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八排瑶的民族民间宗教信仰与道、佛教的关系

  人类学对宗教活动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全世界的各个社会文化在信仰与活动方面的异同。比较的结果发现,世界上的各种宗教活动,其基本哲学、仪式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都大体相同。不同的是,由于宗教活动反映现实世界,各地社会现实不同,因为宗教活动的表现方式也不相同。八排瑶的宗教信仰具有自己强烈的民族特点。又与汉族信仰的佛教道教文化关系密切。

  一、从万物有灵到祖先崇拜

  八排瑶认为人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肉体,一部分是灵魂。灵魂(也就是鬼(排瑶称之为“本”)),它可以与肉体分开,游荡在外,保佑或嫁祸于人。排瑶由此类推自然界,认为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者有各种不寻常的神威,有着类似人的威力,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及其变化都被认为是神灵“作法术”的结果。这自然地形成了对自然与神灵的崇拜,无论何种自然物,如石头、山、老树等都可被视为奇特之神灵来拜祭,以避灾禳祸。这在瑶经中有时也有记载,如“契石用,石公磨三郎石母羌九大妇闲遥”。1956年调查时,也发现瑶人打猎时通常祭祀某块特殊的石头,以保佑狩猎丰收。这些都是排瑶万物有灵观的体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自然与神灵的崇拜逐渐让位于鬼魂崇拜,特别是祖先崇拜了。排瑶人以为所有人或动物死了便变为鬼。鬼就是死亡者灵魂的活现。他们把鬼分为大鬼、小鬼与害人的鬼(黑巫术)、善意的鬼(白巫术)。鬼的善恶是与他们生前所为联系起来的。某个人生前是无恶不作,为非作歹的坏人,死后便是害人的,还有些生前虽然是好人,没做过什么坏事,但他死于非命,冤魂不散,做鬼时也会作祟。

  在南岗排瑶,善鬼有36个,这些鬼都被列入大庙中,受人敬拜,这些善鬼有盘古皇公、盘古皇婆(他们是瑶族的始祖)。行祥(南岗)洞内房十二公、梅氏七娘、梅氏八娘、刘十五公、邓十五公、黄面将军、黑面将军、白面将军,木星唐法真一郎、海高师邓户手大王、西海四娘、房十五公、盘法交三郎、盘法清八郎、沈小法华十郎、沈小代家公、唐十三公、唐五白公等。这些都是些不害人的祖先鬼。

  恶鬼可分大小。恶鬼有:

  1.大鬼:有房成海公、房成佑公、房满达白公、唐郎白公和出嫁姑人五个鬼。他们生前为非作歹,以偷牛、羊、猪等为生。这些鬼常作祟,把人们的牲畜迷魅上以致病、死。碰上这种鬼,便得用猪、羊来禳灾。

  2.八排二十四冲鬼:上面的五大鬼也属于八排二十四冲的鬼,不过,其他说不出名的鬼都纳入此类。

  3.小鬼:他们以为凡是死于非命的人就会变为小鬼,如枪杀的、刀杀死的、饿死的、蛇咬死的、害天花的、老虎猛兽咬死的和死在家宅外的都属此类。这些鬼虽然小,但最害人。排瑶以为许多痛病都是由于小鬼需要饮食而向人们作祟。故碰上此类鬼都必须用酒肉、纸钱来禳灾才行。

  据说善鬼能保护人口平安和家畜兴旺,所以它们被列入大庙中。人们逢年过节都要备酒肉敬奉酬谢之。恶鬼一贯作恶多端,它们贪婪地害人讨食,所有灾难都由这些恶鬼弄出来。如人生了病,就是犯了鬼,必须请先生公避灾驱鬼。先生公经过问仙公查出了鬼的大小,便决定用大或小的祭品来与鬼疏通。可见,无论善鬼恶鬼,排瑶都敬仰之,祭祀之。

  其实,排瑶并不完全以为祖先鬼会保佑他们一切的。每逢耍歌堂时,每两次中便应有一次黑面公歌堂,也反映了祖先鬼并非时刻都是好鬼,它也会做坏事。黑面公歌堂时,有三人扮演黑面公(头戴牛皮宽边帽、穿厚棉浸过桐油的背心、脸上涂些黑锅底黑灰)、黄面公、白脸公,人们可以鞭打这三公,闹着玩,而这三公也可以追打他人,先生公一边给三公念经。相传,这三公是排瑶的祖先,他们是三兄弟,好游山玩水。一次游到南岗排附近,突然下起倾盆大雨,山洪爆发。他们想强渡过山溪,但被水淹死,冤魂不散,以后便到黑面冲(南岗附近)住下了。南岗人常被它们戏弄,日子过得很不安宁。于是,南岗人便立三人偶像祭之,立了偶像后有时它们也还戏弄人,因此瑶人必定时敬奉。于是有了黑面公歌堂。另外,南岗排瑶曾以为祖先们未帮助他们打赢与别的排的械斗,认为祖先们住得太舒适了,于是怀着报复、怨恨心理,他们将放祖先偶像的庙拆卸后,换上茅草盖。这些都说明祖先鬼并不会保佑排瑶的一切,祖先鬼并非时时都为善鬼。

  应当指出,无论是善鬼还是恶鬼,都是排瑶对祖先的追忆,只是褒贬不同而已,它们都被人敬奉。这其实反映出排瑶的祖先崇拜。排瑶中的每个排排顶都有一座庙,该庙稍离人们的住宅,四周长着青青緑緑的杉树与杂木,相当幽静。庙是一连三间式的房子,四周没围墙,仅用木柱支撑,房顶用密密麻麻的竹片与茅草盖成。正面是高高的神台,放着大大小小的祖先偶像,庙里的偶像是用木头雕塑的。最大的雕像是盘古皇与盘古皇婆像,是高40英寸的坐像,其他代表各姓的祖先像,约高30英寸。除了庙里供奉祖先的偶像表示祖先崇拜外,每一家都有敬奉祖先的神位。在每户住宅中厅都必放着神龛,神龛上是写着历代祖先的讳名的红纸,每月初一和十五都得向祖先烧香与奉祭。祖先神龛是不可侵犯的,盖房子时,神龛上就不能有楼板,免得男男女女跨过祖先神位,亵渎神圣的祖先。

  排瑶的祖先崇拜还体现在对祖先坟地的选择上。排瑶习俗以为要把祖先安葬在风水较顺适的山地,每年祭扫祖坟,祖先坟地不能随意破坏,无论吉凶都必须向祖先烧香祈求。

  从万物有灵、鬼魂崇拜到祖先崇拜,体现了排瑶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特别是祖先崇拜的出现应当是在父系社会已充分确立的背景下才会产生,只有男性在社会上占居主导地位,并从夫居、从父姓,财产由男性继承,才有祖先崇拜的发展。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排瑶社会开始出现人为的一神教呢?

  二、从巫术向宗教的转变

  尽管学术界对于巫术与宗教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解〔1〕但是我们以为,巫术与宗教是不同的,巫术是一种较原始的信仰形式,它是“一种在超自然观念指导下的行为,人们借着某些工龄与动作,以求能控制超自然力量,以达到祈求的目的”,而宗教则“通过道德的约束,整合的力量,透过对神明的信仰,而达到其社会和谐、内心慰借的目的”,一般地说,人为的宗教必须具备如下几方面的条件:教主与神、教义与经典、仪式、教士与教会〔2〕。

  首先应当看到,排瑶并非信一神教,也没有独尊的教主,即没有排斥别的神且凌驾在一切神灵之上的神,排瑶信仰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拜,可以说是一种多神信仰。

  从执行宗教礼仪的人来说,他们也并未专业化。在排瑶,执行宗教礼仪的有两类人。第一类是先生公。先生公虽然是宗教职业者,但他并没有与农业劳动分离,而是半职业性的。平时他们和普通人一样依然参加农业劳动,幷且以农业收入为主。在有人需要他时,便暂时放下农事,进行宗教活动,因此宗教活动是先生公的副业。由于他有这些副业的收入,先生公比一般人家生活还是好些,除此之外,先生公是有文化的人,能说会道,略识汉文,起码要念得懂瑶经,因此先生公一定程度上都受人尊敬。尽管如此,先生公在平时劳动与生活中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位。第二类是问仙公,排瑶称之为“老面公”。它不像先生公那样专门为人送鬼。他是查鬼的,即有人生了病,病势也许到了较严重的地步时,先生公也不知哪一类的鬼作祟,这时便得请问仙公,经过查鬼以后,才能对症下药。他获得的报酬是1斤米和三四角钱。不是天天都有人去请他们的,视需要而定。他们平常还是和一般人一样参加农业劳动,也并非专职人员。

  从先生公与问仙公“法力”的来源来看,它不是来自于严格的宗教道德修炼以及诸公在宗教组织中的地位,而是来自于直接接触超自然。因此他们多是些情绪不稳定、比常人更易失去知觉、更易迷幻的人。当人们遇到患病或灾难降临这类无法解释的现象时,以为灾难和疾病的根源是超自然,且不可知的,便去请问仙公。人们求助于问仙公,是因为问仙公有进入超视觉界的能力。我们以为,如果问仙公在幻觉中不能亲自见到鬼神和灵魂,那么至少是他的祖神在他询问神的过程中指引着他,他的祖神在为他寻找和辩认在路上相逢的灵魂和鬼神。在他祖神的陪同下,为了进入超视觉现实,问仙公不用备什么祭品,只需要一筒米、三枝香和一些白纸钱,问仙公站起来喃喃念经,用一牙板块敲打自己的手臂,全身处于颤抖状态(颤抖是一种神经过度激动的表现)。通过这种状态,问仙公撇开了可见的平凡现实,而进入超视觉现实。实际上,祖神是问仙公自己的化身,在活动过程中,问仙公精神分裂为若干部分,在音乐伴奏下激起颤抖,他气喘咻咻地吟唱,替病人招魂;他在鬼神栖息地辩神,并对比病人的疾病现象与超自然的病因;在祖神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了病因。他喃喃自语,说出病人是犯了什么鬼,要用什么祭品,在什么地方祭告。旁边的人都答应了,问仙公便在背后,背着手掷出筊贝,旁人一边拾起筊贝,一边告诉问仙公是什么样的贝名,问仙公接二连三地掷筊贝。筊贝掷足够了,他全身仍在颤抖,他拿过牙板再在自己的前肢臂膀上乱敲几下,表示他回到了阳间。这时他突然倒下。旁边人马上把他抱起,不让他倒下去,问仙公慢慢醒过来,至此,算是为病人确了诊,他也恢复了知觉,重返现实世界中来。可见,问仙公之类的巫术执行者,十分类似北方萨满教中的萨满巫师。

  问仙公这种法术不是随意可以学到的,也不是通过问仙公招收徒弟随便传授的,更不像现代宗教如基督教那样有特定的教会、神学院来教授的。据瞭解,他的传授法也类似于巫师作法术。每到清明节前后,人们纷纷祭祖扫墓(他们相信清明节是阴间冥府让鬼自由的一段时间)。在晚上,人们认为老问仙公老了,需要找人接替,于是一些年青人便可以到老问仙公的家里聚集,在厅上,对祖先公烧香,由老问仙公请来历代宗亲的祖公。另外一些人在敲锣打鼓。准备当问仙公的青年便坐在那儿,听着老问仙公念咒请祖先公,当祖先公来附身时,这些青年人中马上有一人突然失去知觉,随即发疯似的拿起一对牛角,在地上长时间地打滚。人们用锣鼓助威,这样一直持续两三个小时,到后来此人又突然昏倒过去,两眼紧闭,人们把他扶起来,老问仙公便向他问话,这个人随口说是某某祖公的附身,把来历说一遍。这时老问仙公便宣布这个人可以收为徒弟,随后念咒语,不久,这个人清醒过来,对自己刚才的举动则一无所知。这样,他便被当作问仙公的继承人。

  由此可见,排瑶信仰中有强烈的巫术特点,尽管如此,我们仍可看到宗教各要素在排瑶社会的萌芽。这突出地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尽管排瑶信仰多神,关于神灵的科层组织体系也不很清楚,但可以看出来,盘古皇是最受欢迎与最受人崇拜的神灵。人们以为盘古皇是其始祖,具有保护他们的生产、生活、财产的神威,盘古皇神位在各神之首,他们有关于盘古皇的传说,反映着盘古皇这一民族神灵的来源。婚丧,有祭祀盘古皇的宗教经典《盘古皇歌》等瑶经。特别是十月十六日这一排瑶社会最大的节日便是祭祀盘古皇神,这更显现了盘古皇神的地位。解放前,排瑶每个大的排都建有盘古皇大庙,小排建小庙。各排把盘古皇木偶像供奉在庙的最中央,且其形象最大(约40英寸高),专由掌庙公与烧香公负责烧香祭祀。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十月十六日,全排的人都要到庙里祭祀盘古皇。所有这些说明,盘古皇在排瑶社会中的崇高地位。

  第二,有专门的祭祀程序。以祭祀盘古皇这一始祖神的耍歌堂为例。耍歌堂大概可分为如下几个程序:首先是准备阶段,不论大小歌堂,每次要举行歌堂的当年二月初,便由全排先生公商定日子,预先把盘古皇庙盖顶重修一番。到立秋后,先生公选定吉日来耍歌堂。第二步是祭祖神,即盘古皇神,盘古皇的祭祀在耍歌堂的前三天便开始了。届时,歌堂头三人、歌士仔(瑶语,歌手)、手持纸幡的童男、教真 儋(即教歌仔唱歌与做动作的人)、打锣公、打鼓公、烧香人、长鼓队共齐集盘古皇庙上,陈设鸡、酒、米、肉祭品,开始在大庙上念经,祷告祖先一番,并设一长三四丈并经先生公祭过的竹幡。随后将祖先公偶像抬下来放在木架轿上,盘古皇偶像放在最前,举行游神活动。导前的是大竹幡,随后是长鼓队、打锣队和神轿、歌士仔,最后是先生公。先生公都穿红袍,手持神杖和剑,边走边念经,分别游神到各姓。例如,南岗排有三个“龙”,即唐姓、盘姓与邓姓,每姓各一龙。到第一龙时,第二龙的人便持酒菜祭品到第一龙接公。第三龙的到第二龙接。沿途放鞭炮、土铳,当天将这些偶像安置在第一龙,先生公在这里念经,直到深夜。第二天人们把偶像抬起,依前一天做法,游神宿于第三龙。第三天则宿于第一龙。翌日把祖先公送回大庙,杀猪、宰牛、念经,向盘古皇祖先们祈祷。

  排瑶打道箓这一庄重的宗教活动也有一套严格的程序。首先同样是它的准备阶段。决定打道箓的那年,在正月十五请先生公择日准备好“申疏”(类似呈文),在二月间择一吉日烧“申疏”,一共有18张,分别为土地山场、地府山场、笔寸山场、东我山场、青皇山场、九龙府山场、九州岗山场、天力师、法力师、水之间、我引、照山二、完满疏、大马牒、山保山场、十保山场、嫁师长(以上皆瑶语,不知其意)。烧“申疏”时同时祷告祖先公,保佑当年丰收以便庆闹。此外,三月三、六月六和七月七都要向祖先公起愿,保佑丰收以便打道箓。到了立秋时,再择日作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有:用木头雕刻已故祖先偶像,将过去的祖先像重新油漆,还要制竹笼担子用来装纸钱给亡故的祖先,男女们制一件红衣。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以后,便等待正式的日子来临。在正式日子前半个月或一个月要开始素食。

  打道箓共三天。第一天开始“入龙”到大庙上祈祷一番,不断念经,然后用红纸写祖先公的名字,把祖公接到设为临时打斋的房子里。这房子里布置了五颜六色的,写着亡故者讳名的纸条,陈列祭品,香火不絶,由先生公念经,并不时地放土铳。第二天早晨即开始“会兵”与过竹山。第三天烧竹笼担子,解愿和送祖公回大庙,就这样又活动一整天。这天开始开斋,杀牛宰猪,在家宴请客人,并谢礼。

  第三,开始出现专门的宗教教义与宗教用具。排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却利用汉字创造了瑶经。排瑶共有24部瑶经,这些瑶经有:催生经、接花求子经、打斋扶葬经、风水拜山经、耍歌堂经、打道箓经、打阎罗经、狗经、送白虎经、盖土庙经、破六甲经、安龙经、收金经、关风门经、安葬经、解古人钱经、灭火经、起屋经、医生救病经、求雨经、迎亲经、架桥经、杀虫经、买牛经。这些瑶经并非单行本,而是东抄西集地收集成多本。因没有一本是印本,只是师傅传给徒弟钞写,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因此有不少瑶经有以讹传讹的错误。

  瑶经的格式:每一段开头多用“炉中香火起纷纷(或师郎香火起双双),逍遥直上奉天门(或逍遥直上奏天堂),”接着有时用“且出××原出处,××出处有根源”两句,有时用唱神话故事的七言诗。下面以“架桥经”为例:

  “炉中香火起纷纷,逍遥直上奏天门,且出(疑为“说”字)龙丝布原出处,龙丝布出处有根源,丙丁二年天大旱,到处军州无米粮,孙权有母年八十,小无米粮养细妹。孙权学得待丝竹,传学钓鱼竹一根,每日钓鱼来养母,钓取红鱼养母新(疑“亲”字),孙权又潭水上钓,龙王差出夜叉兵,差出夜叉随水上,问是何人在此潭,孙权便向夜叉出,你来听我说言章,元字之来通上圣,通字与郎通法门,今日将来通使用,为吾弟子架花桥,架起花桥连天过,架起花桥连地行,花桥直到老君殿,花桥架到弟郎香案前,承作真花桥上过,承作真花桥上行,千日接花天了日,万日接花天了身,大上传吾三口水,用将神水变化桥。”

  排瑶进行宗教活动的器具有:1.筊贝。这是用竹子头辟成的两块竹片。作用是用它来问卜决疑。两块合在一起抛下地时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两块都显着正面,是阳贝,另一种是两块都显着反面,即阴贝,第三种是一阴一阳,这便是胜贝。无论送鬼问病和各种宗教活动,筊贝总带在先生公身上,常以胜贝为上,阳贝为次,阴贝最次。2.道鞭。这是5块铜钱样的铜片,扣以链条,结在一条弓形似的小竹根的一端,有时这小竹根尖端还有像龙头一样的东西。先生公常把这一串东西插在背领里,用时顺手往后拔出来,这便是道鞭。拿在手上上下晃动,便发出铛鎯声。3.铜铃。是杯形的铜制铃,有软皮的手把柄。它用于召鬼魂来品尝祭品。4.钢刀(瑶语西刀)。长约8寸,端尖,刀把手是一个环,环又扣上几块圆铜片,刀身下方左右都有小铜环,这样使用刀时,发出叮乪之声,有助于驱邪治鬼。5.神杖(瑶语为“端地”)。长约五尺二寸,顶端刻有一坐佛,仗身刻龙纹,样子似佛教的禅杖,作用是挡煞封路。6.钱格印子(瑶语为“辛秋”)。是一条4寸长铁条,一端呈圆形,圆形空心中有一小圆,在纸上打印有一个铜钱的格印模样。7.架桥木(瑶语称之为“牙板”)。是一条不到1尺长的木削成一平一端尖,像剑形,中间有龙纹。它是接鬼时逢水过渡当桥用的。8.大刀。是普通的刀枪军器,或称关公刀,平常用得不多。9.神像挂图。10.道袍。它类似无袖的背心,无领,颜色鲜艳,无冠,只有用厚纸皮剪裁成佛冠上面画有盘坐佛像的纸冠。佛冠形式,类似佛教的冠帽。只有在隆重的场合,如打道箓时,才穿道袍。

  第四,从宗教执行者来看,虽然他们是非职业性的,但是调查表明,他们已开始职业化,即表现为半职业性。在瑶区,宗教活动涉及到每一个方面,所以先生公一年活动次数很多,特别是道行较高的先生公,有时一天有多项活动。如解放初,南岗的唐管止二公、邓沙十公、盘亚林二公、唐介二公等都是些有威望的先生公,几乎每天从早到晚都有人请他们去赶鬼等。先生公开始学习,也是从成年后大约25岁左右开始的。1956年调查南岗时,发现南岗101名先生公中有6039%在25~37岁这个年龄组学作先生公的,25岁以下的占188l%,而中老年占2079%,因此,有人一生便作专门的先生公。

  先生公不同于类似巫师的问仙公,他更类似于宗教的教士,即他是经过严格的训练并熟悉瑶经,而非以超自然神的指示来进行祭祀的。先生公的传授是采用老先生公带徒弟的办法,通常一些年轻的小孩,家长要其学习成为先生公的话,首先要让其学习文化,基本上要略通一点汉文,然后请求先生公收其为徒弟。先生公认为可以的话,徒弟便在春节时备办两斤酒、一块肉、二角钱的封包到先生公家,这样共进行三年。师傅除口授外,还把瑶经给徒弟抄读,一般经过三至四年,师傅认为徒弟可以满师了,便选定一个日子,徒弟备酒肉各1斤、封包一元二角(白银)、鲤鱼1条和鸡1只送给师傅。再备祭品,由师傅领到山上偏僻处(不让别人看到),徒弟跪下来。师傅念经请起各方鬼来,算是祭告天地,让各方鬼神知晓。完毕,师徒两人就地把祭品吃喝乾净才转回家。自此以后,师傅被人请去作法事,徒弟也跟着学习,时间不定。但经过一段时间,人们知晓这个徒弟能作法事以后,徒弟便可以开始单独被人请了。

  先生公招收弟子也并非依血缘而定。本来,起初先生公把自己的本事传给血缘关系亲近的人,但因其儿子的年龄、兴趣有时不一定适合,所以后来非血缘关系的慢慢增多。据南岗1956年调查,101个先生公中,有血缘关系的(包括父子、兄弟、叔侄)占3073%,而6930%是没有血缘关系的。

  第五,宗教在日常生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人们无论大事小事,都由宗教予以解决。这样,宗教便渗透到人们日常行为的每一方面,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东西。排瑶宗教活动范围广泛。兹作如下分类:

  1.农业上的祈祷仪式。指通过先生公的法力来达到农业丰收的目的。包括:(1)赤田驱虫。一些群众发现自己的田土有害虫,便认为农作物受灾是这些虫瘟鬼作祟。因此,请先生公来驱虫,向所谓田头公念经。祭品须1只鸡、3斤酒、一些肉和油豆腐、1斤米和纸钱、香等。经过一次赤田驱虫后,在3天内不能在田土上操作,特别忌下粪、种青苗。(2)求雨。排瑶居住地,特别是南岗排,附近没有大山溪水,每年或大或小有天旱之灾,一旦天久不雨,以解决生产迫切的需求,在南岗,第一次求雨要请姓盘的先生公,幷且要去相距一二十里的横坑乡的土名叫猪屎岗的地方去求。通常一个先生公穿便衣到达那地点,铺设些纸钱、酒肉、香,便念起求雨经。请满天鬼与海龙王,一连三天不厌其烦地拜求,如天下起雨来,再去还愿。如三天不雨,再求时便到盘古皇大庙向祖先公求雨。求雨时,也是陈设祭品,念经后用茅草把一祖公偶像捆起来,意思是让他去上天求雨,如真下雨了,便松解茅草并还愿。求雨期间,全排人素食,不能带雨帽,不能施肥下田和挑青菜,以示诚心诚意。(3)按牛栏公。凡买牛回来的人,必须请先生公在牛栏立一牛栏公,备1斤酒和米,少许猪肉及纸钱、香。先生公念买牛经,愿牛栏公保佑这只牛健壮、有劲,出入牛栏不会迷路。(4)关风门。如果遇到台风吹到瑶山上,便认为上天的风门敞开,为了保护庄稼免遭灾殃,通常是先生公自动地、默默地拿一些香与纸钱到大庙去祈祷,求祖先公紧闭天上的风门,以免让庄稼受到大的破坏。

  2.生活上的祈祷仪式。包括:(1)择日子。择时日一般得请先生公来家吃一顿饭。先生公翻看黄历定吉日。择日的范围很广,包括娶亲、嫁女、建房、修墓、扫墓、架桥、生产、命名、求子、打道箓、耍歌堂等。(2)架桥。这是属祈福一类的宗教活动。不管有病或无病,一般人每年都至少要架桥一次。架桥的地点在排脚的十字路口或树下。给小孩架桥是请先生公携1只小鸡、1斤米、一点酒、12角钱和香、纸钱。给老人家架桥,祭品则多些。先生公念架桥经,一边念经,一边杀小狗,以小狗的鲜血淋纸钱,盛一碗狗血放着,就地架起炉灶煮狗肉。祭毕,将狗肉吃完。(3)解古人钱,即替老人祈福。遇到哪家有年老久病的人,这家人便请先生公来赶鬼。赶鬼有两层意思,一是希望赶鬼除病,促其早日恢复健康,另一方面即鬼未赶掉,病未好转,便索性促其早死,免得病人痛苦。这类性质的赶鬼,除先生公外,还得请掌庙公一同念经。事毕,掌庙公和先生公各得一二斤重的猪肉。(4)收金。这是瑶语的说法。过去双方搞是非,不管是排内或排外纠纷,都请先生公来向祖先公祷告,念经预祝打败对方。这也算是向祖先公起愿,祭品用鸡和香、纸钱等。随后还到打仗的场地上祭告。打仗中如打死敌人,则也请先生公念经,由他割取敌人的耳朵或一些皮肉到大庙上并杀猪还愿。还愿后,凡打死敌人的那个枪手,可得一半猪肉,算是奬励。(5)建房造屋。凡是建造房屋的人家,首先是请排中最有经验的先生公来家吃一顿饭,请他择好日子。到上梁那天,这家人备20斤糯米糍粑,杀1头猪、4只鸡,祭品放在一供奉神的桌上,另外在梁下架一高台,梁上悬1红布梁包,有纸扇1把、书1本上贴些符咒纸。一些新建的房屋,也须安神龛和祖先牌位,也请先生公念经。接祖先公时,须用红纸将历代祖先写上,并贴好,然后祈求祖先公保佑家宅平安,人丁兴旺。

  3.节日祈祷。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和十月十六这四大节日,排瑶都得在盘古皇大庙向祖先公祈求。这是一种集体性的宗教活动。先生公推举掌庙公主持祭礼。耍歌堂与打道箓更是先生公们大显神通的时机。

  4.生病赶鬼。这主要包括:(1)安龙。安龙指村中或家宅中遇到人口不平安、病痛多或瘟疫流行等情况,人们便以为村里龙脉不佳,故先生公来安抚龙脉。先生公在龙头处念经,请山神土地、列祖列宗。安龙一连举行三年。第三年还得杀1头猪。安龙后,三天内忌鸣锣、放鞭炮、打枪,也忌在家搬锄头、铁器。(2)送瘟鬼。这是全村遇有瘟疫症流行时举行的专门仪式。规模比安龙大,且一连三年举行。先生公念经后带领持着竹片削成的刀枪、竹船的群众挨户搜捉瘟鬼。每户人家在门前摆设祭品,先生公到来后吃一些祭品,并进宅内拾一些鸡毛、木炭、盐巴或茶叶,放在竹船上,表示把鬼引进船去,然后先生公走到村中龙尾的地方,把竹船与纸钱烧掉,再在四周路口钉上画有五雷符咒的桃木符。每路口钉36条,意思为把路口封闭,瘟鬼无从再返。每个人家也贴上黄纸符。

  5.生育祈祷仪式。包括:(1)架桥接花。妇女不生育或婴儿殀折时,便得请先生公给她架桥接花一次,通常是请一个多子女的先生公,另请四五个子女多的亲人或邻人相陪,准备1具用弓形竹片扎成的贴有五色纸的红桥、红纸花6朵(或12朵)、白纸花6  (或12朵)、小狗1只、144块糍粑(约6斤糯米)、65斤饭、1斤酒、1把油纸伞、一些油豆腐与香纸钱,到排脚十字路口或大树脚下,陈列祭品后,先生公(可不穿红袍)便念瑶经,其他人杀狗,用狗血淋纸钱,将狗耳、牙、尾和12个铜钱埋在架桥的地下。先生公念完经后,将6朵红花交给儿女多的人带回去放在她家堂的神龛上。(2)命名。指经过先生公接花后生育的子女在命名时的宗教活动。这时必须请先生公到架桥接花的地方去还愿一次。未经过架桥接花的人家生育的第一个儿女,也常请先生公来命名。(3)催生。妇女临生育时,一般请先生公预先来家念经催生。妇女产下婴儿后,接生婆得抱婴孩让先生公剪断脐带,然后由先生公边念经边将胎盘埋在产妇床下,这样孩子便可长大成人。(4)破六甲。是指一些身体瘦弱多病痛的小孩,经汉人算命先生排过八字,认为体弱是六甲神所致。这时便得请先生公来家中,先生公作一稻草人,里面藏一鸡蛋,代表六甲娘娘,祭品若干。先生公念经后,从草人身上取出鸡蛋,并把它打破,这意思是,把六甲娘娘肚中六甲的灵魂还给小孩。把破蛋带回到小孩睡房,然后送走这个稻草人(六甲娘娘)。

  6.婚丧祈祷仪式。主要体现在:(1)出嫁祈福。女子出嫁,按例要请先生公来家为她祝福,以男方送来的酒肉作祭品。先生公则替她祭告祖先公,请祖先公庇佑她到男家后夫妻和谐、家庭幸福。(2)迎亲。娶媳妇当天请先生公念经,由先生公写两道符带去新娘家,一道贴在油伞上,一道插在新娘的髻上,认为这样可避邪驱鬼。娶媳妇的男家,每一顿饭都得由先生公念经,请祖先公来饮酒并庇佑新婚夫妇,先生公告诫人们饮酒勿醉,不要打架吵闹,以防失火,不要让鬼缠身,等等。这些称为收关(即收鬼魂之意)。三天后回娘家时,也请先生公给新婚夫妇开关,新婚夫妇从娘家回来时,请先生公再念经,说是把新婚夫妇收关时的鬼魂放出来,并赶走它们。(3)挖墓迁葬。普通新墓满三年,便挖墓将骨骸另葬至一瓦缸中,择一风水好的地方再葬。这时也由先生公念经。(4)丧事打斋。打丧事斋时,首先先生公在死者断气后,即用香烛祭过,说些好话让死者放心瞑目,即修好。第二是指路,告诉死者朝某方向走向阴府或天堂,第三步是挂油牌,用纸写着各种招魂到阴府或天堂的字句,挂在打斋厅中,第四是开天门,用白布挂在厅的右侧角,象征通往天堂的路。(5)接魂。在厅里烧7张疏文,杀1只鸡,先生公念经为死者接魂。(6)读二十四道经。(7)谢罪。先生公念经向天地人和谢罪,祈求大赦死者生前罪过。(8)出丧。死者出葬和到坟地时,先生公都要念经。

  由此可见,排瑶的社会生活,从农业生产到房屋建筑,从生育小孩到出嫁丧葬等各个方面都可见到宗教信仰的影子,也就是说,宗教活动贯穿在排瑶的生活中,在排瑶社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综上所述,我们以为,排瑶社会一方面保留了原始的巫术信仰,另一方面又开始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宗教。结合解放初排瑶所处的社会状况,我们以为排瑶的信仰处在由信奉超自然的巫术到有专职神职人员、教义、教主的现代人为宗教的过渡阶段,排瑶社会的宗教信仰呈现出其自身的特色。

  三、八排瑶宗教的道教化

  排瑶的信仰不仅处在向现代宗教的过渡阶段,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其发展的趋势是日益接受汉族道教的影响,排瑶的宗教有强烈的道教色彩。这具体地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信仰的神灵来看。从瑶经中见到排瑶普遍信仰的神除盘古皇外,还有道教中的老君、玉皇大帝、北极紫微神、原始天尊、张天师、李天师、玄天高上帝、五谷神、龙虎将军、水府三官、高真武神、上元高二圣、灶君、土地神、五龙司命神、本方地主、鲁班、打猎公、五雷、梅氏姐妹、六曹教主、青龙白虎、五行、都天元帅。

  第二,从瑶经的内容看,很多是道教的内容。瑶经里不仅提到上述道教神灵,而且还提到道教的有关故事、道教的阴阳五行、画符念咒。道鞭,这是作法事的道具。它由5块铜片作成,其中4片是圆形的,1片是四方形或葫芦形的。四方形的是一个印样,长宽各2英寸,中间有天字,包着道教的始祖太上老君,两边分别是:一边是日字下面弯弯曲曲成一符样,另一边是日字下也有符形。其它四块圆片,每片都刻有阳纹,第一块底面都刻二龙戏珠,第二块下面右边刻有一个像捧着一个“张天师”牌,左边有三个赤身童子在乡间玩着,它的反面分成三圈,在最里的圈是十二时辰(子、丑、寅、卯、辰……),中间是八卦(干、坤……),外圈是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第三块圆片正面是太上老君(阳文)和左面是太上老君坐像,右边是善才童子,中间下方是一只仙鹤。这片的反面又是12个小圆圈含12个生肖,第四块圆片正面有4个字,即“壁(上)宿(下),除(右)日(左)”,每个字之间有八卦纹。这道具显然是道教的标志。它的作用是驱邪辟鬼。先生公用的神像挂图也清楚地反映道教的痕迹。神像图有4张,1张是三清宫图,似佛似道地分成三重天,下面还有一重似是地府,鬼卒吹着牛角,坐在公堂上。另外两张是他们称为太上老君的骑着马、虎、蛇、狮的四种不同的画像,此外1张是所谓文丞武尉的门神像。先生公画的符咒也有“太上老君敕令”字样,这也体现了道教的内容。

  第三,从排瑶的宗教行为来看,也带有道教的色彩。打道箓、耍歌堂及其他宗教活动中的先生公、问仙公的行为都是遵从道教的规定的。从宗教习俗上看,也是如此。如,遇产妇难产,请先生公念经,主要是借道教中太上老君的法力来让产妇顺利生产。

  道教在排瑶中传播已有很长的历史。根据连南大坪瑶族唐丁当公收藏的一份明代天启年间抄成的《歌堂书》中记载的明代排瑶的造桥经、香花经、收红尸经、发牒经、夜来为兵经、长沙王经等内容,可以看出早在明代便有道教传入排瑶。李默、房先清先生收集到的明代崇祯年间写的《耍歌堂断卷书》也说明作为具有浓厚道教色彩的耍歌堂在明代已有很大的发展。至于清代,李来章的《连阳八排风土记》云,排瑶耍歌堂时“至庙宰猪奉神,延道士口诵道经,瑶人拜其下,以筊卜吉凶”。说明道教在瑶区实行的情形。由此可见,明清两代,道教在排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们认为,这不是排瑶接受道教的最早时间。

  我们知道,道教创立于东汉末年。汉末张角在北方利用民间秘传的《太平清领书》创立了太平道,张陵在巴蜀利用《老子》和《太平经》创立了“五斗米道”,即“天师道”。后来,太平道因发动农民起义被镇压,而张陵的孙子张鲁以“五斗米道”雄居巴蜀几十年,并有了很大的发展。早期天师道除尊老子为鼻祖外,其信仰中心为天、地、水三官,到魏晋以后,道教开始在全国传播。教义中出现了玉清、上清、太清三天尊及玉帝诸天神,以科仪之别而分出南北天师道,即丹鼎派与符箓派。符箓派以符图醮仪范为主要修持方式,北天师道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以服食团练。唐宋以降,南北天师道逐渐合流,到元代称为正一道。

  自道教创立至唐宋,排瑶祖先有许多不同的称呼。汉代称之为“长沙武陵蛮”、“五溪蛮”,南北朝称之为“荆雍州蛮”,隋唐称之为“莫瑶”,宋称之为“徭蛮”与“梅山蛮”,其活动中心在荆湖一带,尤以湖南武陵山、洞庭湖地为其活动中心。在这个时期,道教开始向瑶人渗透。道教七十二洞天福地(即传播道教的据点,唐宋时称这些福地为宫观)之一的缘萝山(在武陵县桃源洞)、德山(在武陵县)已在瑶人聚居地周围设立。从瑶族民间所保存的宗教经书、神话、史诗、传说来看,这时道教已开始传入居处在五溪武陵地区的瑶族中〔3〕。

  隋唐时,瑶族开始大迁徙。这样,排瑶进住连南八排。我们知道,早在东晋,道教便传入华南地区。《晋书·葛洪传》记载:“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性寡欲,无所爱,不好荣利。……洪见天下大乱,欲避地南土,以遂将子侄俱行,至广州,刺史邓岳留,不听,去,乃止罗浮山炼丹”。罗浮山成为南方传授道教的圣地。〔4〕《罗浮山志会编》云,“毛公初汉人,名翁。……道成移居罗浮山,三百余岁,弟子七十二人。”这样,排瑶南迁,进一步吸收了道教的内容,使道教成为排瑶文化的一部分。

  排瑶之所以能接受汉人道教的影响,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瑶汉民族都是以农业为生。而其实质,则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瑶汉文化具有相近的文化深层结构。我们曾指出,文化深层结构是指文化的内在本质,是它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情绪、价值取向、生活方式、认识心理,“两种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相异程度对文化之间的交流吸收(即文化涵化)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倘若文化深层结构与外来文化有一些共同之处,可以找到嫁接的地方,在功能上互补、耦合,那么,文化涵化便容易得多”。〔5〕排瑶以农业为生计经济,生产工具落后,人力无法抗拒自然,因此他们推崇权威,崇尚祖先,安于现状,唯命是从,无为而治,这便与道教所主张、所推崇的价值观相吻合。而且,排瑶因生产力低下,社会发展缓慢,风行祖先崇拜与鬼魂崇拜、万物有灵观,这不仅吻合了道教的阴阳观和鬼魂信仰,而且使道教的神仙和与排瑶原始的巫术结为一体,满足排瑶治鬼驱邪的需求。道教的符箓派则符水为人治病驱鬼,用一把剑、一块印和一套符箓即可应付之,这种普及化了的道教派别便极容易为排瑶人所接受并使用〔6〕,用来解决其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保佑其长期迁徙状态中对各方面的需要。所以,道教的内容与方法便深入到排瑶的文化结构中去,成为排瑶文化的一部分。

  应当指出的是,排瑶接受道教是有条件的,也就是,它并未完完全全地接受,而是创造性地接受,有一个与民族文化嫁接、内化的过程。排瑶与汉族道教文化涵化的结果,便证明瞭这点。这表现在:

  第一,虽然排瑶信仰道教神灵,但他们以为盘古皇为一切神的中心和排瑶的始祖,代表一切祖先的灵魂。排瑶的《盘王歌》云:“盘古去去罡天地,何带杵上罡人民;罡得男多女又少,后生一世得草身;盘古出世是何日,盘古出生是何时;何人担水归洗面,何人载前做孝衣;盘古何年何月死,晋到何年何日凶;三百贯钱请和尚,谢人来徉征门开;夫妻担水归洗面,匠人载前做孝衣;盘王罗郡十主,一双罗带九条麻,问说今召有相请,盘王圣帝一齐临。”盘古皇神在盘古皇大庙中,形象比太上老君等道教神更突出,更鲜明,位置更显眼、更醒目。在耍歌堂时,盘古皇神也排在最前面,表示最受人尊敬。

  第二,排瑶有自己独创的神灵,如肉神公、打猎公、五雷、铁充仙童。即使从道教中传入的神,一旦进入排瑶文化中,它便发生变化。试以灶君为例:汉人称灶君为司命灶君,是每一家庭中一位极普通而最与家庭接近的神,家人对其十分敬仰,它的职责是暗中观察一家的善恶,以便年终上天汇报,故每年年终有送灶君迎灶君礼。这是每一家庭中对灶君的大敬典。但排瑶意识中的灶君神格不同。试以拓瑶《灶君歌》来看:“昆仑山上诸灶鬼,急下乡村请圣人;灶鬼奴灶鬼奴,身着白衣你身乌,一日三时江上水,有人身光弥身乌;天下鬼神你不做,你做阴间吹火奴;细思量无好命,低头吹火泪双流;三界后头对面座,不知面下有灵神;只有女人不晓化,便将火黑向灶君;一时退病脱了身,问说今朝有相请,灶君焰焰下坛来。”这简直是一篇骂灶君歌,骂之为“灶鬼”、“吹火奴”,说他是因行为不好才做灶君,在家里专门缠女人,使人患病,必须杀鸡献祭后,才能使除病。这与汉族道教中的灶神已大相径庭了。

  第三,从宗教教义来看,排瑶也有创造性的发明。瑶经虽然是排瑶的教义,并用汉字写成,但又并非照钞汉族经典,而是有所改进,这不仅在文字上有所改造,产生了一些令人费解的字,如“□”、“□”、“□”、“灲”、“砙”、“□”等,而且在内容上常使外人看不懂。如:“酒□起头(题目):壬子丑时家林夫路亏,夫路百盆刘耗耗,平池中家卦黑来,酉中到酉块百丁,酉不中到酉块中,大中出礼□故百丁,大年出□故人,人中夗点刘妇好,酉不中脚酒点中,盆出日家子,人凄丁日日人丁,盆故奉夭八赤□,不□婆祥房猪二床……。”

  因此我们说,排瑶的宗教信仰道教化,但它并非完全搬用道教的内容,而有一个创造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排瑶文化中,我们可以见到若干佛教的东西,如瑶歌或瑶经中的“和尚”、“慈悲”,某些庙寺中的“观音菩萨”,服饰上的花纹与佛冠。但是,我们并不由此认为,佛教已成为排瑶文化的一部分,已是排瑶的宗教信仰。我们认为,佛教成分是与道教一起传入排瑶的,是中国道教的产物,因为中国道教在东汉发展时,便受到佛教的强烈影响,佛道有相互融通之处,所以道教中有佛教的若干内容是不足为怪的,因此我们说,佛教并未构成为排瑶的信仰。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排瑶的宗教信仰一方面保留了原始的巫术,另一方面又具有汉族文化的道教内容,二者结合为一体,因而形成具有自身风格的信仰习俗。这种信仰开始具有现代宗教的雏形,但又不如现代宗教那么典型,而保留有它的幼稚与不成熟,并未从原始的巫术与祖先崇拜中完全脱胎出来。所以我们认为,排瑶的宗教正处在萌芽阶段,是一种类似于道教但又有别于道教的特殊信仰。

  排瑶宗教的这种性质,决定了我们对待它的正确态度是,我们不能随便将其归之于封建迷信,予以扫除,又不能将其提高到现代宗教的高度来予以提倡肯定,而应是考虑到它的历史与传统,将其当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其中的糟粕予以改造,对其正当的合理部分予以弘扬。这样,我们既尊重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落实了党的民族政策,同时又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注释:

  〔1〕关于巫术与宗教的关系,有几种说法,有人以为宗教在前,巫术在后,有人以为宗教包括了巫术,也有人以为巫术在前,宗教在后。目前我们大多学者都以为巫术是处于前宗教阶段的信仰,本书采取此种观点。

  〔2〕宋光宇编着:《人类学导论》,台湾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83年,第366、378~379页。

  〔3〕黄书光:《瑶经文学与宗教的关系》,转引乔健等编《民族研究论文集》,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79页。

  〔4〕杨鹤书:《广东各民族中各种宗教信仰源流浅说》,《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4期。

  〔5〕同上

  〔6〕李安民:《关于文化涵化的若干问题》,《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4期。

  原载《八排文化——八排瑶的文化人类学考察》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版,此文与李安民合作。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