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五、鉴江流域水资源与茂名市域经济发展

  这是个大题目,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1993年,我为《鉴江流域水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课题写了一篇研究报告,题目是《茂名市域经济发展规划及其对水资源需求的预测研究》。从题目看,似乎是对水资源需求的预测,但实际上我说了四方面的问题:一是茂名市域经济发展的背景条件;二是茂名市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构想;三是茂名市域水资源及需水量预测;四是高州水库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模式。

  下文长达三十多页文字,就是我当时对上述四个问题的基本看法。

  茂名市域是行政区域,鉴江流域是自然区域。这两个区域大部分重叠,但不吻合,茂名市域不包括鉴江流域全部,鉴江流域也不包括茂名市域全部。目前管理经济主要是按行政区域。因此,本项研究以茂名市域作为研究范围。

  (一)茂名市域经济发展的背景条件

  1承外启内的区位优势

  茂名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北邻广西,南濒南海,东北距广州300km,西南离湛江不到l00km,在区位上有很大的优势。

  (1)粤西重要的交通枢纽

  茂名从东西两翼与全国铁路网连通,东通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和粤东、华中、华东,西通湛江和广西、云南、贵州、四川,茂名至水东港的铁路支线将会修建,茂名铁路东站已按二级站建成,成为重要的铁路站之一。水东港正在建设3万吨级成品油码头和万吨级通用杂货码头,还要兴建25万吨级油码头,不需要很长时间,水东港将成为我国南方的现代化大港口之一。从国家和省公路网规划蓝图来看,325国道(广州一南宁)、207国道(海安一梧州)、广湛高速公路和广州一海安北线干线都通过茂名,从茂名有省际干线经高州到广西北流、玉林,茂名将成为有干线通往广州、肇庆、海安和广西北海、南宁、玉林等地的公路中心。茂名将来还要修建一个二级机场。茂名将成为有海陆空对外运输的广东西部交通枢纽。

  (2)我国大西南出海门户之一

  为加强经济特区、经济开放区对内的辐射作用,加速后进地区的经济发展,今后包括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在内的我国大西南地区,与港、澳、台等地的来往将日益频繁,并通过穗、港、澳的渠道进一步发展与外国的经济、技术的交流和合作。我国大西南与港、澳、台地区以至外国的往来,走铁路经茂名比经湖南近110~220km,走水路经水东比经湛江近70海里,茂名将可能成为我国大西南的重要出海门户之一。

  (3)我国南部沿海地带向大西南推进的重要据点

  以水东港为门户,以广茂线、广梅汕线为东走廊,以河茂线、黎湛线、湘桂线、南昆线为西走廊,茂名处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南部沿海地带与经济较为后进的中部、西部地带的联接点上,成为承外启内的重要据点。它一方面可以发挥沿海港口的优势,引进外资、技术设备和原料,发展和壮大本身的经济,开拓国外市场;另一方面,又可将相当一部分的化工原料、化工设备和技术供应广西及云、贵、川,带动和促进大西南的经济发展。

  2优越的区域条件

  鉴江流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以下三个显着的特点:

  (1)地域单元完整

  在历史发展中,鉴江流域、漠阳江流域和雷州半鸟,常统称粤西,是广东省内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鉴江流域在宋元时期设高州(路)和化州(路),前者辖电白、茂名、信宜等县,后者辖石龙(今化州县)、石城(今廉江县)、吴川等县。明初并高州(路)和化州(路)置高州府,辖茂名、电白、信宜、石城、吴川、化州等县。自此,鉴江流域作为一个独立行政单位直至清末,长达600多年。

  解放后,鉴江流域和漠阳江流域、雷州半岛同属粤西(后改称湛扛)地区,但这三个地域单元在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相当明显的差异。到1983年行政区域调整后,这三个地域单元终于又分属茂名、湛江、阳江三市。由此可见,鉴江流域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域单元,存在着一定的历史、自然和社会基础。

  (2)自然资源丰富

  茂名市域地势依山临海,北高南低,自北向南倾斜,由山地到丘陵、台地平原,直到海域(表2-7)。这样的地势冬季可阻挡北下寒流,减轻霜冻为害,春夏季可逐级抬升南来暖气团,使域内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1800mm。全域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223℃~23℃。南亚热带与热带的分界线穿过市域,这种过渡性地带的气候,使市域内生物(包括水生生物)种类十分丰富。这就是茂名市成为全省农业多种经营发达的地区和品种最多的水果基地的地理背景。

  表2-7 茂名市域地貌类型

  茂名市域矿产资源种类很多,富有“一土二岩六石”(即高岭土、油母页岩、花岗岩、独居石、锆英石、钾长石、玉石、磷矿石、石灰石)。其中最突出的是油母页岩和高岭土。油母页岩经国家批准的可采储量5l亿吨,高岭土远景储量2亿多吨。

  (3)二元经济结构

  茂名市农业多种经营发达,农业生产水平比较高,单位耕地面积上的农业产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和珠江三角洲。但由于人口密度高,人均耕地只有038亩,相当于全省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因而人均农业产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茂名市的商业、服务业比较落后,1990年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7307元,低于全省人均11723元的水平(表2-8)。

  表2-8 茂名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全省比较(1990年)

  (表略)

  茂名市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一是存在着各县(市)以农业为主和市区以工业为主的二元经济结构,两者之间又缺乏有机联系。在四县(市)中除沿海的电白工业较发达之外,其它三县(市)农业经济仍占很大比重,而且多是以种植业为主,而乡镇工业的发展比较落后(表2-9),表(2-10)。二是强大的中央及省属工业与薄弱的地方工业幷存。在市区工业产值中,中央及省属工业占90%以上而地方工业不足10%。茂名市石油工业公司和茂名热电厂两家大型企业产值占全市的80%以上,而200多家中小企业不到20%。中央和省属企业原料来自市外,产品销往市外,与地方工业协作少,经济上与地方工业和各县(市)的农业生产缺少有机的联系。三是原材料生产比较发展,而加工业比较落后。在茂名市的工业结构中,重工业产值占90%以上,轻工业不足10%。在重工业中,原料工业占产值九成以上,制造工业产值占不到一成,可见茂名的工业,以原料生产为主,加工制造业很不发达。在农业上茂名是广东重要的荔枝、龙眼、香蕉、柑橙等水果生产基地,橡胶和其它热作生产基地,新发展的桑蚕生产基地,但茂名市以这些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十分薄弱。

  表2-9 茂名市1990年工农业产值结构(单位:%)

  (表略)

  表2-10 茂名市1990年农村社会总产值构成

  (表略)

  3大好的发展机遇

  本世纪近20年来,世界经济重心逐渐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长期形成的纽约——伦敦——巴黎轴心正在由洛杉矶——东京——北京轴心所代替,太平洋地区充满经济发展的活力。这对中国,特别是对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珠江三角洲将与香港、澳门、台湾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新型的经济区。这个经济区内外辐射都比较强,对内辐射最小也可辐射到华南(粤桂闽)及其外围部分区域。茂名受到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台的辐射应当是比较强的。

  能源、交通和原料生产是全国,也是广东经济建设的重点。茂名经济建设的重点恰好是能源、交通和原料方面,与国家经济发展的政策倾斜相吻合,因而极有利于争取国家和省重点建设的投资。实际上,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已把经济发展从珠江三角洲中心区向东西两翼展开,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定,也已明确指出西部地区(湛江、茂名、阳江)要加快发展基础工业、外向型农业,茂名将作为广东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外向型农业基地得到更快的发展。

  应当特别指出,邓小平同志1992年春视察广东幷发表重要谈话,正形成一般强劲的春风,吹热南粤大地。这种“精神变物质”和“地头热”的“效应”是不可低估的。

  可见,国内外的发展形势以及政策倾斜,都为茂名经济发展提供大好的发展机遇。

  4粤西未来的生长极

  所谓生长极,就是具有很强自身发展和辐射能力的工业中心。能否成为生长极取决于是否具有发动型工业。茂名即将动工兴建的30万吨乙烯工程是具备生长极发动型工业的要求的。它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石油化工企业,与其他部门广泛关联,生产可以快速发展,产品市场广阔,需求收入弹性高,乘数效益大。据技术经济的分析,30万吨乙烯厂可以年产高密度聚乙烯14万吨、线性低密度聚乙烯12万吨、聚丙烯164万吨、顺丁橡胶6~8万吨、苯、甲苯和二甲苯共10万吨,同时每年可副产裂解渣油52万吨、乙烯低聚物04万吨、丙烯低聚物01~022万吨、乙二醇10万吨。有了这些产品就可以发展塑料、合成纤维、橡胶、纺织等一系列工业部门。为保证30万吨乙烯厂正常生产,需要地方每年支持甲醇15万吨、氢氧化钠01万吨、硫酸(浓度98%)02万吨、糠醛60吨,还要50万吨固体产品的包装材料和4~5万吨液体产品的装桶。因此要相应的建设合成氨、烧碱、硫酸等配套工厂。30万吨乙烯工程可以带动化工、轻纺、电力、机械、建材、医药、食品等一系列工业的发展。从中国现有的30万吨乙烯生产基地的经济效益来看,围遶30万吨乙烯生产,同时建设3万吨腈纶、3万吨丙烯腈和3万锭棉纺、30万吨合成氨、50万吨尿素、4万吨洗涤剂等工厂,最少可增加10万个以上的就业岗位,一年可增加100亿元以上的工业产值。30万吨乙烯工程建成投产后,茂名市的工业结构将发生显着改变,茂名将会由现在以原材料生产为主转变为以石油加工、石油化工、纺织相结合的,所谓“油头、化身、轻纺尾”多层次深加工的生产基地。在它的带动和辐射下,粤西的化工和轻纺工业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二)茂名市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构想

  1全市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

  我们认为,茂名全市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关于广东2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的目标

  广东2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这是全省共同奋斗的目标,理所当然也是茂名的奋斗目标。

  所谓赶上“四小龙”,最低限度要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达到“四小龙”的平均水平。据测算,20年要赶上“四小龙”,广东经济发展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要达到13%以上。

  茂名属于广东的“第二世界”。从发展水平来看,处于广东中等偏下水平,但资源较丰富,发展潜力较大。因此,茂名在未来的20年,经济发展增长速度应达到全省的平均速度,也即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3%以上。

  按年增长率13%进行预测,茂名全市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0亿元,人均4200元,国民收入215亿元,人均3000元;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850亿元,人均13000元,国民收入731亿元,人均11000元。

  (2)关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茂名经济发展正在起步,环境问题还不突出。但是,茂名不能走某些发达国家曾经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子,把保护水资源、防止污染、美化环境作为整个市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也就是说,把茂名建设成为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的地区。环境的目标至少要做到:①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②水土流失得到完全的控制和有效的治理;③污染物的排放完全控制在国家标准以下。

  (3)关于城镇与乡村协调发展的目标

  按照马列主义的原理,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理想模式,是城乡差别消灭,城乡融合,即全部内容的城乡一体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阶级对立的消失和工农根本利益的一致,旧社会的城乡对立已不存在。特别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城乡之间闭塞的、隔阂的局面已被打破,城乡关系发生着新的变化。在珠江三角洲这样发达的地区,城乡互助、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已汇成时代洪流,出现了城乡趋向一体化的新局面。

  城乡一体化也应当是茂名市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从现在起就应当以这个目标来协调城乡的发展:①在大力发展城市工业的同时,要积极发展乡镇工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②要认真抓好村镇规划,加强乡村地区交通、通信、供电、供水、医疗、商业的建设;③在普及9年义务教育中,要特别重视乡村教育的发展。

  2区域开发战略与模式

  (1)区域开发战略

  区域开发战略是对区域经济开发的宏观的总体的谋略。流行的区域开发战略有平衡发展战略、不平衡发展战略和倾斜—协调发展战略。

  我们认为,茂名经济发展应采用倾斜—协调发展战略。因为这种开发战略比较切合茂名的实际。

  这种战略的基本思路是:把重点论与协同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以优势部门为主体的有序、有机的开放的产业关联系统和以重点地区为主体的有序、有机的开放的地域关联系统,提高工农业总体水平,实现资源(包括自然、技术、资金、人力等资源)的优化配置,构成一个协调运转的经济机制。

  实行倾斜—协调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产业倾斜与地域倾斜相结合。具体地说,选择石油化工作为优势产业,茂名—水东城镇带作为重点地区,实行投资和政策的双重倾斜,建立起主道产业群和核心经济地带。

  实行这种发展战略,还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协调:

  一是重点与一般的协调。对主道产业和重点地区实行投资和政策双重倾斜,使其超前启动。但要注意防止倾斜过度,对一般产业和地区也要积极支持,使市域各部门、各地区都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各自恰当的位置,从而使全市经济迅速、稳定、持续、协调发展。

  二是外循环与内循环的协调。茂油、30万吨乙烯厂是从全国大系统着眼布局的大企业,原料和产品都大部分参加区外循环,热电厂和未来的页岩电厂的电力也相当一部分输出区外。这是外循环。没有这外循环,茂名也难以有突破性发展。在强化与区外的关联性的同时,要加强区内产业之间、不同地域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扩大内部循环,使外循环与内循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逐步改变目前尚存的“强大的工业基地和落后的地区经济”的局面。

  三是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的协调。中央和省在茂名兴建的大企业,体现国家利益,茂名市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要服从国家地域分工的要求,支持和服务国家大企业。但国家大企业在服务全国全省的前提下,还应担负起兴地富民的责任,促进所在地区迅速发展,协调好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

  四是城镇与乡村的协调。今天我们强调茂名要发展城镇,加强城镇建设,是因为经济发展要有经济中心,城镇规模如果太小,商品经济难以发展;城镇建设是区域综合投资环境的反映,还可以提高人们信心,增强内聚力。但是,城镇和乡村都是历史的范畴,而且都是动态的概念。发展城镇就是充分发挥城镇在工业生产、交通、商品交流、金融信贷、科学技术以及人才、信息、精神文明等方面的中心作用,带动乡村的发展,使之与城镇接近,最后趋于城乡融合。

  五是上游和下游地区的协调。茂名市域经济基本上是流域经济,有上下游协调问题。目前下游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又是开发建设的重点,而上游地区经济比较落后。但是,上游地区是下游地区的水源地,如果不帮助上游地区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把经济搞上去,而任由其有林就伐,有矿就采,有地就垦,就必然会破坏整个流域的水资源,茂名经济发展就不堪设想。

  (2)区域开发模式

  区域开发模式是区域经济开发活动的空间格局形式。比较常见的区域开发模式有增长极模式、点轴开发模式、网络开发模式和地域生产综合体开发模式等。

  茂名市域属于经济发展正在起步的地区,运用增长极与点轴开发相结合的模式较为适宜。

  增长极理论首先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本世纪50年代提出。他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然后沿着多种渠道向外扩散,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多为城镇)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集聚意义的增长极。

  增长极通过两种方式对周围地区施以影响。一是极化效应。即发动型(或者叫推进型)产业的增长引起其它经济活动向增长极集中,从而获得各种集聚经济效益。前文已论及,茂名市有可能成为粤西的增长极。茂名的投资分配和工业布局不宜太过分散,应适当集中,使这个增长极迅速形成。二是扩散效应。增长极的极化到一定规模时就开始产生扩散效应。扩散效应是增长极理论的关键部分,是增长极推动区域增长,井使区域趋于均衡的积极作用。它一方面以其物质输出和空间扩展来发展自身,茂名将会向水东方向扩展,使水东成为市区;另方面又以跳跃的方式促使新增长极的形成。通过茂名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并使高州镇成为茂名市域次一级的增长极,电城、博贺、化州、长坡、镇隆、东镇等镇成为第三级的增长极。

  点轴开发是一种与增长极理论相联系的等级渐进式开发。首先在点上积聚,幷发展为区域中心(极化),然后由中心向交通沿线发展,形成区域开发中的轴线(扩散)。

  运用生长极与点轴开发相结合的开发模式,茂名市域的开发,以茂名市区为重心,以纵轴公路线(贵子——东镇——高州——水东)、铁路和沿海(广湛公路)等三条交通线为轴线,形成”士”字形开发格局(图2-1)。

  (3)区域划分与地区分工

  根据自然地理条件、生态建设任务和经济发展差异,茂名市域可以划分为六个区。这六个区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建设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

  ①茂名——水东经济核心区。包括茂南区和电白县的水东、南海、沙院、小良、陈村、七径、坡心、羊角等八个镇。本区将以国内市场为基础,以国际市场为道向,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越、原油加工能力雄厚、濒临南海、有深水良港的优势,利用丰富的矿产、水产和农副产品资源,以石油化学工业、电力工业为主道,相应发展轻纺、建材工业、城郊型农业和第三产业,建设成为强大的能源和化工原料基地和全市域的政治、经济、交通、商业、文化、科技的中心。

  ②高州水库经济生态区。包括高州水库和高州县的马贵、古丁、深镇、大坡、大潮、平山、石龙、东岸、长坡等九个乡镇。本区作为市区供水的“蓄水池”,在全市有其独特的地位。应当以水资源的保护和经营为中心,生态建设、开发资源和发展加工业三结合,建设成为山青水秀、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的经济——生态区。

  图2-2 茂名市域空间开发示意图

  (图略)

  ③东南沿海区。包括电白县的电城、博贺、龙山、爵山、岭门、马踏、麻岗、树仔、旦场、林头、大衙、霞洞、黄岭、观珠、沙琅、望夫、罗坑、那霍等18个镇。本区北部为丘陵山地,南部为乾旱的台地区,主要靠罗坑水库等几个中小水库供水。这里最大的优势是临海和交通方便。应充分利用这个优势,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开发海洋资源,建成以海洋开发为主道产业,有比较发达的外向加工业和商业的沿海经济区。

  ④鉴江中游区。包括高州水库区以外的高州县其它各乡镇,即高州、曹江、谢鸡、新垌、云潭、根子、泗水、分界、石鼓、祥山、镇江、沙田、顿梭、南塘、大井、潭头、木头塘、石板等18个乡镇。本区是丘陵台地区,有较丰富的煤、高岭土资源,地方工业有较好的基础,是驰名内外的水果基地,文化教育比较发达,今后应发挥优势,建设成为商品农业基地和建材、纺织、电子工业基地。

  ⑤鉴江上游区。包括信宜县全境,实际上一小半属鉴江流域上游,一大半为西江支流罗定江、黄华江的上游。本区是丘陵山地区,林业、矿产、水电资源比较丰富,又是侨乡。应当积极引进外资(包括侨资)和技术,开发山区资源,发展外向型的山区经济。

  ⑥罗江流域区。包括化州县全境,鉴江的支流罗江纵贯县境。本区大多为台地和丘陵,农业和工业基础都比较好。应当充分利用交通方便和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发展商品农业和加工工业,建设成为工业、农业都比较发达的区域。

  图2-3 茂名市域经济区划图

  (图略)

  3产业结构调整及布局

  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关键是确定产业结构。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1)产业结构现状

  从社会总产值分析茂名市域目前五大物质部门的结构,交通运输邮电业和商业服务业比重偏低(表2-11)。

  表2-11 茂名市域1990年社会总产值结构

  注:本表产值数来自《广东省统计年鉴》

  从国内生产总值分析茂名市域目前三大产业的结构,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表2-12)。

  (表略)

  从以上两种产值结构分析来看,茂名市域的产业结构基本上还是传统型的,农业仍占较大的比重,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2)调整产业结构的目标和道向

  调整产业结构就是选择市域经济发展中的适宜产业和最佳产业,促进市域各业全面、协调、稳定、持续、迅速地向前发展,迅速提高市域社会生产力。

  调整产业结构的目标是高级化、协调化、效益化。

  产业结构高级化,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由目前第一产业占比较大的比重转变为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二是由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方向演化;三是由目前生产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转变为生产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

  产业结构协调化,是指能促进经济各部门和各环节间的协调发展。对目前明显滞后的商业、金融、科技、教育等产业要加速发展,使之与即将迅猛发展的第二产业相协调。同时对于在未来世纪有可能成为先道产业的信息产业、生化产业、海洋产业给以足够重视,以争取在未来取得主动。

  产业结构效益化,是指能充分合理利用市域内各种资源,满足社会需要,有较大的发展活力,并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茂名即将上马一批大工业企业,但要同时发展一批周期短、收效快、效益高的产业,以优化经济环境,搞活市场,使人民受惠。

  区域产业结构一般是沿着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方向演进的。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有三种基本道向;技术道向、结构道向和资源道向。我们认为,茂名市域产业结构变动的道向应是结构道向与技术道向相结合。

  结构道向就是以转变结构为主要方向,即产业结构从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向加工制造业方向转化。茂名目前正在进行这种转化。但未来的社会是知识技术主道的社会,茂名应同时采取技术道向,即在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直至占主道地位。

  (3)主道产业的确定

  主道产业是作为区域经济支柱的专业化生产部门,它体现着区域的优势,对于区域产业结构有质的规定性。因而主道产业的确定对建立区域产业结构至关重要。

  国外学者已提出选择和确定主道产业的三条标准:一是生产率的上升率;二是收入需要弹性;三是关联度。这三条标准被广泛应用。

  关于茂名的主道产业,有不少学者认为,30万吨乙烯、30万吨化纤、30万吨合成氨等大型工业项目上马之后,石油化工则成为茂名的主道产业。

  我们也持这种看法,主要理由是:①石油化工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如30万吨乙烯厂,它可带动酸碱、建筑材料、包装材料、辅助材料(乾燥、净化剂和填料等)等先行工业,塑料、纺织、制药、染颜料、洗涤剂等后序工业,以及电力、机械、食品等配套工业;②石油化工属于原材料工业,需求增长率较高,市场容量较大;②石油化工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技术先进性,并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④与华南、西南的其他地区比较,茂名有发展石油化工的显着优势。

  (4)工业结构

  茂名市有个广为人知的“油头、化身、轻纺尾”的提法。这就是茂名市域未来工业结构的形象概括。

  茂名市域的工业结构,目前依次包括燃料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电力工业、机械工业、森林工业、造纸文化用品、纺织缝纫皮革、食品工业、橡胶加工、冶金工业、电器制造、陶瓷工业等部门。其中燃料(炼油和煤炭)工业产值占六成以上。

  若以石油化工作为主道产业,加上它的先行工业、后序加工和配套工业,则组成一个主体很明确、内在联系很紧密的工业体系,它包括炼油工业、石油化工、化肥工业、制药工业、塑料工业、纺织工业、精细化工、电力、机械、建材、酸碱工业、包装材料工业、食品工业等部门。这个工业体系是围遶石油及其加工做文章的。

  再从茂名市域的资源来看,木材加工、橡胶加工、陶瓷、建材、煤炭、水产加工、果品加工、电力、饲料等工业部门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特别是电力工业,若油页岩发电的装机容量达到200×104kw,茂名将成为全省的电力生产基地之一。

  从主道产业出发,考虑原有的工业基础和工业发展的资源,茂名市域未来的工业结构,应以炼油、电力工业为基础。以石油化工为主体,相应发展纺织、橡塑、建材、机械、食品,森林等工业,组成一个偏重型、材料与加工相结合的工业体系。

  (5)农业结构

  茂名市域是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多种经营开展较好的地区,水果、花生、黄红麻、热带作物、蚕桑、水产等在全省都占有重要地位。作为经济基础的农业在茂名市域是重要的,而且也有条件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

  茂名有识之士曾提出,茂名的农业要塑造两型(创汇型与城郊型)结构。这个意见基本是对的。

  从茂名市域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需要来看,茂名发展农业要资源型、基地型、创汇型与城郊型相结合,也即说发展综合型的商品农业。

  资源型农业,是指发挥市域资源优势发展商品生产,它的特点是产品价值中资源价值占较大比重,如林、果、药、油茶、橡胶和林特产品。

  基地型农业,是指花生、黄红麻、蚕桑、粮食等实行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它的特点是商品率高。

  创汇型农业,是根据国际市场需要,以创汇为目的来安排农业商品生产,如水果、水产、猪、禽和土特产等。

  城郊型农业,是指为城市居民提供肉、蛋、奶和蔬菜、水果、花卉等生产。

  综上所述,茂名市域未来的农业,应以市场为道向,以商品生产基地为形式,发展水果、蔬菜、花生、肉蛋奶、麻桑、粮食、水产、林业(含橡胶)等八大农业部门,建立起现代化的商品农业体系。

  (6)基础结构

  基础结构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共同条件而提供服务的设施、部门和机构。主要包括交通、燃气、供水、仓储、邮电、金融、保险、商业、科技、信息等行业。

  上列十项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投资环境,对于茂名市域来说都是重要的。但从茂名市域经济地位和产业结构来看,交通、邮电、供水、商业和科技等更为重要一些,应当尽快发展和完善。

  4.城镇体系

  (1)茂名市域城镇化水平的预测

  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社会过程,它至少包括:①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②职业从农业向非农业转变的过程,③土地从农业使用向非农业使用转变的过程;④非城镇型景观向城镇型景观转化的过程;⑤生活方式由农村型转变为城镇型的过程。城镇化水平有一系列指标来表示。但最直观最简单的指标是城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茂名市1990年城镇化水平为1216%,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表2-13)。

  未来20年茂名市域城镇化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呢?我们作这样的预测:

  ①总人口预测。人口的预测按增长率进行预测。增长率分机械(迁移)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

  机械增长率,近几年茂名市域人口迁出稍多于迁入。未来20年,随着30万吨乙烯等大工业的建设,人口迁入会有所增加,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仍低于珠江三角洲等地区,人口迁出不会减少,所以人口迁移(机械)增长可以看作零增长。

  自然增长率,随着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开展,人口自然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未来2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下。

  表2-13 茂名市域1990年城镇化水平

  (表略)

  按人口增长率计算,全市总人口,2000年为5875万,2010年为649万。

  ②城镇非农业人口预测。城镇非农业人口也是按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预测。城镇非农业人口自然增长率应控制在10‰以下。按自然增长率10‰算,全市城镇非农业人口,2000年达到70万,2010年达到773万。

  随着经济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转移进城镇,机械增长是城镇非农业人口增长的主要方面。我们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出率预测城镇非农业人口的机械增长。

  粗略估算,2000年全市农村劳动力有235万,2010年有213万;按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4亩耕地,全市需要农业劳动力2000年为62万,2010年为583万;那么,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2000年为173万,2010年为1547万。200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出率按30%计算,则有519万农村劳动力转为城镇非农业人口;201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出率按70%计,则有10829万农村劳动力转为城镇非农业人口。

  综合上述城镇非农业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茂名全市域城镇非农业人口,2000年为1219万,2010年为18559万。

  ③城镇化水平预测。根据上述全市总人口和城镇非农业人口计算,2000年全市域城镇化水平为207%,2010年全市域城镇化水平为286%。

  (2)茂名市将成为粤西的次中心

  湛江市是人口规模全省排第四的中等城市。它拥有优良港口,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和大西南的门户,并是我省通往海南和西南各省的西部交通枢纽。同时它工业门类齐全,结构较合理,并有较发达的商业、文化、教育、科技,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之多在广东省仅次于广州;所以,它一直是粤西的中心。

  茂名市原属湛江管辖,是一个以石油工业为主的小城市。1983年,它从湛江地区分离出来,并管辖周围四个县。茂名市作为鉴江流域的行政中心,地方工业以及商业、文教、科技等这些中心城市所必不可少的部门发展快了一些,它与各县的交通、经济联系已大为发展,城市的综合职能有所加强,作为鉴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正在逐步确立。特别是,随着三茂铁路的通车,30万吨乙烯厂和页岩大电厂等大工业项目上马,水东深水港以及茂名至水东的铁路、高速公路、输油管道的建设,茂名市的工业以至整个经济实力可能会比湛江市强,它将作为全国重要的石油加工出口基地和全省重要的动力原材料工业基地,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要成为一个大区域的中心城市,仅有工业发达这一点是不够的,必须在工业、农业、商业、金融、交通、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齐全配套,结构合理,有较强的辐射和辐聚能力,才能承担这一角色。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茂名不会取代湛江而成为粤西的中心,但它将成为粤西的次中心。

  (3)茂名——水东城镇带

  水东港正在水东镇偏南12km,水东湾出海处的炮台附近建设水东新港,并在附近建立水东经济开发试验区。

  30万吨乙烯企业将在茂名市区东南87km的飞机岭兴建,该处正好位于茂名市与水东镇的几何中心,乙烯工程将占地8km2。

  茂名市区、飞机岭、水东、水东新港这四个点,在空间上相邻两点之间距离均为10km左右。即将兴建的茂名至水东新港的一级公路和铁路将把这四个点串联起来。

  近期,这四个点在空间上各自独立存在,但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彼此联系越来越密切;远期,这四个点将连成一片,形成茂名——水东城镇带。

  这个城镇带的形成过程将分为三个阶段:

  ①四个点在空间上独立存在。

  口      O      ◇     ◆

  茂名市区  飞机岭工业区  水东镇  水东新港

  ②茂名市区与飞机岭工业区连片,水东镇与水东新港连片。原因是茂名市区与飞机岭工业区都是石油化工行业,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而水东镇与水东新港历史、地缘上联系密切。

  (图略)

  ③四个点连成一片,形成茂名——水东城镇带。

  (图略)

  这个城镇带将是一个以茂名市区为中心,以石油化工为主道产业,以水东镇为附城,以水东新港为门户,以铁路、公路为纽带的组团式城镇带。这个城镇带将成为全市域的政治、经济、交通、商业、文化、科技的核心地带。

  (4)电白新县城

  电白县的县城迁回电城。随着茂名——水东城镇带的出现,电白县的水东、南海、沙院、七径、陈村、坡心、羊角等镇都在这个城镇带范围内,建议在时机成熟时,将这七镇再加上小良镇,从电白县划出来,设立水东区,性质如同茂南区,属于市区的一部分。

  电白县管辖上述八个镇以外的其他各镇。水东镇不在电白县管辖内,不宜再作电白县的县域,应另选新址作电白县城。

  电城镇是电白县除水东、博贺两镇以外最大的建制镇,城镇非农业人口有2万多人,每天流动人口有万多人,工业、商业比较发达,是电白县东部地区的经济中心。

  电城镇原是电白的县城,1951年县人民政府从电城迁往水东镇。电城镇经济和城镇设施基础较好,地理位置优越,广湛公路通过该镇,并有建设港口的条件。电城镇比较有条件成为电白县的县城,加果水东镇从电白县划出去,建议电白县的县城迁回电城。

  (5)高州有可能成为茂名市域内的第二个城市。

  茂名全市域仅有一个城市,城市密度063座/万km2,比全省城市密度124座/万km2低一半。随着经济的发展,茂名应在不久的将来,产生第二个城市,以至第三、第四个城市。

  第二个城市在哪里产生?从现在的县城来看,水东镇很有条件设市。但我们在前文已论述,水东应是市区的一部分,不单独设市,设立水东区,与茂南区相连接,这样茂名市从地缘和形态上成为真正的沿海城市。

  其他高州、化州、信宜三个县城,论条件应是高州先设市。高州设市的理由,主要是:

  ①高州是文化古城,现在的文化教育也比较发达,茂名市政府一直要求高州城建设成为反映鉴江流域古今文化特色的文化城。

  ②高州工业、商业、商品农业比较发达,经济实力比化州、信宜好。

  ③1985年由中山大学地理系搞了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区控制面积为1948km2,规划2000年人口规模达到10万。这几年,高州镇按总体规划蓝图进行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已初具城市规模。现在看来,不需到2000年,人口规模就可达到10万。

  ④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高州是茂名市区以至未来茂名——水东核心地带的水源供应地。从这种意义来说,高州的发展制约着茂名市的发展。高州设市,茂名市帮助和支持高州发展无污染的工业,使高州城以及其他城镇有较大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量,把高州水库库区过密的人口转移部分到高州城以及其他有关城镇,以利于保护库区生态和水源。

  (6)茂名市域的五级城镇体系

  ①现状城镇体系的特点。

  目前,茂名全市域共有市镇101个,其中市一个,镇100个。这101个市镇可分为中心城市、县城、万人镇和片中心、一般建制镇等四级(表2-14)。

  表2-14 茂名市域现状城镇体系

  (表略)

  茂名市域现状城镇体系有以下的特点:①城镇规模较小,03万人以下的镇48个,占全部市镇的475%;②城镇职能类同,分工不明显,城镇间纵向联系为主,即各镇与县城联系,各县城与市联系,而各城镇问缺乏横向联系;③多数城镇没有认真进行规划,布局比较零乱,设施不完善。

  ②未来的五级城镇体系

  就目前四级城镇的作用来看,第二级县城和第四级一般建制镇作用较明显,分布也较均匀;第一级中心城市经济实力不强;第三级片中心作用不明显。今后应着重加强第一级中心城市和第三级片中心(县内区域中心)的发展。

  未来的城镇体系分为城镇带、县级市、县城级城镇、县内区域中心和一般建制镇五级(表2-15)。

  城镇带,即前文论述的茂名——水东城镇带,包括现在的茂南区和未来成立的水东区。在这个城镇带内,新坡、高山、南海等融入城区,其它各镇仍作为独立的城镇存在。

  高州成为县级市,除高州镇以外各镇仍独立存在,石鼓、新垌、长坡、石板、大井成为市内区域中心,其中长坡将成为3万人口以上的县城级城镇。祥山、大潮发展成建制镇。

  电白县,县城搬回电城镇,麻岗、岭门、沙琅、林头成为县内区域中心,博贺镇将成为5万人口以上的县城级城镇。

  化州县,同庆、笪桥、中垌、那务、平定成为县内区域中心。

  信宜县,镇隆、合水、怀乡、贵子、高坡成为县内区域中心,其中镇隆将成为3万人口以上的县城级城镇。茶山、丁堡、旺沙发展成建制镇。

  表2-15 茂名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表略)

  (三)茂名市域水资源及需水量预测

  1茂名市域水资源状况

  茂名市域位于北回归线以南,背山面海,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据茂名市水电局鉴江流域规划复查报告书的资料,茂名市域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1500—2600mm,多年平均年降雨总量为203亿m3,多年平均径流深度为961mm,多年平均河川年径流总量110亿m3,另有8亿m3过境客水。

  茂名市域水资源总量为118亿m3,平均每人年拥有水资源量为2263m3,比全省、全国人均拥有水资源量都要低,可见水资源并不丰富。如果不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恢复和提高土壤植被的涵水能力,增加产水量,并做好水资源保护,那么将来水资源有可能成为茂名市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2茂名市域经济发展的需水量预测

  (1)农业用水量

  目前全市水利设施灌溉农田面积达2121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06%。农田用水量达2082亿m3,平均每亩灌溉用水98157m3。我们认为,未来20年,全市农业用水量维持20亿m3就可以,不必增加农业用水量。理由主要是:①现在灌溉面积已占耕地80%以上,这个比例已不算低。其实有一部分耕地是很难搞水利灌溉的,这部分耕地可以种植旱地作物。也即说水利建设目标上不必追求全部耕地都实现水利灌溉;②现在每亩用水量已经很高,比全国每亩用水量660m3高487%,比茂名市水电局计算的信宜、化州、电白三县保证率90%一年三熟的灌溉定额都要高;③耕地会减少,按年递减率06%计算,2010年茂名市域耕地仅有2333万亩,按灌溉面积占80%计算,每亩用水量达10718m3。即使按全部耕地实现水利灌溉,每亩水量仍有8573m3;④商品农业的发展,必然要调整农作物布局,例如蔬菜面积增大,对于水利灌溉的要求提高,但并不增加灌溉用水量。

  (2)工业水量

  预测工业用水量最简单的方法是用人均工业用水定额法。参照其他地区的标准,2010年茂名全市平均每人每日工业用水定为300L。2010年全市人口649万,则全市每年需工业用水711亿m3。

  (3)城镇生活用水量

  预测城镇生活用水量通常是用人均生活用水定额法。参照其他地区的标准,2010年茂名市城镇人口平均每人每日生活用水(含市政用水)定为450L。2010年茂名全市城镇人口18559万,则全市每年需城镇生活用水305亿m3。

  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城镇生活用水三项合计,2010年茂名全市需水量为2016亿m3。

  (4)水量供需平衡

  根据茂名水电局的规划,到2000年实现规划后,茂名市域水资源开发量可达303亿m3,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32%。可见,在未来的20年内,茂名市域水资源开发量大过需水量,水资源是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的。

  还应指出,茂名市域水资源开发量仅占水资源总量的28%,比全国开发量占51%低82%。说明茂名市域水资源的开发程度低,还有比较大的开发潜力。

  3茂名—水东城镇带的供水问题及措施

  (1)需水量

  茂名——水东城镇带是全市城镇人口和产业最集中的区域。随着工业和城镇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本区域的需水量将大幅度增加。

  工业用水,按每万元产值耗水500吨,2010年工业产值350亿元,则工业用水量达175亿m3。

  城市生活用水,按每人每日生活用水450L(含市政用水),2010年人口60万,则城市生活用水量为099亿m3。

  农业用水,按每亩耕地耗水定额900吨,2010年耕地15万亩,则农业用水量135亿m3。

  综合上述三项用水,2010年茂名——水东城镇带需水量为1984亿m3。

  2)水资源

  茂名——水东城镇带地区最小年降雨量1099mm(1977),最大年降雨量2423mm(1976),多年平均降雨量1524mm,雨水比较丰富。多年平均径流深度700mm左右,年径流量为365亿m3。

  区内有鉴江的支流袂花江及其支流梅江等河流。袂花江多年平均径流量78亿m3。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估算,袂花江上游可供蓄引水量约有318亿m3。这可作本区供水水源之一。现已建有罗坑和黄沙两水库,总库容168亿m3,多年平均产水量为27亿m3。这两水库有水渠引水到水东地区。

  鉴江是粤西最大的河流,在它上游建有大型的高州水库。鉴江南盛河段建有拦河坝,从南盛至茂名修建有工业引水渠,引水入茂名市区。高州引鉴渠从高州镇上游引水,高州水库东干渠从石骨水库引水,作为本区农业用水的主要水源。可见,鉴江和高州水库是本区的主要水源。

  鉴江南盛拦河坝以上汇流面积3385km2,多年平均区间来水量(不包括高州水库放水)为2737亿m3,按95%保证率,供水量为625亿m3。高州水库汇流面积1022km2,设计厍容115亿m3,多年平均产水量为125亿m3,按95%保证率,供水量为79m3。

  综上所述,包括本区径流量、袂花江上游来水、鉴江南盛拦河坝以上区间来水和高州水库产水量,本区水资源总量约为467亿m3,按95%保证率,可供水量为1733亿m3。

  (3)供水问题

  主要问题是可供水量不足。目前在乾旱年份,供水已出现紧张状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预测2010年本区需水量1984亿m3,而按95%保证率可供水量才有1733亿m3,短缺251亿m3。但是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保证率要达到100%,按保证率100%计算,可供水量少于1733亿m3,那么供水量缺口更大。

  (4)解决措施

  扩大可供水量,增加供水能力,建议采取以下四项措施。

  一是增辟水源。

  袂花江上游可蓄引水量318亿m3。现有的罗坑、黄沙水库等工程已蓄引168亿m3,能供本区蓄引的水资源还有15亿m3。鉴江中上游的高州、信宜两县径流量有6636亿m3,除了两县用水外,至少还有剩余水资源30亿m3,其中有1415亿m3已计入本区的可供水量,其余的1585亿m3尚未开发。也就是说,鉴江、袂花江流域还有1735亿m3的水资源可供本区开发。应当加强对鉴江流域水资源的调查研究,加强水资源蓄贮、调节、调引工程系统建设,使这1725亿m3水资源能成本区的可供水量。

  二是扩建蓄水工程

  目前供水本区的蓄水工程主要是高州水库和罗坑水库。高州水库总库容115亿m3,设计正常水位90m,相应库容1035亿m3。但是,水库未能按设计水位蓄水,致使兴利厍容减少293亿m3。据水电部门规划,可在高州水库上游建设大拜、荷木洞、仙人洞三个水库,总库容12亿m3。这些水库除了可以补充高州水库因未能按设计水位蓄水而减少的兴利库容293亿m3外,还可以增加兴利库容48亿m3,也就是说共可增加兴利库容773亿m3。

  罗坑水库总库容113亿m3,正常库容9175万m3;黄沙水库库容5450万m3。据水电部门规划,对罗黄水系的蓄水工程进行扩建续建,可增加灌溉库容4000万m3。

  从上述可见,高州水库和罗黄水系工程如能扩建续建,本区可增加供水量813亿m3。

  三是完善引水工程

  供应本区的主要引水工程有南盛工业引水渠、高州引鉴渠、高州水库东干渠和罗坑水库干渠(共青河引水渠纳入本干渠)。其中对茂名市区和水东镇供水的引水工程为南盛工业引水渠和罗坑水库干渠。

  南盛工业引水渠,设计流量25m3/s,现在引水流量为168m3/s。如能进行渠道维修、清淤,以及部分渠道断面扩宽加深,争取达到设计标准,可增加引水流量82m3/s。

  罗坑水库干渠,设计引水流量为28m3/s。目前引水流量为12m3/s。原设计从高州水库补水185m3/s,但未实现。如果增强高州水库的调节能力,真正从高州水库补水,并维修渠道,争取引水达到设计流量,可增加16m3/s。

  以上两项工程,可为本区增加引水流量242m3/s。

  四是增加自来水厂

  除了现有市区水厂和水东水厂外,应在茂名河东和水东三角圩各建一个自来水厂。

  河东水厂规划设在羊角南华林场附近,利用附近的小水库改造成调节水库,分别从茂名干渠和袂花江引水,水厂能力日产16万吨,作为茂名市区的生活用水。

  三角圩水厂规划设在靠近三角圩的七径那曾,通过共青河从袂花江引水,并兴建一个30万m3库容的调节水库,水厂能力日产8万吨。

  4.水资源的保护

  水资源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又是环境的基本要素。水资源质量状况如何,对于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水资源的利用,将产生深远的和重大的影响。因此,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做好水资源的保护工作。

  (1)加强造林緑化,控制水土流失。特别要注重营造水源区和河岸的水源林,增强水源涵蓄能力和环境的净化能力。

  (2)设立水源保护区。在生活用水的取水点上游1000m至下游100m水域应划为水源保护区,不准设立码头、停泊船只和游泳,沿岸农田不得施用长效农药,不准排入污水和垃圾。

  (3)建立水质监测网,加强水源区及上游河流和引水渠道沿岸污染源的控制。

  (四)高州水库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模式

  如果说茂名——水东城镇带是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和辐射源,那么高州水库区则是全市水资源调节的控制器和市区供水的“蓄水池”,在鉴江流域水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研究中占特殊的地位。

  1.高州水库的作用

  高州水库的作用是非常明确的,又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茂名市区工业和居民用水是靠高州水库供给的。事实上,高州水库的建设和名市石油工业的发展、市区的兴起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高州水库,茂名市区工业和城区不可能发展,而没有茂名市石油工业的大规模建设,高州水库的意义不会如此重要。高州水库设计供茂名市工业用水2lm3/s,每年供水约8亿m3,幷且工业用水设计保证率为99%。实际上20多年来保证率达100%,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茂名市工业供水都是优先保证的。

  其次,鉴江中下游平原是靠高州水库保证农业灌溉的。高州水库灌区东起电白霞洞,西至化州杨梅,北自高州东岸、长坡,南讫电白南海、吴川的吴阳,历史上水旱灾频繁,农业经常失收。但高州水库的灌区工程建成发挥效益后,灌溉农田118万亩,年农田灌溉用水量近10亿m3,保证率达90%以上。

  第三,高州水库的调洪效益也相当明显。水库建成后,削减瞭高州以上洪峰的1/3,大大地减轻了鉴江两岸洪涝水患,捍卫了鉴江中下游平原耕地160万亩,人口160多万(表2-16)。

  表2-16 高州水库削减鉴江洪峰四例一览表

  (表略)

  第四,高州水库建有良德、石骨、三叉塘、平山、江边村、禾岭子、雷公塘等大小水电站九座,总装机37749kw。其中良德电站21000kw,石骨电站6000kw,并有110kv高压线路与电网相接,供应全市用电。

  2.高州水库库区的自然——经济特点

  高州水库的集雨面积约1022km2,包括九个乡镇。这个包括九个乡镇的库区目前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落后的山区。其自然——经济特点是:

  (1)山地面积大。山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70%以上,有的乡镇甚至90%以上是山地,为茂名市域内著名的山区。

  (2)林、果、杂类经济作物是农业经济的支柱。全区基本消灭了荒山,森林覆盖率在70%以上,是全市著名的用材林区之一,主要有杉、松、竹等,还有三四万亩橡胶。本区水果品种繁多,主要有香蕉、柑橙、荔枝、龙眼、菠萝、黄皮、黄黑榄、三华李和其他杂果。其中以香大蕉为较大宗,面积达到5万多亩。此外,本区胡椒、香芋、油茶、茶叶、紫胶、南药等杂类经济作物的发展也成为农业的特色。

  (3)水力、矿产、松脂是高州水库区三大自然资源。除高州水库装机27000kw的水电站外,各乡镇建设小水电六七十个,装机容量数万千瓦。本区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主要有石灰石、石英、高岭土、花岗岩、滑石粉、铅锌矿、金矿、铀矿、稀土矿等,但目前开发还甚少。本区各乡镇都有数万亩至十多万亩的松林,有比较丰富的松脂资源。

  (4)乡镇企业起步较迟,发展不足。乡镇企业近年来才开始姗姗起步,规模还比较小,技术力量比较差,与全市其他地区相比,差距还比较大。除长坡镇、东岸镇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之外,其他七个乡镇企业年产值都在1000万元以下。深镇、石龙、平山、古丁、大潮等乡镇是全市乡镇企业发展最落后的乡镇。

  3.高州水库区的生态系统

  高州水库区包括水库和库区,它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图2-4)。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认识这个系统。

  图2-4 高州水库经济——生态区经济系统简图

  (图略)

  (1)水的流动和贮蓄:水库与库区联成一个生态系统

  高州水库区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水库和水库里的水。水库10多亿m3的水,来自周围1022km2的集雨区。这样,水库和库区就通过库区(集雨区)的水流和水库的蓄水而联系起来了。库区降雨的多寡,径流的大小,就决定了水库的蓄水量。因此,保护库区水源,保证径流供给是保证水库正常发挥效益的关键。没有库区集雨,也就没有水库,两者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2)泥沙流:土壤、植被与水库的淤积密切相关

  泥沙流的形成、大小、强弱与库区水土保持有密切的关系,也即与库区生态系统中土壤、植被两个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泥沙流归宿于水库,又直接影响着水库的淤积,影响着水库寿命。因此,分析库区土壤、植被的持水效应和植被的固沙功能,搞好库区的造林緑化,改造好库区的植被,保持水土,治理好库区的水土流失,是延长水库的寿命的根本性措施。

  (3)水质:集雨区人类活动的纪録

  水库水的水质好坏,主要取决于库区(集雨区)人类活动。从目前状况来看,整个集雨区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水库的水质影响还很小。个别的造纸厂、橡胶厂的废水和人畜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对水库水质有一些影响。但由于水库库容较大,自净能力较强,所以整个水库的水质还不致于有大变化。然而,应该看到,随着库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将会日益暴露出来。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统一起来,使库区经济发展起来,又确保水库的水达到利用的要求,这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以上从水流、泥沙流、水质等三方面说明水库和库区两个生态子系统是紧密联系的,从而构成全区生态环境的大系统。

  4.高州水库区经济——生态系统发展模式

  (1)高州水库区应当是一个包括水库和库区在内的经济生态区

  水库功能的实现,一靠水库“力壮”,蓄水充足,二靠水库“长寿”,减少淤积。但水库“力壮”、“长寿”都不是水库本身做得到的,而是要靠库区搞好生态建设,增强产水,减少崩山和土壤侵蚀,消除污染。要建立起这样的观念,高州水库不能光是水库本身(6万亩水面和十几亿立方米蓄水),还应包括库区1022km2的集雨区及集雨区内的九个乡镇。水库和库区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它们构成一个经济生态区。

  (2)水库和库区应当组成一个经济联合体

  高州水库建成30年来,由于水库和周围库区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系统,因此两者之间合作甚少。除高州水库解决库区的移民问题外,每年还有少数资金拨给周围乡镇农民,以帮助库区一定范围内的造林緑化。其他各方面的社会经济协作几乎没有。可以说,一直以来,高州水库区是分成水库和周围地区两个子系统来发展的。

  然而,高州水库作为一个经济生态区,在全市有其独特的地位,因此,应当谋求水库与库区的联合,第一步先搞横向联合。一方面,乡镇经济发展缺乏资金,水库可以为其提供投资或借贷,帮助其兴办乡镇企业,发展生产;水库还有多种多样的技术人才,可以为库区乡镇企业提供技术指道;另一方面,库区乡镇在荒山緑化、水土保持以及水库管理等协助水库,为水库提供人力和物力。

  第二步水库和库区联合组成一个经济联合体。这个联合体,以水库经营为主,包括农工商多种产业和多种所有制。只有这样做,纔可以既使1022km2的库区山青水秀,保住水库,又使库区上九个乡镇经济发展起来,农民走上小康。

  我们还提出,要探讨经济生态区与行政区结合的可能性。如果把高州水库和库区中的高州县九个乡镇合在一起,设一个县级行政区,把它的任务和发展方向,与市域内其他县区区别开来,把水资源的保护和经营突出起来,对于保证茂名市区的供水,促进茂名市经济的发展将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3)高州水库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高州水库区的优势在于它的山水资源,应当念好“山水经”。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水资源经营为中心,以农林矿产品加工为突破口,走生态建设、开发资源(包括水、农、林、矿资源)和发展加工业相结合的道路,把高州水库区建成为山青水秀、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的经济——生态区。

  高州水库区各种资源的开发,产品的加工和水库运行利用是互相联系,共成一体的,构成了本区庞大的经济系统。只有从总体上把握这个系统,弄清其内部结构,理顺各种关系,才能使之稳定发展。

  这个研究报告是1993年写成的,当时提出了两个牵动面较大的突破性的建议:一是设立水东区,划入市区,电白县城迁往电城;二是高州水库和库区九个分镇合在一起,设一个县级行政区。至今,我仍认为我的建议是合理的。

  后来,茂名设了个茂港区,可能因为电白县不同意,没把水东镇划入,所以不能叫水东区。水东镇仍是电白县的县城。

  我当时的想法,水东镇(包括水东港)划出成立水东区,划入市区,既扩大了茂名市区,又使茂名在地缘和形态上真正成为沿海城市。对于电白县来说,西片变成市区,剩下东片如何发展呢?一靠电城新县城建设,二靠博贺港的建设。这两项建设,可以拉动电白县的发展。电城新县城和博贺港的建设,都可争取省和市支持的。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