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浅论雷歌的文化意藴

  早就听说,粤西红土地上有一朵民间文艺的奇葩,那就是闻名遐迩的雷歌。专家们称雷歌为民间歌謡中的“格律诗”,因为它十分讲究音韵、平仄、句格、顿逗。因此,便萌生了一听雷歌为快的念头。在省里召开的一次宣传工作会议上,湛江地委宣传部的一位部长,谈到雷州半岛群众“饿戏”的场景,说雷州人唱雷歌可以从天黑唱到天亮。当中若有人打瞌睡,就放一串炮仗再唱,真的唱到天亮为止,有的还一连唱几个晚上。这更催熟我想听雷歌的心理。1982年,广东省民间文艺研究会在湛江召开工作会议,我们便要求当地为我们举办一次雷歌打擂台活动。就在湛江市工人文化宫的广场舞台,请来了著名雷歌手李莲珠作盟主,四乡歌手闻讯而来,把广场挤得水泄不通。从晚上8点唱到凌晨2点,间中确有不少人上去“捞台”,一唱一和,风趣幽默,逗得听众哈哈大笑。我也第一次见识了雷歌打擂台的场面。尔后,我每次带研究生到雷州采风,也都一定要到那样的场合去听一听,看一看。尽管有的听不懂,但看一看群众的反应也会大受感染。

  20世纪80年代,我写了一篇短文《雷州半岛的姑娘歌》,登载《天南》杂志上。该文介绍了几首新创的雷歌,后来收进《岭南风俗録》中。有一次我出差到湛江,雷州师专的一位老师问我是否是雷州人。我说不是。他说,看我文章中的那几首雷歌,音律都符合雷歌的标准,就以为我是雷州人。我说,雷歌音律要求很严,不敢乱来,原文照録的。他很赞赏我的做法,并说有些人乱改雷歌的词语,改错一个字,是唱不下去的。看了何希春同志主编的《雷州歌大典》,更感到它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一、 雷州歌中的雷州风情

  歌謡与民俗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民俗研究从歌謡肇始,古今中外都如此。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謡,以观风察俗。1918年北大向全国发起征集歌謡,《歌謡》周刊启事曰:“歌謡本是民俗学中的一部分,我们要研究它是离不开民俗学的。”作为一种文艺形式,它记载了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作为民俗的载体,她轻便灵活,朗朗上口,生动形象,易于流传。歌謡反映民俗,比一般方志跨度大,流传广,保存永久。许多歌謡、风土谚,从古至今传唱不衰,其功能远远超出了方志的范围。

  一到雷州,首先听到的就是关于雷公、雷祖、雷歌的话题。这方红土地以“雷”冠名,是因为“雷州无日不雷”(屈大均《广东新语》),所以雷歌唱的就是“雷的世界”:

  只唱雷州雷世界,电闪雷鸣景万千;

  风伯雨师滂沱将,地动山摇滚滚来。

  雷歌雷剧更精彩,晋京打雷响天开;

  “姑娘”歌是即兴唱,天下一絶打擂台。(文中所引雷歌,出自《雷州歌大典》、《雷州歌声》(创刊号),以及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雷歌三百首》,作者、搜集整理者恕不一一注明。其余资料均由何希春同志提供。

  雷州人对雷神的信仰,几乎渗透其民俗的每一个环节。人们祀雷、酬雷、作雷坛斋、寻雷公墨、食雷公马等,都与雷相关。溯其文化根源,乃因“雷与龙同体”,“雷者龙之声也,电者雷之光也。龙本卵生,故雷神亦卵生”(《广东新语·神语》)。关于雷州刺史陈文玉“雷震卵生”的神话就是这样编造出来的。人们对雷神雷祖的崇拜,实际上是龙图腾崇拜的一种表现。如歌中唱道:石狗难比雷祖怪,雷祖传奇是蛋胎;国级名胜雷祖庙,天下雷王声誉高。

  石狗崇拜也是雷州风俗的一大特色,现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文化名録。说怪也不怪,因为“雷以石为胎,其起也破石而出,石迸散于人间,故为雷公之石也”,“而龙常生石中,龙之生即雷之生也”(屈翁引邵子云)。可见,龙、雷、石实为一体,故雷州遍地皆石狗,守城的、守村的、守庙的、守家的,如今都还能找到几万头,难怪歌中唱道:雷州石狗尤可爱,遍布三雷数万千;誉为南方兵马俑,天下一絶算这个。

  传统雷歌中描写农村劳动生活的佳作不少,如《牵个牛仔角欹欹》:牵个牛仔角欹欹,牵去田头塍尾养;人人都问几钱买,唱歌博来不讨钱。

  那是牧童们斗歌赢来的。他们的生活充满了乐趣:

  养牛侬仔真快活,也得骑牛得唱歌;

  也有同伴男和女,也有花琴坡上弹。

  养个牛仔角竖竖,也会犁田会拖车;

  放屎放尿得做粪,一牵出门又得骑。

  牛车,也是过去雷州半岛的一道风景线。因交通不便,民间运输多用它。牛车成群结队,挡道行走在乡间路况不好的公路上,故在“湛江十大怪”中还留下了一怪:“牛车比汽车走得快”。乃因:蛮牛有路硬不走,不肯出力头勾勾;闪开莫将路阻塞,让解放牌向前跑。这首歌通俗如话,但感情含蓄,充满了对牛的怜爱。由于牛车在雷州运输业中的重要,人们爱屋及乌,又派生了一大怪:“人打赤脚牛穿鞋”。这在其他地方也是少见的。

  雷州半岛的风物胜景,诸如苏东坡题写的“万山第一”,马援驻师的伏波庙,寇准贬雷建的真武堂,供奉陈文玉的雷祖祠,冲天拔起的三元塔,都在雷歌中留下了佳句:还有那丰美的田园,轻纱帐般的甘蔗林,四季飘香的水果,婚嫁闹房的仪式歌,生儿育女的赔花歌,思夫歌,偷情歌,在雷歌中都占有重要位置。如田园歌:

  就唱雷州甘蔗海,出处飘甜心花开;蔗糖全国居第一,空气都甜诱客来。

  西瓜瓤红摘未了,早熟菠罗香味飘;阵阵笑声车车蔗,甜歌日夜多少条。

  仪式歌(哭嫁):

  嫜出嫁前哭倒嫁,必喜官人轿来娶;年头思念到年为,手指点生总无螺。

  姐妹一群送嫜嫁,哭嫁夜夜象相争;会哭那班哭字句,不识哭个只呀呀。

  赔花歌:

  五月是个节阳端,丹桂清奇花飘香;

  主家诚心还花债,保侬大高地天长。(赔花歌又称小儿补期歌。在雷州半岛,谁家生了男孩,到十二日或满月时就要喝补期酒。这一天,主人请来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先吃甜糖,再开席饮酒,为新生儿子恭喜祝贺,先唱赔花歌,从正月唱到十二月,此选其一。

  思夫歌:

  八月来到起北风,燕鸟呢喃回南方;双双飞来引子回,思夫回头难中难。

  偷情歌:

  丑时来到鸡始啼,抱拥官人在身边;枕上话语说未尽,灵鸡逼人着分离。

  其实,这不但在今天看来不足为奇,在封建礼教森严妇女饱受压抑的年代更情有可原。周作人早就指出,这类歌謡揭露了封建礼教如何扼杀人性,压迫妇女,摧残儿童,并认为这是优美情诗的根苗。还有一首偷青歌:有菜明给娘不要,心思菜园菜引胎;思只去园默声挽,子在今年即生来。为我们解读正月十五(有的地方是年卅)夜“偷菜引胎”的习俗提供了例证。歌謡与民俗的关系,此中更可见一斑。

  二、以歌记史,以歌补史

  雷州风俗中还有一个亮丽的闪光点,那就是它的抗法英雄史,至今历历在目:一寸国土一寸金,国土牵连万众心;万众一心抗法鬼,寸金桥传爱国情。那是指1898年法国殖民者以租借“广州湾”为藉口,企图扩大地盘。遂溪人民奋起反抗,在上林寺前歃血盟誓,大败法军,迫使其退回西营(今霞山区),并把隔水之桥称为“寸金桥”,取其“寸金寸土”之意。如今“寸土寸金”的口号融入了雷歌语彚。有关“寸金桥”的雷歌诉说着这段历史的沧桑:

  黄略大村多铁汉,铁志不移保乡邦;

  寸土寸金誓死守,抗法英雄逞豪强。

  雄心抗法齐出战,黄略营来平石跟;

  紧接文车志满到,枪炮如雷法鬼晕。

  椹川黎民不丧志,不信邪神不信天;

  炎黄子孙打番鬼,四乡六邻举义旗。

  番鬼无法多占地,亦知华人不可欺;

  寸土当今与他打,缩回西营建城池。(西营:在今湛江市霞山区。

  这些歌謡至今仍在湛江、遂溪一带流传。因“祖公带头打番鬼”,所以“子孙雄心搞四化”;抗争的来的“一寸黄金一寸土”,决不能让它荒废,故儿孙们“喜在三雷做农夫”。这首歌之所以在首届《雷歌状元》大奬赛中荣登榜首,与其首句就提到这富有地方特色的爱国爱乡事象有关。除此之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亦保留了不少歌謡:

  一九四三年国难,日寇侵入家乡;

  卜巢山上经久战,打得残敌心胆寒。

  我们有勇又有智,打落日贼侦察机;

  机坠海角林海滩,飞贼尸骸抛海边。

  朝气蓬勃军威震,转战三雷抗日军;

  打击倭寇打老蒋,粤西有名指挥员。

  农民兄弟要翻身,赶快加入赤卫军;

  打倒土豪和恶霸,实行耕者有其田。

  旧社会兵匪一家,到处都是这样。下面这首雷歌以“两心相勾”,生动描绘了“贼劫”“兵剿”的现象:贼一离开兵就到,惨过两个心相勾;贼一讲劫就是劫,兵一讲剿就是剿。当时自然灾害频繁,风沙肆虐,乾旱严重,赤地千里。针对现实有首雷歌这样唱道:世间最苦是百姓,捱到骨头总乌青;交租妃多割谷少,缸里无粒米隔夜。

  “雄鸡一唱天下白”。新中国成立后,翻身做主的雷州人民欢欣雀跃,纵情放歌:

  莺歌燕舞迎新岁,日丽风和地生辉;

  千帆竞发破巨浪,万马奔腾响春雷。

  雷州千年苦难史,血泪凝成个“苦”字;

  地履天翻四十载,党泼彩墨绘新图。

  前两句标出了一个“苦”字,后两句却不着墨迹,写出了一个“甜”字。这就是它的高明之处。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共产党的好领导。雷州人民一直把这些铭记在心:泰山活(活:多么。高都有顶,东海也能测浅深;惟有党恩深无底,代代不忘党恩情。此后的互助合作、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打到“四人帮”、改革开放,以及劳动生产、兴修水利、计划生育、劝赌戒毒、扫黄打非等,无不在雷歌中留下了乐章。就连婚嫁风俗的变迁,雷歌中也有唱:

  婆婆坐轿哭着嫁,都未盘头早来娶;

  入门就遭扇头敲,蜷在床头挨婚夜。

  爸妈戴花扣手臂,口唱“嗨啦”喜倍加;

  男男女女相迎接,鼓笛齐鸣闹婚夜。

  姐与姐夫心相爱,骑着“凤凰”到夫家;

  清茶糖果当酒宴,憧憬前程话婚夜。

  我和情郎相许诺,结婚那日不回家;

  喜乘“丰田”游风景,海滨酒楼醉婚夜。

  婆婆坐轿哭着嫁,妈唱“嗨啦”到爸家;

  姐骑“凤凰”哥来接,我坐“丰田”真快也。

  作者巧妙地抓住雷州婚俗在各个时代变迁的典型细节,概括出一家三代的命运,形象深刻地表现了主题。短短20句140字的雷歌,写出了雷州近代婚嫁史的缩影。正好作为我这一节“以歌记史,以歌补史”的小结。

  三、 雷歌中的人文情怀

  雷州歌抒情寄意,人文风骨尽显其中。那是这方红土地哺育的人民吐露的心声,也是他们性格的写照:几千年来雷州歌,抒发三雷民心声;喜怒哀乐腔调美,唱走月儿迎朝霞。

  他们面对千里赤地,顽强抗争,修水库、挖运河,换来了今天的蔗甜果香:

  赤地千里千年旱,党开运河水上山;

  地汲甘露民致富,这水无甜乜水甜!

  雷声震动内外客,景物难描诗画家;

  龙王来游无识回,悟空错入花果棚。

  雷州人本来就坦诚豪爽,家乡的巨变铸造了他们生死与共的性格:红土味香沁心肺,雷响激人向前追;生为雷州洒热血,死葬红泥听惊雷。就算是在过去艰苦的年代,为了家乡和集体,他们也愿意“雷打匀” (形容各种费用都落到村民头上。:卖牛去建雷首庙,卖谷捐钱做元宵;犹卖鸡狗去做戏,通村社员雷打匀。这就是雷州人的性格。就连养牛侬仔,也充满了乐观幽默的谐趣:

  养牛侬仔无饥饿,吃了山乳又吃萝;

  山乳吃了萝吃净,又念新年合籽。

  养牛兄呀养牛兄,皇帝都无偌好命;

  赶牛出着有薯壅,赶牛回来有牛骑。

  别小看这些放牛娃,和过路大姐对起歌来,也是才思敏捷的:

  侬:路上碰着姐担伞,借姐肩头给我扶;

  借姐笔凹给我凹,借姐花琴给我弹。

  嫜:你这死早五鬼拖,谁教你来唱这歌;

  吃饭未识筷头尾,你识花琴怎样弹。

  侬:养牛侬仔肠肚阔,亦识吃饭识唱歌;

  饭筷头尾我早识,犹识花琴引着弹。

  这就是歌乡孕育出来的下一代,是“做歌乐”的一代!他们在雷州的大地上,像仙人掌似的倔强地成长着,默默地奉献着:大地母亲哺育我,春雨如乳养我大;不慕红花惹人爱,愿作围园小篱笆。正是他们,守卫着、耕耘着红土地,使得“红土春秋铺锦绣,万岭千峰变緑洲”。雷州人也是勤奋好客的,“情暖花香万客醉,路过不忘隔一夜”。其情其景令人甚至不辞长作雷州人!

  雷州人天不怕地不怕,捉住雷公也敢问罪:不怕不怕就不怕,你胆无如我胆大;捉着雷公敢问罪,捉着龙王大拳弹!这首老祖母传下的雷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雷州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这就是雷歌的魅力,雷歌的风骨。想进一步瞭解雷州,读懂雷州人,请到雷州去听雷歌。听不懂,就看这本《雷州歌大典》吧!

  (本文原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十辑,中山大学出版2006年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