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六、镇隆镇

  镇隆镇是信宜市的一个镇,现在总面积7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8万人,城镇建城区面积约4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约2万人,是信宜市南部的中心城镇。

  这什么在全流域105个镇中,我把镇隆镇作为乡镇级行政区域的典型来花笔墨呢?我主要是看重它的历史文化。

  1千年古城

  在信宜境内,有四个古城:一是池洞镇太安村,公元502-972年,梁德-怀德县城;二是镇隆镇八坊村,公元621-1951年,信义-信宜县城;三是水口镇旧县村,公元621-672年,潭峨县城;四是径口镇煲肚村,公元622-672年,特亮县城。现今,怀德、潭峨、特亮三个县城,只有文字上的遗址,实物连砖瓦也没留存几块,唯独信宜县城,至今还像个古城的样子。

  镇隆这个城镇,实际上包括镇隆圩和信宜县城。

  镇隆圩,始建于明代,至少有四百年历史,圩期一直是“一、四、七”,清代就有商店270多家,住户80多家。原名南界圩,也许因为它处在信宜南部边界上,与高州交界,成为信宜南部和高州西北部的物流集散中心,长期不衰。

  信宜县城,始建于唐代武德四年即公元621年,时设信义县。作为县城,至今已有1389年,无疑是一座千年古城。

  信宜县城,位于鉴江上游东江和西江汇合处的北岸,大应岭耸峙其前,登高山屹立其后;东有风岗,西有榜岭;远挹山光,近吞水色。

  信宜县城近似正方形,筑有城墙,设置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内,街道从东门至西门为横街,从北门至南门为直街;建筑物有县署、学宫、明伦堂、考试场、书院、宗祠和八座碑坊。据说,城内曾有23个宗祠,大多数宗祠也是书院。如刘家祠,也就是藜照书院。

  抗战期间,城墙全部拆除,只保留北门和文明门(清嘉庆十八年即公1813年,移建南门于学宫前正南位,南门改称文明门),城基改为环城公路。城内起凤书院、黎照书院和孔庙(即学宫)正殿等保存较完好,多数街道仍旧,仍具古城风貌。

  2著名侨乡

  据茂名侨办1997年侨情普查数据,侨居国外的信宜籍人有近54万人,分布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马来西亚最多。马来西亚的华人、华侨多达46万多,信宜籍的约占90%。信宜被列为全国43个重点侨乡县(市)之一。

  镇隆是信宜人出境去南洋的桥头堡。信宜的地势大体上是四面环山,南边大田顶海拔高1703米,亚公髻1513米,大雾岭顶1423米;东边三甲顶1211米,笔架山1159米;东北火同坑项1315米,亚婆髻顶1088米;北边石牛肚1092米,与广西交界的大芒顶1044米;西边勾髻顶1040米,大人山顶943米。唯有西南边,在镇隆这个地方,没有什么高山,大多是二三百米海拔的丘陵,而且流贯信宜的东江、西江在这儿汇合,然后南流高州,天生镇隆就是信宜出境的通道。加上,这儿一直是信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认为,镇隆成为信宜人出境走南洋的桥头堡是很自然的事。

  成事还在人。镇隆人李季濂开设的“锦纶泰”是信宜人闯南洋的中转站。上世纪清末民初,国内实业未兴,就业无门,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殖民者大兴橡胶、烟草种植和锡、锌开采,需要大批劳工。身无分文又不熟路的信宜人,大多以“卖猪仔”的办法去闯南洋。镇隆人李季濂弃官去南洋从商,他先后在镇隆、高州、湛江、香港、新加坡、吉隆坡等地开设“锦纶泰”旅店,方便信宜人沿着镇隆——高州——梅緑——湛江——新加坡、吉隆坡这条通道前往南洋。仅1926年这一年,“锦纶泰”帮助去南洋的信宜人多达两万多人。在20多年里,经“锦纶泰”帮助去南洋的信宜人将近10万人。

  3文化重镇

  千年的历史,使镇隆这个古城沉积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一是大洪国王宫旧址

  大洪国是信宜历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清咸丰十一年即公元1861年,广东三水人陈金缸率领农民起义军,占领信宜城,重建“大洪国”,自称南兴王,以学宫为王宫、县署为元帅府,并命将领率部驻扎大路街、天后街、荔枝村、西岸等地,以守护“首府”;又在县城西北筑堡垒,以抗清军;在城外辟建新圩市,通商做买卖;在大路街冼太庙设宾馆,接待贤人达士。

  大洪国王宫原是学宫,始建于元朝至正十四年(公元1345年),几经修建,至清干隆四年(公元1739年)改建为清代风格的建筑。现尚存棂星门、圣域坊、贤关坊和大成殿,大成殿为宫殿式建筑。大洪国王宫旧址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曾被镇隆小学占用,现今镇隆小学已迁出,正筹资进行修复。

  二是旧城古建筑

  镇隆这个古城,经过一千多年的拆拆建建,曾留下不少古建筑。县署、学宫、书院、宗祠、城墙、门楼,以至街坊都显得很有古城特色。遗憾的是,不注意保护,至今保存得完好的已为数不多。除了前文说到学宫,还有起凤书院和文明门,建筑较有特色,也保存较好。

  起凤书院,座落旧县城内文明横街,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始建,三座两廊,坐北向南,因对岸有凤凰山,以“腾蛟起凤”之意而命名。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重建,增设宿舍,兼作试院,又称“考棚”。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正座建楼,取名“登瀛楼”。书院前座,民国年间改建为西式洋楼。

  文明门也即旧县城的南门,座落于学宫前的正南,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改建南门(封旧南门、开新南门)而成。民国年间,改建文明门,仿宫殿楼台式,两层,大屋顶,高台基,中开拱门,屋檐下有莲花托拱头,红墙緑瓦,群众称为“红楼”,茂名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是镇隆飘色

  镇隆飘色,有点类似佛山的秋色和吴川的飘色,是一种巡游性的舞台造型艺术。

  何谓飘色?大体上是用大型平板车装饰成花车,叫色板,有多靓就扮多靓的金童玉女,站坐在色板上,演绎着各种故事情景,如唐僧取经、桃园结义、貂婵拜月、嫦娥奔月、哪咤闹海、大闹天宫等,这就是飘色。

  2005年,镇隆明珠飘色队,在艺人刘天一、陈太昌等的努力下,打造了20多个“色板”。其中“普天同庆”、“蟠桃仙景”、“凤凰展翅”三版,参加广东省首届民间飘色艺术大赛,荣获金奬。

  在旧县城八坊村和镇隆圩,农历二月初一到初六,每晚各街村的飘色艺术队在街道、村道上巡游,陪游的还有鼓乐队、彩旗队、花灯队、狮龙队等,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欢乐的人群夹道观看,人山人海。这种飘色艺术活动,群众性、艺术性、观尝性、娱乐性都很强。

  四是镇隆八音

  所谓八音,就是八个人,头戴冠盔,身穿服饰,手持锣、鼓、镲和箫、笙、笛等乐器,融合曲艺、民调的鼓乐队伍。

  八音这种鼓乐队伍,表演场地要求不高,十分灵活,室内室外都可以,也可以行走。在乡间,为喜庆事助兴,气氛欢乐祥和,很受欢迎。

  特别是乡村婚礼,八音乐队吹着嘀咑参与迎亲,使整个迎亲礼队有声有色,好生威风。

  五是报喜白花灯

  镇隆还有一种风俗,就是生了孩子要挂白花灯。这种灯绘制的花饰主要是白花,故称白花灯。

  凡正月初十以前生了孩子的人家,不论生男生女,都要做好白花灯。只是生男的花灯精巧庄重,生女的简单轻巧。正月初十这一日,孩子家长持灯参拜祖先和土地神,然后将灯高挂于土地庙,称为出灯;正月十六同样礼仪一次,称为圆灯;元宵节,小孩家长举灯参加游行。那花灯游行,灯火辉煌,十分喜庆;而且全村这一年出生了多少小朋友,一目了然。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