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八、黎明的钟声

  不等清早啼鸣的鸟儿将我们唤醒,静阳庵的晨钟便已鸣响,冬、冬、冬,声音清亮悠远,响彻山谷,似乎能传到遥远的山那边。

  匆匆刷牙洗脸,整理衣装,一行人跟随师父们上殿诵经,认真过起了修行生活的第一天。

  静阳庵尼师的佛事活动,每天早晚两次上殿,晨钟暮鼓,早课诵读《楞严咒》、《大悲咒》和《十小咒》,《大集贤护经》,晚殿三堂功课,即诵《弥陀经》、《药师经》、《礼拜八十八佛》和《大忏悔文》,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加香赞拜愿。早斋午斋时,依《二时临斋仪》以所食举供诸佛菩萨,为施主回向,为众生发愿,然后进食。

  这天清晨,与往常一样,尼师们做着早课,诵经声语速和缓。受此感染,面对佛菩萨的庄严与慈悲相,我们也捧着书本,一同做课,磕头、礼佛,极尽赤诚之心。

  大约七点钟,木鱼梆声敲响,尼师们都去斋堂过斋,我们也跟随其后,走进斋堂。

  堂上供着一尊弥勒佛,金身弥勒,袒胸露腹,笑口常开,看着让人心生欢喜。一副寓意深远的楹联人尽皆知:肚大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另有一联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想起旧时曾去过杭州千佛禅院,弥勒殿中有对联曰:终日解其颐,笑世事纷纭,会无了局;经年袒乃腹,看胸怀洒落,却是上乘。

  此类种种,把弥勒佛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趣味盎然。双手合十,礼拜弥勒佛,心想着且学佛笑看人生,以宽大的胸怀面对生活。

  弥勒佛的两旁各有5排长桌,一排可坐5~6个人。桌上各有暖瓶,与上殿一样,尼师们按照职位高低,坐在东西向狭长的桌子后面,依次而坐。

  十余位师父就座后,在一位常住居士的引领下,我们与一众行法居士排着队走入一侧长桌前坐好,约有20人,遵循规矩止语。此时不觉腹中咕咕,饥肠辘辘,行斋堂早已备好清粥小菜,逐一端来。

  我们先后品尝了四道菜,青笋、土豆、南瓜和青菜豆腐。清淡爽口,唇齿留香。庵堂的饭菜味道总是那么特别,非家常饭菜所能比拟。

  吃过斋饭,我们注意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居士,她将笼屉上留下的烙饼渣一点一点地捡起来吃掉,尼师们则拿起暖瓶,在碗中倒些热水,和着残汤饭粒一并喝掉,干乾净净,不留痕迹。

  见此情景,心头涌起一句话来:“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想来定是师父们觉得粮食来得不容易,不敢浪费,未免来世披毛戴角偿还。于是我们纷纷效仿,不敢有所亏欠。

  过斋后,斋堂又发了水果,有柚子、椪柑等,味道清甜,回想起来路时,山中成片的丫柑树,不禁扬起嘴角;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坚果、饼乾和红薯干,很香的味道。据说是朝山的女众临走时留下的。

  用过斋,大家排队离开,各回住处修行。此时忽然发现斋堂中并无功德箱,心中不免疑惑,从前去过几次庙宇,大都设置有功德箱,惟独此处空空如也。

  步出斋堂的时候,我们还为此悄悄议论,生怕有所亏欠,便想找机会向同修居士问个清楚。

  辗转来到斋堂后院,只见几位常住居士正在忙碌着。打水、砍柴、刷碗,不可开交。

  听到我们的询问,一位居士告诉我们,这里不设功德箱,不过,还是随心付一点好,不占用别人的财物就是诚实,出家人吃的用的都是四方的供养,咱们还没有那种福德因缘,承受不起啊!

  这番话让我们感到有些意外,心中更添了几分敬意。我们蹲下身,也来帮忙,打水、扫地、洗碗,做些简单的工作。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很快便整理得乾净妥当。

  久未劳动,身上不觉大汗淋漓,望着常住居士们辛勤忙碌的身影,这一刻十分佩服这些大菩萨,他们默默地护持道场,任劳任怨,全然不觉得苦,那份自在与洒脱令我们羡慕又汗颜。

  想想自己,终日为生计奔波,忙忙碌碌,心无歇止,一片茫然。渴求的越多,就越痛苦,而眼前的居士们却想着回报佛恩,护持道场。相比之下,实在是愧对佛菩萨!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