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合浦与徐闻在海上丝路始发港地位与作用比较研究

  《汉书·地理志》两次谈到汉代海上丝路航船启航指出:“自合浦徐闻南入海……”;“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班固:《汉书·六志》(三),第1670—1671页,中华书局。这是有关中国汉代海上丝路的最早最具体最详细的记载,这两段史料充分表明,合浦与徐闻作为汉代海上丝路始发港的历史地位,已经成为不容置疑的事实。但对有关中国汉代海上丝路始发港,以往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各自引经据典论述合浦与徐闻是汉代海上丝路始发港,而对合浦与徐闻在汉代海上丝路始发港地位与作用的比较研究这一具有挑战性研究领域至今还是一片空白。本文试在这方面作一比较探讨,以求教于海内外有关专家。

  对于合浦与徐闻在中国汉代海上丝路始发港的地位与作用的比较研究,虽然还没有看到专题论述,但有的论著或多或少有所涉及。有的学者认为,合浦与徐闻同具优势,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邱立诚持此观点。有的学者则认为,徐闻独具优势,湛江港务局陈立新持这一观点。他认为:汉徐闻港无论在航海、中西文化交流、军事地理、政治经济上“都有着崇高的地位和作用”,“如果没有徐闻港,西汉时期就不可能有海上丝绸之路的出现,这一历史进程至少要推迟到东汉风帆出现之后才会发生”(陈立新:《论汉徐闻港在海上丝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岭南文史》2002年增刊。。言下之意是,徐闻港的重要性已经到了独一无二的地步。事实是否如此呢?笔者认为,合浦与徐闻不是同具优势,也不是徐闻独具优势,而是合浦比徐闻更具优势。具体表现在:

  一、地理条件比较

  徐闻港的地理方位究竟在何处,至今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确址。一说可能在“今海康县城郊”(李建生等主编:《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雷州城》,第3、8、11页,海洋出版社1995年版。;二说从地理学角度去试探在“今海康县东部的雷州湾”(同上。;三说在“今徐闻县五里乡二桥、南湾、仕尾的半岛形岬角一带”,即“雷州半岛的最南端”。这是广东众多专家“到今徐闻、雷州市考察后形成了结论”(阮应祺:《南海丝绸之路航线上雷州半岛主港概述》,《岭南文史》2002年增刊。。这“三说”均指汉徐闻港在徐闻县境——雷州半岛范围(相当于今遂溪、海康、徐闻三县及湛江市与遂溪接壤的部分)。

  首先,对徐闻港“三说”的港址地理条件逐一分析。先谈“一、二说”,一是海康县城郊和雷州湾至今未发现汉代大片遗址或墓葬;二是虽有南渡河流入雷州湾,但该河不流经海康县城郊,而且是一条源头短(源于遂溪)、河床浅、水位低、运量有限的小河;三是徐闻陆地南北距离少说也超过100公里,但当时陆地交通尚未开发,这样的地理条件可想而知。至于“三说”雷州半岛之最南端,一是面向汹涌澎湃的琼州海峡,且是海鲨出没的海上交通禁区;二是风(台风、龙卷风等)、雷、旱、涝、潮等自然灾害多发地段;三是周围没有大山、岛屿作屏障,难以挡风阻浪,不利航船进出、停泊。这样的古港地理条件,并不像有的学者所说是“当时历史条件下海上丝路航线上最适合的候风港”(陈立新:《论汉徐闻港在海上丝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岭南文史》2002年增刊。。

  其次,再看看一些政府官员和学者对汉徐闻港地理条件的分析:广东省湛江市政协主席陈光保为《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雷州城》一书写了序言,序言对雷州半岛的地理条件有一段精辟而高度概括的表述:“雷州虽然历史悠久,但因地处边陲……秦汉以前,这里属蛮荒’之地,被人视为畏途。唐代宋代时期,这里仍是荆榛未辟,人迹罕至,为贬发谪宦和罪人充军、流放之地……以迄建国前夕,这里是风、旱、潮、涝、雷、电六害’俱全,地瘠民困,是一片几个土坯一个灶,几把稻草一间屋,一条竹竿全家当’的萧条世界”(李建生等主编:《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雷州城》,第3、8、11页,海洋出版社1995年版。。

  有学者认为汉徐闻充其量是一个内海交通中转港。原因是徐闻一无内陆大河作运输依托,二是土地贫瘠乾旱,三是多台风等多种自然灾害袭击,四无阻挡风浪之屏障。因之各国商贾和使者,不可能弃合浦港而东去几十公里到达徐闻登岸,然后千里迢迢,长途跋涉到长安或中原。汉使节和商贾不可能从长安或中原穿越万重江河,跨过千重峻岭到徐闻,然后在徐闻港乘船远涉重洋到达东南亚各国(周家干:《合浦干体港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岭南文史》2002年增刊。。综上分析,不管汉徐闻港在上述“三说”中的任何一个地址,其地理条件不甚理想是不言而喻的。

  反观合浦港则完全是另一番天地。

  一是天然良港。关于合浦港的具体方位,多年来众说纷纭。经过广西考古工作者漫长艰辛的查访和科学论证,终于破解了这一千年谜团,得出了西汉合浦城(港)在今合浦县石湾镇大浪村委古城头村的结论。该古城(港)在西汉时仅延续了100年左右,至东汉因河道淤积,航海技术发展等原因,合浦城(港)就迁移到现廉州镇了。因此,有的专家经过有理有据论证后,推断汉代合浦城(港)就位于现今“合浦县城廉州镇”(蒋廷瑜等:《汉代合浦及其海上交通的几个问题》,《岭南文史》2002年增刊。。

  石湾镇大浪村委古城头村一带,是当时南流江出海口,现在廉州镇西南还是一片汪洋,可见西汉时合浦港是个江阔水深、面向浩瀚南海的大港,特别合浦港东部有雷州半岛和北海冠头岭,东南部有海南岛,挡风阻浪,为古航船装卸货物、供给食品、淡水乃至避风防瀑之处,是古代天然良港。《廉州府志》称:廉郡合浦,面海靠山,数万里海面辽阔,逼近郡城。《方舆纪要》也称:合浦南濒大海,西距交趾,固两粤藩篱,控蛮夷枢要。中山大学张荣芳教授是研究秦汉史名家,他经过充分论证后指出:汉代合浦,是一个依山临海的天然港口,“中国远洋巨舶由此出发,到东南亚各国进行通商贸易;而来中国贸易的外国船舶也从合浦港登陆”,“外国使者和商人,要取得与中原的联系,必经合浦”(张荣芳:《秦汉史论集(外三篇)》,第119页,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二是交通枢纽。合浦港是南流江、北流江、西江的出海口,秦凿灵渠和鬼门关后,合浦与长江、中原联成水上网络。往西北溯西江而上达云、贵、川;往北溯桂江而上至湘乃达中原;往东到东南沿海各港口;往南至东南亚等世界各地,这比徐闻近,起到河、海、陆(西汉陆地版图上除河运外,有的地方还有陆运参与)混合联运的作用,占有河口港、海港、陆地运输三结合优势。成为河运、海运、陆运的交通枢纽,这就是合浦的港口优势。中山大学司徒尚纪等认为:“北部湾沿岸是西汉帝国海上交通枢纽”,“其中合浦港地位至为重要……这也为中外学术界认可”。(司徒尚纪等:《汉徐闻港地望历史地理新探》,《岭南文史》2000年第4期。

  三是河流纵横。合浦河流众多,纵横交错,大小河流93条,总长558公里多,其中较大河流7条,大的河口5条,集雨面积25平方公里以上河流23条,河流县内流域面积232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8775立方米/ 秒(潘乐远主编:《合浦县志》,第81—103、304、300—302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入海的南流江常年不冻,水量丰富,船舶运量大,航运价值高。所有这些编织成以合浦港为中心的水上交通网络,为开发和发展合浦港提供了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四是土地肥沃。合浦港位于北部湾西海岸,地处南亚热带,“是典型的季风型海洋性气候”(同上。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加上方圆达70多万亩、土地肥沃的南流江沿岸大平原(列广西第二大平原),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出口的桑、麻、珍珠生产提供了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供出口的享誉国内外的合浦珍珠业。合浦珍珠,历史更悠久,合浦珍珠又称南珠。据《后汉书·孟尝传》记载,早在汉代以前,合浦珍珠业已相当发达。汉以来,合浦已成为岭南主要珍珠产地和闻名全国的珍珠生产基地。西汉成帝时(前32—前7年),有名的京兆尹王章暗遭大将军王凤诬陷冤死,其妻被发配至合浦后,以采集和经营珍珠为生,八九年间(约公元前24—前15年)积累财产数百万(一说数万),说明当时合浦珍珠业发达的状况。当时合浦既是珍珠的重要产地,又是珍珠的集散地与出口基地,合浦珍珠作为重要出口商品,驰名国内外。从合浦的天然良港、交通枢纽,河流纵横到广阔肥沃的南流江沿岸大平原,与土地贫瘠、灾害频繁、没大块平原腹地、没大河运输、也没避风港湾、属丘陵地带的雷州半岛相比,形成鲜明对照,合浦、徐闻哪个好哪个差,一目了然。

  二、汉墓群比较

  从汉墓群的范围、汉墓的数量、汉墓的规模、汉墓里的随葬品精粗与多寡等等,可以反映出当时两港经济文化繁荣及地位与作用的程度。

  徐闻汉墓群。一是汉墓数。先后在徐闻华丰、仕尾、巷头等地发现汉墓290多座,统称“徐闻汉墓群”(黄启臣:《徐闻是西汉南海丝绸之路的出海港》,《岭南文史》2002年第4期。。二是汉墓范围。徐闻已发现的汉墓主要集中在五里乡二桥、南湾、仕尾的半岛形岬角一带,超过200座,约占徐闻县已发现汉墓的2/ 3,其范围东尽五里乡,西至华平岭,北至城南乡(阮应祺:《南海丝绸之路航线上雷州半岛主港概述》,《岭南文史》2002年增刊。。但方圆面积多大,没有注明。三是汉墓规模: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五里乡二桥村后那间闸东坡汉墓,墓道长463米,宽16米,深80厘米,出土怪兽纹铜铺首、五铢钱、小陶缸、陶灶、陶屋、陶之足斧、陶提桶、陶壶盖等等,共23件,“此墓是迄今为止粤西地区发现的最大汉墓”(邓开朝等:《徐闻是西汉南海丝绸之路文物的发现和研究》,《岭南文史》2002年增刊。。其实这些都是普通的出土文物,“徐闻汉墓随葬品不奢侈,大部分属实用品”(同上。。四是汉墓随葬品珍品。比较有价值的有两件:一是1993年在五里乡二桥南湾村发掘到的“臣固私印”,质地为铜,纽式为龟,经鉴定为西汉钱印,国家二级保护文物,官位相当于享受200—1000石(十斗为一石)俸禄的郡守、郡尉、太守、都尉、御史等朝廷命官。二是1990年和1993年在仕尾、二轿和南湾村两次挖到3件“万岁”瓦当,经鉴定为西汉中期,相当于西汉郡县制的郡级官府、宫室、宫殿的建筑材料(杨式挺:《试说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古学研究》,《岭南文史》2002年增刊。。

  以上就是徐闻汉墓群的范围、汉墓数、汉墓规模、汉墓随葬珍品等简要情况。

  合浦汉墓群。一是汉墓范围。合浦汉墓群遍布县城廉州镇北、东、南三面,南起环城乡禁山村,北至偏东的清江村,东西宽约18公里(合浦县政协、合浦县博物馆合编:《合浦文物简介》,第20 页。;方圆面积约90平方公里。二是汉墓数。据考古调查,地面保留有封土有数可查的汉墓达6000多座(蒋廷瑜等:《汉代合浦及其海上交通的几个问题》,《岭南文史》2002年增刊。, 一说“合浦原有古汉墓约1万座以上”(《当代生活报》2002年3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先后挖掘的汉墓累计近千座,已知有汉、晋、南北朝、宋、明、清各代的墓葬,絶大多数以汉墓为主。三是汉墓规模。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望牛岭1号汉墓,封土直径14米,高5米,整个墓室、墓道长258米,最宽14米,深88米,墓室呈“干”字形,分主室、甬道、左右耳室、墓道等部分,是一座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官墓。四是汉墓随葬品。从1971—1986年挖掘的望牛岭1号墓随葬品245件,堂排2号墓230件,风门岭一座东汉墓近260件,堂排3号一座随葬玻璃珠达1080多粒和廉州灯炮厂1号墓800多粒。在众多随葬品中,金戒指、金手镯、金球、银戒指、铜、铁、玉、玛瑙、琉璃等珍品,几乎应有尽有,随葬品种类之多令人惊叹。且器物排列对称,纵横成行,井井有条,再现了墓主人生前富有与奢侈生活。其中有两件提桶内壁书写着“九真府”字样,考古专家据此推测这三个墓主分别曾任九真郡太守或相当一级命官。随葬品中另一显着特点是在薄胎青铜器上用坚而精细的金属工具,錾凿和刻出繁缛精致的几何纹样和动植物图案,显得特别精美华丽,随葬品之珍贵精巧令人叫絶,充分反映了当时青铜器铸造和烧制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考古》1972年第5期和《文物资料丛刊》第4辑及蒋廷瑜等《汉代合浦及其海上交通的几个问题》,《岭南文史》2002年增刊。。特别指出的是合浦博物馆至今收藏的出土文物约5000多件,其中国家级文物21件,包括凤凰灯、三足盘、铜屋等国家极品,曾随“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先后到亚、欧、美三大洲等7国巡展,有关资料入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和《全国文物精华》等国家级典籍。

  总之,合浦汉墓范围之广,墓数、随葬品、出土文物之多,规模之大,结构之复杂,随葬品之精美及其铸造与烧制工艺之高,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更是徐闻墓望尘莫及的,有人把合浦汉墓群与西安秦兵马俑媲美,充分反映了汉时合浦经济文化繁荣及其始发港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三、 交通条件比较

  纵观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发达的商贸港的形成与发展,既与其深广的经济腹地密切相关,也与水上交通方便、快捷、安全等息息相关,除了前面谈到合浦比徐闻具有天然良港、交通枢纽、河流纵横三大优势外,还具有两大水上交通优势:一是航程最近。众所周知,中原与岭南之间横着南岭,南岭山高险阻,汉时道路未拓宽,交通受阻。自从凿通灵渠和鬼门关后,沟通了从中原至合浦水上交通大动脉,正是这条水上交通大动脉是中原通往世界各国最主要也是最近的航道,这不仅从中原经长江沿东南海岸入南海的航程近,而且也比从中原过灵渠入西江经番禺(广州)沿东南海岸入南海的航程近,对加快发展中外商贸交通与我国经济的重要历史地位显而易见。二是航行安全。从中原经长江入南海和从中原过灵渠经番禺入南海,都须经过东南沿岸一段很长海路,风大浪高,风险相对较大;而从中原过灵渠和鬼门关到合浦入南海全是内河水路,避免了江南沿海狂风巨浪的冲击,人员和货物相对安全,自然增加了社会、经济效益与国家财富。在秦汉科学技术和陆地交通欠发达的条件下,这就决定了合浦港对内外商贸交通中的特殊地位。合浦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很大程度是充分利用了中原至合浦水上交通大动脉,徐闻充其量只是间接利用了这条水上交通大动脉,所以,合浦的交通优势,徐闻是无法比拟的。

  四、 军事条件比较

  从地理形势的角度看,汉时徐闻县广及整个雷州半岛,南扼琼州海峡,琼郡(海南岛)出入之咽喉,为历代军事家们看重,有“坐雷吊琼”之说,据苏东坡在《徐闻伏波庙记》云:汉有两伏波将军(即西汉路博德与东汉马援——笔者注)到过徐闻,参与平定琼郡少数民族反汉叛乱。路博德赴徐闻没见到具体记载,但马援是在东汉建武十九年(43),平定交址女子征侧、征贰姐妹率众叛乱后,经合浦到达徐闻,并以徐闻为依托,进行军事训练和物资筹措,渡海攻琼诸郡,“抚定珠崖,立城郭,置井邑”的。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徐闻成了汉政权与琼郡少数民族展开军事对抗的前沿阵地,成为南方沿海军事重镇。平心而论,徐闻军事重镇所起的军事作用起码受两个条件制约:一是琼州海峡是海鲨出没的海域,是航海禁区,徐闻与合浦比较,很难对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发挥军事控制(打击)作用;二是徐闻只局限对琼发挥军事威慑作用,但琼的开发与发展远比交趾、九真、日南落后,其军事行动所体现的经济利益(价值)较合浦为少。

  相对而言,合浦的军事战略地位明显比徐闻重要得多。因为汉时岭南设交州刺史部辖岭南九郡(一说岭南大陆七郡),实际治所交趾赢县(今越南河内一带),交趾成为岭南政治中心顺理成章。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将岭南分设九郡,交趾、九真两郡是岭南人口最多的,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交趾92440户,746237人,分别是南海(19613户,94253人)的46倍多和79倍多;九真35743户,166013人,分别比南海多16130户和71760人。汉时主要靠人力从事简单生产劳动,人口数量是考察地区生产力发展与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有理由认为,交趾、九真是汉时岭南经济最发达的郡和经济中心,加上日南又是海上丝路始发港,于是北部湾区域成为汉时对外航贸中心,几乎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由此看来,交址、九真、日南三郡对岭南乃至汉朝经济发展与对外经贸交流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如果这三郡政治上不稳定,其负面影响即使不是灾难性的也是相当严重的,而对这三郡能实施有效行政管理和军事控制(打击)的唯有合浦。因为灵渠和鬼门关凿通后,一是合浦与中原联成一体,交通直达、方便、快捷;二是合浦与这三郡距离最近,沿海岸西行很快扺达;三是合浦既有纵深经济腹地,又是中外货物集散地,保证军用物资供应;四是合浦港是古代天然良港、水深、开阔、平静,利于训练水军,所以从西汉起至后来各朝代对交址等三郡用兵,均以合浦作为大本营和军事训练补给基地;对琼郡用兵也是如此,汉朝两伏波将军平定琼叛乱,是先经合浦纔到徐闻再渡琼州海峡作战而实现的。由此得出结论,徐闻与合浦都是岭南军事重镇,但合浦的战略地位远比徐闻重要。在中国汉代海上丝路始港的研究过程中,不容有为片面谋求提高某地区知名度的狭隘地域历史观,而必须坚持历史的唯物的观点,从当时社会历史发展水平(不能以现在的想当然的思想推理)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才能得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结论。

  邓家倍(中山医科大学社科部教授。)

  (本文原载《中国地方志》2005年第10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