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二、高州中学

  广东高州中学,从其前身南岳书院算起,至今已有442年了。南岳书院为明代隆庆3年(公元1569年)高州知府吴国伦创办。

  从高郡中学堂正式开学算起,至今亦已有106年了。公元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高文书院(南岳书院先后更名为笔山书院、敷文书院、高文书院)改建为高郡中学堂,1904年招生,1905年3月15日正式开学。

  1911年,高郡中学堂更名为高州官立中学;1913年,高州官立中学更名为广东省立高州中学;1926年,广东省立高州中学更名为广东省立第九中学;1935年,广东省立第九中学更名为广东省立高州中学;1950年,广东省立高州中学更名为广东高州中学。

  2005年,广东高州中学100周年校庆,我写了《解放后五十五年广东高州中学发展的概略回顾》,作为广东高州中学历史长卷的一部分。

  大家看下文,就知道我是怎样评说广东高州中学这所百年名校的。

  广东高州中学,从其前身南岳书院1569年创办算起,已有四百三十六年历史;从高郡中学堂1905年3月15日正式开学算起,则正好一百年。

  高州中学梁达宇老师的《广东高州中学事略》比较详细地叙述瞭高州中学的前身、建校及解放前四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为瞭高州中学百年历史的完整,本人不自量力地根据梁达宇老师的《广东高州中学简史》的一些史料以及我看到、听到的一些资料,写成这篇《解放后五十五年广东高州中学发展的概略回顾》。这个概略回顾,第一部分概述瞭高州中学解放后五十五发展的历史过程,第二部分是我知道的1978年高州中学复校前后的一些情况,第三部分是作为校友我对高州中学发展的基本经验的总结评价。

  (一)五十五年的历史既辉煌又坎坷

  解放后五十五年来,高州中学的发展基本上是与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同轨迹共命运。五十五年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1950年至1968年稳步发展时期,1969—1977年无形存在时期,1978年至今快速发展时期。

  11950年至1968年稳步发展时期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一唱雄鸡天下白,中国大地天亮了!高州中学从此进入崭新的发展时代。1950年广东省教育厅行文将高州中学命名为“广东高州中学”。

  从1950年至1968年,高州中学初中共毕业41个班,基本上平均每年两个班(1957——1959年曾停招初中新生),高中毕业64个班,基本上1958年以前每年两个班,1959年以后每年4—5个班,从办学规模来说是稳步发展。如从办学质量来说,高州中学五十年代中后期,则登上解放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1956年出现数学科和政治科两名广东高考“状元”(当时没怎么张扬),1957年考入重点大学的人数和升大率,仅次于广州华师附中,名列全省第二,夯实瞭高州中学作为全省重点中学的基础。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高州中学坚持按教育规律办事,以教学为中心,努力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这是高州中学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

  这个时期又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950—1958年为前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按国家教育部1952年《中学暂行条例(草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1954年《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办事,基本确立人民教育、人民教师和省重点中学的地位。重大的事件主要有:(1)1953年全校教师参加思想改造学习和肃反学习,并从1950年起先后参加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下乡抗灾救荒、农业合作化、公社化等活动,教师比较牢固地树立“教育为人民”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2)共产党员干部进入学校担任领道,后来学校成立党支部,学校直接置于党的领道下,教育成为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教师成为人民教师,人民教育和人民教师地位的确立,教师的政治热情、教育责任心和教学积极性空前高涨;(3)高州中学校友、教育部副部长林励儒于1953年以副部长名义拨给学校一套完整的数、理、化、生四科教学仪器,县人民政府拨款先后于1951年和1957年新建两栋砖木结构的标准教学楼“五一”楼和“五四”楼,于1954年将喜元学舍、蓝田学舍拨给高州中学,改善瞭高州中学的办学条件。由于前列三项所述的一系列政治、建设和学习活动,从而使高州中学进入解放后第一个黄金时代;(4)1957年寒假全体教师往湛江市参加整风反右派斗争学习,反右扩大化,陆士风、梁镇宇等五人等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直至1976年后才陆续得到平反;(5)1958年国家颁布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为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县政府拨镇头岭南、引鉴河北十多亩土地和东风坡几十亩荒地给高州中学办农场,农场所收获的青菜供给学生饭堂。

  1959—1968年为后阶段。在这个阶段,1963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明确中学具有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的双重任务。高州中学曾进行过教育改革的某些探索,但最后学校遭受劫难。重大的事件主要有:(1)1958年底至1959年,高州中学与县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合并为高州县第一中学,后又改称高州中学,1959年下半年解体又恢复各校建制。1960年秋,广东省教育厅又直接分配了两名师院优秀毕业生到高州中学任教师;(2)县政府于1960年拨款兴建钢筋水泥的蓝田楼,1963年拨款将“五四”楼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1964年拨款兴建钢筋水泥结构的实验楼,1965年拨款兴建钢筋水泥结构的喜元楼,先后将县教工招待所(今教工宿舍旧三十套处)、儒宗学舍(今中山路南侧教工宿舍处)和荔云学舍(今中山路北侧教工宿舍)和珠光阁、卢家馆、文学馆、协中馆四间学舍(今新建学生饭堂和第一、二、三幢学生宿舍处)拨给高州中学,并于1959年规划把高州中学迁至镇头岭南侧至引鉴河边处,已办理征用手续,建了两幢两层楼房,后因经济困难而下马;(3)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学生停课闹革命和外出大串连,学校领道和许多教师被批斗,学校处于瘫涣状态。从校长到教师三十多人被诬为“特务集团”,覃恩汉副校长被迫自杀身亡。1968年秋66、67、68三届高初中学生毕业。全体教师赴南塘公社,参加全县中学教师清理阶级队伍学习班。1969年县革委下令解散高州中学。

  21969—1977年无形存在时期

  高州中学解散后,大部分教师被遣往马贵、深圳、大潮、泗水、环城、云潭、东岸等新办中学任教,被抢剩的图书、仪器等被瓜分给新办中学。学校改为高州县委第二招待所,协中学舍、珠光阁、卢家学舍、文学馆等划归房管部门,租给一些单位作职工宿舍,儒宗教工宿舍被县广播站占用,古建筑瓣香楼被毁,同寅堂被拆,原规划作高州中学新校址的用地划给新办的环城中学,……这,师生痛心,人民叹惋。

  省立重点中学广东高州中学在高州消失了?

  不!高州中学没有消失。极左路线、极左政策可以解散高州中学,但抹杀不了高州中学的光辉历史,也抹杀不了高州中学的神圣形象。在高州中学教师的心中,在高州中学校友的心中,在高州乃至粤西人民的心中,甚至在广东省教育厅的中学名録中,高州中学还存在,永远都会存在!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我随湛江地委的领道参加高州县一次三级干部会议,进到县委第二招待所,进去一看,我发呆了。这是我的母校?校长,老师,你们在哪?看到这一切,一下子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我没想到,在那,我遇到了老校工冯文汉,他竟然还能准确地叫出我的名字。他见到我动了感情,对我说:“你不要太过伤心,高州中学还存在,迟早会恢复的。你知道吗,全城、全高州的人,都说高州不能没高州中学。”屈伟昌校长、梁广鉴校长在哪里,钟竟达主任在哪里,陈文昭、卢开隆、梁镇文、莫世光等等老师去了什么地方,冯文汉都一一告诉了我。冯文汉知道我在湛江地委机关工作,很认真又似乎很有期待地对我说:“我在这里守着高州中学,你在地委上级机关,多给高州县委做些工作,早点恢复高州中学。”我当时不知道高州中学何时能恢复,但我认为像冯文汉这样对高州中学的情结,就是高州中学永存的象征,也是推动高州中学复办的巨大力量。

  31978年至今快速发展时期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拔乱反正的大环境下,1978年高州中学复办了,高州中学获得了新生,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办学规模和质量都迈上了新的台阶。

  这个时期,党和国家比过去更加重视教育。198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日制普通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纠正偏面追求升学率的十项规定(试行草案)》,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义务教育法》、《教育法》和《教师法》,并确立九月十日为教师节。

  这个时期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978—1989年为前阶段,这阶段可以说是高州中学“复壮”时期,1990年至现在为后阶段,这阶段是高州中学“提升”时期。

  1978—1989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恢复高州中学的元气,达到省重点中学的水平。结果是,规模上每年初中4个班,高中4个班,基本上恢复到60年代的规模,质量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先后涌现三名广东高考“状元”,1989年应届毕业生升学入线率达879%,高州中学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这阶段主要抓了以下重大举措:(1)整修、改造、扩建校舍和兴建教工住宅。主要工程包括:1980年县拨款兴建教学大楼;1981年县拨款将喜元楼和“五四”楼加建一层;1983年县拨款兴建实验大楼;1982年县拨款兴建三十套教工住宅,1983年三十户教师住进套间,开高州县教师住套间的先河;1988年县政府、省教育厅、学校和个人共同出资在杨园、儒宗学舍、荔云学舍旧址兴建五幢六层教工住宅。房产归教师个人所有,房基为学校产业,49户教师率先住进“准”商品房。(2)制定、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恢复、发扬优良传统校风。先后制定、颁布了《高州中学学生干部职责细则(草案)》、《高州中学治安保卫工作守则》、《高州中学班主任津贴、奬励条件(修订稿)》、《高州中学杨氏奬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章程》、《高州中学专业人员技术岗位责任制》、《高州中学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制度》、《高州中学教育转化后进生条例(试行草案)》、《高州中学请假制度》、《高州中学安全保卫责任人职责》、《高州中学创“治安事故为零”先进集体条件》、《高州中学廉政制度建设的十项规定》、《高州中学师德公约》、《高州中学工作人员细则》、《高州中学关于从重从严从快处理有盗窃行为同学的规定》等规章文件。(3)评定教师职称。高州中学1987年第一次评定的高级教师就有29名,1986年陈文昭是高州中学第一个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教师。(4)科组开展研究创作活动,推动校园学术文化发展。在这些活动中,生物科、美术科、体育科、语文科、地理科、数学科、物理科、外语科均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奬励。(5)开始接受校友和社会捐赠,争取社会力量兴教助学。1987年美籍华人杨懿熙和杨球熙两姐妹捐资12万元,设立“杨氏奬学基金”,后来,校友、香港同胞江可伯捐资25万元,设立“江氏奬学基金”,校友、美籍华人许国枢设助学金,校友、北京大学沈叔平教授的学生设立沈叔平奬学金等。(6)高州中学积极活动争取列为广东省重点中学。由于茂名市已有一所中学列为省重点中学,高州中学未能成为省重点中学,但却成为“编外”重点中学,高州中学校长可以列席广东省重点中学校长会议,高州中学参加省重点中学联谊会。学校概况,收入《中华学府志》(雷洁琼主编),学生优秀作文收入开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校作文选》。

  1990年至现今,是高州中学迅速发展和提升时期。1995年4月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1998年12月被教育部评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最近几年高考升学率保持99%以上,正在争取跨入全国1000所示范性高中的行列。这阶段高州中学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1)规模迅速扩大。1991年开始招收计划外生,1993年开始接纳旁听生,加上连年扩招,现今在校生每年级达20个班,每班平均60人以上,2004年末全校在校生达到1万多人。(2)校舍建设有新突破。1990年县政府拨款28万元,学校自筹34万元,兴建第一幢学生宿舍楼,该楼6层,每层8个室,室内均有浴室和卫生间。1991年县政府拨款40万元,学校自筹49万元,兴建第二幢学生宿舍楼。1993年为筹款兴建第三幢学生宿舍楼,学校向学生每人借款500元,向教师每人借款1000元,充分显示出高州中学师生热爱学校、建设学校的巨大热情和奉献精神。校舍建设最大的突破是,高州市政府筹措资金于2001年在挂榜岭南侧动工兴建占地20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新校区(高州中学高中部),2002年已投入使用。这是高州中学发展的历史性突破。(3)学校升了级。根据国家教委《关于中小学督道评估工作指道纲要》的要求和《广东省普通高中评估方案》规定的指标,学校按标准化、规范化进行建设,开展创建“五个一流”(校舍环境一流,教学设备一流,教职员工一流,管理水平一流,教学质量一流)活动,对学校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建设进行查漏补缺,高州中学顺利地被评上广东省一级学校。(4)办学有了新特色。学校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继承和发展高州中学的传统和学风,不断“继往开来,开拓创新”,“敬业乐群”的优良传统、“严谨精细”的优良教风、“勤学精思”的优良学风和“严于律已”的优良作风汇成了“爱国、团结、勤奋、进取”的优良校风,形成了“三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质量)、“三严”(从严治学、从严治教、从严治校)和“三好”(领道严于律己作风好,教师教书育人教风好,学生立志成才学风好)的办学特色。

  (二)1978年复校中的二三事

  1978年,高州中学新生了!高州人奔走相告,相互道贺。

  高州中学之所以能复办,首先是因为解散高州中学是错误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恢复高州中学在所必然;其次是原高州中学领道奔走呼号,各地校友八方奔走,上下请求,他们或面陈,或上书;再有,全县人民普遍要求恢复高州中学,人民的力量是无往而不胜的。

  当年,我在中共湛江地委、地区革委会办公室第一秘书科工作,与时任中共湛江地委副书记兼高州县委书记的郑志辉同志有较多的接触,也由于某些原因有些私交。我从与郑志辉同志的接触中,知道高州中学复办中一些情况,现忆述如下。

  1理发师傅也要求恢复高州中学

  我当时知道恢复高州中学在高州县委、县革委中有些阻力,他们有些人认为高州中学校舍作县委会议招待所相当的理想,特别是招待三级会议,很好用又很好管理。

  就恢复高州中学问题,我与郑志辉同志通过多次信,也交谈过多次。郑志辉同志对我说过,在恢复高州中学中,真正对他触动大的是以下几件事:一是郑志辉同志上街理发,理发师傅认出他,一边理发一边向他提出要求恢复高州中学;二是县教育局领道带领中学校长去北京参观学习,没太多效果,但屈伟昌校长带人去北京,却被高州中学校友们安排住地,并参观北京大学等单位,参观学习的收获甚丰;三是高州中学校友对母校、对高州的感情令人感动,北京、湛江、广州等地校友均反复向县向省陈述恢复高州中学的意见和建议,很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气概。

  2坚持在原址恢复高州中学

  在恢复高州中学的过程中,在高州出现过另址复办高州中学的意见。我听人说过,县里有些领道曾反问,为什么不可以在别的地方恢复高州中学,为什么一定要在原址,难道那地方有风水吗?

  据我所知,高州县革委会确实给湛江地区革委会呈了报告,拟在高州一中校址复办高州中学。当时湛江地区革委会主管文教工作是罗道让副主任,罗副主任曾向我询问过高州中学的情况。就我记忆湛江地区革委会没批准高州县革委会的报告,也即不同意以高州一中校址复办高州中学。

  其实,高州中学原址有没有风水,没有人说得清。但高州有学砚塘、笔架山、挂榜岭等地名,又建有文笔塔,这些都是很有文化底藴的东西,至少也表明高州人崇尚文化,重视教育。在学砚塘畔兴建学堂,诞生高州中学,其历史意义深远,所以高州中学的教师和学子对高州中学及其学砚塘都有割不断、打不散的情结。提出以高州一中校址复办高州中学不合情理,甚至可以说是荒唐的。高州一中也是一间有历史有质量的完全中学,哪有以高州中学去伤害高州一中之理?

  在这个问题上,原高州中学的领道和教师顶住压力,坚持在原址复办高州中学。特别是屈伟昌校长,他坚决地向县委、县革委领道表示,要原原本本恢复高州中学,决不接受恢复高州中学的任何折衷方法。听说,屈校长后来也因此不再参加高州中学复校筹备工作了。

  3坚持要屈伟昌回高州中学当校长

  1978年高州中学恢复了,絶大部分原高州中学的教师和员工回到了高州中学,他们如释重负,形体雀跃,精神焕发。唯独主持高州中学领道工作多年、参与创造高州中学五十年代辉煌的屈伟昌校长没有回高州中学。高州中学的教师员工很不是滋味!

  一看屈伟昌校长不回高州中学,高州中学校长不是屈伟昌,陈文昭老师马上给我写了封信。在那1978年及其前后,陈文昭老师与我通信甚密,一有什么情况,陈老师就立即写信告诉我。陈文昭老师在信中说,大家对屈校长不回高州中学当校长不理解,絶大多数教师员工都希望屈校长回高州中学当校长。

  为这事,我立即写了封信给郑志辉书记,申述屈伟昌应回高州中学当校长的意见和理由。屈伟昌回高州中学当校长有利于重新凝聚、团结教师员工,有利于总结、继承和发扬高州中学的优良传统和校风,有利于高州中学的管理和教学迅速走上正轨,有利于树立高州县委、县革委彻底纠正历史性错误,勇于拨乱反正的形象,等等,都说到了,并列举广州地区广雅中学等老名校在复校时都请老校长回校当校长的事例来佐证我意见的合理性。

  后来,郑志辉同志回地委开会,他约我谈瞭高州中学有关问题。我记得,郑志辉同志对我说,高州中学还有件大事没做,高州中学的冤假错案没有平反,县委正在研究解决这事。他要我放心,并转告校友放心,县委已决定,高州中学的所有冤假错案彻底平反,屈伟昌回高州中学当校长。

  郑志辉同志后来回了湛江地委工作,当了多年湛江市长,现在他已经作古多年。不管湛江地区人们如何评价他,我个人认为,郑志辉同志是个从基层成长起来的,比较深入基层,肯广泛联系群众,做了不少实事好事,在群众中有不少口碑的领道干部。他主持的高州县委最终决定恢复高州中学,这也是他为高州做的一件好事吧。

  (三)高州中学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高州中学是我的母校,受了母校的三年教育培养,一直与高州中学的校长、教师有较密切的接触和联系,耳闻目睹瞭高州中学的许多事情,也听到许多校友对母校的回忆和评论,近期又阅读瞭高州中学的一些史料。因此,我对母校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作为高州中学的校友,对母校试作以下总结评价。

  据我的研究分析,高州中学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四条:

  1教育为人民

  社会主义制度决定我国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是由工人阶级通过其政党——共产党领道的,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为广大人民服务的,以全民为对象的教育。同时,中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基础教育,又称国民教育。因此,中学教育要始终坚持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教育为人民服务,就是要保障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尽最大努力实现教育的公平和公正,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出发,使教育真正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

  高州中学自回到人民手中,置于中国共产党领道下之后,一直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突出表现在:(1)在招生上,坚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坚持按入学考试成绩録取,即使计划外招收学生(收费生)也坚持必备的成绩标准,努力维护教育的公平和公正;(2)在对待贫困生上,五六十年代通过助学金,八九十年代通过奬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特别值得赞扬的是高州中学有许多教师用自己的工资收入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学生;(3)在对待后进生上,制定《高州中学教育转化后进生条例(试行草案)》,从制度上保证后进生得到平等的教育和特别的关爱,让后进生顺利完成学业。

  2办校依规律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时代和社会(阶级)的要求,针对确定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按照预期的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专门教育。也即说,学校教育是正规化、制度化的教育,因此,办学校实施教育活动必须依照教育的客观规律,依法按章办事。

  高州中学一百年,特别是解放后的五十五年,基本上是由懂教育的教育家掌持,在办校过程中能依照教育的基本规律办事,所以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例如,教育既适应又促进社会发展,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高州中学长期来自觉接受和加强党对学校的领道,并根据国家和地方的需要,既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大批新生,深造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专门人才,又为地方工农业生产及各项生产建设事业输送了大批的劳动者,很好地完成中学教育的双重任务。又例如,教育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统一要求与分类指道相结合,实施因人施教的个性化教学,这也是教育的基本规律。高州中学依照这个规律,既科学地组织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不歧视、冷落、放弃后进生,又大力开展因人施教的个性化教学,鼓励学生冒尖,敢于给尖子学生喂“小灶”,做到“满腔热情扶中下,理直气壮抓尖子”。所以,高州中学能长期保持高考的高升学率,又出了几个全省高考“状元”。

  3教学靠改革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没有教学就没有学校。中学教学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学生学会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简单地说,就是教书育人。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进步,学校的教学要不断地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课程教材的改革、学生的发展变化,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革。高州中学向来重视教学的改革,并提出“一实二重三提高”的教改原则,校长带头,各科组任课教师孜孜不倦、持续深入地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发表了许多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的论文。例如语文科钟竞达、陈文昭、梁达宇、谭可、麦瑞湖、容昌周、邓春江、叶梅青、邓南华、黄兴清、谭筱、覃汉彭,数学科程登瀛、苏普元、钟载硕、张士杰、吕燕梅、叶明发、林艺全、谢伯通、陈永年、潘裕岳、何忠贤,英语科莫积健、梁冠华、余梅兰,物理科张仲照、覃恩汉、陈耀良、何祖干、陈劲、崔华龙,政治科梁广监、罗振基、俞福基、赖治锋、钟平、古淑尧,化学科李宗耀、万朝琛、刘贤南、赖力、翁宁、陆树其、蔡汉怡,地理科梁镇文、曾天文、潘明洲,生物科莫世光、李祖明,历史科邓芝培、梁宏辉,体育科卢开隆、林显辉、梁世茂、陈东钊,艺术科陈钊、何伟、郑坤卫等老师都是在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和教学效果取得优异成绩的优秀教师。

  4校风要传承

  优良的学校既要重视“硬”环境建设,更注重“软”环境的建设,创建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使校园成为吸取知识、追求真理的殿堂,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

  高州中学历届领道都懂得,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没有硬件无法办学,缺少软件办不好学,所以向来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和优良校风的传承和发扬,做到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先进,队伍精良、优秀,管理民主、科学,学校领道班子坚定、团结、廉洁、民主,教师忠诚教育、勤教爱生、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学生团结爱国、立志成才、勤奋好学、敬业乐群。

  高州中学的优良校风,老校友赞誉为“尊师、爱生。启发、善诱。喻之以理,动之以情”,陈永年校长概括为“爱国、团结、勤奋、进取”,崔华龙校长进一步概括为“严、勤、实、活”。我们希望母校的优良传统和优良校风能代代传承,继往开来,开拓创新,永放光芒。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