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洋社会学:美学视角之抒张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社会学这门学科与美学不可分割,美学中有艺术社会学或者审美社会学的分支。海洋是艺术和审美的重要对象,既有自然美的属性,又有社会美的属性,同时还是艺术美的表达对象,海洋审美社会学当可成为海洋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海洋社会学》全书的设计视野广阔,总体布局具有宏大叙事的特点。每章之前的章引联句,尤具特色,言简意赅。全书很多地方涉及了海洋美学的内容。


  “海洋社会学”无论是从学科特点、研究对象还是这本同名新著的内容来看,与美学均有着紧密的关联。

  第一,从学科和历史的宏观视野来看

  社会学这门学科与美学不可分割。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社会学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人类社会的社会实践既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又包括改造社会的社会活动,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发挥,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社会美。审美和艺术都归属于社会现象,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内容。一般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包括三大部分,即: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艺术社会学。社会学的产生为美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艺术社会学,或者又叫审美社会学,是以艺术为主要对象研究审美活动的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简言之,它对人类的审美创造活动作社会学思考。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审美主体创造出审美对象,社会的内容和历史的内容沉淀在个体的心理结构中,再转化为生理的感觉,最终通过审美对象表现出来,历史时代的条件直接或间接决定了艺术观念的产生、流行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对艺术的社会内涵和职能的不同认识,西方的艺术社会学(审美社会学)出现过三类派别,一是将艺术视为社会结构的直接反映,以丹纳、杜威等人为代表,二是将艺术视为社会心理补偿和精神转移的工具,以弗洛依德等为代表,三是将艺术视为抗拒外部社会力量的自为表现,以萨特等人为代表。而中国早在儒家美学的生产过程中,就出现了有关审美和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如孔子提出审美艺术活动具有“兴”、“观”、“群”、“怨”等不同的社会功能。中国传统美学着眼于政教和审美艺术的紧密关系,规划艺术的标准,但由于强调审美艺术对人格价值的特殊作用,有时夸大了审美的社会功能,如“文以载道”。

  作为边缘学科,美学的类别有时又简分为哲学美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美学。大千世界的审美对象丰富多彩,从美的领域或者说美的形态来看,一般将它们分为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社会美即是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的美,其内在本质在于有利于社会的历史进步,与社会发展规律相符,它既存在于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中,又存在于社会斗争和社会变革中,还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科学文化活动当中。社会美以真美为基础,与自然美的侧重于形式的美不同,它更侧重于内容的美,同时,社会美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带有一定的民族,一定的时代和一定的阶层的特征。海洋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与美学的关系是不可分的,这就进入下面的海洋美的议题。

  第二,海洋是艺术和审美的重要对象

  海洋作为人类生命之源,既有自然美的属性,又有社会美的属性,同时还是艺术美的表达对象。海洋美的特征是广阔浩瀚、多姿多变,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气候条件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形态,蔚蓝的天空与静谧的海水,涨退有序的海潮和幽闇神秘的渔火,点点白帆与滑翔的海鸟,这一切呈现出海洋和谐优美的一面,而狂风暴雨、海浪呼啸则又呈现出她壮美的一面。《海洋》是一部90分钟的纪録片,由雅克-贝汉导演,400多人的团队花费7000万美金,用7年时间在全世界50多个拍摄地累积拍摄500多个小时,充满海洋的原生态的妙趣,“墨香茶香心香”的新浪网友据此写的博文《海洋之美》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美景:“在似乎平淡无奇的天涯海角,在幽闇莫测的大洋深处,藴藏着无数的惊奇。海洋是柔美的,白色的水母象白云在蓝天飘过,彩色的水母如花儿渐渐开放,那彩带一样飘过的是海蛇,那草芽一样破土而出的是海鳗。海洋是壮美的,珊瑚丛象广袤的森林绵延不絶,露脊鲸象航空母舰睥睨众生。海洋是一曲交响乐,海豚在洋面上跳跃,鱿鱼在水中舞蹈,企鹅在崖壁上摇摆,海豹温柔地抱着她的宝宝。海洋是一首史诗,持续上演《战争与和平》,东方鲎在优雅地滑行,海星在惬意地伸舒,蜘蛛蟹在大战,鲨鱼在捕猎,无数的海鸟从空中箭矢般射向沙丁鱼群;从沙地里刚刚孵化出的小海龟们正在经受生死考验:成群的海鸟俯冲而下,小海龟们竭尽全力爬向大海,时间就是生命,能够逃脱被猎食命运的,正是那些有较强逃生能力的。”

  海洋的很多部分与美学有着关联,如列为“世界遗产”的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有300多种珊瑚,4000种软体动物,是鸟类的天堂,就象巨型的海洋生物博览会,又象是一座生气盎然的水中花园。位于太平洋内的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离南美大陆约1000公里,由72座小岛和礁石群组成,是当今世界上少有的奇花异草荟萃之所,珍禽怪兽如280公斤重的巨龟和蜥蜴云集之地,这个群岛生态系统纷繁杂揉而又独具特色,获得了“活的生物进化博物馆”称号,查尔斯·达尔文1835年来过这里之后,提出了他的著名的进化论。其实还不止这些,无论是海洋的现状还是历史,无论是海洋的自然性还是社会性,审美的要素都客观存在着,值得我们去挖掘,海洋与人类行为相关联的部分更是藴藏着大量的美学价值,海洋文化景观就是一个巨大的美学宝库,值得去进一步探究。例如海洋历史场所景观,广东虎门的海战博物馆就有着许多审美的内容。海洋乡土聚落景观则反映出渔民们传统的日常生活审美风俗,海洋文化线路则可串起海上和海底,陆地和海洋,本地和异地等,如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西方环球航行探险等就是突出的例子,可以将有关的商品、遗址、思想、追求等要素与优美、壮美、悲剧等审美要素结合起来考察。海洋审美社会学当可成为海洋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论述崇高这一美学重要的概念时,海洋常常是古今中外学者们的研究对象与例子。康德在论述崇高这个美学范畴时,认为崇高对象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由无限而产生的“无形式”,即无规律无限制,他拿海洋作为例证,认为有的表现为体积的无限广大(如天空、海洋),这是数量的崇高,有的表现为力量的无比强大(如飓风、暴雨),这是力量的崇高。人们首先感到恐惧,但在自卫和征服对方的实践中,显现出人类自身的力量,包括伦理道德的精神力量,产生胜利的愉悦的美感。他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这样说:“暴风雨的海洋本不能称作崇高,它的景象只是可怕。只有心灵充满了众多理念,才使这种直观引起感情自身的崇高”虽然是一种唯心的解释,但对审美心理过程的分析是有道理的。风平浪静的海洋由于广阔无限,能够展示其崇高之美,但船上的人们在狂风骇浪中搏斗,最终取得胜利的表现,更能表现崇高之感。海洋上的崇高美的形式多种多样,邓世昌率“致远”号军舰与日军同归于尽是一种崇高,法国名画《梅杜萨之筏》表现在海上的激昂之情也是一种崇高之美。

  第三,《海洋社会学》全书的美学品味

  首先,全书的设计视野广阔,总体布局具有宏大叙事的特点,气势不凡。主体内容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总论,第二部分为海洋社会学研究的第一层次,包括海洋社会的历史维度,第三部分为海洋社会学研究的第二层次,包括海洋社会的重心维度,第四部分为海洋社会学研究的第三层次,包括海洋社会的主体维度,第五部分为海洋社会学研究的第四层次,包括海洋社会的实用维度。范英和严考亮在第二届海洋文化与城市发展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论以人为本的海洋社会建设体系》中提出:“重点探讨世界性海洋社会的主要构成和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四大层次、研究主轴的四大维度与研究总体的四大特征。其最后的落脚点则强调海洋社会的全面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可以看到,本书在探讨海洋社会的主要构成时,郑重地归复了社会学原有“大社会”的研究范围。”全书体系构架由22章组成,其中每章三节,每节四目,每目四子目,同时在各章之首以相应的联句为引语,既有构架的和谐美,亦有章节的形式美。

  其次,每章之前的章引联句,尤具特色,言简意赅,充分体现出理论著作的文采意趣。有的高屋建瓴,体现出壮美的境界,如第一章的“宇宙洪荒,天地混沌,百科不分为一体;干坤运转,大势趋求,崭新学说初长成”,第十章的“飞龙翔空,游鱼潜渊,无边海疆作舞台;执政行权,保民安邦,运筹帷幄定干坤。”有的情深意切,体现出优美的意境,如第十一章“云蒸霞蔚,五彩斑斓,虹浪连地开艳葩;风奇俗异,渔歌悠扬,信仰精神寄海魂。”第十八章“红日沉西,满船丰喜,渔翁戴月舞归途;炊烟漫户,鼎铛飘香,百鸟敛翅暖爱巢。”有的心怀悲悯,有着悲剧后的激昂,如第二十一章“藏污纳垢,赤潮横流,千般无奈伤人海;激浊扬清,生态均衡,万端有志护家园。”有的意象丰富,构筑出幽默的景象,如第十九章“龙子敬茶,龙女送花,龙王折腰迎海客;龙母呈图,龙祖坦言,龙宫藏宝献世人”,等等,这些章引联句浓缩了每章的要言大义,同时也增加了可读性。

  最后,全书将美学作为海洋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了有机的阐述。第七章第三节的第四部分就专门提及“把握海洋社会的人类属性旨在提升海洋社会的人性之美”,认为“保护人类居住的海洋环境,培养人类对海洋的审美态度和真挚情感,形成并珍惜人海和谐的亲密关系,不向海洋过多地透支、索取,最终能达到人与海洋的共生共荣,保持人类和海洋社会的永续发展。”第十五章第三节提出“海洋群体在推动海洋社会发展进步方面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社会物质生产力、生产生活经验、社会管理经验、生产工艺、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传统习俗等等方面。”第十八章第一节提出“建设人工环境应当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使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从科学和美学的角度有机融为一体”的观点,认为海洋文化是“海洋观(自然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体现”。

  而第十一章的海洋与审美的关系论述最为突出,理论与文学有机结合,第一节“海洋社会是海洋文化的社会”中的第二部分从发生学的角度,提出在海洋审美活动中产生海洋艺术文化的观点:“海洋是人类面对的超大超美景观,海洋人的海上生存也是一种超凡的体验和经历,具有大气磅礴、惊心动魄的特征,由此而引发人们的诗意文涌,言志抒情是也。”同时,情理结合,既分析了曹孟德的《观沧海》和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两篇领袖的诗词,又结合普通渔民在生产生活中常常会有歌之、咏之、舞之、蹈之的场景,分析了中国痗家人口耳传唱的口头文化“咸水歌”认为它们是渔民从口里自然而然地哼出的解闷、消愁、鼓劲、励志、抒情的一种自由歌謡,并结合中国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诗语》的记载:“痗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引用了相关歌词:“渔女喜唱‘咸水歌’,听得大海不扬波,听得龙王昏昏醉,听得鱼虾入网箩。”“浪拍海滩银光四溅,江心明月映照渔船。大姐放纱小妹上线,渔歌对唱水拨琴弦……”第三节明确提出“海洋文化具有重要的社会精神功用,具体表现为求真功能、求善功能、求美功能和激励功能等方面”,并从审美心理学角度阐释海洋自然属性本身就具有审美意义,人海互动所生发的审美体验更是一种特殊的满足,结合王国维、高尔基的作品与理论,展示出秀美与壮美情境。文中还提到海洋文学艺术,包括有关海洋的诗文曲赋、海洋书法、海洋绘画、海洋摄影,等等。

  又如全书的最后一章第二十二章对海洋社会学的美学意义论述得最为精要,是总结性陈词,在第一节中将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现象“大体归结为真(文化)、善(思想)和美(审美)三大现象,也即人类精神文明这个系统所具有的三大子系统结构。由此,海洋社会精神文明的主题也应当围遶关于海洋文化、思想和审美等三大方面。”这段论述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格局清晰明瞭。此章还提出海洋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包括许多方面,除了加强海洋社会文化建设和加强海洋社会意识建设外,特别提到加强海洋社会审美意识建设,明确提出海洋审美意识,主要包括海洋文学、海洋艺术和美学以及旅游,等等。这就总结了全书的海洋社会学体系的美学意义与价值,画龙点睛,引人深思。

   (袁忠: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