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府民系·广府文化·广府学

  整整十五年前,我们应当时封开县委的邀请,到实地进行人文历史考察,虽然从史书中我们早已得知,当年辖南粤9郡(后改为7郡)的交趾部,其治所在苍梧郡的广信县,《后汉书·郡国志》引,《汉官》称:“广信……刺史治。”而广信,则位于漓江、西江、贺江三江交汇的地方,在古代当为交通枢纽,以引作为交趾部的治所,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上都是很有远见的。但是,作为南蛮之地,如何做到长治久安,“广布恩信”固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则应有自己的族类,使汉文化得以延伸。这便是在广信立治所后,汉武帝在广信一线,大规模地建县,从广信沿贺江北上,到谢沐,不足400里,竟设县6个,其为广信、封阳、临贺、富川、冯乘与谢沐,两侧共有4县,东有端溪、高要,西有猛陵、荔浦,如今,大部分县仍保留在或改名,其密度与2100年之后的今天不相上下。但汉初人口不过3000万,而今则是13亿。这说明什么?为什么是沿广信北线所设,也就是中原人经灵渠或潇贺古道的途径所设?这一事实证明,自灵渠沟通湘、漓,以及潇贺古道的打通,必定有大量的人口沿这两大通道进入岭南。我曾提出过一个“隐性移民”的概念,可以说,这正是一个典型的范例。所谓“隐性移民”,当是在和平时期,未见史料较多记载,但却成规模的迁移人口,他们或为政府所号召,或因民间口耳相传,去寻找谋生发展之地,总之,与战乱、灾祸没什么关系,所以不为人所关注,甚至不入史。另一类,则当是长期的,如广信366年作为南方的要冲的期间内,积少成多,垒石成山,更不为人所知的累积。当然,这里仅点到为止,我已另有论文加以阐述。

  没有足够的人口,以及相应的文明发达程度,是不足以设县的,那么,这足足10个县的人又从哪来的?要知道,当时幅员广大的南海郡,横跨1200里,也才只有6个县,秦置龙川、博罗、番禺、汉添、揭阳、中宿纳入四会(原桂林郡),所以,从中原至广信就近的线路上,当大规模地聚集有来自北方的汉人,其密度相当可观。也就是他们带来了中原第一期的古汉语,这便是为什么广府方言中有那么多上古音的原因。而这,便是广府的最早的源头,由于越过了南岭,相对与中原隔絶,古音保存才如此完整。不用有太多的论证,事实上,十多年前,我已就此专门写了《广信期:广府文化“汉化定型”的首要阶段》,并指出,广信及西江流域,是孕育广府民系的摇篮,如同江西赣州是“客家摇篮”一样。这样,广府民系的形成,比过去所认为的南宋末期粤北移民南下珠江三角洲拓殖早了1300年。所以,广府人也就因为早到为主,客家人晚到为客,被分别视为土与客了。

  广府民系的形成,代表了两广文明形态的进一步成熟。于是,广府文化也迅速“汉化”而得以定型。南越古都在番禺,两汉南方首府却西移到了广信,也就是中原文化南下的第一要冲,正是为了实现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诸方面与中原的统一,换句话来说,则是强势的中原文化对越文化的吸附,改造,这才有了广府文化的发生、汉化。罗香林认为“扼西江要冲的苍梧,遂成为中原学术文化与外来学术文化交流的重心。现在广东的封川,就是汉代苍梧郡治的广信。”

  由广信聚集南下汉人及与外来文化北上的结合,也正是广府文化的发端。于是,广信出现了开岭南经学之先的“三陈”,即陈钦、陈元、陈坚卿父子、孙三代,陈钦甚至自命其著作为《陈氏春秋》,不以中土为尊。而后的士燮,曾游学京师,后任交趾太守,《三国志》称他“体器宽厚,谦虚下士”,吸引中原来此避乱的仕人。后来,更出了最早引入佛教的牟子,并着有《牟子理惑论》。而广府方言,在以北方雅言演变后的古汉语为主体,在汉代得以形成。其间的文化,有不少出色的表现。

  广府文化经历了广信期——粤北(珠玑巷)期,后进入广肇期,在南中国文化中成为主体,在中华整体文化中放射出了异彩。尤其到了明清与近代,随着白沙学说的滥饬,尤其是西学东渐,出了郑观应,戊戌变法中的康、梁,使中国有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近现代引领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潮头。

  可以说,直到20世纪80年代,自广东开始的改革开放,广府文化蓬勃向上,从而为广府学的创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便是我们自封开一行之后,提出了创立广府学的动议,从而于文化层面上升到了学术层面。也就是说,先有调研、有实践,方可以有理论上的提升,有了可以确立的理论框架,这才成为一门学问。显然,至此,创立广府学的气候已经有了,水到渠成。

  自1996年以来,我们珠江文化研究会一直在打造广府文化上竭尽全力,我们始终认为,广府文化是珠江文化的代表,集中体现了珠江文化的所有特质。而珠江的中游西江,更是孕育广府文化的摇篮——我曾以此为论文题,参与了广西的西江论坛。而在封开,我们先后开过多次的研究会,并出版了《封开——广信:岭南文化古都论》,作为该书的主编,我把全书的重心放在广府民系于封开、梧州的发生,于西江流域的拓展,尤其在广信的“汉化定型”上,同样,我们亦关注到梧州、肇庆先后于明、清二朝200多年,成为两广总督府的所在地。去年,我们也就在肇庆,专门召开了一个“两广总督府”的研讨会。一直到今天的广府首府论坛,这些研讨会,无疑都是有着一条红线贯穿的,并将延续到将来。而这,都为广府学的创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个个历史的足迹,将留在两广各大广府属地的大道上。

  从广信到广州,从广州到两广之分,我们循名责实,找到了广府的缘起。

  同样,对后来成为广府民系主体的珠玑巷移民后裔,我们更早地涉及,并与珠玑巷后裔联谊会一道,很早便催生了《千年珠玑》的专题片。而且在论证封开为岭南文化古都之际,我们更找到了以罗贵为代表的珠玑巷移民落籍在珠江三角洲的集散地,那便是当年称之为冈州塱底,今天的江门市蓬江区的良溪。也就是说,作为广府的重要文化节点:封开(广信)、肇庆、韶关(珠玑巷)、南番顺(含今广州)以及江门侨乡(良溪),终于有机会联手起来,共同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打造更加光辉灿烂的广府文化。

  一门学科之所以确立,当然要具备完整的学术形态,但更重要的是它区别于相邻学科的自己独有的特征。在广东,客家学创立在先,潮学亦成气候,但广府学每每在广东文化中大而化之,因为广府是广东主体。广东官话也就是广府方言,一直很少人考虑到它独立存在的事实与理由,所以,连其产生的时间、几大源头,都语焉不详。我在《广府寻根》中,专门列了一章为“广府学的框架”,正是封开归来后第一次较为严密与完整的思考。虽然10多年过去了,但这一工作仍有待努力。我是顺德人出生肇庆,在广州的大学工作,也就是说,我出生、成长、生活所在的,正是当今的广府文化的中心区广佛肇。这里,是我的祖居地,更是我的精神故乡,因此,打造广府学,在我则责无旁贷。

  从上世纪开始,除开发表了近百篇与广府相关的论文外,我还写作了数10部广府的理论著作,以及纪实文学、长篇小说。

  其中,基本构架搭好了的《广府寻根——华南最大一个移民族群探奥》,算得上是广府学我雏形,其不仅第一次提出建立广府学的理论,而且,也成为了今日篇纂近200万言的《广府文化大典》的良好基础。在这之前出版的《广府海韵——海上丝路2000年》,也从不同角度深化了广府文化的研究。这都是2000年前后的成果。

  即将出版的《华南两大族群的文化人类学建构——重绘广府、客家的文化地图》未等问世已引起了不少关注。通过两大民系的重新定位、比较,自会有更多新的发现、新观念。

  还有作为广州十三行的研究,我是以三大卷分别以长篇小说、纪实文学及理论研究的不同形式出现的。长篇小说是人民文学出版的《开洋:国门十三行》、长篇纪实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明清帝国海商》、理论著作则是华工出版社出版的《国门十三行:从开放到限关的逆转73年》,这无疑是广府近现代文化的重心所在。

  已拍成长篇电视剧的小说《正道沧桑》,揭示的是上世纪末南番顺产权改革的历史进程、《千年国门——广州,3000年不衰之古港》,是历史纪实。广府人物则有《香港商父:马应彪传》、《罗贵传奇——跨越北回归线之旅》等多部传记。

  对于自己的家乡,我先后有《顺德人》、《顺德乡镇企业史话》等专著问世。至于其他作品,还有《珠江远眺》、《北回归线的太阳》等,以及与人合作的《祝福珠江》、《通天之路》、《开海》、《地铁梦圆》等等。

  还有与广府建筑相关的理论专著《城市建筑美学》、《南方城市美学意象》、《城市神韵》等等,而且在封开、怀集也留下我设计的重要建筑,塔与禅院,都有不俗的评价。

  我想,我应该为自己的家乡广府属地做得更多。正可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那就再扬鞭奋蹄吧。

  在这次论坛上,我当可宣布,150万言的《广府文化大典》已基本杀青了,这是在《广府寻根》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的第一部广府文化的大型典籍,我们有理由相信,广府学今天终于可以脱颖而出了。

  谭元亨(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