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十三行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广东十三行遗址调研报告

  一

  广东是一个海洋文化大省,十三行是广东海洋文化的一个出色的表现,是海上丝绸之路史上的华彩乐章。十三行的文章做好了对建设广东海洋文化大省、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历史上,启用大改革家王安石的宋神宗就一再称道广东“笼海商得法”,而宋代则是中国历史上科学最发达、社会最富裕的时代。宋神宗所称广东“笼海商得法”,主要是鉴于宋统一岭南之际,知晓前南汉国在发展海上贸易政策上有不少可取之处,当时南汉国把外商视为上宾,在国宴上盛情款待,与后来的清代严禁官员与外商接触成鲜明的对比。而在唐代,中山路南至珠江一带,均是外国商人居住的蕃坊,北至飞鹅岭,南至光塔(珠江边),均有外商留下的建筑遗址,广州的外国人,竟达20万之众,比今天的不会少。可以说,唐宋两朝在对外开放上,胸无芥蒂,广纳百川,这些历史上的盛举,与十三行前前后后的生存状况,都密切相关。封建末世,元、明、清各朝的“禁海”行为,扭曲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但十三行不仅沿袭了唐、宋的海商法,使之成为中国最早的经济贸易特区,而且,更成为大航海时代先进科学与先进文化进入中国的可贵通道,成为中国民商的主要发源地,十三行行商,不仅为中国的外贸,更为引进先进的思想文化、抗御外来侵略作出了卓越贡献,并成为中国最早的跨国公司或财团。十三行兴盛之际,中国的GDP高达全世界的32.9%,比今日的超级大国美国在世界上所占的百分比还高。

  因此,如何从历史变革上拓展十三行研究的视野,仍大有文章可做。

  从文化上看,十三行亦有出色的表现。十三行行商是有名的儒商,他们在诗文上不仅不逊色于同时代的文人墨客,而且还在文化产业上出类拔萃,潘家的“海山仙馆”是大规模的文博园林,伍家的刻书业亦无人可比,而陶瓷输出更对西方的艺术及时尚的革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他们不仅为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样为推动中西文化交流出了大力,到瑞典斯德哥尔摩参观诺贝尔奬颁奬大厅,人们都少不了介绍其巨大的落地窗帘是来自中国的丝绸。更重要的是,他们为改变传统的“仕农工商”观念身体力行,道光年间(1820年左右)的民谚“潘卢伍叶,谭左徐杨,龙凤虎豹,江淮河汉”就表现出了南中国已不再“重农轻商”。而美国至柯立芝总统(1923年)确立其“以商立国”的国策(“American business is business”)却是在其100年之后。遗憾的是,传统的惰力在中国未免太强,时至今日,我们的传统观念仍很严重,而商业的诚信仍须进一步确立。观念的改变,毕竟是最根本的。因此,如何在文化上重新认识十三行商,拓展我们视野,真正瞭解十三行行商在历史夹缝中的挣扎、奋斗,还需下更大的功夫。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仕农工商”的观念,商居末位,在尚存的史志上,商不入史志,甚至连谱牒上都没有商人的记载,如潘家、伍家族谱皆如此。卢家曾经努力,一度争得了在族中“木主”的位置,结果引起一场惊动了皇帝的风波,还是被逐了出来。道光“八大家”——潘卢伍叶谭左徐杨,除潘是从福建迁来,入籍番禺,其余均为南海、顺德、中山、新会籍的行商,然而,县志、族谱均未列入,仅余民间传说。与此相反,在国外有关明清两朝的通商史上,却有大量记载,只是大都未能引进与翻译。如果缺乏行商的深入调研,对当年广东乃至中国外贸产生的历史文化、经营观念上便把握不住。而目前“八大家”中,仅潘、左(即梁经国)两大家还有较详尽史料外,其余大都为空白。因此,有必要分别在南海、顺德、中山、江门等地进一步深入调研,至少可以“南海籍十三行商”这样以地域范围着手组织相应的课题,发动学者与当地文博部门相结合,才有可能拿出有份量的论文与专著来。

  当然,大量的史料尚须从外引进,先期可考虑在港澳台有关大学进行调查,据瞭解这些大学里相关的外文资料不少,而后,欧美方面也有大量文物资料须发掘,现拥有的相关线索已不少。

  可以说,从史料搜集发掘有三个层面可进行:

  1.近处三邑(南番顺),中山、五邑的调研。

  2.中外港、澳、台有关大学及文物部门的史料搜集与发掘。

  3.欧美相关的史料。

  港、澳与欧美同十三行的关系不言而喻,而台湾,除《广东十三行考》的作者梁嘉彬后为台教授外,十三行的前史,与荷兰侵台、郑氏父子建立的金厦海贸帝国,亦密切相关,而目前研究仍很薄弱。

  二

  十三行文化有着极其鲜明与独特的色彩,从而在与之相关的区域内留有众多的景观。可以说,这些景观,是十三行文化的鲜活、具象的载体。长期以来,被湮没、被摧毁的已不少,若再不保护与修复,有可能不复存在。对这些景点,如果不加以整合并揭示其文化内涵,亦会失去其关注及本来的价值。目前,无论是荔湾区的十三行圈,还是市里的环白鹅潭经济区,都或多或少忽略与文化的关联。其实,十三行文化景区,不仅在荔湾、珠海,同时在越秀、黄埔等区,须予以统一与协调。其中的重中之重,当在十三行夷馆、海山仙馆、南华西街行商居住区、海幢寺、花地、黄埔村等。

  1.十三行夷馆

  即外商、洋行驻广州办事处,具外国领事馆属性。其遗址位于今人民南路以西、十三行路以南,今文化公园所在地。园内部分隙地为当年夷馆间的靖远街、同文街遗址。园内汉城景区为当年夷馆前的美国花园遗址。

  2007年瑞典国“哥德堡”号访穗前夕,广州市文化局曾答应在文化公园设立标志性纪念物,但至今没有下文。

  文化公园宜改设为十三行文化广场,类似今人民公园为开放的、大众的、四通八达的、园林化似的文化广场。现有有关风景建筑可变身为十三行历史文化博物馆。

  2.海山仙馆

  潘仕成私家花园,兼作官府外交活动场所;素有“南粤之冠”美称的大型古典园林,遗址位于今荔枝湖公园东南部。潘家居住区早已无法考证,海山仙馆遗址却可以得到清晰的论证。虽说当年“宏规巨构”的湖山园林大背景早已丧失,但中观或微观的历史环境尚存。如采取务“虚”与务“实”相结合的手法,在遗址范围内重构“仙馆”遗韵,追寻当年“独擅台榭水石之胜者”,还是有条件获得相当良好效果的。而当时大量的诗文、书画,亦可重新搜寻、复制,在此集中;同时,亦可以将伍家的刻书业等,在此展示。从而整合整个十三行的文化资源。

  3.南华西街行商居住区,潘家祠堂、潘家大院、伍家小姐楼

  位于海珠区南华西街龙武里社区,是中国行商首富、行商首领潘、卢、伍、叶、谭等的开基聚族居住及公共活动的建筑群落式大屋遗址、遗存。如果说商馆主要从事的是商业活动的话,中国行商的居住地倒是更多从事文化活动的地方。行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发挥了不可抹煞的作用。

  潘家大院等建筑及其环境尚有恢复的可能性。潘家祠堂可办成一个规模相当大的行商家居文化博物馆。伍家小姐楼及其院落可辟为一个袖珍式的文化景点。扩大到该居民小区,可形成一个闹市中的园林式的历史景区。

  4.海幢寺、花地

  在监护下定期安排外商外出商馆休闲活动的地方。有历史文化素材可发掘,但现在已不为人所知,仅是一个公园而已。恢复海幢寺,带动周边商业服务旅游街发展,形成一个较大规模的休闲文化场所。

  5.黄埔村及“左垣家塾”

  黄埔村为十三行外港,这里有当年的码头、店铺、墓碑、官家住宅及花园、税馆、买办馆、搬运馆、古祠堂、古民居等以及设在珠江对岸的海关,应当与整个十三行景观的文化整合起来。“左垣家塾”是十三行行商梁经国的遗产,具有直接的文物纪念性质。宜整体规划开发,配合广交会发展旅游产业。

  三

  作为十三行外贸上具有历史价值的各类文化“节点”,还有很多,其中关系密切的,可以即时整合的,经调研,至少可有:

  1.十三行路

  可谓十三行夷馆的一条参照坐标轴。无论该路东段两侧建筑物怎样变化,清代始兴的“十三行路”——“中英街”——清末民初的“十三行街”——建国后的“十三行路”,地基遗址并没有变。

  此地商业气氛浓厚,建议调整现有产业结构,开辟为旅游步行街,出售当年外销商品和外销画。街道东西两端各立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入口牌坊,以壮景观。

  2.十三行历史文化街区

  十三行路以北、浆拦路以南、人民路以西、康王路以东所围合的街区,是当年十三行拉动发展最快的城区,其中还设有“公行”等商务机构。虽几经大火,现遗存的建筑毕竟是距离十三行时期最近的实物客体,此乃广州名城保护至今极其稀罕的一块历史街区。这里街巷空间变化多趣,“行”字号的商铺很多,也是一种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对此街区进行整体式保护,实现限时段的步行化商业街管理,经营旅游特色商品,营造地方风土氛围,改善居住条件,提高旅游观赏效果。

  3.西堤码头、近代海关

  码头可令人上溯当年帆船贸易时代,海关可叫人联想十三行时期的西关海关机构、设在长洲岛上的海关、鸦片战争之后的海关等。人民桥头“小海”遗迹,是当年“洋船争出”“向二洋”的起锚点。

  4.漱珠桥、环珠桥

  位于海珠区今南华西街,是当年行商出资建造的两座造型优美的公共桥梁,并得到国外报刊的介绍。现在的遗址,可作历史地标标志,标志物也是一种景观。

  5.琶洲塔

  西人称“中途塔”。或为外商船舶中途停泊之处,又称十三行外港。现留有周边空地,拟建“琶洲公园”,但不知考虑十三行之景观内涵否?西边会展区高楼应考虑与古塔取得呼应关系。

  6.从珠江口到广州的系列炮台

  行商潘仕成捐资买炮、买兵舰,亲自仿制水雷,参加反租界斗争,表现十分出色。潘仕成西关府第附近就有一座西关炮台,幷发生过战事。炮台的保护研究已引起人们的关注。

  7.洲头嘴

  现珠江白鹅潭南边的一块公园用地。建议营造有纪念性意义的公共园林緑地,不宜在此(水边)建高楼大厦(大白鹅潭规划有许多所谓“广州浦东”的方案)。保留好珠江、自然、水岸、历史文化。

  8.西村窑

  为供应大量瓷器出口,曾在此直接建窑起火烧瓷。后为洋务派与民国的工业区,工业遗产较多,也有保护价值。目前正面临用地性质、产业结构的调整、置换,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有被铲除的危险。建议针对西村工业区作综合性的规划,让更多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利用。

  四

  综上所述,谨建言:

  1.尽快召开有关十三行的研讨会,集中文化、商贸、旅游、规划、建筑等方面的专家,尤其是省港澳三地专家的意见,一俟条件成熟,进一步召开国际性的研讨会,既可深化研究,又可加大宣传力度,擦亮这块文化名牌。

  2.整合十三行的文化旅游资源。当前,广州旅游拿得出手的“月亮”太少,而十三行这么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品牌一旦打响,当不弱于其他景点,所以应尽快加以整合,环白鹅潭十三行景观务须在广州市府统筹下,由荔湾、海珠两区通力合作,方可事半功倍。

  3.依据现有的相关资料,编纂一部《十三行图史》是可以办到的,这不仅可以为日后时机成熟再完成《十三行史》打好基础,还可对当前整合文化资源、统筹城市规划大有裨益,并为旅游、宣传作依据,尤其是作为广东外贸的一大名片打出去,在接待国际政要及经济企业的重要人物时所用。

   (谭元亨)
  2009年3月19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