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提升海洋文化 强化海洋意识——“南海Ⅰ号”整体成就的历史启示

  2007年12月28日15:35分,宋代古沉船“南海Ⅰ号”安扺“水晶宫”,古船整体打捞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南海Ⅰ号”自1987年夏天在阳江东平东南约20海里水域被发现,20年来,备受海内外的关注,激起了各学科浓厚的兴趣,寄托了各界的厚望,引来了无数的遐想。2004年、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专家多次来考察,并给以高度的评价。2004年国际著名的地理学家、海洋学专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吴京在考察古沉船时发出惊叹,指出:“‘南海Ⅰ号’上最具价值的东西有两样,一是瓷器,二是古船。之前,这种船只在史书上有记载,人们尚未见到实物。而“南海Ⅰ号”古沉船是迄今为止走出史书,摆在世人面前的中国古代远洋货船文物。”〔1〕他十分赞同广东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对“南海Ⅰ号”古沉船做出的“海上敦煌”的定位,认为:该船是世界航海史、航海科学和航海文化史的重大发现,世界的海洋史将由此改写。〔2〕“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成功,汇聚了海内外多学科、多领域的高度关注及科研成果,是我国现代科技水平的又一体现,是海洋考古的新纪録。其影响是多领域的,是世界性的,同时揭开了我国悠久的海洋文化史,使我们更深切地认识到海洋文化的提升、海洋意识的强化,对富民强国的重要性。

  一、海洋文化的发展关乎国力的消长

  中国是一个有着长达7000年悠久海洋文化史的文明古国,在世界海洋学史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因地理、政治、文化等因素,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又有着明显的区域性和阶段性。进行历史的反思,我们清晰地看到:海洋文化发达,海洋意识强,与世界的交流融合紧密,则国力强,对世界的影响与贡献就大。海洋文化落后,海洋意识薄弱,闭关锁国,则国力弱,就会被列强瓜分。中国海洋文化漫长曲折的发展与国力的消长紧密相连,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

  先秦两汉时期,我国拥有灿烂的文化,发达的经济、强大的军事实力,同时也拥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航海技术与能力。尤其是两汉,“东方第一大帝国”的实力与世界领先的航海成就相得益彰,助推了汉文化远播世界。

  唐、宋、元至明中叶,中国的航海领先世界长达800多年,对世界,尤其是对古代东南亚及东亚诸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是世界强国。唐、宋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也是世界上发明创造最多的国家。宋朝是中国为世界贡献最大的时期,国家综合实力无论质量还是数量,均为当时世界第一。宋代古沉船“南海Ⅰ号”及其数万件珍稀文物就是很好的明证。随着“南海Ⅰ号”考古工作的开展,我们将得到更多有力的物证。

  清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统治者政治上把封建专制推向了最高峰,经济上把关外落后的奴隶制带入中原,人文精神较前朝后期出现了较大退步。禁海抑商,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轻视科技,导致中国的科技大大落后于西方,航海业也日渐衰落,清末的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个时期正是西方航海大发展的时期。13世纪末在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从以神学为核心的经院哲学桎梏中解放出来,迎来了科学与艺术的革命,开创了探索人和现实世界的新风气,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航海技术也产生了革命性的飞跃,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的探险家开始了一系列远程航海活动。18世纪中叶,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加速了西方工业革命的步伐,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应用于航运之后,人类的航海能力迅速提高,工业革命迅速拉开了东西方的差距。至此,中国的海洋文化与世界先进的海洋文化差距日益扩大。以致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中国是“没有分享到海洋所赋予的文明”的国家。

  纵观我国海洋文化兴衰的曲折发展历程,进行文化的反思,借鉴是深刻的。

  1.大陆内聚型传统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海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具体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我国的海洋文化发展同样受以上诸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唐以前,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一直在北方地区,这一带的沿海自然条件不利于古代海洋文化的发展,人们的活动主要在内陆,这个区域也是中国海洋文化的盲点。唐宋时期,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虽逐渐南移,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优越的气候条件和辽阔的耕地面积,培育瞭高度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决定了占据中国正统地位的传统文化是大陆内聚型。

  汉以降,以诞生于半封闭大陆自然环境的“儒学”为主体的正统文化体系得以确立和发展,统治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长达2000多年。儒学“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以义制利”的泛道德化观念,导致人们重道德修养,重内心世界,关心人伦社会而忽视对理性和自然的探索。重农抑商,耻于言利,商人被贬为四民之末,导致人们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缺乏风险意识和竞争精神,形成实用主义的传统。科学技术被视为淫技奇巧,导致中国古代科技虽一度领先,却仅停留在应用技术范畴,缺乏长远发展的理论活力。道德与理性的分离,使中国传统出现反理性的倾向,扼杀抑制创新精神,从而阻碍了中国科学精神的发育,商贸发展缓慢。以我为中心,内圣外王,航海虽称霸世界几个世纪,但大多出于政治目的,满足于当宗主,纳朝贡,尤其是明中叶至清,海洋意识日益消退。清政权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大陆内聚型文化的主导性超越前期,海洋文化倒退,与世界海洋文化的发展背道而驰。至清代末期,大面积海岛丢失也就不足为奇了。

  2.古越人海洋文化缺乏记载研究

  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历史悠久,史学发达。但因以“儒学”为主体的大陆内聚型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思维、意识影响深远。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的正史,基本上是一部帝王将相史,科技、文化、经济、民族等记载甚少。

  生活于东南沿海的夷人与越人,他们的海洋文化是我国古代海洋文化的代表,据可靠的文献记载,古越人的海洋文化是我国航海文化的萌芽,并创造了我国古代海洋文化的辉煌。尤其是南越人,“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前汉书·严助传》)有着丰富多样的海洋生产、生活方式,宋代蓬勃发展起来的岭南,其文化的海洋性特征,可说是我国海洋文化的亮点。但在以大陆内聚型文化为主导的情况下,对处于边陲的越文化的关注度极为有限,记载不详。耕海重商的南越文化被边缘化,即使是“天子南库”的岭南,其文化也一直处于非主流地位。由于文献记载的缺乏,我们知之甚少,大大削弱了古越人的海洋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应有的影响力,对沿海文化缺乏研究与关注自在情理之中,这又大大影响了我国海洋文化的亮色。

  3.造船航海相关技术缺乏理性提升

  中国航海文化虽拥有了唐至明中叶的鼎盛期,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堪称世界一流,但停留在工匠水平,缺乏理性的提升,没能形成科技性的理论指导,后进乏力。虽有悠久的航海史,却不能开辟新的远洋航线;虽有能工巧匠,却乏理性提升;虽能造出世界一流的大帆船,却止步不前,没有创新;虽发明瞭指南针,却仅停留在简陋的运用水平,使中国的航海主要是沿海航行,大大阻碍了航海的发展。封建社会末期的清朝把封建专制及大陆内聚型文化发展到极致,逆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潮流而动,错失了科技发展的良机,至西方进入蒸汽时代,中国的远洋帆船队便被蒸汽机推动的轮船推上了没落之路。

  二、强化海洋意识走强国之路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因循守旧,闭关锁国,僵化落后,不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不能跟上世界发展的趋势,就会由盛到衰,被动捱打。坚持对外开放、改革创新,强化海洋意识,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就能富民强国。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结合现实发展的需要,启示是深刻的。

  1.加强岭南文化的研究开发

  中华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成就着称于世,同时也以其多元的形态令世人瞩目。滨海地带的族群有天然的条件通向外界,通向海洋,发展商业文化。岭南地处南海之滨,南越人擅舟楫渔猎,很早便开始向海洋拓展。向海洋讨生活使岭南人具有开放变易的文化品格,铸就了灵活开放、勇敢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秦汉以降,岭南文化辉煌灿烂,世人无不对南越王墓、南越王宫、南越国水闸、南海神庙、海上丝路遗址等古迹惊叹不已。

  融中原、南越等文化及海外文化于一炉的岭南文化,以其自信开放、兼容幷包,传承开拓、勇于创新,重商务实、面向海洋的特质成为我国海洋开放型文化的典型,是我国占据了主导地位的大陆内聚型传统文化的不可多得的补充。自然优势与人文优势使广东成为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30年来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2010年,广东的GDP以45472.83亿元连续22年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比重为11.4%,人均近7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广东地税系统累计组织各项税费收入达到4668亿元,连续17年居全国地税系统首位,收入总量约占全国地税系统税收收入的七分之一;广东海洋生产总值达8000亿元,连续16年居全国首位;广东文化产业逆势腾飞,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6%以上,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

  广东改革开放的成就是岭南文化先进性的体现。岭南文化不少领域仍是未开发的处女地,原生态的文化资源丰富,开发前景诱人。加强岭南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对我国海洋文化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2.加快融入世界经济发展轨道的步伐

  信息时代的今天,经济已全球一体化。改革开放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打开国门,走出去,请进来,学习海外的先进科技,承接海外的产业转移,参与世界的分工与竞争。仅30年的时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经济濒临崩溃的农业国一跃而成世界的制造业基地、第二大经济体。加快步伐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轨道是广东的经验,也是全国的实践,更是强国之路。

  综合国力的提升,使“南海Ⅰ号”的整体打捞获得成功,古船展现了我国古代海洋经济的辉煌,也展示了我国当代海洋经济、海洋科技的实力。在世界经济新的挑战面前,让我国经济利用港口门户通过海洋走向世界,加快融入世界经济发展轨道的步伐,更显迫切而重要。

  3.强化海洋军事意识

  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面积和300万平方公里可管辖的海洋国土面积,海岸线总长度达3.2万公里。保卫国土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捍卫国家的利益和尊严,发展海洋军事实力是重中之中。中国近代丧权辱国的历史是从炮舰叩关开始,现代的落伍也主要体现在海洋的控制能力,今后国家核心利益的捍卫也大多落实在海洋。如南海主权、钓鱼岛主权、东海油田、海洋通道的开辟、护渔护航等,无一能离开海洋。可见,强化海洋军事意识,关乎国家的兴亡。

  历史悠久的中国,不但创造了灿烂的古代农业文明,也拥有辉煌的古代海洋文明。在中国现代航海业蓬勃发展,中国的海洋文化进入一个新时代的今天。“南海Ⅰ号”古船再现我国古代的海上盛世,它的整体打捞成功,使我们在继往开来的进程中更清楚地认识到:海洋文化与海洋意识直接维系着国家的强盛与安危。汲取历史教训,加强对我国海洋文化历史的研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分析与反思,加强对我国文化多元性及沿海各族群文化的认识、发掘、研究、整理,对提升海洋文化,强化海洋意识意义深远。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在海洋开发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走强国之路,必须强化海洋强国意识,只有走向海洋,我们才能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注释:

  〔1〕黄伟宗 薛桂荣主编/海上丝路的辉煌/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P117/2009-6
  〔2〕黄伟宗 薛桂荣主编/海上丝路的辉煌/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P41/2009-6

  参考文献:

  1.蒋祖缘 方志钦主编 简明广东史\[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3-8
  2.黄淑娉 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6
  3.叶显恩 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史研究\[M\] 稻乡出版社 2001年
  4.李权时 李明华 韩强主编 岭南文化(修订本)\[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0-1
  5.高利华/越文化与唐宋文学\[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8-12
  6.甄鹏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弊端\[N /山东大学报 2009-10-28(F)
  7.《广东地税2010年组织税费收入突破4600亿元 税收收入连续17年居全国首位》证券时报网.中国 2011-1-2
  8.《广东人均GDP近7000美元 达中等收入国家水平》2011-01-23 16:20 来源:广州日报
  9.《广东海洋生产总值连续16年位居全国首位》2011-03-18 19:26:25 来源: 新华网(广州)

  郑佩瑗(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女子学院副教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