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洋社会学:神话运作之妙趣

  【内容提要】海洋与神话是社会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早期人类在海洋生活、生产中所产生的文化想象,它虽然幼稚,但却充满了人类的智慧,有着深厚的现实的社会基础。《海洋社会学》很好地利用神话的素材,阐述了人类在海洋文化中体验与活动,精准独到,具有睿智的文化触角。


  地球是由陆地与海洋构成的。如果说,过去关心陆地神话比较多的话,而现在开始注意海洋神话,这是神话学的一大进步与重要发展。在《海洋社会学》一书里,对于神话的研究与运作有了新的思路,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与妙趣横生的地方。

  从神话的角度来阐述海洋社会学,是一很有见地的做法,虽然这不一定是第一次,但却是有独到的视野。这里,不仅可以从远古的神话里,看出海洋文化、海洋社会、海洋经济等的发展、变化,而且也能够从海洋社会学里,反映出现代神话学在其领域上的扩大和认知的提升。

  一、神话运作的特点

  《海洋社会学》中的神话运作是有其特点的,这些特点表现为:

  (一)放在人类文明起源的基础之上来谈海洋文化。

  众所周知,海洋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而人类诞生的早期还没有文字,也根本谈不上有记载,而神话就是最早人类对于海洋的真实记録。洪水神话是人类遭受大灾难的一次记忆。因此,大洪水是世界多个民族共同传说,在人类学家的研究中发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印度、中国、玛雅等文明中,都有洪水灭世的传说。例如《圣经》中就有诺亚方舟的故事。中国古籍《尚书·尧典》中就记载上古之时,“汤汤洪水方割,浩浩怀山襄陵”;《孟子·滕文公》云:“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淮南子·天文训下》谓:“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其结论是:中国洪水神话反映远古某个时期人类在遭到毁灭性洪水灾异之后得以生存繁衍的故事。〔1〕

  洪水神话是早期人类集体的历史记忆,至今保留在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的神话里,这不是偶然的事情,可以说明其是真实存在的。《山海经·海内经》载:“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这可能是最早的洪水神话。在印度《摩诃婆罗多》、《摩奴法典》等古籍里也都有各种版本的洪水神话。在《百道梵书》里说:摩奴在水池洗手,一条鱼忽然跳到他手中,开口对他说:“好好照料我,我将保佑你。”并告诉他洪水将至。摩奴将鱼养在陶钵,并随其长大而移至沟中,最后放入大海。后来在洪水来临时,摩奴登舟,将舟系于鱼角,鱼将其拉到北山,那里后来被称为“摩奴登陆处”。摩奴登陆后以黄油和牛奶、乳清、凝乳向神祭祀,从祭品中出现一个女人,她自称是摩奴之女,后来与摩奴一起繁衍出他们的子孙。在马来西亚,有一土著部落传说:大地是一块盖在茫茫大水之上的外殻。在远古的时候,大神Pirman打破了这块外殻,世界被大洪水淹灭。但Pirman创造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将他们放在一条以Pulai木做成的船上,这条船完全被封着,没有打开。两人在船中漂浮颠簸了一段时间后,船终于停了下来。两人从船侧一点一点地弄开条通道来到陆地。

  洪水神话往往与人类繁衍神话联系在一起,这就有了兄妹结婚的神话,如亚当与夏娃、伏羲与女娲的神话都是人类延续的传说。因此,这些洪水神话说明一个事实:洪水并没有消灭人类及其文明,相反的是,人类通过大洪水的洗礼,后代更加繁盛;人类社会也在洪水之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对于海洋社会学来说,海陆变迁并非只有人类出现之前的古地质年代才有,在古代神话中多有可怕的洪水之吻,这与地殻和海平面的变化引起的海陆变化有关系,表明人类亲历过沧桑变迁。〔2  〕对于洪水神话来说,它反映了人类的历史与文明都与海洋有着密切的关系,海洋给人类带来的不仅是灾难,也是人类文明的萌动与崛起。

  (二)放在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来谈海洋文明。

  海洋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云雾缭绕、一望无际、波涛汹涌、深幻莫测加上不时出现的海市蜃楼,海洋总是唤起人们的想象,主体驾驭自然力的强烈欲望演化为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如八仙过海,等等。海外仙山、不老之药就成了中国大秦皇帝梦寐以求的宝地方物了。”〔3  〕

  在这里,传说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表现的是神话后期的文化形态。在少数民族之间,这种传说与现实交织的海洋神话普遍存在。布依族《十二层海》说:开天辟地时,造了十二层海,下海要走十二天。第一层是虾子管的地方,它怕大鱼吃。第二层住着石蚌,它怕人们捉。第三层游着鲤鱼,十分欢快。第四层有海螺的家,美丽牢固。第五层里,龙王女儿在唱歌。第六层住着龙王,他常骑着海马出宫,红胡子龙开路,黑胡子龙随后;红胡子龙、黑胡子龙还审案办案,斩杀为非作歹的龙。第七层是犀牛住地,它常在石柱上磨角,谁惹它就刺谁。第八层有水鸭、水鹅,哪里好它们住哪里,哪里不好它们就逃。第九层,龙王在那里造井造水,送给人们饮用和灌田。第十层,龙王女儿在绣花,晒花被、花绸。第十一层有三十八条路、四十八条街,龙匆匆忙忙赶场做生意。第十二层是海底,广大无边,千万根石柱撑着大地。〔4  〕在纳西族中流传的《金沙江与玉龙山》神话也很有情趣:少女金沙江听说东海王子在找她,就下决心到东海去,玉龙山老人陪伴着她。走到云南丽江,老人睡着了,一睡就是几十万年。少女从他的腿缝间钻过去,一直流到东海,和王子结成了美满的姻缘。在她身后,留下一条大江,人叫金沙江。〔5  〕这种拟人化的将金沙江义无反顾地奔向大海的神话,反映的是内陆人向往海洋的一种愿望。

  这种超现实的想象力,是人们不了解海洋的结果。人类对海洋充满恐惧,这种既害怕又崇拜,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复杂心理。“近海的原始先民,面对一望无际且变幻莫测的海洋,误以为大海受超自然力量所控制,因而萌发出檏素的信仰观念,产生了海洋崇拜。海龙王成为最早占据中国人类意识形态的海洋主宰者。中国隋朝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文帝下诏祭四海,册封了东海龙王、西海龙王、南海龙王和北海龙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人们臆造的海龙王满足不了中国沿海居民对海洋信仰的愿望和需求。因而,便相继产生了在现实中确有其人而又将其神化的新海神,即观音、妈祖和孙仙姑等。而妈祖成为被朝廷敕封的‘国家级’海洋女神,凡民间航海遇险化险为夷者,人多归功于妈祖,因而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大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神格越来越高,并列入国家祀典。而且海神的职能不断扩展且无所不管,囊括航海安全、渔业丰歉、男女婚配、生儿育女、祛病消灾等等。”〔6  〕这里,高度概括了海洋与人们信仰的关系作了地道的解说。

  关于妈祖,在书中不止一次的提及。如“妈祖信仰在中国沿海地区影响广泛”;〔7  〕还说“妈祖的信奉,在台湾省很普遍。在大部分台湾同胞心目中,妈祖不但是战胜风浪、开发台湾与自然灾害及各种敌人作斗争的精神支柱,同时妈祖还代表着‘根’……,一条重要感情纽带”〔8  〕等。

  的确,妈祖是东南沿海一位重要的海神,这在古籍中经常看到,有的在一个地方就修建多个庙宇,可见其影响力之深远。《古今图书集成?方舆典》第660卷《江宁府部汇考》:天妃庙“在郭城门外上新河北岸,明洪武间建,二十二年重修。”还记载:天妃庙“四,一在县东南五里,一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一在县冻二十五里,一在县东南三十里。”

  根据宋以来的各种文献记载,妈祖原为福建地区一女子,死后被人尊奉为神,特别是在海上遇到危险的时候,她会保佑众人。清《长乐县志》记载:“相传天后姓林,为莆田都巡简孚之女,生于五代之末,少而能知人祸福。室处三十载而卒。航海遇风祷之,累着灵验。”因此可知,妈祖被奉为海神,是民众的一种祈求平安的愿望。

  除了崇拜之外,人们产生种种民俗活动。每年祭海时,由德高望重的老渔民牵头,青壮渔民设祭坛,抬神像等,格外踊跃。〔9  〕造船时,先要把船底“龙骨”竖立起来,用红布系在龙骨上以辟邪,接近竣工时,最后一道工序便是在船头装上一对“船眼睛”,也叫“定彩”,在安龙目时选定吉时,备牲礼向诸神叩拜。……船主择“黄道吉日”,进庙拜神。〔10  〕

  与此同时,渔民在拜神的时候,也有各种风俗与禁忌。海洋社会早期,海洋个体主要从事渔业生产活动,打鱼、捕鱼、抓鱼、吃鱼,其社会风俗以渔风渔俗、渔神信仰、渔业禁忌、渔船渔具等为主要内容。〔11 〕

  在捕鱼的时候,有各种祭祀的仪式,用来表示对神灵的尊重。“世界各地都有着海洋韵味十足的民俗文化。例如捕鱼节,它是渔民敬奉海神的传统节日,世界很多地方都有捕鱼节。……无论哪个地区,捕鱼节第一项活动无一例外地都要举行隆重的祭海仪式。还有海神节,每年2月2日,是充满着神奇宗教色彩的巴西海神节。”〔12  〕

  凡此种种,都显示出人们对于海洋神灵的敬仰与崇拜。《海洋社会学》对此进行了非常形象的表述:海神信仰和涉海民间信仰是涉海人群在面对浩淼无垠、变幻无常、神秘莫测的海洋和人类的无助时,为充满了凶险和挑战的涉海生活找到精神护佑,或为家庭进行祈福避凶,对神灵的信仰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慰借。南海观音崇拜香火旺盛。〔13  〕这种表述,无疑是准确的。它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表达得非常清楚。人们在浩瀚无际的海洋面前,无疑是十分渺小的,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只有求助海洋神灵的帮助,才能够得以生存,于是产生祭祀来表达一种信仰。这种信仰,不是所谓的迷信,而是人类在于自然斗争中的一种生存之道,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心灵上的交往。

  二、神话运作的妙趣

  (一)以神话来证明历史。

  太平洋底部是否有人类文明,过去由于资料、认识的局限,没有人提出过。其实,在我国典籍里就有记载。《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所谓“墟”,就是一块土地,只不过这里原来有人住过而现已荒废。所谓“归墟”,表示的是太平洋上原来有人类文明的存在,只是地理巨变,而沉没到海底,成为“无底之谷”。《山海经·大荒东经》则说得更明确:“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这里的“少昊之国”就在东海之外的太平洋上。

  到了20世纪初,英国人种学家麦克米兰·布朗发现了曾经存在的人类文明,提出太平洋中曾有过古大陆的观点。他在《太平洋之谜》一书中首次提出远古时期太平洋曾经有过一个高度文明发达的大陆。此后,有关这方面的著作屡见不鲜,以英国学者詹姆斯·乔治瓦特的研究成果最有影响力。他通过大胆的假设、广泛的调查、独到的推理乃至自信的笔勾勒出远古时期太平洋中姆大陆的概貌。关于消逝的姆大陆,乔治瓦特是这样描述的:在远古时期,太平洋中曾经存在过一个古大陆,它是人类文明的摇篮,鼎盛时期的人口约6400万,生活在这个大陆上的居民有黄、白、黑各种肤色的人种,他们无贵贱之分,和睦相处。古大陆的国君名叫拉·姆,他既是古大陆的最高统治者,又是最神圣的宗教领袖。姆大陆居民信奉单一的宗教。后来由于地震,这块国土沉入太平洋。〔14  〕

  在《海洋社会学》里,以麻姑来说明:“在太平洋底部发现了曾经存在的人类文明,被称为‘三海平原’。中国的渤海、黄海、东海的大部分地区在第四纪冰期变成陆地,而且是良好的平原地貌。”〔15 〕

  麻姑是道教之神仙,在各种古籍及道教经典里都有记载。葛洪《神仙传·麻姑传》曰:“汉孝桓帝时,神仙王远,字方平,降于蔡经家,与经父母、兄弟相见。独坐久之,即令人相访(麻姑)。”继云:“麻姑至,……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于顶中作髻,余发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目,不可名状。入拜方平,方平为之起立。坐定,召进行厨。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又说:“麻姑鸟爪。蔡经见之,心中念言,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方平已知(蔡)经心中所念,即使人牵经鞭之。谓曰:‘麻姑神人也,汝何思谓爪可以爬背耶?’但见鞭着经背,亦不见有人持鞭者。”“宴毕,方平、麻姑命驾,升天而去,箫鼓、道从如初焉。”

  《神仙传》中之麻姑,原是亲见“东海三为桑田”的仙人,是长寿不死者,故后世多以之象征长寿,至迟在明代即有画家作“麻姑献寿图”,以为人祝寿之礼品。  

  为什么麻姑作为寿星,不是没有缘故的,因为她非常长寿,所以能够见证山海沧桑的变化,“东海三为桑田”和“海中复扬尘也”,更成为后世著名的“沧海桑田”和“东海扬尘”典故的来源。由此可见,麻姑在此进行举例说明,是十分恰当不过的了。

  (二)以神话来证实现实。

  海洋里有着许多宝藏,而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盐就是一例。盐是怎么来的,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很久以前,在很远很远的地方, 住着两兄弟。一个很富有, 一个很贫穷。富兄弟住在一个小岛上, 他是一个盐商, 他经营了很多年的盐, 挣了一大笔钱,另一个兄弟穷得连他妻子和孩子饭都吃不饱。后来穷兄弟得到一个神磨,他的坏兄弟用计换来了神磨,并在船上不停地转磨,盐不断地从磨里出来,越来越多,船沉入海里,盐依然不停地从磨里出来,最后把整个大海水都变得咸了。这就是海水为什么是咸的原因。《世本·氏姓篇》:“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到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这里所说的“从夷水到盐阳”,一路是在海上行驶,其证:一是水是咸的,有盐;二是神女说她统辖的地方非常“广大”。因此可以判断这个神女乃是一位海中之神。

  从海水里提取盐,最好的办法就是烧煮。煮海为盐,这是一则神话。但可以知道海盐生产源远流长,“传说中国古代炎帝时宿沙氏煮海为盐。《禹贡》更有盐贡。春秋时鱼盐之利为富国之本。西汉时盐铁成为国家重要财赋收入,盐田广布海岸带。”〔16  〕

  宿沙氏在《世本》、《战国策》、《吕氏春秋》、《逸周书》、《路史》等书中均有记载。许慎《说文解字》释盐曰:“卤咸也。从卤,监声。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也有人说:“中国古代盐业史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夙(宿)沙氏初煮海盐’”时期。〔17  〕宿沙氏可能是山东半岛一个部落的首领,故《世本·作篇》认为:他是炎帝神农氏的“诸侯”,也有称他是黄帝的臣子,《太平御览》又说他是春秋时代“齐灵公臣”。从古籍来看,他从海水里,“煮乳煎成盐,其色有青、红、白、黑、紫五样。”〔18  〕可知,宿沙氏初煮海盐的记载看来是可信的。不仅如此,人们还建寺来纪念他。《路史·后纪四》注云:“今安邑东南十里有盐宗庙,吕枕云:宿沙氏煮盐之神,谓之盐宗,尊之也。”

  海洋里有鱼类,可以供给人们的生存。中国的先民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海洋捕捞,已能猎取在大洋和近海之间洄游的中、上层鱼类,对海洋鱼类习性的认识已有一定的水平。〔19  〕

  于是捕捞带动造船的发展。最早的在海上进行捕捞与渡水的工具,是葫芦和筏子,这在神话里早有记载。从古籍《物原》中所述“燧人氏以匏济水,伏羲氏始乘桴(筏)”的传说记载看,在距今1万年前,以渔猎为生的先人们与海洋发生了接触,而且能够利用树干进行近距离的海上漂浮。〔20  〕在书中,此条古籍所述多次引用,可见此记载十分珍贵。燧人氏和伏羲氏都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从历史而言,燧人氏比伏羲氏更为久远。燧人氏,顾名思义,钻木取火,属于渔猎游牧时期的氏族;而伏羲氏,则是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他会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还发明瞭瑟,创造了八卦,这些都说明伏羲氏要晚于燧人氏。正因为如此,筏子远比葫芦来得更科学更先进。《周易》中所说:“伏羲氏刳木为舟,剡木为辑,舟辑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于天下。”这里,说的是“刳木为舟”的“舟”,即独木舟,其要比筏子要进步得多了。正由于如此,其“反映出我们的祖先对海洋利用的理性认识。”〔21  〕

  居住在水边的人利用船来捕捞与交通,是其生活的环境所决定。古代地中海边的腓尼基族,他们是最早造船的人,而“腓尼基”其本意是造船者。〔22 〕在非洲许多沿海地区的民族,他们也都是利用独木舟来进行航运与捕捞。这就说明,海洋环境决定了人们的生活、生存的状态中,船是十分重要的工具。

  无论是神话来说明历史,还是神话证实现实,都有妙趣横生的独到之处:一是形象生动,寥寥数笔,就将文章的观点阐述清楚。二是例证可靠,言之有据,摆脱乾枯的理论说教。

  三、海洋神话的思考

  (一)不能固守原有的神话概念。

  神话是千百年以前人类想象的文化创造,但是作为现代社会学科的一种概念,人们对其解释各不相同。

  在本书里,运用的是一种广义神话学的概念。这是袁珂先生所坚持的观点,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引起学术界的强烈反响,也引起人们的多次争论。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一书的《出版说明》里就这样写道:“这部词典的一个特点是,它主要反映了袁珂先生目前的研究状况及学术观点。正如很多学术问题往往有不同见解一样,对于袁先生的有些观点,学术界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这里事实上也将当时的学术争论做了一点透露。应该说对于这种广义神话的见解,还是有很多学者是不能接受的。但是作为一种新的学术观点,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至少对于解决悬而未决,或者在分类上模棱两可的作了一个明确的划断,有积极意义的。

  在《海洋社会学》里,基本根据的是袁珂先生的广义神话的观念来进行描述与论证的。将现代民间文化分类学中的神话(狭义)、传说、鬼话、仙话、佛话、妖、怪、精等作品均纳入囊中,这是学术上的一种开放的文化系统,体现了作者的汇聚千家之说为我所用的学术情怀。

  “中国的海洋宗教与海洋民间信仰具有多样性,如龙王崇拜、观音崇拜、妈祖崇拜;信龙母、洪圣水神、信船王等”〔23  〕,就是这种广义神话概念的体现。

  这种广义神话的产生,与人们的海洋信仰有着直接的关系。当时海洋社会文化中开始形成的海神信仰,其内容便与海洋个体的渔业活动密切相关,他们活动中的许多要素都会成为海洋神灵的一个来源。如四海神、潮神、港神等随海洋水体崇拜而产生,鲸鱼、鳖鱼等水族神是由对海洋水族的崇拜而产生,风神是对自然现象中的风崇拜而产生,海船以及船上是舵、锚、桅、渔网等的神灵化是将海洋交通、生产工具神灵化。〔24  〕将与海洋相关的一切都神灵化,这是原始初民的一种檏素的信仰意识,至今一直保留在海洋文化中间。

  一般来说,科学文明水平相对原始落后的民族,神话往往极其发达。在太平洋岛屿上居住着的众多民族,分别创造了形形色色、难以数计的神话故事。他们用神话解释人的由来,事物的起源,给各种现存的社会关系提供存在的依据。神话作为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倍受人类学家的重视。透过构筑神话的思维结构和想象力,可以判断文化发达程度与智慧水平。〔25  〕此话有一定道理,神话毕竟是人类原始文化的遗存,而这种遗存以后还会有发展,会演化成为其他概念,但是其本体依然是神话,这是毋容置疑的。

  (二)神话发达的地区,其文化的影响力也就巨大。

  神话是古老的文化记忆,反映的是这一地区人类的文明与历史,而海洋神话则是人类与海洋之间文化的早期记録。历史证明:凡是海洋神话愈是发达,其文化的影响力也就愈大。古埃及、古希腊神话是举世公认的,正由于如此,其文明在世界上同样占有很高的地位。希腊神话源于古老的爱琴文明,是西洋文明的始祖,具有卓越的天性和不凡的想象力。在那原始时代,他们对自然现象,对人的生老病死,都感到神秘和难解,于是有了幻想与想象。在这些幻想与想象中,出现了征服宇宙的英雄。

  与此相联系的历史是,“公元前3000年代初希腊爱琴地区进入早期青铜时代。公元前2000年代则为中、晚期青铜时代,先在克里特、后在希腊半岛出现了最早的文明和国家,统称爱琴文明。”〔26  〕然而在多利亚人入侵爱琴文明后,希腊半岛人口开始过剩,他们不得不向外(其中也包括向海外)寻拓生活空间。

  这样,就有了各种各样与海相关的神话传说。

  希腊神话里的波塞冬(Poseidon)是海神、水神,是宙斯的哥哥。蓬托斯(“波涛”)在希腊神话中是象征“大海之底”的男神,在希腊语里,蓬托斯是波涛之意,所以蓬托斯的实质是一位海神。与之相关的,蓬托斯与母亲该亚结合,生下了表征海的各种属性的诸多儿女:涅柔斯(海之友善)、陶玛斯(海之奇观)、福耳库斯(海之愤怒)、刻托(海之危险)和欧律比亚(海之力量)。这些海神都是希腊人崇拜的对象。这些海神神话影响了整个世界文化史,也因此被称之为一个“神话时代”,可见其影响之烈。

  在太平洋东岸的中国同样是个神话发达的地区,有着丰富的神话资源。古典文献中的神话层出不穷。《史记·皇帝本纪》就记载有轩辕黄帝曾“东至于海”的传说。《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释文:“北冥,本亦作溟,北海也。”可见,这就是一个关于海的神话。东方朔《十洲记》也说:“海水正黑而谓之冥海也。无风而洪波百丈。”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74):“昔有蜀士韦昉窦岩,夜泊涪陵江。忽遇龙女,谴骑迎入宫。后昉以状元及第,十年后知简州。龙女复遣(遗)书相迎,敕命昉充北海水仙。”等等,都说明在中国古籍里,海洋神话同样不胜枚举。

  其神话在东南亚等地区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视。“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海洋族群主要信奉佛教和海龙王,中国浙江舟山群岛的海洋群体大多信奉观音娘娘,中国东南沿海各地海洋族群主要信奉妈祖娘娘等。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的海洋信仰之中,大多都是天神或海神,只有妈祖娘娘是一位现实生活中的护航使者。……全世界有4000座妈祖庙,信众达到2亿人。尤其是每年妈祖诞辰的祭祀大典时,台湾海峡两岸同袍共同朝拜妈祖,成为一件轰动民间的大事。”〔27 〕由此可见,中国神话及其神话中的人物在世界各地的的影响是巨大的,单从妈祖信仰与祭祀里就可以看出。

  只不过,中国的神话传说的内涵,有的也过于深奥,以至于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如美人鱼的神话就是一个例子。丹麦的美人鱼的神话,在世界都有影响,其实中国的美人鱼神话早就有之。《山海经·海内南经》:“氐国人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美人鱼传说的原型。只是中国的神话过于妖魔化,而没有与社会的交往,也没有人的情绪与感情,因此往往没有得到民众的认可,流传空间也就十分狭隘。

  在日本,徐福被日本人奉为农耕之神、蚕桑之神、纺织之神、医药之神、冶炼之神,等等。〔28 〕众所周知,徐福是秦代人,为给秦始皇求得长生不老药而东渡的。《三国志·吴书·吴主权传》、《后汉书·东夷列传》都有提及徐福东渡之事。是否到过日本,众说纷纭。不管怎样,传说徐福到了日本,并被尊奉为神,是有道理的。“相传徐福去后,日本开始了农耕文化,史称‘弥生时代’,由于徐福带去了大批工匠能人,传播了农耕技术、种桑养蚕技术、钢铁冶炼技术、医药技术,对日本社会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29 〕可见,徐福神话,真切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现实。

  如今,现代生活里,用神话来命名的产品、用品很多,同样反映了海洋神话文化的影响力。举例来说,巴哈姆特是阿拉伯神话里的巨鱼,它飘浮在一片没有泡沫的汪洋大海上,在它的背上是一头巨牛,牛背上扛着一座红宝石山,山上有一天使,天使头上是六重地狱,地狱之上是地球,地球上面是七重天堂。在巴哈姆特的身下是一望无际的海洋,海洋下面是黑闇的深渊,再下面是火的海洋,最下面爬着一条巨蛇。以巴哈姆特命名的有项链、吉他、网络游戏等。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其反映的是海洋神话依然会对现实社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当然,其影响程度的多少与神话本身的知名度和人们对其认知度有着直接的关联。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本文也有一点不足之处,那就是缺少中国著名的海洋神话的代表作“精卫填海”的详细阐述和引用。精卫填海是中国海洋神话的典型之作,反映了中国人战胜海洋的信心,并与之顽强斗争的行为,缺少对其进行分析、运用,无论如何是一种憾事。

  (徐华龙: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审)

  注释:

  〔1〕《海洋社会学》,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112页。以下凡引用此书,不再注明出版单位。

  〔2〕《海洋社会学》第112页。

  〔3〕《海洋社会学》第116页。

  〔4 〕见刘城淮《中国上古神话通论》第278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 〕见刘城淮《中国上古神话通论》第277~278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海洋社会学》第191页。

  〔7〕《海洋社会学》第318页。

  〔8〕《海洋社会学》第331~332页。

  〔9〕《海洋社会学》第311页。

  〔10〕《海洋社会学》第317页。

  〔11〕《海洋社会学》第462页。

  〔12〕《海洋社会学》第80页。

  〔13〕《海洋社会学》第318页。

  〔14〕《太平洋曾经有一块大陆存在吗》,soso问问2009年8月10日。

  〔15 〕见《海洋社会学》第111页。

  〔16〕《海洋社会学》第118页。

  〔17〕 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史》,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8〕 明彭大翼《山堂肆考》羽集二卷。

  〔19〕《海洋社会学》第9页。

  〔20〕《海洋社会学》第245页。

  〔21〕《海洋社会学》第245页。

  〔22〕《海洋社会学》第119页。

  〔23〕《海洋社会学》第320页。

  〔24〕《海洋社会学》第463页。

  〔25〕《太平洋岛屿的智慧:神秘的激情体验》第150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6〕《海洋社会学》第122页。

  〔27〕《海洋社会学》第486页。

  〔28〕《海洋社会学》第492页。

  〔29〕《海洋社会学》第492页。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