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三、高力士

  (一)高州很多人不知道高力士

  也许是孤陋寡闻,我一直都不知道高州有个高力士。十几二十年前,我看过一部电视连续剧《唐明皇》,剧中有个高力士,但我不知道他是高州人。

  我问过不少高州人,有老的也有少的,他们也说不知道高力士。只是有的说,近年来有人说高力士,还说高州城西门街有高力士的故居。

  为什么高州很多人不知道高力士,我分析,可能是这样的几个原因:

  一是历史太久远。高力士是唐朝的历史人物,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人们一般不会去关注那么久的人和事,除非他是搞研究的。

  二是高力士主要生活在北方。据史料记载,高力士未足十岁就离开瞭高州,一直在北方生活,死后也葬在北方。史料又说,高力士家被抄,没收财产,母亲和兄姐也离开瞭高州。可能高州找不到高力士的后人。

  三是中小学教材没有提及。大多数人的历史知识是从中小学的历史教材获得的。人们一般不会去读《前唐书》、《后唐书》、《资治通鉴》、《茂名县志》那些书。中小学的《中国历史》只是介绍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梗况,许多皇帝也只字未提,不可能介绍到高力士这个宦官那么详细。即使上了中小学教材的历史人物也是“水过鸭背”,何况高力士未上中小学的历史教材。

  四是被历史偏见贬损。人们从传统宗法观念出发,鄙视宦官的阉人出身,认为太监就不是人,太监就没人性,太监天生就是奴才。世间这种历史偏见,使研究家智者见智,毁誉参半;而在戏曲、传说中,高力士虽未冠上“奸臣”,但都是“卑劣”、“小人”的丑角形象。既然高力士不是什么好人,他出身何处,是不是高州人,随他去。

  (二)高力士是唐朝潘州茂名县人

  关于高力士,《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均有专传,《高力士外传》和《资治通鉴》对其历史也有叙述。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1982年高力士神道碑得到复原,1999年高力士墓志铭挖掘出土。高力士《墓志铭》和《神道碑》记载瞭高力士的生平、世系、官职、事迹、封赐等,澄清不少的史实是非,肯定高力士的历史功绩。高力士在宫六十年,近天子之光,周旋无违,献纳必可,言大小而皆入,事曲折而合符,扶皇运之中兴,佐大人之利见,临大事而有大功,近无闲言,远无横议。这就是高力士的“盖棺定论”。

  高力士《墓志铭》说,高力士是潘州人氏,原名冯元一,冯君衡之子,冯君衡因自行袭职其父潘州刺史位,被诬陷成罪,冯家被抄,没收财产,高力士年未十岁,入于宫闱,享年七十三,陪葬泰陵。

  据冯氏世系表,冯宝(夫人冼英)——冯仆——冯盎——冯智玳——冯君衡——冯元一,冯元一即高力士是冯宝与冼夫人的第五代孙。

  高力士祖父冯智玳时任潘州刺史,其父冯君衡袭职的也是潘州刺史,其祖父、父亲均住在潘州城,高力士离开潘州时还是个小孩,照此推算,高力士应当是在潘州城出生的,也就是说高力士是唐代潘州城即今高州城人。

  高力士在宫发迹后,唐玄宗皇帝恩准为其父冯君衡平反,追赠为潘州刺史和广州大都督。三十年后,高力士找到失散的母亲李氏,其母死后也被皇帝追赠越国夫人。按古人惯例,高力士升官发财后,自然会回家乡潘州城修建宅第庭园,以显积德和光宗耀祖。所以,高州今天仍可找到高力士的一些遗迹文物。

  1高力士宅遗址

  高力士原有故居在高州市区集贤街安荣二巷一带,他十岁时父亲被诬,籍没抄家,离乡进京。高力士及其父母恩授皇帝封赠后,回潘州在原故居遗址上重修住宅,面积约4000平方米,三进建筑,砖木结构,内有壁画多幅,后人都称之为高力士宅。

  关于潘州城池,《茂名县志》说,唐时始建,有四个门,东曰迎阳,南曰广济,西曰通州,北曰北门,还有一个小西门。高力士宅就在从小西门出二百四十步处。后经多次修葺,一直保存到明代。

  潘州城,原是茂名县城,公元354年东晋置茂名县,后设茂名城,为茂名县治。公元634年唐南宕州改为潘州,州治茂名县城,茂名县城便称潘州城。公元972年宋时潘州并入高州,公元1368年明时高州治从旧城迁至潘州城,潘州城便称高州城。由此便可说明,茂名城、潘州城、高州城,均是现今的高州城。

  清朝道光年间,高州知府黄安涛瞻仰高力士宅,面临其景,感慨万分,即时题有《高力士故宅》诗一首。诗曰:列朝依稀旧闬闳,中涓声势傲公卿。殿头雅有天人望,乡曲犹传骠骑名。何处珍楼还突兀,于今香树几枯荣。野花开遍闲朱紫,不及巫州荠菜生。

  2灵惠寺

  高力士在其家宅内后花园建筑一座灵惠寺,主要给母亲念经拜佛,颐养天年。这个灵惠寺,寺殿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硬山顶,穿斗式梁架结构;寺正门上方有石制匾额,刻着“灵惠寺”三个大字,由当时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手书;寺内中殿设观音阁,阁为木质,高约18尺,宽一丈多。据清朝光绪《茂名县志》载,阁中有一观音像,二侍者像,均为铜铸,相传高力士所置。后来右旁侍者铜像被盗,换成木雕像,盗者还在旁题了一首诗:“佛是西方佛,铜是东土铜;请佛暂回西方去,且救弟子一时穷。”

  这灵惠寺,同高力士宅一样,几经修葺。据传,明代后期,疏于维修,一夜间,高力士宅轰然倒塌,连宅前高力士亲手种植的两棵椰子树也被压毁,只有灵惠寺还保存下来。1977年灵惠寺被拆掉前殿,仅存正殿,现为医院占用。

  3高力士衣冠墓

  位于高州城北约10里的曹江镇冷水铺村东部的风梢岭上。高力士公元762年死后,遵照唐玄宗遗诏,让其陪葬陕西泰陵。高力士故乡的后人,将其生前穿戴过的衣冠隆重安葬,成为高力士衣冠墓,当地老百姓称为太监墓。

  衣冠墓周围,当年有许多附属建筑。墓冢左下方,修建有一座乐平庙,单进结构,内置高力士塑像供人祭祀,庙门额上灰雕庙名“乐平庙”,两侧灰雕一副对联:“乐业安居,草木禽鱼依旧样;平原广土,衣冠文物胜当年。”

  从乐平庙到衣冠墓地之间有一小溪,溪上修建有一座石桥,称为“落马桥”,桥头竖有朝廷特赐的一块御碑,碑上刻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八个大字,叫文武官员过此桥要下马步行。这说明,高力士享有朝延赐予的特殊礼遇。

  今墓被毁,墓址犹存。墓地背靠高山左右绕,前临鉴水滚滚来,自然环境优美,实为风水宝地。

  4柏桥荔枝贡园和高力士拴马树

  柏桥荔枝贡园是一座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红荔贡园,史称“大唐荔乡”,它座落于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

  荔枝贡园是著名的白糖罂优质荔枝品种的发源地和种植园。这里早在秦末时期就开始较大规模地种植荔枝了。后来,何姓居民的祖先开始接管经营。园内荔枝主要是白糖罂,这种荔枝,果大肉厚,皮薄核小,甜脆清香,酷似一只白糖罐子,所以被形象地称为“白糖罂”。据传,当年进贡给杨贵妃的白糖罂荔枝就取自该园。因为深得杨贵妃喜爱,所以又称为“妃子笑”。园内荔枝品种,除了白糖罂外,还有白腊、黑叶、桂味、三月红、糯米糍等十多个品种,过去历代都把这里的荔枝作贡品送给朝延,因此这个荔枝园便称为“贡园”。

  贡园占地约100亩,园内有古荔枝树60多棵,树龄都在500年以上。在贡园入口处有棵“高力士拴马树”。民间相传,每年高力士回高州,来根子柏桥贡园选摘荔枝时,总喜欢骑一匹火红色的赤兔马。高力士到达贡园后,习惯把赤兔马缰绳拴在荔园入口处的一棵高大的菠萝树上。因而此树史称“高力士拴马树。”

  高力士拴马树,高15米,胸径15米,要几个人手拉手才能环抱,树根发达,盘根错节,裸露在地面的树根宽幅达28平方米。这棵树每年都从腰部萌出新芽,后又发育成树,逐渐取代母树,已自然更替十几代了,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三)高力士是尽心尽力竭智竭勇的好太监

  罗兆兴在《高力士是茂名的一面红旗》文章中,有一个“高力士是一个优质太监”的小标题,文中说到高力士有俊秀的品貌身材,有良好的文化底子,有比较发达的头脑,他的资质比许多人都强。吴汉林在他的《为了认识自己——高力士研究中的意识与方法问题》文章中,说高力士已尽其心尽其力,竭其智竭其勇。我受到他们这些说法的启示,用了“高力士是尽心尽力竭智竭勇的好太监”这样的一个标题。

  近年来,文学、历史、考古、社会、医学、艺术、文化等学界,都有人研究高力士,对高力士的事迹功过,众说纷纭。陕西省社科院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员吴敏霞把高力士的事迹概括为四个方面:(1)居宫闱而谨侍奉;(2)佐圣躬而献忠心;(3)临大事而有大功;(4)勤奉养而具孝心。我认为,吴敏霞对高力士的评价是比较客观和比较中肯的。我没有研究过高力士,无从评论。但我想根据研究史料,从宠臣、忠臣、功臣、重臣四个角度概略介绍一下高力士。

  1高力士是唐玄宗的宠臣

  我说高力士是宠臣,至少有三点依据:一是唐玄宗在位期间,改变了唐初关于内侍省官职最高不得超过四品的规定,初置了正三品的内侍监,初任内侍监者,就是高力士。高力士29岁就官居三品,实属历史少见;二是四方进奏文表,先呈高力士,再呈皇上,小事便由高力士决断处理。唐玄宗也因此常常说:“力士当上,我寝则稳”,世上皇帝、国君对自己儿女都防备三分,唐玄宗对高力士如此的放心,也属世界少见的;三是唐玄宗作为一代名君,在位四十四年,活了七十八岁,后妃众多,将相如云,子女五十九人,但一个都未能陪葬,却留下遗诏让身边的太监高力士一人陪葬。这是皇上对高力士的至高无上的殊遇。

  唐玄宗皇帝为什么如此宠爱高力士呢?

  可能因为高力士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一切,又做了许多大臣和宦官没能做的事。也许是长久主仆如朋友,长久君臣如兄弟吧,在这位皇帝心中,高力士已不是奴才,而是朋友,是兄弟,是唯一可与之荣辱与共的人。

  2高力士是唐朝的忠臣

  说高力士是唐朝的忠臣,我至少也可以找出三个理由。头一个理由是,高力士在宫六十年,先后侍候了唐朝圣皇武则天、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和玄宗李隆基等四位皇帝。武则天时他还是个小孩,真正侍候的是李显、李旦、李隆基三位皇帝,李显在位七年,李旦在位八年,李隆基在位四十四年。在那伴君如伴虎的皇宫里,高力士能侍候四位皇帝五六十年,老实说,没有忠心、躬行是做不到的。

  第二个理由是,在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长安时,其宠任的大臣陈希烈,附马张珀,宦官袁思兰等纷纷投向安禄山,卖主求荣去了,只有高力士陪扶玄宗入蜀,后又陪扶玄宗从蜀重返长安,始终相依为命。玄宗下台当了太上皇之后,李辅国假传圣旨,强迫把玄宗迁往西内太极宫,行至睿武门时,李辅国率领五百全副武装的禁兵挡道,玄宗被吓得几乎摔下马来,高力士勃然大怒,不顾个人安危,也不顾后果,当面斥骂李辅国:“李辅国休得无礼!你想弑君造反吗?”斥退了李辅国,并令李辅国为玄宗牵马。玄宗当晚流着泪对高力士说:“今日将军你如果不在我身边,我这条命就保不住了。”

  第三个理由是,李辅国诬陷高力士,并强行将高力士从玄宗身边拖走,流放巫州,即现今湖南黔阳县。这样玄宗身边无一知己,孤独忧郁,得病不治,在公元762年5月4日病逝。这一年,肃宗亦死,李辅国被杀,代宗即位,大赦天下,高力士被赦,听到唐玄宗驾崩,在返回长安途中,一路上悲伤至极,痛哭吐血,不饮不食,公元762年8月18日在湖南朗州即现今湖南省常德气絶身亡,追随玄宗而去。真没得说的,唐玄宗与高力士,君臣相伴,不同年生,却同年死,生作伴,死也陪,世间少有。

  3高力士是唐朝的功臣

  高力士临大事而有大功,用较现代的语言来说,他大事不糊涂,坚定地站在李唐王朝这一边,对皇权巩固和政局安定,出了大力,立了大功。具体地说,高力士有以下几个功劳:

  一是协助临淄王李隆基平定韦后阴谋纂权的内乱。公元710年6月2日,唐中宗的皇后伙同安乐公主毒死中宗,阴谋慕权夺位,想仿效武则天当皇帝。她知道李隆基父子是最大障碍,企图谋杀。但当时还是临淄王的李隆基手快,在高力士的协助下,联合太平公主,率兵一下子攻入宫中,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和公主丈夫武延秀,平定了内乱。李隆基拥戴其父亲相王李旦当了皇帝,他自己做了太子。

  二是协助唐玄宗一举诛灭了以太平公主为首的反对派政治集团。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女儿,很有能力,又很有心计,可能有老母的遗传基因,也想像母亲那样当女皇帝。李隆基于公元712年登基当了皇帝之后,太平公主与宰相肖至忠、岑羲等人结党营私,密谋篡位。在高力士的进谏谋划下,公元713年7月3日,派王毛仲和高力士率领三百精兵,诛杀了肖至忠、岑羲等太平公主死党,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后离开山寺,被赐死家中,一举诛灭太平公主及其心腹,从而结束了连续多年的宫廷内乱,稳定了自中宗以来的动荡不安的政治局面。

  三是高力士一言以定储君。公元738年,唐玄宗碰到立太子的难题。当时宰相李林甫别有用心,多次劝谏玄宗立寿王李琄,但玄宗另有想法,举棋不定,茶饭不思,犹豫一年多也决定不下来。高力士眼看这样下去不是路,于是断然地对玄宗说:“皇上何必费心,推长而立,还有谁敢争?”玄宗马上应声说:“好!你说的极是。”于是立了忠王李享作太子。储君问题关系到封建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分配,关系到政局安定和皇权巩固,如果处理不当,会引发动乱。高力士这一言定皇储,是有很大功劳的。

  四是讨平王□之乱、南营之叛,高力士也有大功。《高力士神道碑》有记载:“京有王□之乱,蜀有南营之叛,仓卒起变,削而平之。临大事而有大功,皆此类也。”特别是在平定王□之乱时,高力士手执战鼓在指挥现场下令:“斩级者无战功,擒生者受上赏。”这一声命令,避免了一场无辜滥杀,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这也足以显示高力士很有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

  4高力士是唐朝的重臣

  高力士在宫六十年,跟随唐玄宗48年,参与决策国家大事,为朝廷立过大功,深受唐玄宗宠爱,被封以许多官衔爵位,可谓位高权重,在内宫在朝廷拥有很高威望,很受人尊敬,唐肃宗当太子时叫他二哥,王子公主叫他“阿翁”,各位附马叫他“爷”,大臣争相与他巴结,连唐玄宗私下也叫他“将军”。

  我说高力士是唐朝的重臣,是因为高力士有几个官衔,不仅品位高,而且含金量也高,很有权力的。(1)高力士被封内侍监。内侍监是官名,为内侍省主官,三品官。内侍省为皇帝近侍机构,掌管传达诏令、守御宫门、洒扫内庭、内库出纳和皇帝的起居饮食等事务,内侍监实际上是皇帝的总管家。(2)高力士被封为内弓箭库使和内飞龙厩大使,前者为管内宫兵库的官,后者为管内宫马房的官,高力士管着内宫里的兵器和马匹,没有他,谁也跑不远。(3)高力士被封多个将军和大将军,大多是将军的名号,但他先后被授予右监门卫大将军和左监门卫大将军,这大将军衔不是摆设的,人也不是吃素的,那是很有权力的军事官,都是正三品,掌管大军权,负责保卫皇宫,也许不亚于当今京都的卫戍司令。

  (四)高力士是茂名历史上官位最高的大人物

  《高力士神道碑》和《高力士墓志铭》详细记载瞭高力士所任的官职和爵位。高力士的官职,一步一步,从低到高,由从九品官一直升到从一品官。从一品,差一点点就是最高的官位了。换成现今,高力士的官位属于国家领道人了。据目前能看到的史料,茂名地区没有第二人进入国家领道人层面的。所以,可以说高力士是茂名历史上官位最高的大人物。

  高力士的官职,不仅可问鼎,而且很多。高力士的官职之多也可以说是少见的。高力士首任官职为文林郎,从九品。他被封的官职,主要的可列出:宫教博士,从九品;内府丞,正九品;内府令,正八品;朝散大夫,从五品;内给事,从五品;内侍,从四品;内侍监,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云麾将军,从三品;左、右监门卫将军,从三品;左、右监门卫大将军,正三品;冠军大将军,正三品;镇军大将军,从二品;辅国大将军,正二品;骠骑大将军,从一品,最高级的武官;开府义同三司,从一品,第一级的文官。好一个高力士,当官文武都行,文官武官的官阶都上到了最高级。

  (五)高力士与高州荔枝

  最后的一个问题,说一下高力士与高州荔枝。其实,一千多年以前的事,没有足够的史料,是说不清楚的。

  说高力士与高州荔枝,肯定要扯出一个人来。这个人就是杨贵妃。因为这个杨贵妃,高州荔枝才有那许多的故事,高州荔枝才有品牌。

  高力士十岁离开高州,十岁的高力士应当在家乡吃过高州荔枝,也知道高州荔枝好吃。据说杨贵妃也是长江以南的南方人,她家乡也许种有荔枝,她也许也吃过荔枝。大家可以设想,吃过荔枝,荔枝好吃,高力士与杨贵妃在一起时会说起荔枝,想吃荔枝。想吃,你高力士就去弄点来吃吧。去哪里弄点荔枝来呢?杨贵妃说,我家乡荔枝好吃,到我家乡去弄吧。高力士说,我高州的荔枝好吃,去高州弄来。说不定,为此事两人还争论起来。争也没用,杨贵妃心想,我不能去,又去不了,反正得你高力士去弄的,总之能弄来就行,管你去哪里弄。就这样,高力士回高州摘荔枝,千辛万苦地运到长安给杨贵妃吃,博得杨贵妃一笑。高州的荔枝就出了个“妃子笑”。

  那么,杨贵妃吃的荔枝到底是不是高力士从高州弄去的呢?坊间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是从岭南弄去的,说岭南不一定是高州,可以是广东其他地方,或是福建、广西、海南什么地方;第二种说杨贵妃吃的不是鲜荔枝,而是干制果脯。如果是荔枝果脯,那就更说不清产自何地了。大家都会想到,南方的葡萄乾都可以说成是新疆葡萄乾,当然四川的荔枝干也可以说成是广东的荔枝干,或者倒过来,广东的荔枝干说成是四川的荔枝干;第三种说法是四川进贡的。

  我细想了一下,不必太过较真,哪一种说法都有些根据,也都不很充足。我说,其实杨贵妃吃的荔枝,既有新鲜的,也有果脯;既有四川的,也有高州的或别的什么地方的。她是贵妃,可以通吃嘛。

  还有个问题,说杨贵妃吃的荔枝是四川进贡的,主要根据是因为杨贵妃是四川人,她老家给她送去的。但是,广西容县有人质疑杨贵妃是四川人。杨贵妃到底是哪里人?这也是一个争论了数百年的话题。有说四川的,有说广西的,还有说山西的。

  说杨贵妃是四川人的比较多。据说,四川省都江堰市有个“落妃池”,相传杨贵妃当小朋友时去池边玩,不小心跌落池中,这个池后来被称为“落妃池”。有人说杨贵妃是山西人,因为在山西省永济县黄河边的一个小村,村中有个土窑洞,传说当年某妇人行经窑洞时,正巧阵痛,就在窑中生下杨贵妃。

  但是,说杨贵妃是广西容县的理由比较多。首先,容县人讲杨贵妃是容县人的情节比较顺当。他们说,杨贵妃公元718年生于广西容县十里乡杨外村,父亲叫杨维,父亲给她小名杨玉娘。杨玉娘生得靓,容州府杨康都督连买带抢把杨玉娘接到家里作养女抚养。朝廷杨元琰长史公差到容州,看见杨玉娘太美了,也是连买带抢把杨玉娘从杨康府中抢走,带回京都长安,并给改名为杨玉环。因为杨玉环太美了,后来就成为唐明皇的宠妃。其次,容县保存着较多据说与杨贵妃有关的遗迹:一是容县有全国唯一的杨贵妃碑记。这碑记是与杨贵妃同一朝代的人撰写的。碑文载于《全唐文》、《永乐大典》等名著之中;二是容县是全国唯一有杨妃庙的地方;三是容县还有杨妃山、杨妃井、贵妃梳妆台等遗迹。第三,容县产盛荔枝,杨贵妃爱吃荔枝是在容县从小养成的。

  如果杨贵妃是广西容县人的说法成立,那么她与高力士是同乡。因为广西容县与高州是邻县,相距只不过一百几十公里。这样,杨贵妃吃的荔枝是高州荔枝就多了一条证据。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