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浅谈湛江“舞人龙”、“飘色”的人文意义

   “舞人龙”和“飘色”都是属于广东湛江地区内民间艺术中的“中国一絶”。湛江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特殊的地理与气候环境,造就了古檏淳厚的民俗民情。两种民间艺术洋溢着古老文化中人性美、人情美和艺术美的光彩。

  “舞人龙”最早流传于东海岛的东山镇。东海岛位于雷州半岛的东北侧、湛江市区南面的雷州湾。这里内连半岛,外环浩瀚的南海,环境得天独厚。岛人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形成了粗犷乐观的性格和勇敢拼搏的精神。他们创作的“舞人龙”所以称为一絶,乃是一种完全用人体组合成龙形的大型民间广场式表演,有别于国内所有的以龙为题材的表演。

  “舞人龙”的表演者全部是男性青壮年和儿童,青壮年站着,称为“龙桩”,儿童骑在上,称为“龙脊”,“龙脊”骑在“龙桩”的双肩上,上身后仰,头枕在后一“龙桩”的左肩上,以此构成一段段相连的“龙节”,从而组合成了一条人体构成的龙体。龙体的长短视情况而定,可长可短,一般是几十人,长则达几百人。往往是排演一次倾村而出,也有几个村庄联合演出的大型“舞人龙”,连续三个晚上,人数愈多气势愈盛,观赏效果愈好。这是其它同类的舞龙所无法比拟的。如果在沙滩的海潮涨退中起舞,其场面更是荡气逥肠、令人目不暇接。

  这种古老而新颖的民间艺术,由于其具有较强的思想教育意义和艺术观赏性,湛江宣传、文化主管部门于是组织人手认真发掘,整理提炼,加工改编,现在已成为既可在东海岛旅游渡假区——“龙海天”海滩上节日表演,又可在舞台上表演的“人龙舞”舞蹈,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全国城市电视台音乐作品展评等重大艺术活动中获得殊荣,为湛江文化事业增添了光彩。

   “飘色”是湛江吴川梅緑民间艺术中的一絶。吴川位于湛江市区东北面,其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艺术形式多姿多彩,“飘色”与“花桥”、“泥塑”被誉为“吴川三絶”。尤其是“飘色”,更是令人眼界大开和叹为观止。“飘色”,是色台上装扮固定姿态人物、流动游展的,集戏剧、杂技、美术为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惊险飘逸,巧夺天工。每台飘色上都有“屏”和“飘”,台上的人物或道具为“屏”,屏上的各种姿态人物为“飘”,故名为“飘色”。因为飘出的部分凌空架起,只有一丝以道具为外观的连接,使人感到奇妙和不可思议。飘色最初是一屏一飘或两飘,即由一人或两人扮演飘色表演,由人抬着游行;后来发展到一屏多飘和多层飘色,装到双轮车上推着走动,难度更大,技术要求也更高。发展到现在,梅緑已经可以制作大型的十三飘多层高难度飘色,高达42 m。随着科技进步,飘色上可以做到喷火、喷水、电动旋转等,现在又有了水上飘色。

  “飘色”的内容和节目名称多取材于古代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历史名著、英雄传说等,如“李靖收哪咤”、“徐九经卖酒”、“红衣女侠”、“包青天”、“盗灵芝救夫”、“六国封相”、“李广大将”、“赵云大将”、“樊梨花征西”、“康熙王朝”、“三打白骨精”等。飘色的表演活动曾在文革时期中断过一段,随着改革开放,于1983年春节时再进入人们的生活,而且,一些新的现当代题材也成为飘色的节目内容,如“冲出亚洲”、“庆祝申奥成功”等。

  吴川飘色从1980年代开始就经常被邀请到全国各地参加巡游表演助兴,1991年被文化部文化司、中央电视台特邀参加了北京春节联欢晚会演出,1997年参加公安部,广东省公安厅,央视和省视组织的广州春节联欢晚会。2001年吴川飘色上网,当年即近两万人次观看。可以说,它已成吴川民间艺术的品牌,扬名海外。2000年吴川梅緑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现在,每年的元霄节,海内外来梅緑欣赏以飘色为主的“吴川三絶”,人数逐年增多,气氛浓厚,人山人海,万人空巷,场面宏大,赞叹不絶。

  我们所以将“舞人龙”与“飘色”放在一起谈,不仅它们是同一地域的民间艺术,最主要的是两者体现了共同的人文精神和意义。

  首先,这种艺术的起源传说均源自一种爱国主义龢民族精神,具有较健康的价值取向。

  “舞人龙”相传出现在明末清初之际\[1\]。当时,明朝抗清队伍被入主中原的满清军队打败,一路败退到雷州半岛,他们准备在附近的东海岛稍作休整后再撤往海南岛,以便重整旗鼓,光复大明河山。当时正值中秋佳节,在万家庆团圆之际,他们更加思念故土。东海岛的父老为激励抗清将士的士气和斗志,开展劳军活动,于是,在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激情中,就诞生了这种气势磅礴、催人奋进的“舞人龙”\[1\]。中华儿女是“龙”的传人,“龙”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以血肉之躯塑造的“龙”,威武雄壮,体现不可战胜的群体力量,以及众志成城的精神,“舞人龙”之所以代代相传,历演不衰,弘扬的正是一种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

   吴川“飘色”起源于晚清,传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清政府禁止演粤剧,可能是太平天国的领袖主要来自两广,且曾以粤剧作为宣传鼓动的手段,清政府憎恨洪秀全等,“恨乌及屋”,索性连两广人民热爱的地方剧种都禁了。于是,有的粤剧艺人就想办法将粤剧创作成版式原始的“飘色”在元宵节期间由人抬着游行欢庆,这是两广汉族人民对满清的文化镇压“曲线扺制”的结晶,从这个意义上看,它的出现本身就充满民族情结,在热闹和欢庆氛围中,藴藏着严肃的思想意义。

  艺术的流传与继承有诸多因素,有内在的、外在的,有艺术本身的、思想内涵的,等等。可以说,一种好的艺术的流传,必定是好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舞人龙”和“飘色”所以得以代代相传,除了它们的美的形式,还缘于它们的起源传说充满一种共同的、民族的、爱国的精神。

  其次,它们都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的庆典艺术,都保留了原始文化中“娱神”的色彩。

  “舞人龙”是东海岛中秋节庆典的一项特别活动。“中秋节”是一个富于美丽传说的节日,其主要节俗活动是“拜月、玩月”。中秋礼月古已有之,但到了唐代才形成拜月的节俗,“女乞巧,男乞文”,各有所期。与“拜月”相对,“玩月”(或赏月)是中秋的另一活动内容,这一习俗在汉代已形成。其娱乐成分极大,除了做月饼、庆团圆这些共同内容外,地方性的习俗各不尽相同,如广州的“树中秋”、钱塘观潮等。东海的“舞人龙”在万家庆团圆之时表演含意深刻,由于“龙”来自于原始的图腾崇拜,因而“舞人龙”带有浓厚的“娱神”色彩。“舞人龙”的“娱神”特征和痕迹贯穿在舞龙的仪式之中。如先祭月,在祖庙前烧香、祭酒、磕拜,然后在热闹的爆竹声和锣鼓声中舞向广场,等等。现在经过湛江文化部门组织专门的编导人员整理,已把处于原始状态的比较简单粗糙的“舞人龙”,从服饰、舞步、舞姿、乐器节奏、化妆、造型等进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修改、加工、提高,使其走上舞台和成为推动旅游事业发展的文艺节目,但作为表演艺术中的“人龙舞”,仍然代替不了中秋节的“舞人龙”,体现了汉民族传统中古老而沉重的“娱神”的文化积淀。

  “飘色”是吴川元宵节庆典的一项重要内容。元宵节据说源于我国西汉时代,后来节期不断延长,从汉代的一天到唐代的三天、宋代的五天,一直是延长的趋势,而到明代,节期又增加到十天,自初八至十七夜罢。“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故也叫“灯节”、“灯夕”,人们张灯结彩、观灯游赏、放烟火、爆竹、猜灯迷、吃元宵等。“元宵节”的“特点是‘闹’”\[2\]。除了上述的活动外,这么长的节日里最热闹的是“社火”,如舞狮子、舞龙、早船、踩高跷、打腰鼓、扭秧歌、土戏台……等等,多姿多彩。在这中国的狂欢节中,各地的庆贺活动的“社火”不尽相同,“飘色”是湛江吴川元宵节中重要而最热闹的“社火”活动,其“娱神”色彩也非常浓厚,其中有潜在的因素。按中国广大农村戏剧的演出习俗,这些“小戏”多是搭野台子或野场子搬演(经济条件好的才建造固定戏台),这些台子或场子搭建在神庙之前,演戏一个重要原因是答谢神灵的庇佑或表示对神的尊敬。如五月十五搬演关公戏等专门的节日戏,人神共乐,既“娱人”又“娱神”,广东的粤剧在农村表演也不例外。而“飘色”由于是将粤剧的内容以固定的形式出现的,而且是系列性地表演多个题材内容,如果单纯地摆设于庙神面前必定影响观赏效果,于是,除了戏剧中的“娱神”因素外,“飘色”的请神、迎神、随神出游等内容,其“娱神”色彩在某些程度上比固定于舞台上的戏剧更浓厚。

  “娱神”的本质是封建迷信。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了神,现代科学的发展,虽然解释了诸多自然现象,但由于封建迷信与中国文化的不解之缘,使“娱神”活动深深根植于民众之中。每一种“娱神”活动都有它的程式和工具,这无疑使得某些作为这种工具的艺术得以生存和继承。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对这些民间艺术的愚昧一面作过多的要求。

  其三,“舞人龙”和“飘色”均以人体造型、肢体语言为其审美特征。

  如前所述,“舞人龙”的表演特征是“人”,以人体构建龙形龙体。这条“龙”主要分为首、身、尾三部分。其表演时既有分工又联为一体。“龙头”表演者的要求最高,不仅表演的基本功要求扎实与熟练,还要结实有力,因为其本人要肩负起分别代表“龙角”、“龙眼”、“龙舌”的三个小儿。饰“龙头”的手握两个盾牌,饰“龙眼”的两手各持一灯笼。“龙尾”则由一大人肩负一小儿成竖鳍状摇摆,“龙”的“首”、“身”、“尾”相互间和谐搭配连接成一个层次分明而井然有序的实体,在锣、钱、鼓铿锵有力的节奏中,表演者们穿上龙袍、戴上龙冠、舞动龙樱、跃起龙步、跳闪腾挪、盘旋翻动、变化多端,于是形成一条似能呼风唤雨、气势磅礴的“人龙”。观众欣赏到的无论是局部或整体,都是虎虎生气的动态的雄性人体造型和肢体语言艺术。

   与“舞人龙”的舞蹈式的动态肢体语言艺术不同,“飘色”是一种静态的人体造型艺术。“飘色”中的“屏”与“飘”、“飘”与“飘”的内在连接是焊接的钢筋,讲究钢条粗细、重量比例等力学知识,连接的表面是节目内容中的道具,如刀背、剑尖、扁担等,使观众感觉是“飘”的凌空架起,在“屏”与“飘”中的人物形象的扮演者,都是青一色的俊美孩童,他们穿上题材内容中的艳丽的粤剧服饰,脸谱也作粤剧表演式的化装,美艳动人,他们身躯、四肢、造型,完全按内容的设计固定下来,只有脑袋能自由摆动,往往是演员的左右流盼的眼神才使观众相信那上面“挑起”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正因为“飘”中都是人而不是雕塑,同时,这种动弹不得、连续巡游几个小时不吃不拉,对那些充满稚气小孩也是个考验,所以这种人体静态造型艺术才更具不可思议、巧夺天工的艺术效果和震撼人心。

  艺术的审美特征是艺术作品整体上呈现出来的特点,是艺术家的主观因素与艺术题材的客观因素相统一而形成的独特面貌,是它不断地带给审美主体以美的感受的根本,也是它存在和不断发展的根本。在多姿多彩,名目纷繁的湛江的民间艺术中,“舞人龙”和“飘色”可谓其杰出的典范。

  王敏(原湛江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

  参论文献

  \[1\]吴葆萍:《看湛江民间舞蹈“人龙舞”的审美追求》,《湛江艺术》2000年第36期。

  \[2\]康健:《中华风俗史》,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

  (本文原载《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