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古代民居的再生策略——以深圳客家民居“大万世居”为例

  【中文摘要】大万世居作为深圳客家人几百年来生活的场所,不同的年代也留下了不同的文化符号,这是文化的延续。新的建筑在保持客家围文化的延续性的同时,也用我们时代的符号,创造了新的可以传诸万世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大万世居   古代民居   保护规划   修缮
  
  Abstract:As a Hakka dwellings in Shenzhen for hundreds of years, the Dawanshiju is considered a cultural continuation for different symbols had been left through ages. The new architecture can both keep the continuation of Hakka dwellings, and create new cultural heritage by using symbols of our times. 
  
  Key words:Dawanshiju   ancient dwelling   protection plan   repair

  大万世居位于深圳市东北郊,占地面积2.5公顷,建筑面积16600平方米,建成于清干隆58年(1791)。中央为中心祠堂和四座碉楼所形成的“宝斗心”,外围为两排院落式围屋和四座角楼,院落和巷道结构十分完整。外墙材料多为三合土夯筑,厚重檏实,具有较强防卫功能;内部主体建筑则为土木、砖木结构,重要部位施彩绘;院落内部生活设施系统完备,有天井和排水沟。大万世居是深圳现存较为典型的坞堡式客家围屋建筑,2002年被广东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一   大万世居屋顶平面(图片略)  
  图二   大万世居全景图(图片略)
  
  两百多年来,居住在大万世居的100多户曾姓居民对各自居住的房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整和改造,部分房屋已经改变了文物建筑的原有形式和风貌。深圳特区成立以后,原曾姓居民外迁,围屋内的房屋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文物建筑缺少维护,使用随意,虽然现状格局保存较为完整,但是建筑现状破败、局部倒塌,危房随处可见。由于缺少保护经费,近年来仅对祠堂部分做过简单修缮,现作为坪山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使用。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最大的客家围屋之一的大万世居的文物保护修缮工程迫在眉睫。
  
  深圳客家民居保护规划已经划定大万世居为一级保护民居,确定了“通过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社会提供客家特色的文化体验”的发展定位。然而,大万世居夯土的建筑工艺和强调防御的建筑风格导致围屋内部空间狭小,光线不足和空气流动性差,这为合理利用增加了难度。
  
  从国际历史纪念性建筑和遗址理事会制订的《威尼斯宪章》到规范乡土建筑保护的《墨西哥宪章》,都一致强调和推崇文物建筑保护修缮要遵守的原则:原真性、可逆性、非遮挡和最小干预。可逆、非遮挡和最小干预都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保持文物的原真性。大万世居的“原真性”是什么?是建造之初,还是眼前满目创痍的现实?其实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民居作为文化的载体,几百年来的延续性才是她的“原真性”。
  
  保持古建“原真性”的传统做法是“修旧如旧”,即采用旧材料、旧工艺按原样修复。这套做法必须具备两个前提:必须十分清楚旧貌如何,同时还必须十分清楚旧貌为何,否则达不到恢复原真的目的。古代民居往往没有详实的原始记録,也没有工艺、材料作保证,难免修旧不旧。对大万世居的短壁残墙,我们曾尝试按传统方法去修缮,往往修旧如新,既破坏了文物的原来风貌,更不能推倒重来,还不如不修。
  
  现代建筑理论和方法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既要遵循非遮挡和最小干预原则,又要解决大万世居保护龢利用问题, 有没有简单而直接的解决方案呢?
  
  图三   大万世居危房抢修施工场面(图片略)

  解决新建工程对原有建筑的遮挡和干预问题,必须有新的保护理念:突破传统工艺、传统建材和传统技术的藩篱。能不能用现代建筑材料和工艺技术?如果是可逆的,当然可以尝试。
  
  运用现代工程原理产生一个檏实、直接的建筑方案,其建筑形象应尽可能避免喧宾夺主,而且易于操作。
  
  采用现代建筑中广泛使用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不仅有效避免遮挡,对原有建筑最大限度的予以保护,而且古建保护与旅游开发不易调和的状况转变为互相映托的双赢局面。
  
  新的建筑元素是旧建筑本体的一种保护手段,所有新增建筑设施作为建筑遗址的一个外殻,与文物古建不发生任何直接联系,修建过程不伤及古建本体,也有效避免了日后古建被自然风雨侵蚀的危害,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古建筑。
  
  部分房屋倒塌破坏了院落的整齐和完整,新的建筑旧建筑之间恢复了既有的联系,还原了围屋内部巷道和院落的完整的视觉享受;有效解决了旧建筑由于部分倒塌造成的视觉缺陷,同时还保留了历史留下的沧桑美。而且,新旧建筑元素之间既有时间层次的依托与传承关系,又有空间上的对比与烘托。
  
  透明建材使传统客家围屋光线不足的问题迎刃而解,通风问题也不复存在。坞堡式客家民居文化体验的黑匣豁然打开:古代建筑遗址和遗存成为了展品,透明的建筑所形成的空间为大万世居提供了全新的展示空间和体验平台。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我们有效地记録和继承了流淌在建筑物上的文化血脉。大万世居作为深圳客家人几百年来生活的场所,不同的年代也留下了不同的文化符号,这是文化的延续。新的建筑在保持客家围文化的延续性的同时,也用我们时代的符号,创造了新的可以传诸万世的文化遗产。

  图四   恢复后的巷道(图片略)
  图五   修缮后的院落(图片略)
  图六   大万世居门楼(图片略)

  (李光文,深圳大万世居博物馆。)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