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十一篇 蔡英文两岸政策的选择与挑战

  黄辉珍:开场白

  各位评论员:今天中评社举办思想者论坛,邀请我们共同讨论。论坛题目是“蔡英文两岸政策的选择与挑战”。蔡英文是民进党主席,又是2012年总统大选主要在野党候选人,她的两岸政策当然备受海内外关注。蔡主席长期参与两岸政策事务,经验丰富,担任主席与候选人期间,对两岸关系也表述了一些看法,目前,外界更关切的是她的两岸政策如何进一步具体化。

  洪财隆:

  基本教义派比较克制

  蔡英文政策选择空间增大

  我就笨鸟先飞。这题目备受关注,特别是主持人刚才提到蔡主席的双重身份,身为在野党总统候选人,她的经济政策、两岸政策都相当重要。我就自己擅长的经贸领域提出几点观察。

  政策选择有其政策环境与限制,特别是两岸经贸政策方面,从1990年代到21世纪以来,全球经贸环境最大的变化,一是全球化,二是中国生产力的解放。依我的观察,台湾对整个中国想法产生改变,对蔡主席也是限制。因为台湾内部大家都知道大陆崛起已是事实,对台湾造成的影响与1990年代不同,这是一个限制。

  在针对两岸政策方面,蔡主席的优势是增加了一些自由度,这自由度是相对于2008年以前而言的。也就是说,随着大选迫近,民进党基本教义派相当克制,对蔡英文而言,多了政策自由度,但最后会如何选择是另外一件事情,至少政策空间比以前大。

  民进党要接受大陆崛起的现实

  第二,针对大陆生产力的解放,台湾蓝緑如何看待这个政治经济现实?在我判断,国民党是相当务实,但从负面来解释,那就是宿命论,大陆好像是台湾最后唯一的选择。这被台湾本土派批评为主体性不足。

  相对的,2008年以前的民进党,在我看来是忧郁症,就是不知如何看待大陆崛起的新现实。对我的父执辈而言,大陆是相对落后的,在民主政治、经济方面更是如此。所以在美欧经济成长开始衰退后,中国大陆这么大的经济体却一枝独秀,每年都保持10%以上的经济成长率。这样的情况对台湾、特别是对台湾父执辈的本土派而言,是很大的震撼。

  但慢慢的,我们也要接受新的现实,特别是两岸经贸往来,很难再回到过去的地步。相对于国民党的宿命论,民进党会更强调选择;政治上立基于“台湾前途决议文”,未来改变现状须通过民主程序,强调的就是一种选择。以哲学层次来看蓝緑问题,国民党偏向宿命论,本土派强调更多选择,当然选择也有风险,最后的结果也系于许多因素变化,特别是国际因素。

  第三,从经贸角度而言,蓝緑如何看待两岸经贸往来?在我看来,马政府一直把国家政府角色当作是跨国企业,他的思维就是追求最大的利润;但是对一个政治实体而言,这样是不够的,政府与政策不应等同于跨国企业。比如说台湾民主、人权等共同价值的守护者角色,以及劳工、农民不同利益的平衡者角色,马政府所做的明显不足,蔡主席可能会在这方面多发挥,这是我观察蔡主席未来会提出的一个方向。

  民进党后续如何面对ECFA

  第四,大家在争论两岸经贸到底开放不开放?其实这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因为透过2000到2008年民进党政府的作为,2008年5月以来马政府连串的松绑政策,虽然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特别是双边经贸往来制度化部分,但再谈开放与否,基本上意义不大。

  我认为蔡主席会从倾斜的角度来看两岸开放。譬如说大陆是大经济体,经济成长动能大,在国际产业分工结构上,大陆在中下游,特别是组装与国际代工部分,具有相当大的比较优势。所以自然地,台湾很多企业升级速度跟不上大陆大幅度成长的速度,因此会找到另一种创新的方式,变成生产基地的创新。也就是说,台湾企业在本土技术升级的幅度不够,所以找到历史渊源、地理环境相当接近的大陆,造成台湾产业大幅外移现象。

  整个两岸经贸往来,到目前是呈现台湾单方面向大陆倾斜的态势。两岸已经签订ECFA,如果台湾无法与其他重要的经贸伙伴签FTA的情况之下,等于是透过制度面因素,加剧台湾单方面向大陆倾斜的态势。民进党后续应会针对ECFA部分,提出在多边架构与双边架构的论述。我先提出这四点,请大家指教。

  陈淞山:

  蔡想创造两岸政治对话空间

  从政治面的观察,蔡英文最近的说法,包括“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论述、两岸不排除建立更正常的经贸往来关系、或“可长可久的关系”,这些情况,虽然有一些人认为是空心论述,或者是为了选票的政治说法,但我认为,蔡主席事实上是要积极创造两岸突破政治对话空间,这是一个开始。如果民进党执政,民进党想要走的路线方向,不只是“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还有民主、人权、历史文化的差异外,更想要面对两岸关系中求同的部分,须找出两方可以共同接受的空间与模式。所以会有这样两岸求同的思维,也是较具有哲学思维、政治远大格局的想法。

  据我瞭解,这是共同价值的想法,是未来追求价值共同体的求同目标。民进党认为共同价值包括,在两岸经贸发展中,必须建立正常往来经贸关系,但不过度倾斜大陆的依赖性经济,道致丧失经济自主性发展的情况,必须借由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去解决这样的倾斜问题。中国大陆也要面对整个亚洲安全体系里,展现大国风范,对亚洲周边国家、美欧各国势力发展,扮演大国平衡者的角色。

  所以对台湾,大陆不应只是用统一概念、或是避免国家分裂的危险概念看待;大陆必须在此国际情势之下,调整对台湾的看法。这就是台湾的空间,有机会与大陆寻求更好的价值共同体的求同政策想法,这是我个人的观察。

  民进党大陆政策定位有其局限与困境

  民进党大陆政策的定位与发展有其局限与困境,当然要寻求民共双方之间可以接受的政治对话的模式与空间。就大陆来说,他们对“台湾前途决议文”、“台独党纲”好像铁板一块,认为民进党必须调整这些东西才有对话空间。目前,民进党内部主流意识并不愿意在这个部分有任何调整,所以就出现否定一个中国、九二共识的情况,这是民共目前在政治议题上碰到的最大僵局。有一些看法认为,如果民进党不调整这些政治主张,没有赢得中间选票的机会,对这次总统大选与立委选举有负面影响,这是一种论调。

  而对民进党来说,蔡英文提出“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主张,内部事实上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认为蔡英文开始脱离民进党主流意见的方向,想要与大陆采取更多政治对话或可能的合作空间。这是民进党目前面临的内部问题,内部支持群众的质疑、批判与挑战,认为这样的调整,会道致内部政治根基动摇,与主流价值产生不同的思考方向。所以,在大选前,民进党看起来没有大幅调整或翻转大陆政策的机会与空间。

  《十年政纲》守成有余开创不足

  八月底出炉的“十年政纲”,我认为也是“守成有余、开创不足”的选举政见。我在2000年与2004年都帮过总统候选人写过部分大陆政策政见,两岸交流都是采取稳定发展的积极面开展;但是在政治主张上,还是受限于民进党内主流意识,采取保守的看法。谢长廷前院长在2008年选举时,提出兼顾主体性与开放性空间的想法,看起来蔡英文好像也没有突破这个想法、推出具体政策,所以我认定,蔡会延续此主轴。虽然蔡有很大的远见与格局,想要“和而求同”、想要创造两岸共同的积极价值、有价值共同体的想法,可是在民进党内牵扯与压力下,还是维持“守成有余、开创不足”政见模式的国政大纲。

  就我所知,其中光是“价值共同体”这样的文字,内部幕僚就有不同意见,所以后来也被割舍掉;认为强调这部分会对民进党基本盘有所影响,甚至造成内讧危机,让民进党团结作战打选举的力量因为内耗而受损伤。所以连想要创造积极对话的文字空间的机会都没有的情况下,纵使有“和而求同”大方向的想法与视野,可是具体落实上,似乎没有达到这样一个政策要求,也没走向政见配套,这是我们蛮担心的部分。当然,侧重“和而求同”积极面的具体政策能否赢得中间选票?要选后才知道。

  但是就民进党最近情势发展来说,包括马英九、宋楚瑜蓝军内部争战情况,都已经占据大幅媒体版面,引起广泛讨论,虽然只是一段时间的政治现象,但是从民调数字来看,包括《自由时报》,宋楚瑜所占的媒体版面愈来愈高,蔡英文整个选战情势似乎有慢慢边缘化的危机。当然这是暂时的现象,在台湾选举毕竟还是两大党阵营对垒,现在的情况也不太可能三党势均力敌的论述态势。而这段时间明显看出蔡英文声势不如4、5月刚开始启动时,两个多月的变化是有稍微递减情况。

  没看到民进党的积极作为

  民进党内部步调不一致

  我相信,蔡英文的论述是希望可以打破过去大陆政策的框架,希望能够重新思考,希望大家共同对话;蔡的想法都很好,都是针对民进党目前面临的问题,还有与大陆之间的矛盾点,想要提出解决方法,可是我们并没有看到积极的作为,包括没有具体政策,民众看不到具体的做法与行动。比如说,民进党立法委员可以批评陆客自由行没有安全配套,仓促成行,好像国民党与共产党唱政治双黄作秀政绩;可是,这样仓促成行可能有程序上问题,但是实际上对两岸正常化交流、促进交流热度有帮助的东西,却被批评为政治大灾难。

  这样的说法,对照民进党中央想要不停止两岸经贸交流,只是不希望过去倾斜中国的经济交流政策来讲,似乎是自己自打嘴巴。包括台南、高雄、云林、嘉义的县市长,民进党县市长这么鼓励、加大力度推动陆客自由行的观光方案,前阵子高雄市政府要推三军官校巡礼,刺激陆客观光诱因,都是一些非国家机密问题的开放性措施,民进党可以做,这些东西本来就要做,可是中央说一套,立委说一套,地方又做一套,这是民进党被外界看到的问题。

  你并没有整体的步骤与策略,你要攻、要守,必须让民众很清楚的感受到,你到底是站在什么立场做什么样的事,为什么从立法委员、县市长到党中央,包括蔡英文竞选总部的步调是不一致的;不一致就会让人看成错乱,左右摇摆,事实上到选举的时候推出很多政策白皮书,透过十年政纲,你的可信度就会大打折扣。这就是民进党内部的问题,民进党必须要调整步伐,不管是积极或消极、前进或保守,应该要有一致的整体策略,这个部分对民众的观感影响是很深的。不是你政策内容文字写得多好多漂亮,而是要让人民感受到,你从内心上、思维上、行动上,要调整的机会与空间。

  我也期望2012的选举,民进党可以调整,调整不代表就要接受九二共识;你不承认九二共识,是事实认知的问题,但是有没有其它对九二共识或一个中国另外方案?扁执政时,还会提出九二香港会谈这样的取代文字,想要解决民共对话问题。现在民进党是不是更保守?走回头路了?你不承认,但是连提出解决的空间都没有去突破。如果民进党能够反省、重新出发,我相信在两岸政策所谓的“政治罩门”上,民进党还有比国民党更大的空间。谢谢!

  张亚中:

  蔡英文两岸政策脉络

  第一,对于蔡英文的两岸政策脉络与思维,我觉得相对来讲,她的重点放在国际经贸法。以我长时间的观察,她对于整个国际社会的现实认识有所不足。也就是她对于两岸关系与大陆政策,她的知识来源是观察远远超过思考,而受限多于判断。这是我对她宏观面的粗浅看法。她的基本立场非常清楚,即两岸“一边一国”,台湾主权独立;她认为一个中国当然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她所有思维论述中,不会接受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或是接受九二共识。这是我个人的浅见。

  蔡英文看两岸关系,有三个基本心态:第一,是恐惧感,随着大陆崛起,台湾普遍的心态,包括蔡英文主席,有一种隐藏的恐惧,害怕被中国大陆吃掉。第二,是由恐惧产生的焦虑,台湾2300万群众的焦虑所展现出来的是,失去进取性作为,不知该如何做。不知道该怎么做在国民党部分就是维持现状,认为喊九二共识就可以了;民进党不接受九二共识,但也提不出相对应的做法出来。也就是整个台湾,包括马政府,大家在焦虑的心态之下,再加上选举考量,在论述上都不愿有所突破。这种恐惧与焦虑产生第三种心态,就是所谓的防御性,也就是说所有的东西都是防御性思考,马政府的九二共识也是防御性,讲完一中各表就算了。这样的恐惧、焦虑与防御心态,构成整个蔡英文所有两岸关系的基本思维。

  民进党两岸经贸思维是保持距离、宁缓勿快

  基本上,现在国、民两党都瞭解到,随着经济发展,台湾不能没有中国大陆;但是民进党更着重于,我不愿意依赖大陆、受制于大陆。这方面国民党比较像是自由主义者,透过两岸经贸交流,维持共存共荣,大家都能够发展。民进党在这方面,就像现实主义者,我如果与你交往,最后被消化掉怎么办?所以对于蔡英文来说,民进党在整个经贸方面思维是,保持距离以策安全、宁缓勿快。基本政策方面,我认为蔡也瞭解两岸是地缘经济,无法回避,台湾发展需要中国大陆,所以她希望两岸之间是宁缓勿快的交往。

  蔡英文也认为整个国际应优先于两岸,要跟着世界走进中国大陆。现在问题是,这样的判断是否正确?因为现在世界已经走进中国大陆,台湾失去了从1990年代最好的时间,当然马政府希望透过ECFA,透过经济贸易的自由化突破两岸之间的僵局。

  我刚才说对国民党来说是自由贸易,对民进党来说是现实问题。刚才财隆兄说,国民党应该花更多精力去推动与其他国家的FTA,可是现在问题来了,台湾无法与全世界国家进行FTA,关键已经不在于政治问题,而在于经济问题。比如说当澳大利亚、新西兰与欧盟要与台湾谈FTA,第一个就是谈农业问题,台湾的农业是不是开放?欧盟还有一个有机农业是不是开放?美国也是同样的农业问题。换言之,是台湾自己的农业未做好准备,怎么敢去和别人谈FTA?所以我认为FTA已经不是一个马政府可以做得到的问题,他做不到并不在于北京同意不同意,而是台湾本身经济结构与准备,政府还没做好。这是一个很务实的问题,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可是对马政府来说,好歹通过一个ECFA。

  蔡英文的统独思维

  蔡英文的基本政策就是开放性的选择,简单来说就是可统可独。可是大家都在学术界待过,当任何东西处于开放性的选择过程时,其实中间有一个问题是,选择真的是开放吗?因为世界不是单一的世界,它是国家与国家、社会与社会互动的东西。譬如说你可以告诉人民统独都是一种选择,可是当我们真正选择独的时候,美国的态度怎样?北京的态度怎样?台湾承受得了吗?我们研究国际关系,二次大战以后,有的国家选择统,如东西德;有的国家选择独,像苏联;有的国家想选择独,但是不同意,像南斯拉夫发生内战,而欧盟是既不统也不要分离,就往统合的方式去走……所有这些思考背后有一个很大的基础,就是大家都要同意,利益相关者都要接受;如果只有一方主张,可能会带来一些灾难,我不敢说这个灾难不能克服,但是一定会承受非常大的痛苦。所以我认为,所谓的开放自由选择,包括马蔡两人,我必须要讲,都是不负责任的讲法,把2300万群众推向面对国际与大陆抉择的困境。我认为国家前途由2300万人决定,是民粹的论述。

  蔡英文的认同观伤了台湾的选择包容空间

  在认同方面,蔡英文非常清楚,包括她在广告中说“我是蔡英文,我是台湾人”。每个人都会有认同,但是很遗憾的当蔡英文在讲认同时,某种概念上具有排他性,套句佛教用语,就是我执。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认同,但是愈多重的认同对个人愈好。譬如我是台湾人,我也是世界人;我是亚洲人,我也是中国人;我既是基督徒,也可能是本省人,认同愈多社会愈祥和。可是很遗憾的,蔡英文在谈她整个认同问题的时候,刻意把认同缩减在一个“我是台湾人”的论述上。当你引道到“我是台湾人”时,马英九也马上跟进说我是台湾人,这样的论述或许可以凝聚台湾蓝緑的共识,但是可能会伤了台湾更大的选择与包容空间,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简单来说,当我们教育小孩说,你是台湾人、你不是大陆人,当他面对大陆人的时候,包括求学、婚姻、事业合作等等,心中会多一层障碍。所以我认为这样的个人族群认同对台湾发展不利。文化的立场我就不多讲了,基本上还是属于整个去中国化的文化。

  蔡英文对两岸的定位仍是“一边一国”

  在两岸关系立场方面,蔡英文的八个字“和而不同,和而求同”。“和而不同”的概念,我认为就是把两岸关系定位为“一边一国”的异己关系;就是你是你,我是我,我们可以和,但不是一挂的,是不同的。蔡英文所谓的不同,是两岸认同的不同,是两岸定位的论述。

  蔡英文所谓的求同,是所谓追求和平发展。对我们来说,追求稳定和平发展,不涉及两岸未来定位走向。这样的表述方式,我必须说是一种虚化。我相信现在追求和平是普世价值,没有人不希望和平,难道民进党要不求和平的两岸发展?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其实要谈的不是“和而求同”,而是我们怎么样才能够让两岸和平发展下去,台湾关心的是我们的“主权”、主体性问题,大陆关心一中原则问题。一个好的总统论述,应该在这些问题上提出论述方法,而不是讲一个空话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

  但就“和而不同,和而求同”来说,本身是一个完整的论述,只是它没有触及未来的一中看法问题。这样的论述产生的结果是,其实蔡英文所看到的世界就是两岸,是她自己想像中的世界、想像中的两岸,但不是一个真实世界。因为一个真实世界要包括美国如何看两岸、大陆如何看两岸、我们怎么看两岸,然后在三者怎么看两岸之间,融合成为一个对我最有利的看法。但是蔡所有的论述中,缺了两块,缺了美国怎么看、更重要的是大陆怎么看。基本上蔡的两岸论述思考是主观思考,而非客观的决定。用句不好听的话来讲,我认为蔡有一些自以为是,这可能受限于本身的意识型态,与民进党的结构所致。

  蔡英文的两岸政策选择

  我认为,蔡英文的两岸政策,基本上有几种可能性的选择:第一是显性台独,也就是摆明瞭要搞台独,也就是所谓的激进台独;第二是隐性的台独,就是内心主张台独,但是把“中华民国”搬出来,慢慢走向台独,类似稳健台独派,认为时间到最后对台独有利;第三种是显性的独台,摆明要搞独台;第四是隐性的独台。

  从上述光谱来分,蔡英文会不会回到激进台独路线?我认为显性台独是蔡心灵的归属,也许归因于从小的生长环境与她的认识,但是政治人物的心灵与事实一定有所区别,所以这方面,蔡也许这样认同,但她不会表达出来。但是她会与激进台独对话过程中,适度满足他们的需求。换句话说,就是巩固深緑选票。我认为蔡英文会走的道路,是坚守现在路线,所谓“台湾前途决议文”的路线,也就是隐性台独;但是在未来选举过程中,我认为她会采取模糊的做法,慢慢让外界感觉起来,她有可能往显性独台方向发展。

  所谓显性独台,是接受“中华民国”,但是“中华民国第二共和”,这是一种说法;第二种说法是加入谢长廷的论述,叫做“宪法各表、宪法共识”,对于1991年以后,不是主权的一部分大家都有共识,对于宪法第四条,我们各自表述。换句话说,谢把宪法分成两部分,核心部分大家主权各表,治权部分大家采取共识。国民党的一个中国是中华民国,主权涵盖全中国,大家各自表述;但是除了主权这一块,其他全部共识。

  我认为这种讲法对民进党选举最有利,因为它攻破马英九的隐性独台,民进党可以明明白白讲出来接受中华民国,但是中华民国第二共和,是除了主权不涵盖全中国以外的中华民国。这样的论述可以对国民党产生很大的压力,当然我不知道民进党会不会这样做。但是民进党不会往隐性的独台靠拢,因为隐性独台与显性独台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中宪法问题。简单来讲,蔡英文现在会坚守隐性台独,但是慢慢有可能往显性独台方式、所谓偏安方式移动。但是蔡英文会在论述与行为上有差别,民进党在论述方面,会继续保持比较保守的做法,在行为上则采取模糊、进取作为。论述是给知识分子、给整个政党看,作为则是给一般老百姓看。

  苏进强:

  张灿的精辟描述值得蓝緑共同反省

  在进入主题之前,我不久前收到一篇前台独联盟主席张灿鍙的文章,我稍微引述一下,他的一些论点深得我心。他说“台湾社会已经陷入有立场没有是非、有党派没有对错的极端对立。政党的使命贫乏得只剩下选举,政客的目标贫乏得只剩下选票,政治人物的历史视野贫乏得只看到2012,国际视野更是贫乏得只剩下对岸中国。政党是台湾当前最大的危机,经济学人也讲‘政治文化是目前台湾最大问题’。”“台湾社会常常面对很多问题都不晓得如何处理,但是处理模式都剩下只有立场没有是非,只有党派不问黑白。甚至拼命找对手缺点,形成一种互相否定、互相消灭的局势。”

  张灿鍙对ECFA的看法是,“执政的国民党说尽好话,在野的民进党尽说坏话,却不知道公共政策本来就一体两面,本来就是利弊互见。作为负责任政党本来就应该权衡利弊得失,告诉人民,扩大利基、争取权益;也会提出配套措施,降低损失。然而蓝緑两党却是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始终没有交集。”他的这些话我觉得很值得蓝緑大家共同反省。

  张灿鍙也讲,爱尔兰碰到问题时,不会只是争论问题、解释问题、解释立场,而会想办法找出实际具体的解决方案。我认为目前蓝緑问题,包括总统大选文宣相互攻讦,张的看法,纵使他过去政治立场受到批评,但是一个过去主张激烈的深緑台独人士,对台湾目前状况有此观察与关心,很值得蓝緑双方共同省思。

  看蔡英文的两岸政策脉络

  不能用一棒子打死的方式

  我们回到主题,面对中国崛起,谁都无法否定,中国是一个进步的国家,仅管它的社会还有很多落后的地方,大陆的国民素质还不高,但是整个经济的强大是不可否认的。我们要如何来看待蔡英文的两岸政策脉络与思维,刚才各位都有许多高见,我比较不同意用一棒打死的方式,或是全然一刀切的方式,来论述谁就是统谁就是独,我比较不赞成用这样的观点来看。

  我接触到很多从中国大陆来的学界朋友,我也这样告诉他们,台湾社会本来就多元的,蔡英文未来基本论述,很难有一言堂,或是一边倒的方式。蔡说“和而不同,和而求同”,表面上看起来是好像模糊、虚化,当然文字上大家可以各有解释,但是其中有一个特质就是“和”。我的观察是,“和而不同”代表蔡接受和平发展,但不接受一个中国与九二共识。除此之外,蔡过去两岸的政策,她在接受媒体访问时,也说过“延续前朝政策”,检讨ECFA。

  刚才几位的发言,我们也可以归纳出几点:过去蔡英文的历史经验里面,在李登辉时代她曾参与过“特殊国与国”的论述;有人说那是她个人的创见,其实不尽然,我的瞭解那是一个团队讨论的结果,但是大家都把结果归她。

  在陈水扁时代,2000年的就职演说“四不一没有”的未来一中,我的判断,这部分的论述,蔡应该也有一些参与,因为陈水扁也延续她当陆委会主委,她也有一些阐明。

  2001年,陈水扁也提到政治统合,也曾经说过要与江泽民在大胆喝茶,但是大陆那边完全冷处理,因为没有互信。到2002年,扁说“一边一国”,如果把这“一边一国”也归类于蔡英文,我觉得这个太过。包括淞山兄等一些扁身边核心幕僚,对于扁说“一边一国”,其实很多都是事后才知道,当时也很震惊,事前也很少与外界做沟通。2004年又有一个防卫性公投,这些是不是都是蔡英文的“杰作”呢?我觉得不尽然。如果这些东西全部变为蔡的经验法则,用这样的观点说蔡一定怎么样,我觉得不尽然。

  蔡英文不会接受一中

  马“三不”是多数民意心声

  台湾的民主政治本来就是随机发展,即使蔡英文在陆委会任内,让金马小三通,这部分外界较少人论述。小三通在民进党执政时代进行,其实也奠定了大三通的基础,这点我们不该否认,这也是蔡务实理性的一面。蔡未来选择,是会切割扁、或是延续李登辉时代、或是选择性接受马政府政策?我想接受和平发展应该是可以确定的,因为我同意亚中兄所说,和平发展是普世价值,在台湾不管多独的独派人士,也没有反对和平发展的论述与理由。但是蔡不接受一个中国,不能接受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肯定的。

  至于九二共识的问题,大陆或北京方面一直说九二共识,不说一中各表,这部分在台湾市场也是非常有限。所以蔡英文随着本土大多数的民意来走,我想也不为过。再来,蔡也没有要向大陆宣战,一刀切把国民党执政时代的两岸政策完全否定。第三,延续ECFA或接受九二共识,这我前面也说了。马的“不统、不独、不武”,纵使民进党表面上不接受,实际上内在也是属于主流民意,这样的声音,我想民进党内部人士也有很多讨论。“不统、不独、不武”看起来很阿Q,听起来很消极、软弱,坦白说,这也是大多数民意共同的心声。

  蔡须对“流亡政府”作补充论述

  但很重要的一点是,蔡英文曾说过“中华民国是流亡政府”,那又要选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下的总统,你要如何论述?我想未来蔡的选择,既然参选总统,就代表接受中华民国现今的宪政体制,尽管这个宪政体制有很多问题。这部分蔡将来可能必须要对“流亡政府”作补充论述,如果只是说要竞选“流亡政府”的总统,大概就很难选上。亚中兄讲的台独与独台光谱,我有小小看法是,如果照光谱来看,那不是台独就是独台?台湾怎么办?是不是就不统?

  我对很多大陆朋友说,和平发展不能排斥台湾民主发展。如果我们把未来的选择通通以开放性让民众选择,是不是就是民粹?是不是就是让台湾陷入一种选择战或和?是不是承受美中压力等等?这部分有待琢磨。但是我想民主台湾,以我自己在中南部长大,长期在中南部,现在民主台湾这样的价值与共识,你去大街小巷,基本上连不认识字的欧巴桑都可以跟你说出一套,这已经形成台湾全民共同利益与价值所在。

  所以将来即使政治人物说统独都是开放性选择,坦白说我很同意,将来蔡会不会有这样的选项?我想让我们民主的机制运作更成熟,这是OK的;让民主教育更深入,这是必然的。但是统独不是任何一个政治人物可以替大家决定,应该在中华民国现有机制下,让全体人民共同决定。我认为中华民国就是民主机制的共同平台,如果没有中华民国这四个字,就没有什么统独;过去民进党2004年做统独公投,就没有立足点。未来蔡英文的选择里,能够在这方面有充分的、多一点选择。刚才淞山兄说蔡英文的空间是大的,如果我们一棒把她打死,她的空间就少了。我们应该让民主台湾的机制内涵扩大。

  最后,我要讲的是,我们现在看台湾未来发展,如果只看到非统即独,坦白说我无法接受。我对战略有小小心得,我最近与很多退役将领谈孙子兵法,我们是不是可以用宏观的角度来看现在的区域安全和现在的全球化?如果不说全球化,讲亚洲共同体,在这样亚洲区域安全观点来看台湾,整个亚洲要谈安全、谈发展,中国当然扮演重要角色,说不定是主道者;台湾是其中一环,这样是不是适度降低一些统独的冲突?这是目前很多退役将领和研究战略的朋友,大家一起在思考的方向。如果任何事情都是非统即独,我个人无法接受。谢谢!

  林浊水:

  台湾不必妄自菲薄

  但也不能太狂妄

  我就顺着刚才进强兄最后一句话来说,他不赞成非统即独,但问题是,除非我们不要西发利亚秩序。我们把这套完全丢开,但没有人知道新的一套是什么。在你还没发明之前,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在没有人知道的情况下,非统即独就是西发利亚秩序,这不弄清楚,西发利亚秩序是不存在的,国际就变成一个无政府状态。也许我们可以发明一套新的秩序,但我们没有发明出来。第二,纵使你发明出来,你为了台湾自己2300万人的利益,要13亿人照你这套玩,还要向全世界说这才是对的,我觉得我们固然不必妄自菲薄,但是要雄心大志到那个程度吗?说西发利亚秩序是错的,西发利亚秩序非统即独,那不对的,几百年的经验、国际秩序通通错了,以2300万人民的利益规定新的西发利亚秩序,这恐怕雄心大志也大了一点点。这是第一点。

  不认为主张独就该被打

  第二点是,进强兄说,不要把任何人一棒打死,我不是很瞭解,那一棒打在哪里?是不是打在独上?那独为什么就要被打?独有什么不对?所以我觉得顶多搁置争议,而不是认为那样就应该被打死,不必!从来也没有把我们打死,过得很辛苦是事实。你说不要把她定调,定调的意思就是这是不好的,你把我定调成独,独是不好的,所以你不要把我定成独,独为什么一定不好呢?所以在这里,亚中兄把我归类为稳健台独,但是稳健台独不是隐性的,我的定义是立场清楚,不是隐性。对于中国大陆,基本上是态度善意,不可以自我防备,但是自我防卫之外,尽其可能要求取善意,政策原则是弹性务实。至少我认为稳健台独是这样。现在大家认为所谓的显性台独就是那些激进独派,他们不符合态度善意,也不符合政策弹性务实。

  我是比较期待这个角度,但是北京一听到独就生气了,所以我们不必用独天天去刺激它,但是也絶对不能承认就是应该被打死的。顶多是遇到问题搁置争议。所以我认为有趣的是,一面说要寻求政治对话解决方案,一面又说搁置争议,这两点有矛盾。我认为两岸重要政治领袖,多在这两句话中摆荡,可见问题真不简单。

  第二点,对于蔡英文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大家谈了很多,但是有一点,大家的解释都是延伸解释,蔡自己从来不解释。我认为蔡不应该回避,因为本来任何政策都是一个价值的选择,不可能通吃所有的价值,你要说明清楚,就代表你做了某种价值程度的选择。

  蔡的两岸经贸政策

  第三,蔡英文也说“从世界走向中国(大陆)”,而不是像国民党从中国(大陆)走向世界。我不知道国民党是不是承认从中国(大陆)走向世界。很多人都以为,“从世界走向中国(大陆)”是蔡英文的新发明,但以我的角度来看,一点都不是新发明,而是一个现象的描述,而且这个现象已经持续20多年了,从大陆改革开放吸纳台资开始。

  为什么说从世界走向中国(大陆)?没有错,李登辉90年代初期政策是以大陆为腹地,这个经济政策里面就提大胆西进;后来才变为戒急用忍,走完全相反的路线。在此情形下,台商迅速进入中国大陆,为什么可以进入?因为台商曾经走入世界,曾经以美国为技术来源让自己升级,又外销到美国去。因为曾经以美国为市场,然后提升自己的经营能力、技术能力,也累积了一定的资本,到90年代之后,曾经走向世界的台湾才有能力走向中国(大陆),没有走向世界这一关,台湾根本就没有能力走向中国(大陆)。到现在仍旧如此。

  现在,台湾最大的问题,走入世界的能力显然是出了一点问题,走向世界的能力为什么出问题?我们看到如果当时台湾与大陆的技术落差比现在双方的技术落差高得多,而那些技术源自于台湾本身技术,但如果台湾没有走入世界的话,也没有创造能力,基本上是学习模仿而来。那时去大陆投资,但是离世界还是很近,离大陆反而比较远,那里是生产基地。现在我们对走入西方世界让我们技术提升的能力,远远落后于韩国;现在韩国为什么领先台湾?因为他们比我们走向世界,这很清楚。

  在这个地方,蔡英文这样讲的时候,台湾产业在全球化以后,在全球产业链里面的位置,透过全球运筹的经营模式的理解之下才讲出这句话;既是现实的描述,也是应当赶快拉回来。在走向世界的政策与国民党进入大陆的政策有相当落差,现在进入大陆更多,进入世界更少,所以蔡把这个方向拉回来。坦白说我认为,当这个方向拉回来以后,台湾进一步升级的时候,才更有能力在未来进一步走向大陆,也对大陆有更大的帮助。

  在政治方面,我认为不要急,为什么要今年就展开政治对话?政治对话也许可以,但不要急着去找出一个大家可以接受的架构;两岸的落差太多,不是任何英明的领袖,抛出两三句话就代表架构。我认为可以强化务实来往,尖鋭政治问题用搁置方式缓和冲突,这是我的建议。

  黄辉珍:我们进行了第一轮的讨论。今天的题目是“蔡英文两岸政策的选择与挑战”。我想,主办单位之所以会选这个题目,主要当然是蔡英文是台湾最大在野党主席,又是2012年主要总统候选人,理论来说,应有50%当选率。马英九执政三年多,两岸关系发生很大变化,明年如果蔡英文当选,两岸关系会不会立刻再度产生重大变化?这无疑是各方高度关注的议题。

  林浊水:

  理性化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大趋势

  我是觉得现在北京在警告,民进党上台如果不承认九二共识,大家等着瞧!国民党也有这样的警告。我认为用这样的警告对两岸长期的发展不是正面的,而且也不符合事实。为什么?因为蔡英文纵使不承认九二共识,会比陈水扁执政后期更横冲直撞吗?不可能嘛!所以从长期的两岸发展,我一直认为乐观,就是两岸基本上都逐渐走向理性化,理性化是一个大趋势,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不管民进党执政也好、国民党执政也好,两岸关系逐渐制度化,只不过制度化的速度愈来愈快。当然现在马英九制度化的速度比陈水扁快,但是陈水扁执政时两岸制度化也比李登辉时代快,我认为这是一个趋势(黄辉珍对此表示不同意见,认为陈水扁执政时两岸制度化不比李登辉时代快,是在过去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当然是一步一步走向制度化,而且在陈水扁与北京最尖鋭冲突的时候,反而是包机最顺利的时候,陈水扁与北京关系和缓时,包机反而没有那么顺利,后来很冲突反而更顺利。我的解释不是更冲突更对,而是讲一点“理性化”,基本上制度化是一个趋势(黄辉珍认为是机制化,不是制度化)。

  黄辉珍:第一轮小结

  如果蔡英文当选,过去三年多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大势会不会有大的扭转或改变?我们晓得,政策絶不是静态的、静止不动的,它一定是动态的、有发展性的。因为环境条件、时间条件、社会动力等基础因素,政策一定是时移势异、与时俱进,即所谓“事随势迁而法必变”。蔡英文的两岸政策未来一定会有变化,这是毫无疑义的。即使同一个政党,因为时间环境不同,也会有所不同。过去三年多来整个两岸的解冻大交流,整个两岸关系包括台湾社会本身,即使不说是铺天盖地大变化,但也离此不远。中国大陆因素,从1895、或者是从1949以来,在相隔超过一世纪或半世纪之后重新全面进入台湾,已经变成今天台湾社会活生生的现实。在这个新的现实基础上,作为民主政党的领道人,两岸政策一定会与时俱进,不可能是真空的、静止的,一定会改变!

  所谓政策的发展性,归纳起来:一是继承;二是创新。刚才大家的分析都涉及这两个概念,例如蔡英文维持“台湾前途决议文”、继续不承认九二共识等等,这就是继承,继承民进党过去的政策;创新则在于她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宣示。刚才淞山兄也提到,本来民进党十年政纲要提出所谓“价值观共同体”概念,这也是创新。创新,不只是看言词的宣示,也要看行为的实践,例如对于ECFA协议,民进党本来是反对的,但现在说不会横材入灶,会接受既成现实等等。

  在处理继承或创新的问题上,也有一些必须观察的地方,譬如刚才财隆兄提到,蔡主席在思考大陆政策上有两个特点,她有限制性,也有自由度。限制性,就是必须继承过去民进党的一些东西,无法说丢就丢;自由度,就是所谓的台独基本教义派对蔡的态度比较克制,给予蔡的自由度比较宽,不要求蔡一定要紧守台独基本教义,是有这样的现象。可是这样的现象,在淞山兄的分析中,也不是絶对的,事实是,限制中有自由度,自由度中也受限制,限制性和自由度都是相对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受到党内传统主流意见的保留与质疑,就是例子。所谓“价值观共同体”,在政纲里无法通过,也是自由度受限制的结果。

  因此,蔡英文大陆政策的继承与创新,综合起来呈现这样的特点:既有突破传统框架,与时俱进,追求创新的主观愿望,但创新本身又受客观上传统因素的制约。总体看来,如果淞山兄所形容的“守成有余、开创不足”属实,继承的比重重一些,创新的部分较少一些,这应该是民进党既有的社会基础、历史背景,与蔡英文主席本身的思维定势、个人条件,交互影响下的结果。

  一个有作为的领道人,一定会有他自己的强烈的价值观信念。如果这个领道人自己觉得过去的政策不能完全符合未来发展需要,她主观上有愿景、有目标追求,而且有足够的能力与实力,相信他会大魄力、大决断引领改革创新(例如邓小平)。蔡英文是没有派系的党主席,能不能大刀阔斧推动政策创新,这要看她能力够不够,实力够不够。这很大程度是客观条件的问题。

  事实上,迄至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可以看出蔡英文变的地方与不变的地方。蔡改变的地方、调整的地方、创新的地方,一是作为民进党领道人,作为台湾本土势力核心代表人,相较于过去同样身份的人,她没有反华的鲜明言论,对中国大陆基本上不是不友善的,这点是明确的。

  第二,蔡“和而不同、和而求同”八个字,充满想像空间,而且相对于过去民进党领道人,或是相对于台独派领袖,这八个字的观感、味道很不一样。蔡英文隐约发出一种信号——对两岸关系新思维的信号。

  蔡也有不变的地方。基本上对待两岸问题,蔡还是注重国际因素,也就是冷战时期海峡二元对峙结构的区域战略思维基本上还是存在。其实,冷战思维在台湾由来已久,从1949年起,蒋介石、蒋经国到李登辉、陈水扁,基本上都是一贯延续。今天,即使两岸已经开放大交流,但从两蒋到今天的蔡英文,长达半个世纪以上的冷战思维并未根本改变,都还离不开从国际架构与区域战略应对两岸关系;即使马英九,也未尝不是如此,只是程度之别而已。

  简单作以上归纳。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轮。

  洪财隆:

  政治上蔡英文固守民进党的传统主张

  主持人提到冷战思维,我认为冷战思维最重要的是围堵,或者说是权力平衡。相对于大陆,台湾作为较小的一方,执政者有冷战思维应该不令人意外。当然在全球化之后,包括美国的想法也改变了,例如透过经贸将中国带到国际场域(黄辉珍:新冷战思维)。

  蔡主席的两岸政策,一是政治,一是经贸。主持人也提到以她的个性与训练等,我们的判断是,她不会提出“一边一国”之类的东西,而基本上应该是延续“台湾前途决议文”,并在此之上作一些创新。创新不是发明,是既有的基础,根据现实条件做表现方法的改变。另外,我自己研究国际经济关系,张教授也特别提到蔡主席国际经贸法的背景;从我的角度,我认为她的思维与我相近。比如像政治那些东西,蔡会固守民进党的传统主张,两岸的主权不重迭。至于如何表达,我想有不同的创新空间。但是其他部分,蔡会从技术方式bottom

  up上去(由下而上)。以她整个训练、背景与相对保守性格,蔡一定会尊重既有的秩序,特别是特有的新经贸秩序。ECFA之后,在我看来,蔡会给予高度尊重,当然这中间有很多意涵。

  蔡英文强调多边架构

  如果蔡主席当选,大家都很关心北京的反应。我认为很有可能持续,北京既然对台湾的整个大战略是以经促统,不太可能政党一轮替就改变这么大的战略。北京以经促统,两岸经贸好不容易已经往来到如此地步,如果要退回去,最大的损失反而是北京,其大战略出现漏洞。如果北京这样的因素,以这样想定来排除的话,如果是民进党执政,蔡一定是尊重新的经贸秩序,制度化或许步调会缓慢,但ECFA架构理论上会持续进行。

  依我观察,蔡主席看两岸经贸关系,不是只有国际因素,另一个是内部的所得分配、弱势产业因素,蔡英文会处理全球化和两岸经济高度整合之后的一些负面影响或副作用。

  蔡主席这样的思维,不只是政治,也强调多边架构,也就是所谓多边架构与战略思维。

  另外,如果要用形象东西来描绘蔡英文的战略,应该是anchoring(抛锚固定),就是在找不同的锚;政治上我刚才说的国际多边架构是一个,两岸WTO贸易相关,这是一个很好的anchor基础,进可攻、退可守。而台湾产业部分,蔡强调在地经济,那也是一种在扺挡大陆快速崛起的另一个锚。你不能把它比作鸟笼经济,因为如果没有产业升级、多元化,台湾这块不容易外移;若没有这些基本东西存在,全球化与中国大陆崛起对台湾的冲击会相当巨大。

  近十年来,台湾内部就业问题居高不下、实质薪资都还是负成长。在我看来,我看了很多数据,我都很难想像,以前这样的情景可能都会发生革命。无论如何,政治或经贸而言,台湾与大陆交往,先不谈主权纠葛,在经济规模相对比较小的情况下,我们要找不同anchor,这是非常合理的。

  陈淞山:

  大陆已作好万一蔡英文上台

  两岸关系可能倒退的准备

  我听到的一些大陆朋友的想法与观察是,民进党在选举前如果没有调整接受九二共识、一个中国的弹性空间,纵使民进党执政,要想持续保持ECFA、其他经贸交流情况,几乎不可能。我不知道大陆的心态是不是想施压、警告,但如果真的变成这样的结果,民进党执政以后,大陆宁愿采取比较不利或严苛的两岸交流倒退的情况,或者任何制裁也好、施压也好,这是普遍来讲,希望民进党不要轻忽对九二共识、一中原则的反作用力的结果。

  如果你不承认,纵使民进党选上,大陆也比较清楚,不像以前一味寄望马英九当选,可以与台湾有更多更好的发展关系,他们未必是这样的考虑,也做了两手准备;万一民进党蔡英文当选,希望与民进党执政有好的机会与发展,但这只是部分人的看法,不是主流的意见。在这样的想法里,就大陆的立场来讲,它可以容忍民进党再4年执政,如果民进党不调整接受九二共识、一个中国,两岸经贸可能大幅倒退,台湾的经济民生和就业机会都会受到影响。如果这样,蔡英文还能连任吗……

  所以民进党在这边很困难,在传统主流思维价值下,很难有大幅度调整空间。蔡英文“和而求同”又想要有一些开创性的空间出来,她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或领道力,能够带领民进党开始做大幅度调整的机会与空间。是不是要等到蔡当选之后、有领道权威时,她的“和而求同”面向才有更大能力与控制力来调整民进党整个氛围与主流论述的变化。我宁愿相信这絶对是有的。

  蔡英文有调整政策的空间

  但她现在回避大陆的压力

  我们知道,现在台独基本教义派主张“一边一国”,但陈水扁以前也曾经很务实地提出一些政治主张;纵使2002年提出“一边一国”,但是在2006年他还是提出比蔡英文更前进一步的“两岸统合论”或“两岸和平稳定互动架构”的想法。蔡英文也许有她很主观的思维,但是她也有国际经济、国际谈判的训练,看起来她应该比陈水扁有更大的调整空间与视野,那她怎么能不调整呢?

  所以我也向大陆朋友讲,蔡英文真的当选以后,她比较有调整空间;而且台湾的民众强调的都是民生经济问题,民进党执政后,更有压力和责任要调整。民进党对国民党批评的角度、对中共当局的想法看法,会有更务实弹性的处理空间。这是我的看法。

  但是在选举前,蔡英文会用更多两岸关系正常化、国际化的诉求来回避中共当局给她的压力,或是中共当局想要听到的承诺与答案,现在看起来是这样子的情况。所以选举的时候,可能是国民党大打两岸政绩牌来对付民进党,民进党一直闪避,把这些道到族群对立、社会阶层的问题。民进党认为,两岸交流并没有大幅度让人民享受到利益,大部分社会中下阶层、农渔民、劳工、失业者,并没有因为两岸的政绩牌或ECFA的签订得到立即的利益。所以,在这次选举期间,民进党会凸显民生、社会经济问题;两岸问题对蔡英文的政治杀伤力不会那么大,除非蔡自己跳入基本教义派的论述,与国民党变成积极的政治对垒,那对蔡就会不利。如果蔡是把两岸问题道到社会、民生经济对立的话,这部分应该可以扺消在政治上马的两岸政绩牌效用。这部分我倒不是那么担心。但是长久之计,民进党还是要面对与大陆的政治僵局,要为执政做准备……

  张亚中:几点回应

  我先回应进强兄与淞山兄的一些看法:

  第一,我们絶对不否定民主价值,但是刚刚淞山也提到,不管谁选上都要正视政治现实;我们都赞同民主,但民主不能无限上纲,也许讲比较开玩笑的话,我们几个人到101上公投要不要往下跳,这絶对不叫民主。同样道理,依照中华民国宪法,其实台独不是一个选项。我们从常识来判断,如果台湾经由公投尝试走向台独,我觉得可能是一个灾难,生命会受到威胁。在这样的认知情况下,为什么政治人物还天天说台独是一个选项?这是民主?选举前说是选项,选后就变成要顾及政治现实,我认为这就是民粹政治,这样下去对台湾未来是不好的。

  第二,刚才浊水兄提到说,既然大家要搁置争议,那为什么大家急着要两岸政治谈判?我想所谓搁置争议是搁置统和独的争议,大家必须为两岸和平发展找到一个合理的定位,大家纔可以让和平发展一直走下去。所以两岸政治定位的谈判、两岸政治谈判并不是谈出一个统或谈出一个独,而是谈两岸怎样互相接受、互相承认。我提出一中三宪、两岸统合,就是尝试在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我认为搁置争议或政治谈判两个不是相互矛盾的概念。

  我们在台湾要思考的是,是不是只经不政才有利于台湾?到底时间是站在谁有利的那一边?当然也许我们认为时间在台湾这一边,所以我们就只经不政;可是作为一个两岸的战略规划者,我们不能假设时间对谁有利,我们要假设时间可能对我们不利,做最坏的准备和最好的打算。所以我觉得可能要在这样的心态之下,来思考怎么样才能符合台湾最大的利益,我们来思考政治性谈判,我想这是一个原则。

  第三,我们要从世界走向中国(大陆)、或从中国(大陆)走向世界?我觉得这是一个话语语境问题,我想没有人会认为说不要走向全球化,而只走向中国大陆,没有一个企业家会这样子回话。他一定站在他整个利益的角度、全球布局的角度、对他来讲是比较有利的角度去做思维。当一个人说我不要从中国(大陆)走向世界,我要从世界走向中国(大陆),这是一个语境所表达出来的意涵,国际是比两岸更重要的。那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台湾在整个国际趋势下、地缘的经济之下,以及大陆经济快速崛起之下,你这样的语境是什么样的意涵?我想这很清楚。

  第四,刚才主持人说“和而不同,和而求同”解释空间大的问题,我把蔡英文解释的文字原原本本念给你听,蔡英文认为不同是,“台湾与中国彼此不同,在历史记忆、信仰价值、政治制度、社会认同方面都不一样”。其实这个不同,除了历史记忆与国民党有些差别之外,其他国民党都接受,所以国民党也认为两岸不同。所谓的同是指“台湾与中国(大陆),有共同的责任龢利益,就是追求和平稳定的关系,掌握繁荣发展的契机”,也就是说,这个同代表追求和平发展。可是我认为这八个字最后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北京认为的两岸和平发展必须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下,就是要接受九二共识、一个中国。所以这个问题还是刚才淞山谈到的最核心问题,到底这个问题要不要回避?只能说现在在选举过程中尽量回避,可是你如果选上之后一定要面对。所以这也是我们作为学者,我不断希望为两岸政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要做好准备,我们怎么面对一个中国?怎么去面对中华民国定位问题?这要好好思考,因为这些问题不是你回避就可以回避得了的。

  影响蔡两岸政策的内外因素

  至于影响蔡英文两岸政策选择的内外因素,就是结构。第一个是外在结构,包括美国因素、北京因素,这两个因素决定了就算你选上以后也不能搞台独。就像陈水扁讲的“不可能就是不可能”。可是我始终觉得很挫折,明明不可能,为什么还要说“台湾前途由2300万人民决定”?你讲爽有什么意思?这很可悲,蓝緑都有同样的问题。这个外在结构因素已经固定了,包括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因素,如果台湾可以走向全球化,早就走向全球化了,地缘的经济会影响到两岸关系必然会愈来愈密切,这也不是任何人可以逆转回来的。

  第二是台湾内部结构因素。我们现在讲选举以前,选前为求胜选,我刚才说蔡英文的认同与李登辉完全一样,她还是所谓“特殊国与国”理论的支持者;当然我对“特殊国与国”有不同的看法,我研究这个一个中国到底是实的还是虚的。从蔡英文角度来看,一个中国絶对是虚的,甚是她连一个中国都不愿意讲了;李登辉还会讲一个中国,只不过那是虚的概念。但是我认为蔡英文基本上是“特殊国与国”理论的支持者。

  第三是个人能动者的结构。刚才财隆兄说蔡是国际经济学者,我认为她在这一方面的知识,以及对于整个国际政治知识的局限,会影响到她,因为一个决策者一定会受到环境影响、自己思想影响。虽然在本身政治认同上,蔡毫无疑问是台独倾向者,可是她会慢慢趋向李登辉“特殊国与国”偏安立场。然后,在个人经济背景上,蔡会认为可以透过谈判、调整,不断地去争取本身利益。可是,以我们国际政治学者立场,WTO谈判只是在WTO的原则架构下去谈判;而两岸之间的原则问题,是不可能经由谈判达成的,这是她可能要面临的一个问题。

  我认为两岸交流是大趋势,所以台湾应该思考,到底要ECFA?还是往比ECFA对台湾更有利的路来走?比如以我的专业来讲,我认为ECFA本身是FTA概念,可是任何一个FTA概念,都是大的经济体远远利于小国,所以如美国、欧盟都主张自由贸易。因此,ECFA之后,台湾经济会慢慢被吸收,因为这是一个经济常规。台湾要做的思考不是回避ECFA,而是要尽快地从ECFA走向共同体,透过共同体的方式来保护台湾,不要整个被消化掉。但是这种逻辑在台湾基本上还不是主流,因为台湾现在的主流是ECFA是不好的,然后我们要修正它,还在做技术性的调整,而不是思考在结构性上做调整。

  蔡英文可能会犯的错误

  对于蔡英文两岸政策在此次选举中的重要性问题,我完全同意主持人的看法:蔡英文如果选上,一定会有继承,也会有创新;我的用语是她会有延续,也会有修改。蔡作为一个领道者,她当然会延续ECFA,因为不可能“锁国”,一定要走自由贸易。但遗憾的是,蔡不会做结构上的修改,不会从ECFA走向共同体,而是增加一些行政的干扰,因为她认为ECFA会造成台湾贫富不均,所以她会从中小企业、三中角度来思考ECFA,来满足分配问题。也就是说,蔡可能会犯一个错误,她不会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分配,而是去修改ECFA贸易角度去调整分配,这会很糟糕。换句话说,蔡选上之后,北京会没有信心,两岸在猜疑中互动,这样对台湾有没有利?

  苏进强:

  蔡要大开大阖还有一段距离

  呼应刚才大家的讲法,包括主持人提到的,我都非常赞成。淞山说与大陆朋友有一些接触,我们的印象大概都差不多。马英九当选之后,我在一些场合就说过,马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他企图推断、甚至一刀切断民进党政府过去的国安与大陆政策;所以不连续的政府就造成不连续的政策,文官无所适从,整个政府效能降低。我盼望将来如果蔡英文当选,这种现象不应该再发生。

  刚才也特别提到蔡英文的人格特质与性格问题,因为我自己也做过党务,有权利、没有执行力又欠缺魄力,那个叫无能;有能力又有权力、但不去做,那也没有用。你现在期待蔡英文天纵英明,我想可能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必须要有所保留,因为蔡权力基础毕竟不巩固,你大概很难期待她能够一言九鼎。我完全同意淞山说的“守成有余,开创不足”;要叫蔡大开大阖,还有一段距离,除非她当选总统。

  第二,影响蔡英文两岸政策的内外因素,刚才大家提出来的结构性因素、独派、民进党内部、中央到地方政策等等,因为论述基调不同,所以变成“盍各言尔志”的状态。中央没有明确基调,只有“和而不同,和而求同”八个字,大家都看不懂;所以基调不明,底下的人当然各吹各的调。陆生也好、陆客也好,所有县市长都欢迎,但是到时候立法委员讲的又不一样,这就被人看破手脚。独派团体对蔡英文也有相当的掣肘。

  在总统选举当中,我也认为马英九的两岸政策很难为他加分,治理能力部分可能会让他扣很多分。所以治理能力与两岸问题是民进党的攻击点,当然在治理上民进党也没什么好提的,但是至少没有包袱。

  外部的因素,有一点大家没提到,就是蔡英文如何面对国共两党联手?这是很大的挑战。在我的接触瞭解,我非常同意淞山刚才讲的,政党轮替已经变成台湾民主运作的常态,纵使民进党再执政,北京某些对台部门也有这样的准备,当然他们不愿意看到民进党上台,但是发生了怎么办?发生之后,我的判断是不可能一切如常,我觉得北京会采取听其言观其行,至少一到两年以上,但是民间交流还会继续进行……

  第三,蔡英文如何讲中华民国的认同问题?中华民国宪法问题?你要叫蔡接受九二共识或陈水扁说的九二会谈,中华民国这四个字蔡英文要有所论述,至少对过去流亡政府之说有所补充,要讲好,不然如何竞选总统?蔡英文可以提出对中华民国宪法的看法,但不能不接受,因为担任总统是按照宪法宣誓的。

  蔡英文摸着石头过河

  第四,国民两党都面对一个问题,到底是以外部的矛盾来统合内部的矛盾,或者是内部矛盾加大外部矛盾?这部分蔡英文也必须要小心谨慎,所以她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国民两党内部都有一些纷争矛盾,这如何化解?如果化解了,外部矛盾就会降低;如果不能化解,外部矛盾就会增大。这是蔡英文的大挑战,尤其在很多政策论述上,包括陆生、陆客议题都有这个问题。我们当然期待大家摆脱民粹,找出一条新的路,找出一条对台湾有利、对两岸双赢的路,这是理想。我们要把握两岸发展的机遇期,让发展更大,所以我认为可以加强和平发展与命运共同体的论述,否则两岸机遇期可能因为这次选举——若民进党当选,可能停滞或倒退,情况都不是大家所乐见的。

  最后一点,我提出我近期的看法,两岸政治互信、两岸军事互信问题,民进党对这部分完全没有论述,这很可惜。最近报导中共飞机飞越台海中线、飞弹问题等等,民进党领道者没有一句话,我认为很不可思议。这部分民进党可以主动,讲出更有建设性的看法。民进党时代我们都参与过这方面研究,如果民进党说不排斥两岸军事互信,这方面主动出击,鼓舞民心士气,对选举也有利。谢谢!

  黄辉珍:结语

  最后简要归纳几点:

  第一点,很现实的问题,在大选之前,要蔡英文承认九二共识,大家都认为客观上是不可能的。这可分为两个可能性来讲,一是蔡本来就不想接受九二共识,既然主观上自始不愿意接受,现在她怎么可能接受?二是蔡认为应该接受九二共识,未来两岸关系才会平顺发展,但主观上愿意,客观上条件不存在。因此,要蔡英文现在接受九二共识,假设是第二种情况,她主观上愿意、客观上做不到,而2012民进党胜选,北京是否应该给她空间,给她一个回旋的余地,不要一刀切?以北京所具备的处理全球复杂国际政治的大国能力,和统治13亿人口这样极度复杂性的超级大国的能力,应该说北京最终是能够具备处理这个问题的创意、自信与能力,即使短期的震荡、停滞、反覆难以避免,但应该还不致于立刻对两岸和平发展关系做出断然决裂。

  第二点,一般认为,这次总统大选,国民党两岸政绩的号召效用会愈来愈减低,而内政民生经济议题的影响会愈来愈重要。马如果民生经济议题做不好,两岸政绩到最后也会变成没有作用。也就是,马即使依靠两岸大开放大交流得到和平发展红利,但这个红利还不足以保证马当选。民生经济议题恐怕还是2012最后主要的决战点。现在外界对蔡英文或民进党两岸政策的质疑,以企业界居多,或者是在两岸交流上实际受惠行业居多。台湾内部要求蔡英文接受九二共识的压力是不是大到她不能承担?两岸交流现状对蓝緑总统大选的制约比重会有多重?会不会是絶对性的比重?值得观察!

  第三点,未来台湾不管是国民党或民进党执政,台湾领道人如果没有办法与中国大陆取得一个基本的和平互动关系,这个领道人在台湾恐怕没有办法持续稳定执政。不只是台湾,日本近年来先后几任首相的遭遇也莫不如此。台湾不管蓝緑,领道人要是与中国大陆尖鋭对立,统治就会不牢固,领道就会出问题。陈水扁是一个例子,日本小泉首相执意任内参拜靖国神社也是一个例子。这是大势、是现实、是亚洲新的政经大架构所致。所以台湾领道人,不管蓝緑,未来至少要有能力与中国大陆维持基本的和平互动关系,这个大架构无法回避。这尤其是民进党执政要面对的一个新现实。

  补充最后一点,刚才讲到从蒋介石、蒋经国、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到蔡英文,冷战格局的基本思路还在。即便是新加坡,李光耀虽然与中国来往密切,还是公开表示美国势力必须继续留在亚洲。这就让我们看到在两岸关系历史性演变过程中尚存的国际复杂性。不过,现实的情况是,美国对华政策早已改采遏制与交往并用,而不是完全遏制。中国大陆标举和平发展政策密切融入国际社会已经成为主流趋势。蔡英文与马英九在这个议题上的政策取向,是两岸关系历史性演变过程中一个有意义的观察指标。

  今天论坛到此告一段落,谢谢大家!

  评论员简介:

  黄辉珍:台湾政治大学法律系毕业,美国华府国会运作研究;曾任中国时报副总编辑兼副总主笔,国家政策研究中心执行长、《中央日报》发行人兼社长,中国国民党中央文化工作会主任、行政院新闻局局长、总统府国策顾问、行政院政务委员等;现为台湾综合研究院董事长。

  苏进强:笔名履强,台湾云林县人;陆军官校、三军大学毕业,服务于军中二十余年,文学作品获国军文艺金像奖、联合、中时、吴浊流文学奖等多次,小说《杨桃树》曾入选国中国文课本,退伍后转任智库张荣发基金会国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南华大学和平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并担任《台湾时报》总主笔;并曾出任国安会谘询委员。2001年台联成立后,由李登辉任命为秘书长;2005年1月接任台联主席。2007年7月担任《台湾时报》社长。2009年担任为台艺电视台董事长,现专事政策研究与文化工作。

  张亚中:台湾政治大学外交学系硕士、政治学系博士,德国汉堡大学哲学暨社会学院哲学博士;曾任职核能工程师,曾在外交部、陆委会任职,曾派驻维也纳、汉堡、拉脱维亚,在陆委会时参与大陆政策研究与制定;现为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两岸暨区域统合研究中心主任,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

  林浊水:台湾政治大学东语系毕业;民进党创党党员,民进党前新潮流系大老,曾任《新潮流》杂志总编辑,民进党中央政策会执行长,多届民进党籍立法委员;现为时事评论员,民进党立委参选人。

  陈淞山:台湾中兴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曾任陈水扁国会办公室主任、跨世纪国会办公室执行长、考试院保训会委员、陈水扁办公室主任;现为时事评论员。

  洪财隆: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台北大学前身)经济研究所硕士、德国曼海姆大学国际经济关系硕士、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台湾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现为新台湾国策智库兼任研究员、台湾清华大学社会所中国研究学程兼任助理教授、淡江大学战略所兼任助理教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