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五、稀世之宝

  暖暖的阳光洒落木棚,驱散了初冬的一抹凉意,悬挂于寺中的经幡随风飘摇,似欲飞舞,落入众生的心田。

  阳光照在我们身上,感觉那么温热,安心、清净,这正是此刻的感受。师父忙于修补经幢,我们不便打扰,微笑合掌告别。我们脚步未停,一行人走向不远处另一个粗简的木棚。

  步上台阶,抬眼望去,不禁眼前一亮,这儿像是一个独具特色的藏宝库,内里装满经书,高大的书架格外醒目。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释迦牟尼佛传》、《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觉海慈航》《佛说般舟三昧经》、《般舟行文集》、《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

  一层层,一摞摞,佛书整齐地摆放,种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这些书都是免费结缘的,书页也很新,看得出是刚精心印刷不久的,一些书本还带着淡淡的墨香。

  我们高兴地走进去,小心地翻阅,如获至宝。书的内容很丰富,包含法师讲经说法、历代大德的开示,除佛经外,另有国学启蒙类、劝人向善的书籍若干,如《弟子规》、《因果故事》等。

  在我眼中,它们就像一个个隐世珍宝,默默地等待有缘人来随缘翻开、读诵。

  无论是繁体字、藏文、精装的彩图绘本,或是类似漫画的书目,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这个木棚也像是一个知识海洋,一处滋养人心的乐园,带给我们无穷的心灵养料。一时间,我无法用语言尽诉它的裨益与开阔。

  有人说,阅读是心灵的无声滋润,是灵魂的对语。当阅读者掬出自己虔诚的心,以灵魂的无间靠近,生命与生命的细语喟叹,就是风与风的共舞、水与水的波荡。

  走到近前,打开《释迦牟尼佛传》细读,醒目的大字跳入眼帘,句句扣人心弦,佛陀的苦行故事一点一滴清晰地呈现,仿佛身心回到三千年前,跟随佛陀的脚步,体悟宇宙人生。

  又有《佛陀的故事》系列插图书,制作精美,铜版纸印刷的图画光鲜亮丽,类似漫画一般,故事虽然短小,内涵却很丰富,将积德行善、孝顺父母的教育自然地融入其中,类似《弟子规》,值得品读。

  读书的间隙,眼角不觉瞥见同伴的目光,大家都是那么专注,各自翻看着自己喜欢的书籍。四周很静,静得可以听到呼吸与书的翻页声。最初的稍许谈笑早已淹没在浩瀚的书海中了。

  一位朋友将一本《弟子规》放入包中,准备要带回家给孩子学习。她对我说,孩子的学习固然很重要,但是道德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赞同地点点头,如今的孩子,生长在幸福的温床中,在宠爱中长大,恭敬心和孝心渐渐被宠爱遮掩,很有必要对其进行感恩与孝道的教育,感恩佛陀、长辈、父母、老师,自然万物。

  另有两个伙伴也低着头,兴致勃勃地挑选着,一边小心地整理书籍,几十本佛书在她们的手中摆放得整整齐齐,上面的灰尘也被轻轻拂了去。

  此后,她们各自挑选了《佛说般舟三昧经》和《了凡四训》,不时低声交流着。

  “原来,书上说的学佛不仅限于吃斋念佛,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比如为人处事,解决矛盾和纠纷,都有示范。”一个同伴说。

  “是呀,要学习佛陀的慈悲、无私无我、无贪无嗔、光明磊落,无所求地利益众生。”另一个伙伴回答。

  说起修行的含义,我想起一位祖师的回答,他的弟子提问:修行是什么?法师淡淡一笑,“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细细品味,内藏智慧,各有所得所解;另有一点可以说明:行住坐卧、一言一行,起心动念之间,便是修行。

  那么,就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吧!

  同伴们的热情被小小的点燃,一面整理经书,一面有了一个计划。

  不知谁提议,要带回一些经书回去翻印,为了回报佛恩,广结善缘,回报鸡足山,让更多的同修能获得佛法的真实利益。

  听到这番话,众人都很欢喜,助印经书很有功德,能够利益众生,何乐而不为?于是我们低声议论,有了更为详尽的计划。

  兴奋地说着话,忽然一个念头闪过:行程将近,就要离开了。一想到这,神情忽然变得落寞下来。

  喜与悲,转换得是多么快速。这变幻莫测的“心”啊,明明不愿去想,总归是又添了愁滋味。    

  想到离别就在两天后,捧着经佛书的手也不觉微微一颤,多想在这里再呆些日子,可是,时不与我,世俗的牵绊太多太多,已不能多做停留。

  同伴们仍在快乐地交谈,整理书籍的动作也快了许多,我愣在原地,感受到大家的热情,不觉心头一阵释然。

  与其说是散场的落寞,不如说是奏响前行的凯歌。

  许了心愿,未来,很多事情便等待着我们去做,例如带走大山的记忆,讲给有缘人听;将经书翻印出来,赠与更多学佛的居士。

  “快看呀,这个箱子里还有好多书呢!”同伴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 

  书架旁边有很多木箱,里面装满了书,有的箱子里装着同一种书,有的各有几种。一些箱子里还装有佛像和画。

  很遗憾,由于书架的大小有限,箱子里许多好书都没有上架。

  就在大家感到惋惜的时候,我们留意到眼前的书架,仔细一瞧,若是稍事整理的话,是可以空出一些位置的。于是大家便决定重新整理书架,把书分门别类地摆放好,擦去灰尘,尽量腾出些多余的地方摆更多种类的书,让更多的居士能看到这些书,多一些选择。

  很快,一群人开始忙碌起来,各有分工,有的负责专门在箱子里找书,找书架上没有的,有的负责把书擦乾净,并传递,另外的同伴负责往书架上摆放,分工协作,一条整理图书的流水线组织完成,流水作业,开始劳动。

  叮叮哐哐,我们忙得不亦乐乎,额头不觉渗出汗珠儿。

  不过,为了能够让法宝流通,让更多的人接触这些书,明白处世为人的道理,这些疲惫又算得了什么呢?

  就让我们彻底地、投入地劳动一次吧!这恐怕是能留给大山的一点点微薄的回报,也算是对心灵的一个慰借吧!

  六 离别的遐思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

  终究还是到了这一天。黎明时分,淡淡的风,掠过窗口,抒写寒意。这个离别的冬日,从清晨的梦境中醒来,睁开眼睛,望着四周,同伴正熟睡着,墙角放着几个昨夜整理过的行李箱,它安安静静,一动不动,似乎想着心事。

  脑中很自然地想起徐志摩的这首诗,不觉有些伤感和不舍。

  同样是离别,呵。想必诗人是有着许多洒脱与从容,在离别的时刻依然能留下一笔铿锵的文字。

  人生总有离别,月圆月缺,花开花谢,尽管知道“人间万物有定数,庸人何必自扰之”,当现缘现前时,仍难免添了几分喟叹怅然。

  梦里白雪皑皑,世界一片苍凉;窗外却是一片緑意浓浓,以及掩不住的恬淡与从容。

  想起昨日,我和同伴信步前往佛现前三昧般舟径行道,先是驻足张望,而后又在近前轻抚着木门、小窗,这里曾有我们走过的足迹。

  告别,回顾。我默默地许愿,还会再次前来行佛现前三昧法般舟,这条路上,即使荆棘再多,只为走向心中的光明,依然义无反顾。

  傍晚又去莲花石转转,大家在眺望山林时,我从随身背着的小包里拿出纸笔,在石边悄悄写下了一行小诗,诗名叫《相遇》——

  如果生命中,只有这一次,

  与你相遇,

  请不必,相见恨晚,

  一次拥有,足以是幸福的见证。

  离开时,带着初来乍到时,  

  那个绚烂多彩的梦,

  至少,梦里有青山、泉水、古树、经幡……

  呵护这个梦吧,

  像呵护婴儿一般,

  呵护这个心灵永恒的栖居地

  ——鸡足山。

  再次凝望一眼不远处的木屋,我将这小小的纸条放进石边一个隐蔽的缝隙。这里藏着我的一个梦。

  我想,如果真的离开了,离开时带着千言万语的不舍,就索性默默地不留下一句话,更不必吐露分别的伤心,为还有再见的期盼,还有期盼可以成真。

  回程时,经过清泉边,我捧着泉水喝下几口,我要记住这甘甜清醇的味道。

  昨夜的暮色美得深沉,火红的云霞缭绕,我手拿着相机不停地拍照,云、光、树、石,出家人在山石上打坐,藏地居士的叩头礼……

  我将小松鼠觅食,弥陀鸟的啼鸣録入手机,还有闻佛师养的那只野兔小白。

  接着,我便不顾旁人惊诧的目光,在醉人的夜色中,在山间的小路上奔跑,我张开双臂,想要拥抱大山,拥抱夜幕。停下脚步时,弯下腰,大口大口地呼吸。

  只有自己知道,我在用这样一种方式与大山告别。

  收拾好心情,告诉自己,今天,要笑着面对,有缘再聚。

  天还没亮,我就悄悄地起身,披着棉衣眺望灰蒙蒙的天空,启明星闪着微弱的光辉,朦胧欲睡。

  不远处,径行道中居士的念佛声传来,尼师们的僧寮亮着灯,我知道,师父们一定是在默默地打坐。

  回过头,听到厨房传来一阵响动,几个师父和居士忙着做早餐。他们总是起的很早,劈材、煮粥,调制小菜,默默地奉献,数十年如一日,当大家还在梦乡的时候,她们已备好清淡可口的美食。

  是谁说过,花似的流年,留得住蝴蝶的青睐,却留不住时间的脚步。

  多么留恋,20多天的美好时光,就在山路匆匆走过,在师父们的诵经声中划过,在甜甜的睡眠中悄然而逝。

  想记住的太多,惆怅的太多,牵挂与不舍的,依旧是太多太多。

  我知道,大家和我一样舍不得。不然一同来的那俩小姑娘,不会在某个角落暗自神伤,默默无言,或是抚摸着某棵树干,流露出纯真的孩童般眷恋山林的神态。

  晨钟敲响,很快,静阳庵的尼师与居士们再度出现在寺中各处,脚步匆匆,神情庄重,情景如同昨日重现。

  这一刻我忽然想到初来静阳庵的那日,依旧是在这院落中,我们见到诵经的尼师们,心头那抹震撼与仰慕至今难忘。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