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本栖会谈探讨两岸政治定位

  2010年4月2-6日两岸学者共同在第三地,但却是中国人所属的土地,日本的本栖寺举办有关「两岸和平发展路径」的「本栖会谈」,就两岸政治定位与两岸和平协定应有的内涵进行研讨。本文为中国评论副总编辑罗祥喜对本栖会议的报导,特以纳入,以供读者清楚了解此次会谈的背景、过程、参与者、内容与心得。

  另记:张亚中教授曾于2003年暑假挂单本栖寺,有感山水灵秀,并承当时住持之命,特为该寺撰《本栖寺本记》。为使读者对该寺由来有更深入了解,录全文如下:

  佛法东传,经海棠,跨东海,立足于东瀛已千年。日本虽兼奉神道,惟佛教仍为民间普遍之信仰。近百年来,日本之佛学研究有其独特成果,为求借镜,佛光山草创之初,即有多位女众留学日本,习教义、弘佛法。为使法水长流东瀛,已先后于东京、大阪、福冈等地设置分别院,以期与众生结缘共修。

  二○○二年初,佛光再得福缘,获富士山脚下本栖湖畔一处清幽场地。本栖原汉字为本栖,数百年前,居民避火山后重返家园而命名,有其溯源回归之意。星云大师初抵本栖湖,目触此灵山秀水,忆及幼时师承之栖霞山,为溯本源,并结东瀛之深缘,爰命名新寺为本栖寺。又感源出中国禅门临济宗法脉,而此宗亦为日本之名宗大派,因而将该寺定全名为临济宗佛光山本栖寺。

  本栖寺原为日本竞艇协会之训练场地,占地约一万五千坪,建地约四千坪。设备齐全,屋宇庭园设色柔和,深具日本美学风格。得缘享有后,二○○二年三月,佛光山弟子与东京别院信众共为该地重现本相。原尚武之武道馆重现为寺内主殿华藏宝殿,内奉佛像三十六尊,祥和庄严,可供千人礼拜。有禅堂一处,供僧众禅修静思。其他可容三百人之会堂、教室、斋堂等一应俱全。

  富士山为日本圣山,五湖环伺。本栖寺前临之本栖湖,为富士五湖之一。四季景色殊异,山色蓊郁、云雾霭霭,湖清如鉴。湖山交辉,共显仁智之乐。山水说法、佛光普照,本栖寺真乃世外桃源、人间净土。

  本栖寺现为佛光山在日本弘法之道场,为十方所属,亦供十方所用。殊胜因缘,前人种树,功德无量,天上山水,万佛所赐。我等僧众得此佛缘,宜珍此福报,弘扬佛法,广利众生。

   

  两岸菁英共同探讨两岸和平发展路径

  中评社东京4月8日电(记者 罗祥喜)4月3日至6日,两岸和平发展路径研讨会「本栖会谈」在佛光山日本本栖寺举行,该次研讨会由两岸统合学会、临济宗佛光山本栖寺主办,中国社科院台研所、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协办。与会的两岸专家学者近40人。

  这是继去年6月在北京由两岸统合学会与与清华大学法学院、中美研究中心举办「两岸关系高级论坛:两岸和平协议」,以及去年9月由两岸统合学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举办「两岸和平发展路径研讨会」,和11月在台北召开「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之后,两岸专家学者就政治议题进行的又一次重要的交流、对话活动。

  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探讨「两岸和平发展路径」,包括两岸的定位与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内涵、两岸和平协定(议)应有之内涵等两岸问题中最核心的议题。

  由于这次研讨会基本上是一次闭门会议,主办单位希望通过闭门的方式,在清静的佛门圣地,与会者能够暂时抛开各自的立场,更为超脱,更加理性、务实地探讨问题,寻找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路径。

  本栖寺住持满润法师代表星云大师致欢迎辞时说,台湾可能不很了解大陆,大陆也可能不很了解台湾,互相了解需要时间;对于两岸很多议题,也许大家的想法不一样,但只要大家想了解(对方),总会有办法;对于两岸问题,只要大家想解决,只要大家的目标一致,一定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十一世纪基金会董事长高育仁致辞时说,来自两岸的与会者,都有一种历史的使命感,希望大家超脱现实的种种限制,通过深入的讨论,为中长期两岸关系的发展,找到一个两岸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

  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在致辞时则表示,两岸和平发展的路径,只有我们中国人自己来寻找;两岸问题的解决,确实需要一个过程,在官方层面还没有一个非常成熟的意见之前,两岸的专家学者,不妨做先期工作,这次会议也是一次寻找两岸和平发展路径的过程;相信通过大家理性的探讨和辩论,共识会越来越多,两岸和平发展的路径也会越来越清晰。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余克礼致辞时也说,两岸关系发展到今天,各种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进展,但在政治层面,还困难重重,希望大家暂时抛开各自的立场,理性、务实地探讨问题,寻找突破两岸政治僵局、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路径。

  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张亚中代表主办单位致欢迎词时表示,星云大师经常提醒大家要「给人欢喜、给人方便、给人希望、给人信心」,两岸统合学会希望能够追随大师理念,期与两岸四地乃至海外华人菁英共同集思广益,致力于为两岸关系「带来欢喜、带来方便、带来希望、带来信心」。张亚中理事长并就「两岸和平发展路径」,以「一中三宪、两岸统合」为题进行会议主题引言。

  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董事长赵春山、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兼总编辑郭伟峰也分别代表协办单位致词。

  这次会议的与会者,都是两岸重要智库人士或长期研究两岸关系相关问题非常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堪称一时之选。

  大陆方面的与会者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长余克?(大?方面团长)、国台办研究局副局长顿世新、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许世铨、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北京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所长饶戈平、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黄嘉树、福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闽榕、全国台湾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周志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李义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所长严安林、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振民、清华大学中美研究中心主任孙哲、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刘佳雁等。

  台湾方面的与会者包括:两岸统合学会?事长、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亚中,二十一世纪基金会董事长高育仁,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董事长赵春山,总统府国策顾问、海基会顾问、台湾大学心?学系教授黄光国,前驻教廷大使、前驻英国代表、前总统府副秘书长戴瑞明,台湾大学副校长、远景基金会副董事长包宗和,总统府财经顾问、海基会顾问、台湾大学经济学系教授暨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林建甫,蒋经国基金会执行长、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朱云汉,亚太和平基金会执行长彭寿山,中国大?研究学会?事长、铭传大学公共事务系教授杨开煌,旺报社长黄清龙,中国文化大学中山与中国大?研究所所长邵宗海,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欧盟暨两岸统合研究中心主任吴东野,成功大学政治系教授暨两岸统合研究中心主任丁仁方,中兴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两岸统合研究中心主任巨克毅,旺报主笔杨伟中,亚太和平基金会研究员暨企划部主任陈逸品,两岸统合学会营运长郑旗生,两岸统合学会秘书长、佛光大学文学系主任谢大?,两岸统合学会执行长、海基会顾问谢明辉等。

  中国评?通讯社社长兼总编辑郭伟峰、副总编辑罗祥喜也参加了会议。

  通过长达三天的密集研讨,取得了不少成果,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新的看法、新的见解,新的思路。对于研讨会的讨论情形与成果,中评社今起将作深入报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2/8/2/6/101282602.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1282602

  处理两岸政治难题有新解

  

  中评社东京4月9日电(记者 罗祥喜)4月2日至6日,由两岸统合学会与佛光山日本本栖寺主办,中国社科院台研所、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协办的「两岸和平发展路径研讨会:本栖会谈」,在日本富士山脚下的佛光山本栖寺举行。两岸统合学会暨两岸重要的智库学者近四十人,特别针对了「两岸定位」、「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内涵」与「两岸和平协定(议)应有之内涵」等几个两岸问题中最核心、最敏感的议题,进行了连续三天的深刻讨论。

  这三天中,最聚焦的议题是一中原则与内涵的讨论,大陆方面的学者集中且详尽地阐述了大陆这二、三十年来在一中原则上的坚持,以及其内涵上的转变。基本上,大陆学者一致认为,两岸的问题肇始于中国的内战,但内战并未造成中国主权的分裂,两岸迄今的宪法也都仍然将中国视为一个完整的国家,彼此在处理涉及两岸事务时,也都未将对方视为是外国,中国的主权只能共享,而不能分享,一中原则是大陆方面不可能让步的底线。

  关于这点,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振民特别将之归纳为「一中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一中既是法理的,也是事实的」。换言之,一中原则乃是两岸关系能够维持的基础,它无从回避,只是双方也要面对现实,在一中的法理架构下,寻求可能的宽容空间。

  不应回避一中,是此次研讨会最具共识的一点。台湾学者也同意两岸主权重迭这一事实,亦即法理上的确只有一中,这一事实早已反映在当年的「国统纲领」之中。反过来说,一中也不能只是指历史的、地理的、文化的、血缘的一中,而应该是法理的一中。两岸统合学会成员也同意不可以将「一中」虚化或空化,而应有宪法上的约束力,主张以「一中同表」做为两岸政治定位的论述基础,并建议大陆方面,可以在「一中新三句」后再加上一句「中国的主权由两岸人民所共有与共享」,并表示,两岸目前宪法均为「一中」,即「两岸一中」,但是另一个现实在于两岸目前在治权上各有其宪政秩序。在一个民主化台湾的内部,「两岸平等」是台湾任何主要政党都不太可能让步的底线。

  也有学者认为,在表述上,由于「一个中国」语意上可能引生一些其他想法,特别是台湾同胞所可能产生的疑虑,因此台湾学者多建议在不影响一中原则的逻辑基础上,改变表达形式,转而强调主权与领土不容分割,主权为双方共有与共享。也就是说,两岸可以考虑以一种比较隐性的方式来表述一中原则。这样的论点获得一些大陆学者的呼应,认为是一个很具创意、可以回避许多难题的新表述方式。

  在两岸定位上,两岸统合学会「一中三宪,两岸统合」的主张,也引发了许多讨论。至于此次会谈的另一个焦点议题,是有关「两岸和平协定(议)应有之内涵」,也引起十分热烈的讨论。两岸统合学会提供了一份书面的《两岸和平发展基础协定》草案版本,供与会者参考与讨论。两岸学者都认为两岸和平协定的签订,乃是一个确保两岸和平发展最重要的制度性安排。至于在这样的一份协定中,应该放入哪些内容,意见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看:

  第一个层次,在原则性问题上,大多数学者都共同主张,虽然它不该是统一协定,但应该要体现一中原则,只是表述上可以更为技巧。而由两岸统合学会所提供的一份草案,有学者认为从「互相承诺不分裂主权与领土」上说,已经相当技巧,当然也可以再谋改进。整体而言,有关和平协定的问题,两岸学者在原则问题上,还是有着相当共识的。

  第二个层次,对于和平协定究竟该分步走,还是将「结束敌对状态」与「开启和平发展的途径」两个部分放在一起,有不同的看法;但无论分步与否,多数学者还是主张应该纳入结束敌对状态,也应该要能指引和平发展的愿景与途径,亦有人主张应纳入军事互信机制。

  第三个层次,则是法律层次的立法技术问题。这部分包括其法律位阶、缔约主体、效期、监督机制等等,显然还在很初步的讨论阶段。大多数与会者认为,未来两岸和平协定的性质,应该还是偏重在政治性的法律文件。

  在此次会谈的尾声,全国台研会副会长许世铨对整个会谈做了一个十分精辟的概括,他表示,此次会谈以「两岸和平发展路径」为主题,是非常具有意义的。两岸今天的当局都追求和平发展,但和平发展的过程,对大陆而言乃是「过程为了目的」,可是台湾却是「过程决定目的」。为了不要在追求和平发展的过程横生枝节,两岸有必要寻求「后九二共识的论述」,以尽速建立政治协商的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余克礼也表示,学术应先行于政策,两岸也许还要有更长时间的酝酿,才能进入真正的政治协商,但两岸一定要针对「破解政治难题」尽早营造气氛、预做准备;如果两岸迈不过和平协议这一关,所有问题都将是无解的。余所长在总结会议成果时也表示,此次会谈的确在核心的老问题上获得许多创意与成果,并为日后的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兼总编辑郭伟峰在闭幕典礼上致词高度肯定了两岸统合学会长期来做出的努力。他说,两岸统合学会的统合论有三个了不起:第一个了不起,是打破了台湾长期来一中问题不能进入公共舆论领域的禁忌,让民众有了更多地参与。第二个了不起,是为新时期两岸和平发展理论的构建做出了贡献。第三个了不起,是充分考虑了两岸因素,是形而上的,具有两岸共同创造的新特质。

  两岸统合学会的张亚中理事长在闭幕典礼上表示,此次会谈成果是丰硕的,也是历史性的,两岸知识菁英有责任让两岸和平发展成为一条不可逆转与不归路。目前两岸关系仍有险歧。星云大师提醒众生,「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念转」,人生困难往往在一念之转即可豁然开朗。两岸统合学会期盼与关心两岸前途的朋友一起贡献知识,为两岸的善念与转念提供因缘的基础。两岸统合学会将会继续在海内外广植两岸和平发展的福田,未来将再与海内外菁英共同举办类似会谈,一起共同努力。

  (罗祥喜)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