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云冈读史

  世界文化遗产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郊16公里处的武周山,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53个,石雕佛教造像约51000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米,最小的只有几厘米。整座石窟群规模之宏大,佛像雕刻艺术之雄伟、奇特、精湛、华美,令人惊叹。参观后得到几点史学认识。

  一是,云冈早期佛像,即称为“昙曜五窟”(第16-20窟,建于公元460年至465年)的佛像,造像面貌丰圆,神态安详,表情文静,高鼻、深目、阔肩,肢体健壮。衣式用平行线式的衣裙,佛像的背光装饰,围遶周围雕刻的飞天,和伎乐飞天的形象,均带有浓厚的印度犍陀罗艺术和波斯文化的色彩,说明北魏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已很频繁。

  二是,北魏王朝,除太武帝曾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灭佛外,其余帝、后均崇佛。当年佛教首领法果,打破“沙门不拜王者”的规矩,而将皇帝说成是“当今如来”。他说“我非拜天子,乃是礼佛耳!”就是说拜天子就是拜佛。昙曜继任国师,发展法果的思想并付诸实践,他完全摸透了魏文成帝的心思,他领导开凿五大窟(即“昙曜五窟”)时,刻五尊大佛像,以代表北魏王朝拓拔氏五代皇帝,说明高僧法果和昙曜是何等聪明。他们深深悟出:要想弘扬佛法,必须有皇帝的支持。就是说,宗(佛)教要发展,一定要跟当时的政治制度相适应。这个道理历代皆然。

  三是,北魏曾建都平城,即今大同,后迁都洛阳。对于这段历史,没有留下多少文字记载,但留下云冈和龙门两座大石窟艺术,因此云冈石窟等可说是雕刻在石山上的历史。这段历史中,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北魏帝王尤其是魏孝文帝提倡汉化的事迹。他提倡穿汉服,禁穿鲜卑胡服;提倡说汉语,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话;提倡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等。反映在佛像雕刻艺术上,有从印度艺术转向鲜卑民族形象的民族化、世俗化,进而愈来愈汉化的发展线索。到后来佛像都刻上南朝褒衣博带式服装,甚至刻上孝文皇帝穿汉族冠冕上朝时的服饰形象(第七、八窟)。这反映了北魏诸帝、后促进民族和睦和本民族进步的政策。说明他(孝文帝)适应了中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潮流,是民族和睦龢民族融合的伟大先驱者、倡导者。其后代亦继续提倡,最终使鲜卑民族融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之中。

  可见,参观云冈石窟,可以读到一段北朝时的佛教文化中西交流史、北魏的宗教政策史和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以民族融合为主流的民族关系史。

  原载《文史纵横》2008年第1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