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洋社会学:理论粤军之奉献

  【内容提要】《海洋社会学》一书秉承了广东原创精神文明学的扎根实践、学用结合、开拓创新的独特理论品格,开辟了海洋社会学理论研究新领域,构建了海洋社会学学科理论新体系,提升了海洋社会学理论研究服务社会的新境界,成为理论粤军向“文化强国”、“海洋强国”发展战略献礼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1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理论创新则是专家学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也是其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特有方式。近日,广东学人推出的的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第43部的《海洋社会学》隆重出版,该书秉承了广东原创的精神文明学扎根实践、学用结合、开拓创新的独特理论品格,开辟了海洋社会学理论研究新领域,构建了海洋社会学学科理论新体系,提升了海洋社会学理论研究新境界,成为理论粤军向“文化强国”、“海洋强国”发展战略献礼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一、开辟了海洋社会学理论研究新领域

  首先,《海洋社会学》回应了开拓海洋社会学理论研究新领域的时代需求。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随着海洋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海洋强国”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海洋社会学也因之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关注的研究新课题。但遗憾的是,纵观之前有关海洋社会的研究成果,对于海洋社会学的含义特征、学科属性、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方面的理解比较简单,整体的研究尚处于非常零散的状态。〔2 〕这种零敲碎打、孤军作战的分散式研究使得海洋社会学的研究进展缓慢,形不成辐射力和凝聚力,远远不能满足“海洋强国”发展战略的时代呼唤,社会期盼着海洋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和研究领域的创新拓展。面对这种呼唤和期盼,广东学人以“敢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开拓了海洋社会学这一研究领域,构建了海洋社会学理论框架,历时3年,最终完成了《海洋社会学》一书,回应了所面临的国际海权争夺日益激烈、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日益紧迫的时代课题。凭藉着宽广的理论视野、扎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的研究方法、团结的理论队伍、无畏的理论勇气、创新的理论精神,广东学人奠定了《海洋社会学》一书在本研究领域的独创领先地位,对海洋社会学的学科定位、内涵界定、研究范畴、功能作用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填补了国内外对海洋社会学进行系统研究的理论空白,完成了运用社会学视角探讨海洋奥秘的拓展性论著,开辟了海洋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新天地。

  其次,《海洋社会学》以宽广的理论视野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把握海洋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般而言,一门新兴学科的奠基之作需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核心的理论范畴、严谨的学科体系和科学的研究方法等基本要素。《海洋社会学》作为一部兼具学科奠基性与开拓性特征的研究专著,依据“社会学是对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的原则和方法,紧紧扣住海洋社会这一研究对象,开宗明义地对海洋社会学进行最基本的界定──提出“海洋社会学就是研究海洋社会自身及其与人类共进退的一门分支社会学”,以这一基本概念为前提,从主轴的历史维度、重心维度、主体维度和实用维度四个层次阐述了何谓海洋社会,以及海洋社会内在系统的发展、演变规律和功能作用。这种围遶“海洋社会学”的特定研究对象,从总论到分论有序展开的研究思路,体现了既视野开阔又重点突出,既内容丰富又逻辑严密的特点,从而构筑起海洋社会学主题鲜明、视野开阔、层次清晰的研究领域;同时海洋社会学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是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既强调逻辑的系统性,又突出专题的独特性,这已成为海洋社会学研究的独特之处。

  再次,《海洋社会学》明确了核心的理论范畴,构建了海洋社会学的学科母体,为子学科研究预留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海洋社会学》提出了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军事、海洋外交和海洋法规等主要范畴和主要领域,并对其内涵进行了科学界定,使其成为支撑海洋社会学理论的主要框架。这些范畴以海洋社会学为母体,孕育着海洋环境社会学、海洋经济社会学、海洋政治社会学、海洋文化社会学、海洋军事社会学、海洋外交社会学和海洋法规社会学等子学科,并预示着其发展的远大前景。诚如作者所言:“正如海洋社会学不能跳过社会学一样,海洋环境社会学等也絶不可能跳过海洋社会学。在海洋社会学尚未成形之前,谈论任何海洋环境社会学等都只是一种臆想。”〔3 〕

  二、构建了海洋社会学学科理论的新体系

  首先,构建海洋社会学理论体系是一项紧迫的学术重任。目前学界关于海洋研究的比较成熟的学科主要是自然科学,而从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从社会学视角研究海洋社会的学科尚处探索之中。尽管杨国桢、庞玉珍、崔凤、张开城、宁波等学者对“什么是海洋社会学”进行了一些探讨,出版的《海洋与社会:海洋社会学初探》、《海洋社会学与海洋社会建设研究》等著作也对学科理论进行了初步研究建设,但总体而言,尚缺乏从整体上构建海洋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即使是以专著为形式的成果,也因结构较为松散,体系不够完善,难以作为严格意义上的学科理论研究的代表作。因而,构建科学系统的海洋社会学理论体系,成为推进海洋社会学研究、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广东学人为实现“海洋强国”战略所作出的理论贡献。

  其次,《海洋社会学》体现了构建新兴学科理论体系的两条重要原则。广东学人在创建海洋社会学理论体系过程中坚持了两条基本原则:一是特殊性原则。要看某一现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即要对“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进行研究。二是联系性原则。既要“分析单个的运动形态”,又要分析一系列与之“互相关联和互相转变的运动形态”,还要“依据其内部固有”的次序和排列来进行分类。〔4 〕这两条原则在《海洋社会学》理论体系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范英先生曾指出:“凡历史演进中尤其是现代的人类社会,不管是陆地社会还是海洋社会,都有社会的环境、社会的经济、社会的政治、社会的文化、社会的军事、社会的外交、社会的法规等构成要素。作为海洋社会学,它正如陆地社会学要研究陆地社会的全局关系一样,无疑要研究海洋社会的全局关系。”〔5 〕由此,《海洋社会学》理论体系是从“大社会”的视角作为切入点,既注重对海洋社会内在的变迁规律的研究,又从海洋与陆地互动、海洋社会与人的主体性互动、海洋社会与海洋环境互动等关系中把握研究对象,构建理论体系,从而突破了以往海洋社会学研究的狭隘眼界和静态方法,构建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视野开阔、注重发展变化的科学理论体系。

  再次,《海洋社会学》构建了主题明确、逻辑严密的学科理论“大厦”。《海洋社会学》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规划了海洋社会学的理论体系架构,形成了由总论到分论、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理论体系。在总论部分阐述了海洋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前期准备、研究对象的界定和主要分类、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这四章是建构海洋社会学理论体系的总纲目,为后文分论海洋社会学的四个层面特定研究内容奠定了理论基础。分论部分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研究海洋社会的内在变迁、外在关照和人类属性等及其互动关系;第二层次主要研究海洋社会与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军事、海洋外交和海洋法规等及其互动关系;第三层次主要是研究海洋社会与海洋个体、海洋群体、海洋组织和海洋社区等及其互动关系;第四层次主要是研究海洋社会与海洋资源、海洋价值、海洋生态和海洋建设等及其互动关系。其中总论部分构筑了海洋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基石”;分论部分各章则是在理论“基石”基础上,对学科研究领域的外延拓展。从整体上来看,各章之间互为依存,共同构筑了一座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系统全面的海洋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大厦”。

  三、提升了海洋社会学理论服务社会功能的新境界

  首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发挥理论服务社会功能是广东学人一贯的研究风骨。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学人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实践品格,在长期的理论耕耘中形成了既注重深厚的学术积累,也重视从实践中求取真知,永远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做文章的研究特点。〔6 〕由广东学人撰写的《海洋社会学》,就是一部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紧紧抓住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热点和重点进行研究,从而提升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服务社会功能的新境界。《海洋社会学》一书做到了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充实理论,发挥了理论服务社会的功能,又从新的角度深化学科的理论体系,使理论服务社会的功能达到了新境界,从而使得《海洋社会学》一书彻底摆脱了脱离实践的学究味道和轻慢学术的衙门习气,体现了海洋社会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反映了理论来自实践、理论服务实践、理论深化于实践的独特的学术特色。

  其次,《海洋社会学》为中国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提供了理论模式和话语权。21世纪无疑是海洋的世纪,世界各国纷纷把目光投向海洋,将海洋视作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视作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斗争的重要舞台,海权争端日益激烈,海洋资源利用日益频繁,海洋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面对这种形势,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应当提出怎样的海洋理论、表达怎样的独特话语?《海洋社会学》可以说在这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尝试,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理论、表达了中国式的海洋话语。譬如,书中提出了“和谐海洋”、“人与海洋和谐相处”、“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等重要观念,这与我们国家所倡导的“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可持续发展”等发展战略,保持瞭高度一致,同时又是对这些发展战略的细化和深化,尤其是该书最后一章“以人为本的海洋社会建设原则”,将“以人为本”作为海洋社会建设的根本原则并指出其具体路径,为构建体现中国风格、表达中国话语的海洋社会学提供了重要的范式。

  最后,《海洋社会学》为建设海洋社会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和资政参考。海洋社会学的理论研究最终目的是推动“海洋强国”战略的实现,是“文化强国”战略的具体体现。为此,《海洋社会学》一书并不满足于构建理论体系,而是更侧重于服务实践、指导实践,为更好地建设海洋社会学提出了诸多意义深远的理论课题,并为有关政府部门进行海洋社会建设提供了资政参考。譬如,该书的第五部分专门探讨海洋社会学的实用维度,分别对海洋资源、海洋价值、海洋生态和海洋建设及其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论述,提出对海洋社会资源的开发要坚持系统性原则、持续性原则、科技性原则与和谐性原则,倡导树立人海和谐共进的生态文明观、维护海洋社会生态系统的综合平衡、构建海洋社会生态保护的运行机制、实现海陆生态的科学协调持续发展。明确了海洋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合理利用、开发保护和建设海洋。诸如此类的理论提出和实践创意,对于海洋社会学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吕 志:广东药学院人文社科部主任、教授,刘小龙:广东药学院人文社科部讲师)

          

  注释:

  〔1〕《列宁选集》第3版,第109页。

  〔2〕范英、江立平主编:《海洋社会学》,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56页。

  〔3〕范英、江立平主编:《海洋社会学》,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9页。

  〔4〕范英、刘小敏、董玉整主编:《回眸一笑百媚生——三评广东原创的精神文明学》,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30页。

  〔5〕范英:《海洋社会学体系之我见》,《文明与社会》,2010年7月1日。

  〔6〕范英、刘小敏、董玉整主编:《回眸一笑百媚生——三评广东原创的精神文明学》,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13页。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