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二、庆典活动,盛况空前

  2009年11月8日,我院(原地理系)在梁銶琚堂隆重举行庆典大会,喜迎80岁生日。校长黄达人教授,校长助理、我院院长保继刚教授,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苏迪德,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张国友先生,原广东省高教厅厅长、原中山大学党委书记许学强教授,香港大学地理系主任林初升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地理系主任陈永勤教授,广东省建设厅房庆方厅长,广东省人大办公厅副主任陈华一先生和我院教师代表等各界嘉宾在主席台就坐,地理学院(原地理系)各届校友、以及为地理学院建设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老专家、老领道、老教授、老同志和学院师生共一千多人出席了庆典大会。

  典礼上午10点隆重开幕。学院党委张元勋书记主持并致欢迎词。我校校长黄达人教授、我院院长保继刚教授,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苏迪德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张国友先生,原高教厅厅长许学强教授,校友代表林初升教授,陈华一先生,谭万庚先生,方敏女士,教师代表陈晓宏教授和学生代表张晨同学等多位嘉宾师生为庆典致辞。

  黄校长在致辞中充分肯定我院(原地理系)成立80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果和创新精神,并为中国地理学届培养了多位杰出的专家学者。最后对我院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

  院长保继刚教授回忆了学院(原地理系)成立80年来走过的风雨历程,介绍了我院各个学科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并提出我院将来努力的方向。

  随后各界校友对地理学院80年来取得的成就和作出的贡献表示瞭高度赞扬,并鼓励全院师生继续努力,创造新的奇迹。教师及学生代表也陆续讲话,表达了对地理学院的感激眷恋之情,祝愿地院和地院人越走越好。最后,由副院长董玉祥教授宣读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贺电、贺信,包括中科院院士郑度教授和中国地理学会陆大道先生等对地理学院这次庆典表达了热烈的祝贺。整场会议历时两个小时,在欢乐的气氛和掌声中落幕,会后,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建院80周年庆典是学院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集中地展示了地理学院1929年创系以来的奋斗历程,展示了地院人迎接挑战、奋发进取的拼搏精神,是学院建设发展中的一次集中展示,对学院今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据悉,在本月中旬我院将举行全国高校地理学院院长论坛,中德地理教育会议和全国高校地理学生野外调查大赛颁奬暨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八十周年院庆晚会等一系列庆典活动。

  1.庆典大会讲话

  1.1 黄达人校长讲话

  尊敬的各位来宾、校友、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正值建国60周年和校庆85周年之际,我们聚会在美丽的康乐园,在金秋收获的日子里,共同庆祝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原地理系)成立80年,我谨代表校领道对此表示衷心的祝贺,对远道而来参加庆典的各位嘉宾和校友表示深深的致谢,对为地理科学发展作出贡献的老师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对正在攻读地理学的同学们表示热诚的希望。

  地理学是我校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地域优势,正在阔步前进、跨越发展的学科。地理系自1929年成立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地理科学人才,包括著名地理学家黄秉维、周廷儒、周立三、郑度院士,以及林超、吴尚时、曾昭璇等著名学者。近年来,更有一批出类拔萃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活跃在地理科学舞台。他们为国家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今天这个日子里,我们特别怀念那些为了地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了培养学科接班人而呕心沥血,像春蚕吐丝,像蜡炬成灰一样,贡献了毕生精力的地理系先辈们。同时也为正活跃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各个地区的校友们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为有他们和你们的出色劳动,为国家为社会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的贡献,才使中山大学地理学在海内外享有崇高的地位,产生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也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对此,我表示深深的敬意和发自内心的赞扬。

  特别要指出的是,地理学在中大80年的历史,虽历经曲折和坎坷,但其创新的研究和办学的经验都是独具一格,非常值得认真总结和发扬光大。从地理学在我国发展历史视野观察,中大地理学一开始就放在理科而不在文科,这是一个很大的创新。以后随着科学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地理系不断开创新的研究方向和课程,如上世纪60年代自然地理学、70年代经济地理学等,都以这方面开风气、破先例成果饮誉一时,并以许多创新科学见解彪炳于地理学史册。如建国前吴尚时教授关于华南地形、水文、珠三角学说,建国后曹廷藩教授关于经济地理基本理论学说等,都为地理学界所认同和折服并影响至今。在中大地理学发展历程中,也同时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风格,包括博采包容、兼收并蓄古今中外、各家各派学说于一身,使地理学成为我国一个各学术流派和而不同、共存共生、共荣、互动的地理研究的中心,一个造就地理人才的摇篮。中大地处岭南,长期可以外出野外考察,这又形成了地理系师生长年接触大自然,在野外工作中发现、总结地理规律的传统,也是一个学科优势和学术风格。纵观地理系历史,凡是有所成就的地理学者,其大半生都是从野外考察的荆棘丛中走出来的。这个优良传统,即使在今天科学昌明、GIS和网络技术发达时代也不会过时,我想应继续发扬光大。另外,地理学作为一门“经世致用”之学,向来有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优良传统。地理学80年历史,也充分反映了这一学科特长。建国初,地理系师生为发展国家橡胶热作事业,考察华南、大西南,建功不小。60-70年代从事农业区划,也创造了许多成功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尤其珠三角的城市、区域规划、国土整治、水资源与环境保护、旅游开发、文化资源调查、保护等,都留下地理系师生深深的足迹,凝聚着你们科学智慧和劳动的规划成果,为珠三角经济崛起和接受世界产业转移,作出了巨大贡献,深得有关部门、地区赞赏。

  一门学科的发展,除了参与和总结社会实践的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以外,也同时要开展理论研究。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高兴地看到,学院近年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地理学是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人文地理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学院完成科研项目多达520项,总经费约2亿元。出版著作81部,发表论文近1600篇,获奬项目60项。仅今年,学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13项,省基金6项。另外,学院在引进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方面也成就斐然,使中大地理学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也颇负盛名。当然,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学院党政领道的正确指引,学生和后勤工作的创新,以及广大校友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我作为学校的负责人,能够分享你们的成就和荣誉,十分满意和感动。

  当代,无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正形成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渗透、综合,又不断分化、组合,产生新学科发展潮流。地理科学也是这样。我很高兴地看了学院组织编纂的洋洋十大卷《中山大学地理学80年纪念丛书》,这里面就反映了中大地理学历史和成就,特别是近10年跨越发展的成功经验。我想,只要我们能在已有成就基础上,看准当代科学发展方向,紧跟时代潮流,既重视理论思维,又努力参加社会实践,将两者紧密结合,中大地理学的美好前景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现在,学校正按建设国内一流、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学的目标前进。作为中山大学一个不可或缺组成部分的地理学,也应按照学校总体发展战略和目标,构建自己发展蓝图,制定学科发展方向,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抓紧发展机遇和接受各种挑战,为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而努力,也希望在座各位嘉宾、校友,积极支持母校建设,为达到学校、学院建设目标而共同奋斗。

  最后,预祝各位嘉宾、校友、老师、同学,在各自岗位上,事业有成,工作愉快,身心健康,万事如意。

  1.2 保继刚教授讲话

  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校友、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也特别感谢黄校长的亲临和支持。

  在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原地理系)成立80周年之际,请允许我代表学院对参加庆典的各位领道、嘉宾、校友、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和衷心的问候。

  回首中山大学地理学发展业已走过的80个岁月,中大地理人敢于把挑战变为机遇,善于将困难扭转为亮点的精神,始终贯穿着我们所走过的每一步。 

  广州远离京城,毗邻港澳的地理区位,使得中山大学地理学的发展面临优劣机威幷存的态势。

  优势在于“敢为天下先”之务实作风的发扬:思想解放,学术自由,没有太多的框框限制,更容易承接学术研究中之“西风东渐”,以及与海外的顺畅合作。

  劣势在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各种国家级纵向资源的争取方面处于被动。特别是在闭关锁国的那个时代,面向海外的地理区位非但没有发展为优势,这里却成为真正远离京城的南部边陲。

  机会在于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和与世界接轨的“窗口”,新思潮、新观念、新问题都最先从这里孕育和萌发,也因而促生了学术的创新和“领先一步”的优势。

  而威胁在于“和平时期”的人才北上和“小富即安”的文化惯性带给我们的学术研究上所必需的持续战斗力的缺乏。回首历史,中大地理人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但是“创新与发展”将始终是我们坚守不变的信念。

  1929年中山大学筹建地理系时,当时的校领道朱家骅先生就开拓性地聘请了来自德国的地理学者W.克勒托纳(Wilhelm Credner)为首任系主任,并将地理系归口于理科。在强化地理学野外调查之德国地理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引领下,早期中山大学地理系的创新式学术风格和学术传统培养了以林超、黄秉维、周廷儒、周立三、罗开富、吴尚时、曾昭璇、郑度等杰出学者为代表的地理学家群体。

  中大地理系成立以后,即根据学科特点,扣紧社会脉搏,及时并不断地调整课程设置,开拓新兴的研究方向,使其保持生机和活力,因而在全国地理学科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如抗战时期,根据战局变化的形势,吕逸卿教授首开 “战争地理”课程,之后,1939年孙宕越、徐俊鸣教授及时出版了《军事地理学》,徐俊鸣教授并于1943年出版了《国防地理道论》,开创了近代中国军事地理领域的研究,使之在抗日实战中具有了重要的社会价值。

  1960年代初,中大自然地理学出现跨越式发展。化学地理、水化学和水热平衡研究异军突起,从过去简单的区域描述性研究进入自然地理结构和过程解释的深度研究,使中山大学自然地理学翘楚全国,并为后来环境地学的发展奠定了学科基础。

  在这个时期,中大经济地理也得到发展,曹廷藩教授以其超然卓絶的学术创新,成为典范及榜样。他针对建国初期从苏联引进时就有争议的有关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争论,从1958年开始相继发表系列论文,极力主张经济地理研究对象是研究“生产配置”,而非“生产力配置”这一科学论断,并为全国大多数同行所接受。1962年曹廷藩被选为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他所领道的中大地理系也成为经济地理学在南中国的学术中心。

  1980年代之后,中山大学经济地理学迎来了开拓性发展的春天。以许学强教授为代表的一批人文地理学者,藉助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通过大量原创性学术成果,异军突起,奠定在中国人文地理学界的“江湖”地位。

  1990年之后,中大人文地理学得到进一步的快速发展。城市地理和旅游地理研究相继成为全国重要的中心之一。这一方面得益于广东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所出现的新问题的推动,但更重要的是研究思维和研究观念的变革,以及与香港地理界的交流和互动,使我们较早地在研究中实现了与西方人文地理研究在方法、理念等方面的耦合。

  2002年,在全国各大专院校地理系纷纷改名,不少地理系变成“城市与资源学系”、“旅游与环境学系”、“资源与环境学系”等的情况下,中山大学逆向奋进,将原来的地理学系升格为“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在全国较早地、坚定地举起了“地理学”的大旗。在过去的7年间,人文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顺利通过评估;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自然地理学在水资源、河口海岸及流域碳循环等方面取得一定进步;学院已经全面完成教师的新老交替工程(目前人文地理学年龄最大的教授1956年出生);在业界获得广泛认同的青年学术才俊纷纷涌现;累计科研经费达到2亿多元;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设立本科生道师制、建立业余科研创新基金、制定奬励激励机制等等……。

  或许,经过若干年后,回过头来重新评估我们这一段历史,中山大学地理学人为中国地理学最大的贡献,不是课题经费的多少、不是重点学科的保持与增长、不是发表论文的数量,而是在中国地理学“经世致用”、“以任务带学科”的氛围下,在强调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回归学术研究与高等教育本身的轨迹之探求:开始重视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评估研究的成果标准是知识贡献和学术的价值,也就是为知识的创新与积累,以及为文明的传承留下了些什么?开始重视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关爱本科生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等等……

  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以创新求发展是中大地理学80年光荣历程的概括,也是近10年地理学院跨越式发展的写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大地理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存在某些遗憾:

  首先,自然地理学尚未完全复兴。自然地理学曾经是中山大学的一个名牌学科,但10多年前被分化解体。如何对其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中大这门优势学科不致泯灭,是摆在中大地理人面前的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

  其次,学科发展尚欠平衡。作为一门历史最悠久、影响深远的学科,自然、经济、人文三大门类不可或缺,每一个方向都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展。然而当前(特别是近10年间),人文地理学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而与此同时,自然地理学却在日渐萎缩,与其辉煌的历史有愈走愈远之势;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仍需努力,地理学科内部发展失衡的状态有待改善。

  此外,学科理论总结和建设尚有很大不足。恩格斯曾告诫人们:“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近年中大地理学承担完成了数以百计的科技开发项目,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资料,也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这本是进行科学思维、理论总结,提升学术水平的极其有利的条件。可是,我们遗憾地看到,对这些实际工作的提升与高水平学术著作的问世仍然让我们翘首期盼。

  回顾中大地理学发展的80年,纵观这一学科在历史时空中的地位、贡献和影响。可以发现,中山大学地理学所走的是一条不断开拓创新、引领学科潮流,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肯定的道路。秉承“创新、兼容、务实”的学术风格,人才辈出,桃李天下。中山大学的地理学为中国地理学和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我们自身的贡献,并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

  最后,我想以姜育恒《再回首》中的几句歌词作为我的结束:

  再回首,

  背影已远走。

  留下你的祝福,

  寒夜温暖我。

  不管明天要面对多少伤痛和迷惑,

  我们将永不停止前进的脚步!

   “再过二十年,我们再相会”,那时中山大学地理学将迎来100周年的盛典。我们坚信,中山大学的地理学人一定会为中国及世界地理学的发展作出自己卓越的贡献。

   谢谢大家!

                               

  1.3 苏迪德教授讲话(译文)

  尊敬的黄达人校长

  尊敬的保继刚教授,

  在这一特别时刻,请允许我首先指出,对于能在此发言,我感到万分荣幸。抱歉我无法用中文表述。但我想通过几句话来表达,对于中山大学和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深切感激与衷心谢意。多年以来,在此的诸多部门和同仁们给予我极大方便与帮助,使我得以感受中国及其激动人心的历史进程。尽管我不会中文,但在中国、在大家的殷勤款待下,我感到方便舒适,谢谢。

  能有幸在此非常荣幸地发言,我主要想讲三点:

  首先,我谨代表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对诸位、对地理学院表示祝贺。IGU是我们所在星球全体地理学家的代表机构。受IGU现任主席,美国地理学家Ron Abler教授所托,我作为IGU的副主席之一,在此对诸位在本学科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表示热烈祝贺。Ron Abler教授最近刚在北京参加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并对中国地理学的光荣里程碑表达祝愿。通过我,他想表示对地理学院一贯坚持的国际化战略的赞赏,在中国各相关科研单位中,能如此成功融入国际地理大家庭、如此积极参与其中的机构并不多见,在给保继刚教授的信中,他也表示了这一看法。

  第二,德国地理学会主席Hans-Rudolf Bork教授也委托我向各位表达衷心祝贺。特别要向各位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同行们表示祝贺,你们成功建设和发展了这一重要机构,它不仅属于中大、属于南中国,更属于全中国。作为德国数万地理学者、学校工作者和相关机构的代表,德国地理学会对于它与地理学院的密切联系感到骄傲。仅举一例,第二届中德地理学教育研讨会很快将于两周后在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召开。

  第三,对我来说,此刻不仅是十分高兴的时刻,也是让我感动的一刻。作为地理系1929年的第一任系主任Wilhelm Credner教授在学术意义上的外孙,我感慨万千。二战后,Wilhelm Credner教授成为德国慕尼黑大学地理系主任。在1948年意外去世前,他还是我的道师Carl Rathjens教授的道师。Wilhelm Credner教授为建立地理学院,为发展这个富于活力、愈来愈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团队作出了贡献,我们整个德国地理学界为此感到骄傲。而且,对于中山大学、中大地理学院对Wilhelm Credner教授的这段历史的珍藏与尊重,我们也很感动。

  祝愿中大地理学科发展继续繁荣昌盛,祝愿中国,祝愿世界地理学的繁荣发展!谢谢!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