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为广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献一策”之三: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建议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重要方针,也是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当前紧迫任务和关键是节能减排,快速发展緑色GDP。推进节能减排是解决经济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必经之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高速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为政之道和厚民良策,维护国家龢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

  节能减排、发展緑色GDP是政府责任,各地方政府应当是主要推行者、责任人。社会发展至今,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在经济社会和知识社会交接进程中,形势和任务是严峻的。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所遇到的资源短缺、人口暴涨、环境污染严重。一些国家是靠快速发展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先进技术为推动力而走出困境的。科学技术不只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资源。进入信息时代后,社会主宰力量不是金钱而是知识。当今高新技术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支柱,知识经济时代即将迎面而来,这是不争的事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府面对着新的挑战,迎接着新任务。

  一些隐蔽在空前繁荣下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工业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不可再生资源消耗基础上的,受资源有限性的限制,不可能支持工业持续发展。照目前模式继续下去,用不了多久,人类社会的发展,因为资源的枯竭而嘎然停止,经济社会将出现不可控制的衰退甚至崩溃。由于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认识不足,我们国家环境承载力已经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广东的情况好些。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对河流、空气和土壤的污染;能源消耗的无度等现象还在发展。国务院一次常务会上,分析形势时,指出一些地方“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资不落实、协调不得力”。这“六个不字”,恰恰指出了一些地方的节能减排工作“顽症”所在。笔者认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未雨绸缪”虽然不全都是圣人所能为,但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不是平头百姓之举。改革初期人们处在一种“无远虑”状态,真是有酒就醉,不考虑喝凉水的事。孟子主张“舍鱼取熊掌”,更多的人还是得鱼就很知足了。所以一段时间人们对地方保护主义真不知道是对还是错,一些地方和企业,对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政策是“我行为素”。评价工作时“GDP”说了算,“GDP”论英雄,GDP是硬指标而环境资源保护是软任务,至少在干部任期内是一远一近,远景规划是越美越好,GDP增长率是越高越好。至今节能减排工作已经不是应当提倡,而是迫在眉睫了。

  解决经济方式转变靠政府的行政力。2007年6月国务院下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了2010年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广东及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具体措施。在严格控制新建高能耗、高污染项目方面,把住了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了环境市场准入门槛,建立起新开工项目管理部门的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等。

  为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除政府已做出的重大举措之外,本人另建议如下:

  一、从唯GDP观念中走出来,使广东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步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一直是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标准经济指标。经济指标是简明地描述经济体系运作情况的方法,发展至今这种传统的指标已经抓不准经济运行的基本成份,反而误导经济政策。GDP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结构,不能反映人们实际享有的社会福利水平,所以不能以GDP为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更不能GDP“叱咤风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靠接力完成的,不能拿GDP当接力棒,而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真正从人民利益出发,以“緑色GDP”和人类发展需求的综合指标为基本尺度,转变方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注重效益进而使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

  二、要从政府主导经济理念走出来,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增长中的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率问题与政府主导经济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角。经济发展方式,从微观上看,表现为一个个企业发展方式。企业发展方式的选择,受到外部环境和条件制约。在政府主导经济的条件下,政府直接控制相当多的生产要素和资源性产品的配置权。有些地方曾经利用行政权力低价或者变相低价征用耕地、民宅。为了招商引资而以零地价出让土地。政府控制着资源产品价格,形成背离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的人为扭曲。深化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让市场释放出推动经济发展的应有功能。政府工作是以实现人民的全面需求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为人民谋利益、求发展、促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正如古人所说“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三、节能减排要抓好源头,注重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节能降耗、减排的重要手段。只有技术的不断创新,才能有节能减排的后劲,才能持续。加大节能减排方面的技术引进、集中人力、财力,主攻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环节的关键技术,实现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努力在主导产业中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实质性跨越。加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积极采取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新技术、新设备。用已经成熟、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发展质量,从源头解决消耗过高、污染排放过大问题。加大对“三废”再开发利用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緑色经济,变“三废”为宝。加大再开发利用的投入,加大对落后生产取缔、淘汰的力度。拓展节能减排的新空间,增加经济发展的循环性。

  四、强化道德引导和法制保障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公民的道德和科技水平密切相关,而这取决于市民受教育程度,特别是环保科技水平。很大程度上讲,不是对国民进行教育,而是“补课”。强化民众的环境、资源保护意识和责任心,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市民意识是政府制定政策的导向之一。爱护环境,节省资源,节俭过日子的良好风气是政府所追求的民心主要组成部分。“民心”在政府政策执行上的力度永远都不能低估。民心的向心力是政府行政力的源泉之一。“民心”不是自然形成的,政府有引导、教育之责,社会的主流道德、意识是在不断强化中形成的。为了打好节能减排这一战,强化环保意识,做好思想准备十分重要。

  一项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必然要求一系列的政策、法律制度保障。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离不开与国际市场的信息、技术、资源和产品的交换,世界经济发展与经济一体化同步。国际间经济合作越紧密,竞争也就越激烈。政府的管理需要做出适应性的调整,而政府的政策、制度是发展的保障。经济方式转变要求急待建立健全的制度:一是逐步推广政府决策和行政执法的听证制度,经过近年实践,普遍认为“听证”制度可以广泛运用和推广。二是建全公示制度。公示是指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政府机关,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通过向社会公开明示自己的职责范围、管理内容、行政标准,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以便提高行政运作效率和质量。公民对政府工作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以上两种制度就是保证这三权的实施最有效的制度保证。三是建立民情、民意调查和收集制度。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民众是最大的直接受害者和第一知情人。他们反映的问题最具体、最有说服力。一旦问题出现群众反应强烈,处理不好就会造成“意外”或“非常事件”。民情民意调查、收集,会使当局者清。关心群众,心往一处想,不调查,不收集,怎么能知民心,又怎么能想到一块呢。最后是方法问题,也就是两手抓,奬惩并用。节能减排涉及千家万户,事关多方面,影响大,所以处理节能减排问题一靠群众支持,二靠奬惩机制。奬是扬善,惩是治恶,奬惩分明,执法才有力。总之通过法制,强化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生态约束作用,是打好节能减排这一战的保障。生活在广东,确实感受到了高科技时代的曙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快速发展緑色GDP,广东是有许多优势条件和无限创造力的。

  2010年6月21日

  (毛宇峨: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