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职业教育除农、林、卫、水等系统有中等技术学校外,各企业培训技工的方式走的是学徒工的路子,有些大企业也创办为自己企业培养技工的学校。在计划经济体制中,这些学徒、技校的学生自进工厂(学校)那一天起,就已是企业的人了,他们的教育和培训,归企业管,教育部门无权置喙。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社会培养技工的方式也随着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大量的农民工进企业,原有的技工培训模式被彻底抛弃,农林卫水等技校日渐凋零,社会上对技校的评价日渐负面,“三来一补”类一大批终端产品加工充塞于全国中小企业的显着位置,打工者成为干脏活(包括在有毒的环境下)、累活(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一道工序)的“机械人”。“当工人不需要有技术”成了普遍共识,农村家庭也因经济压力以及对技工的片面认识,都不太愿意让自己的子女初中毕业后去读职业技术学校,上不了高中就去打工成了唯一的选择。多年以来,社会各界、包括政府一直在提倡、促成的产业升级一次又一次地成果不彰,现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迎来了经济的寒冬。为什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的产业升级难以实现?原因故然很多,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对技术工人的漠视、轻视,以及熟练的技术工人、高级技师的严重短缺。职业教育成了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中的短板,它日益严重地影响着今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002年和2005年,国务院两次作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近几年来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势头相当迅猛,开始步入了快车道。仅2008年,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招工总数已达1100万人,现在在校生数超过3000万人,基本实现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结构调整战略和深刻的变革。可以说,我国教育进入了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新阶段,进入了全国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

  近几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发展职业教育的指示,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广东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纲要(2006-2020年)》和《关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决定》。省教育厅、省劳动保障厅等有关主管部门积极落实这些决定,坚持解放思想、注重科学发展,着力恢复、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已取得明显成效。但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亟待加以解放。目前,广东省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595所(其中技工学校191所),在校生155万人,比2007年增加19万人,增长13.9%。全省普通高中与中职学生比例达54∶46,逐步接近职教与普高大体相当的目标要求。省政府决定,2011年是广东省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户籍人口毛入学率达85%以上的最后期限,现在,全省各地市政府和教育、劳动等主管部门都在加紧落实。截止2008年底,我省已建成省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232所,承担教育部等六部委制造业和现代服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任务的中职学校32所。“十五”以来,省政府共拨出专款4亿元,支持全省公共实训中心的建设,为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提供了良好的保证。与此同时,我省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师资培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共培训专业骨干教师9000人次,积极推行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着力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以技能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中职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全省共有178所职校实施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勤工俭学等内容的创新教育培养模式;此外,还打破地区界限,树立全省中职教育“一盘棋”思想,积极探索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合作模式,积极推动珠三角与我省东、西、北欠发达地区多种形式联合办学,省政府通过财政奬励政策,要求珠三角每年要以15%增幅招收欠发达地区初中毕业生。经过努力,这一目标在2008年已达8万名,计划到2011年每年可达10万名,这一举措正有效助推欠发展地区普高及全省“双转移”战略的实施。据悉,絶大多数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毕业后都能在珠三角找到工作,实现了帮扶一个贫困学生就读中职,就可脱贫一户的目标。近三年来,我省中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6%以上。如2007年就高达96.8%,当年全省中职毕业生22.15万名,其中18万服务于第二、三产业,80%在珠三角就业,有些专业如数控,转正后月工资可达3000-4000元。自2002年以来,我省中职学校共为社会输送了140.26万既有学历文凭又有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展望今后30年或更长的一段时期,我们发现,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但也突出地存在着发展规模和质量还未能很好地适应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的不足,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基础建设、制度设计、体制改革仍未能很好地适应加快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1.理顺中职教育的管理体制。现在的中职教育实行多头管理,这已成为制约我省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由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共同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各自为政。此外,教育部门培养学生(中职学历教育)与劳动部门短期免费培训劳动力之间也存在矛盾,制约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推进。如近期为配合“双转移”工作的实施,劳动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并下达了任务指标,要求欠发达地区将大量存量劳动力进行三个月免费技能培训,培训后去工厂就业,以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调研中发现,如云浮市各县(市、区)劳动部门在6-7月开展的三个月免费培训,在参加培训的2359人中,就招收了998名应届初中毕业生,这种做法导致了本应接受高中阶段学历教育的生源流失,这一做法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今后的就业是不利的。建议省政府建立中等职业教育统筹管理协调机制,避免同类学校多头管理。对具有学历教育性质的中职学校全部纳入教育部门业务管理范畴;培训类性质的职教机构则统归劳动部门管理;逐步推行教考分离,劳动部门只负责中高等职业院校技能鉴定标准的制定、考核和发证;制定行业部门对相关学校实行对口合作办学政策,发挥行业部门优势,提高职教学生就业率。

  2.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度。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工学结合,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培训方向、目标等),学生入学即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校企共同担负人才培训任务;二是专业教学与现场实践紧密结合企业的需要,紧密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标准进行。建议可先在装备制造业选择少量生产技术先进、经验管理规范、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好的企业与重点职业技术学校合作,试行现代学徒制度,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3.加强发展中职教育中政府的主导作用。社会上对中职教育的普遍漠视,中职毕业生在不少群众的眼里就是“差等生”,就是在农村,这种观念也颇有市场,这与各地方政府未能给予大力宣传教育和下力气扶持中职学校有关。“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因此,我们在各地调查时发现,只要当地政府领导重视了,中职教育的工作就开展得好,佛山市顺德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职教工作不但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人才,也可为贫困户(特别是东、西、北欠发达地区)脱贫、新农村建设(我省农村基层干部普遍老龄化)及和谐社会人才素质的提高等提供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实际上是落实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是大事,不能仅仅要求当地教育、劳动部门去操办就可以的。另外,面临当前世界性经济危机,温总理在1月4日发表的文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特别强调:“收入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时,但是教育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生”;“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职业教育很重要,应该搞得更好”;“这样做有利于缓解当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紧缺的矛盾,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扩大社会就业。……要重视农民工培训”。温总理的意见发人深省,语重心长。

  4.着力解决中职学校教师编制问题。按照2007年度标准统计,全省中职学校教职工、专任教师分别缺口1.26万人和1.27万人。为了满足近几年中职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学校补充了大量的聘用制教师。由于聘用制教师流动性大,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我省高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只有一个,师资的培养有限,急需出台优惠招揽人才政策,让高技能、有专业知识的高层次技术人才能来职校任教,同时建议结合我省实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程的需要,缩短教师编制核定周期,补充一定数量的中职教育编制。

  5.职业教育的普遍特点就是以企业作为主要服务目标,以产业发展作为主要方向。因此,省政府应大力鼓励企业、行业组织参与职校的举办和管理,参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主导质量标准的制定和骨干课程的开发,选拔专业(门)人员到校兼教,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培训为重点,制定鼓励政策,维护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应有的权益。建立起以企业需求为驱动、企业价值为导向、吸收企业先进技术、先进企业文化的竞争机制。

  6.加大对中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实习基地、实训基地)和师资再培训的投入。总体而言,大多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较大,政府应在各地市加大投入建设一批能加强学生技能训练的实习和实训基地,实行资源共享,让学生的实习、实训能与生产实际相符合,毕业后一进企业就能顶岗工作。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各职校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俱佳的教师来源不足;二是现有的教师的进修和提高的途径不畅通;三是教师的职称评定沿用普通学校的模式(重论文、轻实践);四是培养职教的师范院校全省只有一所。这些问题在目前,也应通过建设实习基地来解决。

  7.教育、劳动部门密切协调合作,共同构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各职校(包括高等职院)要把创新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在实际教学中重技术职能训练又重创新精神、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培养。

  8.继续完善中职助学体系,推进农村免费中等职业教育,促进“双转移”战略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我省未升入高中阶段学校就读的初中生中,80%为贫困家庭子女,且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一般有多个孩子。家庭经济困难和教育支付能力不足(珠三角地区中职就读每年需要支出7000元)是阻碍农村家庭学生接受中职教育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这也制约着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学生实现向珠三角地区中职学校转移就读的政策落实。建议由政府牵头,抓紧完善政府为主、社会积极参与的“奬、贷、助、补、减”为主体的贫困学生助学体系。同时,对就读珠三角地区中等职校的欠发达地区学生的资助经费,全部由省财政承担;设立农村中职学生助学贷款政策;调整省财政对珠三角中职学校招收欠发达地区生源的奬励政策,奬励资金可用作学校向银行贷款助学偿还利息。

  (孔令人)
  2009年2月6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