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操作链和动态类型学:石器图像分析

  【中文摘要】1968年出现的“操作链”概念是研究石器制作工序的方法,其初衷是研究勒瓦娄哇石片的各个制作阶段。及至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操作链”研究方法开始在英语世界流行;北美洲考古学家认为操作链等同“剥片程序”。 
  
  石制品在使用过程中因损耗而必需修理,在使用→修理过程中,石制品出现“变形”现象。因此同一石工具在使用不同使用和抛弃的各个阶段,有着与阶段相应的形态。所以分析石制品,尤其是石工具时,须有“使用→修理→变形”的认识。
  
   石器的分类有“静态类型学”和“动态类型学”两个取向,后者是指应从石器制作工艺划分石器类型;而不应该用石器形态来为石器分类。1995年从动态类型学发展出来的新研究方法称为“技术阅读法”,是指观察石制品的片疤形态而绘成“技术分折图”,在图上利用箭头(打破符号、打击方向)和数字,表示剥片方向、次序和剥片数量。“技术分析图”不能等同一般打制石器测绘图。因为前者是研究和复原石器制作工序的图像;后者是记録和表示石器表面形态和制作技术讯息的图像。本文以澳门发现的一件砾石石核为例,说明技术阅读法的运用和技术分析图的制作。
  
  【关键词】操作链 动态类型学 技术阅读法 技术分析图
  
  Abstract:In 1968, French anthropologist M.Brezillion used “operational sequence (cha?ne opératoire)” concept to analyze Levallois flakes. Later, English speaking archaeologists used a similar approach to study lithic technique during the 1980s and the 1990s, but they named their approach as “the reduction sequence”.  Based on operational sequence concept, dynamic typology was therefore well developed. Chinese Paleolithic archaeologists used dynamic typology approach to carry out researches of cores found at Yangyuan Site in North China and Guanyindong Site in West Southern China in 1984 and 2009 respectively. 
  
  Lithic graphic analysis in a form of drawing is a helpful research technique for reduction sequence study. In this paper, a core was selected to demonstrate the graphic analysis.   “Technique analysis drawing” and “technique model drawing” are prepared for this analysis, these drawings are regarding as simple and clear forms of “the technological reading” which could help archaeologists to understand and interpret what techniques was used to make a lithic tool.   
  
  Key words: operational sequence dynamic typology technological reading technique model drawing
  
  一、操作链
  
     1966年法国人类学家Andre Leroi-Gourhan 提出 “操作链”(operational sequence, chane opératoire)概念,是指一件工具从原料采办、使用,直至抛弃的各个阶段〔1〕。1968年法国人类学家 M. Brezillion 使用“操作链”一词来描述石器制作的程序,其初衷是研究勒瓦娄哇石片的各个制作阶段。准确来说,“操作链”是研究石器制作工序的方法。
  
    及至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操作链”研究方法开始在英语世界流行。石器制作离不开剥片,北美洲考古学家认为法语“操作链”等同英语“剥片程序”(reduction sequence),考古学家素德(M.Shott)因此说:“美国、法国和其他国家的考古学家在剥片概念上是殊途同归的。”。在实际应用里,是可以将操作链等同剥片程序的。不过“操作链”除石器制作外,还包括石材采办、石器使用、维修和和弃置四个阶后。其实英语“剥片程序”只属于石器制作和维修两个工序。
  
  图一 刮削器在使用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石制品在使用过程中损耗,必须修理石制品,使它再次使用。在使用→修理过程中,石制品出现“变形”现象,即同一工具在不同阶段,各有形相迥异的形态(图一)。如果一不小心,可能误认一件工具在不同阶段的形态为不同类型的工具。所以分析石制品,尤其是工具时,须有“使用→修理→变形”的认识。
  
    石制品在使用时破裂或损耗,即被抛弃。抛弃后因踩踏、碰撞、风化等因素而改变形态。抛弃与埋藏过程中的改变对微痕分析有较大影响,但对形态和功能影响较小。
  
  二、打制石器的类型学分折
  
  “操作链”概念的出现,冲击了石器分类。“操作”是一系列工序,石器是这一系列工序的终极产品。石器类型是奠基于石器形态和功能的观察和总结;石器类型的建立是以石器最后形态和功能作基准的,属于 “静态类型学”。相对于静态,就是动态。“动态类型学”(dynamic typology)是考古学家舍尔德(R.Schild) 1969年提出的,他认为应以石器制作工艺划分石器类型;而不应该用形态来分类。
  
    1980年代初我国已使用动态类型学研究石器工艺。盖培利用它研究河北省阳原县虎头梁村石叶石核(细石核),并于1984年出版有关的论文。他指出凡符合特定四道工序的石叶石核工艺,可称为 “阳原工艺石核”。这四道特定工序是:(1) 石核预制品的制造;(2) 预制品边缘的修理;(3) 台面的制成和改善;(4) 石叶的打制。盖培总结地指出,石核形态的变化在于打片过程中,不断修理台面,和转动石核。不同形态的石叶石核,只不过是某一工序的产品。由是观之,静态类型学的石器分类会产生误判。
  
    静态类型学并非一无是处,它仍然是目前旧石器考古研究方法之一。1961年法国旧石器考古学家博尔德(F. Boredes) 出版《旧石器类型学》一书,瞬间成为西方旧石器类型学的参考标准。自此以后,博尔德分类被同行诟病,认为他的分类太主观了。1994年美国宾夕凡利亚大学出版《旧石器类型学手册:卷一:欧洲旧石器中晚期(Handbook of Paleolithic Typology, vol.1 : Lower and Middle Palaeolithic of Europe)》,该书是以博尔德分类学为基础,可见静态类型学依然是当今旧石器研究方法之一。
  
  图二 博尔德的两面器测量准则
  
  (a长、 b.3/4处宽、c.中点宽、 d.最大宽、e.厚)
    博尔德以形态测量数据和石器特征作为分类准则。他对两面器(biface)的分类是利用以下五个测量数据作为准则(图二):
  
   最大宽;
  
   边缘圆度(长轴中点宽/最大宽);
  
   尖形指数(长轴3/4处宽/最大宽);
  
   长宽指数(长/最大宽);
  
   扁平度(最大宽/最大厚)。                     
  
  图三 石片石器的技术轴和形态轴(依Borders, 1961)
  
    测量和描述石器最大问题是石器的摆法如何?〔2〕。石片石器有两条轴:(1)技术轴(石片轴);(2)形态轴(图三)。前者是从石片打击点向前延伸之轴,也就是石片的打片轴的长度。后者是石片最远距离的两端之轴。石片石器的摆法是以形态轴作为依据的:(1)首先将石器放平,(2) 形态轴向观察者垂直,(3)打击点朝下,(4)远端朝上,(5)背面向天,(6)腹面向地。
  
    当摆法确定以后,测量、描述和分类就有所依据。博尔德确立以工作缘位置与技术轴关系作为石器类型划分准则;以下是他建议的石片石器类型分类准则:
  
   边刮削器:工作缘大致与技术轴平行;
  
   横刮削器:工作缘与技术轴交角 大于45度;
  
   端刮削器:工作缘位于石片/石叶之末端。
  
   尖状器:石片 / 石叶沿其两侧缘修整,而形成一尖于端者。
  
   锥:两侧工作缘相交于一端成一尖突。尖突位于该器物之中轴线上。
  
   雕刻器:以石片制成,有类似凿子的垂直或接近垂直刃部的石制品。
  
   手斧 (两面器):两面加工,两侧工作缘经修整而相交于中轴线的一端。
  
    在博尔德以外,1998年安德斯基(Andrefsky)提出的分类法值得参考。安德斯基进行石器分类有三个步骤:
  
   首先,使用肉眼和10倍或20倍放大镜观察石制品。根据是否有二次加工和使用痕,将石制品分为工具和废片两大类(最好再利用显微镜观察)。
  
   然后,根据是否为双面加工,把工具分为两面(biface)和非两面两类;根据是否具有石片特征,把废片分为石片和非石片两类。
  
   其次,根据不同标准进行细分,如非装柄的双面工具、用于装柄的双面工具、单边修整的石片工具、双边修理的石片工具、单向和多向的石核工具、碎屑等。
  
  三、技术阅读与石器测绘
  
    1995年法国考古学家M.L.Inizan、M.reduren-Ballinger和H.Roche提出“技术阅读”(technological reading)研究方法。技术阅读是指观察石制品的片疤形态,然后将片疤绘成“技术分折图”,在图上利用箭头(打破符号、打击方向)和数字,表示剥片方向、次序和剥片数量。这是简单而有效的分析工具。在国内近年使用“技术阅读”方法有贵州省观音洞石核的研究。此法有利于研究片疤之间的打破关系,复原剥片先后顺序,并进而判推断工匠是右手作业者还是左手作业者。
  
  图四 技术分析图

  现以一石核〔3〕为例说明“技术分折图”(图四)如何有利于研究片疤打破关系和研究石制品制作工序。仔细观察破裂面的放射线、放射波纹,以及石制品边缘形态特征,然后判断片疤(破裂面)先后次序。
  
  观察和记録石制品有以下的程序:
  
  1. 石片石器和砾石石器的摆法:石片石器,先确定石片轴,再依石片轴摆该好该石器。砾石石器,先依其中轴线平放,然后在中轴线上以45度划分该器为四等分(象限)。各象限依其位置称为上、下、左、右部。
  
  2. 属性〔4〕观察和记録:
  
  2-1 石片背面属性:背面特征是石核打片特有形态。包括石皮(自然面)残存面积比率、片疤数量、剥片方向、打破关系。
  
  2-2 石片破裂面属性:从侧面和平面看打击泡,按其高低和大小分为大、中、小三类。
  
  2-3 石片和石核台面的属性:分折台面形态有利瞭解剥片工艺和剥片角度。台面分为天然台面和人工台面。人工台面分为素台面、有疤台面、有脊台面、线状台面、点状台面和零台面等。台面可以用其面积分类。台面面积大多使用硬锤剥片、台面面积小多使用软锤剥片。使用压剥法生产石叶的台面面积是最小的。台面角(台面与石片背面之夹角)需要量度,它反映剥片的角度。
  
  2-4 石制品的边缘属性:边缘因第二次加工而留下大量小石片疤,片疤密度和大小与二次加工有关。片疤形态可分为普通状、迭层状、阶状和平行状等。石片疤密度愈高表示工艺愈精致。密度计算办法为疤数除以边缘孤长。
  
  2-5 石制品纵横两剖面形态:用于记述有意义的特征。有些石器是选用特定形态的石片和毛坯。纵横剖面形态可分为三角形、长方形和梯形。
  
  2-6 刃角:与石制品特定用途有关,也与使用特定剥片技术有关。少于60度为薄刃;大于60度为厚刃。
  
  2-7 石制品长、宽、厚的测量:长为技术轴的长度;宽为垂直于技术轴的最大宽度;厚为石制品的最大厚度。长宽指数:“长/宽×100”厚宽指数:“厚/宽×100”。
  
  2-8 石制品尖形指数的计算:用于测量尖状器和锥的尖突,计算办法为 “3/4宽除以最大宽”。
  
  图五 香港黄地峒遗址石器测绘图和照片的比较
  
  “技术阅读”奠基于精准的石器测绘。石制品测绘应该是研究人员必需具备的技术。我们往往将石器交给绘图员绘画,这样就失去精细和反复观察石器的机会。研究石器除掌握摄影技术外,更重要是懂得测绘石器技术。掌握石器测绘方法,同时也掌握和使用“技术阅读”研究方法。石器测绘的重要性在那里?
  
    大学的考古学系近年设有考古绘图课,可见绘图不再是技术,而是一门学问了。如果石器测绘只是技术,为何摄影无法取代石器测绘(图五)?因为测绘就是考古学家对石器制作工艺的瞭解和诠释;考古学家利用箭号表示技术轴;利用符号表示剥片先后次序(石片疤之间的打破关系),利用波纹表示剥片力量的传播方向,这都是考古学家的“绘图语言”。
  
    石器绘图分有两大类:第一类是美术绘图,以明暗表示起伏,绘图要求是“像真”;美学表达是唯一的标准。绘图者只需要有美术绘图或工业绘图训练,不需要有石器制作方法的知识。第二类是诠释绘图,以线条和符号表示石器打制方法和形态。这与“技术分析图”研究方向一致。诠释和准确是唯一的标准。绘图者除具有基础美术绘图训练外,更需要石器知识。如果一位考古学家懂得测绘石制品,他一边观察石器,一边测量和记録,测绘出来的图像是他对石器的理解和诠释。在石器研究里,图像非常重要,因为图像记録要比文字和数字更为仔细和准确。
  
  四、技术分析图和剥片模式图
  
  “技术分析图“不能等同一般打制石器测绘图。因为前者是研究和复原石器制作工序的图像;后者是记録和表示石器表面形态和制作技术讯息的图像。前者在图形上是简单的;后者在图形上是全面的。绘制“技术分析图”的工序如下:
  
  1. 绘图前要先在灯光/日光前,以不同角度观察石器表面的打击点、边缘修整、片疤、脊痕、波纹走向、使用痕迹等;
  
  2. 用粉笔在石器表面勾画片疤和波纹出的边线;
  
  3. 将石器水平放在米格线上,以直立三角尺(或曲尺)和铅笔,垂直勾出石器外形;
  
  4. 将石器移到至另一张米格纸上,石器摆放在的米格线要与第三步骤米格线对齐。然后用针规量度石片疤、波纹、打击点的各测量点与垂直于石器边的三角尺之水平距离;
  
  5. 用针规将测量点之间距离逐个点在石器边线内,然后用铅笔对着石器,把所有测量点联起来。
  
  6. 各测量点联好之后,将绘出的石器图对着实物修正。然后把硫酸纸覆盖在铅笔线图上,用黑色针笔在硫酸纸勾出石制品的线条。石器外框线用0.5mm,石片疤框线用0.3mm、波纹线用0.2mm。自然石皮用细圆点表示。节理面用斜线表示。箭号表示剥片方向;箭号和其前端的圆点表示打击点。
  
  7. 在不同片疤上涂上各种背景阴影,如深灰、浅灰、细密点、粗疏点,以区别不同的片疤。
  
    当有了细致的技术分析图之后,再观察石制品,下一步就是绘制“剥片模式图”。现以前述石核为例,为清楚表示剥片方向和剥片之间的打破关系,使用正方方块代表石核,利用弧纹表示片疤、箭头表示剥片方向、数字表示剥片次序(图六)。剥片模式图是研究者观察、描述石制品的图象总结。又以该石核为例,在“剥片程序图”里,把石制品各个打击点以线联起来,表示工匠剥片方向和次序,斜线表示砾石毛坯原有形状(图七)。这些简单和有效的方法,非常有利于石制品的观察、记述和工艺的研究。
  
  图六 剥片模式图
  图七 剥片程序图
  
  五、结 语
  
  石制品应以动态流程进行观察和研究。一件石制品的形态反映它所处的“使用→修理→变形”阶段。1984年盖培的阳原石核和2009年李英华等人的观音洞石核工艺研究,都是利用动态过程进行研究的(表一)。近年来,国外出现“技术分析图”、“剥片模式图”、“剥片程序图”既简单又有效的观察、记録方法,有利于石制品工艺研究,这是值得大家注意的发展势头。
  
  不管是静态,抑或动态形态学,技术分析图是石器研究的基本方法。比较阳原石核和观音洞石核的研究后,我们明白石制品的观察、描述和分类是离不开精细的石器测绘的。石器测绘就是技术阅读的成果,这成果表现为技术分析图、剥片模式图和剥片程序图。经过图像分析后,不必拘泥于静态类型学的分析,应从石制品的“制作→使用→修理→抛弃”进行石制品类型学分析。
  
  1984年盖培总结其阳原工艺石核说:“石叶石核(细石核)应从工艺学的角度进利分类,给不同的工艺程序命以不同的名称。把属于不同工艺程序的具体标本,纳入不同的工艺分类单位去,称为某某工艺的石核。因此,工艺程序复原是确立工艺类型的基础。……工艺程序复原的另一个可取之处,是便于拿不同地区的材料进行确切的对比。”〔5〕旧石器研究不在于形态的比较,更重要的是工艺的比较。工艺精致程度反映古人智力的高下;同时也反映不同人群之间的文化水平差异。工艺类型也是划分考古学文化的标准之一。
  
  博尔德1969年提出石工具分类须考虑用途和外形(form)。由此产生石制品研究的“形态类型学(morphological typology)”和“功能类型学(functional typology)”两大方向。这两个类型学其实都属于静态分析,比较忽略工艺程序的研究。当1969年舍尔德提出动态类型学分析法后,日本开始重视“技法复原”分析。从1980年代起,中外考古学家不约而同,提出用图像来研究旧石器,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图像分析是既简单又有效的方法,是有利于石制品工艺研究的。
  
  表1 动态类型学分析和技术阅读分析石核的比较
  
  注释:
  〔1〕操作链的定义:“The different stages of tool production from the acquisition of raw material to the final abandonment of the desired and/or used objects.” (Bar-Yosef et al. 1992).
  〔2〕Dehénath, A. and Harold L. Dibble 1994 Handbook of Paleolithic Typology: vol. Lower and Middle Paleolithic of Europe, (旧石器类型学手册:卷一:欧洲旧石器中晚期)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3〕 该石核是笔者在2013年6月在澳门路环岛黑沙水库家乐径剖面发现的。
  〔4〕属性是指器物的技术、装饰和形态的特征。
  〔5〕盖培 1984  〈阳原石核的动态类型学研究及其工艺思想分析〉,《人类学学报》,3卷3期。
  
  参考文献:
  1.李英华、侯亚梅、Eric Boёda  2009 〈旧石器技术研究法之应用:以观音洞石核为例〉,《人类学学报》28卷4期。
  2.陈虹、沈辰 2009 〈石器研究中操作链的概念、内涵及应用〉,《人类学学报》,28卷2期。
  3.陈淳 1997 〈再谈旧石器类型学〉,《人类学学报》16卷1期。
  4.盖培 1984  〈阳原石核的动态类型学研究及其工艺思想分析〉,《人类学学报》3卷3期。
  5.Andrefsky, W. 1998, Lithics——Macroscopic Approaches to Analys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Bar-Yosef, Ofer and Philip Van Peer  2009   The Chane Opératoire Approach in Middle Paleolithic Archaeology,  Current Anthropology  50 (1).
  7.Bordes, F.  1968 The Old Stone Age, New York: McGraw-hill,. (博尔德 着,黄士强、黄淑缓 译  1979 《旧石器时代文化》,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8.Bordes, F.  1969  Reflections on Typology and Techniques in the Palaeolithic,  Arctic Anthropology, Vo. 6, No.1. 
  9.Soressi, M. and Jean-Michel Geneste 2011 Special Issue:Reduction Sequence, Chane Opératoire, and Other Methods: The Epistemologies of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Lithic Analysis, Paleo-Anthropology, 2011. 

  (吴伟鸿,香港,持牌考古学家。)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