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十二篇 民进党两岸政策的调整方向

  黄辉珍:开场白

  各位评论员:今天中国评论通讯社、中国评论月刊邀请大家座谈,主题是“民进党两岸政策的调整方向”。关于这个题目,主办单位已经准备了讨论提纲。主要探讨的就是几个重点问题环节:民进党的两岸政策需不需要调整?如果需要调整,究竟要调整到什么样的方向和内容?如何调整?调整过程中有无困难或风险?若有,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或风险?

  大选之后,各方面都在讨论这个议题,特别是民进党内部,有相当热烈的讨论,也有相当多不一样的观点、甚至争论。今天在座各位,都是长期关注相关议题的有识之士,都有深刻见解。现在开始今天的讨论。

  林浊水:

  民进党不是路线错误而是没有路线

  民进党做了检讨,开了两次会议:一次中常会,一次中执会。第一次中常会提出的报告说,蔡英文说需要检讨,提出洋洋洒洒检讨内容,大意是说大环境很恶劣,民进党选不好但是不可以此为藉口。民进党检讨有很多原因,不过“路线没有问题”。但2月22日的中执会中说,要有新的路线。一个说路线没问题,另一个说要有新的路线,两份检讨结果非常不一样。

  在层次上,路线与政策不同,一个政策可能是孤立的,但是好几个政策连起来,表达的精神有一贯性,这就叫路线。政策可以个别来看,个别的政策之间有时候是矛盾的,那就不是路线。

  民进党从不认为路线有问题,变成承认有问题,这是好的,但是不是要一个和过去都不一样的新路线呢?

  很吊诡的从宏观角度来讲,民进党不是路线错误,而是没有路线。

  比如说ECFA,在签定前,民进党几乎是全面杯葛的态度,包括很多个智库也都支持民进党全力杯葛,这做法不是没有人质疑,但多数人不为所动。直到第一批早收清单公布以后,蔡英文的态度才急忙改变为对协议概括承受、局部检讨。前后政策迥然不同,等到第二次大选辩论时,蔡英文又突然冒出一句,说ECFA丧失主权,政策立场一变再变,前后不一,谈不上有什么路线。不只这样,立委、县市长与党中央也经常不同调,所以宏观角度来讲,民进党并没有路线。

  老党外主张

  民主就好不要台独

  但是从微观角度,民进党从党外时代开始到现在有两个立场,三条渊远流长、脉络清晰的路线。

  最早是两个立场两条路线:一个是在海外的台独人士,另一个是岛内的党外人士。

  岛内的党外人士,一直到美丽岛事件爆发、美丽岛世代出现之前,基本不太触及两岸议题;他们的主张是,民主就好,不要台独,包括黄信介、康宁祥,他们私底下怎么讲是一回事,公开的就是这个立场。那时的舆论界也是清一色地鞭策民进党,这样做才对,即民主就好,不要台独。

  海外留学生多激进台独

  台独主张后来从海外传回台湾

  但是在老党外在台湾内部推动民主运动的时候,台湾另一些出去留学的学生,他们在海外组同乡会搞台独,他们分布在各大学、政府机关中、或是自行创业,这些海外留学生组成一些不同的团体,

  明白揭示台独目标,和岛内不以台独为目标的党外立场迥然不同,路线则是激进的,武装革命是主流。

  海外留学生在推动激进台独的时候,有几个立论基础,第一就是主张依据旧金山和约,台湾地位未定论。既然地位未定,而中华民国政府是不合法的外来政权,所以主张台湾要住民自决“制宪公投”创造独立主权国家。冷战前期西方国家并不同情海外台独团体的武装革命?但对台独的主张却雷同。1970年代末海外台独论述开始对岛内发生强烈启蒙作用,解严后他们放弃革命大举回台,1982张灿洪宣布台独联盟台独将“通过和平的手段来促其实现”。独盟先和新潮流,

  后和台联竞争基本教义群众,2000后被归类为“独派”,其中许多人坚定支持陈水扁——不论在陈水扁的四不一没有时期或激进时期。

  早期相对于党外不台独的立场,岛内外省人办的《自由中国》反而成为激进台独主张的提倡者,1951殷海光发表“反攻无望论”,1972雷震提《救亡图存献议》,主张“中华台湾国”独立。岛内另一个主张激进台独的是基督教长老教会,1970年代先后发表自决、台独等三宣言。此外,1964彭明敏等人的《台湾自救宣言》,虽然在海外广为流传,但在岛内少为人所知。

  称呼他们是激进台独并不是他们也主张武力革命,而是说,他们都认为台湾尚未独立,必要透过改国号、或公投以创造独立主权,并重建政府的正当性。

  当年党外与海外台独组织各自搞各自的,到了美丽岛世代,新一代党外和海外台独积极交流,海外台独主张开始传进台湾,但那时候仍属于白色恐怖期间不适合讲台独,所以浮现的是住民自决、公民投票。直到1980年代末党外仍避免直接提到台独?只强调住民自决。1986年民进党建党列住民自决为基本纲领。

  另一条是稳健台独路线

  强调台湾事实独立

  解严后台独台面化,

  地位未定和公投创设主权论述在台湾浮出成为台独激进派的立论基础,但未成为民进党的主流主张。

  因要透过体制推动民主,国际环境又已大变?退出联合国后国际支持台湾透过正名公投创设独立主权的机会不再,因此民进党主流的台独论述一台面化就采稳健立场而和海外激进台独分道扬镖。

  激进派采地位未定论认为台湾没有主权,要用公投正名制宪去创造主权,稳健派1987通过417主权决议文?主张台湾主权已独立?舍弃台湾未定论,公投也跟着从用来改变现状?创设独立主权?改变成用来保护主权现状——“改变台湾主权独立现状?必须经住民自决”。

  1991通过的台独党纲仍然在同一基调上延续放弃未定论立场而主张台湾为主权独立国家是“现实状态”。也正好是1991,陈隆志在海外主张,

  虽过去台湾地位未定?但经半世纪人民实质上的自决?台湾已演化为主权独立国家,但这主张未成海外主流。

  1999通过《台湾前途决议文》,主权已独立,公投用以防卫主权的立场更加明晰。

  等到两岸经贸交流后,两个立场,三路线各自衍生了两岸政经政策必须适度分离、积极西进和政经都和中国坚壁清野等不同主张。

  迥然不同的三路线间从未充分理性沟通整合?又各有信奉的群众?党在其较劲牵引下政策跳跃不定。

  比较有趣的是,美丽岛的辩护律师立场、如尤清属激进派,但陈水扁、谢长廷基本上是传统党外,他们两个都主张修改台独党纲。有一次与陈淞山参加同一个座谈会,问他在台独立场上怎么与他老板(陈水扁)唱双簧?他说陈水扁是不得已的。这句话耐人寻味。

  民进党未来的路线

  是从过去三条路线选择其一

  既然三条路线渊远流长,各自一脉相传,幷存在民进党内,有时候这个跑出来,有时候那个冒出头,因此从宏观角度来讲,民进党就没有路线可言。如果是这样,那么民进党的路线便是三选一的问题,而不是从哪里调整到哪里的问题:民进党是要站在旧金山和约的精神主张台湾地位未定论?或台湾已是主权独立国家?

  要制宪创造主权?是修改台独党纲,不要独立,如扁谢强调台湾主体意识就好?或者是主权已经独立,需要巩固、保护它,不是要去创造一个主权?

  民进党输在路线错乱

  2012年的选举,民进党输在哪里?我认为是输在经贸政策。在经贸议题中,ECFA是天大地大的事情,ECFA确实没有像国民党讲的那么好,但是民进党全盘否定,大家很害怕。民进党对ECFA,一下说全盘杯葛,一下说概括承受,一下说丧失主权。这么重大的经济议题,民进党怎么可以开玩笑!

  这里又涉及到稳健台独与激进台独的差异。激进台独基本上主张政经不可分,北京也认为不可分,但偶尔也开始讲先经后政。民进党没有本钱把政治经济搞在一起,然后在经贸坚壁清野,没有能力做这种事,所以受伤了。

  路线是根据你的基本价值、大环境提供的条件,拟定出一套具一贯性、互相关连的政策,然后诉诸群众。民进党输在这里失败了,而不是输在立场。路线不选择民众对民进党的信赖永远没有办法建立。

  王昆义:

  蔡英文的说法错乱

  在下台前,蔡英文在败选检讨声明中说,民众很可能因为国民党恐吓牌,含血含泪投了马英九的票。这样的说法完全是逻辑上的错乱,因为既然你认为经贸牌有效,那大家是顾饭碗还是要顾主权?这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第二,民进党员或公职人员去大陆交流,但必须要在维护主权的立场下进行。这里衍生两个问题,到底是要主权,还是要经贸?这让很多民进党党员或公职人员错乱,不知道如何面对中国大陆。如果你要坚持主权以后才去,前年五都选举之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原本要举办一场“探讨民共交流的政治基础”论坛,当时受邀的民进党员都被蔡英文阻止参与,因此论坛办不成。如果连学校场域中探讨民共交流的政治基础都不可举行,遑论两、三年后还有机会交流。因为大陆已经很清楚,九二共识一丢出来,可以帮助马英九打赢选战,请问四年后2016大选,可不可能再使用?永远都可以使用。

  民共交流要有政治基础

  民进党要有新思维

  民进党要在维护主权前提下与大陆交往,一定要有政治基础存在;否则的话,没有人会理你。吕秀莲2009年想去,就是因为没有政治基础,你想谈政治,你要与谁谈?没有对话基础与空间嘛!在此情况下,先找出民共政治基础,才有办法对话、互动。如果没有这政治基础存在,蔡英文在卸任前夕话锋一转,鼓励民进党党员去大陆交流互动,话等于白说;你画了一个圈圈,想要打破的也是你,可是圈圈比打开门更难,这是我的感觉。

  为什么以前九二共识不见得有用,而这次选举,中国大陆一直讲重话,这与04、08年他们不太讲话的情况不同。为什么这一次不像以前,只要大选中共发言,台湾就往緑靠;这次台湾人民听,原因是什么?回到根本原因,日本学者若林正仗1990年代就说过,台湾并没有左右之分,只有统独之争。左右意即劳工与资本家的对抗,所以很多西方国家政党,不是站在资本家立场、就是站在劳工阶级立场。可是台湾没有这样的问题,问题是在统独,统独的话是以意识形态来切割,就是统一或独立的切割。所以老板发话的时候,员工会支持老板,因为公司知道他们的市场在哪里。

  民进党未来真的要鼓励党员去大陆,加强交流互动,首要厘清目标,如果有政治目的,想要谈主权,我想大陆方面也不敢派人与你谈。两岸经贸热络到这个程度,大陆也认为既然可用经济把台湾绑住,又何必怕民进党再起?民进党应该重新思考两岸交流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九二共识的属性是什么?这两点如果做得到,党内不至于各说各话。如果内部本身对此有共识,弄清楚九二共识是政治属性、经济属性还是两者兼有,然后才鼓励党员赴陆;否则做不了任何事,未来四年还是面临同样的问题,只是虚耗时间罢了。

  刘世忠:

  蔡认为自己的路线正确

  并展现强势企图心

  蔡英文卸任前的谈话表明,她还是认为自己的路线正确,甚至于蔡强力运作、说服、恳请陈菊出任两个月的代理主席,在政治揣测上,蔡可能不只希望陈菊只做这两个月的代理主席,可能为了卡苏,更希望陈菊继续参选五月的党主席选举。当然后面的变数还很多,包括陈菊到现在都还未首肯。

  蔡英文2月22日的说法,让外界感觉这是一个积极的说法,我认为这是她强势企图心的展现,希望强力延续所谓的蔡英文路线。不论败选之后,外界批评她的路线模糊不清楚,她还是认为自己的路线正确。我同意刚才林委员说的,路线与政策要区隔,民进党现在在野,提出的政策都还没执行。换句话说,还是等到上台后执行,纔可以叫政策。以民进党现在在野状况,除非影响执政党改变,不然用路线来形容是比较契合的。

  我为什么认为在败选检讨中,蔡英文不认为她推动两岸路线是错的,包括新闻稿中提到中国介入台湾选举更加细致化,未来中国介入作用势必持续强化;就两岸政策部分,她认为民进党败选,唯一构成的主要理由,是欠缺给选民的第二个选项。因此,未来民进党除了坚持立场之外,还要在策略上更加细致化。蔡英文也呼吁,民进党要建立一个良好制度,让党与基层更瞭解中国,从互动当中找出新的方法;而在互动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行为准则与互动结构,因为中国的统战无所不在,若没有好的制度建构,很可能沦为统战对象。

  坦白说,通篇看来,加上蔡操作代理主席手法,我不认为蔡英文相信她的败选是因为两岸政策。在外界与民进党内施压后,蔡英文败选报告中承认,她没有能力做好党内的团结,包括整个竞选团队的运作、危机处理的问题。但在蔡英文心中,两岸政策不是构成她败选的主要原因。

  蔡英文不认为她败选的主要因素是两岸政策,也希望借由卸任前的败选报告,把她担任主席四年、以及担任总统候选人一年多来努力经营的两岸路线,做一个确认与定位,包装出一个新的说法,包括与中国进行互动交往,甚至于鼓励党员与民进党的支持者,透度制度与机制更进一步瞭解中国。“未来除了要更深入研究中国内部的变化之外,也应积极展开双向交流,摆脱反中锁国的错误刻板印象”。从这些字句推敲,如果两岸是民进党败选的关键因素,她是输在策略有误,而非路线。这是我个人解读。

  民进党两岸政策走向

  从这点切入,评价民进党两岸政策对未来发展影响。败选因素很多,包括选战因素、选战策略、团体合作、危机处理、媒体掌控能力、美国在最后关头影响等等。林林总总加起来的效果,可能九二共识的效果不如外界想像的那么重,可是在最后3天,像最后一根稻草。事实上民调显示,九二共识并非主要原因。民进党承认没有替代性的选项让民众放心,这个因素才是最后阶段,蔡英文民调无法更进一步拉回来。未来民进党两岸政策发展走向,第一,要看蔡英文认不认为败选是因为两岸政策,答案是否定的;第二,蔡继续维持其对民进党两岸政策的影响力有多强、多远。

  如果陈菊被蔡英文说服参选党主席,而且选上,或许很大程度,蔡英文对緑营两岸政策的影响力会继续;她所建构的十年政纲中让大家不是很满意的两岸政策,可能会希望继续掌控。如果陈菊在代理党主席的两个多月中,引起党内对中国政策的初步辩论,蔡英文已成立办公室,她不会在这块论述中缺席。甚至于继任党主席的不是陈菊,蔡英文也会强力捍卫她的路线,不容许下一任主席挑战、改变或批判。所以评价民进党两岸政策走向,要持续观察未来两个月,民进党最高权力位置的争夺战。

  选后民进党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是,马英九胜选是台湾人民对九二共识的公投,民进党是否接受?这造成一个很大的国际印象,民进党如何回应?其实我们内部选前就有沙盘推演出一套说法,比如说蔡英文也拿了45%等等。我归类出三种看法,第一派是急就章、膝盖式反应,以“那我们真的考虑接受某种程度的九二共识或一中各表”回答,谢长廷也重复提出其宪法一中,这些反应在我看来,过度受到主流媒体影响,并未关照到真正的败选原因,认为是蔡英文两岸政策讲得不够清楚的问题。第二派的说法是以不变应万变,过去民进党就是几条路线,路线的调整要视民进党能掌握多大的社会说服力而定。在野的时候,掌握资源不同、抗拒外来压力不同,陈水扁执政经验就是最好例证,在野当然比不上执政时的空间,甚至受到选举因素的制约。第三派是所谓的小英派,希望延续蔡英文路线,在两岸部分也许心中有一点蓝图与尝试。

  蔡英文路线走向

  下一任主席如果继续延续蔡英文路线,或许会有很多新的作法出来。例如有人提议应该请蔡英文继续担任民进党政策会顾问,或负责民进党智库等等。如果党主席选举最后的结果,不是苏贞昌,可能会更有利于蔡英文延续其中国政策。未来四年,蔡会慢慢累积到2016年,当她想再度挑战总统大选位置时,就有很多牌可以打。

  除了主道蔡英文两岸路线走向外,包括透过制度加强民进党与中国互动,这也是一年多前蔡英文成立智库的目的,她认为有太多自称亲民进党的学者,在两岸交流上传达一些让人感到困扰的讯息。因此,透过互动行为准则与规范建立,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要她授权纔可以去,或者是你不能替她讲话。蔡英文的个性与她对两岸政策的某种程度的执着度一样,没有人可以影响她,甚至于取代她。

  刚才所论三种分类,第一种膝盖式反应,不能关照到未来四年大陆内部发展、两岸政治关系、美中关系发展等等;第二种与第三种,我认为是主流派,也就是蔡英文现在想要做的,那就要看蔡对党机器的控制能力与运作能力,是否可维持蔡英文意志。

  纵使苏贞昌当选,我也不认为路线会退后或与国民党贴近,可能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内部讨论、公众讨论期。现今并非一个最好的时机点,包括未来半年,民进党要马上与中国大陆谈,2月22日记者也问蔡,卸任后是否访问中国大陆,我个人认为在短期内(一年之内)不可能,但是蔡有很多工具可用,例如蔡系的立委可以去。蔡英文是想要掌控自己的两岸路线,进一步建构未来她可以掌控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方向。

  民进党的政策调整

  目前还难定方向

  民进党的政策可能往何种方向调整?目前为止,很难讨论出方向,要看未来两三个月的新领道者与党内结构变化,也要看蔡英文未来在中央党部所扮演的角色、影响力有多大。两岸论述至少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才看得清楚,但并不是说在此之前双方都不互动。我相信智库、学术界间的互动会持续;过去一年多来,大家明来明往,这方面政策可能影响到未来的领道人。

  我必须强调,民进党从来没有抗拒或扺制两岸之间或民共间的交流,以陈菊为例,蔡英文找陈菊,至少有一点可以帮助蔡强化她的路线。如果成功说服陈菊参选党主席,陈菊办世运的时候就去过北京,她的方式与姿态,很大的程度上可让民进党作为一种模式,直接称马英九是总统,也许陈菊这一个模式可以操作,当然也要看陈自己的意愿。

  以上是我的初步看法,其中尚存许多变化空间,包括未来几个月民进党内部权力重整,过程会花一点时间;人事底定后,路线要调整也不是那么容易。蔡英文卸任后要维持其理想,毕竟有变数存在;纵使成功维持其影响力,很大程度也取决于2014年底的七合一选举,现在谈什么都还有点言之过早,变化还很多。民进党的中国政策辩论可能要到年底之前才会有讨论声音出来,至于路线要有明确的调整,我个人认为不太可能,要到明年之后才会比较明朗。

  林浊水:

  社会为何不信任蔡英文

  我的回应,第一点,什么是蔡英文路线?她自己并没说得够清楚。也许蔡英文受新自由主义那一套训练,不讲路线;但民进党是有一定偏左的色彩,这样的政党得讲路线,有或没有要讲清楚;她不讲出来,社会信任感就不容易强化。

  第二,陈菊去北京就是蔡的路线吗?她当时气得不得了,可见这本不是她的路线。如果以前生气、而现在肯定,自己路线都变了,不保证以后不会改变。

  第三,蔡商法出身,所以特别去讲行为准则,还要让国共透过两岸智库使来往制度化。

  我认为偏左的路线立场要制度化,她不谈;智库互动基本上不能太制度化,她却要制度化,这里有问题。过去蔡英文的新自由主义、经济贸易法等背景,她现在要领道一个要关怀弱势的党,这很值得肯定,但要在自由主义那一套,或是贸易法那一套之外去习惯党这一个需要路线的现实,而且还要讲出来。

  最后一点,路线问题不处理,即使2014年七合一选举赢了,2016年大选还是会败。

  张国城:

  在两岸政策调整上

  民进党的筹码越来越少

  今天讨论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方向,作为一位外部观察者,就2月22日民进党中执会检讨的新闻稿部分,包括外界引述的检讨报告内容,个人认为这称不上是检讨,只是对于败选原因的摘要与诠释;真正该如何做纔可以更好?什么事情做了但是错的?什么事情该做但是没做?这些在检讨中必须有的框架与过程都完全没看到,所以民进党真正的检讨恐怕还没出台。因此,现在谈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会怎么变,在检讨未出台前,还可以再做观察。

  我认为,两岸关系对台湾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两岸相互依赖越来越深,台湾需要大陆的情况只会更多,不会更少。在此情况下,民进党要用什么态度来面对思考未来的两岸政策,主动权将愈来愈少,制约因素有两个:一是国民党未来四年会如何斗争民进党;二是大陆的对台政策会如何变化。因此,不能光说民进党要用什么态度面对思考两岸政策,因为在这个问题上能做的、能想的空间愈来愈小。

   两岸政策对台湾的影响愈来愈大,同时也与选举愈来愈不可分。台湾未来的选举,除了总统大选,甚至是五都市长选举,恐怕都不能不谈两岸政策。譬如说高雄市长选举,因为高雄是重要商港,能够不谈两岸吗?台北市长选举,在北部地区能够只谈公共政策与地方发展吗?因此,随着大陆对台湾各方面影响力的深化,即使是地方首长选举,两岸因素都会被带进来,这是民进党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重大挑战。

  未来四年,台湾在各种公共政策的大框架已经设定好,也就是在马英九执政之下,朝着国共平台、“实质一中”大方向走;在大框架之下的小框架,是国民党维持一党独大、一党揽权来决定台湾政治的发展。因此,民进党无论在任何公共政策上持任何意见,基本上不会具有真实的影响力;不论是对外政策、两岸政策、重要的公共政策上,民进党都必须接受这样的现实。在此情况下,民进党两岸政策会朝哪方面调整,就好比鸟在鸟笼里,不管朝哪个方向飞,最后的结果无法改变它在鸟笼中的事实。因此,民进党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但总的来看,无法超越既定的框架,这个框架不是民进党自己设定的,而是外界加诸于它的。

  民进党与大陆的交流模式

  由此来看,民进党与民进党人士应该与大陆建立什么样的交流交往关系?以我个人瞭解,基本上北京与民进党高层之间交流没有太大的问题,因为彼此有相互瞭解的需要。特别是北京非常希望瞭解民进党的各种发展,不管是为了交流、情报刺探、各方搜集也好,相互作为沟通、瞭解型的交流倒没有太大问题;但是这样的交流能不能成为仪式性、公开性、或成为谈论其他事情的平台,是有问题的。未来四年,这样的交流模式大概会持续下去。

  至于蔡英文提到,党员与基层可以更瞭解中国,从互动方面找出台湾与中国互动的新方法。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说法太过乐观,宣示意味较重。

  黄辉珍:第一轮小结

  第一轮发言结束,作一个简单的归纳。

  对九二共识是否影响这次大选的问题,我们得到的是不太确定的答案。浊水委员的看法是:没有;世忠兄则认为没有很明确的证据显示九二共识直接影响到选举。但大家共同的看法又是:两岸经济关系确实影响这次大选,浊水委员也强调这一点。

  综合这样的表述,似乎出现一些矛盾。如果说两岸经贸议题确实影响了这次大选,可又认为九二共识议题并未影响大选,那就等于作了九二共识与两岸经贸议题可以切割开来的判断,也就是两岸能否发展经贸关系,与九二共识无关。但大陆方面屡次清楚表示,九二共识是两岸开展对话协商的必要前提,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最具体的实证就是ECFA。历史地看,九二共识早已脱离了原始文义的争论层次,而发展到政治性实践性现实性的立场问题。这一立场,直接决定了中共对两岸经济关系的基本态度。它对大选的影响应是本质性全面性的,很难当作单一议题具体切割处理。无论赞不赞同九二共识,这样的性质应无疑义。

  民进党是否调整及如何调整两岸政策方向?蔡英文2月22日关于开展与中国大陆对话交流的表述和态度,值得观察。她的讲话,实质来看,并不是一个有纲领、有系统、有步骤的全面性政策谈话,但不能否认,以她作为民进党主席的地位发表这样的说法,确实是一种新的态度、新的讯号。比较先前蔡英文予人的印象,新的讯号是对大陆对立性降低、敌意性降低,互动性加强、重视性加强,更加突出了中国大陆因素,态度由消极转为积极。这样的变化,民进党内有无普遍共识?未来会如何落实?受到各方面关注。当然,我们也看到继任主席陈菊市长,有关两岸政策的谈话,基本上还是延续蔡英文这个基调。

  长期以来,民进党的主流政策是不承认一个中国,即使一中各表也未接受。在此情况下,纵使蔡英文在卸任前对两岸政策有新的思维、新的态度、新的愿望,但发展性如何?实践可能性如何?不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框架,也不认同一中各表、宪法一中,中共会接受吗?这涉及到民共两党之间长期存在的核心矛盾,这一矛盾未能化解,民共和解就可能会像昆义兄所问到的,政治基础在哪里?对话基础在哪里?

  大选之后,民进党面对两岸政策思路是否调整、如何调整,可能感受更多、更深刻。对民进党两岸政策,中国大陆不接受、不信任;特别是连一向对民进党亲近友善、一路支持台湾民主化本土化、过去长期同情党外运动的美国政府,也显得不信任、不认同。美中两大国,再加上国民党,对民进党两岸政策具有共同的立场与态度,这是一个极其严肃深刻、不能不引人慎重思考的大问题。

  固然,影响这次大选的因素很多,但从两岸经贸关系影响大选结果,推论到民共两党的核心矛盾与立场分歧,现阶段民进党发展确实面临着极其艰难的转型困局和政策瓶颈。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轮讨论。

  王昆义:

  民进党想与大陆互动

  但实际上仍在原地兜转

  民进党2月22日的败选检讨,确实没有检讨到九二共识问题,但是有提到路线;民进党说在两岸政策上不断强调务实与温和路线,而且不排斥与中国交往,这实际上都是假话。在大选没有输之前,民进党都非常排斥,任何一个去报备的人,赴陆的机会都不大,而且北京与陈菊的交往,事实上也是很痛苦的经验,因为双方谈好事情,陈菊回台还是邀请达赖、热比娅到高雄。我相信北京与民进党相互的政治信任,是很难建立起来。

  现在民进党要走温和路线,深入研究中国变化,展开具体交流,摆脱“反中锁国”的刻板印象,但没有政治互信就不可能摆脱这样的印象,因为你不可能交流。而且,民进党还加上一句话,与大陆互动必须有制度建构,讲白了,制度建构就是台湾共识。刘世忠说蔡英文想要延续自己的路线,那是不是希望下一任党主席接受台湾共识、或是把台湾共识做更好入的解释?蔡英文可能有这样的想法,因为光说制度建构太模糊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又要建构制度与大陆互动,避免变成被统战的对象,这还不是在画圈圈?好像有所突破,但是在原地兜转,转不出来。

  民进党应随势而为

  不要逆势而走

  民进党为何会有这样的情况?国民党与共产党原来是敌人,但现在成了朋友;民共不是敌人,怎么会变成互不信任?就是长期以来,民进党人士、包括学者害怕与大陆交流,现在比较开放一点,以前是连学者去参加研讨会都要偷偷去。一方面,是民进党向来对党员、党内公职人员的不信任;另一方面,陈菊事件也让中国大陆对于民进党的不信任。说实话,党员也没什么大不了,多少党员可以影响到党?重要的是党内公职人员,如果你坚持要谈政治,而政治又在制度性建构之下才能谈,北京一定把九二共识摆出来。

  民进党谬误的地方在于,要求双方会谈时不要有政治前提,自己却摆了一个前提在那里,制度的建构就是一个前提。林委员说九二共识模糊,制度建构也一样很模糊,你放在那里要怎么谈?民进党要如何做?我认为很简单,就像马英九一开始也无法与大陆谈政治,那就谈经济嘛!两岸经济交往深,为什么所有经济的好处都给国民党拿走?依照马克思主义,一切的东西都以经济为基础,也许民进党与大陆经济建构到某一程度,就会冒出政治框架或想法,成为共通的政治基础也说不定。

  检讨的最后一句话很有意思,“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这不需要特别讲,这四年来蔡英文已经把民进党带起来了。蔡英文参选新北市市长选举落败,又继续选总统,我的论点是民进党“强打五都、牺牲打2012、决战2016”。选前,民进党人士不同意我的说法,他们认为民进党是“决战2012、否则没有2016”。我说2012把所有战力用光,面对2016新局势该怎么办?蔡英文连两次失败,第三次还有机会吗?我个人认为机会不大。

  回到主题,制度的建构不是人来建构,有时是自然建构;那到底是人为还是自然形成的建构?我建议民进党在这方面应该随势而为,不要逆势而走。

  刘世忠:

  近十多年来

  蓝緑55比45的基本盘基本未变

  台湾民选总统至今有五次,民进党以在野身份挑战成功的纪録只有一次,而且还是因为国民党分裂,这也非緑营可以掌控的胜利。民进党唯一一次在执政时赢得总统大选是在2004年,加上陈水扁在党内是最会选举的人,可以和金溥聪一样狠,包括得罪美国。所以这次整个选举过程,一开始遭受批评的是没有选举气势,要不是最后3个月偶发的三只小猪事件,包括我自己都觉得好像没什么机会。这场选举从马政府决定二合一选举的时候,大概就已经决定结果了。

  这五次大选呈现一个事实,不管民进党会选或不会选,泛蓝分裂或团结,候选人与操盘手都不同;蓝緑基本盘55比45大概都没什么改变。2016年会如何?我们要观察的是民进党由谁参选。目前中生代除了蔡英文之外,看不出来有其他人选,但这也很难说。

  另一个较少碰触到的论述是,以美国多年民主经验来看,选民碰到一个寻求连任的总统,除非在第一任犯了很大的错误,通常会给予第二次的机会;也就是说,大部分总统连任的机会都很高。

  党内希望与大陆交往的声音增多

  2016年民进党想要胜利,很难建立在泛蓝的分裂上。有的人会说2016年吴敦义、朱立伦可能内斗等等,但是民进党若抱持相同想法的话,态度也是非常消极!

  如果未来四年民进党想要与大陆寻求建设性的对话基础,我刚才说党内至少有三派主要想法,膝盖式反应那派我就不谈了;其他两派想法都希望积极交往,但因为顾虑不同,在处理顺序上有些不同。

  面对2016大选,民进党一部分人士认为,两岸问题早处理比晚处理好,甚至有些人认为这次选举就做个处理,或是在2014前赶快作个交代;不论谁当党主席,利用未来两年半没有选举因素干扰的情况,好好对两岸政策作清楚厘清,包括路线对不对、如何强化或调整。这个调整可能不是党中央领道人一人就可以做得到的,可能还要透过寻求外力支持,比如学界的信任,学界某种程度也可以提供很大的政策建议。

  在两岸政策上

  蔡英文不会轻易改变或让步

  与民进党历任总统候选人比较,蔡英文对两岸政策最有研究,可是她也是最坚持的人,很少有人可以改变她。如陈水扁和谢长廷,他们可能较容易受到民意或选情的影响,快速调整他们在两岸政策上的立场,藉以巩固或增加选票。蔡英文则是很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会轻易改变。

  我刚刚说,民进党内有一派认为,两岸政策早处理比晚处理好,不要拖到2015、16年还面临同样的状况。另一派,就像蔡英文所坚持的,这个问题不能因为急,不要为了要处理而做过多的让步。比方说民进党现在可能急着想与大陆谈,但大陆可能会趁胜追击,希望民进党做更多让步。当然有些务实派不这么认为,我反倒觉得当双方把这样的思维都厘清楚,讨论过民进党过去五次的选举结果,大陆方面也不要认为在2016年再一次打九二共识牌、或是新的国共共识牌,就可以赢,因为过去五次中的两次经验,民进党赢得大选都有一些两岸以外的因素而成,甚至于是刻意操作两岸议题而获胜。

  当然我们这五次案例经验数目还不够多,如果台湾政党轮替终究会成为常态,大陆可能认为只要深化、加强两岸经济关系,民进党再怎么难缠也都板不回来,我想这是目前普遍的想法。不过我只能说,台湾总统大选的结果牵涉到选举策略与层面比重较大,除非出现胶着、势均力敌的情况,否则牵涉候选人特质、选战结构等决定性因素会大于两岸关系,2016年可能会重复这样的状况。

  现在是寻求民共对话的好时机

  民进党内部两派思维之争,当然还有许多变数,届时两岸政经关系更加紧密,或是民进党在未来四年中找出一个有别于国民党、也可向民众交代让人民放心的两岸政策,现在都还不知道。民进党到底在什么时间、多大程度与大陆进行对话,加上党主席选举与蔡英文个人的企图心,可能是影响民进党未来两年与大陆对话的进展与速度。

  其实緑营很多人与大陆接触频繁,问题只是说这些建议是否可以上达天听?或足以让民进党高层采纳?这才是问题。我不认为双方的交流不够,也不是交流不具代表性或建设性。过去陈水扁与谢长廷的经验,他们在竞选时期采用,这次蔡英文决定保留,他认为可以靠别的因素取胜,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所以我认为,从长远角度来看,建构民共对话,只要双方排除不必要的政治前提,现在反而是个极佳的契机。否则选举接近了,民进党当然可以选择不谈,大陆、国民党也可以选择在选前两、三个礼拜猛打两岸议题,可是那样也不保证民进党会输。

  张国城:

  错失与大陆建立关系契机

  民进党未来难有执政机会

  民进党现在要扩大对中国的交往,如何具体展开双向交流,如何增加互动,我认为现在提已经晚了。如果现在是民进党获胜,520即将上台,这样的说法就会是一句古话“大哉王言”;但现在的情况是,大选输掉、国会席次也未过半,要执政最快还要等四年。

  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共有什么诱因、有什么动机,特别需要与你交流?需要有超过之前的交流模式的合作吗?显然没有这个必要。现在谈这个,我认为最好的时机已经过去了。同样的,2012年虽然民进党重新执政机会不大,却是民进党最后的机会,不过这个机会也已经过去了;未来四年想要重返执政、赢得选举,难度絶对是愈来愈大。

  民进党的未来,恐怕逐渐像香港的泛民主派,在大框架下只能参政、议政,没有执政的可能。除非是中国大陆或国民党本质上发生巨大的变化,或许民进党有机会;如果维持现状的话,基本上可能性不大。

  第二点,我认为政党轮替絶对不会是台湾政治的常态,因为台湾政治与西方民主国家政治根本型态不一样。西方民主国家有党产这种事情吗?不会有这种事情。选区的划分会是这个样子吗?不会是这个样子。所以对台湾来说,政党轮替恐怕只是偶然,除非如前所说中国大陆或国民党发生巨大的变化,要不然可能性不大。

  未来民进党存在的价值在于:让国民党不是在一党包办的选举情况下执政,因为若是在一党包办的选举情况下执政,对国民党相当不利,譬如当年遭受一党独大、一党制宪、一党宪法等批评。民进党未来的空间仅限在台湾参政、议政,但是根本上取得执政权力,我认为可能性不大。在此情况下,民进党两岸政策怎么做,基本上北京会具有相当高的主道权。

  对于民进党本身的问题,如果说承认九二共识可以改变其弱势,在理性的决策之下,民进党有可能这么做。但是,基于本身体质结构的脆弱与混乱,加上国民党斗争手段日渐娴熟,以及就算承认九二共识,也未必能与北京建立起比国民党更好的互信,因此都是未知数。

  黄辉珍:结语

  我扼要做一个综合分析归纳。记得去年,大选之前,我们也在这里谈过几次相关议题,当时大家都判断,民进党会尽量降低有关两岸议题对大选的影响作用,尽量不让两岸议题成为大选主轴,尽量突出民生经济议题。

  可是,这次大选,最后还是因为民生经济关切而道致两岸议题产生作用,如ECFA、九二共识经济属性等等。不突出两岸议题,代之以更加重视民生经济问题,可是民生经济却与两岸经贸密切相关、两岸经贸又与九二共识议题不可切割。九二共识因着民生经济最终还是成为大选焦点议题。当初,想要淡化两岸议题,最后事实却证明没有办法淡化。

  因此,两岸议题,在总统这样一种单一最高层次的选举,未来恐怕再也无法回避。即使是地方选举,要回避也愈来愈难;当然,影响程度会有所不同。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想要完全不受影响是愈来愈困难的了。两岸关系对台湾选举的影响必会进一步普遍深入。两岸议题影响台湾生存、发展与未来方向选择,是严肃的课题,必须认真对待,这是大家观察这次大选的一个共同看法。

  看待蔡英文2月22日谈话,内容当然很重要,但解读内容还在其次。这是一个高度复杂性尖鋭性的问题,要从她的谈话中找出矛盾点并不难。重点在看她的新意,看她的态度,看她的思想转折,这样会比较准确一些。无论如何,民进党两岸政策即使有所调整,也不可能突然一下子大转弯,既前进又限缩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基本上,蔡英文已经表现出新的思维与态度,也提出新的作法。这是可以确定的。

  至于这样新的意向有没有发展性?有没有意义?刚才国城兄说,如果在选赢的情况下讲,意义很大。但即使在选输的情况下,这样的谈话还是有意义的;当然程度上是有差别的。须知,当前两岸核心矛盾不在国共关系。由于民进党的存在,国共矛盾显得相对轻微,是次要矛盾。民共关系才是主要矛盾,民共矛盾即使有一点些微的变化和发展,都是有重要义意的,都是属于决定性、全局性的命题,足以牵动整个大局。有见识的政治家,絶不会忽视它,都会认真对待。

  从这个性质看,民进党在两岸关系上的角色还是相当重要,不是在野就不重要;即使未执政,民进党还有超过六百万票的代表性,它的思想、作法、发展方向、调整趋向,意义很大,影响性絶不会比执政的国民党小。

  但必须瞭解,客观外在形势一直在变,台湾社会基础也一直在变,如果未能登高望远、与时俱进,基本盘并不能保证永远不动如山。面对新的现实、新的趋势,民进党要巩固代表性、甚至争取重新执政,就要认真因应一个快速变迁中的台湾社会,既要看到台湾不断增长的台湾化,也要看到台湾不断深入的两岸化。一句话,要具备足够的敏感性、开创力,随时与形势紧密结合,体现最新最大多数民意。

  当然,两岸政策不是决定民进党胜负的唯一因素,相关影响因素很多(譬如国民党执政能力的强弱始终是一个不可测的问题),但新形势下的两岸关系,无疑是新议题、新考验。这次选举,民进党在两岸关系上基本处于弱势,但如果候选人拥有极强的个人领袖魅力、党又具备极强的竞选技术,也许可以极大突出本土特点和个人优势,弥补外在大环境的不利,未必不能逆中转胜。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似乎很难有这样的期待;况且两岸因素对选举的影响,未来只会加重,不会减轻。民进党如何驾驭和突破这么沉重的历史课题,确实是极高难度的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二月,恰是尼克森总统访华“破冰之旅”40周年。二、三月间,太平洋两岸举办了多场相关研讨会。回顾当时,美国正面临国际冷战总体战略形势重大变化,如何重新做出新的外交战略决择,关系到美国对外对内的稳定与领道。尼克森以一个著名的右派反共人士,

  提出“以谈判代替对抗”决策,作出了与中共求同存异、和解合作的震撼全球的惊人决定,为其后美国赢得冷战创造了关键性战略部署,也为中国“改革开放”铺垫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台海两岸关系与当时的中美关系大有不同,但尼克森面对战略环境巨大变化,从而作出改变美国、改变世界的大思维、大战略、大决断,无疑给后人提供了重要启示。面对当前两岸关系六十年未见之新形势,有识之士是否可以从中得到若干借鉴?

  评论员简介:

  黄辉珍:政治大学法律系毕业,美国华府国会运作研究;曾任国家政策研究中心执行长、《中央日报》发行人兼社长、中国国民党中央文化工作会主任、中华文化复兴总会秘书长、行政院新闻局局长、总统府国策顾问、行政院政务委员等;现为台湾综合研究院董事长。

  林浊水:台湾政治大学东语系毕业;民进党创党党员,民进党前新潮流系大老,曾任《新潮流》杂志总编辑,民进党中央政策会执行长,多届民进党籍立法委员;现为时事评论员。

  王昆义:东吴大学政治学系学士,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硕士,政治大学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博士;曾任《玉山周报》总编辑等;现为台湾战略学会理事长、Nownews资深新闻总监。

  张国城:台湾大学政治系、会计系双学位毕业,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硕士,美国芝加哥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威斯康辛大学密尔瓦基分校博士研究,澳洲国立新南威尔斯大学社会科学与国际关系系博士;曾任民进党立法委员林浊水办公室主任、民进党中国事务部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机要秘书、行政院反恐办公室研究员、行政院青辅会研究委员等;现为台北医学大学助理教授、台湾智库谘询委员。

  刘世忠:东吴大学政治系毕业、淡江大学美国研究所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硕士、政治学博士班研究、美国华府智库布鲁金斯研究院─东北亚政策研究中心访问学人;曾任外交部研设会副主委、总统府谘议、民进党国际事务部副主任、英文台北时报政治专栏评论;现为新台湾国策智库资深研究员。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