
  俗话说,兴乡先兴人,兴人先兴德。江头洲人认为:“读书能知礼,钻知能成材”;要使家族参与社会竞争,长盛不衰,必须狠抓教育,走“学而优则仕”之路;要培育“孝友沉笃,致力于学”的品格与精神,必须树立良好的读书风气。他们懂得:“人无贵贱,无不读书”、兴办教育是一树百获的道理。他们明白:兴办家学,致力于人才的培养是全家族义不容辞的重任,是自己的天职。他们极为谦卑,特别是桑榆暮景之年的老前辈,把培养子孙作为晚年的主要职责,以至立师设教,送子弟读书,“崇文重教,一举成名”蔚然成风。
  
  周氏家族不是把家中金银拿去购置田产留给后人,而是用来兴办教育。仅周永(同治12年癸酉科举人,曾任河南原武县知县和山东即墨县知县)一人,就在江头洲村创办了“通致”、“中正”和“蒙正”三所学堂,并请当时的地方名流专课族中子弟。后来,其弟周廷绶入仕后,又在村中创办“进化”和“保粹’两所义学,并不惜重金购买大量诗书充实江头洲的“爱莲书院”。
  
  他们还不断编撰民间传说、创作民间艺术,开启幼儿学习兴趣。江头洲的民间传说有:东山(孑兑)姑、护龙河、笔架山、玉印山、六都观景峰、九仙山、龙岩潭、冲碑山、神狗、聪明井、高寿井、大力神古井、出米岩、播子山、才子寨、金银地、卧龙寨、仙人山、五只羊;民间艺术流传有抬仙姑、舞狮、武术、斗鸡、桂剧、彩调、文场、演唱、渔鼓、贺郎歌、出嫁歌、舞蹈等。在这里,“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大传统士绅文化与“巫术宗教谶纬”之说的小传统乡土文化并行不悖,完美统一。
  
  江头洲爱莲文化不断发展,久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村民淳厚质檏的民俗气息——懂礼貌、讲义气、感情真诚、文明风靡激励着周氏家族子弟,遵循前贤“学以精微通广大”的教导,自我奋斗的结果。譬如:明朝时,周辅金的家族并不富裕,他五个儿子都自觉读书,览书千卷,学识丰富,成为儒士、贤人。清代干隆年间,周安轩的四兄弟都能专心致志、精研经学,风流儒雅。他和三弟周斐谷成为举人,次弟周爱亭成为县学武生,四弟周方溪成为邑庠生。清道光以后,周兆书兄弟常伴黄卷青灯而学富五车、满腹珠玑,周兆书成为国子监生,直隶州知州;周稻村任过知县,知州;周鼎西是咸丰乡试第10名,任过知县;周汝和是光绪己丑举人,其孙儿周稻孙是武举。所以,一家有“四代五举人”之誉。周履巽家庭贫困,他还是设法供儿子周启申读书。周启申道光庚子年中经元,任象州学正,后擢升为知县。又如周学基,10岁时父亲去世,他自尊自爱,苦读圣书,8岁中案元,尔后乡试举人,年方弱冠时又中进士,后又成为庶吉士。还有周绍炎、周廷普、周绍恺、周启俊、周雄飞等,由于业精于勤,都有功名在身。
  
  2.执行严明的宗法家规
  
  宗法家规一般包括一个家族的家教(对子女进行的道德、礼节的教育)、家规(家族规纪)、家道(家族的道德行为)、家政(家族事务的管理)。
  
  最能集中体现周氏宗规家法的要数《周氏家训》。《周氏家训》既是周氏家族的宗规,又是“振家之法”。《周氏家训》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要求如何治家、第二部分提出怎么做人),共二十节:第一节、祖籍寻根;第二节、周氏家规;第三节、严格治家;第四节、幼学教育;第五节、禀承祖德;第六节、敬老尊贤;第七节、勤俭持家;第十节、重视教学;第十一节、崇尚道德;第十二节、扶危济困;第十三节、慎重处事;第十四节、为人方正;第十五节、循理做人;第十六节、思想善欲;第十七节、遵纪守法;第十八节、官清报国;第十九节、忠君爱国;第二十节、人生总述。周氏族人把《周氏家训》奉为主臬、治家之道,还以楹联形式镌刻在爱莲家祠、家宅等门、窗、柱上,以举目即触时时提醒、启发教育后人。
  
  《周氏家训》言简意赅地总结了周氏治家之道即宗法家规,内容丰富,是江头洲爱莲文化的经典之作。它对端正周氏家风,振兴周氏家声,起到了震古烁今的作用。
  
  《周氏家训》中,“送子求学”指的是“父母有教育子女之责”、“长辈有教育晚辈之义”。因此,周氏家族不管是生活比较富裕之家,还是家庭生活比较困难之户,都要把培养教育子女当成一件头等大事来抓。教育从启蒙开始,要完成幼儿时期的学业,是每一个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周氏家族最基本的要求。对于个别家庭子女上学的确有困难的,家族给予支助;对学业有成就的,特别是中金榜及第的子弟,家族实行奬励。江头洲的长辈们深谋远虑:要继承发扬爱莲文化,做到“擢升显赫”,就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因此,他们对少年儿童的教育特别重视:从幼儿开始就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教育他们认真读书、长大如何处事做人、拼搏进取,为报效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周氏族规中就有:“长辈们以谋子训孙之责”,既有“送子求学”之义务,又有按“家法”处世之要求。
  
  由于周氏宗规家法的引导,周家子弟都能完成少年时期的学业,絶大多数子弟都能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例如:周志轩的三个儿子周禄荣、周禄晟、周禄恩从小就受到父母长辈严格要求,潜心好学,文思赡敏。后来,周禄荣成为优秀的贡生,周禄晟、周禄恩都是府学生,并出仕湖广;周禄晟的独生子周奉,从幼儿开始就在父亲身边识字、描红,六岁就能平铺直叙,长大后成为岁贡,任过教授,出任过知县;遐迩闻名、才智聪慧、笃学不倦、博闻强识、学业优显的神童周绍刘,其诗文结构严谨、首尾相应,不到九岁就中了案元(秀才的第一名)。还有六七岁能善文赋诗、临池学书,其书法雄健洒脱、气韵生动、令人赞叹的周永、周瑞瑺;更见3岁启蒙读书上,8岁文章受学使张正椿赏识,16岁乡试举人,同治四年(1865)金榜题名的周廷揆。
  
  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爱惜文字,更好地培养和树立良好的文风,周氏族人还特意建立起一座“字厨塔”。族中规定:凡是断简残篇的书籍、试卷、作业、草稿和字画等,均不许乱丢乱扔。要收集起来,每月的朔日和望日两天集中到字厨塔内焚烧。以示对文字的爱惜、崇敬,对文化知识的尊重。
  
  三、桂林灵川江头洲爱莲文化的成效
  
  江头洲村周氏家族的历史,有两大特点:一是重视教育;二是“盛产清官”。在几百年间,周氏家族始终遵循先祖遗训,盛行教化之风,为官做人均秉承周敦颐《爱莲说》中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德,不盗不贪,清白做人,廉洁为官。
  
  (一)涌现出一批文化世家
  
  周氏家族子弟受爱莲文化的影响,形成了重教化,传家学,行善德,创伟业的格局。在江头洲村,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父子进士”,即周启运为道光丙戌年进士,儿子周廷揆同治乙丑年三甲第九名;周绍昌一家有“四代翰林”的殊荣,又有“太史之家”的美誉。其曾祖父周履恒、祖父周启烈、父亲周冠和自己四代都是庶吉士;周绍德一家有“四代五举人”之称,其本人是武举,曾祖父周斐谷乡试第四名,叔祖启稷道光辛卯恩科亚元、启京咸丰辛亥恩科顺天府乡试举人,父亲周鸿钧乡试第34名;周启元一家“三代四功名,父子三个都是庶吉士”;品学兼优的周钺一家,祖父周绍裘为光绪年间副贡(封授文林郎),父亲周炳翰是乡试副榜(出仕屡经堂备,封文林郎),周钺本人是光绪丁酉第11名举人(出仕知县),自己的两个儿子周业祥和周业荣都是民国时期校官;还有周受亭公四兄弟先后都是七品知县,周永一家代代任过知县,所以有“四房邑令”、“五代知县”之称等等。
  
    江头洲文化世家的兴起、发展和形成,对周氏爱莲文化的发展,不但起了积极的示范作用,而且进一步推动了周氏爱莲文化向更深层次地发展。
  
  (二)著述出爱莲文化的鸿篇巨制
  
  江头洲周氏家族,兴教育,办学堂,从幼儿起就注重培养人才。周氏子孙不但科举辉煌,而且在仕途上清正廉洁,为民造福。他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刻体会秉笔直书,妙笔生花,字字珠玑,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批佳作。现存的有:周履泰《定阳学制偶存》;周履恒《方书撮要》、《古方不必拘》;周启运《沼濂堂制艺》、《有不为诗文集》、《灵鹊轩诗赋》、《古文合编》;周启烈《选择慎用》、《方书撮要》、《行文口诀》、《方脉秘传》;周冠《筠园文史集》、《东轺笔记》、《浣香斋诗集》、《宝拙斋诗草》、《从政日知録》、《经义撷膄》、《粤氛録》;周永《灵谷文集》、《大学改注》、《恭寿堂文集》;周廷绶《爱菊轩诗集》、《东西半地球》、《隐逸诗集》等。
  
  这批著述,撰述意境高远,概述了他们在老祖宗周敦颐爱莲文化影响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情操,体现了他们崇德尊贤、学贯古今、是周氏家族芝兰玉树的历史事实。它们是江头洲爱莲文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遗产。
  
  (三)树立了良好的道德情操典范
  
  周氏族人不但重视读书习字,著述学问,而且更重视操守和伦理道德教育。由于忠君爱民,廉洁为官,江头洲村在明清两代,受皇恩诰封的人员达60余人。至今,村中多数人家仍保存有诰封匾、诰封碑以及慈禧太后赐予的画轴等。
  
  该村进士出身的周启运“大吏稔其能决大事,擢江宁盐巡道兼署江宁布政使,同时护理巡抚并代办两江总督事”,权重一时,“兴农事,除水患,重教化,修义学,捐薪俸,救良民”。林则徐抚豫行部至淇时,赞叹他“循良第一”。桂林十大才子之一(举人、进士、庶吉士出身,在翰林院任过检讨、编修,后到河南汝宁任知府)的周冠,光绪壬午年(1882),河南中州大闹饥荒,瘟疫盛行。他“捐薪施粥赈药,救活布衣2000余人”,被广大士民称为“救命大夫”。他离任后,百姓感念其德,在境内为其立“去思碑”30多处。举人出身的周启稷,一生正气,两袖清风,执法如山,曾任6县知县,县县留下口碑。李鸿章使津海官道,赆以千金,不受;断案700余起,无一冤狱。在惩办汝阳凶手刘显廷案中,被群众称为“周青天”。举人出身的周履谦,历任四川梁山、盐源、南部、罗江等县知县,后来擢升简州知州、顺天府同知、通判,皆廉政爱民。他在任职时,轻徭薄赋,常以“贪一文絶子灭孙,冤百姓男盗女娼”自律。其高尚的道德情操感人肺腑、士民交口称誉。他殁于梁山任所时,“内无余帛,外无赢财”。当地士民心悦诚服,为了感恩图报,不远万里,将灵柩从四川护送回老家安葬,并将他的“自律”刻上墓碑,以志其清廉。罗江县百姓还为其修建了祠堂、塑像,至今尚在。还有任过州训导、知县、同知的周允斋,家有五进潭府。由于本寨上村父老乡亲出村做事,要绕一个大弯,而且路面不好行走。他年老还乡后,主动将自己的第五进正房(祭祖堂、会客厅)拆除,修筑了一条大道,方便村上人行走。他 “盛德至善”、“弃堂利民”的无私奉献精神,至今还受到村民的敬佩和称颂。
  
  在江头洲,这样的故事不仅以前有,现在也有很多很多。走进江头洲村,每条巷道、每座古民居都有一串厚重的历史故事。多少年来,江头洲村像一部历史的教科书在昭示着后人:兴乡先兴教,做官先做人。如今,江头洲村有在外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200多人。他们同样不忘祖训,“抱鸿鹄之志,怀莲花美德”。在各自岗位上尽心尽责,兢兢业业的从事着惠及广大群众的工作,以求造福于民。现已退休回村、已有70多岁的老教师周启雄,还在自己掏钱为村民们买书买报办墙报。
  
  四、灵川江头洲爱莲文化的保护及价值
  
  由于江头洲周氏族人以周敦颐的“全德品格”为榜样,激励周家子弟乐于奉献、设师立教、奋发读书、忠君爱民。其子弟求学心盛,精业好钻,读书识礼,成名圣贤者甚多。尤其是明清两代人才辈出,灿如繁星。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榜上有名,先后有百余人考中秀才,160多人出仕,受皇帝诰封30 余人。出仕者担任的职务上至代理两江总督,下至县令。任职地方遍及大江南北,北到黑龙江、辽宁,南达广东、云南,东有江苏、山东,西至四川、西藏,中达河南、湖北。他们矢志不渝,行远自迩,创立了震古铄今的良好学风与功绩。因而,江头洲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科举仕宦村”、“才子村”、“清官村”、“历史名人周敦颐爱莲文化名村”、“广西文化名村”等。
  
  而今,江头洲村依然保留着古村落的风貌格局和深厚的人文历史文化。它神奇的传说、众多的古迹、旖旎的自然风光,都富有强大的魅力,吸引了国际影星张曼玉等众多中外游客慕名而来。中央政治局、文化部、教育部、财政部、广西区党政军领导都到过这里考察办公。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文物报、中央电视台、广西日报、广西电视台、香港卫视、桂林日报等40多家媒体做了200多次的宣传报导。
  
  如此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何才能保护得更好?
  
  (一)灵川江头洲爱莲文化的保护
  
  据文博专家考察得知:江头洲现存的古建筑,分布规整有序,规模宏大,种类齐全,为罕见的保存完好的古村落;江头洲周氏家族秉承先祖周敦颐的理学精髓,推崇《爱莲说》中的哲理,以莲花的高洁品格作为立世准则和家族“图腾”,处处留下爱恋文化的烙印。以致而今的江头洲不仅依然整体上给人古色古香的感觉,而且细微处亦处处保留着爱莲文化的旨趣和历史韵味。
  
  1.灵川江头洲古村落建筑群的保护
  
  如今可见的江头洲古村落建筑群能够超越历史的局限、逃离文化大革命“打黄扫非清四旧”的洗礼而得以保留,与它本身文化的优异是分不开的。譬如:村中的一口古井,地面上的井沿砌成方形,而井内壁却是圆形的。方形井口倒映在圆形水面,如一枚铜钱。不要以为这是江头洲古人的意念存有“拜金主义”,恰恰相反,它表达的是“反金主义”,即喻示为人勿贪,否则“掉到钱眼里就捞不上来了”。又如:爱莲家祠的门楹、柱梁上,悬挂着的“宗传姬旦家声远,学绍濂溪道脉长”等一副副寓意深刻的楹联,表达的是周氏家族对后人做人处事的殷殷劝诫。楹联内容多以教育周家子弟牢记祖德、祖训,启示做人为官要以家规宗法为本、奉爱莲文化为先,也有不少先祖的格言、警句。楹联题材广泛,寓意深刻,散发着迷人的爱莲文化底藴。还有那依然处处留有莲花标识的138座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古桥、古道、古石板、古碑、古井、古牌坊仿佛一幅幅人人都能一瞥眼就能读得懂的清正雅驯,无时不刻地不在呼唤着人类道德良知与和谐处事的人性回归。或许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让智者有了心灵的归宿、小人望而却步,故无论历经怎样的风雨都依然保存着原建筑的原汁原味。
  
  诚然,今天的我们在保护爱莲文化遗址方面还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爱莲文化遗址的保护力度,制定出相关法律法规使这些有价值的古建筑都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拨一些经费,对一些年久失修的具有爱莲烙印的文化遗址进行修缮或重建。另一方面则是当地的居民要增强当地文化的自我保护意识,自觉的认真保护他们祖先遗留下来的,具有文化价值与文化承载意义的古建筑。制定参观须知,贴于村口,提醒外来参观人员注意对参观建筑和物品的保护。
  
  2.灵川江头洲爱莲思想的保护与传承
  
  江头洲爱莲思想的保护与传承多以在《周氏家训》影响下,增知博学,热衷科举,苦读圣贤书而为官为民的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家祠莲花地,江头进士村”,爱莲思想使江头洲村享有广西古村历史文化古迹第一、名人数量第一、清官数量第一等美誉。它留给今人的,还有更多的沉思。如今村民们也常拿先辈为官为人处世的事迹教育后代。
  
  正如该村周崇德老人所说:对莲花的热爱,和对莲花般高洁品格的追求,使周氏家族一代又一代地迥异于中国千百万个普通家族、族中子弟一个个卓越超群。科举及第100多年间,共有168人出仕为官。有的家庭甚至“三代庶吉士”、“四代翰林”、“五代知县”。其中,七品以上官员70多人,16人在朝廷各部任职,最高官职做到两江总督。该村村干部周付生告诉我:有人以为,爱莲文化只是封建科举文化,这是片面的。爱莲文化追求的是人格的提升,心灵的净化,走出这么多官员,只是它的结果之一。周氏家族的爱莲文化,深刻影响着他们的为官之道。他们到全国各地乃至朝廷为官,一直坚守自己的爱莲家风,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出仕为官的168人无一人因为不清廉受到惩处。而且,他们廉政爱民的故事在许多地方一直流传。进入近代社会,科举废除,爱莲文化依然为江头洲培养出许多杰出人才和仁人志士。例如: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高材生周瑞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是组织游行示威的学生首领之一。当局对列强的软弱,让他感到悲愤,后舍身投河以明志,全国震惊。
  
  灵川江头洲爱莲文化中藴含了大量有价值的人文及哲学思想、实事求是惠及民众的远见卓识与开拓创新精神。对于丰富我国传统文化以及对于我国现代教育都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政府可以大力宣传爱莲思想,同时在合理开发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江头洲村的旅游业、做大做强其文化产品。这样,不但可以发展当地的经济,增加当地居民保护原生建筑的积极性,同时使更多的参观者感受爱莲文化的氛围,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使其精髓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承。
  
  (二)灵川江头洲爱莲文化的价值
  
  江头洲的爱莲文化不仅积淀丰厚、内容广泛,而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粹。概括起来有:风水文化、建筑文化、儒家文化、人才文化、宗族文化、宗教文化、文明村史、尊师重教、科第生辉、民俗风情、红色新生、睦邻关系等12个方面的内容。我尤爱他们家族提倡 “六行六德”和“三教九流”的道德情操;倡导“君子不争”等文明礼节的作风;发扬谦让精神、注意伦理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民风。
  
  江头洲爱莲文化,在沿袭旧的学制、礼仪上有所创新,丰富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内涵,于2010年入选广西第一批历史文化12个名村名单。2012年12月8日,湖南卫视国际频道《世界看湖南》,在爱莲家祠寻访周敦颐后裔及其足迹。灵川县青狮潭镇江头洲村,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渊源走进了湖南卫视国际频道。目前,全国正在掀起学习十八大精神的热潮,湖南卫视国际频道《世界看湖南》摄制组来寻访周敦颐后裔、重申爱莲文化,对于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江头洲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古民居建筑种类齐全,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独特,保留了目前广西唯一完整分布着的明中晚期、清早中晚期、民国时期民居的古建筑群及其门第匾额和皇帝诰封的挂匾200多块,还有清代奇特的“闺女楼”、“公子床”、“秀才街”、“举人巷”和明代村民为防御敌人进攻而建造的“迷宫”小巷以及碑林、磉墩、古市、古狮、古石缸、神灯、砚台、古字画、瓷器、古书、古印章等不计其数的历史文化遗迹。尤其是民居中目不暇接的雕刻图案处处折射出周敦颐的理学思想,显示了江头古民居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 、科研价值。其中,许多宝贵经验,可以给后人事资借鉴,是“文化立市”、“文化强国”发展战略中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教育的好场所、青少年道德品质教育的好基地。
  
  五、结 语
  
    这是一个遥远而令人亲近的村庄,这是一个拒絶“城镇化改造”而能留下人们灵魂的圆满的地方。这里,虽然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也建起了“鸽子笼”似的楼房;在文化大革命中,也留下了“清四旧”的标语,但还有保存完好的元明清三代风格特异的古建筑群:青砖黛瓦,木质构架,屋檐层叠,错落有致,古檏典雅。三个朝代的房子有着极其鲜明的对比,元代的房子抬粱封闭式结构,矮小、黯然、独门。明代的房子穿斗式结构,有照墙窗,低矮、狭窄、昏闇。清朝时期的房子高大、宽敞、明亮、气派、青砖包墙。山墙造型多样,竖有砥吻。粱、柱、枋、檐雕龙画凤,室内装饰豪华美观。古建筑群规模庞大,有一品官的邸宅、太史的府第、廉官的故居、仕宦的德宅,还有奇特的“闺女楼”、诱惑的“迷宫”道、“爱莲花厅”、“抗日政工学校旧址”、“桂北游击队秘密会堂”等。古代建筑,尚有爱莲家祠、莲花池、凤凰桥、元代桥、牌坊、字厨塔、甲石碑、书房、诰封碑、大官桥、周氏义渡、接龙桥、盘古庙(重修)、五雷庙、卵石路、古石门、狮子墓、石人石马、潭头寨。
  
  这个村落令人嗟叹的不仅是它的古老,更在于那古檏的民风习尚,那弥久的清正雅训,那自然美、历史美的圆融一体,可以疗救我们至今不敢碰触的伤口。
  
  有关专家考证:江头村爱莲宗祠和古民居建筑群极具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价值。古村距桂林市只有20多公里,坐西朝东,依山傍水,风景宜人。北临巍巍葱郁长年泉水不断的黄家坡,南倚九仙山,西靠五指界,东向笔架山。村庄的东南面有仙人山,东北面是将军山,如同两个卫士保卫着全村居民的安宁。村落建在中间宽、两头像船型似的凤凰地上,借北水南行,像是寓意全村大吉大发。村旁良田万倾,三条晶莹透澈的河水白亮如带,围遶村庄淙淙地向南流去,意味着子孙后代远走高飞,鹏程万里。村后苍松翠柏、古树参天,村前有贴身玉带似的护龙河。护龙河上小小的古桥映着倒影。成荫的古榕、桂林和竹林,足可为经历600多年风雨洗磨的古屋、古院、古巷、古井带来安顿身心的平静和怡宁。护龙河旁,依稀有洗衣妇、挑担翁、戏水童的身影。护龙河对面是一片肥沃的田园:春雨里,听得见禾苗拔节的声音;夏阳中,看得见稻穗弯腰的金浪;秋风里,闻得到菜花峰恋的芬芳;冬霜中,望得到生菜青翠的海洋。村民们在这里过着悠闲自在的农家生活。一年四季,无论你什么时候来到这里,“桂林——中国最具魅力的宜居城市”的感觉都会从心底油然而生!
  
  之前,这个村落以有周氏“爱莲祠”而扬名。周氏子孙多以“爱莲”子弟自居,将“爱莲堂”作为读书处,在此背诵四书、吟诗习字、修炼心性,一个个出人头地。仅明清两代,小小的江头洲村就出过7名翰林,6名进士,25名举人,106名秀才,七品以上的官员达34人。其中,有“五代知县”,“三代庶吉士”,还有“父子翰林”。清朝设六部,五部都有江头洲人。任职官阶有总督、布政使、按察使、道员、知府、同知、直隶知州、员外郎、主事、翰林院编修、检讨、知县等。难能可贵是,他们皆以先祖周敦颐的君子情操勉励自己,就像祠堂高挂的楹联“世德乡举选,宗盟令法传”那样,木铎传薪,以洁身自爱为圭臬。有显赫政绩的40余人,有鸿篇论著的20余人(著述专著二十四部、三十二卷),受皇廷诰封或封赠的人员上百人:“荣禄大夫”(从一品)4人、“通奉大夫”(从二品)7人、“通议大夫”(正三品)9人、“中议大夫”(从三品)2人、“中宪大夫”(正四品)6人、“朝议大夫”(从四品)8人、“奉政大夫”(正五品)6人、“儒林郎”(从六品)3人、“文林郎”正七品)34 人、诰封一品夫人9人、夫人12人、贞女旌表20余人。
  
  本人研究才知:所有江头洲人追求的是学风至上、清正雅训、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从江头洲村走出去的官员,都亭亭净植,不追求富贵利达,即便身处污浊环境也能脱俗玉洁,保持着莲花君子形象。笑傲得失而返朴归真,无疑是一种大智慧、大修行。才高八斗的陶潜,历尽繁华而魂归桃源;洒脱不羁的李白,尝遍枯荣而放鹿青崖,觅牵名山赐予的大音稀声;感忧时世的杜甫,阅尽炎凉而吟叙草堂,咀嚼至朴至简的怡静。在江头洲这个古村,在进士街、秀才巷。那些高人骚客,也都洗尽污秽而一一回家,共同构筑周氏宗族祠堂——“爱莲堂”。一代又一代,他们信奉“子当父作马,父望子成龙”的嘉言:在官场清俭奉公,感受人世浮华之后,老了又回归故里,以若愚之举独善其身,默默地经营着他们这一延续文脉的“爱莲堂”。
  
  江头洲的爱莲文化已受到国内外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建筑学、工艺美术、影视和摄影等方面专家、学者关注,并被列入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録。其丰厚的文化遗产、辉煌的历史篇章和优美的自然景观,享有广西古村落中“历史文化遗迹数量第一、房宇建筑工艺第一、镂花种类第一、名人数量第一、数代为官同职第一、清官数量第一”等盛誉,被称为“中国科举仕宦文化村”、“才子村”、“清官村”、“中国历史名人周敦颐爱莲文化村”、“中国独具特色的江头洲爱莲文化名村”、“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 “中国魅力景区”。造访这样的古村,不啻是一次精神洗礼和深情对话。如果我们在物欲横流、野蛮粗鄙的地段迷失,那么就去看一看这里的人们如何在风雨桥的长亭下行走吧!
  
  注释:
  〔1〕爱莲文化:江头洲村的“爱莲文化”是以周氏先祖《爱莲说》为精神理念:教化育人,提升人格,树立为人道德规范,为官清濂为民和崇尚儒学,热衷增智博学等一整套系统的治国持家,行事做人的爱莲文化信仰。
  〔2〕《周敦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页170。
  
  参考文献:
  1.周其厚:《桂林江头洲爱莲文化旅游开发探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10期。
  2.王清荣:《爱莲文化与党风廉政建设》,《传承》2009年4期。
  3.陈炜、高燕玲:《广西名村古镇的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以桂林江头洲村为例》,《广西地方志》2009年3期。
  4.廖江主编:《灵川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5.文江涛:《耕读传家与文化濡化》,《桂海论丛》2006年3期。
  6.文彩云:《桂林6镇村入选首批自治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DB/OL\].http://news.guilinlife.com/news/2010/11-4/135764.html
  7. 郭丽洁:《湖南卫视聚焦江头村》,\[DB/OL\].http://www.gx.xinhuanet.com/dtzx/lingchuan/2012-12/14/c_114031235.htm

  (申翠英,桂林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