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蓝色的奥秘 蓝色的新潮——广东推出新著《海洋社会学》力促文化强国海洋强国伟业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4月23日两大彩版报导:

  最近,全国150名专家学者云集改革开放前沿深圳特区,出席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和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主办,深圳市李朗股份合作公司承办,《光明日报》评论部、求是《小康》杂志社、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等协办的“中国(广东)文化强国、海洋强国与《海洋社会学》首发论坛”。

  由广东学者范英、江立平主编,刘小敏、董玉整副主编,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1月出版的《海洋社会学》,是部善为人先、开放兼容的力作,是历时3年完成的长达66万字的鸿篇巨制,是国内外首部比较全面、系统并有重大创新的海洋社会学学科专著和学科实验性教材。新著秉承广东学者共同创立的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及其后30年来推出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新著为该丛书的第43部)所形成的研究思路,坚持马克思的社会系统观,回归社会学原有“大社会”研究范围,弘扬学术民主、学术自由精神,为中外海洋学领域、社会学领域增添了学科体系比较完整的新的分支学科,是对文化强国、海洋强国伟业的重要理论贡献。

  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教授在听取论坛筹备情况汇报时指出,海洋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重点之一,《海洋社会学》的完成展示了社会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是一个很好的基础工作;希望广东学者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使广东学术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为广东和我国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现将出席论坛部分代表的发言摘登于下,以飨读者。

  范印华:时代新潮的重要贡献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原副政委、解放军报社原社长,中将范印华:新著《海洋社会学》文化内涵相当丰富,与范英主编、1990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精神文明学论纲》一样,是学术研究的重大创新性成果,为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可以说,是领时代之新潮,开风气之先河。新著属于文化精品,研究视角独到新颖,是对文化强国、海洋强国的重要贡献。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迄今为止,不少人仍然缺乏应有的海洋意识和海防观念。例如,中国人发现美洲大陆早于哥伦布70年,郑和是环游世界第一人,中国人发现澳洲和南极洲比库克船长早350年。但是,有些人却简单地否定了这些史实。更为严重的是,现在还有些人只知道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不知道或者不愿意承认中国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广东是中国的海洋大省,广东的学者不仅关注海洋研究,而且把研究视角聚焦于人们关注较少的海洋社会,其研究内容系统深入,最大特色就在于它从整个社会有机体的大社会概念出发,来研究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军事、海洋外交、海洋法规等各类问题及其相互关联,建构起了大社会学基础之上的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在国内社会学学科领域独树一帜。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真理性认识的坚持,也是社会学学科领域在新时代条件下因应时势的重大理论创新。

  田 丰:历史使命的自觉肩负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研究员田丰:3年前,以范英研究员为核心的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和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本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肩负学术发展和学术创新的历史使命,以敏鋭的学术眼光,开始研讨海洋社会学的相关论题。

  新著既是对30多年前广东原创的意识社会学(精神文明学)的具体应用和移植演化,也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论创设社会学领域新兴学科的一次创新性飞跃。

  新著架构宏大,比较全面、深入地论说了海洋社会学诞生的时代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海洋社会学主轴的历史维度、重心维度、主体维度和实用维度,海洋社会学总体时空、总体领域、总体人际和总体平衡的特性,从而初步确证了新兴海洋社会学学科诞生的客观必然性和时代价值。

  新著从社会管理的七大层面分别论述海洋社会与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军事、海洋外交和海洋法规的互动关系,从海洋社会的全面开发、综合利用、科学保护和总体建设等来论析海洋强国、强省的战略内容和战略原则等,尤为难能可贵。

  新著内容丰富,结构完整,视野开阔,善于创新,堪称国内外社会学领域的大手笔。新著不仅是具有世界普适意义的学科创新成果,而且对广东社会科学界在海洋社会建设领域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谘询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葛洪泽:拳拳之心的时代壮歌

  《求是》杂志社编委、编审葛洪泽:收到范英先生等寄来的新著《海洋社会学》,但见洋洋洒洒60多万言,不禁为之高兴;初读粗读之后,更觉心潮激荡,即填词一首,曰《望海潮·读〈读海洋社会学〉》,谨贺新著首发和相关论坛的召开:

  云海茫茫,水天无限,自古望洋兴叹。智者乐水,渔歌唱晚,海洋人类家园。丝绸海路艰。船队雾中行,把舵罗盘。郑和壮举往矣,至今留美谈。

  海洋社会学建。赖范英主持,共襄群贤。五部谋篇,四易其稿,拳拳之心可鉴。陆海有主权。看南海风云,时起波澜。方针不变,搁置争议谋发展。  壬辰三月。

  范国强:范公精神的真实写照

  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常务所长、教授范国强:所谓范公精神,就是指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范仲淹(世称“范文正公”)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与担当精神。范公精神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作为范仲淹的后人,范英早在30多年前就以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勇于担当的精神,组织一批学者编写《精神文明学论纲》。该著作标志着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在广东的诞生,曾在国内产生强烈反响,现在精神文明学已成为广东文化强省重点培育的特色学科。

  作为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范英现在又睿智地发现海洋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国家的和全人类的重要利益之所在。他带领广东学者隆重推出的新著《海洋社会学》,不仅立足于中国国家利益、中华民族利益和中国人民的利益,而且能够从宏观的大社会来思考海洋问题,从全人类整体利益的角度来揭示海洋社会的发展规律,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合理开发和平利用海洋提供理论指导,因而同样堪称传承范公精神的精品佳作。

  值得注意的是,范英组织编写的中国精神文明学(也即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既没有纳入国家或省部级课题基金,也没有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但却坚持了30多年,推出了近50部著作,为广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理论骨干人才。范英等广东学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无疑也是范公精神真实与生动的写照。 

  戢斗勇:海洋强国的有机契合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主编、研究员戢斗勇:《海洋社会学》(以下简称“范着”)首先与海洋强国呼唤相契合。但凡要跻身强国俱乐部,通常先要成为海洋强国,尤其在现时代,海洋不仅意味着资源和市场,还代表着开放和希望,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成为海洋强国是现代强国的必由之路。范着抓住了海洋强国呼唤的契机,写出了目前分量厚重、体系完备的鸿篇巨制,反映了中国的崛起催生出海洋意识觉醒和着者站在海洋强国建设时代潮流前列起引领作用的价值所在。

  其次,范着与海洋强国战略相契合。中国海洋强国的建设不仅仅是军事意义上海军的建设,而是以海洋军事为保障、以海洋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实力的提升。中国的海洋强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走的是和平发展、综合发展之路。范着站在战略高度,其学科体系的创新不仅使得海洋社会学更为科学,而且凸现了海洋社会学实践性本质,客观上为海洋强国的建设进行了科学的论证和理论的服务,起到学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最后,范着与海洋强国地位相契合。范着在海洋社会学形成发展史上具有的重要地位,不仅表现为上述范着创新的一门宏观社会学体系方面,还突出地表现为克服海洋强国建设存在的不足而开出疗救之方。尤其从“大社会”视野出发,不仅可以看出离海洋强国的许多差距,而且还可以发现海洋强国建设上许多新的问题和障碍。可见海洋社会学与海洋强国建设的一路同行,必将成为叱咤风云的显学。

  唐孝祥:海洋强省的理论基石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唐孝祥:《海洋社会学》以“俯察鱼龙,阔论水域,东南西北收眼底;细品珍奇,宏观海图,经纬纵横布全局”的学术眼光和理论胆识做了全新的系统论述,堪称海洋强省的理论基石。

  特别是一论生力,指出“海洋环境就是海洋社会的生力摇篮”。二论物力,指出“海洋经济就是海洋社会的物力根基”。三论权力,指出“海洋政治就是海洋社会的权力指向”。四论智力,指出“海洋文化就是海洋社会的智力聚焦”。五论武力,指出“海洋军事就是海洋社会的武力后盾”。六论和力,指出“海洋外交就是海洋社会的和力桥梁”。七论制力,指出“海洋法规就是海洋社会的制力天平”。上述海洋社会管理七种力的全面阐释,表明作者对海洋社会主要范畴和主要领域深刻而清晰的认识。

  此外,《海洋社会学》还在第十五章至第十八章中,从海洋活动的主体维度分别对海洋个体、海洋群体、海洋组织和海洋社区及其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作了探讨,在第十九章至第二十二章,则从海洋活动的实用维度即海洋资源、海洋价值、海洋生态和海洋建设及其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论说,进一步拓展了关于海洋强省建设的理论视野,深化了关于海洋强省建设的战略思路。这些都是广东今后在建设海洋强省中必需高度重视的基础理论。

  黎宏河:理论前沿的又一巨著

  中国文化报社总编室副主任黎宏河:《海洋社会学》不仅切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和广东推出的文化强省、海洋经济强省的发展规划,而且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和高屋建瓴的战略思维,特别是切合岭南文化在本质上是海洋文化的特性。

  《淮南子·人间训》中说:“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这里所说的“陆事寡而水事众”,意味着在同水、陆的关系中,岭南人与水的关系更为密切。岭南上古时代以渔猎为主,大量的贝丘遗址说明以海产为食;中古时期,在吸纳、消融中原文化的同时,海上贸易不断发展并趋向繁荣鼎盛;近代,始有现代意义港口的开辟并作为初步海滨资源的开发,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益加强烈。正是由于岭南居南海之滨,有漫长的海岸线,具有海洋文化善为人先、开放兼容的特质,岭南文化才富有生机与活力,在中国地域文化中独树一帜。

  可见,新著从海洋文化研究入手,显然找准了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切入口,抓住了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要义。因此,广东对海洋文化的研究就理所当然地抢占了先机,充分表明广东社会科学界又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沿。

  丁晋清:南粤再涌的特色学科

  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丁晋清:无论从学科前沿,还是从研究基础上讲,广东推出的《海洋社会学》都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很值得学界开拓的学术新空间和新增长点。

  广东作为海洋大省和经济强省,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和条件,把海洋社会学发展成为广东人文社会科学的又一优长学科、特色学科。打造“理论粤军”、 建设“学术强省”是我省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省委、省政府今后将大力推进的一项重要工程。理论处将根据上级的工作部署,一如既往地积极扶植培育我省特色学科和优长学科,并关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

  《海洋社会学》的创设出版恰逢其时。书中关于海洋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法规和环境等方面及其互动关系的精湛见解,关于海洋个体、群体、组织和社区,关于海洋资源、生态和建设等及其互动关系的全面阐析,为当下的广东海洋问题乃至岭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多维的思路,具有创新性和启发性的重要意义。

  王 宁:佐证学科的解释之力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系系主任、教授王宁:如今,各门学科研究对象的区分越来越模糊,相互交叉越来越厉害,而能把研究相同对象的各学科加以区分的,不是研究对象的不同,而是研究视角、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的独特性。一门学科越是具有解释力,它所能研究的领域就越宽广。现在,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已经大大超越传统的研究领域介入一些新领域。社会学把研究的触角伸展到新的领域,不但证明它自身在发展,而且也证明它的解释力得到越来越多研究领域的检验。

  新著《海洋社会学》就是证明和检验社会学解释力的一部鸿篇巨制。它把我们社会学传统的研究边际从陆地社会扩展到了海洋社会。可以说,以往的社会学研究往往囿于大陆情结,只关注陆地社会,而忽略了海洋社会的存在。这种对海洋社会的冷漠持续时间之久,不能不让我们反省内心的无意识深处的海洋恐惧症和海洋冷漠症。与海洋自然打交道,同与山地或沙漠等陆地自然打交道,不但在手段和方式上不同,而且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特征、生活方式、组织文化和社区结构。把人类在与海洋的互动和交换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人格、文化、组织和社区的特征进行社会学的研究,就会提供许多囿于陆地社会之视野的研究而难以发现的许多秘密。

  新著《海洋社会学》视野开阔,体系全面,内容丰富,概念严密,命题精新,资料详实,条理清晰,思想深邃。作为首部系统的海洋社会学学科专著和学科教科书,它直接充当导游的角色,让我们在海洋社会的风景中流连忘返。

  谢俊贵:海洋学科的一朵奇葩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社会学系教授谢俊贵:《海洋社会学》是海洋学科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

  一、紧跟了当今海洋世纪的社会发展进程,因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所在,是国家甚至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

  二、适应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学科支撑需要,因为海洋强国离不开强健的海洋社会和海洋文化;

  三、表明瞭广东学科发展扎根本土的特色,因为广东是一个沿海大省,海岸线长,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长期生活在海里或以海为生的人口众多,同时还有很多的辽阔海疆的保卫者和繁荣海疆的建设者;

  四、反映了当今科学发展的交叉融合特性,因为交叉学科的发展已对人类科学发展产生巨大推进作用,到非交叉元学科进一步走向成熟的21世纪,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已成为知识创新的主战场;

  五、体现了当今科学研究的协同攻关要求,因为广东组成了庞大的跨学科团队进行协同攻关,形成了横跨海洋学科和社会学学科、甚或可说是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大学科建构。

  该着的面世,作为海洋学科的一朵奇葩必将鲜艳夺目、光彩照人。

  李保平:全新体系的四大特色

  广东金融学院公共管理系副主任、教授李保平:《海洋社会学》就体系而言,可用“整体全新”四字概括:

  一是全面性。该着不是建立包罗万象的内容体系,也不是搞成芝麻緑荳、眉毛胡子都可以装的大箩筐,而是着重理论内容的根本性、概念外延的整体性以及主题范畴的延展性。例如书中关于“六大文明”建设的系统观点,是本书主编范英研究员从20世纪末起就一直研究使用的,更为构建博大精深的《海洋社会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是系统性。该着十分注重从结构与层次上,处理好整体内容与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各组成部分(要素)之间的联结和功能的发挥,在强调系统结构性的同时更进一步重视系统的层次性,深入挖掘系统的各部分、层次和维度自身要素的潜能,带给读者的是一种“登楼望远”的清新感受。

  三是互动性。该着借鉴戴维·波普诺关于社会学的著名定义,将“互动关系”看作核心对象,十分强调互动关系的客观结构特征,并在体系构建上紧紧盯住“互动关系”这一核心不放松,以界定研究对象、厘准概念范畴、甄别关系层次、梳理主轴维度、明确领域问题、统一逻辑历史、结合理论实际、构建体系架构,从而为人们认识海洋社会的奥妙提供了科学认识的理论工具。

  四是持续性。该着最为明显的是在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主轴和总体上,为该学科诸多子学科的孕育与生长预留了相当宽广的空间与领域,从而成为与时俱进、永不枯竭的基础支撑和动力源泉,其学科母体的持续常青便是必然。

  严考亮:概念命题的透彻精新

  广东警官学院教授严考亮:综览全书可以清楚地看到,对涉及的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概念,大都作了一家之言的新颖界定。

  例如对“社会”和“海洋社会学”的界定,突破了西方和中国社会学界一直流行的“小社会”的局限,将“大社会”为其理论创设和发展的逻辑起点,把海洋社会建设中的“社会”看成是处在自然界之中的“人类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认为“海洋社会学”就是“研究海洋社会自身及其与人类共进退的一门分支社会学”。基于上述观点,该书说的“社会建设”概念便是指“人类对自己所处的整个社会及其各个领域的文明状态进行交错综合的以人为本的实践”。这一全新概念所讲的“社会建设”,正如作者所指,起码包括社会物质文明、社会精神文明、社会政治文明、社会法制文明、社会人种文明和社会生态文明等六大块的建设。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建设系统的认识。以此来研究和分析海洋社会建设的总体内涵,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准。

  又如,该书还通过各章章名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概念,进一步诠释了海洋社会学的众多命题。其中的“内在变迁——源远流长”,“外在关照——手足情深”,“人类属性——同此凉热”,“海洋环境——生力摇篮”,“海洋经济——物力根基”,“海洋政治——权力指向”,“海洋文化——智力聚焦”,“海洋军事——武力后盾”,“海洋外交——和力桥梁”,“海洋法规——制力天平”,“海洋个体——有机细胞”,“海洋群体——天然主宰”,“海洋组织——公共用器”,“海洋社区——栖息家园”,等等,这些透彻精新的学术概念和理论命题,勾勒了该学科的基本轮廓,充分体现了入木三分和生动活泼的学术表达方式。

  夏俊杰:言人未言的胆识并美

  深圳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主任、教授夏俊杰:该着是部言人未言、有胆有识的学科标志性成果。

  第一,具有善于言人未言的胆略与胆量。以往人们对海洋方面的探讨仅用小社会学的有限理论而无法作出微观、中观、宏观、综观并举的解释与预见,该着则从大社会学来构建学科体系,充分表明瞭海洋社会学作为海洋学的特有功用而显示其胆略。同时,它表现为对马克思社会系统观的崭新演绎,以“兼收并蓄”的研究方法建立的学科范式,无疑是一场中外社会学的重大变革,没有胆量决难承当。

  第二,具有善于言人未言的见识与才识。该着基于海洋研究中存在的诸多缺陷与不足而孕育生成,无疑是广东学界同仁远见卓识的证明。其全局构思巧妙精到,体系框架宏大完整,内在逻辑层次严谨,内容编排周密有序,行文表意简明精炼,特别是匠心独运地以四大维度(层次)、18种互动关系(主题)巧妙地规避了很多理论著作及教材常见的缺乏内在主线的弊端。

  第三,是胆与识的相互结合。首先是突破与领先相结合。例如书中第一章对学术界同仁争论的问题均如实作了介绍,同时也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其中一系列全新命题的表述与定位,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美学的意味,完全不是那种生搬硬套、死板僵化的界说和文风所能达到的。其次是实践性与前瞻性相结合。该着特别探讨海洋资源、海洋生态等之于海洋社会的实用价值、现存问题和开发、利用、保护的基本方略便很明显。再次,该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自始至终贯穿期间,“高歌人本”,“感恩海洋”,正是该着高度自觉的人本意识和人本心声。

  王雨磊:出奇制胜的运筹帷幄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术研究》社会学编辑王雨磊:该书第一个出奇制胜之处是,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人们对海洋社会研究范围不确定,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研究概念不一致,研究方法较单一等一系列问题,逐步从宏观、中观、微观和综观方面都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致用方法,为读者别出心裁地展示了海洋社会学应有的学术面目。

  该书第二个出奇制胜之处是,费孝通先生曾经提出一个“破筐”理论。但是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社会学并非只是研究剩余领域,而是应该主动出击,寻找广泛的学科视野,建立更为宏大的学科认同。该书可说已经成功地作了尝试,为中外开辟泛舟社会学找到了又一个广阔的新天地。

  该书第三个出奇制胜之处是,它为我们改写民族文明、寻找历史变局找到了一个契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因为闭关锁国才脱离于海洋文明之外。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我们应该如该书一样,为中国投入海洋文明的怀抱作出应有的贡献。

  该书第四个出奇制胜之处是,它为我国新时期海洋国防事业和海洋发展战略思考作出了理论贡献。保护和开发好我国海洋不仅对于国民经济具有重大作用,对于国防事业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该书从大社会学视角对海洋国防和海洋发展战略等进行了一系列有深度、有广度和历史跨度的综合研究,其理论贡献显而易见。

  郑孟煊:章引联句的独特功用

  中共清远市委党校教授郑孟煊:有学者指出,科学(逻辑)与艺术(形象)似一座高山之两侧,各自由底部向上攀登,而在顶峰相互结合。这就形象地说明,只有重视两者的结合才能有高水平的智慧果实。《海洋社会学》专门撰有22章的“章引”联词,正是一种科学与艺术相互结合的创举。

  一是提起要义,画龙点睛。章引联词简洁优雅,起着对该章要义的先声和概括功效。比如,该书开篇的章引用“干坤运转,大势趋求,崭新学说初长成”之句,恰当地、艺术地表明该章“时代的呼唤——海洋社会学应运而生”的内涵,使读者很快抓准本章的要义与特点。

  二是启迪联想,引发互动。比如第五章阐述海洋社会内在变迁的章引云:“长空漠漠,星转斗移,嫦娥吴刚觅奥秘”,使读者可能会想到海连天,天连海,人类与天海之间源远流长,奥秘无穷,“天人合一”,“人海合一”……

  三是产生美感,增强读趣。该书是部学术专著,加入了中华诗词、对联形式的章引,如对海洋文化论述的“云蒸霞蔚,五彩斑斓,虹浪连地开艳葩;风奇俗异,渔歌悠扬,信仰精神寄海魂”,仅30个字,更能激发起读者对此章阅读的兴趣,从而感到海洋文化的多样与灿烂。《海洋社会学》全书章引联词总共600余字,还不到整部著作字数的千分之一,但它起着提纲掣领、启发思维、引导深读的作用值得称赞。

  刘小龙:专著教材的同步范式

  广东药学院人文社科部讲师、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刘小龙:新著《海洋社会学》是学科专著与学科教材之双重典范。

  一是纲举目张,深入浅出,全面丰富的理论内涵与生动活泼的叙述方式相结合。新著从大社会的视角切入,勾勒了内涵全面丰富的学科专著的轮廓;同时对学科重要概念和理论范畴都能以入木三分的词语加以诠释,体现了通俗易懂的教材品格。

  二是体系完善,环环相扣,科学合理的主体架构与层次分明的教材秩序相融合。新著规划了海洋社会学的学科体系架构,紧扣研究对象从总论到分论逐步展开,是一部资料翔实、论证充分的学科专著;同时,新著各章、节、目标题字数大致工整,所设的章、节、目及子目统一按照“一、三、四、四制”编排,参考文献标注规范,每章后面都附有提示学习内容的思考题目,与教学的需要高度契合。

  三是主次明确,预留有致,学科母体的学术定位与易于把握的教材风格相辉映。新著揭示研究对象之主轴,构建学科研究的主要骨架,使其得以成为学科之母体,但也为一系列子学科的孕育预留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新著既突出研究海洋社会的主题所在、根本所在和一般所在,又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充分体现了学科专著作为与学科教材并行并重之时所要兼顾的特色。

  陈 伟:中国气派的开拓尝试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主任、教授陈伟:新著彰显了具有中华文化品格和时代特征的理论视野、治学态度、价值取向、实践使命,以及令人信服的恢宏气概,其中国气派浓重、鲜明、突出。

  一是具有中国气派之全球视野。例如,新著崇尚世界海洋社会的和平;反对世界海洋社会的霸权;倡导世界海洋社会的互利。

  二是具有中国气派之学科构建。例如,新著着重整体的各部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在原创性探索之中,展示出“中国式创造”的风采,与国人从全局到局部的思维方式相吻合。

  三是具有中国气派之团队历练。新著的创作团队是历经三十多年艰苦磨练形成的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无私奉献精神的精英团队,各方面已赢得国内同行和社会各界不少的赞赏和肯定。

  四是具有中国气派之写作形式。新著配有昭示各章要义的诗词联句,寓意深刻,充满中国式的灰谐和意象,使人耳目一新,具有中式韵味和浓烈的社会学本土气息。

  五是具有中国气派之薪火传承。新著不仅具有浓厚的根系本土的岭南文化特色,而且体现着圆融东西、兼收并蓄的海洋文化理路,在与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因缘际会”中,通过吸收异质文化精华使岭南文化得到优化、升华与传承,这也是厚实的中国情结的重要表征。 

  崔 凤:学科建设的高铁之感

  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筹)负责人、中国海洋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崔凤:《海洋社会学》终于出版了,我首先代表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筹)向范老(范英)以及广东社会学界表示祝贺。

  国内社会学者关注海洋社会学虽有十年之久,但在2006年之前,只有几个人提出和回答为什么要搞海洋社会学等问题,直到2006年和2009年才有一些研究成果出来。2009年7月,由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同年3月成立)发起,广东海洋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在西安召开的中国社会学年会上联合主办了“中国海洋社会变迁与海洋社会学学科建设”论坛。因此,我和范老成了忘年交,并拜读了范老关于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架构初步设想的论文。从2009年到现在,我们在中国社会学会年会上连续举办海洋社会学论坛,范老都提交了文章。2010年在哈尔滨召开的中国社会学会年会上,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正式筹备。但该专业委员会还处于民政部注册阶段,批不下来。

  现在,我们欣喜地迎来了范老等人的这部著作,在民政部注册成功,应该是铁板钉钉的事。我觉得,原来我们坐的是“普列”,后来我们坐了一段“动车”,现在则有坐上了“高铁”的感觉。坐“高铁”就得从广东新著《海洋社会学》开始,这部著作标志着国内海洋社会学学科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庄安正:蓝史新开的一片天地

  江苏省南通大学文学院历史学教授庄安正:广东新著《海洋社会学》的出版,将引导历史学者提高对中华民族开发海洋久远历史的关注度,为中国21世纪面临的海洋世纪开辟出历史学研究中的一片新天地。

  人类历史是一部蓝色的历史,近代之前,中国便是一个海洋大国与海洋强国。但是,有些历史学者至今仍喻西方文明为蓝色文明,中国文明则为黄色文明,对当下的海洋社会变迁与转型研究的回应非常有限。从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与海洋强国的久远历史中挖掘出中华先人探索海洋,利用海洋,与海洋和谐相处的历史经验为现实服务,是历史学者现在面临的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广东新著《海洋社会学》对于历史学者还有更重要的启迪。例如,有关海洋社会人类属性方面的论述,为历史学者参与研究提供了学术上的认同与支撑;所构建的学科体系架构,为历史学者参与海洋社会领域研究提供了具体指向;所显示的新兴交叉学科与综合学科的性质,触动历史学者在参与研究过程中思考与解决诸多学术上的新问题。

  21世纪即海洋世纪已经到来,广东学者为迎接新世纪到来在海洋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已经遥遥领先,范英研究团队已成为一支冲锋在前的劲旅。我认为,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都应以此为学习榜样,急起直追,以推进对中国海洋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骆 瑜 刘 清 陆 红)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