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八章 广东伦理道德论的积极奉献

  【内容提要】 道德建设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工程。因此,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从一成立开始,就高度重视道德理论的研究,并通过研究写作出版《社会公德概论》〔1〕、《社会公德漫话》〔2〕、《职业道德新探》〔3〕和《以德治国纵横谈》〔4〕,大力普及伦理道德知识,努力推进广东的道德建设。与此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精神文明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关系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兴衰成败。道德建设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工程。因此,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高度重视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学研究必须高度重视道德建设和伦理道德理论的研究。

  一、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工程

  为什么说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主体工程?其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集中反映精神文明建设性质方向

  道德建设集中反映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首先是由于道德建设的社会意识形态特性所决定。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包含两大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思想道德建设,其二是科学文化建设;而这两方面内容的社会特性是不同的。思想道德建设反映的是社会经济基础的要求,反映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科学文化建设主要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力的要求,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属于一般社会意识形式的范畴,不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因此,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只能由思想道德建设的性质来决定。

  其次,是由于道德建设的价值认识特性所决定。精神文明是人类认识成果的结晶,而人类的认识方式最基本的有两类:一是真理认识,二是价值认识。真理认识是确定真假、是非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是以客观性为标准的认识,具有一元性特性;价值认识是确定利害、善恶、美丑的认识,是客体与主体相趋近、相完善的认识,是以主体性为标准的认识,具有多元性特征。真理认识主要以科学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价值认识主要以思想道德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主要由思想道德建设来指引。

  (二)道德建设有善的属性和治国特性

  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主体工程,还源于道德建设自身的善的属性。道德建设的根本内涵和价值追求就是“善”,而精神文明之所以是精神文明,从本质上来说,其追求的就是“真善美”。而真是善的基础,善则是真的目的。即是说,一般而论,首先只有“真”才能成为“善”;而人类追求“真”,其根本价值目的则在于追求“善”。美是善的升华,然而善却是美的规定。也就是说,人类追求最高的境界是“美”,然而,就“美”的核心价值内涵来说则是“善”,不是“善”的在本质上来说,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由此可见,“善”在“真善美”的精神文明和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主体的地位。

  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主体工程,还由于道德建设具有治国特性。古今中外,治理国家,最主要的就是运用道德和法律这软硬两手。而对于现代国家的治理来说,最基本的治理手段一是法治,二是德治。从一般意义上讲,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则以道德的说服力、感召力和自觉性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5〕

  (三)道德本身具有独特的功能或作用

  从道德的特殊调节功能来看。道德的调节功能有着其它社会要素所不具有的优势:广泛性、层次性、导向性、内在性。所谓道德调节的广泛性,就是指道德是从现实利益关系的角度,特别是现实生活中个人对待社会整体利益和其他个人利益的态度的角度,去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不仅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活动龢利益关系,而且其主体也是利益活动龢利益关系。这就使得道德调节具有其它社会要素所不具有的广泛性。所谓道德调节的层次性,就是指道德要求的递进性所表现出的多层次性。在现代社会,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调节,法律和道德是最基本的两种形式。法是以“必须怎样”的法律准则为调节尺度的,而道德则是以“应当怎样”的道德准则为调节尺度的;因此,法律调节面前只有一个要求——“合法”,而道德调节面前就不只一个要求——“合道德性”,它从底线道德到道德理想之间有许多递进性的不同层次的道德要求,从而使道德调节具有多层次性,能够在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发挥更灵活的作用。所谓道德调节的导向性,就是指道德的要求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它从现实的社会道德水平出发,又指向更高的道德理想,能够将人们的行为不断引入到一个更加和谐的秩序水平,从而能够不断提升和谐社会的质量。所谓道德调节的内在性,就是指道德的调节依赖的主要力量是来自人们心灵的良知。政治主要凭藉权势以慑服,科学据道理以说服,文艺借典型形象以感服,宗教诉诸神秘力量以折服,法律以暴力强制以压服,而道德主要诉诸舆论褒贬、沟通疏导、教育感化等,尤其注重于唤起人们的良知、培养人们的道义责任感和善恶判断能力,因而道德调节具有其特有的自觉性、经常性、深刻性和灵活性。这些优势决定了道德调节在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中具有其自身独特的重大作用。〔6〕

  从道德的特殊导向功能来看。价值具有导向功能,而这种导向功能一般都是通过理性认识发生作用的。然而道德价值的导向功能是通过理性认识与情感相统一来发生作用的。道德情感对价值的导向,与其他社会要素具有显着不同的特点。政治以利益为取向,主要靠权力来运作,其情感因素往往被利益遗弃一旁;法律以意志为核心,主要靠暴力机器来维持,情感因素往往被“钢铁”般的意志消除殆尽;科学以真理为目标,主要依靠于理性,感性处于辅助性境地;宗教作为一种非理性的信仰,虽依赖于情感,但其情感要素却被引入到出世之路;文艺追求审美境界,虽诉诸于情感,但因其认识的直感性,影响到其情感的深刻性;道德情感是人类道德发生的直接心理基础,也是道德运行的润滑剂,它既依赖于实践理性,又依赖于人伦情感,是理性与情感的有机统一。因此,它既可以弥补于政治、法律、科学等情感的缺失与不足,也可以纠正宗教情感的偏迷,还可以填补文艺情感的深刻性,成为人类情感中最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一种特殊情感。特别是道德情感中的责任感、是非感、荣誉感、羞耻感等,对于社会导向特别是对于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有着重大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从道德的特殊激励功能来看。道德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主要着重于从个人和社会整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特别是个人对社会整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态度这一角度,提供现实社会状况的信息,显示现实社会的生命力和历史趋势,展望或预测现实社会发展的未来图景。虽然科学特别是达到了理论思维高度的社会科学,能够从现实社会特别是这一社会的经济关系的内在逻辑这个角度,提供现实社会状况的信息,说明现实社会的生命力和历史趋势,预测现实社会发展的未来图景;但是科学的理论要成为实践行为,还需要一系列中介的转换。政治和法则着重从国家需要维护的某种经济秩序、政治秩序和社会生活秩序这个角度,提供现实社会状况的信息,说明现实社会的生命力和历史趋势,预测现实社会发展的未来图景;但是,其自身的“合理性”,本身还需要道德价值的说明和支持。而道德的认识,既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又有自身的价值说明,因此,道德能够为人们的行为直接提供一种“正当”性、“正义”性、“应当”性的合理性精神支撑。而这种合理性的精神支撑,在现实生活过程中,就会转化为一种激励性的强大精神力量,鼓舞人们的道德行为,敢于冲破各种艰难险阻,去追求理想的目标。

  二、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道德建设研究的分步探索

  正由于道德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从一成立开始,就高度重视道德理论的研究,并通过大力普及伦理道德知识,努力推进广东的道德建设。回首往事,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关于道德建设的研究探索大致包括了以下“三部曲”。

  (一)努力推进社会公德建设

  努力推进社会公德建设是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1991年,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在范英先生主持下,《中国精神文明学大型丛书》写作的序幕拉开,首先先后研究写作出版了《社会公德概论》和《社会公德漫话》。前者是一本理论著作,后者是一本通俗读物。《社会公德概论》和《社会公德漫话》作为《精神文明学丛书》开篇的姐妹篇,既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实践的要求,也是精神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研究的要求。

  首先,范英先生主编的《精神文明学论纲》1990年出版后,中共广东省委1991年制定、公布的《广东省“八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要点》中,便提出要突出社会公德建设。事实上,当时,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和广东省委宣传部倡议并组织了全省的“社会公德大讨论”活动。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在这场大讨论中认为,要把这场大讨论由点到面、由虚到实、由浅入深地逐步开展起来,坚持下去,最重要的必须要有理论的指导和理论的普及,因此决定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研究写作出版两书。其次,《精神文明学丛书》探讨精神文明学理论体系所及的广阔范围,这当然不能把精神文明最基本的层次即社会公德排斥在外。社会公德既是社会道德的基石,也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工程。“万丈高楼平地起”,社会公德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就是地基与高楼之间的关系。地基不牢靠,高楼搭不起,搭起了也会倒下来。很难设想,一个不讲社会公德的社会,或者社会公德沦落的社会,会有很高水平的精神文明状态。从这个角度出发,在《精神文明学丛书》中,以《社会公德概论》和《社会公德漫话》为先声,也是顺理成章之事。最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在研究中发现,在以往的伦理道德研究中,有关社会公德的内容极其薄弱。可以说,关于社会公德的体系结构等问题,当时还几乎是个空白。由于时代和实践的迫切需要,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决定,迎难而上,为发展道德理论和推进道德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社会公德概论》一书,着重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创立社会公德的理论体系及其主要构架。它由社会公德的原始成因、社会公德的历史演进、社会公德的内容形式、社会公德的地位作用、社会公德的性质特征、社会公德的践行标准、社会公德的现实要求、社会公德的优化对策、社会公德的发展条件、社会公德的最终归宿十个方面构成。它的重点和创新之处主要在于:探讨和揭示社会公德产生发展的原因与规律、社会公德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规律、社会公德与其它道德现象的区别与联系等。从上可见,开展社会公德的理论探讨和普及,努力推进社会公德建设,是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开展精神文明学研究迈出的最重要的第一步。

  (二)大力推进职业道德建设

  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在研究写作出版《社会公德概论》和《社会公德漫话》之后,紧接着,在1992年,又研究写作出版了《职业道德新探》。之所以这样做,直接的动因,就是为了更好的配合广东省进行职业道德建设。《广东省“八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要点》中明确规定:各行各业要进行职业道德全员培训。“八五”前三年要求开展职业道德的企业和职工受教育的面均达到95%,建立起职业道德规范的企业达到90%。

  《职业道德新探》一书,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建设跨世纪的职业道德,一是必须重视我国优秀的职业道德传统。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其优秀的职业道德传统对于我们建设跨世纪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个取之不尽的宝库。二是必须突出中国特色。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跨世纪的历史任务,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生发的土壤,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服务的对象。三是必须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根本国情。我国经过了几十年来的革命和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跨世纪的职业道德建设,就应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职业道德。四是必须扭住一个中心。改革开放的时代,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因此,建设跨世纪的职业道德必须围遶中心、服务中心。五是融入商品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形态,因而,跨世纪的职业道德建设要融入商品经济。六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跨世纪的职业道德,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方向、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作保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就是这种保证。七是必须深化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也是强业之路。建设跨世纪的职业道德要以改革开放为先导,是其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根本方法。八是促进精神文明。职业道德既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也能够促进精神文明的进步,建设跨世纪的职业道德,就必须着眼于大力促进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九是适应现代要求。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跨世纪的历史使命,职业道德也要现代化,只有这样,建设跨世纪的职业道德才能更好地为早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十是兼顾“一国两制”〔7〕。中国的发展,是一国两制的发展,建设跨世纪的职业道德,就要以“存异与求同”为根本原则,“竞争与合作”为根本途径,“冲突与和谐”为根本方式。十一是顺应协调趋势。社会发展是一个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建设跨世纪的职业道德,必须顺应协调趋势,在协调各种关系中不断发展。

  《职业道德新探》一书,其最大的特点和新意,就是既立足于现在,又放眼于未来,从跨世纪的角度来考察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中的实践与理论问题。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通过研究写作出版《职业道德新探》一书,在大力推进建设跨世纪的职业道德中,迈出了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开展精神文明学研究坚实的第二步。

  (三)奋力推进以德治国研究

  奋力推进以德治国是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迈出的又一重要步伐。继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方略之后,在进入新世纪的重要时刻,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强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幷且指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8〕。江泽民同志从治国方略的高度明确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这在我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发展,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客观规律认识的新的飞跃。这一思想在理论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在实践上,它必将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道德风气的进步产生重大的影响,有力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为了使广大干部群众加深认识和普及以德治国思想,又及时组织了学会的研究人员,2002年迅速编写出版了《以德治国纵横谈》一书。全书约共27万字,以210多个问题形式展开,以导言和六个部分为架构。导言部分重点讲以德治国提出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第一部分重点讲古今中外德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二部分主要讲马克思主义德治理论的基本内容;第三部分侧重讲德治要与法治紧密结合;第四部分则讲以德治国必须要抓住重点部位;第五部分突出以德治国要培育现代人文精神;第六部分着重讲以德治国要构建新的运行机制。

  尽管以往的道德理论十分丰富,但是,《以德治国纵横谈》一书第一次把道德建设放到治国方略的高度上比较系统地进行了阐析;并从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视角来研究论述,这比一般地讲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更加深刻,更加现实,也更加能充分发挥道德在治国理政中的重大作用。《以德治国纵横谈》一书还把浓厚的理论性、强烈的实践性、准确的针对性、突出的通俗性实现了有机的结合,宜于广大基层干部群众阅读使用,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于2009被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和广东省社科联联合组织评选为新中国成立60年“广东百本优秀社科理论普及读物”之一,并在实践中,有力地推进了广东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历史进程,标志着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开展精神文明学研究上迈出的又一重要步伐。 

  注释:〔1〕范英主编:《社会公德概论》,海天出版社1991年版。

  〔2〕范英主编:《社会公德漫话》,海天出版社1991年版。

  〔3〕范英主编:《职业道德新探》,红旗出版社1992年版。

  〔4〕范英、刘小敏主编:《以德治国纵横谈》,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37页。

  〔6〕参见罗国杰主编:《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8—80页。

  〔7〕“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其基本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

  〔8〕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37页。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