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学科建设规划

  一、旅游地理学

  中山大学旅游地理已经是国内旅游研究的中心和国际旅游研究的交流平台。学科带头人保继刚教授是国际旅游研究院成员(Fellow)、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在多年努力的基础上,目前本研究方向成员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社科基金数量、发表高级别刊物学术论文的数量及其引用率居全国同类专业前列,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深远影响,目前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研究中心之一。在旅游地理学基础理论、旅游规划、城市旅游、社区旅游、遗产旅游等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优势,在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中产生重要影响。在教学方面,已培养的博士数量和博士生毕业后获得国家各类基金数量为全国第一。近年与Indiana 大学地理学院合作开设“旅游地理”互动型学习课程项目,与德国科隆大学地理系合作开设遗产旅游系列教学。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承担“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可持续旅游观测点管理与监测中心”在中国以至亚太地区所有观测点的监测与管理等技术工作。在举办国际会议方面,2004-2009年期间主办、承办11次国际会议,参会人员超过1000人次。

  中山大学旅游地理研究有着天然的地缘条件。珠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大的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如果包括港澳台粤等几个毗邻区域而言,中山大学处在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中心,具备其他区域所难以比拟的旅游研究与人才培养条件。

  中山大学旅游地理多年来的社会服务工作为学术研究创造了坚实的基础。多年来,中山大学坚持为地方政府或企业提供各类谘询服务,包括桂林、苏州、黄山、西双版纳、大香格里拉、张家界(市)、喀纳斯、武陵源(区)、武夷山、西递-宏村、林芝等国内热点景区或旅游地以及一些重要旅游区域如广东省、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西部旅游规划(西南片)、海南省的旅游规划与谘询,还包括一些知名企业如华润集团、华侨城集团、港中旅集团、中粮集团、中信集团、斯兰集团、首旅股份等的旅游项目投资策划与运营谘询服务,在业界累积了丰富的研究资源并观察到了大量的学术问题,为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

  规划主要目标和内容

  建设国际化、年轻化的科研队伍。中山大学旅游地理学科研队伍目前涵盖地理学、建筑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在未来的人才队伍建设中,重点引进国外学习与生活的有潜力的研究人才,构建研究方向多元化、人才来源国际化、年龄结构年轻化的科研队伍,建设国内外最有活力的旅游地理学研究团队。

  建设覆盖东南亚的科研与教学基地。在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在依托现有广西阳朔、湖南张家界、新疆喀纳斯、云南西双版纳、广东开平等研究与教学基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管理与监测中心”的平台,在未来5年内,在黄山、九寨沟以及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地拓建研究与教学基地,打造一个覆盖中国以至东南亚的科研平台与系列研究基地,并以此为基础建设国家人文社科基地。

  开拓前沿性、基础性的科研项目。在中山大学旅游地理学领域多年的研究基础上,利用研究基地资源丰富、平台影响大等优势,开拓旅游地理学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如建设行为研究实验室,通过实验方法来研究旅游者行为与动机基础理论;如通过与地理信息系统合作,充分利用移动通讯数据源、RFID数据源研究旅游者流动的时空规律;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充分利用网络点击流数据源,研究旅游信息流的基础规律等。通过这些前沿性、基础性研究去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在旅游研究项目领域实现突破。

  大幅提升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在未来5年内,充分利用过去几年累积的案例研究资料与数据,引进海归人才或者将团队人才送出去,集中将现有成果整理成针对国际一流刊物的学术论文,发表一系列高水平的SSCI学术论文,并通过广泛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来扩大中国旅游地理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

  以产学研整合的方式争取高级别科研奬项。由于旅游地理学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特征,以往的众多奬项往往忽视旅游地理学领域。在未来几年内,旅游地理学将充分利用理论研究基础与社会服务的资源,将旅游规划相关成果与互联网企业、移动通讯企业、房地产企业等进行深度合作,建设产学研基地,从科技部门争取产学研方面的重要科技奬项。

  二、城市、区域研究与规划

  中山大学城市地理学一直处于国内本学科领先地位。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起源于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近十年来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1项(全国人文地理学只有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全国人文地理学第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其他国家级项目多项;在国内高级学术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居于国内前列;自2000年创办城市规划本科专业以来,已经形成了地理学创办城市规划专业的特色与优势,2009年顺利通过国家组织的城市规划专业评估。

  在国际城市地理学界也具有较鲜明的特色和一定的影响力。曾主办国际地理联合会“跟踪明日的城市”委员会2007年会,近5年来共主办国际会议8次,邀请多名国际知名学者前来讲学和学术交流,多名教师参加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和美国地理学家年会(AAG),与德国科隆大学、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瑞士巴塞尔大学等签订了合作备忘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多个同行学术机构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近5年来一直与德国科隆大学、瑞士巴塞尔大学实施教师与学生交流项目,先后有8名教师与20余名学生赴科隆大学和巴塞尔大学进行交换交流;100余名学生参加赴德国和加拿大的国际实习。聘请了2名德国教授在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任教(其中1名全职,1名兼职),开设了“环境经济地理学”等国际前沿的课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学科已经形成了国际化、理论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特色。(1)发挥临近港澳的优势,中山大学人文地理学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开展与国际交流的学科点,形成了与国内其它学科点相比很强的国际交流优势。(2)长期重视理论研究,为我国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历史文化地理学以及区域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理论贡献。(3)强调为国家(特别是广东省)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与国家和广东省及周边的广西、湖南、江西、海南等省区的规划、国土、发改、环保等部门建立和保持了长期稳定的协作联系,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显着的贡献。近5年,每年获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研究经费超过2500万元,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堪为翘楚。

  规划主要目标和内容

  建设具有全球视野的、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合理的教学和科研团队。继续引进外国或具有在海外学习背景的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和有潜力的年轻人才,持续培养本校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学者,优化研究团队知识背景结构,重点加强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交通规划等方向人才的引进,形成由突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领军,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为骨干的,年龄结构合理,可持续竞争力高的学术团队。

  不断拓展全球学术交流网络,进一步建立实质性的国际合作伙伴。强化以香港和日本为基础的亚洲学术交流网络,拓展以德国和瑞士为中心的欧洲网络,丰富北美网络,新建澳洲、非洲和南美洲网络,使中山大学人文地理学真正成为全球学术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在目前主要辐射华南地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中山大学人文地理学在国内的影响力,强化合作建设覆盖全国的人文地理学研究基地。

  加强城市与区域地理、规划基础理论和前沿理论的研究。在近年来已经完成的大量关于城市地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的基础上,加强理论提升和综合集成,提炼前沿问题,申请更高等级的科研项目。在已经完成的大量横向项目的基础上,针对国家和地方城市与区域发展和规划中的重大现实需求,加强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技术创新,争取更高级别的国家和地方政府项目。联合国际力量,申请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项目。

  不断扩大科研成果的数量和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特别是高水平的SCI和SSCI的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加强学术成果的系统性,为本学科的知识创新提供贡献,提高研究成果的应用水平,为国家和地方不断提高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

  整合现有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分析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有目标、有计划地完善成果,提升水平,争取实现高水平的国家级奬项的突破。

  三、智能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优化的理论和方法

  在这一研究领域经过近年研究的凝练和研究队伍的整合,已经形成了地理信息与地理模拟系统、土地利用时空演变模式与尺度效应、地理环境演变与监测、地理信息系统与智能交通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其中地理信息与地理模拟系统方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国内、国际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

  本方向2006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并连续列为2000-2007 年度和2000-2008年度IJGIS刊物(最权威地理信息系统刊物)国际被引用最多的作者群体(排名第一)。这说明本方向的研究在国际地理信息系统学术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本方向获2010年广东省科技奬(基础类)一等奬一项。

  开辟本方向以来,共获国家863项目资助3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项,长江学者研究计划项目(地理信息科学与遥感方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3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1项,国际合作项目8项,省部级以上项目 10余项。先后发表论文500多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録的论文有30余篇,百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篇。幷且承担了地方服务项目若干,包括广州市国土资源房屋管理局、广东省地图出版社、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测绘院、广东省水利厅、广州市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办公室等项目。总经费累计超过2000万元。

  本方向通过整合元胞自动机、多智能体、生物能体、生物智能,原创性地建立了地理模拟系统与规范决策支持的理论、方法和软件系统;建立了在国际上有影响的ANN CA、Decision-tree CA、CBR-CA、Genetic-algorithm CA等模型;并由此建立了完整的地理模拟优化系统,为规划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在国际上提出了最完整的包含了多种地理模拟和空间优化模块的软件系统。旨在促进空间信息技术系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的应用,将突出地理模拟与空间决策的结合,为城市规划、复杂环境资源优化以及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等应用领域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通过地理动态模拟与优化分析,可帮助瞭解各种地理过程和机理,为重大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规划与实施提供科学严密的决策支持,为政府规划部门提供一个高效、灵活可靠的规划、决策平台,从而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四、综合地理信息科学的理论与应用(学院新增方向)

  该方向是学院的新增长点,由中央组织部“千人计划”入选者、全球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会长和理事长、广东省领军人才柳林教授牵头,团队成员包括4名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人才(其中2人来自海外)。其主要目标是:参照国内外成功经验,依托学院现有优势,结合国内和省内的需求,开展综合地理信息科学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

  该团队成员已发表论文数百篇,其中英文文章超过100篇,在人文地理信息研究、空间分析、城市发展、数字城市、流域模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有关城市公共安全和犯罪的科研成果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获省部级一等奬1项。目前的科研经费来源包括“千人计划”启动经费、广东省领军人才经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经费、广东省市项目经费等总额超过3000万元。为“千人计划”配套的500平米的综合地理信息科学实验室的装修工作计划在2011年8月完工,将成为该方向的主要科研基地。同时,广东省教育厅“华南地区水循环与水安全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 也是该方向的科研基地。

  未来10年该方向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 智慧城市的关键技术和示范应用

  * 基于地理信息科学的公共安全和犯罪研究

  * 基于应用道向的地理模拟模型研究

  * 基于地理信息科学的城市与区域智能规划研究

  *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传感网络的流域模型和水信息化研究

  * 基于地学传感网络的灾害、应急和全球变化研究

  * 道航和基于位置服务

  通过上述研究课题,将国际、国内地理信息系统领域及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青年学者、博士后研究人员和博士生吸引到中山大学参与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以拟构建的综合地理信息科学研究中心为依托,组建跨学科科研创新团队,从事基础研究和跨学科应用研究,培养青年科研学者,力争在10年内成为该方向国内一流前沿和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团队。

  五、湿热流域地表过程与水土资源安全

  中山大学自然地理专业和水文学专业分别成立于1952年和1972年,现拥有水资源与环境、地理科学(理科)和水文水资源工程(工科)三个自然地理与水相关本科生专业,初步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华南地区主要的水文水资源、自然地理教学科研力量。本学科领域依托珠海滨海径流试验场作为研究基地。该试验场具有良好的野外试验条件,以雨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海水的水分相互转化与物质迁移规律为理论框架,设立相关的试验观测设施,是我国华南地区高强度人类活动作用下的陆地水循环的教学、科研试验基地。拥有华南地区水循环与水安全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为深入研究华南地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下的水循环机理和水安全理论提供了极好的研究平台。拥有3个国家甲级资质: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甲级资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甲级资质和土地规划甲级资质。近5年来,主持了一系列国家和广东省重点水资源和生态保护项目,如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珠江三角洲地区水文要素变异及其水资源响应量化研究”、作为国家南方试点的“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编制”等,凸现了本学科服务于广东省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近5年,主持国家重点项目1项、面上和青年基金项目11项,共出版教材、专著7部,发表论文301篇,其中SCI、EI、ISTP三大检索论文114篇,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奬及各类专业奬励共9项。其中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奬、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奬各一项,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我国华南地区一支主要水文水资源专业研究队伍,并与国内外诸多科研教学机构建立了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该方向现以研究华南湿润区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下水生态效应与水安全响应为重点,形成独具华南湿热地区水循环、碳循环、地表过程及水资源安全特色的产学研体系的自己学科特色。本专业作为一支水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力量,已产生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在未来10年的发展中,本专业着重发展以下各方面的研究:华南湿润区变化环境下的水循环与水文要素变异、网河区与河口水文水环境、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与水安全响应、中国南方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的孕灾机理与防治对策、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中国湿热地区综合地表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