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湛江石墓的分布、特色与价值意义

  【中文摘要】湛江石墓的年代最早可追溯至南朝宋时期,其形制多样,多聚族而葬。今天仍保存下来的湛江石墓已是当地重要的文物古迹和旅游资源。
  
  【关键词】湛江   石墓   形制   葬俗
  
  Abstract:The history of the earliest stone tombs that have been found in Zhanjiang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Song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They are diversified in types and distributed according to family relations. The stone tombs preserved have become the important cultural relics and tourist resources. 
  
  Keywords:Zhanjiang   stone tombs   types   burial customs
  
  湛江市位于中国大陆的最南端,广东省西南部。陆地大部分由半岛和岛屿组成,地势北高南低。东濒南海,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西临北部湾。湛江拥有1556公里的海岸线、101处海湾、20余个海港,堪称“海洋大市”。
  
  湛江除流行雷州话外,还流行多种方言,如吴川话、白话、哎话等,是省内方言最为复杂的城市之一。在雷州半岛主要流行雷州话,属于闽南语系,雷州、徐闻、麻章、霞山均以雷州话为主;在霞山、赤坎等区流行雷州话和白话(广府语系),湛江郊区流行雷州话;坡头区、遂溪、吴川市主要流行吴川话,属于广府语系中的高雷系;在廉江部分地区流行哎话,属于客家语系。
  
  图一   湛江市石墓分布图(图片略)
  
  湛江石墓,就是在墓上用石头雕成有台基的轿形、屋形、龟形、棺形等盖板的墓葬,一般采用玄武岩(湛江称之为“青石”)建造,是广东较有特色的一种墓葬构筑。据目前调查发现,湛江石墓大约有100多座(图一)。石墓墓主人一般都是有一定身份或地位的。如麻章谢琨家族石墓群,是目前发现湛江石墓的鼻祖。谢琨,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东晋时江左名族谢氏之后,其祖谢据,与东晋名臣谢安、谢石为兄弟(兄弟六人:奕、据、安、万、铁、石);父谢方。东晋恭帝时(419),谢琨宦游入粤,任学政,任满,“因兵燹蹂躏”,不能东归,故家居于交州(雷州),占籍于斯。南朝宋元嘉二十一年(444),谢琨卒,与曾祖母庄氏、夫人陈氏同葬于椹川(遂溪)太平白鸽山,即今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造甲仔村西南山坡〔1〕。1995年10月15日被湛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2〕。雷州唐氏墓群,它是雷琼唐氏始祖唐菽林及其家族成员的墓群。唐菽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生于广西桂林兴安县,出身于书香门第,宦官世家,乃宋朝宰相唐介第六代裔孙。其父唐筠,任桂林府通判。唐菽林是宋嘉定元年(1208)进士,任雷州府推官,卸任后留居雷州开基立业,南宋淳佑四年(1244)逝于雷州。再如雷州朱氏墓群,其中有一座将军墓,一座进士墓(曾任雷琼兵道)。
  
  湛江虽是近现代兴起的城市,但徐闻、吴川等地是历史悠久的古港口,秦汉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设有郡县管理,因此,文化、经济交流频繁,居民迁徙、繁衍,斑斑可考,留下不少古遗址、古墓葬。至宋代以来,墓葬的葬制、葬俗颇有特点,宋有灰沙圆顶墓,元有石椁、石轿墓〔3〕。  就这些特别的石墓来说,其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雷州(78座)、遂溪(12座)、徐闻(9座)为多,麻章、霞山、坡头也有少量分布。石墓又以雷州居多,且多以家族墓群出现,如唐氏墓群有26座(宋、元、明时期),邓氏墓群有6座(宋、元时期),霞山区牛娘岭(今海头街道岑擎村前)梁氏墓群有4座(元、明时期)〔4〕,东岭莫氏墓群有13座(明代)。
  
  
  湛江石墓,从其形态看,主要有如下几个类型:
  
  图二   麻章明轿形石墓(图片略)
  
  1.轿形石墓,主要分布在雷州、遂溪、麻章。宋、元时有,明代为多。它一般由基座、轿身、轿盖三部份组成。如麻章轿形石墓(图二):建于明代,由轿基、轿身、轿顶三个部分组成。轿身长1.36、宽0.76米,呈长方形;轿顶呈低矮拱形,拱高约0.5米。
  
  2.屋形石墓,主要分布在遂溪、麻章、雷州、霞山。现发现的屋形石墓中有宋、元、明、清时期形制。它一般由基座、墙身、屋盖三部份组成,石墓身仿造房屋的结构,雕刻有六到八根柱子。有些屋形石墓比较简单,只雕刻柱子,如遂溪陈氏屋形石墓(图三):基座为两层青石,四块青石板组墙身,顶部屋盖,墙身刻有六根柱子。有些屋形石墓雕刻细致,如遂溪庐陵周公墓(图四):建于元代,清干隆年间重修,基座为须弥莲花座,三间仿木结构墙身(刻有八根柱子),顶部仿轿盖。

  图三   遂溪陈氏屋形石墓(图片略)
  图四   遂溪元庐陵周公屋形石墓(图片略)
  
  3.龟形石墓,主要分布在徐闻,雷州也有发现。龟形石墓一般都是明、清时期的,出现较晚。它有两种形制:一种由基座、龟形石盖和石碑组成,碑刻一般都内凹;另外一种由基座、墓墙和龟盖顶组成。如徐闻四爷宫石龟墓(图五):建于明代,墓基由长方形玄武石构砌。石龟身长1.2、座高0.12、通高0.4米,龟背有龟殻阳纹。龟前石墓碑,玄武石质,高1.02、宽0.55、厚0.12米,碑四沿有廓,内凹。徐闻观海亭墓(图六):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99),有石龟盖顶墓包两座,均由墓基、龟身、盖顶组成〔5〕。
  
  图五   徐闻明四爷宫龟形石墓(图片略)
    图六   徐闻清观海亭龟形石墓(图片略)
  
  4.棺形石墓,主要分布在雷州、遂溪、坡头,其形制龟形石墓相似。由基座、棺身组成,也有些没有石碑。如遂溪程一公夫妇墓(图七):建于明代,为草墓(夫妇合葬墓),墓前分别用青石构筑棺材形墓碑2通。又如坡头区干塘大石墓(图八),位于干塘镇大仁堂村北面挪阳岭,坐北向南,墓葬的时间不详,由13块大石砌成棺材形墓,原有立碑记事,现在碑已遗失。据说,墓中葬的是一头牛,因为这头牛与虎搏斗,救了主人。于是主人为牛建了石墓〔6〕。
  
  图七   遂溪明程一公夫妇棺形石墓(图片略)
    图八   坡头干塘棺形石墓(图片略)

  湛江石墓现存数量不多,有些地方对石墓保护不足,以致一些石墓遭到破坏,如雷州陈杞石墓,原为石墓,墓前有墓碑、石案,周围有石栏杆。后因各种原因被毁,毁后改为土堆墓。石墓对湛江地区乃至岭南地区的墓葬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必需对它们加以保护和研究。
  
  湛江石墓是湛江地区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1.湛江石墓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1566年前的南朝宋时期,是一种延续千多年的葬制和葬俗,不但是岭南地区,也是国内罕见的,可作为申报国保和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文物和文化资源。
  
  2.湛江石墓形式多样,年代早晚特征明显,这种独特的葬制、葬俗,虽源自江浙,却发扬光大于岭南,并形成岭南特色的墓葬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地方人文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3.湛江石墓,结构坚实,不易损坏,能长期保留,且多为家族墓群的形式聚族而葬,因此,这种葬制、葬俗,不但以不可移动文物的形式保留下来,而且在清代以前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历代传承下来。
  
  4.湛江石墓,不但是当地大姓望族祭祖、追念先祖功德的场所,也是当地重要的文物古迹和旅游资源,必将成为人们缅怀、观赏、探索湛江历史文化的胜地。
  
  附图:本文图片由梁炳卿等摄影,特此致谢。  
  
  注释:  
  〔1〕谢德华:《谢氏族谱》,湛江市雷州市,1994。  
  〔2〕湛江市文物志编委会:《湛江市文物志》,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  
  〔3〕湛江市文物志编委会:《湛江市文物志》,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  
  〔4〕湛江市文物志编委会:《湛江市文物志》,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  
  〔5〕徐闻文化局:《徐闻县文物志》,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  
  〔6〕湛江市文物志编委会:《湛江市文物志》,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

    (李岚,湛江市群众艺术馆。)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