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推进珠三角緑道网建设的建议

  所谓緑道是一种线性緑色敞开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铁路、沟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内设可供游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居住区,緑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非机动车道和停车场、租车店、旅游商店、特色小吃店、健身娱乐等设施及一定宽度的緑化缓冲区构成。緑道网的建设符合低碳城市发展要求,可以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城市功能,强化地方风貌特征,提升发展品味。从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较发达国家的成功先例来看,緑道网建设都能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预期效果。

  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决定三年内建成珠三角緑道网,这是根据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发展理念,运用于市政建设的体现,这是城市实行低碳生活和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创举。这也是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扩大内需,加快建设宜居城乡的重大战略部署。汪洋书记要求“把珠三角緑道网打造成广东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宜居城乡,惠及广大百姓的标志性工程。”这将对广州市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珠三角的经济发展和我省解决三农问题等新一轮科学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对2010年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的成功举办也将具有重要意义。

  最近,围遶加快推进緑道建设,实现緑道的民生、环境、生态、经济功能和作用,我们到省林业局、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增城市进行了调研和实地考察,现将情况综述如下。

  广东省制定出台《珠三角区域緑道网总体规划纲要》,提出从今年起到2012年珠三角緑道网建设要达到“一年基本建成,两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的目标,然后引导珠三角緑道网向省内东西北地区延伸。要求珠三角区域内率先建成全长1678公里的六条区域緑道,将200多处主要森林公园、郊野公园、滨水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遗迹等串联起来,链接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区,形成覆盖城乡的緑道网,服务人口超过2565万人。同时,各市将规划建设城市緑道和社区緑道与六条区域緑道相联通,形成贯通珠三角城乡的多层级緑道网络系统。

  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境内铁路可緑化里程1165公里,已緑化1048公里,緑化率90%;公路(主要是高速公路,国、省、县道)可緑化里程22756公里,已緑化22045公里,緑化率97%;江(河)堤可緑化里程8593公里,已緑化7314公里,緑化率85%;海堤可緑化里程2103公里,已緑化1984公里,緑化率94%;河湖库区可緑化面积232564公顷,已緑化215825公顷,緑化率93%;在緑色通道两侧可视范围内的山地基本已緑化。2000年全国緑委将G105国道广州段和广梅汕铁路惠州段确定为“全国緑色通道示范路(段)”。经过十年緑色通道建设和改革开放近30年来坚持緑化造林,开展义务植树,全省森林覆盖率为56.7%,城市建设緑化覆盖率为40.69%,人均公共緑地面积达11.40平方米,这些成就为珠三角緑道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广州市增城市的緑道建设工作较为出色。2008年广州市增城市率先进行了緑道建设的试点,他们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领导重视、行动迅速。采取“政府主导、农民参与、市场运作、优化服务”等工作机制,有序推进緑道建设,实施城乡环境整治工程,让緑道成为富有增城特色的旅游精品。该市通过緑道连接起南、中、北三大主体功能区,引导南部的资金向中北部投资生态休闲和度假旅游产业,带动北部农民就业创业、增收致富。打造出荔城至白水寨自驾车游緑道、自行车游緑道、增江画廊緑道三条“有形緑道”。在緑道建设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做到因形就势,遇树遶路、遇村绕道、遇水搭桥,使緑道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协调。高效利用荒坡地、旧厂房、旧民居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围遶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做文章,让緑道串起沿线村庄,建设緑道驿站,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游。通过緑道建设,在短短几年间,使经济欠发达的北部,实现了“緑色崛起”。2009年旅游人口达到1189.95万人次,增长128.6%,旅游收入达到25.17亿元,增长151.08%,农民人均纯收入9281元,增长17.81%,增幅连续三年高于城镇居民,其中经营性收入3141元,增长19.94%,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近40%;小楼、派潭、正果三个山区镇税收分别增长87.65%、37.51%和42.17%。

  增城市同时实施全区域公园化战略,用规划、建设、管理公园的理念来规划建设、管理城乡,变过去在城乡里面建公园为在公园里建城乡,让增城处处像公园,让市民和投资者工作在公园,生活在花园,初步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科学发展之路。全市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由2000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58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9位,初步达到发展生态文明,提升产业层次,建设宜居城乡的目标。国家林业局对于增城緑色崛起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称赞增城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开创了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发展之路,为全国各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很好的实验,可以成为全国的样板。

  增城市緑道建设的成功经验在珠三角地区迅速推开,九个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在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先后制定了各市区域緑道、城市緑道规划和建设的目标。(见下表)并紧抓春季植树造林有利时机,掀起了一场緑道网建设的高潮。在植树节前后,中山、肇庆、佛山、江门等市纷纷组织了緑道网建设启动仪式,把造林植树与规划中的緑道网建设衔接起来。最近,广州市还把緑道建设长度从340公里增至526公里,要求亚运会前基本完成6条区域緑道建设约480公里,緑道沿线緑化已完成总量的八成五。

  (表格:(2010-2012)珠三角9市区域緑道、城市緑道规划建设里程表)

  为进一步推进珠三角緑道网建设,建议如下:

  一、珠三角緑道建设必须从制度、环境、政策法规等方面入手,不断探索研究,加以完善。因为,珠三角緑道建设提出快、规模大、时间短、距离长、任务重,需穿越城市,延伸至乡村,还要将各地的人文、地理、生态、景观串联起来,实现市区之间緑道对接,这些都涉及到国有、集体、农民的土地使用,涉及到緑道建设的权限、投资、统一的质量标准、标识系统和检查验收;涉及到緑道建成后的归属、管理、有偿或无偿使用等问题。

  二、规划緑道建设应具有生态性、人文性、经济性、休闲性等特点,要因地制宜,注重打造地方特色:

  一是緑道是公益性的设施,应改造利用好现有建筑和生态环境,少花钱、多建道,防止互相攀比、大拆大建、铺张浪费;

  二是尽量减少征地、租地、“硬质化”建筑,配套设施要分布合理,坚持以人为本,优质服务;

  三是緑道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尤其要与农业旅游和生态旅游相结合,带动农民就业创业,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的文明建设和卫生环境的改善;

  四是坚持緑道建设的连贯性,增强緑道之间的互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根据珠三角河涌纵横交错的地形和工业园区、军事禁区等阻隔緑道不可能进行无缝对接,应利用轮渡、轻轨、地铁、高速公路等现代交通站点建驿站进行衔接。大城市緑道建设要与步行系统工程衔接,解决行人过街和因人车争道造成交通拥堵的问题,形成由各式天桥、骑楼连廊、空中花园、地下商场、大型楼宇内隧道等组成的立体步行网络。

  2010年6月23日

  (郭岳: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