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关于深圳申请联合国“文学之城”的建议

  改革开放30年来,深圳文学界为全国奉献了新都市文学、打工文学、网络文学、阳光写作的文学品牌,幷且以小说、诗歌创作和报告文学的整体实力,一直延续着在全国的影响力。近年来,深圳青年作家群的异军突起和深圳打工作家群的风生水起、深圳网络文学的豪华阵容,更成为重要文学现象和文学话题,深圳作家队伍和作品成就也被视为广东文学的半壁江山。

  一、深圳申请联合国“文学之城”集中体现广东开放改革文化成果和贡献,也将极大提升广东文化的国际形象

  深圳的文学特色显示它是中国最鲜明的、是中国文学创作最活跃的、拥有中国最多写作者的、中国底层民众释放出最具创造力想象力的文学之地,是广东开放改革文化和中国梦的集中体现之地。深圳申请联合国“文学之城”将极大提升广东文化的国际形象。

  笔者在今年7月18日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深圳如果在文学大家和文学高端杂志方面有所改观,完全可建成中国的首个联合国“文学之城”。《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深圳商报》均就此论题作出强烈的反映。7月22日盛大文学组织旗下网站进行的“寻找中国100座文学之城”评选活动中,深圳位居全国第四位。可见深圳民间藴藏着极大的创作人才和文学热情,民间创作力量的庞大和勃兴是非常突出的。

  二、关于深圳文学庞大写作群的数字分析

  据深圳作家协会提供的资料,深圳区级以上会员作家:国家级会员80人,省级会员300人,市级会员1000人,区级会员1400人。剔出重复数字,全市区级以上会员不低于1500人。坚持长期持续写作的作者(打工作者、校园作者、网络作者):不低于15000人。基本持续写作的作者:不低于5万人。非持续写作的作者数以百万人计。

  深圳与文学有关的内刊:连续出版的不低于100家(全市有1000多家各类内刊、报纸、内部资料),开设有文学论坛的网络发布平台不少于10家,活跃在此类网站文学类论坛上面的经常发布作品的作者不低于1万人。

  深圳从事写作的作者力量包括:体制内专业作家、体制内业余作家、非体制内自由撰稿人、打工作家、校园作者、散落在社会各个阶层的写作者。

  三、深圳为什么热爱文学

  深圳是一座热爱文学的城市。与城市移民性格、人口结构、人口来源、人口知识、人口心态有关;与深圳年轻人为主体的社会构成对通过文字形式进行精神宣泄的喜好、文学写作资源的丰沛、个人生活体验的“震惊”感觉、文学功能的“灵验”效应等因素有关。

  深圳文学创作活跃的原因可概括为:

  (一)城市年轻人为主体的人口结构、白领阶层的庞大规模,新鲜的人物、事物和生活经验;

  (二)对新技术新媒体手段使用的方便和快捷,以及心理宣泄和个体寻求慰籍、扩大社交的欲求;

  (三)深圳城市的特区效应和阅读期待,吸引了全国网民对深圳的好奇,也是深圳文学大有可为的基础。

  四、深圳作家的名家方阵

  近年来名家佳作不断。像深圳拥有中国诗坛的常青树徐敬亚、王小妮夫妇,王小妮从朦胧诗时代开始,一直站在中国诗歌探索前沿的最优秀的诗人之一,而且是中国最好的女性散文家之一。李兰妮探讨人类灵魂深度的长篇散文《旷野无人》被评价对中国当代文学有开拓之功,被介绍到国外,作为中国当代文学60年来最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重要作品之一。杨争光的长篇小说《从两个蛋开始》等,对中国乡土结构、伦理、政治、人性的惊人还原、阐释、反讽和反思,以及非常中国化的民间叙事智慧,使他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具有声誉的重要作家,这一作品及他的乡土题材中篇小说,与陈忠实的《白鹿原》形成另外一种现代中国话语的补充,他的新作《少年张冲六章》也被视作2010年中国长篇小说的最好的作品。邓一光的长篇小说《我是我的神》被视作中国罕见的长篇巨制,是具有国际文学对话能力的当代文学作品,它的价值将逐渐显示出来。曹征路被称为当代中国底层写作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2009年新出的《问苍茫》被视为当代《子夜》,也被评论界视为底层文学目前为止的高峰。薛忆沩作为继谭甫成之后深圳现代派、先锋派的代表,其对文体形式的探索持久不懈。侯军在随笔领域对文人小品传统的接通和发展,成为当代中国文学小品的南方一系,他的新作《文革小人物》等,对文人小品有了新的超越,是孙犁、汪曾祺流风余韵的当代回声。吴启泰的历史言情小说、千夫长的草原长篇系列和手机文学、丁力的商战金融文学、梅毅的历史大散文、王樽的电影文学随笔以及梁二平、胡洪侠、邓康延、姜威、王绍培、尹昌龙的文化随笔等等,都在国内独树一帜,有着鲜明的个性和文体创造。胡经之、章必功、杨宏海、陈继会、吴予敏、尹昌龙、李凤亮、汤奇云、王素霞、谢晓霞、于爱成等的文学评论和文化研究,也都站在全国学术前沿,持久地发出深圳文化和文学的声音。

  深圳还拥有中国最为齐整的青年作家群,比之江苏、浙江的同龄青年作家,具有更为独特的题材优势和文体风格的多样性,如央歌、刘虹、吴君、宋唯唯、秦锦萍、弋铧、涂俏、刘静好、刘利等女作家群,谢宏、厚圃、毕亮、郭海鸿、谯楼、徐东、王顺健、谢湘南、阿翔等男性作家群。

  此外,深圳还拥有南翔、陈秉安等实力雄厚、创作水准一直稳定的作家;拥有红娘子、老家阁楼等数以百计的网络文学作家;拥有张伟明、林坚、谢湘南、戴斌、徐东、卫鸦、曾楚桥等三代数以千计的打工文学作家;拥有林培源、袁博、赵荔、韩淑娴等青春文学作家群等等。

  可见,深圳并非没有名家大师,而是因为深圳作为经济过于强势的城市,作为长期以来处于弱势的岭南文化之中的一座城市,它的文学价值、文学贡献、文学成就、文学地位被严重忽视了、低估了。

  五、深圳政府对文学扶持力度很强

  (一)2006年,深圳启动了与中国作家协会共同发起、共同策划、共同组织的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文学创作工程和深圳重点题材创作扶持项目。近五年来,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迄今为止,90位作家申报的选题项目得到政府资助,15部优秀作品得到研讨和宣传推介。

  (二)利用文博会和改革开放文学论坛等重要平台,成功举办了两次大型文学成果图片展,向全体市民展示了深圳文学繁荣发展丰富进取的形象。

  (三)邀请50多位名家大师来深为作家和市民进行讲座授课;举办了两期鲁迅文学院作家班和一期作家研究生班,180多位作家受到培训。

  (四)参与连续五届的打工文学论坛活动的农民工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总人数近2万人次,努力实现着广大外来工的文化权利。

  (五)连续三届的网络文学大赛给近百万的网络作者提供了展示平台;10多批的采风创作活动,让500多人次的深圳作家深入生活,开拓视野,近距离瞭解社会生活现场;80多期的文学沙龙、诗文朗诵会、改稿笔会活动,让3万多人次的作家不断得到交流和提高。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底至今,深圳重点题材创作签约项目已正式出版长篇文学作品39部,在文学期刊发表长篇文学作品12部,工程签约作家发表的其他各类文学作品500多篇。

  深圳在建立文学创作扶持的长效机制方面正进行着积极探索,幷且富有成效。

  六、深圳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学之城”的理由充分

  一座城市没有大作家,不等于没有文学影响力。判断一个城市是否“文学”,更应该看它的市民对文学的参与热情,看这个城市文学创作的整体活力,看文学对城市人的影响。

  深圳在“全国文学城市”排名中“名列第四”的报导,曾引起了网民和媒体热议,许多人对“怎么才算文学城市”的基本标准,发表不同看法。对深圳文学成就和地位的质疑,主要集中在这座城市历史短暂,大作家大作品的数量有限,但这却忽视了这个城市达到的整体文学水平,显然也是不公平的。

  深圳是全国最庞大的外来移民和打工者集聚地,从中涌现出来的文学爱好者和参与文学写作者蔚为大观、闻名全国。深圳拥有全国最庞大的写作群体,最丰富的文学形态,最活跃的网络创作,最有影响的底层写作,最多样的文学名刊,最饱满的文学热情,深圳人对文学的参与热情,曾让不少慕名前往参与其间的学者、作家感慨不已。

  上海《文汇报》2010年9月17日发表评论说,“如果只看到一个孤独的文学天才在城市中突然跳将出来,然后把这个天才的名字与一座城市联系起来;而对城市里站稳在地面劳作的芸芸众生,对民众涌现出的文学热情,对构成一个城市文学影响力的多数人的文学活动,视而不见,甚至藐视。如果这样的评价标准得不到校正,城市大众参与文学的热情得不到应有的肯定,那么,即便城市中真有文学天才,也会在贫瘠土壤中迅速凋零;而市民文学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整体提升,也会多少受些负面影响。”

  考察一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现有的几个文学之城,爱丁堡是第一个,是因为爱丁堡提供了丰富的文学活动,并吸引了新企业参与进来,比如为表彰苏格兰文学而设立的布克奬,就被曼氏企业冠名。如今,这个城市正在寻求建造属于她自己的荣耀,并希望为苏格兰文学提供实际的利益,比如在文学和出版业方面。

  对于墨尔本的成功申请,教科文组织评价道:“墨尔本体现了文学在整个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多语言编辑的首创,到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再到面向不同群体的高质量教育方案及公共活动,无不展现出当地社区的文化多样性”。

  爱荷华城是一个人口不到6万的极其典型的美国中西部小镇,如果不算定居在一望无际的玉米地里的自耕农,仅算点根烟就能走完的镇区地带的人口的话,大概只有3万人,其中絶大部分是爱荷华大学的师生员工,一个地地道道的大学城。城中除了几幢在19世纪留下的稍大一点的楼体之外,其余几乎无一例外地全是木质小独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专家评审组对爱荷华城的评价:“作为一个小型的大学城,爱荷华城与文学有着惊人的渊源,它的独一无二之处在于,经过漫长的积累,它已成为了一个原创性写作和文学阅读的中心。爱荷华城为促成文学氛围、激励文学写作与交流等而启动的一些战略性机制,譬如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与作家工作坊、爱荷华之夏写作节等等,非常值得全球其他小型城市借鉴,它可以被看作规划社区文化生态结构的一个絶佳范例,在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城市经济与文化、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高度的代表性”。

  看来,基本没有一座文学之城靠的是文学大师和文学巨著的多寡,而更多是着眼于城市的文学特色。

  2010年12月23日

  (黄树森: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