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洋社会学:海洋经济之推手

  【内容提要】基于对《海洋社会学》的学习,本文围遶如何树立海洋社会意识,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谈了四个方面的读后感,认为海洋社会学的构建,将推动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有幸拜读了广东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会长范英、副会长江立平等主编的《海洋社会学》一书,深感这部凝结着近80位编委和作者们3年心血的鸿篇大作的厚重。22章、66万字建构了海洋社会学的体系框架,阐述了海洋社会学学科的主要内容。确如编者们所希望的“本书既是一部海洋社会学的学科性著作,又是一部实验性教材”,书中的知识内容让我这个社会学的“门外汉”借机补了一次课。本书从整体、统一的视角,以海洋社会的理念和意识构建了海洋社会学框架,这对于当前中国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实施可谓适逢其需,将使我们树立海洋社会意识,推动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海洋经济,要树立海洋社会意识

   海洋社会学的创立和构建,让我们树立了海洋社会意识:(1)海洋经济是海洋社会学研究主轴的重心维度之一。《海洋社会学》基于戴维·波普诺(1999年)所提出的“社会学是对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及其他相关理论,确立了四个层次的研究对象。第一个层次主要包括海洋社会的内在变迁、海洋社会的外在关照、海洋社会的人类属性及其分别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等内容;第二层次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军事、海洋外交、海洋法规及其分别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第三层次主要包括海洋个体、海洋群体、海洋组织和海洋社区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第四层次主要包括海洋资源、海洋价值、海洋生态、海洋建设及其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由此可见,海洋社会学以海洋社会的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其中,第二层次是海洋社会学研究主轴的重心维度。〔1 〕海洋经济是以海洋环境为依托的,同时又是海洋政治、文化、军事、外交和海洋法规等赖以存在的物力根基,还是海洋个体和群体、海洋组织和海洋社区发展的物力支撑。〔2 〕

   海洋社会就是海洋经济的社会。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共生共荣。海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参与,因而具有人类社会的自然属性。同时,也具有陆地社会人类属性的社会属性,即“海洋社会中人与人通过劳动建立起来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以及由海洋崇拜、海洋文化等组成的意识范畴”。〔3 〕海洋经济是海洋社会的物力根基,是海洋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的总和;是人类社会经济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4 〕

   海洋社会是一个社会生态系统,要遵循海洋社会生态科学保护的原则。在这个生态社会系统中,虽然人类作为海洋个体和群体创造、影响着海洋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主宰着海洋社会,但人类只是这个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要认识到海洋社会具有均衡性,人类要关爱海洋自然环境,善待海洋资源和空间,树立人海和谐共进的生态文明观念,维护海洋社会生态系统的综合平衡,要构建海洋社会生态保护的运行机制,实现海陆生态的科学协调持续发展。〔5 〕

   作为人类对海洋战略价值和作用的反映和认识的海洋意识是被不断发展强化的。随着陆地社会资源的日益短缺、环境日益被破坏、人口不断增多,沿海发达国家于20世纪中期以后陆续形成了海洋是可持续发展宝贵财富的海洋国土意识。海洋社会学的创立和发展,有利于中国建立海洋意识,有利于人们深入发现海洋社会,把握和建设海洋社会,有利于我们树立海洋社会意识,发展海洋经济。

   树立海洋社会意识,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21世纪是海洋经济的时代。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本国的战略重点。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进入加快转变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包括海洋产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中国已经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以及进一步加强海洋工作的要求。2011年,沿海省份一系列海洋发展战略被国家批复,比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以及《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中国基本形成了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为代表的“3+N”中国沿海经济区发展布局。树立海洋社会意识,将有利于我们落实这些战略规划,在保障海洋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基础上,确保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树立海洋社会科学发展观,推动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将海洋资源、空间的开发利用视为海洋社会活动之一,将海洋经济活动视为海洋社会活动的一部分,树立这样的海洋社会意识,有利于我们树立海洋社会科学发展观。树立海洋社会的海洋生态自然属性的意识,研究如何在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又保护好海洋资源环境,这是海洋社会学提出的一个时代性课题。当前,世界渔业资源过度开发捕捞、海洋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对人类开发海洋渔业资源情况的统计结果显示:只有3%的海洋渔业储量没有得到足够的开发,21%的渔业储量正被适度开发,即还能够提升开发量的渔业储量只占24%;而52%的渔业储量已被完全开发,不能再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更为严重的是,24%的渔业储量已被过度开发,其中7%的渔业储量已枯竭。世界粮农组织的统计结果还显示,占开发总量30%的10种最大的渔业物种中,有7种处于完全被开发或枯竭状态。中国目前也面临严峻的渔业资源过度捕捞、海洋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如:局部渔业水域受到污染,天然渔场形不成鱼汛,海洋珍稀物种减少,海洋生态系统受损严重。面对当前严重的世界渔业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如何确保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构建一个和谐的海洋社会?这是世界各国必须研究的紧迫课题。

  《海洋社会学》指出,建设和谐海洋,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中国海洋经济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发展的同时保护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这需要我们培育和充实具有海洋社会特色的海洋意识、观念、视野和相关理论。因此,需要强化海洋社会学研究,树立海洋社会的科学发展观,以推动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树立整体、系统的海洋经济发展观,促进海洋经济协调发展

  依据经济学对经济研究范围大小的分类方法,《海洋社会学》把海洋经济分为海洋综观经济、海洋宏观经济、海洋产业经济和海洋微观经济,海洋经济具有空间整体特性;海洋经济具有综合特性,它不是一个单一的部门经济或行业经济,涉及国民经济的第一、二、三产业,海洋开发涉及方方面面,应该海陆统筹开发;海洋资源在开发利用上具有共享性和竞争性,决定了海洋经济的公共性;海洋产业的高投入、高风险特性,决定了海洋产业的资本、技术密集性,因此,一些关键技术和产业需要政府主导投入;同时,许多战略性新兴的海洋产业和经济活动,比如海水淡化、海洋医药行业、海上城市建设、海底勘探等都具有高科技性,政府的研发投入和引导性政策是必需的。

  海洋经济的这些特性,需要我们树立整体的、系统的海洋经济发展观,尤其是要注重海洋科技的研发投入,重视三次产业间的协调发展,重视海洋经济结构的协调性。同时,树立海洋社会观,认识到海洋社会是一个海洋经济的社会,海洋经济的发展与海洋政治、外交、军事、文化、法规等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相互作用,确保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树立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海洋资源非常丰富,但这不等于说海洋资源是不会枯竭的。当前存在的海洋环境资源被污染和过度开发问题的严重性表明,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有之路。近年来,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研究发现,海洋捕捞产量占全球渔业总产量的63%,但由于高强度地开发,甚至是过度地开发渔业资源,己经影响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加以妥善的规划与管理,估计将有76%的渔业种群出现枯竭风险。2000年,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OA)发布了《海洋捕捞渔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为世界各国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框架。沿海各国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海洋经济发展政策,旨在提升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和保障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

  海洋经济属于全球经济和“蓝色经济”。“蓝色经济”是指同时具有经济可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海洋经济。国际保护自然联盟组织(2009年)从现阶段金融危机和海洋生态危机的视角,倡导发展新型的蓝色经济。蓝色经济需要我们遵循海洋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

  海洋是中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海洋经济的发展从本质上需要按照自然生态的法则进行经济活动,而这就是循环经济的理念。海洋循环经济,就是在遵循海洋生态学规律基础上,把海洋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海洋生态系统内,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海洋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更有效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实现海洋经济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为增长模式,以尽可能小的海洋资源消耗和海洋环境成本获取尽可能大的海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实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必有之路。

  中国各省在落实有关规划建设海洋经济综合实验区中,需要借鉴国外经验,树立海洋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以海洋生态管理理念为基础,制定落实发展规划的相关法规及政策措施,从而使广东省的海洋资源和空间在新一轮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具有可持续性;由于海洋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贯穿于海洋三次产业中,海洋循环经济具有一定的正外部性,因此,政府需要大力投入和作为,比如从资金投入和财政补贴方面,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条件,引导并促进中国海洋循环经济的发展。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

  注释:

  〔1〕范英、江立平主编:《海洋社会学》,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41页。以下凡引此书,不再注明出版单位。

  〔2〕《海洋社会学》第234页。

  〔3〕《海洋社会学》第186页。

  〔4〕《海洋社会学》第237页。

  〔5〕《海洋社会学》第627~652页。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