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潮安畲话概述

  1961年8月间,趁受广东省教育厅委派往潮汕地区调查方言之便,我们粗略地调查了潮安县的畲话。畲话是聚居在潮州地区的少数民族——畲族所使用的语言。

  我们调查的是潮安县风南乡山犁村碗窑这个地方的畲话。发音合作人是当地的雷岳同志。雷同志年约40多岁,能讲畲话和潮州话。

  山犁碗窑聚居畲族同胞约千余人,成年人大都能讲潮州话,在本民族内部交际用畲话,对外则用潮州话。该地的畲族同胞,在生产及生活习惯上已与潮州地区的汉族人民没有多大差异,只在语言上有所分别。

  本文准备根据我们记录到的材料概括地介绍潮安畲话的情况,同时也扼要地介绍一下畲族的历史、社会情况。

  一、潮安畲族的历史、社会情况简介

  畲族是聚居在潮州地区的少数民族。据历代文献的记述和今人的考证,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畲族与瑶族同源,是瑶族的一支,同出“五溪蛮”之后。清周硕勋辑的《潮州府志》卷一二说:“潮州有山輋(按即畲),其姓有三,曰盘、曰蓝、曰雷,皆瑶种。”府志这段话是据清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而来的。顾说:“潮州有山輋,其有种二,曰平鬃,曰崎鬃;其姓有三,曰盘、曰蓝、曰雷,皆瑶族。”现代的学者也认为:“畲族是出于唐宋时代住在五岭东端的瑶人,而渊源于汉晋时代的五溪蛮。”[1]

  关于瑶及“五溪蛮”,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说:“瑶本五溪盘瓠之后。”明邝露的《赤雅》也说:“瑶名輋客,古八蛮之种,五溪之南,穷极岭海,迤连巴蜀。蓝、胡、盘、侯四姓,盘姓居多。”由上述可知,潮州的畲族是瑶族的一支(编者按:畲为瑶一支说不妥。畲、瑶同源,但早在隋代前后,两者先民便已独立发展,其后分别形成为单一民族)。大约在唐代初年,畲族便入广东地区聚居。唐高宗时,潮州、泉州一带已有雷姓、蓝姓的畲民(当时称为“蛮僚”)。后来,潮州的畲人一部分逐渐向福建、浙江等省的山区迁徙,大约在14世纪末(明代初年)便进入浙江境内。现代东南各省的畲族人民有很多是由潮州一地迁移过去的。一部分则在潮州定居下来,直至现在。

  潮州地区不只潮安有畲族居住,其他各县山区当也有畲族聚居,过去有“澄海有輋户,揭阳有山輋”等之记载,可知其分布之广。现在畲族在潮汕地区的分布情况我们没有作过全面的调查,就全国来说,据统计现在全国尚有畲族同胞23万人,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广西等省的部分山区,而以闽、浙地区为多。潮州地区的畲族,当是比较古远的一支。

  畲族有自己的生活习俗和自己的民族语言。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说:“(輋人)号白衣山子,依山而居,采猎而食,不冠不履,三姓自为婚姻,病殁则并焚其室庐而徙居焉。”过去,畲族的生产水准是比较落后的,屈大均《广东新语》说:“澄海山中有輋户,其人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曰刀耕;燔林木,使灰入土,土暖而蛇虫死,以为肥,曰火耨。”畲族之得名,就与本族的生产手段有关。案“畲”字的本义是“刀耕火种”,《广韵》说:“畲,烧榛种田也”,畲族以“刀耕火种”为生产手段,故名之为畲。畲又写作輋,輋是方言俗字。胡曦《兴宁图志考》说:“輋,本粤中俗字,或又书作畲字,土音并读如斜。”輋字有人说是表示在山间搭棚居住的意思,这话大体可信。案畲话称一般住屋(平房)为楼[1eu],可知其确是搭棚居住,故以棚为楼(编者按:畲话[leu]的汉字译写应是“寮”而非“楼”参阅洪英、林伦伦《潮安畲语词汇比较研究》。)。畲族山居棚住,这与顾炎武所说的“依山而居”和南宋刘克庄《漳州谕畲》中所说的“崖栖谷汲”的情况相符合。可知輋之得名,也与生活习俗有关[2]。

  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古代的畲话也许和现代的畲话不一样。《潮州府志》载畲人把火叫做“桃花溜溜”,把饭叫做“拐火农”,这与现代的畲话大异。现在我们所调查的(潮安)畲话,其系统十分接近汉语。这就是说,它很接近汉语的潮州方言(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地方是接近客家方言的)。从现在畲话的整个系统看来,它既接近潮州方言而又保存了相当多的中古汉语的语音特点,这就不能不使我们想到,畲族人民的本族语言可能在很早的年代(至少是宋元时代)便开始向汉语靠拢,近几十年来它吸收了为数甚多的汉语词,进一步“消磨掉”了它的原有特点。现在的畲话与汉语十分接近,这是畲话长期“汉化”的结果,但它还保存一些自身的特点,仍然不与汉语完全合一。我们初步的看法就是这样,是否正确,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

  二、潮安畲话的语音系统

  (一)声母

  潮安畲话的声母有16个,如下:

  p 风     p‘  丑巴    m   望

  t 朵      t‘  头      n   那     l  落

  ts只     ts‘  市      dz  热     s  上

  k 个     k‘  苦      η   日    h  合    φ

  除上面这十六个声母之外,还有两个声母,一是[b],一是[g],出现的频率甚小,且一般只出现于潮州方言的借词上,可以断定是潮州方言的借音成分,所以不列入表内。如果连这两个声母计算在内,则一共有18个声母。

  声母的发音与北京音差不多,只有细小差别。

  (二)韵母

  畲话中也有一个辅音母音化韵母[m],“晤”、“姆”等词就发[m]。这个韵母疑是从潮州方言借入的,但没有确证,仍列入表内。

  (三)声调

  潮安畲话的声调有6类,如下:

  阴平  阳平  阴上  阳去  阴入  阳入

  33    11    24    53    55    22

  书边  头时  水火  想弟  叔吓  屐舌

  信印  钱郎  锁饼  望外  只脚  夺药

  三、潮安畲话语音系统的特点

  潮安畲话的语音系统看起来虽与汉语甚为接近,但是它里面却有许多特点。这些特点通过和北京音、南方各方言的语音以及古汉语语音的比较就可以看出来。下面就这些特点分开声、韵、调各方面来谈。

  (一)声母方面

  (二)韵母方面

  (三)声调方面

  1.四声各分化为阴阳两类,但历经演变,今四声阴阳不全。

  2.畲话还保存入声,入声的调值短促,且有塞音韵尾。这与潮州及其他南方地区的方言相同而与北京音不同。

  3.阴去声并入阴平,调值一致。如“灶伞信印布菜溜气见”等字读与“家书今边哥公”等字同调,这与潮州方言不同。

  4.阳上与阳去合流,如地、豆、外、望等字与想、舅、尚、饭、利等字同调。这浊上变去(浊去)的趋势与中古汉语相同,也与北京音大体一致,但与潮州方言不同,潮州话阳上仍作阳上(一些《切韵》变入去声的字,潮州仍作阳上)。

  四、潮安畲话的词汇、语法特点

  我们对潮安畲话的词汇和语法的调查很不深入,所得材料不多,特别是语法方面,因此不能对潮安畲话的词汇、语法特点作一个比较深入而全面的论述。这里只把我们见到的一些现象作一简单的分析。

  先从词汇方面的特点谈起。

  畲话所使用的词语,基本上与汉语相同,畲话的基本词汇可以说与汉语是基本一致的。因此,这里的所谓特点,只是就畲话和汉语及汉语方言的异同情况来说的。

  保留古汉语语词多。畲话中所使用的词语绝大部分与汉语相同,但和现代的北方话绝大部分不相同。畲话中保存了许多古汉语的词语(这一部分的词当然也有许多是与南方各方言相同的。这说明畲话和中古的汉语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请看下面的例子。

  畲话的词语多与南方各方言相同,特别是与潮州方言相同。统计起来,与潮州方言相同的最多,客家方言次之,广州方言又次之,下面举一些例子。

  潮安畲话由于受到本民族生产和生活水准的限制,一些与近代或现代新兴的科学产品或社会生活方面有关的词语,多非原本族话所具有。如手套、灯泡、汽灯、皮箱、橡胶、汽车、轮船、电影、哨子、风筝,徽章、照片、阳台、走廊、人行道等词,由于社会生活中缺乏这些东西,自然也没有这些词语。现在使用的这方面的词,绝大部分是从潮州方言里借用的。另外,解放后出现的有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方面的词语,如共产党、解放军、生产队、合作社、社员、三反、土改、干部等等,这些词就完全是从汉语输入的。

  下面我们简单地谈谈畲话的语法特点。

  1.潮安畲话的构词方式与汉语基本相同。基本词汇大多数是单音词,当然也有少数双音词。双音词主要出现在名词和形容词上,畲话双音词的构成,也与汉语一样,有联合、主从主谓、动宾、动补等等构成方式,由于没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这里便不多谈。在双音词中,也有一些词的词素在结合次序上和潮州方言一样,如“热闹”说成[lauziet](即“闹热”)。

  2.潮安畲话的人称代词用的是下列三个词: 

  “汝”这个人称代词在古代汉语中一般是用来对称,即用在第二身上面,畲话却用作第三身。第二身的“尔”也是古汉语的第二身人称代词。

  单数人称代词用的是俚、尔、汝,复数的也一样,单数和复数没有区别。这和上古汉语的情况相似,上古汉语也是人称代词一般没有单复数的分别(如《论语·公冶长》:“子曰:盖各言尔志?”尔指颜渊、季路二人,表复数)。

  另外,畲话中没有指“别的”、“那样的”这一类概念的指示代词,这说明畲话在远指方向的概念还不十分发达。

  对畲话的调查目前仅是一个开端。我们觉得,对广东境内以及东南沿海各省的畲话进行比较全面而深入的调查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对潮州地区的畲话加以调查研究更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一、畲话是我国一个人数不少的少数民族所说的话,研究畲话对于促进汉族和畲族人民的团结和帮助畲族提高文化有重要的作用。另外,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畲话和汉语十分相近,但也有与汉语不同的特点,那么,原来畲话的面貌是怎样的,现代畲话“汉化”的程度有多深,本民族语消磨掉到什么程度?深入调查和研究有助于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二、畲族在潮州地区定居已达千年之久,它的语言和汉语的方言曾经有过密切的交流和融合,研究畲话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汉语方言有很大的帮助。三、畲话中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这对汉语史的研究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语言的发展有先有后,同一语系的亲属语言之间的同异程度也不一致,各亲属语言间的交流融合情况更是错综复杂,广泛而深入地调查研究汉藏语系语言,把诸语言研究的成果加以综合,这对于建立新的普通语言学有其极重大的意义。我们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强畲话的调查研究,使畲话的研究工作能与汉语和其他各兄弟民族语言的研究工作并驾齐驱,向前迈进。

  (原载《中山大学学报》1963年第1、2期合刊)

  注释:

  [1]杭州大学历史系畲族调查小组(徐规执笔):《畲族的名称、来源和迁徙》,载《杭州大学学报》1962年第1期。

  [2]1956年人民政府已正式确定畲族这个名称,不再采用其他叫法或写法。

  (黄家教 李新魁)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