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章 民俗活动

  春节、元宵等重大节庆,舞龙、舞狮、擂大鼓、走古事,热闹非凡。春赛秋社的古风遗俗,不仅是永定客家人对幸福的期盼,更是对未来热烈的憧憬、追求。  

  永定客家人的民俗活动,舞龙舞狮最为普遍,而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是湖坑镇的李氏作大福、抚市镇的舞蹈花灯和走古事、陈东乡的“四月八”、坎市镇的“打新婚”、高陂镇西陂村“迎春牛”、下洋镇的胡氏迎花灯等。此外,比较著名的还有下洋镇迎妈祖、湖雷镇的张吴孔赖4姓元宵迎花灯、高头乡的元宵迎龙灯、大溪乡的大鼓凉伞、大溪乡迎关帝、高头乡高东村的武术舞狮,等等,丰

  富多彩,各领风骚。

  第一节  舞龙舞狮

  永定客家人每逢传统重要节日、喜庆,一般少不了舞龙、舞狮。舞龙、舞狮继承了中原汉族的艺术传统,又由于它与永定客家人其他民俗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融合了本地特有的风格,所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一般与武术表演结合在一起,更显现了永定客家人的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

  一、舞龙

  舞龙活动,俗称迎龙,历史悠久,在永定县相当普遍。

  旧时,龙灯用竹篾分别扎成龙头,龙身和龙尾,用彩色画或龙身形象,一般有10余节,多为单数,每一节之间用1至1.7米左右的彩布缝成筒形相连,现整条龙由一块长长的布组成,每一节都缝在布里。第一节能燃烛,下面装有木柄,舞者手持木柄挥舞,在龙头前有一人持彩绸扎的“宝球”引龙戏舞。舞龙动作十分丰富,有跺龙、龙打滚、龙摆尾、波浪浮、龙串柱、金龙盘玉柱等方式动作。特别是气魄非常雄伟,舞姿生动,一般都在正月十四夜晚要舞,在舞龙的时候放烟花爆竹,火花四溅,再配以喧天鼓乐,造成热烈的节日气氛。

  舞龙队一般由50人组成,其中,舞龙有25人,锣鼓队有15人,还有各种各样的配对10人。舞龙队每到一个村落,都会受到十分隆重的接待。在放鞭炮声中,舞龙队串寺庙、拜祠堂等,然后到各座楼进行表演,穿龙、盘龙、跳龙等精彩节目赢得观众一阵阵喝彩声。

  高头乡元宵舞龙灯最具特色。一般舞龙队仅有1~2条龙出场,而高头乡的舞龙队有数十条龙同时出场。高头乡近万人口,多为同宗共祖的江姓。每年在祖祠闹元宵,节目丰富,如舞狮、表演武术、装古事、射灯谜、搭架放烟火、竖杆燃鞭炮……但最吸引人的是舞龙灯。

  每逢元宵节,全乡30多个较大的自然村,都不甘落后,都要制作一至两条足以自豪的龙灯到祖祠参拜,并表演各种舞技,以增加祖祠元宵夜的热闹气氛,用意在于祈求祖灵庇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财源茂盛。

  高头舞龙从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第一天在各自村子活动,包括把龙灯持到溪边举行“请水”仪式,设有祖祠的村子参拜本村的祖祠,到民主公王、妈祖庙、伯公坛等神坛去“参神”,参拜设在各楼的观音;第二天各村龙灯集中到高头江氏总祠闹元宵;第三天各村舞龙活动结束,仅高东村的仍继续进行。

  二、舞狮

  舞狮队至少有5人,一人装狮子舞狮头,2人装大脸,2人装猴子。较大型的舞狮队约有20人,其中舞狮头、狮尾各一人(双狮),扮大脸妈1人、猴子1人,拳术表演4~6人,棍术4人,耍叉2人,乐队6人。

  春节期间,舞狮队先在本地给家家户户拜年,然后邻近村子逐楼逐户给村民拜年,村民家家户户都会准备鞭炮迎接,最后会到学校操场表演一番。狮子腾跃翻滚勇猛有力,纵跳奔跑灵活敏捷,模仿神态逼真生动,武术表演亦各有特色。狮、猴、大脸互相打闹嬉戏,妙趣横生,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欢乐。

  龙潭镇岭下村以前有“岭下狮馆”。狮馆教习各种武术,包括刀、抢、剑、棍棒等。历代传人中以阙桂基最为出色,他不仅舞狮技术好还武艺高强。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为鼎盛时期。岭下狮队一般只有在春节期间到周边村庄向大家拜年和舞狮表演,所以又叫“游春狮”。

  岭下村的舞狮队每次外出表演最少有12人以上,大多舞狮者会各种武术表演,外出表演过程为:领头者先到各村庄去发帖,对方答应后,舞狮队才进村,要先拜公王、祠堂,然后向各家各户拜年。大家都要燃鞭炮迎接。每到一个村庄都应大家的要求表演几场,表演时锣鼓乐队也非常重要,舞狮者要听锣鼓乐队来表演各个套路。岭下狮灵活敏捷,腾跃翻滚勇猛有力,模仿神态逼真。舞狮完毕接下来时武术表演。各种拳术如:十三太保、十四步半、七步头、蜈蚣咬蛇等非常出名。还有刀、抢、剑、棍棒等表演都非常精彩。

  湖坑镇等地还有五鬼弄金狮的习俗(俗称弄狮)。弄狮是一种用于祀神、出煞、喜庆、拜年的武哑戏。传约有800多年历史,创始人无考。一般以拳派创始人为祖狮。如:弄狮人所学的拳术是太祖拳。那么,祖狮爷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由石头精:大面,猴哥精:猴子;蛤蟆精:金全子老仙;狐狸精:九尾仙姑;黄狮精表演—跋江涉水,翻山越岭。用二至三张八仙桌喻悬崖峭壁,五鬼和狮子一一跳或穿过大山(八仙桌)。围场表演、司鼓座南朝北;出场由西而东;拳脚请庄,“五湖四海”庄式,先向背请,后向当地观众请。“五湖四海”为主鼓板,入村锣鼓不能敲太响;先拜当地神庙、祖祠。狮头、狮被、汉式练功服;面具;器械;耙头(叉)、勾刀、铁尺、双刀、棍;青竹枝、棕扇、破铁伞等。客家特有的锣鼓音乐。乐律五个(即鼓板)。

  下洋镇下洋村下墟的舞狮队远近闻名。该狮队由20人组成,其中舞狮队有7人,2人舞狮,1人扮大脸妈,4人扮猴子,其余13人为锣鼓队。舞狮时,舞狮人听到鞭炮声,紧随而上,不停蹦跳,翻桌而跃,前滚后翻,步调一致。舞蹈节奏以锣鼓声为指令。

  舞狮也讲究礼俗:(1)如果两个狮队在路上相遇,双方的武师都必须将自家的狮头压低,如果有一方不相让,则会引起纠纷。(2)狮队过人村也如此,若狮头高迎着走、则意味是挑衅,也会引起是非。(3)如果应邀去人村打狮、入村要拜水口公王、伯公。再由东家指派人带狮队去拜人家的祖祠、家神,每家每户拜灶君老爷。这样如果漏拜人家也不会生意见。(4)打狮开始时狮头要向四向观众敬礼,完后又要四边观众致谢。结束时东家给予赏钱,拜灶每家都有个利势红包。拜人家祖祠时,主家会给你的狮头上着红,以示敬意。

  第二节  闹元宵

  每年元宵佳节前后数天,永定各地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从而把春节民俗活动推向高潮。闹灯是其中一项重要活动。花灯有纸扎蝴蝶、蝙蝠、麒麟、狮象、鸟兽虫鱼等,花卉有牡丹芙蓉、花盆花钵等,还有装扮各种故事,如八仙过海、南极寿星、桃园结义、水浒人物等,各尽其妙,舞龙弄狮,敲打锣鼓,热闹非凡。下面记述的是永定县规模较大的迎花灯闹元宵活动。

  一、中川村胡氏迎花灯

  下洋镇中川村的花灯,相传是清代从苏州、杭州一带学回,经本地巧手匠心独运改造而成,主要有莲灯、竹篙灯等。竹篙灯是用竹篙串连起来的花灯,?包括走马灯、书卷灯、鼓子灯、鲤鱼灯、花篮等等。每年元宵迎的花灯,多达二十余架,少则也有五六架,一特别红火。

  中川迎花灯的过程分炒灯、写灯、制灯、迎灯、送灯、持灯酒等环节。“炒灯”是组织本房派巧手制几只竹篙灯,在夜里敲锣打鼓“迎”到村中各房濒祖楼,“炒”得各房派放鞭炮迎接并承诺做灯参加迎花灯活动。“写灯”,是由“牵头”去本房派中募捐灯资。制灯是比较费时的事,既要上山扛竹,又要叫家家户户派人参与制作,还极为讲究工艺水准。

  迎灯是整个元宵迎花灯活动的重头戏,一般在正月十四、十五晚上举行,分出灯、顿灯、走灯、灯祭、闹灯、回灯等环节。花灯从各祖楼出发,汇集到村中心产和好坊气再至水口坝、江子下、南片角,最后集结胡氏家庙广场上。夜色中,迎灯队伍透逸前行,一架架花灯就如一条条火龙游动,弯弯曲曲,摇头摆尾。花灯过处,户路鞭炮火锐震天响,耀眼烟花遍空撒,赏灯议灯,指指点点,好不热闹。

  在胡氏家庙前,闹灯掀起迎灯的高潮,有穿灯、摆灯、赛锣鼓、舞龙。舞狮、装蘸、”烧花等阶段。汇聚于此的花灯先是在家庙堂舍间穿来穿去,烧香放炮,谓之“闹丁闹财”;接着摆开展览,谓之“展灯”,比比谁的灯做得美做得巧。更热闹的是赛锣鼓、舞龙耍狮“装打蘸”的助兴,铿铿锵锵、沸沸扬扬。

  闹灯结束,花灯队伍敲锣打鼓次第退去,回到各自祖楼,谓之“回灯”。回灯后,扛灯护灯的大人小孩通常可以吃“花灯粥”,“牵头”要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指派人员分头给写灯户“送灯”。灯到时,写灯户要燃炮,向送灯人递茶敬烟,甚至备酒席款街补送完灯,就可以放心地喝“花灯酒”了。一年一度的元宵迎花灯活动就这样落下了帷幕。

  首先是每年正月初五后,一村中各房派推出人来做“牵头”。

  中川村之花灯,相传始于清代,按杭州的花灯格式加以改造。这个从杭州学来的花灯,被称为“莲灯”。灯与丁,客家话是谐音,是吉祥之意,中川人对迎花灯很感兴趣。每年元宵迎莲灯的,多达十七、八架,少时亦有五、六架不等。

  莲灯的制作,工艺要求较高。每一架莲灯,由3种灯组成,即莲花32朵,花蕾73朵,莲蓬(也叫花王)3只。每灯放牛油火一盏,共108盏,按“天罡地煞”数排列。其中莲蓬的制作非常讲究,由工艺水准最高的人来制作。首先是“扎纸”,即用上好宣纸裁成宽一寸半、长3寸半的纸条附于竹筒,然后用琴线均匀地缠绕纸上。绕好后再压紧,放进密封的木柜里用文火来烘焙,直至能松动才取下。经过这样加工烘焙过的宣纸,便出现凹凸有纹、不易压平的花灯纸。此时,再将加工好的花灯纸剪成一厘米宽,在一端扭成“沙巧督”(客家话音,状如蚶壳)状。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由有相当工艺水准的人,按花王设计要求,一层一层粘贴成各种图案。每只花王需用“沙巧督”纸片四五千条。粘贴时密度要均匀,要粘贴得象面盆那样。莲花的制作也不能马虎,但难度不象制作花王那么大。每只莲花中间都要配一张黑白国画。花蕾的制作比较简单,用花灯纸粘贴得象个花蕾便可以了,可由初学者去学做。

  整架莲灯,上面有“宝盖”,里面写“景赛西湖”4字,下面是“花缸”。“花缸”作插花灯之用,又可起稳定整架花灯作用。

  迎花灯不是很简单的事。首先要把108盏灯,巧妙地安装在长不满一丈、阔不到3尺的花架上。每盏都要用牛油火照明,稍不小心,整架花灯都有被烧掉的危险。抬着整架花灯绕村而行,也大有功夫。其方法是:在“宝盖”顶(天星顶)正中绑—根小碗粗的竹竿,前后用一握粗的竹竿支撑。这3根竹竿支撑着整架花灯。迎灯时,由两名身强体壮有气力的人,一前一后,擎起整架花灯,用“八字脚”步伐,一步一步慢慢而行。边叫做“执头船”(客家话,即擎灯的主力)。此外,前后还各有二根竹竿成交叉状作助手。在行进时,另有一人用装有“铁丫”的竹竿在前面帮助扶架,谓之带路丫。左右花缸边各站一人护花缸,保证花灯在行进时不致摆动。还有一人擎高凳,一人挑牛油,以便在途中给花灯加油,保证每盏灯光艳夺自。这些助手缺一不可。迎灯时,各架灯都有火牌、锣鼓作前导。

  除了莲灯外,还有艾菜灯和竹篙灯。这种灯制作比较简单,迎起来也比较轻便灵活。中川周围胡氏村庄,也要到胡氏家庙闹元宵,因为路远难行,他们只能迎艾菜灯和竹篙灯。

  艾菜灯也按莲灯格式装成,但制作工艺比较粗糙,灯取也无严格规定,能多能少,比莲灯轻便。

  竹篙灯虽不能与莲灯媲美,迎起来则别有趣味。它的特点是灯的式样多,其中有走马灯、书卷灯、鲤鱼灯及花篮等等,品样繁多。再一个特点是把竹竿连起来,要多长就多长,一般是一根竹竿6尺长,挂灯4盏。前后竹竿接合处加一竖竿,迎灯时统一行动擎着走。这样的竹篙灯迎起来,像一条长龙。

  元宵佳节这一天晚上,中川村花灯队与铁缘公(中川开基祖)派传的下洋各胡氏村落的花灯队齐集中川村,按房派顺序排列,浩浩荡荡在中川村内巡游。迎灯路线约定俗成,经过村中心和好坊,至水口坝,再经南片角,最后集中到村口背头山铁缘公夫妇墓闹灯,而后集中到胡氏家庙前广场上,到祠堂内转一圈后把胡氏家庙团团围住,让观众观赏品评,中间场地则进行舞龙舞狮和十番音乐表演。胡氏家庙内人如潮涌,热闹非常,锣鼓声、鞭炮声、铳声与人们的喝彩声响彻云宵。

  迎完灯,各村花灯队回到各村向各家各户送灯,意味着“送丁”。每到一家,那家人就兴高采烈地燃放鞭炮把灯接去。有些人家还办酒席宴请送灯的人。

  送完灯,吃了“花灯酒”,一年一度的迎花灯活动就结束了。

  二、虎岗赖氏元宵闹灯

  “穿龙灯”、闹花灯是虎岗乡赖氏元宵节的主要节目,最少要穿3天以上。有狮子灯、船灯、马灯、花蓝灯、牌匾灯、故事灯等。故事灯人物有仕、农、工、商、渔、柴、耕、读、新郎、新娘和媒婆扮演者,相貌各异。

  正月十一或十二日龙灯、花灯开始到同亲各村表演。吃完夜饭即各司其职,前面是用铁叉钩着的松木火,熊熊燃烧的火光照亮舞龙队伍和村间的石子路,举火者是领路人,接着有一扛竖幅者,竖幅上写明茶堂恭贺的龙灯。尔后是敲锣打鼓的,锣鼓是舞龙的指挥,不同的锣鼓声与鼓点代表不同的舞龙动作,擎龙者是村里的年轻人。后面是经过化妆着上花灯的小孩,最后是做杂务的人们。领队一声号令,一条生动的“龙”伴着锣声鼓点浩浩荡荡地按计划路线出发了。

  龙灯花灯一路叫响一路明亮,热热闹闹到楼堂,楼至先放一串鞭炮表示欢迎,领队带领二个擎高灯的长者,4个骑“马”的少年,在鼓乐声中登堂祝贺。待楼主接过高灯插放妥当之后,骑白马灯的少年齐声高唱:“八仙到华堂,满门大吉昌,读书登金榜,代代做官郎”。喊得楼主心花怒放,唱毕舞龙开始。

  舞龙时围观者甚多,主人用准备好的竹筒烟火向舞龙者喷射,舞龙者用龙身抵挡。舞龙完毕,楼主向领队送上“红包”(几元钱资费)燃放第二串鞭炮,表示答谢。这样逐楼逐屋恭贺,龙灯、花灯转回本族祠堂“穿闹”。

  正月十五日晚上,虎岗赖氏宗族的所有龙灯、花灯集中在大竹园开基祖祠汇演(其他姓氏的龙灯、花灯愿意参加也可),这是闹元宵的高潮时刻。不仅虎岗村民前来观看,上杭县锦坊、司前、大洋坝(村名)的亲朋也前来共度佳节。

  晏田祠占地很大,有宽阔的草坪,祠前有口大池塘,塘水在大年除夕前已放乾涸,因而可容纳成千上万人。各路的龙灯、花灯齐集,在草坪上穿舞,龙灯如条条火龙在夜色中翻腾,盏盏花灯宛若簇簇鲜花在原野中怒放。

  晏田祠内灯火辉煌,堂廊上房檐下挂满各式的灯笼,禄位牌前大红蜡烛照得各种祭品比白昼更加明亮。几张八仙桌上摆满了全猪、全羊、全鸡、全鸭等牲禽祭品,更有八八六十四个蜡盘,放满了用面粉、蜜蜡、色素捏成的五谷、六畜、蔬果、水产等祭品。如猪、牛、羊、鸡、鸭、鱼、虾、蟹、谷、麦、薯、梨、梅、李、芥菜、包菜、罗卜等等。琳琅满目,栩栩如生,捏动物、植物面品的手艺高超精湛,至今还流传。

  祠堂门前的草坪上摆着种种摊点,糕饼和糖果,针头线脑样样俱全,与墟天集市一个样。池塘正中安放一台“架子花”,高高的竹竿上挂了“猴子拉尿”,“仙女散花”等烟火,“架子花”在活动的最后时刻燃放,是最吸引人、最精彩的压轴节目。闹到11点左右开始燃放“架子花”。“猴子拉尿”是纸糊的“猴子”,能360度旋转,从“尿道”中放射烟火,“仙女散花”是纸糊的“仙女”,向空中发射五颜六色的礼花。“架子花”有10余个节目,异彩纷呈。放完“架子花”元宵之夜的欢庆活动就结束了。

  虎岗乡虎西村赖氏每二三年另外举行一次大规模元宵节活动。在祠堂门口放烟花,表演龙灯、狮灯、花灯、划船灯、舞蹈、独唱、独奏、集体演奏,装故事。装故事表演者装扮成渔、樵、耕、读,渔翁钓鱼,樵夫砍柴,农民背着犁,播谷种,戴墨镜的书生在讲科学种田,媒人婆在宣传晚婚晚育,新婚夫妇甜甜蜜蜜。

  三、湖雷四姓迎花灯

  湖雷镇张、吴、孔、赖4大姓,从正月十二至十五日,分别各迎一天花灯。无论哪一姓迎花灯,都少不了熊熊燃烧的“火罩”(松树片作燃料的火罩)、铿锵的锣鼓、各式的花灯和取材于传统戏剧的故事这4大项。但他们各出奇招,善于对其中某项或特别加工,或巧妙改造,令人赞叹不绝,从而各具特色:张姓的大鼓、吴姓的花灯、孔姓的“故事”、赖姓的“鬼”。

  各姓氏对一年一度闹元宵都十分看重,十分投入,既有强烈的祈福心理使然,又有互相竞争、攀比的心理起作用。各项内容按房份或楼、按户分派落实。从正月十二至十五日,每天晚上十分热闹,迎灯队伍不仅在湖雷街巡游,而且在同一姓氏的村子巡游。此项活动从清代至上世纪50年代持续了数百年,近几十年来已基本消失。

  第三节  作大福

  作大福是永定许多地方举行的一种较大型的宗教信仰民俗活动,一般以一个或多个乡镇同一姓氏为单位进行,也有以一个村落同一姓氏为单位进行,大多数在每年或每隔二三年秋天水稻收成之后举行,但具体时间各地不尽相同。不同姓氏作大福,差异在于时间不同、规模有大有小、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比如,大溪乡的莒溪村是每年正月初八,而联和村作大福每3年一次,时间为农历九月二十六至二十八,二七日为正日。

  一、湖坑李氏作大福

  作大福是永定县不少地方颇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均以当地姓氏为单位举行,而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湖坑镇的李氏作大福。这项活动同时也是永定客家礼俗的大展示。

  3年一届湖坑李氏作大福,创于满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湖坑镇政府所在地新街、湖坑村及邻近的西片村、五黄村的李氏宗族有近万人,每年作一次小福,3年作一次大福。之所以称为作大福,缘于作大福参加的人数、上演的戏剧、民俗活动的内容比作小福要多许多,持续的时间也更长,至少要敬3天神、演3天戏。

  作大福的中心场地俗称为神厂(神庙),它和戏台设在一块面积较大的山坡地上(后来迁到中心坝),是临时搭建的。神厂的木质柱、梁和顶架是预制的,雕饰龙、虎、麒麟、狮、象、古代名人、花、乌图案,需要时才临时组装,整体像一座宫殿。神厂内供奉保生大帝、刘汉公王等诸神的造像;两侧为南厅和北厅,其中南厅为执事人放东西和休息的地方,北厅为奏乐师傅吹奏喇叭和休息的地方;前面设一个高10多米、宽约10米的牌楼,作为神厂的大门,其两边各树一支高约20米的3级木质旗杆,杆顶上插五颜六色的彩旗。神厂的后向以谷笪围成半圆形空地,用于放置神轿、供品、香纸等。宽120米的大戏台也是用预制的木构件临时组装的,正对着神厂,相距约200米,两者之间可容纳一万多人,俗称为大福场。

  农历九月十一日这一天,李氏宗亲开始吃斋,人人穿新衣、鞋袜,早早就来到大福场摆香案。案桌上摆满猪肉、鸡、鸭、鱼、糕饼、糖果、糍粑、米粄、斋团、豆制品、水果等等,造型千姿百态。也有三五户人家共宰一头大猪和一头羊作为供品。大家互相攀比谁的供品多、摆设巧。上午9点钟,大福场已人山人海。案桌排开5至7行长蛇阵,每行50多张桌。上千张八仙桌摆不下,后到者只好两户人家共一张桌。每张桌的供品迭得足有一二米高,顶上插一朵山茶花。有的人家连酒壶、茶壶、杯子没地方可挤,只好手里拿着,站在桌旁守候。整个场面十分壮观,令人为之惊叹。

  迎神队伍汇集齐后,便开始巡游。队伍中有神轿11顶,按古代的人物故事分成八九台,锣鼓吹唱班有10多个,约10米的大龙旗有20多面,中小龙旗100多面;还有舞狮队、八音乐队,举牌队高举“兄弟翰林”、“状元及第”、“文渊阁大学士”、“肃静”、“回避”、“正堂”等镏金牌匾;另有16人分别高举木雕的大刀、长矛、拳头、手掌,还有狮、虎、豹、龙、马、羊、鸡、凤、麒麟、象、龟、免的木雕头部;负责放土铳(俗称三把连)的有200多人,身穿白衬衣、司光蓝裤,打绑腿,头戴礼帽,各执一把土铳,接连不断地放铳,地动山摇,浓烟滚滚。整个队伍至少也有5000人,看热闹的则多达数万人。

  从九月十日至十四日,连续5天吃素菜(吃斋)。十一日神迎到大福场后,新街村上斋供,十二日西片村上斋供,十三日五黄村上斋供,十四日湖坑村上斋供。每天白天、晚上演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汉剧或木偶戏,一直演到天亮,当地人还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亲友可以随时去观看。大福场上的案桌每天上一供(桌),按照各大房族的辈份,自上而下轮流,每天安排一个房族。上供品时汉剧团要奏乐。十五日那一天,湖坑李氏宗族5大房集中供奉,由道士读表章,俗称“请神”,并把每户人家的家长名字念一遍,足足要花3个小时,祈祷神明保佑,然后烧纸、放鞭炮。

  十五日是开斋日。上供敬神结束后,一齐上荤供,在神厂的前面大摆酒席,各种工作人员200多人参加,俗称吃“散福酒”。永定客家人热情好客,每家每户都要宴请很多客人,谁家客人多谁就有面子。参加作大福都是信佛教的人,基督教和其他教的人都没参加。

  农历九月十六日是送神的日子。同迎神那天一样,浩浩荡荡的队伍抬着保生大帝、刘汉公王、民主公王、合溪口公王、石窟伯公、广济祖师、水口公王、宫背公王、鬼谷先师、本头公王等10多个神明的造像,送回原来安放的地方。与迎神不同的是,神轿正面向后,而抬轿的人向前走,意思是神明在向送行的人们告别。

  二、竹联村作大福

  岐岭乡竹联村正月初二早上,在村五显庙请出五显大帝,五谷菩萨,千里眼顺风耳等,菩萨神像,放在神轿内敲锣打鼓绕村一圈,接受乡邻的香火祭品,迎好放在公王亭的台座上,到正月初四早上每家每户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鸡鸭专供,举行祭祀大典,为全村祈福,有一称谓十分贴切,叫“百壶宴、十分壮观,最后敲锣打鼓把菩萨送回村五显庙。敲锣打鼓,请木偶戏。

  三、浮山村作大福

  旧时,坎市镇浮山村每年农历八月初四都要“作大福”。要请到很多神门,包括吴公真君、关帝圣君、七宝财王、天上圣母、东岳大帝、观音菩萨、太保候王和本村所有的一切大小神祇,都迎请到神厂来恭祭,祈求保佑。总理、福首等主办人员事前要斋戒3天,其他善男信女斋戒一天,第一天在池口坝搭起大布蓬,摆设香炉等,当日凌晨3点福首集中厂址,天刚亮,先祭观音,而后杀猪宰羊,公祭诸神。上演木偶戏持续三、五夜、十夜八夜不等,十分热闹。上世纪50年代以后,没有再继续。

  第四节  “迎春牛”

  永定不少地方有“迎春牛”的习俗,其中最隆重的是高陂镇西陂村林氏和下洋镇中川村胡氏“迎春牛”活动。

  迎春牛实际上是一出农民春耕的活报剧,是为提醒人们做好春耕准备,祈祷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迎春牛主要由春官捧签筒,捧印斗、擎凉伞(女角)等执事若干人组成。春牛是用竹片扎成框架、再用纸糊制的,有时也用真牛。

  高陂镇西陂村林氏人家农历正月的迎春牛活动,历经400多年至今不衰。

  立春日早晨,天刚蒙蒙亮,西陂村人制作好的“春牛”便被“牵”到一处叫羊角山排的地方“放牧”,等待“清官”来接。林氏宗祠门口土铳连响3声,表示迎春牛活动正式开始。妆成“清官”者乘坐轿子,由执事人陪同来到“春牛”边,举行效祀神农——东方太皋青帝勾芒神君典礼。“清官”割雄鸡、焚香烛、念祭文、祭春神,司仪则高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田禾大熟、五谷丰登”,“清官”扶犁象征性地将犁插入田中。负责“牵”牛者几声吆喝犁田号子后,“清官”上轿起驾回村,由到村口迎接的锣鼓队、彩旗队、高灯队、凉伞队、功名牌匾队等以及各房族的锣鼓队、旗幛队等接到村内。

  迎春牛队伍最前面有两面“清道锣”鸣锣开道,旌旗队紧随其后。接着是一匹“神马”、一匹“报马”。“神马”身披红毯,由马夫牵引;“报马”为报喜之马,上坐一男孩,驿使打扮,背插若干小红旗,手提红灯笼,灯笼上书“报春魁”。随后是“恭贺新喜”、“迎春接福”、“回避”、“肃静”等大牌匾,牌匾之后依次是高灯队、凉伞队和香案,接着是喇叭奏乐队、十番(欢)队、仪仗队、土铳队。

  仪仗队高举木雕拳头、手掌及各种兵器,威武森严。仪仗队之后是功名牌匾队,功名员生妆扮者手捧檀香炉紧随其后。功名员生队之后是由若干执事跟随的清官和若干卫士护卫的武官,接着是“百宝香亭子”、春花队,最后是各房族的锣鼓、旗幛、铁机、桌子戏、春花架和古事队。

  香亭子为小型亭阁状,花团簇锦,内置纸做的金银珠宝,两人抬着,武装护卫。春花队由数十盆鲜花、瑞草、盆景组成,花盆上贴红纸,上书“梅开五福”、“竹报三多”、“山茶献瑞”、“幽兰吐香”、“钟灵毓秀” 等;每盆花草置于一个花架上,绣帷装饰,两人抬一架。

  铁机、桌子戏、春花架上的演员均由为小孩子装扮。古事队装扮的有士农工商、渔樵耕读、聚嫁生育、算命卜卦、九流三教、雷公电母、文官武将、戏剧人物等等。古事队走过后,春牛被徐徐推来。春牛由专人按当年皇历上的春牛图所示尺寸制作,用料为木、竹、纸。牛角披红挂彩,额门上贴着写有春字的红纸,牛背上坐着的男孩,牧童打扮,手中挥动柳枝鞭子,牛肚下面挂一钱袋子内装铜钱、银币等。春牛体大,由数位壮汉推着前行,整个队伍长达二三华里,围观者数以万计。

  迎春牛队伍在村内巡游一遍后,于当天下午3时左右折回马鞍陂学堂前,随即开始抢春牛。春牛被推进烂泥田中,人们奋不顾身地跳入田中,将春牛撕碎,抢春牛身上的东西,人人以抢得越多越感荣幸,而后将所抢得的东西带回家,挂在猪圈或牛栏中,寓意将能六畜兴旺、人寿年丰。

  下洋镇中川村胡氏每年立春之日迎春牛活动别有一番情趣。

  立春这天晚上,迎春牛的队伍,以锣鼓开路,春牛领先,其他角色依次跟随。此时,观看迎春牛的人也跟在队伍后面,前呼后拥,一齐来到祖祠侧面的草坪上。

  迎春牛开始时,捧印斗、签筒等执事,簇拥着春官上场。随后,春官接过用竹枝做的鞭子,象征性地抽打牛背。每打一鞭便高呼一句祝愿的话,诸如:“一打风调雨顺,二打五谷丰登,三打国泰民安”等等。祝愿完毕,春官就把鞭子交给农夫。农夫即进行耕作表演,时而吆喝牛拉犁耕地,时而停下拿一束青草去喂牛。农夫还坐在地上风趣地喝茶吃点心,引起观众大笑。待到农夫喊“收工啰!”迎春牛表演就宣告结束。

  第五节  坎市“打新婚”

  农历正月十一日,是坎市镇、龙潭镇卢姓人“打新婚”的日子。

  以坎市镇为例。这天,凡是上一年结婚的男子必须参加祭祖活动,祭坛设在五代开基祖林婆太坟前。新婚头必须备好祭祖物资,包括猪羊牲仪、茶酒果品等,还要负责摆设好供品。供桌上9盘一行,共排列21行、189盘,每行各盘都装上各类密饯和水果、各色糖果和糕饼,另外还有大小盘熟食供品,造型精巧,名曰“鲤跃龙门”、“金鸡展翅”、“加冠进禄”之类,还有全猪、全羊,桌上还摆设木雕供品盒、盆景、宫灯等。

  午后,由推举出来有威望的长老(俗称“酒醉公”) 手执擀面槌,由本房两名代表搀扶,外房一人鸣锣开道,他代表祖宗用擀面槌在新婚男子身上滚来滚去,滚左边说声“早生贵子”,滚右边说声“又生贵子”。如今计划生育,便改称“双生贵子”。 随着“酒醉公”似酒醉般跌跌撞撞地出场,整个场面沸腾起来,大家你推我搡,把新婚或未婚的后生推给“酒醉公”挨面槌。这时,全场大笑,活动持续数小时才告结束。

  打新婚,意在图吉利,祈求新婚夫妇恩爱、人丁兴旺、白头偕老。这种民俗活动从500多年前延续至今。龙潭镇西坪村卢氏宗祠为马形,所以打新婚时要用鞭子对新婚男子轻轻打3鞭。坎市镇卢氏宗祠为牛形,本来用牛枷打新婚男子,因太笨重而改用面槌,其用意相同,就是告诫新婚后生已经长大成人、成家立业,

  祖宗期盼他们建功立业,代代相传。

  第六节  抚市舞蹈花灯与“走古事”

  舞蹈花灯与走古事是在永定许多地方传统民俗活动,但最著名的是抚市镇从农历正月十三日至正月十七日闹元宵的舞蹈花灯与走古事,在永定县乃至闽西客家地区独具特色。

  抚市镇的花灯五花八门、造型各异,无论是上街还是闹祠、闹楼,边走边舞,舞姿优美,队形变化多端。这种表演形式是闽西别的地方所没有的。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表演内容不断赋予富于现实意义的新的文化内涵。

  花篮灯  俗称穿花篮子。每一组8盏灯,由4个男孩4个女孩提着。迎灯时,他们每人右手提一盏两边发亮的花篮型彩灯,左手拿一条花绸手绢,脚踏舞步,手弄花绢,不时变换队形,活泼多姿,用胡琴,笛子,唢呐等乐器伴奏,唱腔为民间小调,

  竹马灯  又名“穿竹马”,用竹篾扎,纸糊成头尾两节的马形灯具,8人集体表演,一人一马,唱民间小调,边歌边舞,以民族乐器伴奏。每一组8盏灯,每盏灯的前向,形似马头及马前半身,扎在舞灯者腰前;后向形似马后半身,且有马尾巴,扎在舞灯者腰后。迎灯的时候,他们右手挥动五彩纸条马鞭,左手合着锣鼓节拍,拉动马头的红绳,马头便一昂一俯,频频向人们点首致意。

  采茶灯  每一组8盏灯,由8名少女扮采茶姑娘,每人左手提一灯,右手挥动花纸扇,另由二三名男孩手擎顶端装有一只纸质或布质彩蝶的竹竿,边走边逗引采茶姑娘扑蝶,并由乐队伴奏。

  龙灯、鲤鱼灯  龙灯有9节,由9名舞龙手操作,另由一人擎龙球在前面引导。鲤鱼灯有两种,一种为小的,外套一环龙门,寓意“鲤鱼跳龙门、金榜题名”,分别由小孩提着走;大的足有一节龙灯那么大,在舞龙时穿插其间,似在水中游动。

  吉祥如意麒麟狮象灯  每一组包括麒麟灯、狮灯、大象灯,每盏由2名壮汉共擎,边走边舞,并摆弄翩麟、狮、象的某一部位,逗得观众喜笑颜开。

  五谷丰登蝙蝠灯  每一组由5盏灯组成,蝙蝠形,安装在竹竿顶上。擎灯者略一摆动,竹竿灯即颤动不已。迎灯时每一组分别由5名男少年擎举,按锣鼓节拍上下左右摆弄,让蝙蝠灯翩翩起舞,寓意五谷丰登、五福临门。

  大鼓凉伞灯  每一组有大鼓8个、铜锣8面、凉伞灯8盏,共有8个组。凉伞灯是在大凉下系一盏灯笼,象征荣华富贵,每一组配备锣鼓。迎灯时,8个组不断互相穿插,变换队形。

  孔明灯  以热气球相同原理制作的漂浮于空中的红色大灯笼。

  花钵、花缸  装饰特别华丽的大型花篮灯,流光溢彩,每个灯由2人抬着,

  一般由新婚或添丁的人家出迎。

  抚市镇走古事的队伍比迎灯队伍的阵容更大,节目非常丰富,各式各样的

  花轿、展示少年儿童装扮的脍炙人口的历史经典故事,如八仙过海、南极寿星、桃园结义、水浒人物等等,各尽其妙。

  魁星点斗  抚市镇社前村赖氏宗族迎灯队伍前面的节目。魁星在旧时被奉为主宰文运之神。迎魁星寓意文运亨通、连登科甲和驱除疫鬼及一切害人的魑魅魍魉。

  孝友无双  这是黄氏宗族的领衔故事。故事中的孝子黄香是“二十四孝”中的人物,走古事时,在一幅两人高擎、贴着“孝友天下无双”大字的锦绣横幛下,并排走着表演父慈子孝的一位长辈一位少年。

  和合仙  2名男孩古时书生打扮,坐在由4个人抬的双人轿上,花团锦簇。

  夫妻观灯  一对年轻夫妇元宵夜上街观灯,边走边演唱。

  瞎子闹灯  一个瞎子,一个瘸子,互相搀扶,兴高采烈地以特有方式领略元宵佳节的热闹和快乐。

  五虎将  5位壮汉装扮成三国时期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虎将,手执兵器,威风凛凛,边走边表演。

  四进士  演示戏剧《四进士》中的毛鹏、顾读、田伦、刘题4名为官的同科进士结拜后尽职为民的故事。4名儿童扮四进士,同在一顶大轿里抬行表演。

  六国拜相  由7名男童各在一顶大轿上,表演战国时代苏秦六国四进士,由4位儿童坐在一顶大轿上,表演戏剧《四进士》封相的故事,其中6人分别扮演齐、楚、赵、魏、韩、燕国国君,另一人扮演怀揣6颗宰相印的苏秦。该故事由抚市镇的苏氏迎出。

  梁哥  又称“花子进城”。取自《水浒》中梁山好汉智取大名府一段故事。角色众多、阵客较大,多达50多人。表演者边演唱边舞蹈,队形按剧情不断变化,特别吸引观众。

  士农工商四民乐业  由4名中青年人分别步行扮演士(读书人)、农民、手工业工人、商人,各乐其业。

  渔樵耕读四民同庆  由4名中青年人步行扮演渔夫、樵夫、农民、书生,一同上街观灯、庆元宵。

  带子转门  由一男青年扮丈夫,一年轻女子扮妻子,丈夫用一支柔韧的扁担挑着装礼品的在前,妻子背着婴儿在后,夫唱妇随,高高兴兴回娘家,边唱边舞。

  赵颜求寿  取材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一人扮红脸、红发、红须、穿红袍的南斗星君,一人扮白脸、白发、白须、穿白袍的北斗星君,分别手执巨笔、簿册,柱着拐杖。一名后生扮赵颜,捧着酒食向两位星君求寿,增寿80岁。

  七仙女下凡  取自传说《七仙女》中的一个情节。6位仙女姐姐下凡,帮助妹妹七仙女为做长工的妹夫董永解决了困难。

  八仙过海  八仙和10名装扮成艄公、艄婆的儿童同一船,由16名壮汉抬行,八仙在船上姿态各异,表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春秋架  俗称千秋架。十字架4端各有一个可以上下左右旋转的座椅,中心装有轴承,整个十字架置于一抬轿架上,饰以彩纸、绸花,需8—10名壮汉来扛。走古事时,两对童男童女分坐十字架座椅上,拨动十字架,他们像坐在过山车上一样灵活旋转,频频向观众招手致意。

  抚市镇连续5天闹花灯、走古事,正月十三日晚上以村或以姓氏或以楼为单位,各自组织队伍到祠堂上灯、祭祀,然后在祠堂门坪表演节目。十四日晚上,各支队伍分头到所在各座楼恭贺新年。十五日下午、晚上和十六日下午、晚上,为活动的高潮,黄、赖、苏3大姓的队伍按预先商定的次序上街巡游,至当天晚上十一二点才告结束。十七日晚上,社前村的黄姓选出大部分节目,到坐落在墟排的祖坟前去表演,祭拜祖宗。

  第七节  陈东“四月八”

  陈东乡广圣庙建于明朝永乐三年(1405),庙内供奉主神玉封公王(东晋宰相谢安),还有一品夫人、郎君舍人、祖师菩萨等。

  西元1455年至今,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前后,陈东乡以卢氏宗族为主的老百姓,要举行一次为期3天的声势浩大的迎神游村活动。东晋时期(317~420),卢绳率众起义,卢姓宗族遭朝廷满门抄斩,所幸时任宰相的谢安鼎力相救,使卢氏免受灭顶之灾。此后卢姓人为感恩,奉其为神。清代,为了纪念谢安宰相,陈东卢氏将谢安封为玉封公王,每逢四月初七、初八、初九进行祭祀游乡活动。据陈东卢姓传统的说法,农历四月初八是谢安的生日,陈东卢姓所以在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

  “四月八”前几个月,主办人(俗称头家)就要开始精心策划,筹措资金,落实各项准备工作。主办人每年轮换一次, 每个村轮流做东,由村里推举若干位有实力、有号召力又热心的人担任。

  广圣庙始建于1405年,是陈东“四月八”活动所迎诸神的庙宇。大门上彩漆画的秦琼、尉迟恭门神像,鲜艳威武。正堂有左中右3神座,中闻座上的4尊神像是玉封公王、一品夫人(谢安岳母)、郎君舍人和祖师菩萨。当地群众一致认为玉封公王是东晋名臣谢安。此神原是陈东卢姓所祀之神。

  初七至初九,每天凌晨三四点钟人们就起床,要化装的人员化装,妇女们则忙于上供品等准备工作。初七上午,迎神队伍把安放在广圣庙内的诸神的雕像请出来,开始了巡游活动。第一站是城里村,然后是高东村、高峰村、上村村,最后到陂子甲村过夜。

  每个村分别设一个供坛,迎神队伍在每个供坛停留2个小时。每个供坛都有驻节神坛,是用特制的红漆构架木条和帷帐等搭建而成的,装拆方便。供坛则由本村村民用八仙桌拼接而成,一般供坛需三四十张八仙桌才够大,每张桌子都摆满了家家户户送来的供品。

  初七、初八两天为斋戒期,供的素果、糕子粄等,糕子粄在大盛器上一圈圈迭成宝塔形,足有一米多高。上供时,广场上人山人海,旌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齐呜,香烟缭绕,彩车会聚,100多支“三把连”土铳先后要齐放两次,震耳欲聩。在接神的道路和供坛旁边,各户人家用竹杆悬挂长串鞭炮,插在地上,组成奇特的鞭炮林。

  初八这一天,蕉坑村、榕蛟村、蛟塘村、共星村分别设供坛。迎神队伍依次在各供坛停留2个小时,最后在共星村过夜。这两天,陈东乡家家户户都自觉实行斋戒。

  初九为开斋日,在下坪铺村和城里村设供坛,供品有猪、鸡、鸭、鱼等。这天恰逢陈东墟期,外地亲朋、宾客大多数在这一天前来赴会,所以这一天的迎神活动达到了高潮。迎神队伍离开城里村后,到陈东街上巡游一趟。队伍所到之处,万头攒动,水泄不通。诸神在街上亮相完毕后,被送回广圣庙。此时,已是下午一二点钟了。至此,陈东“四月八”迎神活动告结束,人们才回到家里用餐,与亲友、宾客开怀畅饮。

  陈东“四月八”迎神活动,最引人注目的是迎神队伍。在队伍中走在最前面的是100多名手执“三把连”土铳、负责驱邪开道的威武壮士,紧随其后的是仪仗队,而后是2名高举“回避”、“肃静” 牌的人,另有2人手执长板喝道,后面跟着锣鼓队。接着,是安放在轿子内的诸神雕像。每尊神分别配备一个高擎横彩标、彩旗的仪仗队和由20人左右组成的锣鼓队,还有文娱队和彩车。文娱队包括舞狮队、舞龙队、腰鼓队等。彩车共有20多个,特别引人注目。

  活动彩车装有能在竖直方向上转动的大轮环,轮的四周坐着4个化过妆的漂亮小孩。当轮环转动时,小孩的坐姿却不变,因其座椅是通过滚珠轴承安装在大轮环上的。还有一种是在水准方向转动的大轮盘,盘周坐着6个小孩随意转动。有的彩车上面有大金凤,伸展的巨翅不停地上下扇动,栩栩如生,其奥秘是骑金凤的小孩用脚踩动机关,带动翅膀扇动。其他彩车还有“八仙过海”、“天仙配”等脍灸人口的民间传统戏剧造型。整个迎神队伍长达一公里,有3000多人参加。

  初七至初九,白天有“四龙八狮”、武术、腰鼓队、秧歌舞等表演,晚上各村或演木偶戏、汉剧、采茶戏,或放映电影。

  陈东“四月八”迎神活动,至今每年都要举办。陈东有“不重年,不重节,只重‘四月八’”的民谚,这几天比过年还要热闹。

  第八节 宗教民俗活动

  民间宗教即民间信仰,指的是民间自发流传的信仰某种超自然力量的文化现象。永定县地处闽粤边界山区,崇山峻岭纵横。旧时,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甚差,在此的情况下,永定客家人往往寄希望于某种超越自然的神灵身上,祈求在困难时能得到庇佑,所以永定民间的宗教信仰盛行。

  永定客家人历来对各种文化相容并蓄,在宗教民俗活动方面更是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这在客家地区具有突出的地位。这里仅介绍其中一部分典型实例。。

  迎妈祖  

  永定客家人信奉妈祖相当普遍,至清末,永定的天妃宫(妈祖庙)多达40多个。凡有妈祖庙的乡村,农历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日总是香火甚旺。最为典型的是条丝烟作坊老板对妈祖神的顶膜礼拜。他们在烟丝装船水运之前,一定要先去祭祀妈祖,祈求妈祖保祜一帆风顺;开船时,先烧香、祈祷,而后燃放鞭炮,表示通知妈祖,预祝平安无事;顺利回来时,老板又要去祭祀妈祖庙,表示答谢,俗称谢神。永定城关东门永定河畔也有一座妈祖庙,凡是做烟生意的人都要祭祀妈祖庙。

  旧时,高陂镇、坎市镇、抚市镇、湖坑镇、古竹乡、高头乡等乡镇,在条丝烟和烟刀业鼎盛时,均有数十家规模较大的条丝烟作坊和烟刀生产作坊,妈祖庙就建在墟场附近,每年要举行三四次大规模的祭祀妈祖活动,其中有一次是由“烟帮季”(烟帮们组成的神明会)于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去祭祀的。祭祀活动还包括接连数天演神戏。

  最近几十年来,一般每隔3年才举行一次大规模的迎妈祖活动,各地具体年份不同,均以姓氏为单位举行。逢到迎妈祖年份,春节过后就成立迎神理事会,选出总理、副总理、协理等,由多名成员组成,进行经费集资,负责购置迎神所需物品,制订计画。

  著名侨乡下洋镇中川胡氏旅居海外侨胞特别多,对妈祖更加崇拜,3年一次的迎妈祖活动也就特别隆重。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恭迎天上圣母的各路队伍从铁缘公后裔播迁的各村落汇聚来到汤子阁天后宫。恭迎队共有9个方阵,总队方阵有神轿、高灯、彩旗、舞狮、凉伞、牌匾、彩车等伫列,约有300多人,抬轿人是健壮的童男。下墟、祥和路队有舞狮、彩旗、锣鼓、彩车等,约有200多人;觉川村队有舞狮、男女锣鼓队,有70多人;安定路队有彩车、彩旗、铜管、吹奏、腰鼓乐队和民间大锣鼓吹队,有100多人;豪吉队有彩旗、乐队、锣鼓等,有100多人;新街队有彩车、彩旗、腰鼓、锣鼓游行表演等,有200人;科名里有彩车、彩旗、锣鼓队出游,有150多人;富川乌石下有彩车、彩旗、锣鼓伫列阵,约150人;下坪队有舞龙、彩旗、彩车、锣鼓等,有150多人。

  1500多人的恭迎队伍声势浩大、整装待发。6点50分,进行简短的恭迎天上圣母出宫仪式。地上铺上红布,由总理抱神像踩红布安放轿内。7点整,3声铳响,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鼓乐声中,妈祖娘娘开始出宫巡游。先是大锣开道,接着是“回避、肃静”牌匾、高灯,还有神具,接着是彩旗、锣鼓乐队、打狮、舞龙、喇叭、令旗、香纸、神轿,彩车列队前行。后来是各队的花轿,花轿有扮杨宗保和穆桂英的,有孙猴子大闹天宫的,还有杨门女将的等等,花轿布置得十分靓丽,以前由4人抬着走,现在改用小车来载,高达5~6米,接着是锣鼓队、腰鼓队、花环队和上百名香客,

  妈祖出巡的第一站是下坪行宫(即临时设立的神坛),在那里接受下坪村善男信女的恭拜。从下坪出来,恭迎队伍一路浩浩荡荡向下洋镇区行进,沿途经石桥行宫、新街行宫、曹屋行宫至侨兴道,然后绕回华侨新街、农贸市场、温泉路、祥和路,浩浩荡荡来到下洋镇区最后一站安定路行宫。安定路供坛汇集了安定路、农贸市场及邻近的善男信女数千人。恭迎队伍沿着福三线向中川村前进,在中川村巡游之后到达设在中川村虎豹别墅广场行宫。广场设总供坛,安放妈祖塑像,供善男信女祭拜。广场还搭建了临时戏台,演大戏3天(即汉剧),附近乡村及广东茶阳等地都有许多人前来观看,人山人海,场面十分壮观。

  仙师乡三坝村地处黄潭河畔,汀江支流,船舶运输在旧时最盛行,但不安全,村民祈求水母娘娘保佑,外出船运能平平安安。旧时,建造了一座高5米、塔顶30平方米的妈祖娘娘塔作为祭坛。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那天,传说是妈祖登基日,村民到村里原中心坝妈祖娘娘塔,供上贡品,进行祈福,保佑撑船出行平安。

  祭拜观音

  永定县大部分寺庙供奉观音佛像,大部分土楼单独设有观音堂。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日为第一个龙华日,善男信女都会去拜观音,祈求保佑。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日、五月二十、八月二十,俗称为龙华日。许多善男信女们都会带香、纸、烛、炮,还有大米,花生油赴庵祭祀,每个庵堂都人山人海。有句俗语:“一年能赴3次龙华会,一生不同布包头。”意思是不容易得感冒,出门不必带雨伞。许多夫妇同去。

  传说观音本身无生育小孩,她特喜爱小孩,如果哪家遇到小孩有不顺心之事,便求观音保佑,所以人们特信仰观音,至今仍盛行。每月初一、十五日要烧香求拜,每年农历2.19、6.19、9.19是观音的生日,人们都要备素供品、糖果、素米饭求拜观音、燃放鞭炮,特别是逢有小孩生病,不顺心之类,都要求拜观音,消灾除病,有求灵应,观音送子,家喻户晓,新婚夫妇或久婚未孕夫妇,若想生个胖小子,求拜观音保佑,准有求子得子,如愿如意。

  拜玉皇大帝

  玉皇,永定客家人叫天神或天公、全称是玉皇大帝,人们逢年过节和红白喜事,都得在自己住居门口或庭院天井先敬天神。平时人们把自己的孩子过给玉皇大帝作儿子,这可能是人们认为天外的天子,管神仙之神,庶民不敢冒犯。每年正月初九日,是玉皇大帝诞辰纪念日,永定县有些地方家家户户在自己居门口或庭院天井,朝向东方,摆设供桌祭祀,祈求玉皇大帝保佑。此习俗至今流传。

  公王作福

  培丰镇岭东村田地自然村水口公王,是善男信女心目中公平的象征,据说这个公王是张氏的二郎公。至今每年的正月初六都要给公王作福。

  高头乡高南村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二日、十三日、十四日3日为公王作福,其中十二日为高升福日,十三日为小升福日。要演木偶戏3天3夜,各家各户要办水果、5牲祭祀公王。

  祭祀定光佛

  定光古佛,据旧志记载,他是泉州府同安县人,俗名郑自严,生于后梁贞明三年(917)。北宋乾德二年(964)到武平南安岩(今岩前镇)驻锡(后由朝廷赐名“南安均庆院”),祥符八年(1015)寂化。定光古佛神通广大,常为民除蛟、伏虎、消灾、捍患、甚得客家人敬仰,被尊为客家人的保护神保护神。

  永定县也和汀州客家其他地方一样,从南宋末年就开始祭祀定光古佛,广为流传着他帮助乡民兴修水利、伏虎、传授农业技术等故事。据张氏族谱记载,南宋嘉定元年(1208),张化孙第四子祥云从上杭迁入金砂西湖寨开基。他们在开发金砂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开垦耕地需要筑陂开圳,解决灌溉问题;金砂山多林密,经常有老虎出没,伤害人畜,需要解决虎患问题;经常遇到洪灾和旱灾,需要解决制洪活泉的问题。金砂人感到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的时候,总希望借助超自然的神力来解决这些问题。定光古佛神通广大,法力无边,金砂乡民对他顶礼膜拜。城关、金砂都有祭祀定光古佛的寺宙。

  清代嘉庆年间,金砂乡有张姓客家人迁徙到台湾彰化县,也将定光古佛分身到彰化的八卦山大佛寺。台湾的定光佛最早就是从永定县金砂乡金谷寺传播过去的。

  金砂金谷寺每年举办各项法事活动,如定光佛生日,四月初八佛祖诞生日、观音诞生、成道、涅盘的法会,以往祭祀定光古佛为每年十月初一、二、三、日3天。从2010年开始,每年正月十七、十八、十九日3天祭祀古佛,众多善男信女聚集到金古寺烧香,诵经敬拜定光佛。有趣的是,从清朝嘉庆二十年(1816)十月初一开始,每年都要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金灯胜会”。除了烧香祭拜定光古佛外,还要举行一个盛大的“抱佛子”活动。这天上午10时,金谷寺大坪上,和尚手里拿着竹竿,在竹竿顶端悬挂着数十块书写伏虎佛号的小牌,久婚不育者用长钩钩小牌,木牌坠地,信女们抢夺。谁抢到了小牌,谁家的亲人便敲锣打鼓将小牌迎回家中。传说得了这个小牌子,谁就会喜生贵子。

  祭祀五显大帝

  永定县众多庙宇有五显灵官大帝的塑像,称五显大帝,他是平安吉祥、财、丁、富、贵的象征。人们都会前来朝拜,祈求保佑。

  传说五显灵官大帝有5兄弟,分别掌管文、财、寿、医、五谷,尤其是文官大帝香客很多,主要是每年正月求高中,七月高中了前来谢恩,香火鼎盛。

  正月十一先迎骑虎公王到神坛,正月十二日把五显大帝、千里眼、顺风耳三神及骑虎公王共4轿大神,组成浩大的迎神队伍,有乐队,旗队、车队、龙队、狮队、彩车、锣鼓、八仙、浩浩荡荡,铳鼓连天,鞭炮齐鸣,上拱时有寿星公行祭,供品种类很多,场面甚是壮观。十二到十五日烧香祈福者络绎不绝,演神戏从十一到十五日每天日夜演出,庙会到十五日晚送神回庙为止。

  农历九月二十八是五显大帝生日,要在庙里上供,做神戏。五显大帝生日前后几天,五显庙热闹非凡,善男信女都会前来朝拜,供品包括全猪、全羊。迎五显,还要迎花灯、演木偶戏。

  抚市镇中湖村丰庆庵供奉观音菩萨,五显大帝、五谷菩萨、骑虎大王,每年八月初四,外湖村民就要抬菩萨到各村游走。每年八月初四前三日,本村家家户户便要吃斋初三日开始做米糕,初四由道士请神,村民敲锣打鼓,乐队齐奏,抬着菩萨全村游走。

  祭祀田头伯公

  旧时,人们在田旁边做一个“伯公”即土地公,以求保佑粮食不会缺水,不

  被病虫破坏而歉收,再者就是保佑在生产过程中能顺顺利利,安全生产。每季农事开始及结束,人们备香、纸、烛、米粄、果品进行祭拜祈求和感谢。祭拜日早上要吃斋,然后到田头伯公前摆出供品,点燃蜡烛、香虔诚跪拜(跪和叩首各3次),口中念祝福话。现在仍有些人们还是把它当作精神依托去祭拜它。

  祭公王

  永定县每个村落都供奉多种公王,每逢传统节日甚至农历初一、十五,善男信女有祭祀公王的习俗。

  城郊乡樟尧村早在朱、周两姓开基时,在朱姓和周姓的居住交界处建立公王亭,保两姓的平安,它是善男信女心目中公平公正的象征。每逢节日,善男信女们早早前去祭拜,祈求保佑两姓居民平安兴旺,特别是除夕这一天,一些村民还会把猪抬到公王亭去“掐猪花(宰杀),谢神还福,寄托精神。家里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到公王那祭拜,祈求保佑心想事成。农历十月十三日是洪山乡人们扛公王的节日,从十月十二日开始扛公王出宫巡游。

  湖雷镇道仁村每年正月初二上午,家家户户都要派人前往公王面前敬拜烧香,感谢公王一年中保丰收、保平安、保兴旺,祈求竖年获得更加吉利。

  岐岭乡湖河村李姓上祖从湖坑镇迁来,后人为纪念上祖,把调河背改为湖河村,并在村边水口种了一头大榕树,在大榕树下立了一个公王庙,并定为每年正月初五举办迎公正作福活动。村民把公王迎出庙,在十字路游一圈后迎到村里游一圈,然后在村小学设供台,每家每户都要置办香纸,烛、炮、3牲、果酒前往朝拜,此时,鞭炮长鸣不断。村民祈求公王保佑合境平安,风调雨顺。初七晚上敲锣打鼓把公王送回庙中,彩旗乐队,彩车迎神。连续3天祭祀、演戏、舞龙,舞狮。

  仙师乡兰岗村宋朝期间有日普降特大暴雨发水灾,村民决定在农历七月十九日迎神打轿,祈求平安。兰岗村兰湖两片农历七月十九这天,善男信女在公王庙前点着香烛祀神、朝拜,晚上灯火通明,祈求平安。

  天穿日

  永定县有些地方习惯把正月二十叫做“天穿日”,也有的地方把正月二十三叫做“天穿日”,有煎年糕、煮酸菜饭的习俗,以祈福保佑今年能喜获丰收,所想如意,这种习俗也叫做“开天穿”。

  “天穿日”又称“天穿节”是人们非常陌生的一个传统节日,据史料记载,这一节日风俗从宋代以后就逐渐流失。现在,只有客家等少数地区的人们还有此风俗残留。 

    天穿节时间有正月二十、二十三、二十五等几种说法,以正月二十为多。天穿节又叫补天节,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

  关于天穿节的由来,东晋以降的资料多说是源自女娲补天的传说。女娲之名,始见战国《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而女娲补天的神话,出自西汉淮南王刘安与其门客共撰《淮南子》。该书《览冥训》篇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lǎn)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女娲补天,其目的无非治水。“断鳌足”、“杀黑龙”,乃诛除水灾时兴波逐浪之水怪;而“炼石补天’所用之“石”,亦堙洪水必需之物。治水在于治“天穿”之水,故炼石补天。中国民间以煎饼、甜饭补天,是模拟女娲炼石补天的巫术行为。永定客家人则以煎年糕、煮酸菜饭代替煎饼、甜饭。

  天穿节这一天,许多永定客家人要吃过年剩下来的糖糕粄、糖包子,并在粄和包子上头插上针线,俗称“补天穿”。旧时天穿节都不下田劳动,以免触怒天神;也忌讳挑尿桶浇菜,不然会遭受天旱。苏轼诗云:“一枚煎饼补天穿。”可见这是古代遗留的习俗。

  樟树潭公王信仰

  古竹乡溪口村樟树潭公王,是善男信女心目中的灵神。农历十一月初二或初七那天,善男信女给公王拜供,连演大班戏3夜,燃放鞭炮、烟花。

  六月六日土地公生日

  培丰镇等地有许多土地公神像,不仅在寺庙设有,甚至在田头、烧石灰窑、挖矿洞等地方都普遍设有神像。相传每逢农历六月六日,是土地公的诞生日,在那天善男信女都要烧纸祭拜,祈祷保佑四季平安,五谷丰登一帆风顺。善男信女去寺庙时首先要在土地伯公神像前烧香。

  拜神起福

  西溪乡硕杰村(原属洪山乡)一般都是每年正月为“起福”时间,具体由各自选择。书写神单、虔备香、纸、烛、炮、果品到宫庙、庵堂里朝“玉皇大帝”、“观音娘娘”等神前朝拜起福。

  拜财神

  除夕夜晚十二点后,西溪乡及邻近乡村的善男信女们带着牲仪、果品、清香、净茶、纸、烛、鞭炮到雷公庵朝拜财神爷和各尊神,祈求保佑来年财源广进、阖家平安、五谷丰登、万事如意,有些人在零时前就在等待争烧头香。

  大年初七(人日)唐姓写新丁

  虎岗乡木坑唐姓大年初七各房代表、长辈,当年生肖属象人(大人)绅士家到各自然村落登记前一年新丁,并写钱(募捐)筹办闹元宵及正月十四日、十九日祭开基祖事宜,新丁簿由有名望礼生动笔工整地写上某代某名几男生第几子于×月×日×时瑞生,取名×××,以备整修族谱及必要时查验用。各新丁户必备酒席若干桌,来人均要讲好话,团结气氛很浓。

  正月二十三节

  仙师乡九坑村许姓正月二十三日傍晚祭祖祠,家家户户备有猪、牛、鸡、鸭等,三、五桌酒席招待亲朋好友,一日3宴。傍晚时分,锣鼓喧天,迎灯队伍出发祭祖后,各楼门口点火炮、放烟花,爆竹接灯进屋,看谁家的烟花放的多,谁家的鞭炮响,以示财丁兴旺。

  祭祀荫林祖师

  乐真寺,坐落在永定县下洋镇太平村(俗称太平寨)乐真山。相传荫林祖师三圣——潘远德、潘远明、潘远广兄弟早年出家,皈依佛门。他们云游到乐真山禅圣寺后,拜高僧为师,专心致志,乐善好施,终成正果,先后圆寂于此,被当地人封为荫林三圣,并称荫林祖师,将祖师雕像供奉于寺。

  明万历三十六年(西元  年),太平村曾氏十世祖曾鼎真与其堂叔曾名元及弟子曾福松、曾佩真,共同捐资在乐真山禅圣寺旧址兴建乐真寺,主堂供奉荫林祖师等雕像。清嘉庆九年(西元  年),太平村曾氏十四代裔孙曾愧三渡台时把荫林祖师的塑像也带往台湾,安奉于鹿谷乡凤凰山寺,后迁中寮村,安奉于长安寺,香火旺盛。

  1991年,荫林祖师显圣,欲驾返故寺会香,但原址不详。长安寺管理委员会遵荫林祖师之命回大陆寻根,历时2年多仍未果。1993年荫林祖师再显圣明谕:故寺位于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金太平寨,向东行数里。至此乐真寺方被确认为故寺。1994年,台湾鹿谷乡长安寺管理委员会组织五六十人护驾荫林祖师塑像回乐真寺,举行大典。尔后他们向乐真寺赠送一尊荫林祖师镀金塑像,并于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荫林祖师诞辰日,组团专程回到乐真寺会香朝拜数日,与太平村乡亲抬着荫林祖师的塑像,举行规模盛大的巡游祭祀活动。

  十月朝祭祀

  西溪乡抚全村、金砂乡五坑村每年农历十月一日举行“十月朝”祭祀活动。全村人很早就起来杀猪、宰鸡鸭,灯火辉煌,早饭后把供品摆在多张桌子拼成的大桌上敬神,然后把供品挑到公王坛祭祀公王。

  祭祀五谷神

  传说五谷大帝是掌管农耕五谷的大神,每逢农历八月初一、十月十三日善男信女会带着果品、五牲等供品来到五谷庵祭拜五谷大帝,祈求佑农耕好景,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抚市镇华丰村每年农历四月十二日都要从本村的祈丰庵里请出五谷菩萨,用五色锣鼓隆重的迎请,由村里的小孩擎着彩旗在村里巡游。菩萨被抬到那里落座、停驾、受供,大家就用糕子、水果敬拜,放鞭炮。

  五雷大帝生日

  西溪乡富家村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五雷大帝”的生日,家家备牲仪、果品、清茶、清香、烛炮到五雷公庵里去拜祭五雷大帝以求保佑风调雨顺、人康物阜、事事顺心。

  祭祀狱灵公王

  城郊乡中坑村有许多处公王,最灵验的算是本村阴桥边的狱灵公王。村民们遇到烦心事,家里出了大小事,都会去祭拜公王。每天狱灵公王香火不断,每逢初一、十五、过年、过节,人们都去拜公王。每年农历八月二十日公王作福,人特别多,桌上摆满供品,大家烧香、放鞭炮,敬公王,求财、求福、求平安,求每年都有个好收成。

  灶君神生日

  农历八月初三是范围比较小的一个传统节日。据传说,很早以前灶君神显身嘱一主妇要给其安立神位,定保佑其富贵生财,事业辉煌。当日正是八月初三。永定县部分村民在每年这一天祭拜灶君神。

  祭祀邹公

  邹公是永定县张姓善男信女心目中公正、公平的象征,人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去拜邹公,祈求保佑。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是他的生日,金砂乡等地的邹公庙香火不断,还要请喇叭乐队演奏一天。早晨选时辰把生猪拿到邹公处去杀。

  扛菩萨

  黄帝、炎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信士们称黄老公爹;炎帝被称为神农帝,精通百草,教人种植水稻,会给人们带来五谷丰登,百家安康。高陂镇上洋村每年正月初一、十五日、玉皇诞等等祭祀吉日,四乡八里村民前来朝拜,举行抬黄老公爹的庙会。届时锣鼓喧天,彩旗飘飘,鞭炮齐鸣,信士们抬着黄老公爹、神农菩萨、炎帝及行雨龙王、关公大帝先绕稻田一周,再抬迎至规定坛场按次序排好,各家各户便供上糕、粄或牲仪行跪拜礼上香。

  睦邻村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扛上洋丰积宫神农、炎帝、黄帝三仙,海水龙王。古时四月初八扛上洋丰积宫神农、炎帝、黄帝三仙、行雨龙王来本村田间走一趟,表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还要请喇叭道士前来做法,用鸡、鸭、猪肉及香纸烛蜡敬拜,鸡、鸭猪肉祭拜后才可以拿回去煮,中午请客人来吃饭。菩萨扛来要请喇叭道士做法,要用五色锣鼓,五色旗子迎菩萨到来,吃完午饭才把菩萨扛回庵堂。去庙里祭拜的都是睦邻、上洋村民,庙中有尼姑守着。

  传说刘仙、赖仙曾在湖雷镇弼鄱村西华山种田、种茶,能呼风唤雨,造福人民,后来得道成仙。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弼鄱村都要扛菩萨,由寺庙把刘仙、赖仙及保生大帝扛至西华山,然后扛回本村祠堂,最后再扛回寺庙,由本村来结婚的青年扛菩萨。全村吃斋3天,(初六至初八),初八晚上人们闹祠堂、放焰火,初九开斋吃荤。

  抚市镇里兴村吴氏农历四月十一日扛菩萨,王氏、周氏、陈氏农历四月十二日扛菩萨:里兴村吴氏农历四月十一日扛菩萨,王氏、周氏、陈氏十二扛,该村上王片、下王片隔年轮流扛,现上王片改成农历四月十三日扛菩萨。抬出石佛夫人和她儿子石龙子狮、五谷菩萨。做道场,善男信女,供奉糕点、水果等。扛菩萨之前斋戒3天,以示虔诚。

  抚市镇五湖村坑口康公庵(今五湖村)。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由各村轮流扛菩萨的习俗。农历五月初一由管方先扛,扛前要先给菩萨洗脸,再用大轿把菩萨扛到该村。扛时的队伍有大旗、香案、铳队、小孩们挚会旗等,一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菩萨扛到该地后安放在供坊内,人们纷纷前来敬拜、祈福。菩萨每到一地都要住上一天,次日再按顺序,由二方、三方??????到初六日由五方人扛回庵内。

  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虎岗乡寨下自然村邱姓举行扛菩萨活动。头家提前斋戒一周,其他村民斋戒3天。请道士、乐队做灯一日一夜。从北山寺迎出菩萨巡游稻保佑丰收、人口平安。设总祠、中心点、柯屋结3个供奉点。老百姓用斋果、米粄供奉,亲戚朋友来也就斋餐,好不热闹。送菩萨回寺后开斋。

  虎岗乡城下村有一座寺庙叫“隐灵寺”,寺内供奉玉皇大帝、观音菩萨、五谷神等等,人们每年四月初八举行扛菩萨活动。四月初七各户都要做粄,甚至认为谁的粄最好就特别诚心。四月初八扛“五谷神”,各户都要准备斋蔬、果酒、粄等敬天神,用鞭炮迎接“五谷神”的到来。整个村庄非常热闹,亲戚朋友都会前来观赏。晚上,善男信女聚集在寺庙里祭拜。

  古竹乡溪口村大帝爷。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日,善男信女组织旗手擎着几十面三角大旗,一路敲锣打鼓,到大岭下扛大帝爷塑像来本村求福。大帝爷塑像一进村,善男信女燃放鞭炮迎接大帝爷到预先搭好的神坛落座。善男信女斋戒沐浴,挑上供品、香纸、烛、炮等到大帝前祈求平安,求大帝爷保佑,香火旺盛,十分热闹。初二、三、四晚木偶戏连台,戏台搭在大帝爷神亭对面。农历初五日敲锣打鼓扛神把大帝爷送回大岭下庙。

  古竹乡蛟塘村供奉的大帝爷是善男信女心目中的灵神,想要心想事成,拜求大帝爷保佑,扛大帝爷连同村口民主公王一同作福拜供,3年一班,时间定于农历10月份,日期在公王前掷筊而定,作福时间为3天。届时鼓手5人,未婚男青年8人扛神轿,扛大帝爷要到高头大岭下庙里,一路敲锣打鼓,锣鼓喧天,彩旗招展,喇叭吹铳。大帝爷神轿一进大岭下村,炮铳齐鸣,神轿在村中游行,人们点燃香烛等待门前迎接。村楼游完,大帝爷在已搭好的神坛落座,斋戒沐浴的善男信女挑上供品、香纸烛炮来到神亭前祈求大帝爷保佑求财的有财、求子的得子、求寿者增寿、求婚配的如愿、求上大学的高中。

  高陂镇和兴村塘厦吴氏村民每年于农历八月十五日抬祖师爷出巡。由当年生肖属相的村民牵头。八月十二日把祖师大帝从祖师庵抬至塘厦的一处大坪并搭帷帐,祭台等,并从十二日开始至十四日全村吃斋,十六日把祖师大帝抬回庵内。期间,村民天天烧香、纸、蜡烛等祷求祖师大帝保佑。每天都有木偶戏和电影。

  汉帝生日

  培丰镇长流村老楼组有一座汉帝庙,汉帝是善男信女心目中的善神,人们出于精神寄托,每逢传统节日都会备上3牲,祭拜祈求保佑。农历三月初九是汉帝的生日,每年此日祈福保佑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当地百姓更是邀上亲朋好友请上十头八桌,大宴宾客。

  祭风习俗

   旧时,培丰镇丰田村碰上自然灾害,特别是田地村南北长形,经常刮大风,快收到的晚稻十年有八年减产四成以上,于是农民祈求信仰中的风神,保佑不刮风,使粮食丰收,所以每年就在秋收前夕举行一次全乡性的祭风活动。秋收前夕,由轮到祭风季的理事集资经选上吉时,在固定的地点搭起厂摆设香案,祭品,进行拜祭。农民各家各户准备米饭,香纸、炮烛拿到指定地点祭拜。有请道士念经,有请木偶戏演出。

  迎圣王公、圣母娘

  圣王公、圣母娘是善男信女心目中的灵神。永定有些地方每年农历正月初六日善男信女诚心迎神,年轻的男青年组织8人扛神圣王公,未出嫁的村姑娘组织8人扛神明圣母娘,其余善男信女拿大旗,小旗,特别注目的是2面黄凉伞,一路放铳、鞭炮、敲锣打鼓,浩浩荡荡。神轿一进村,一路炮铳连天。人们在圣王公、圣母娘神轿前祈求平安、求财、求子、求媳、求上大学。神坛对面搭戏台连演3夜大班戏。农历初八日送神回庵。

  祭祀麻公神

  古竹乡溪口村村头有一麻公神,它与其他神明不同。求麻公神责罚他人,若自己觉的家庭不顺景,自感正常生活不顺意,思维能力混乱或获知有人在麻公神前有意搞你的麻烦,那么你必备齐供品、香、纸、烛、炮、糍粑、熟兔一只,活狗一头,亲自到麻公前求保平安,别再找麻烦,活狗要在麻公神前割血方有灵应。

  春社、秋社季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日。旧时,社日请道士作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现只有七、八户或十几、二十几户人家凑一些份金,请人写份祭公王十万神单祝文,备上牲礼果品等拜祭村中的4个公王神坛,晚上备上三、二桌酒菜,一家派一个人参加赴席,农村叫做社。

  公王节

  每年正月初二日,是仙师乡瑶上村等地“迎公王”的节日,俗称“公王节”。从头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开始点火“养炉”,专人专职添上檀香,直到次年正月初二日。敬公王的“祭品”要求色、香、味、型俱全,鸡要层年的,一律不许尝过、用过的。有传“细人不准食,大人不准尝,留来正月初二迎公王”。  接送“金炉”的人,必须先洗澡,换过衣服、鞋帽,人选安排先抽签,选出初接、二接、三接、四接“金炉”和初送、二送、三送、四送“金炉”的人。各宗祠祭拜时,各户主站立供桌两旁,专职大师颂“祭文”,敬请“城皇爷”及溪南里所有“神佛”、“公王”、“土地伯公”前来共宴,祈求诸神庇佑。当夜,还要把“金炉”里所烧的“香灰”送至“中渡桥下”倒入永定河中,以示让河水把过去一年的“歪风”、“邪气”、“污秽”、“厄运”统统送到大海,迎接吉祥如意的新年到来。这一天家家户户宾客盈门。

  下洋镇初溪村暗家斜自然村“公王坛”始建于明朝年间,称骑虎公王,每年农历十月十三至十五日为公王节,吃素斋2天,开荤一天,木偶戏班演戏3天。开斋(开荤)那天,家家户户热情邀请众亲戚朋友前来看戏,办酒席请客。

  关公寿日

  永定县有不少关帝庙。关公爱民如子,又讲义气,他是善男信女心目中公正、公平的象征,深受百姓爱戴。每月初一,都有人去烧香,祈求保佑大家平安。农历五月十三日是关公生日,善男信女都去拜祭,感谢关帝保佑大家平安。还有演木偶戏等活动。

  祭祀杨公先师

  永定许多土楼厅堂都有供奉古代风水大师杨公先师神位。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日,大家都要用3种不同水果或“三牲”祭祀杨公先师。

  〖供奉在土楼内的风水祖师杨公先师照片〗

  祭祀祖师公

  永定许多地方善男信女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去拜祖师公祈求保佑。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日都有善男信女去烧香、求财、祈福、保平安。每年除夕晚上12点开始去烧香,据说谁先烧到头香(第一个烧香者),谁就好运一年。每年正月初五日请祖师公到水尾公王作保一年平安大福;每年十月冬收后请祖师公到水尾庵作一年平安福。

  湖山乡里佳村祖师庵共敬有9尊神像,其中最重要的是祖师爷金身,由广东阴那山割香进火,人们常去祈求保佑合境平安。每年四月初八是祖师爷的生日,村民将其金身神像请出庵,坐上神轿,由众人抬着,周游5村,每村一日,从各楼经过。村民敲锣打鼓、尽放鞭炮,纷纷上供品,进香火。祖师爷到哪个村,村民就大摆筵席,邀请亲朋好友来祝贺,热闹非凡。参加迎神的队伍是五个村的农民。初八祖师爷神像回转到里佳庵中。

  祭祀民主公王

  民主公王即福德正神,原型无可考,但和其他客家地区一样,在永定县是普遍信仰的村落保护神,认为他能为全村百姓消灾祛难,所以村口都修庙坐镇,俗称为水口公王。

  永定一般在每年正月初五日至初七日连续3天举行祭祀民主公王活动。初五日早上,村民排着整齐的队伍扛着神轿,舞龙奏乐、敲锣打鼓,前往公王台前奉请公王上轿,恭迎公王回村神台上座。当天上午在公王座前各家各户在神座前摆好整齐的八仙桌上放满供品。初六上午更为热闹,各家各户在桌上摆好供品,进行祭拜公王,祈求公王在天之灵保佑,场面十分壮观。初七日晚上,扛着神轿上的公王,点着火把,敲锣打鼓恭送公王回神台上座。连续3天做神戏,四乡八邻乡亲纷纷前来观看。

  古竹乡黄竹烟村下黄墩头坪每年农历十二月十六日举行做三官显佑民主公王迁散福。道士请神、善男信女祭神,白天放鞭炮,晚上放烟花、演戏或放映电影。

  正月十四日,古竹乡田洋村民主公王赴连,即人们在公王神坛前摆宴,祈求公王保佑,互祝平安。善男信女挑上供品到公王前,拜求有求必应。演大班戏3夜,非常热闹。

  高头乡公王庙供奉民主公王神位,已有600多年历史。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八日,高头全乡江姓善男信女和外地香客上千人,都要抬几头大肥猪到这里“作大福”,隆重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近10多年来,台湾有许多高头江姓后裔也前来参加祭祀活动。

  打醮

  打醮是民间为驱邪逐鬼,超度亡灵的宗教活动。永定民间打醮,不论场面大小,均由道士“作法”。打醮分为大醮、小醮,大醮7天7夜,小醮3天3夜。打醮的主要内容包括:高僧道士请神、诵经做法事、请戏班演出(主要是木偶戏)、祭祖、抢斋食、谢神、撤坛。打醮期间家家食斋,撤坛之后方可开斋吃肉。

  大溪乡民间3年一次打醮,称为“太平清醮”,其特别之处在于作法者不是道士而是和尚,所以被称为“佛醮”。 其原因缘于明末清初当地一次鼠疫大流行,死了不少人。为消灾,游姓人把他们最信奉的观音菩萨请出来施法打醮,祓灾驱邪,超度亡灵,救苦救难,后来规定3年一次,在农历十月秋收后举行。此后规模越来越大,直至发展为全乡各姓共同举办的为期7天的大法事。

  食新

  即在小暑后第一个卯日尝新米。乡下人把刚收割晒乾的稻谷碾成大米做成饭,祭祀五谷大神和祖先,而后全家人一起分享。其他供品还有苦瓜、丝瓜、茄子等,俗谓苦瓜保佑大家,丝瓜保佑全家,茄子保佑老婆。

  凤城祭师太公

  师太公墓坐落在永定县凤城镇增湖塘,是一处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的古墓葬。墓主系一得道高僧,法号涵白禅师,活动于清朝初期。

  康熙十四年(1675)永定县“乙卯屠城”惨案之先,相传禅师以筷子打碟(谐“快打迭”,意即快打点行装逃命。)遍巡街巷,点悟众生离城避祸。他精通岐黄之术,诊治麻痘活人无数。年近90,圆寂于万寿寺,法身缸葬于增湖塘。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尤其是重要传统节日,来自四面八方的许多善男信女会到这里祭祀,300多年来香火不断,为闽粤边及海外侨胞众多善男信女祝厘之所。

  正月初八结八字缘

  每年的正月初八日是古竹乡田洋村庵堂结八字缘的吉日,未婚男女到庵堂求神保佑结婚缘,大龄未婚男女,正月初八日这天到庵堂求婚缘。

  正月初八伯公做牙

  古竹乡蛟塘村每年正月初八都要在村口伯公前打牙祭,还要演几天木偶戏。

  祭祀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原是一位名医,姓吴名夲(音tāo),字化基,生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三月十五日,祖先是战国时的吴季礼,后南迁至现福建省同安县白礁村。以行医为业。无论贫富,他都认真医治,药到病除,因此备受群众爱戴。吴夲治愈了仁宗母后重病后,仁宗皇帝要封他为六品官,还要赏赐京城开封地方一座房子。可他一概不受,愿回家乡继续为民治病。

  北宋景佑三年(1036)五月初二日午时,吴夲在文圃山龙池岩攀岩采药,因跌伤不治仙逝于白礁乡(现属龙海县)。后经历代皇封8次。明永乐十七年(1419),吴夲被封为“万寿无极保生大帝”。人们建庙奉视,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去拜他,祈求保佑。

  永定许多地方在农历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生日时举行祭祀活动,祈求保佑,并演戏3天3夜。农历三月十三、十四日,人们以香、纸、斋蔬、米饭等由道士带领,避村内河道、洗河、洗路,道士与同行人高声大呼,赶邪出境,开道者技红佩剑。三月十五日众人备香、纸、烛、炮、米糕、寿饼、线面等齐心拜寿,有谢恩的,有求平安的,保生大帝庙里非常热闹。

  永定县高陂镇北山村几百年来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八为迎吴公神会节日,隆重举行恭迎保生大帝出庵巡游活动,附近四乡八里的亲戚朋友都会来北山作客。

  全北山共分9供。每供都有供牌、锣鼓、红色旗帐,有竖举的红色长条旗子与三角旗子,共有几十幅,多时上百幅,都由少年擎举。还有“铁枝桌子戏”、“千秋架”。“铁枝桌子戏”装饰戏剧中著名的剧码人物,如“状元拜相”、“ 状元游街”、“三元及第”、“龙凤呈祥”、“政界生光”等。

  上午8时,迎神队伍来到关帝庙门口集中,而后开始在村内巡游。走在最前面的是“清道旗”,接着是“鸣锣开道”、“恭迎保生大帝”红布横幅、“十番”乐队、 黄龙凉伞、保生大帝出巡衙轿、安放保生大帝禄位牌和香炉的香亭子、红色长条旗子与三角旗子、“铁枝桌子戏”、“千秋架”等。

  每到一个接供的地方,把吴公塑像从轿内请出,安放在方桌上,前面摆满各家各户送来的供品,包括全猪全羊。接供祭礼,由有名望的老者主祭,行三献古礼,礼生喊班,三奏乐,三跪九叩首,献全猪全羊,献五牲,之后由祝生诵祝文。礼毕,鞭炮齐响,吴公菩萨被迎回衙轿,迎神队伍前往下一供。每个接供点都是如此摆设、行祭祀礼。

  桌子戏底层空架,面层木版,边沿有木栏,四角立小柱,有门有窗,用鲜花、金箔纸装饰得美轮美奂。桌子戏上面两根铁枝装上椅子,坐着装扮成状元郎或公主的幼童,一手摇扇子,一手挥手帕。

  千秋架底层为木质空架,两边为支撑轴转动的柱子,两个圆竹圈如车轮外圈,轴心用木头支撑,圆竹圈分四等分,每等分上安装椅子,椅子上坐着装扮的幼童,轴心转动如荡千秋一般,故名“千秋架”。

  迎神队伍浩浩荡荡,最前面的2人擎着“恭迎保生大帝”的红布横幅,接着一供一供的旗帐、锣鼓、“铁枝桌子戏”、千秋架,锣鼓喧天,十番音乐悠扬悦耳,最后是 “封筒”、“印箱”,香亭子、保生大帝、黄龙凉伞,后面紧随看大批善男信女。巡游结束后,保生大帝雕像被送回保生大帝庙里安放。

  高头乡高联村(大岭下)广济宫内供奉保生大帝。南宋时期,该村去漳州经商的本地人从石码把“医灵真人”分香回来,并在村中心就设保生大帝神坛。此后,神坛香火旺盛。每逢节日,方圆数十里内的善男信女纷纷前来祭祀。广济宫建于明末清初,每3年一次派专人去漳州市龙海石码“割香火”,让神灵永驻广济宫。

  古竹乡黄竹烟村下黄天前庙原建于200年前,庙内9尊神佛,全镀金身,其中一尊为保生大帝。农历正月初二日善男信女举大旗、敲锣打鼓、燃放鞭炮、踩村游行。初二至初五日,白天合境善男信女庙内摆设供品祭拜保生大帝,晚上燃放鞭炮、烟花,连续3夜演大班戏。

  洽溪村水上迎神

  坎市镇洽溪村,地处永定河上游,旧时该村有30多条小船。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以撑船为生,特别期盼风调雨顺。自明代至今,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都隆重举行迎神会,恭迎五谷之神——神农氏、三圣祖师(尧、舜、禹),祈求五谷丰登、吉祥如意。

  神会前3天全村斋戒,以示虔诚。神会那天都备办丰盛宴席,穿戴簇新。有句谚语:“洽溪人迎神,坎市裁缝发财。”各方亲朋为了观看水上迎神,上午8点左右就赶来了。

  农历四月十五日这天清晨吉时,抬“鸾驾”的福手(人员)到祈丰庵殿前烧香,恭请“祖师、神农——五谷仙师”鸾驾离宫出巡。在锣鼓声中,福手虔诚捧着镏金雕像,沿着曲折石砌小路到河边,揩洗菩萨金身,将其抬上“鸾驾”,接着依次起轿,4扛鸾驾到达固定码头后,分水陆2路。陆路,前面鸣锣开道,彩旗仪仗等队伍队随后,香案和文殊、普贤菩萨及锣鼓队紧跟着。河中,鸾驾”扛缓缓向下游游去,两岸观看的四面八方亲朋也随着徐徐向下移动。

  迎神会分水陆两路巡游形式是洽溪村独有的。民间传说洽溪村的祈丰庵形状似龟,龟喜戏水,“鸾扛”下水,五谷之神、三圣祖师等神明特别灵验,必定风调雨顺、禾苗大熟、五谷丰登。

  每次迎神会由村民自愿报名,再经总理们商议挑选,选出水性娴熟、体魄健壮、耐寒、容貌漂亮、体态端庄的美男子。下水的每付“鸾扛”由前后两位福手用手托着,口叨香烟,一边划水,一边前进。“鸾扛”在水中前行时,河两岸挤满了前来观看的各方亲友。此时,多付锣鼓齐鸣,十番唢呐、弦、笛齐奏,悦耳动听,一阵阵喝彩声在河两岸回荡。此情此景,真是“江边丝管嘹亮声,半入江边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整个村庄沉浸在欢乐气氛之中,可谓:河两岸水才挤挤,鼓乐喧天;溪河中鸾驾飘荡,随波逐流。

  四十五日若遇上而雨骤风急河水上涨时,无论浪涛何等汹涌,水流何等湍急也同样进行,“鸾扛”越潭穿滩的景象更令人震撼、更令人惊叹。观看者在惊叹中也为水中福手担忧。有时也遇到不能在预定口岸登陆的情况,但最多再穿越一滩一潭便定能安全起岸登陆。

  通过迎神会活动,迎来了船主、商贾官头、老板的聚会时刻。这聚会是商谈经贸的良机,提供了许多互通货物运输资讯,掌握了很多商机。因此,在每次迎神会后,洽溪村运输业特别旺盛,村民们就更加认为神农、三圣祖师灵验,以为有菩萨保佑才赚到那么多钱,于是祈丰庵香火更加旺盛,享誉更高,农历四月十五日水上迎神也得以一直隆重举行。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