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实现“南海Ⅰ号”的新闻价值最大化

  “南海Ⅰ号”从发现之日起,就因其“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文物最多,内涵最丰富”被誉为“海上敦煌”,受到世界瞩目。因此,著名学者、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教授说:“‘南海Ⅰ号’的出水既是学术性的事件,又是社会性的事件。”

  作为中国甚至是世界海洋考古史上影响力最大的考古事件,即“南海Ⅰ号”从准备打捞、正式出水“进宫”到如今进行的几次“试挖掘”,都倍受世人关注。尤其是2007年12月的开始打捞大会战,国内外200多家媒体记者云集阳江,对“南海Ⅰ号”进行聚焦报导,启开了考古史上为数不多的新闻大会战,发稿量和信息传播面均突破考古新闻的历史纪録,使“南海Ⅰ号”的新闻价值彰显到了极致。但葛剑雄等专家学者也指出,媒体在此次打捞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过头了”,在媒体的作用下,“南海Ⅰ号”的打捞成为了一场考古大片,更像是一场新闻盛宴,把大众从严肃的考古科学引向寻宝探险式的娱乐事件中去了,有悖新闻的真正价值。

  如今,“南海Ⅰ号”的真正挖掘还有时日,对“南海Ⅰ号”的宣传也有待作出进一步的厘清,探索如何实现“南海Ⅰ号”的新闻价值最大化、最优化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关于“南海Ⅰ号”巨大的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素质的总和,它包括真实性、时效性等不变要素和重要性、显着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可变要素。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价值要素越丰富,级数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 

  一个客观存在或发生的事实,能否成为新闻,然后被传播,应该取决于两点:一是在多大程度上及以怎样的方式与公众的利益相关联,二是能否满足人们的感官需要。在这里,所谓的公众利益既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安全、公正、道德、荣誉、审美等社会价值利益,而心理感官需求则是人们对事物的好奇、趣味等的心理满足,当然不是猎奇,不是低俗、庸俗、粗俗,不是满足少数人需要的感官刺激。

  “南海Ⅰ号”发现是一个偶然,也是一个奇迹,这本身就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南海Ⅰ号”的地位还在于,它是世界的几个第一:一是整体打捞是世界水下考古的第一;二是为其建立的水晶馆也是世界第一;三是“南海Ⅰ号”本身的价值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南海Ⅰ号”的发现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巅峰,这意味着,它不仅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志之一,也将带来多学科的历史文化研究,牵涉到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和社会的心态学等各种学科。因此,“南海Ⅰ号”不仅仅是学术性的、考古性的,也是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其巨大的新闻价值显而易见。

  二、加大宣传,实现“南海Ⅰ号”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南海Ⅰ号”新闻价值是一座富矿,需要我们去挖掘,要从总体宣传策划、具体宣传报导中充分挖掘其中藴含的新闻价值,从新闻传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采写、编辑、传播、接受等方面深入分析与准确把握实现“南海Ⅰ号”新闻价值的最大化,也实现“南海Ⅰ号”的最优化。 

  1.注重重要性和真实性,凸显“南海Ⅰ号”的公众利益和社会价值

  也许有人会问,1900年,王道士发现了敦煌藏经洞,敦煌那么辉煌,为何没有如今的“南海Ⅰ号”的新闻效应?自然,当时的传媒条件是一个原因,但当时国家的衰败更是主因,王道士发现了藏经洞后,虽然没有深刻理解其文物的文化价值,但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视,而且是逐级上报,但无人过问,致使他灰了心,最后把经卷卖给斯坦因。可见,敦煌的发现过程,是中国落后、愚昧、卑屈历史的体现和写照。反过来,如今“南海Ⅰ号”这场轰轰烈烈的考古盛宴,既是考古实力的呈现,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呈现,更是民族振兴的体现。试想,如果“南海Ⅰ号”也在陆地敦煌时期发现,会有今天的打捞吗?

  有一段时间,媒体争论广东省政府拨出1.6亿元资金在阳江修建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值不值?花费近1.5亿元实施史上最贵的打捞,让“南海Ⅰ号”昂贵“出水”,值不值?每年花费2千万保护一条古船,值不值?

  我说,值!首先,“南海Ⅰ号”是中国海洋文明的实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肯定了“南海Ⅰ号”的地位——是“海上敦煌”的代表作,评价它是世界上难得的珍贵遗产。世界著名海洋学家,美国工程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吴京先生考察“南海Ⅰ号”惊叹说:“世界的海洋史由此要重新改写。”“南海Ⅰ号”的考古价值是第一位的,但考古价值不能简单用金钱来衡量。“南海Ⅰ号”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对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等都提供了典型标本。其搭载的文物也有可能解开‘海上丝绸之路’的诸多秘密,其文物考古价值远远高于经济价值。同时,“南海Ⅰ号”的打捞保护,也已经不仅仅存在于学术层面,还表现在政治层面和社会层面。因此,“南海Ⅰ号”的新闻宣传,无疑应该站在更高的视角上,凸显其社会价值、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正因为这样,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和国内外其他媒体才时刻关注着“南海Ⅰ号”新闻信息,及时报导其新闻动态。

  从实现新闻价值最大化的角度看,“南海Ⅰ号”以往的宣传特别是2007年12月整体打捞出水的宣传,是做得不够的。因为当时70多家媒体记者都以为可以见证了“南海Ⅰ号”的出水,第一时间向世界同时报导其盛况,无疑具有“奥运”式的宣传效应。但是,因为某些原因,“华天龙”的试吊却意外提前出水,中央电视台的记者独家在船上向全世界直播。这让许多媒体的记者急得跺脚,因为他们雇的直升机,飞行员还未到位,有些媒体记者后来抗议央视“垄断”新闻资源,我认为是有些道理的。 

  2.注重时效性和显着性,凸显“南海Ⅰ号”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新闻的时效性是指事实发生与作为新闻事实发生之间的时间差(时距),同新闻面世以后激起的社会效果的相关量,即新闻产生应有社会效果的时距限度。它与新闻的“新”紧密相联,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新闻显着性是指新闻中的人物、地点和事件的知名程度。这两方面是新闻之所以为“新闻”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南海Ⅰ号”沉船,是考古界、尤其是水下考古界的巨大收获。无论是其文物的规摸和价值,或是对其进行考古的技术和水平,在考古、尤其是在水下考古史上,都是一个新的座标。从更深层次地说,其文化价值更具有世界性的文化遗产意义。为此,20多年来,“南海Ⅰ号”的宣传基本上注重时效性,有关信息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发布,特别是能与中央电视台、《南方日报》、广东电视台、广东电台、《阳江日报》等主流媒体紧密合作,全程报导,使国内外受众及时瞭解“南海Ⅰ号”的有关新闻,尤其是对这沉船从水下发现、勘探、取证,到将其装厢、起吊、运进室内,以至“安家”的“水晶宫”设计、建造与保存环境,以及运用和创造了许多现代科学技术保护,都在第一时间宣传。目前进行的第二次试发掘,中央电视台专题组进驻博物馆,拍摄水下考古、发掘和阳江的风土人情,制作成专题纪録片《南海Ⅰ号》将于今年内向国内外播放,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对于凸显“南海Ⅰ号”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南海Ⅰ号”的品牌逐步形成的时候,新闻宣传也应紧跟步伐,不断寻找亮点,“挖掘”新闻,扩大影响。否则,它会渐渐脱离人们的视线,淡出人们的视野。“南海Ⅰ号”出水“进宫”以来,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对“南海Ⅰ号”的宣传中,有时过于强调考古工作的特殊性,强调保密性,错过了许多宣传良机,影响力有所下降。这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因为我们建设海上丝路博物馆的初衷,并不是让“南海Ⅰ号”束之高阁,而是集考古、旅游、文化、开发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因此,我们对“南海Ⅰ号”的宣传要不断“制造”悬念,既注重平面媒体的宣传,也注重网络媒体的宣传,更要重视电视、电台等音像媒体的作用,因为他们的传播往往是最快、也是最广的。

  3.注重接近性和趣味性,凸显“南海Ⅰ号”的历史价值和知识价值

  新闻价值的接近性,指的是新闻内容与受众的接近程度,新闻价值的趣味性,实际就是新闻中的人情味。“南海Ⅰ号”的新闻宣传,不同于考古论文,也不是历史、文物和科学知识的展览解读。它是新闻,就要尊重新闻的规律,注重接近性和趣味性,做到深入浅出,能时时抓住受众的眼球和耳朵。

  “南海Ⅰ号”具有较大的历史价值和知识价值,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和“标本”。 司徒尚纪教授曾预言,伴随“南海Ⅰ号”热的持续,将出现“‘海上敦煌’学”热,许多学科将把“南海Ⅰ号”作为研究的对象和实体。在“南海Ⅰ号”的面纱逐步被撩开的漫长过程中,这个沉睡了800多年的“美女”,肯定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南海Ⅰ号”先期出水的铜钱、铜镜、戒指甚至还有那两具眼镜蛇头骨,都为媒体提供了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景李虎分析,“南海Ⅰ号”出水的金手镯、鎏金腰带、金戒指等首饰都比较粗大,像鎏金腰带长1.8米,手镯比拇指粗,有四两重等,由此推测,佩戴这些黄金首饰的船主可能非常富有。可见,“南海Ⅰ号”出土的每一种东西,都具有历史价值和知识价值。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往往趋寻找公众热点,甚至主动迎合公众的趣味、心理,这样就误导公众树立正确的考古观。如果过于报导某种文物价值多少,导致泛娱乐化、泛经济化,而不注意文物的知识和文化信息的挖掘,就会误导受众,使他们以为打捞“南海Ⅰ号”仅仅是为了“寻宝”或赚钱。

  对于“南海Ⅰ号”真正价值的理解和认识,是搞好“南海Ⅰ号”宣传的前提。这一点,阳江人民广播电台曾经推出连续报导《解密“南海Ⅰ号”》,通过对“南海Ⅰ号”出土文物的剖析,从文化学、海洋学、水下考古学、民俗学、造船史、航海学、海洋经济学、外交史、陶瓷史等进行饶有趣味的解读,再现了宋朝瓷都繁华、宋人日常生活、宋代造船技术和“海上丝绸之路”盛景。这样的宣传,受到了听众的欢迎,在全省新闻评奬中,也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2011年3月12日,广东电台新闻台与广东省社科院、阳江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直播广东——南海潮》特别节目“蓝色崛起”——走进阳江“南海Ⅰ号”,邀请各方专家学者深入讨论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等相关话题,也受到了受众追捧。

  当今传媒竞争已经进入“战国时代”。“战国时代”的传媒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而传媒综合实力中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新闻价值。“南海Ⅰ号”的宣传,要善于发现、开发最有价值的新闻,既重视新闻的首度发现,追求“哥伦布式的发现”和“麦哲伦式的发现”,也注意新闻的再度开发,突出主流媒体的宣传,突出名记者、名家的宣传,兼顾境外媒体的宣传,增加一些评论式推介,扩大网络媒体的影响,甚至来点炒作也无妨,努力实现新闻价值最大化、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林雄主编:《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辅导读本》,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1~6页。
  2.广东省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读本》,《南方日报》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3.黄伟宗、薛桂荣主编:《海上丝路的辉煌》,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9年6月初版。
  4.钟健、李宗桂对话:《广东怎样建设文化大省》,《文明导报》,2003年第4期。
  5.《广东建设文化大省若干思考》,广东社会科学网,2006年12月27日。
  6.艺衡、任君、杨立青:《文化权利:回溯与解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315~329页。
  7.金秋鹏着:《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11月第一版。

  谢明(广东省阳江广播电台。)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