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四章 广东精神文明学的时空价值

  【内容提要】 精神文明学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研究精神文明的本质特征、地位作用及其形成发展规律的独立学科。其独特的时空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历史价值:继承发展了人类文明进步学说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学说,总结提升了人类社会特别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文明中国的历史发展的经验。二是现实价值:丰富充实了当代世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并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维护促进了当代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特别是极大地推动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三是未来价值:必将促使人类社会进一步完善发展关于文明进步学说的理论体系,必将对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人类社会实现美好理想产生更加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精神文明概念在19世纪就已出现〔1〕,但在世界范围内真正形成名为“精神文明学”的独立学科,却是在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精神文明学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研究精神文明的本质特征、地位作用及其形成发展规律的独立学科。她既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具有非常重要的学科价值。但是对其学科价值的研究,现在还是凤毛麟角〔2〕。什么是“价值”?学者们有多种解释〔3〕。笔者认为,“价值”是指一事物(包括人)对另一事物(包括人)的有用性或效用。精神文明学的学科价值,就是指精神文明学这一独立学科历史价值、现实价值和未来价值。本文谨就这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述广东精神文明学的时空价值。

  一、精神文明学的历史价值

  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来看,精神文明学都可以说是历史的丰碑。下面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别考察精神文明学的历史价值。

  (一)理论价值:继承发展了人类文明进步学说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学说

  古往今来,世界上有着形形色色的文明观。例如,从社会经济特征来看,有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从地域来看,有东方文明、西方文明或城镇文明、乡村文明,或内陆文明、沿海文明;从宗教上看,有儒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从种族上看,有白种人文明、黄种人文明、黑种人文明。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就曾认为,未来决定世界格局的是七八种文明,即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和非洲文明〔4〕。这些文明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没有从整个社会结构以及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上去考虑文明的类型。而当代广东创立的精神文明学,则在继承人类社会历史上种种文明观中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整个社会结构以及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上去考虑文明的类型,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综合起来考虑,实现了人类文明观的历史性超越。至于精神文明学所研究的理想、道德、情操、纪律、“三观”等,以及教育、科技、体育、卫生和群众文娱等具体内容,更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凝结和升华了人类社会已有的种种精神成果,特别是批判地吸收借鉴了大量西方文化的成果。这是众所周知的,不展开论述。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在人类社会所有的文明进步学说中,马克思主义学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创立的精神文明学始终坚持站在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社会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一系列的基本原理,始终坚持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在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上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此外,广东创立的精神文明学,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独到的理论贡献。精神文明学所涉及的思想、文化和审美等系列性问题,我们的“老祖宗”有过相关论述。但是,明确提出“精神文明学”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这是第一次;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等原来比较分散的内容有机地综合在一起,升华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也是第一次。总的来说,广东创立的精神文明学更为深刻和全面地揭示并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价值要求,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又提升了一步;凸显了精神文明在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揭示了社会各界特别是作为上层建筑的主体的执政党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确立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原则、途径,为人类社会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开辟了前进道路。

  中国传统文化学说在人类社会所有的文明进步学说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容低估。广东创立的精神文明学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精神文明学,因而对中国文化传统予以了极大的关注。人们不仅从思想观念、礼仪制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不同层面普遍关注中华传统文化,而且尤其深刻地关注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精神如社稷为重、群体为重、以仁为本、以民为本、求真务实、变法图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耕织为本、敬业济世、好学重教、正气浩然、克勤克俭、清正廉洁、天人协调、贵和持中、倡孝重亲、礼外敬内等民族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精神文明学也予以了批判。正是由于在继承与批判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符合时代要求的创造性转换,广东创立的精神文明学作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学说,对丰富中国文化理论宝库也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二)实践价值:总结提升了人类社会特别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文明中国的历史发展的经验

  虽然精神文明的概念是近代社会的产物,但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却贯穿着从脱离蒙昧时代以来的整个文明时代。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人类社会出现了一次次文化发展的大潮:从金字塔的巍然屹立到荷马史诗的广为人知,开启了世界上从古埃及到古希腊的最早的文明奇观;以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四大发明”为标志的科技发展,使中国一度成为傲立世界顶峰的封建帝国;以蒸汽机等为标志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使欧洲最早迎来工业化的新时代;蓬勃兴起的电力技术革命,最早把美国送上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宝座;开创技术综合创新的高技术时代,使日本一跃而为经济大国。这些,无疑都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密切相关。从世界文化发展史来看,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借鉴异质文化进行文化创新,才能获得发展与繁荣。从14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最早便曾高举东方文化的旗帜;许多西方启蒙思想家,当时就对中国文化非常仰慕。广东创立的精神文明学,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同样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世界文化发展的基本经验,包括负面的教训,精神文明学都予以了认真地借鉴、研究、甄别、分析,从中获取了有益的养分。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精神文明学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一书出版至今近500年来,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从空想变成科学,从理论变成制度和实践,关键在于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开辟道路。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诞生近90年来,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孜孜不倦地进行现代化的探索。在上世纪中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一度高歌猛进。那时,对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总体上都是比较自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也是比较显着的。但是,随着执政时间的增长,一些社会主义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或者教条主义盛行,官僚主义盛行,忽视社会的全面发展,或者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丢掉了老祖宗,让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长驱直入,于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数百年来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充分证明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这就使精神文明学的创立具有了历史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同时应该指出,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历史遗产,都是非常丰富的。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所产生的儒家学说影响中国几千年,幷且至今仍在影响世界;不可一世的秦王朝实行暴政,焚书坑儒,轻视教化的功能,结果二世而亡,只统治了短短的十几年;汉唐时代自强不息、海纳百川,留下了“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千古佳话;宋元明清时期在思想文化上起起伏伏,也曾有过所谓的“康干盛世”。但是康干后短短100多年时间里,中国就由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的强国沦为了倍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弱国。为什么?因为“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快速发展。但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却不看这个世界的大变化,夜郎自大,闭关自守,拒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5〕这就是中国历史留下的教训。显然,中国历史发展的经验,不仅催迫中国创立精神文明学,而且也为精神文明学在学科内容上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二、精神文明学的现实价值

  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上看,精神文明学都可以说是时代的旗帜。下面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别考察精神文明学的现实价值。

  (一)理论价值:丰富充实了当代世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并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在当代世界,人们通常把科学分成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部分。〔6〕从现状来看,精神文明学的创立,对科学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所谓人文科学,英文词彚为Human sciences,是指以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等为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的科学体系。人文科学有时被称作人文学科,其英文名为Humanities。《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说:“人文学科是那些既非自然科学也非社会科学的学科的总和。一般认为人文学科构成一种独特的知识,即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人文主义学科。”〔7〕在精神文明学创立之前,人们通常认为,人文科学主要包括语言学、历史学、哲学以及由这三个学科所衍生出来的文学、美学、艺术学、人类学、宗教学、伦理学等学科。众所周知,这些学科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历史发展到20世纪下半叶,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仅有过去那些人文科学学科及分支学科,还不足以深刻地把握人文科学的本质。所谓“人文”,就是人类文化,而且主要是指人类的精神文化;人文的本质首先在于人文精神。这就需要有专门研究精神文化或人文精神的科学。人们知道,人文科学在所有科学门类中是最早萌芽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便曾异彩纷呈,西方则在古罗马时代便以Humanitas(拉丁文,“人文学科”)作为哲学、语言、历史、修辞等科目的总称。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人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首先在于精神文化或人文精神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本质要求。随着科学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和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曾经出现认识上的误区,人文科学曾一度凋零、萎缩。但是,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发达国家人文生活领域出现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等现象越来越严重,西方人文科学理论不得不再度复兴。在当代中国,要避免重蹈西方发达国家的覆辙,就必须有历史的自觉;要在时代新一轮的发展中抢占先机,就必须有更深刻、更全面的、更长远的时代眼光。也就是说,不仅要更加重视业已存在的人文科学学科,而且要积极主动地创建更接近人文科学本质的新学科。中国精神文明学的创立,充分说明中国执政者和中国学者具有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深邃的时代眼光。由于精神文明学主要是人文科学的分支学科,而且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分支学科,这一学科的创立,也就填补了当代世界人文科学领域一个很不应该存在的空白,从而对丰富充实当代世界人文科学理论体系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所谓社会科学,英文词彚为Social sciences,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社会科学的学科范围,目前尚无定论。根据社会科学的性质和它的研究对象,并综合参考目前国际上特别是中国一些学术著作、论文、辞书的分类方法,在精神文明学产生以前,社会科学大致可包括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以及由这三个学科所衍生出来的人口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边缘经济学、法学、政党学、行政学、管理学等学科。这些学科,在社会生活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历史发展到20世纪下半叶,人们同样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仅有过去那些社会科学学科及分支学科,还不足以深刻地把握社会科学的本质。所谓“社会”,本质上是指人类社会。《荀子·王制》说:“人生不能无群”。所谓“社会”,最早便是指人们祭祀聚会的场所。也就是说,社会与人是须臾不可分离的,社会学从总体上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经济学研究人类社会的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政治学研究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有机体由经济、政治、文化三大要素构成,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完整意义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仅有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仍然是残缺不全的,她必须有一个把文化作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领域来研究的专门学科,必须有一个把上层建筑领域中的社会意识形态等作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领域来研究的专门学科。〔8〕有人说,不是已经有了文化学吗?是的,是有文化学。但已有的文化学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对于文化的定义也是五花八门。在图书馆,在书店,我们看到的文化学,不是包罗万象的哲学的变种,就是仅谈文学艺术等的小儿科,几乎没有一本真正与经济学、政治学属于同类范畴并可以相提并论的文化学。也正因为“文化学”的名字已经被这些不伦不类的“文化学”所占用,当代中国才不得不创立“精神文明学”。也就是说,现在的“精神文明学”,才是真正与经济学、政治学属于同类范畴并可以相提并论的文化学。这就表明,这一学科的创立,同时也填补了当代世界社会科学领域一个很不应该存在的空白,从而对丰富充实当代世界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所谓自然科学,英文词彚为Natural sciences,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自然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自然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总称,包括基础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狭义的自然科学则专指基础自然科学,即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目前得到世界公认的自然科学(广义)领域的前沿学科,主要有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也包括教育、科技、体育、卫生等事业建设。社会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但社会学并不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与之同理,精神文明建设与科技事业建设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精神文明学也并不包括自然科学。当然更不能说精神文明学属于自然科学。精神文明学并不直接研究自然科学和技术本身,但由于精神文明建设包括科技事业建设在内,精神文明学要探讨科技与其他社会要素的关联,探讨科技的地位与作用,探讨振兴科技的战略与途径。精神文明学的创立,对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也确实已经发挥了这种作用。

  (二)实践价值:维护促进了当代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特别是极大地推动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指出,进入近代社会以来,“过去那种地方的龢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文学。”〔9〕精神文明学也是如此,现在已经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随着精神文明学的创立,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进一步加强,中国大胆借鉴吸纳了国际社会包括市场经济理念等在内的许多有益的文明成果,而包括儒家学说等在内的东方文明也更受到国际社会的青睐;中国在国际文化交往中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不仅在国际文化长廊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且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扺御文化渗透、维护文化安全提供了借鉴。20世纪后期至今,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做法,得到世界上一些国家甚至包括西方国家的借鉴;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得到世界上一些国家甚至西方国家的赞誉。这些情况都表明,中国创立的精神文明学,对维护世界和平特别是维护各国之间的和平共处,对促进世界发展特别是文化的发展,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精神文明学对推动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作出了极大的贡献。随着精神文明学的创立,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特别是倡导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精神文明建设为改革开放扫除了前进的思想障碍,开辟了前进的道路;通过营造道德氛围和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精神文明建设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科技教育体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和文化支撑。此外,精神文明建设本身的成果,也是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体现。精神文明学不仅对改革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保持稳定,优化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引领人民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的旗帜。下面以广东为例再作进一步说明。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片热土。在这片土地上,精神文明学与改革开放的互动作用非常鲜明。〔10〕一方面,是改革开放催生了精神文明学。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形成后,广东学者编着的《精神文明与社会主义》〔11〕、《精神文明建设导论》〔12〕、《精神文明学论纲》〔13〕、《精神文明学》〔14〕及其他地区许多相关著作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精神文明学初步形成;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形成后,广东学者编着的《精神文明建设哲学论从》〔15〕、《精神文明学概论》〔16〕、《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丛书》〔17〕及其他地区许多相关著作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精神文明学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学对改革开放产生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精神文明学在广东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最值得强调的还是理论指导作用、决策谘询作用、对策研讨作用。据笔者所知,改革开放进程中,广东重视精神文明学的学者们和实际工作者们,就一直重视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其中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的学习、宣传、研究和运用,曾举行过多次相关的重要会议并出台多个相关的重要文件,曾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出版著作等多次向决策部门提供相关建议,曾接受有关领导的谘询甚至曾直接作过许多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之类的总体设计。



  三、精神文明学的未来价值

  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来看,精神文明学都可以说是人类的福音。下面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别考察精神文明学的未来价值。

  (一)理论价值:必将促使人类社会进一步完善发展关于文明进步学说的理论体系

  精神文明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范英一贯主张,作为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 , “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人种文明;作为自然界的进步状态,“文明”主要是指生态文明。精神文明学的创立,无疑对人类社会将来构建完整系统的文明理论体系或为人类社会进一步完善发展关于文明进步学说的理论体系,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未来是历史和现实的延伸,只有从历史和现实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才能真正科学地预测未来。这里,主要通过回顾近年来对政治文明问题的讨论来说明精神文明学对创建其他文明学科的推动作用。

  仅就中国广东来说,20世纪80年代就曾发表过不少直接探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论文。例如,范英1986年8月就在全国第三次社会主义辩证法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过题为《简论政治文明与政治改革的关系》的学术论文。此外,范英当时所在的广东《学术研究》杂志,也先后编发过《关于“社会政治文明”的思考》〔18〕、《政治文明初探》〔19〕、《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探索》〔20〕等论文。到20世纪90年代,又出版发表了一批与之相关的论著、论文。例如,《精神文明学论纲》〔21〕一书,将文明类型划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人种文明五种,并专门探讨了政治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又如《反腐保廉与社会发展》一书,从政治文明建设的角度论述了反腐败斗争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22〕后在《爱国主义:塑造文明的伟力》〔23〕一文,分别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四个角度探讨了爱国主义对塑造文明的作用;《论中国经济特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一文〔24〕,强调精神文明建设要注意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人种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相对应;《论形成和发展中的精神文明学》〔25〕一文,对使用“制度文明”概念比“政治文明”概念更好的流行观点提出了商榷;《“三个代表”与政治文明》一书,对体现“先进文化”的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相关性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26〕。从广东对政治文明问题的探讨可知,大多数重视精神文明学的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对政治文明同样具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幷且确实为推动政治文明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此,人们有理由相信,在精神文明学的带动下,政治文明学很快就会问世。人们还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必将构建起一个包括物质文明学、精神文明学、政治文明学、法制文明学、人种文明学、生态文明学及一些至今尚未可知的其他文明学分支学科在内的庞大的文明理论体系。这就意味着精神文明学将为人类社会进一步完善发展关于文明进步学说的理论体系,作出“拓荒牛”式的更大贡献。 这对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加自觉自由、和谐协调、美好幸福的生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践价值:必将对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人类社会实现美好理想产生更加重大和深远的影响〖HS)〗〖HT〗


  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幷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共产党已经确定,在本世纪头20年,中国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精神文明学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化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所有这些,都是精神文明学的研究内容。精神文明学不仅通过研究这些内容直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而且通过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其它重要方面——经济、政治、生态等方面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文化支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间接的服务。

  精神文明学对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什么叫现代化?现在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所谓“现代化”,就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以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其它各个方面都达到现时代的国际先进水平。精神文明学不仅通过研究文化现代化(包括思想观念现代化、行为方式现代化、大众传媒现代化、教育科技现代化、体育卫生现代化等内容)直接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服务,而且通过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其它重要方面——经济、政治、生态等方面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文化支撑,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间接的服务。

  展望更加长远的未来,精神文明学对人类社会实现自身美好的社会理想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古往今来,人类社会曾经有过诸多的未来社会构想,如中国《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社会构想、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构想、中国《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构想、英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构想、意大利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构想、法国圣西门的“实业制度”构想、法国傅立叶的“和谐制度”构想、英国欧文的“共产主义公社”构想、中国洪秀全等农民革命家的太平天国构想,等等。这些构想的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把改善精神生活作为这些构想的重要内容以及实现这些构想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成为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构想,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随着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人们将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崇高的道德品质,科技教育将高度发达,科学研究、大众传媒将高度繁荣,社会将具有良好的秩序、风尚与环境,人们将实现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而怎样才能达到这些理想的境界,正是精神文明学所要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学研究,显然极大地有利于养成优秀的共产主义品质,极大地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共产主义风尚,极大地有利于推进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毫无疑问,随着精神文明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人类社会必将开创比现在更加美好的未来。 

  注释:〔1〕例如,19世纪一位法国文艺理论家就曾在其著作中指出:“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的产物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参见泰纳着:《艺术哲学》,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9页。

  〔2〕笔者至今只见过一位学者关于精神文明学“自身具有的新价值”的论述。参见范英着:《岭南红梅报春开——论广东创立的精神文明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韩东屏:《“价值”是人及其意藴》,《哲学研究》1993年第11期;李德顺、龙旭:《关于价值和人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刘宗碧:《关于价值理论的两种走向及其根由》,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伦理学》1997年第7期。

  〔4〕参见:萨谬尔·P·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美国《外交季刊》1993年夏季号;《不是文明是什么——冷战后世界的范式》,美国《外交》杂志1993年第5期。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笔者不予苟同。中国学术界曾就此发表过一些批评文章,读者可自行查阅。

  〔5〕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37页。

  〔6〕由于人文与社会不可分离,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紧密相关,有时候人们对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不作明确区分,笼统地称之为社会科学。笔者并不反对这种划分,但本文不从这个角度研究问题。

  〔7〕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编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6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760页。

  〔8〕这种局面的形成,可能与人文科学的独立有关。由于把文史哲划归人文科学,人们就只好让社会科学长期这么残缺不全。文化学主要属于人文科学是无疑的。但根据以上推论,文化学同时属于社会科学也是言之成理的。是否可以说,真正的文化学,本身就具有横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部类的属性呢?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4-255页。

  〔10〕不知是必然还是巧合,精神文明学似乎与广东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籍贯广东的中国思想家梁启超1889年流亡日本时,曾以笔名著文指出:“文明者,有形质焉,有精神焉,求形质文明易,求精神文明难。”(哀时客:《文明之精神》,《清议报》第33册,1889年12月)如果不是笔者孤陋寡闻的话,这可能是中国提出“精神文明”概念的第一人;而籍贯广东的叶剑英,1979年9月29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如果不是笔者孤陋寡闻的话,又可能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概念的第一人。至于对精神文明学在中国的创立和发展,广东学者更是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1〕杨越、钟阳胜、范英着,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2〕马中柱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3〕范英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

  〔14〕张汉青主编,红旗出版社1991年版。

  〔15〕朱小丹任编委会主任,全套丛书共出7本,广州出版社1997年版。

  〔16〕吴灿新、孙志东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7〕蓝红主编,田丰、顾作义、周薇副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8〕作者萧君和,1986年第4期。

  〔19〕作者范贤超、周建平,1986年第5期。

  〔20〕作者邹永图,1987年第4期。

  〔21〕范英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

  〔22〕范英主编,广州出版社1996年8月版。

  〔23〕作者刘小敏,《现代哲学》1995年第2期。

  〔24〕作者范英、刘小敏、李振连,《现代哲学》1996年第3期。

  〔25〕作者范英,《学术研究》1999年第9期。

  〔26〕刘小敏主编,李振连、霍秀媚副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