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洋社会学:海洋强国之契合

  【内容提要】范英、江立平先生主编的《海洋社会学》与海洋强国的呼唤相契合,与海洋强国的战略相契合,与海洋强国的地位相契合。这一“大社会学”的宏伟架构,说明其实际上创建了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全新的宏观海洋社会学,不仅具有世界普适性,而且必将随着我们海洋强国伟大目标的实现和逐步走向成熟,成为叱咤风云的显学。


  由范英、江立平主编的《海洋社会学》(以下简称“范着”,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出版了,这是盛世的一件盛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使中国成为海洋强国,而海洋强国即将实现,无疑表明中华民族迎来了盛世。范着则是在中华盛世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学术文化的盛事,反映了广东社会学的专家学者对迎接海洋强国到来的前瞻和呼唤。迎接海洋强国的盛世与范着出版的盛事不是一般的巧合,而是学术创新与时代进程的契合,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一、海洋社会学与海洋强国呼唤的契机

  中国是滨海国家,拥有1. 8万公里海岸线和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早在《山海经》中就有海洋世界的文字描述,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治长》),秦始皇派徐福率众入东海求仙药,而以郑和七下西洋为代表,表明中国在明代以前曾经有过强大的航海能力。只是由于中国陆地的物产可以自给自足,为防御倭寇海盗等,明末开始实行海禁,以后长期搞闭关锁国,中国完全变成了一个内陆国家,隔絶了蓝色文明。而原本就有航海传统的西方国家此时正步入“大航海时代”,疯狂海外殖民。帝国主义对中国垂涎已久,终于以海洋强国的船坚炮利撕开了清帝国脆弱的海防,中国在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00多年来,许多有识之士都提出了重视海洋国土的呼唤,在广府先贤中,从“睁眼看世界的先驱人物”梁廷楠,到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海防、海利、海权在他们的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孙中山甚至明确提出了“以海兴国”的口号。但由于封建统治势力的强大,外加帝国主义欺凌,这种大海的呼唤只留下历史的涛声。新中国成立后,海洋国土虽然回到了新中国的手中,但改革开放前,国际国内形势不允许开发海洋,国力不足也使得中国的海洋权利不断受到别国的侵犯,至今仍未停息。

  古今强国的崛起之路,似乎都昭示出这样一个规律,但凡要跻身强国俱乐部,通常先要成为海洋强国,海洋强则国家强,海业兴则民族兴。尤其在现时代,海洋不仅意味着资源和市场,还代表着开放和希望,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成为海洋强国是现代强国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迄今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还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强国,不仅仅是人均GDP的差距,是否成为海洋强国,也是一个衡量的硬指标。在中国复兴的道路上,还充满了坎坷艰辛,西方国家祭起“中国威胁论”的破旗,围堵和遏制中国。一些国家乘机充当棋子,从中渔利。无论在南海还是东海,中国的海洋权利都受到威胁,对中国的崛起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冲破海洋瓶颈是中国崛起的关键。人们发出了成为海洋强国的呼唤,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在2003年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目标。建设海洋强国,正在成为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象澎湃而来的历史潮流,使中国重新拥抱海洋。

  海洋社会学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而范着更是抓住了海洋强国呼唤的契机,写出了目前分量最厚重、体系最完备的海洋社会学宏篇巨著。范着的应运而生,一方面是反映了中国的崛起催生出海洋意识觉醒,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广东的社会学学者对海洋意识的引领,正如范着所言:“在当前世界各国加大海洋开发和海洋社会建设力度的情况下,原有的陆地意识、观念、视野和相关理论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培育和充实具有海洋社会特色的海洋意识、观念、视野和相关理论。海洋社会学的创立和发展,有利于这一目的的实现。”〔1 〕范着具体地列举了海洋社会学对海洋国土、经济、安全、法规意识,对海洋战略、价值、权益、文明观念,对海洋教育、国际、时间、空间视野以及对海洋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理论的意义,这正是学术、理论站在海洋强国建设时代潮流的前列起引领作用的价值所在。

  二、海洋社会学与海洋强国战略的契会

  范着不仅抓住了海洋社会学与海洋强国建设的契机,历史的机遇是建立在内容的契合基础之上的,海洋社会学与海洋强国战略的契会,使得范着突显其独特的战略意义。

  如果说建设海洋强国是走向大国的普遍规律,但如何建设海洋强国,中国有着与西方发达国家所不同的战略选择。老牌帝国主义靠的是海外殖民,近现代强国靠的是海军霸权,当代强国则靠的是海军实力基础上的海洋经济。中国是后起的大国,曾经饱受帝国主义殖民侵略,决不会走海外殖民、海上霸权的老路,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这就决定了中国海洋强国的建设不仅仅是军事意义上的海军的建设,而是以海洋军事为保障、以海洋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实力的提升。继2003年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目标,2008年2月7日,国务院又正式发布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这是两个指导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这两个文件的名称由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到海洋事业发展规划,可以看出我国的海洋强国建设和平发展、综合发展的战略思路。在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增强海洋意识,做好海洋规划,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各项基础工作,从政策和资金上扶持海洋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也专门部署了海洋工作,强调“强化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开发海洋资源,实施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党的十七大作出“发展海洋产业”的战略部署;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更是明确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发展海洋油气、运输、渔业等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渔港建设,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这一切都说明,中国的海洋强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走的是和平发展、综合发展之路。

  海洋社会学与国家海洋强国建设的战略是相一致的。尤其是范着站在战略的高度,以学科体系的创新不仅使得海洋社会学更为科学,而且凸现了海洋社会学实践性本质,客观上为海洋强国的建设进行了科学的论证和理论的服务,体现了学术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感。范着体系的创新主要是构建了一个“大社会学”的体系,它不是狭义地理解社会学对象,不是局限于研究社会问题、社区建设,等等,而是兼收并蓄地以雄厚的社会科学综合知识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系统论为指导,建立了一个涵盖海洋社会学主轴以及从历史、重心、主体和实用四个维度构成的四个层次的学科体系。其中,作为历史维度的第一层次主要研究包括海洋社会与其内在变迁、外在关照和人类属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重心维度的第二层次主要研究包括海洋社会与海洋环境、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法规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主体维度的第三层次主要研究海洋社会与海洋个体、群体、组织、社区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实用维度的第四层次主要研究海洋社会与海洋资源,价值、生态、建设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这四个维度、层次围遶着“研究海洋社会自身及其与人类共进退的一门分支社会学”主轴展开,并从时空的无限性、领域的广袤性、人际的趋利性和平衡的根本性统驭海洋社会学的总体。可见,范着实际上是创建了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全新的宏观海洋社会学。也只有这样的宏观海洋社会学,才能反映海洋社会学的本质和特征,并顺应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战略,起到学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三、海洋社会学与海洋强国地位的契证

  正如我国实现海洋强国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海洋社会学的成熟也有待时日。海洋社会学与海洋强国地位的契合关系是那样地具有标识的意义,只有海洋强国的建成,海洋社会学才能成熟,反过来,也只有海洋社会学成熟了,才象刻下了契记一样,成为海洋强国建成的契证。

  然而,范着则是在海洋社会学形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不仅表现为上述范着创新了一个宏观社会学体系方面,还突出地表现为它以海洋社会学的形成发展史契证了海洋强国的建设历程。海洋社会学是随着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应运而生的,目前,在东南沿海的多个省份,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山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长三角经济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等,都作出了沿海区域规划,许多省份已经提出了建设海洋强省的目标。也正是在这些省份,海洋社会学不仅被提出,而且纷纷尝试创立体系,使海洋社会学的初创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时代风云。其中,广东的社会学学者发扬了改革开放排头兵的“敢为人先”精神,由广东海洋大学张开城教授率先主编了第一部《海洋社会学》的专著。由于张教授是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的主任,且张着基本上是侧重于狭义的海洋社会学,因此,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会长范英研究员集全省社会学学者之力,并从广义的角度建构了一个全新的宏观海洋社会学体系。海洋社会学就是这样在具有海洋文化基因的岭南土地上生发出来,走向世界。

  范着宏观海洋社会学体系的建立,也是为了克服海洋强国建设存在的不足而开出的疗救之方。当海洋强国的目标提出后,人们不能不问,我们到底离海洋强国有多远?过去人们认识的海洋强国都是海洋军事和海洋经济的强国,而我国从军事上改装的航母还处于测试阶段,海军实力与当今海军强国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从海洋经济方面来看则是刚刚起步,油气还要大量依赖进口,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较为粗放,外贸的出海通道并不通畅。范着将军事、经济等纳入了海洋社会学体系的“重心维度”中加以强调。尤其有意义的是,真正的海洋强国不仅仅是海洋军事和海洋经济的强国,其本质应当落实到海洋社会上。如果将视野扩大为“大社会”,我们不仅可以看出离海洋强国的其他差距,而且还可以发现一些海洋强国建设的新的问题和障碍,甚至军事、经济上的差距也可以在“大社会”建设的差距中找到根源。例如,关于海洋社会与海洋文化的问题,中国传统的内陆文化心理难道不需要用现代海洋观念来取代?关于海洋社会与海洋政治问题,海洋的多头管理难道不要加以理顺?关于海洋社会与外交的问题,难道长期实行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策略不应当审视其效益?关于海洋社会与海洋法的问题,海洋法规不全、执法不力的状况难道不要加以改变?关于海洋社会与海洋资源环境问题,近海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局面难道不要加以整治?如此等等,都是海洋强国建设的短板,也是海洋社会学应当重视的问题。可以说,范着是一部社会科学的“海洋学”。

  海洋社会学与海洋强国建设一路同行。二者的契合也说明,尽管海洋社会学还处于初创期,固然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它以学术服务于海洋强国建设的实践品格令人称道,它也必将随着我国海洋强国目标的实现逐步走向成熟,成为叱咤风云的显学,在未来海洋时代的社会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戢斗勇: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主编、研究员) 

  注释:

  〔1〕范英、江立平主编:《海洋社会学》,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66~67页。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