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十章 广东民族凝聚论的系统创见

  【内容提要】 《当代中华凝聚力》是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多年来坚持研究精神文明学历程中收获的诸多成果中的一个重要成果。它具有明显的原创性,主要体现在六“新”上,即新的视角、新的论著、新的构架、新的体系、新的概念、新的观点。它多维度、多层次,系统、详细、深入地阐述了中华民族历久不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一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在范英教授的主持下,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集中一批省内外中青年为主体的学者,用6年时间,论著了《当代中华凝聚力》〔1〕一书,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注入了活力和学术创新上的支持。

  一、主旨鲜明 评价不凡

  从总体上看,《当代中华凝聚力》一书具有重大的价值、鲜明的主题和良好的社会反响。

  (一)选题重大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来都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产生的,以一种观念形态藴藏在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之中的巨大精神力量,是共同的民族心理龢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从本质上说,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把中国全体成员团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的内在力量。中华民族凝聚力对中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至关重要。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的根本是民族凝聚。而爱国主义凝聚力又是以多元、多维的凝聚力为基础,是多元、多维凝聚力的凝结。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既是以往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有机延伸,更是她的发展,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征,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讨,为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服务,为中华的振兴和国家的统一出力。

  (二)主题突出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并非是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的首创,但以“当代中华凝聚力”为核心内容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则是其开首的先河。“当代中华凝聚力”课题研究的主旨鲜明,不是单纯为学术而学术,为理论而理论,而是紧紧围遶理论学术研究为现实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具体地说,就是为振兴中华而探索,为服务于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而研究,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而理论。

  (三)好评如潮

  《当代中华凝聚力》一出版,就引起了理论界和政界广泛关注,给以了很高的评价,非同凡响。

  张磊研究员说:“《当代中华凝聚力》这部百万字的新著,则在一定程度上深入和拓展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探索,为新时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给予了许多有益的启示。”“该书是我至今所看到的关于民族凝聚力研究中最完善、最详细的一本书。”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汉青说:“《当代中华凝聚力》是一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特别是今天,我们很需要它。”

  李权时研究员说:“《当代中华凝聚力》是一本全面探讨民族凝聚力的新著。”“它已显示了明显的开创性和超越性。”这突出表现在四个“新”:“命题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新”。

  章海山教授说:《当代中华凝聚力》这本专著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感和重大的现实意义。”“这本专著的创造性、系统性、全面性、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都是十分明显的。”

  马中柱教授说:“《当代中华凝聚力》一书极富创新精神,特别是在‘当代中华凝聚力的内涵’上有着重要的开拓。”

  李辛生教授说:《当代中华凝聚力》“这是精神文明学关于民族凝聚力研究的一次新跃进,也是广东精神文明建设在理论上的新建树和巨大成果。”   

  刘卓红教授说:“爱国主义的根本就是民族凝聚,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是激发民族凝聚力的过程。”“《当代中华凝聚力》新著正是选择了这样一个在当代有强烈民族性和深层意义的课题加以研究,开培育呼唤当代民族凝聚力研究之先,实在难能可贵。”

  陈家义教授说:《当代中华凝聚力》是“研究中华民族凝聚学,并带有创新学科的学术力着。”

  戢斗勇研究员说:《当代中华凝聚力》有新的探索,新的建树。该书之新有四点:“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有系统的理论结构”;“有闪光的思想火花”;“有凝重的历史积淀”。

  霍秀媚教授说:《当代中华凝聚力》“是对目前我国的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的新突破、新发展和新超越。”“既是巨著,又是精品。”

  范海泉研究员说:“《当代中华凝聚力》是一部值得人们重视的好书,是中国人和外国人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的好书。”

  董玉整教授说:《当代中华凝聚力》“准确地把握了中华民族振兴发展的时代主题”、“全面深入探讨了当代中华凝聚力的精神实质和实践功能”、“展示了中华凝聚力的历史和现状”。

  葛洪泽研究员说:“我们相信:《当代中华凝聚力》一书的出版,对全面瞭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搞好爱国主义的宣传和教育,进一步促进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将有所裨益。”

  吴铎教授说:“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华民族无比强劲的青春活力来自哪里?《当代中华凝聚力》对这个问题在深刻、全面的思考和分析的基础上,以8编32章100多万字的巨大篇幅,进行了理论性探讨。”它“主题鲜明”、“构思新颖”、“论证有力”、“阐发清晰”,“不愧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理性颂歌。”

  陈崇山研究员说:《当代中华凝聚力》一书,由35名作者辛勤笔耕了六年,“几乎可称得上‘十年磨一剑’,说明这是一部严谨创作的力作,而不是目前`图书市场上泛滥的‘学术快餐’。该书的发行,将对各行各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有裨益。”

  还有很多专家学者对《当代中华凝聚力》给以了好评,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2〕。从以上的列举中已不难看出《当代中华凝聚力》一书所具有的宏大思想内涵,在省内外的理论界和政界有很大的震动和影响,得到了很好、很高的评价,这是对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的鼓励,也是对广东理论界广大同仁的鞭策。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的全体会员必须继续勇进,不可懈怠。

  二、注重原创 视角独特

  从方法上说,《当代中华凝聚力》最鲜明的特色是原创性强,视角独特。

  (一)立足当代进行原创

  关于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在《当代中华凝聚力》一书出版之前和同一年代均有力作发表,如:孔庆榕、李权时的《中华民族凝聚力论纲》,1995年出版;张磊、孔庆榕主编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学》,1999年出版;马戎、周星主编的《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1999年出版;周星等主编的《社会人类学论丛: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1999年出版。还有任继愈、张江明等诸多专家学者发表了很多对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研究的学术论文。相关成果为写作《当代中华凝聚力》提供了多方面的启迪,但《当代中华凝聚力》在继承借鉴他人成果的基础上也实现了新的超越。它与其他力作的最显着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立足于“当代”二字形成新的论著,具有明显的原创性。

  作者认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文明而悠久的历史,每个时代都有其凝聚力问题,都需要进行研究。但是最紧迫、最需要、最具直接作用的,就是要对中华民族在“当代”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作出重点探讨,同时以它为主线,把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凝聚力问题有机地带入其中,力求古为今用,以利于当代中华凝聚力的发展;而且,在以当代为主线的研究中,也对未来走向加以预见,力求放眼前程,以推动当代中华凝聚力的提升。《当代中华凝聚力》就是循此思路来选题定位的,与现在一般地论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流行做法有所不同,因而具有选题定位上的创新特色。

  (二)突显学科创建视角

  《当代中华凝聚力》从创建新的学科即创建“中华民族凝聚学”或“民族凝聚学”的角度出发,认定是探索“中华民族凝聚学”或“民族凝聚学”的前奏。作者指出,在1991年冬和1992年初开始写作此书时,就提出建立“民族凝聚学”的粗略意见,认为它的第二个层次是“中华民族凝聚学”。但《当代中华凝聚力》它研究的只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层面上的“力”的问题,“中华民族凝聚学”内容要比《当代中华凝聚力》丰富得多,它是一个大系统,这个系统不仅包括凝聚力,而且还包括“凝聚源”、“凝聚场”、“凝聚体”、“凝聚核”、“凝聚键”、“凝聚链”、“凝聚点”、“凝聚线”、“凝聚面”、“凝聚网”、“凝聚渠”、“凝聚熵”、“凝聚量”、“凝聚度”、“凝聚质”、“凝聚势”,等等。所以,《当代中华凝聚力》一书,只能说是属于“中华民族凝聚学”范围的一个方面,而且讲的重点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当代的状况,这是不能与“民族凝聚学”或“中华民族凝聚学”相提并论的,最多只能说它是探索“中华民族凝聚学”或“民族凝聚学”的前奏。

  (三)突显精神文明视角

  《当代中华凝聚力》从精神文明学的视角来探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相关问题。这既有助于精神文明学的深化,也有助于推进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作者指出,《当代中华凝聚力》突出当代中华凝聚力的系列性研究,是出于研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尤其是进行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当代中华凝聚力》是中国精神文明学大型丛书的一项重点课题,因为研究精神文明学不可能不研究爱国主义,不可能不研究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

  三、结构严谨 层次分明

  从架构上看,《当代中华凝聚力》最鲜明的特色是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一)总体结构:严谨中建树新体系

    《当代中华凝聚力》首先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含义作了界定,指出,“所谓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本质涵义,是作用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上并形成各种内聚力的合力。”其次,对“当代”的概念作了界定,指出,“‘当代’这一概念,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一历史时代。”这样就可以对当代中华凝聚力的涵义作出界定:所谓当代中华凝聚力的本质涵义就是作用于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上并形成各种内聚力的合力。

  在明确了当代中华凝聚力本质内涵的前提下,《当代中华凝聚力》一书则以“力”的问题为基点,以凝聚力为核心,以当代为主线,运用历史与当代有机结合的方法,对“当代中华凝聚力”进行了全面而集中的探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架构和理论体系。

  架构上,《当代中华凝聚力》从民族凝聚力各层次的内涵、成因、主体、客体、属性、特征、功能和发展等八大要素入手,高屋建瓴,气贯全局,格调殊特,极具创新性,形成了研究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新的架构。全书八大编,32章,110万字,气势宏大,内容丰富多彩。

  体系上,由当代中华凝聚力的内涵导引出当代中华凝聚力的一系列论题,构成了当代中华凝聚力的一个崭新的理论体系。《当代中华凝聚力》首先对凝聚力、民族凝聚力和当代中华凝聚力等概念作出界定,接着,重点对当代中华凝聚力的内涵、成因、主体、客体、属性、特征、功能和发展作了系统而全面的探讨和阐明,揭示了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前景。

  (二)具体层次:递进中形成新著述

  第一编为当代中华凝聚力的内涵。第一章,物力内涵,包括了物力是中华凝聚力的物质基础、当代中华凝聚力中的物力系统和物力变革等三节;第二章,智力内涵,包括了智力是中华凝聚力的核心内容、当代中华凝聚力中的智力系统和智力变革等三节;第三章,引力内涵,包括了引力是中华凝聚力的联结纽带、当代中华凝聚力中的引力层次和引力运动等三节;第四章,活力内涵,包括了活力是中华凝聚力的生命所在、当代中华凝聚力中的活力系统和活力功能等三节。

  第二编为当代中华凝聚力的成因。第五章,历史成因,包括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沿革、中华历史凝聚力回顾和影响等三节;第六章,阶级成因,包括了中华民族的阶级及其变化、中华民族的阶级与凝聚力和当代中华阶级凝聚力透视等三节;第七章,社会成因,包括了中华民族历经三种不同社会形态、中华凝聚力社会成因的静态分析和动态考察等三节;第八章,现实成因,包括了当代中华的现实状况、现实凝聚力和汇合中华现实凝聚力等三节。

  第三编为当代中华凝聚力的主体。第九章,民族主体,包括了当代中华民族主体的构成、凝聚力和增强当代民族主体凝聚力等三节;第十章,群众主体,包括了当代中华群众主体的构成、凝聚力和拓展中华群众主体凝聚力等三节;第十一章,阶级主体,包括了当代中华阶级主体的构成、凝聚力和集结中华阶级主体凝聚力等三节;第十二章,政党主体,包括了当代中华政党主体的构成、凝聚力和发挥中华政党主体凝聚力等三节。

  第四编为当代中华凝聚力的客体。第十三章,自然客体,包括了当代中华自然客体的内容、凝聚力和中华自然客体凝聚力作用等三节;第十四章,社会客体,包括了当代中华社会客体类型特征、当代中华社会客体的凝聚力和当代中华社会客体凝聚力的沟通等三节;第十五章,硬件客体,包括了中华凝聚力的硬件客体概说、当代中华凝聚力的硬件客体和中华凝聚力硬件客体的强固等三节;第十六章,软件客体,包括了中华凝聚力的软件客体概说、当代中华凝聚力的软件客体和中华凝聚力软件客体的优化等三节。

  第五编为当代中华凝聚力的属性。第十七章,民本主义,包括了民本主义的由来、特征和作用、当代中华的民本主义凝聚力和当代中华凝聚力的利缘属性等三节;第十八章,爱族主义,包括了爱族主义的由来、特征和作用、当代中华爱族主义凝聚力考察和当代中华凝聚力中的血缘属性等三节;第十九章,爱国主义,包括了爱国主义的由来、特征和作用、当代中华爱国主义凝聚力考察和当代中华凝聚力中的地缘属性等三节;第二十章,社会主义,包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代中华的社会主义凝聚力和当代中华凝聚力的史缘属性等三节。

  第六编为当代中华凝聚力的特征。第二十一章,大一统,包括了中华大一统的历史过程回顾、现实状况简述和当代中华凝聚力的国土特征等三节;第二十二章,大联合,包括了中华大联合的历史进化轨迹、现实状况简析和当代中华凝聚力的民族特征等三节;第二十三章,大团圆,包括了中华大团圆观念形成与发展、生动局面的表现和当代中华凝聚力的传统特征等三节;第二十四章,大开化,包括了中华大开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展示的当代风采和当代中华凝聚力的时代特征等三节。

  第七编为当代中华凝聚力的功能。第二十五章,内部功能,包括了中华凝聚力内部功能的类型、发挥和当代中华凝聚力的根本功能等三节;第二十六章,外部功能,包括了中华凝聚力外部功能的类型、发挥和当代中华凝聚力的重要功能等三节;第二十七章,上层功能,包括了当代中华上层功能及其类型、充分发挥当代中华上层功能和当代中华凝聚力的精英功能等三节;第二十八章,基层功能,包括了当代中华基层功能及其类型、充分发挥当代中华基层功能和当代中华凝聚力的群众功能等三节。

  第八编为当代中华凝聚力的发展。第二十九章,对比发展,包括了中华凝聚力纵向的对比发展、横向的对比发展和对比研究在当代中华的意义等三节;第三十章,内部发展,包括了当代中华凝聚力内部发展的主要使命、不同道路和求同存异等三节;第三十一章,外部发展,包括了当代中华凝聚力外部发展的主要使命、有利形势和基本态度等三节;第三十二章,全面发展,包括了当代中华凝聚力全面发展的根据、条件和趋势等三节。

  四、内容丰富 论说新颖

  从内容上说,《当代中华凝聚力》还体现在提出了许多新概念和新观点,使人耳目一新,给人诸多启迪。

  (一)新概念

  《当代中华凝聚力》提出的新概念有:引力内涵、活力内涵、硬件客体、软件客体、爱族主义、大团圆、大开化、上层功能、基层功能、对比发展、表层引力、中层引力、深层引力、潜在活力系统、社会主义凝聚力、史缘属性、社会主义史缘属性、当代中华凝聚力的国土特征、精英功能、对比发展、异国两制,等等。还有在总论中提出了一些需待研究和探讨的诸多新概念:凝聚源、凝聚场、凝聚体、凝聚核、凝聚键、凝聚链、凝聚点、凝聚线、凝聚面、凝聚网、凝聚渠、凝聚熵、凝聚量、凝聚度、凝聚质、凝聚势,等等。

  (二)新观点

  《当代中华凝聚力》提出的新观点有:生产力就是民族凝聚力振兴和发展的原动力、中华优秀传统的内核是智力传统、中华民族的精华是智力精华、中华凝聚力的物力是它的根本内容,而智力是它的核心内容、引力是中华凝聚力的联结纽带、引力是物力与智力的对立统一、当代中华凝聚力的引力运动是凝聚力和离散力的斗争过程、活力是中华凝聚力的生命所在、社会的文化凝聚力二律背反、自然客体凝聚力是民族主体凝聚力的土壤、自然客体凝聚力是群众主体凝聚力的源泉、自然客体凝聚力是阶级主体凝聚力的舞台、自然客体凝聚力是政党主体凝聚力的依托、横向与纵向相联系的网络沟通、集束与辐射相联系的合力沟通、当代中华社会客体凝聚力与自然客体的沟通、当代中华凝聚力的利缘属性、地缘属性是爱国主义的本质属性、爱国主义的根本是民族凝聚的问题、当代中华凝聚力的传统特征、当代中华凝聚力的时代特征、当代中华凝聚力的根本功能、当代中华凝聚力的群众功能,等等。

  总之,《当代中华凝聚力》是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多年来坚持研究精神文明学历程中收获的诸多成果中的一个重要成果,它选题重大,主旨鲜明,得到社会的好评。它是一部具有明显的原创性的新的著述,有新的视角、新的构架、新的体系、新的概念、新的观点、新的论说。它多维度、多层次、系统、详细、深入地阐述了中华民族历久不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一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注释:〔1〕范英、丁富华主编:《当代中华凝聚力》,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2〕以上评价性引文及其他评价均请参见《当代中华凝聚力》序言及范英、刘小敏、江立平主编:《珠水云山育芳菲》,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年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