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九篇 民进党可能走向不独的方向吗?

  王昆义:开场白

  我在《中国评论》月刊2010年11月号写了一篇《民进党对“不独”的改造之路》的文章,因为我觉得马英九执政两年多来,一直在喊“不统、不独、不武”,不武应该是蓝緑之间的共识,比较没有分歧;马英九过去被界定为终极统一(林浊水:是马自己说的,不是被界定),走向不统,那他又跨到不独,当然不统与不独之间应该有一些差距,不是划上等号。不独应该是民进党讲的,因为民进党喊独,所以可以看得出来国民党马英九一直想往中间靠拢,这是马两岸政策里面一个比较重要的思考。第二个思考是,过去马一直在喊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但是大陆方面对于一中各表没有任何回应;所以我注意到马从2010年10月份的双十节开始提宪法架构,意思很可能就是把九二共识界定为“宪法一中”,以此作为未来两岸政策的道向。

  反观民进党,五都选举时提治理能力,完全不去碰两岸的议题;不碰两岸议题使得民进党五都选举虽败犹荣,选票大幅增长。但是,民进党未来面临2012年总统大选的时候,不太可能再回避两岸议题,民进党会从什么角度提出它的两岸新论述?我在《中国评论》月刊那篇文章提到的,是认为民进党应该把不独的概念抢回来。这只是我的一个看法,只是提供一个抛砖引玉的思考,其实有很多东西都还在酝酿中。

  不管是不独或其他说法,我认为这都是民进党2012年能不能拿回执政权的一个很重要的论述基础。所以,今天请各位先进前辈来讨论这样的议题,主要是说,在2012年以前,民进党该有什么样的两岸政策新论述?相信2012年选举,民进党絶对不可能再继续回避两岸议题。我先做这样的背景介绍,下面开始讨论。

  林浊水:

  民进党会回到“稳健台独”的路线

  我认为,民进党从来没有回避两岸问题。民进党两岸政策的基本立场,自从台独党纲确立以后没有什么改变。但是,立场虽然不变,策略的激进或稳健与否,有很大的幅度的调整,这中间有很多的波折。到现在为止,如果蔡英文主席的未来两岸政策的规划会和她已经规划的十年政纲一样的话,那么大概就是回归到稳健台独的路线。

  为什么我说稳健是一个回归?原因2000年的时候,陈水扁根本连台独都没有,就是不独了;但是2004年以后,他又变为激进台独,这些都不是稳健的台独。所以,现在以十年政纲的内容来说,基本上是回归到稳健台独的路线。

  现在民进党内有些主张与大陆接触的人说,既然要与大陆接触,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是不是要从基本立场上面开始检讨?因此开始出现“不独”这样一个主张。但是很怪的是,面对北京,民进党有人提出“不独”的主张,但是面对岛内政治势力经营的时候,又做出相反举动,去帮忙“一边一国”连线。所以,做此诉求的人太过机会主义,我觉得不必太重视,游戏这样玩是玩不起来的,这是第一点。

  陈水扁的惨痛教训

  使民进党不敢重走“不独”路线

  民进党过去曾经有一个非常惨痛的“不独”经验:2000年陈水扁刚上台的时候就是“不独”,“四不一没有”与马英九现在的政策有何不同?甚至比马还更“不独”一点。

  当初民进党的“不独”,造成后来被迫“更独”,这就是陈水扁。因为当陈水扁“不独”的时候,台湾整个社会并没有因此变得“不独”。相反,台独势力在台湾社会仍持续上升;陈水扁当初“不独”,台独势力一开始有点下挫,但是并没有被压下去,因此过了一段时间又继续上升。

  陈水扁不但没有把“独”压下去,而且还给台联一个很好的机会:当初李登辉组织台联,原本的定位是比民进党“不独”,以拉拢原来国民党内的本土势力,因为这些人有本土意识又没有民进党那么激进,要他们走“独”的路有点困难。所以,李登辉搞台联,希望借着台联的成立来成为一个媒介,把国民党的本土势力逐渐转换到緑营。但是李登辉没有想到,陈水扁“不独”,于是台联只好走上激进的台独路线。因为台独势力在台湾持续上升,民进党的“不独”让台联逐渐坐大,坐大到使陈水扁腹背受敌,最后只好和台联拼独,否则国民党的选票未抢到,民进党的票反而被挖光了。

  在这样的考虑下,原本主张“四不一没有”的陈水扁在2004年的立委选举时,采取比台联更独的策略,结果道致台联惨败。不过,台联虽然重伤,但仍未被消灭,因此陈水扁就继续用更激进的方式来压抑台联的空间。这就是民进党贸然采取“不独”,最后逼得自己“更独”的经验。

  民进党现在要重走“不独”路线

  会受到强大阻力

  如果民进党现在采取“不独”的方向,有九成以上的机率会重蹈覆辙。理由是:民进党在五都选举中采取“稳健台独”的路线,在阴错阳差之中,两岸议题并没有成为选举的主轴,朝野的对立性有相当程度的降低,民进党因此扩张了选票,选票扩张是非常戏剧性的。但是激进台独的支持度并没有因为民进党采取稳健路线、选票扩张而被压抑下来,在当选的130席民进党籍市议员里面,“一边一国连线”成员占了35席,当选率超过1/4,这是非常惊人的力量。“一边一国连线”当选成员还有4席非民进党籍,如果加起来就更多了。

  “一边一国连线”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如果民进党此时进一步采取“不独”的路线,这股超过25%的力量就会进一步扩大,甚至扩大到组党都不困难;纵使没有组党,在党内都会搞得民进党头昏脑胀。所以,如果这个结构性基础没有改变,民进党现在采取“不独”的路线,很难避免不重复陈水扁由“不独”走上“更独”的路线。因此,不要期待民进党走向“不独”,因为“不独”的后遗症太大了。

  王昆义:林委员对于不独的看法,是从扁的“四不一没有”时代开始,但是自从2002年8月3日提出“一边一国”后,好像只让民进党走向更独,而不是不独。我的看法是,那个时代有那个时代的背景,其实可以说那时候北京认识民进党不深,所以不敢相信民进党的“四不一没有”是真的走向不独。

  在这样的情况下,经过马英九政府两年多来签了14项协议与ECFA,北京把对台经济架构建立起来。那建立起来之后,是不是未来对于民进党提出不独或再次提出不独的说法或论述,会比较有信心?我觉得这是时代的改变,特别是马英九执政这两年。林委员刚刚提到台联的问题,台联像是与民进党比赛,民进党愈独的时候他不独,民进党不独的时候他愈独,这样的一种角力方式,不知道前台联党主席的看法,请苏主席来说说。

  苏进强:

  未来的两岸政策

  必须以“人民为主”为核心思维

  我觉得昆义兄文章中的看法,很值得讨论。刚才林委员的谈话也非常精辟、深入,有些过程我也曾有幸参与其中,基本上我认同他的论点。

  以下先回应林委员几点,但我必须声明,个人虽曾参与过政党的工作,但离开后即回归政策研究与文化媒体的本位,因此今天的发言只是个人的观点。

  关于民进党有没有不独的可能,刚才林委员讲,选举的策略与执政之后的策略性思考,与真正的内部结构与本质上的改变,中间是有落差的。在选举策略上,中间选民、中间路线,都可以成为候选人争取选票的政见文宣,候选人为避免给选民极端或过度意识形态,且为了争取年轻的选民认同,在选举过程中莫不绞尽脑汁在文宣上出奇制胜,迎合选民,也因此这次五都选举几乎没有统独议题、两岸与ECFA议题,不只是具体的政见少,甚至公共政策也很少,只有治理能力与个人形象的比较,这的确是一次民进党非典型、非过去传统模式的一个选战。

  民进党选举策略的改变,是成功或失败,仁智互见,《联合报》说这次选举是对民进党转型的呼唤,算是中肯的看法;《中国时报》社论讲这次选举结果让朝野两党都没有骄傲的理由,我觉得这个观点也持平;五都选举结果虽不尽人意,但是却可以证明,民主就是台湾最大的价值,所以将来两岸的政策,民进党也好、国民党也好,不能脱离以人民为主这样的思考理念。上一期《中国评论》访问徐立德先生,他也讲到民主,我觉得也非常客观中肯,不仅是老外省菁英人士的见解,也是大多数本省民众的心声。

  民进党走向不独的两个前提

  民进党是否可能走向不独?要讲不独好像太沉重了,但我同意林委员刚才提的“稳健台独策略性调整”的论述,这是从1999年“台湾前途决议文”发布后就一直存在的。但是如果真的要讲不独,可能必须有两个前提:

  第一是美丽岛律师世代完全交班,让以蔡英文为首的年轻世代完全以务实稳健的策略掌控民进党。如果民进党还被老一辈的独派人士把持,转型的可能性就低了,甚至可能会失败。如果以蔡英文为首,美丽岛律师世代通通退出,让年轻世代开始思考务实面对稳健台独与两岸议题,以及台湾要如何在两岸当中既保有自己的主体性,又能够与大陆保持良性的互动,大家能够和而不同、创造双赢,必然可争取中间选民的认同,但这当然是一个不易实现的大工程。

  第二是“一边一国连线”另行组党。“一边一国连线”五都选举时推出41位市议员候选人,当选36位,占民进党当选市议员席次的1/4,当然里面还有几个无党籍的人士。如果他们要出走组党当然不是问题,如果他们脱离民进党,将较激进的意识形态人士聚合,表面上是民进党分裂了,其实也是“开枝散叶”,分进合击,像当初台联组党的目的一样,那么民进党的转型就可能快一些;如果这些较意识形态的激进主张继续在民进党的结构里面,那么结果就会如同林委员讲的,我的思考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这一部分,好在这些都是地方型的议员,虽然ECFA议题在五都选举中没有在市长候选人的攻防中特别突显,但是在南部地方议员的选举里面是有影响的。

  其实“一边一国连线”成员,在很多演讲场合都有提到两岸政策,并批判马政府倾中,并以推理的方式批判ECFA,直接与民众对话,所以ECFA议题对一些基层的民众已产生类似的反应。当然他们主要的诉求,是以扁家的遭遇控诉马英九政府,博取选民的悲情认同、支持,并将ECFA的议题做了巧妙的连结,也因此在基层之间有一些发酵,只是在市长的阶层上看不到。民进党在五都选举时强调治理能力,但它也特别突显所谓阶级的贫富、强势与弱势对立问题。

  民进党无法完全去中华民国

  整个来讲,未来民进党的发展,当然要有一批稳健人士协助蔡英文。在这种所谓稳健台独、或者少提统独的状况之下,必须先寻找自己的定位与建立“国家认同”的论述。作家柏杨在生前曾讲了一句很有道理的话,他说,“统一是独立之门,独立是统一之路”。民进党过去执政8年当中,中华民国四个字朗朗上口,许多台面上的独派人士也都纷纷当中华民国政府的官或国策顾问、资政,当然他们的论点,是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客观的说,中华民国的体制也是一个统独的民主平台:不管你主张统或独的立场,都在中华民国既有的民主体制内、法律许可范畴前提下各取所需,遗憾的是,当民进党失去政权后,某些高官以及获取中华民国政府名位的独派人士却纷纷“昨是今非”,否定中华民国或中华民国在台湾。因此民进党必须重新去省思、寻找出“国家”定位的新论述,才不会令选民觉得矛盾。

  当然也有人说中华民国台湾、台湾中华民国,这是台湾民主多元、言论自由的一环。所以未来民进党的走向,恐怕没有办法完全去除中华民国。你说要去中国化,那当然是有政治性;但是要完全去除中华民国,在论述上可能要有完整的铺陈,中华民国这四个字可能要重新定位。过去我们说中华民国,包括中国大陆、外蒙,现在大家讲比较务实的中华民国,是在地化的中华民国,民进党是不是可以往这个方向去作一些思考?

  民进党要加强两岸政策论述

  整个来说,如果美丽岛律师世代能够完全交班,民进党会有一个新的开始,但是要民进党转型到完全不独,还有一段漫长而艰辛的路。而不独论述里面如果有稳健的台独,这稳健的台独,基本上就是承认中华民国的现状。且对过去历史与中国大陆的血缘、文化关系,保持某种程度的尊重,国、民两党主席也都异口同声,让“国家”的前途由台湾人民来决定。更重要一点,所谓稳健台独,最终目的就是让2400万台湾民意来做最后的决定,对台湾人民与两岸,这应该是一条争议比较少的路径。

  民进党要有更清楚的两岸政策论述,在2012年选举之前,可能还要有一场大辩论。虽然十年政纲已经出来了,但是一般老百姓、甚至于中产阶级、知识份子,还是不了解十年政纲是什么东西。就像林委员刚才讲的,ECFA是什么东西?国民党不敢宣传、也没什么宣传,报纸广告登出来,谁会看呢?看的人也只看标题而已。所以民进党将来在这方面的论述,要特别加强、充实,我们当然也期待蔡英文继续领道民进党走向一条稳健的道路。

  施正锋:

  民进党为了选举什么都可能做

  包括“冻结”立场和意识形态等

  对于民进党未来两岸政策取向有没有可能走向不独,我认为,民进党是相当务实的政党,包括现在当权的新潮流派系,也相当务实。也就是说,在选举至上的时候,民进党什么都有可能做,包括立场、意识形态都可以不提,也有可能冻结。尤其蔡英文主席与民进党并没有什么渊源,所以到时候会有怎样的调整都不意外——如果蔡英文的两岸政策向“不独”方向调整有利于选举,并有民意的支持,她就可能加以考虑。

  影响蔡英文未来两岸政策取向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一是“一边一国连线”,但这要看“一边一国连线”到底是真正的台独还是只反国民党:如果是真正的台独,未来蔡英文可能不好操控,搞不好他们会成立一个新的党;如果只是一个纯粹的反国民党力量,会比较好处理,“一边一国连线”就变成民进党内正义连线的化身而已,没有什么特别,不用太担心。

  二是广义的民意是否支持,也就是支持她背后的利益团体。

  三是台商,也就是她的赞助者。

  四是所谓的独派或本土社团是不是继续愿意接受蔡英文温和风格。温和风格并不表示对意识形态或立场都不讲话,因为风格与立场是两回事情,独派或本土社团未必会容忍蔡英文为了讨好中间选民而不顾立场。

  洪财隆:

  民进党会回应两岸现实

  政治修辞上往中间调整

  我呼应林委员刚才讲的,民进党目前其实不太可能走向不独,因为从外力威胁的角度来看,不论是对主权、对主体性而言,台湾内部必须对这样的威胁予以回应。而当一个地方有外力威胁的时候,其实它内部也会产生分歧,就是不一样的对应态度,尤其是中国大陆一再声称对台湾拥有主权此一主张。而从政治上来看,台湾内部对中国的态度存在统独分歧和蓝緑对立,民进党不太可能放弃这块,因为一旦放弃这块,等于是让出一块空间给另外一群人去作代言。这不管从政治动员或社会基础各方面来看,都不是聪明的作法,这是我的第一点观察。

  此外,民进党可能会在因应政治现实或经济现实的时候,会在政策上有所调整。比如即将到来的2011年立委选举和2012年总统选举,民进党在政治修辞上一定会往中间调整。所谓政治修辞,尤其指避免在特定议题表示赞成开放或不开放,而会强化程序监督,透过这种实质参与的过程,再辅以尊重既有秩序,表现出辩证弹性而非固守一端的态度。

  台湾主体性国民党追随民进党

  两岸经贸互动国民党一马当先

  从经济学上的产品差异性来看,经过民主程序洗礼所透露出的讯息,蓝緑其实已经趋近,差别只在于对中国的基本态度,或如何将各自的主观企图赋予客观面貌或包装。

  在两岸政治方面,台湾的主体性已经慢慢确立,七、八成左右的民众,特别是年轻世代,对台湾主体性相当坚持。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国民党当然也慢慢要跟着民进党的方向去强调。民进党其实在认同政治方面已经得分不少,但一个概念用久了之后,边际效益也会递减。我们也注意到,几次选举下来,的确面临到撞墙期,或者说在认同政治方面得分已经够了,这也是何以民进党必须思考如何突破。另一方面,台湾主体性的强调,后面的蓝色国民党亦步亦趋在跟,虽然大家知道它也许不是那么真诚,因为国民党不排除终极统一,因此模仿得不会太像,或者说类似只能飘忽在海峡两岸之上的“幽灵”,并非真正的台湾主体。总而言之,但至少就政治产品的差异性来看,是蓝的在跟緑的。

  相反,就经济方面,特别是两岸经贸政策,可以说是緑的在跟蓝的脚步,这里所谓的“跟”,主要是因为国民党从2005年“连胡会”,特别是2008年5月重新执政以来即一马当先,透过截至目前已经举办六次的“江陈会”,迅雷不及掩耳已经签署包括ECFA在内共15项协议,国会席次偏低的民进党也只能跟。当然,国民党相对来说比较没有包袱的情况下,与北京的关系,特别是国民党愿意用承认九二共识的方式来与中国大陆妥协,所以双方一拍即合。换句话说,特别是在经贸相关的功能性议题上,两岸经贸大量交往的确需要的某些议题,比如直航等,国民党有其优势。马英九总统说,北京比较信任他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民进党知道在认同政治上的边际效益已经递减,未来策略势必强调争取更多中间选民的支持,以利取得政权或政策主道权。大家也可能注意到,蔡英文已表明,一旦民进党执政,即便对于前朝的政策再怎么不满意,还是会经过必要的民主程序与共识的凝聚,纔可以改变。往后如果是由蔡英文代表民进党的主流,对两岸经贸路线,整个稳健与延续性是可以期待的。

  蔡英文政策的支撑点

  除了民进党的认同政治遭撞墙之外,有人说蔡主席这次五都选举极力避谈ECFA与两岸议题,其实这只是皮相之言,并不是这样。蔡英文其实是以更彻底但间接的方式在回答ECFA与两岸议题,这不是回避。

  一来,五都选举强调治理能力、暂时与中央的执政权没有直接关系。另外也跟她个人逐渐趋左的信念有关。这样的信念也大致符合目前台湾的现实需要,尤其是就大环境而言,台湾从1990年代末期以来,同时面临全球化冲击与最大贸易伙伴及最大外流投资去处——即中国崛起的巨大冲击。也就是说,台湾内部正在奋力因应经济产业重整、所得分配恶化等挑战,而其后果更在这几年陆续浮现,包括失业率升高、薪资降低都是。在此情况下,处理这些议题才能触及两岸经贸往来的根本,如此一来,也等于是在为两岸无可避免的经济整合作长远因应与准备。

  相对来说,国民党看起来就比较强调所谓的经济成长,或自由化的业绩,大家从官方在推销ECFA时的说辞都不难看出,但对于所得分配也就相对的没有照顾到。这方面一来代表国民党长期施政的逻辑与哲学;二来也提供反对党另外的成长与竞争空间。

  有人说蔡英文是稳健台独,你也可以说她用有点偏左的路线来掩盖很尖鋭或暂时无解的两岸问题,这是一种透过“注释”或“稀释”的方式来改变难解问题本质的作法,在全球化与中国生产力大幅解放,而台湾首当其冲的局面下,我认为会得到现实支持。

  王昆义:

  民进党如何提出新的论述

  从经济层面来看,ECFA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点,民进党五都选举时不反ECFA,接下来怎么办?还能反吗?所以我觉得ECFA已经是一个后议题了,新的议题是民进党如何提出新的两岸论述?

  如果民进党能够提出比国民党更先进、更具前瞻性的看法,我觉得才有可能在2012年打出一场漂亮的选战;不然的话,北北中这块,民进党要完全攻取,恐怕不太容易,因为民进党也不可能完全靠南部的緑营,就能够吃定南部选票,然后攻占北部。这也对它未来的执政——如果民进党重新执政的话,可能会稍微好一点,蓝緑之间的冲击不会像扁时代那么大。

  我觉得民进党应该提出新的两岸政策、理念,让北部的人接受,南部的人也不反对。我的主张是应该往不独的方向去思考,马英九喊不统,但国民党人不会相信他真的不统,如果民进党敢喊不独,而支持民进党的民众也不会相信民进党真的不独,这样子民进党的策略就成功了。其实不管是不统或不独,都只是面子的问题,大家顾全自己的面子,也给对方台阶下,那么蔡英文想要“延续前朝政策”的说法,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这是我今天的结论,谢谢大家参与这场论坛,也谢谢中评社提供这个平台让大家可以表述自己的意见。

  林浊水:美丽岛世代之后

  民进党不会变得更“不独”

  有人认为,蔡英文比较年轻,立场比较不那么独,所以美丽岛世代过去后,民进党就不会独。但是,我认为,对美丽岛世代的群众来说,台独是一个衍生性的认同,他们是来自于对国民党的厌恶,才逐渐衍生出台独立场,也因此一旦变为台独就会很激烈——因为不满所以产生“台独认同”;也因为不满,所以这个认同代表着很高的反抗性,很容易走上激进化。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丽岛世代走了以后,台独就不会激进化。现在,教育程度愈高愈台独,年龄愈轻愈台独。理由很简单,他们没有中国印象,外省人的下一代也没有中国印象。

  苏进强:

  统独议题常是政党的选举策略

  我作点补充。北京常常会把两岸问题单纯化、简单化为非统即独,其实两岸问题絶对不是非统即独所能够框架的。同样的,ECFA议题,也不是所谓简单的两岸经济合作架构。独与不独,我刚刚也特别提到,关键不在民进党、国民党或任何一个政党,而在台湾人民。甚至,只要中国大陆继续在各种国际性场合打压中华民国,台独的势力就会获得生存的滋养。因此,只要台湾中华民国的民主制度继续维持,统独议题都会持续在台湾社会存在。而只要北京多施加打击台独的力道一分,反作用力便会增加两分,这种吊诡的“矛盾律”,从1996年至2008年的统独民意消长,即可得到验证。

  但是不可否认的,统独议题也常常是台湾各政党藉以得到政治权利或在选举当中的工具性策略,并非单纯的理念问题。真正理念型的所谓极统或极独的人,在台湾社会所占比率其实非常不高。

  刚才林委员说的稳健台独,过去也有一些理论说有显性的台独与隐性的台独,这种类似稳健的台独,与北京认知的宣布台湾独立是不一样的,这是台湾民主社会当中的一种理念或言论自由。所以统独问题,像《中国评论》举办座谈、登很多文章,大家都会有这样的思考,不是说非统即独;统一有好几种,独立也有好几种,有A型、B型、C型。但是这种现况维持的主流民意并不等同于台独,而是台湾人民冀求得到台湾主体意识使然。

  民进党蔡英文主席2010年9月17日接受《苹果日报》专访时,所讲的对ECFA的看法,公开宣称若民进党再次执政,将延续前朝的两岸政策,这篇专访并没有引起很多的讨论,独派也没有大张旗鼓批判她,我觉得这也代表民进党已认知到向中间偏移已是民众的主流看法。

  过去2000年民进党执政的时候,陈水扁曾很积极地袪除李登辉执政时期的影响;马英九2008年上任的时候,也采取类同“凡民进党皆非”的一刀切方式,道致一些政策出现断层与空窗期,造成“不连续的政府”现象;进一步说,民进党执政八年虽然不能尽如人意,但也不是一无是处。持平而论,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个政府,不管是中央或地方政府,你把前朝政策或人事通通一刀切,就会产生政策不连续的问题,就会产生文官系统、公务员系统无所适从的问题。

  所以蔡英文的看法,坦白说我看到那篇访问,我会觉得蔡英文是值得期待的,纵使2012年民进党再执政,蔡英文的思考、个性可以从那样的一个谈话里面看出一些端倪。所以现在北京的一些朋友,可能有一些焦虑,民进党再执政,两岸政策会不会有大的改变?我想大的改变不见得有,论述上是会有调整,这是必然的。

  北京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中国评论》登了章念驰先生的文章,我觉得是非常进步的思考。他特别提到,过去两岸政策,北京都常常与特定政党人士交往,将来这是必须要做改变的。刚才主持人也特别提到,将来民进党要不要与北京对话?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不同管道在对话了,辜宽敏先生的新台湾智库都已经派人去过,与他们有过对话,辜宽敏也是台独的代表性人物,某种程度对两岸问题也曾有一些“兄弟之邦”的思考。

  我要特别强调,台湾的政治发展,政党轮流执政将来会变成常态,因此,大陆与台湾政党的接触,不能局限于特定政党的人士,不同政党都要接触,都要对话,尤其是要继续努力寻求与緑营人士的接触和对话。

  将来两岸的交流,包括文化、经济、社会各方面的交流,大陆不能忽略台湾社会存在的NGO。如果大陆只找国民党、或只找政党政治人物,那其实也是以偏概全。台湾真正有力量的是在民间的NPO、NGO、民间社团。因此,大陆对台湾民间社会的接触,除了已有的农会系统、水利会系统等之外,应该多重视并加强与一般民间组织、社团的对话,不要动辄在国际上打压NGO非政府组织,甚至NGO、文化、社会的国际民间组织,莫不以打压台湾为能事,若一如以往,甚至说一套做一套,则北京再多的惠台政策,也扺不过一个中国裁判在国际赛事对台湾的打压,动辄伤害台湾人民的感情,又要如何高举与台湾“和平发展”的大旗呢?

  施正锋:

  国民党的政策调整

  会牵动民进党的政策调整

  国民党秘书长金溥聪在五都选举之后提到,国民党的政策会稍微做调整,但到底会作哪些调整,现在还不清楚,是不是包括大陆政策与ECFA?国民党的大陆政策会加速开放、还是会稍微缓慢下来?我认为这会牵动民进党相关政策的调整。但是因为民进党是在野党,民进党会先看国民党如何调整,大概会以逸待劳,待进一步观察后再作调整。

  洪财隆:

  对蔡英文有期待的NGO团体

  未来一年会很活跃

  除了主权议题之外,蔡英文的这种风格比较强调多元价值,而不是只有统独或主权,我预估未来环境、性别等更多弱势议题会在近期内慢慢到位,特别是十年政纲出来之后。也随着大选时间逼近,选民的期待加深之后,纲领慢慢也要有一些实质内容。我猜未来一年,很多相关的民间NGO团体,对民进党、特别是对蔡英文有期待的,都会陆续把主张端出来后希望跟蔡有所对话。

  王昆义:结语

  时间到了,感谢大家的参与,也感谢《中国评论》提供平台供我们发挥,谢谢各位。

  评论员简介:

  王昆义:东吴大学政治学系学士,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硕士,政治大学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博士;现为台湾战略学会秘书长,清云科技大学欧亚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

  苏进强:笔名履强,1953年生,台湾云林县人;陆军官校、三军大学毕业,服务于军中二十余年,文学作品获国军文艺金像奖、联合、中时、吴浊流文学奖等多次,小说《杨桃树》曾入选国中国文课本,退伍后转任智库张荣发基金会国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南华大学和平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并担任《台湾时报》总主笔;并曾出任国安会谘询委员。2001年台联成立后,由李登辉任命为秘书长;2005年1月接任台联主席。2007年7月担任《台湾时报》社长。2009年担任为台艺电视台董事长,现专事政策研究与文化工作。

  施正锋:台湾大学农业经济系学士,美国Iowa

  State

  University政治学硕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台独联盟秘书长,台湾国家和平安全研究协会理事长,台湾国际研究学会秘书长,淡江大学公共行政系教授、系主任,东吴大学兼任教授,东华大学原住民民族学院院长等;现为东华大学民族发展研究所教授。

  林浊水:台湾政治大学东语系毕业;民进党创党党员,民进党前新潮流系大老,曾任《新潮流》杂志总编辑,民进党中央政策会执行长,多届民进党籍立法委员;现为时事评论员。

  洪财隆: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台北大学前身)经济研究所硕士、德国曼海姆大学国际经济关系硕士、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台湾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现为新台湾国策智库兼任研究员、台湾清华大学社会所中国研究学程兼任助理教授、淡江大学战略所兼任助理教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