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让「兄弟说」成为两岸定位的表述

  本文为呼应温家宝先生之「兄弟说」,并期望「兄弟说」可以落实在两岸的法律定位,以为两岸关系奠定和平发展的基础。本文从社会建构主义所创造的「敌人、对手、朋友」三种关系中,再衍生「亲戚」、「兄弟」两种关系。本文认为,「民族说」(亲戚关系)与「睦邻说」(朋友关系)均不能正确地反映两岸关系应有性质,「一中三宪」所隐含的「亲兄弟说」才应该是两岸关系的适当定位。

   

  中共人大会议3月14日闭幕时,温家宝在举行记者会提及两岸关系时,特别再度提出「让利说」,另外,温家宝又特别提到,台湾方面对他的另一句重要谈话却少有报导。他说:「我看到台湾的报纸,很大的篇幅报导关于让利的论述。可是我在在线访谈时讲了两句话,后面还有一句话因为我们是兄弟,这句话就鲜有报导」。这句没有被广泛教导的话,就是「兄弟说」。

  从温家宝先生所强调的逻辑来看,如果两岸没有「兄弟关系」,就不会有「让利」考量。因此,「兄弟说」与「让利说」是一体的两面。

  3月23日马英九出访南太平洋时,在回答中评社记者提问有关温家宝的「让利说」和「兄弟说」时提出「同民族说」做为回应。马英九说:「两岸人民都属于中华民族,这是我们一贯的看法,而且这也是事实,我们也不反对」。

  「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的「同民族说」,是否等同于「兄弟说」?希望藉此次庆祝政治大学欧盟暨两岸统合研究中心揭牌研讨会时,表示一下浅见,并为「两岸定位」做一诠释。

  国际体系的关系种类:敌人、对手、朋友、亲戚

  国际关系学者喜欢用「体系」来描绘国际关系的架构与彼此成员之间的关系,一般人则习惯以什么样的「社会」或什么样的关系来描绘彼此之间所处的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国际关系中的社会建构主义论者,将国际体系区分为三种:一种是将其他成员当作「敌人」的「霍布斯国际体系」;第二种是将其他成员视为「对手」的「洛克式国际体系」;第三种是将其他成员视为「朋友」的「康德式国际体系」。

  将国际体系做不同分类的目的之一,在于容易清楚地了解,每一个体系内部成员是如何地互动。

  在「霍布斯国际体系」中,由于把对方看成是「敌人」,因此,「武力军备」、「结盟」都是必要的选择,他们认为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和平与安全。例如冷战时美苏所形成的关系就是一种「霍布斯式体系」。

  在「洛克式国际体系」中,彼此把对方看成是对手,而不是敌人,因此双方并不会选择用武力来对抗。在面对争执时,成员国愿意协商、接受用国际建制或国际组织的规范,来解决彼此之间的争议。美国、中共、日本的目前关系可以视为「洛克式体系」。

  在「康德式国际体系」中,彼此将对手看成是朋友,成员之间有共同的基本价值与信念,因此,经常选择双边协商处理争议。美国与欧盟、澳洲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康德式体系」。美国与欧盟、澳洲都是属于西方文化世界,彼此对于一些问题的处理方式并不会有太大的歧见,因此,他们相信很多问题可以坐下来谈。

  虽然以上三种体系有差别,但是成员国间都属于一种「异己关系」,成员之间不会有「让利说」。

  我们可以将社会建构主义所主张的体系再扩充一个共同体关系的「莫内式国际体系」,用它来诠释目前欧盟各成员国间所形成的关系。在这个体系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主体、共有主体」,它们彼此间相互独立,但是也共有一些超国家与跨国家的组织,在一些领域也有着共同政策。在「莫内式国际体系」内几乎不可能发生战争,成员彼此已经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它们所创造出来的和平,我们可以称它为「共同体式的和平」或「统合式的和平」。如果我们用通俗的话来说,欧洲联盟成员间的关系已经发展成一种「亲戚」关系,他们比「朋友」关系更紧密,在这个体系中,有可能存在着大国对小国的「让利说」。

  两岸关系界定的种类:敌人、对手、朋友、亲戚、父子、兄弟

  「敌人」、「对手」、「朋友」、「亲戚」等不同的关系定位都出现过在两岸。前三种与国际体系的关系种类相同,第四种「亲戚」的形成方式则不同。欧盟所建立的「亲戚」关系是凭藉着「共同体」所形成。「共同体」这个家园内的「亲戚」关系是后天经由政治力量所创造出来的,而两岸「亲戚说」则是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血缘的基础上。

  在冷战期间,两岸关系基本上是一种「敌人」的形态,双方不仅有军事上的对峙,在国际参与上也是「零和」竞逐。「敌人」关系所显示出的是双方的不信任,在冷战时间,双方担心对方是否会颠覆或取代自己的政权,而在1990年以后,则又多了一个台湾是否会独立的变数。就目前两岸关系而言,北京认为,「敌人」关系的基础只存在于「台独」这个可能选项。至于台北,只有少数台独基本教义派会将北京视为「敌人」。虽然在互动上,双方政府已经不以「敌人」相待,不过,由于基本互信不够,双方迄今没有放弃武力对峙。

  台北泛绿的支持者,将北京视为「对手」与「朋友」者均有之。视为「对手」者,认为北京的最终目的是统一台湾,因此必须要强化台湾本土力量,并且不要在经济上对大陆过于依赖。李登辉可以算是这种主张的典型人物。视中国大陆可以为「朋友」的泛绿者,希望两岸能够发展成为一种「睦邻关系」,他们愿意与北京友好,但是属于一种「外国关系」的友好,也希望与大陆发展经贸关系,因为他们也了解台湾不可能忽视大陆这个庞大的经济体,但是他们对于中国大陆没有任何政治重迭认同。蔡英文、吕秀莲等绝大多数的泛绿者均是这类主张的支持者。

  台北泛蓝的支持者,也有不少将北京在经济上视为「对手」或「朋友」,但是在认同上,仍然认为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如果要更清楚的界定,这些泛蓝者在政治认同上更多视中国大陆为「亲戚」。

  所谓「亲戚」,可以是「亲如兄弟」,也可以是「远亲」、也可以是近于两者的「表兄弟」关系。(以「兄弟」描绘,不涉及性别暗示,读者也可以用「姊妹」界定之)。如果「中国」是两岸共同的姓,那么,在台北支持两岸为「亲兄弟」关系者,则主张一个是「台北(中华民国)政府的中国」(简称台北中国),另一个是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中国(简称北京中国)。如果认为两岸只是「表兄弟」或其它亲属关系,那么,「中国」这个姓就不是必须坚持的,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两岸各自的姓,两者是同属中华民族的两个国家,不是同属「一个中国」的两个政府。学术界通常将支持这种论述的定义为「独台」论者。

  冷战时期,两岸处于对峙,但是双方均承认自己是中国,两岸的冲突是「亲兄弟」互争正统的冲突。1991-1993年国统纲领期间,两岸也主张自己是中国,那时的两岸,虽然仍有敌意,但是国民党在基本立场上认定双方为「亲兄弟」关系,不否认对方的治权,也期盼北京尊重台北的治权,就像兄弟应该尊重各自家庭的管理权一样,不过,那时候,北京的宪法体系,并没有改变将两岸视为「中央与地方」的「父子」关系,「一国两制」是北京所主张的解决之道。

  1993年以后,国民党改变了「一个中国」的内涵,将「一个中国」变成了「历史、地理、文化、血缘」上的概念,到了1999年李登辉提出「特殊国与国」,等于在认知上,确定两岸已经有不同的姓,虽然还有亲戚的特殊关系,但最多也只是「表兄弟」的关系了。

  简单来说,1993年以前的「一中各表」,是两个「亲兄弟」相互表述,谁才能够代表整个家庭,但是1993年以后的「一中各表」已经把两岸表述成「表兄弟」的关系,已经没有「同属一个家庭」(即「一个中国」)的前提。到了2002年陈水扁提出「一边一国」后,「一中」已经不必再「各表」,更可以丢掉了。

  两岸关系的应有定位:亲兄弟关系

  无论是「敌人」、「对手」、「朋友」、「父子」、「表兄弟」关系,都不是两岸现有关系的法理写照,也不是未来两岸关系应有的定位。

  两岸目前的现状有三:第一、两岸均为「一中宪法」,双方的主权宣示均涵盖对方,这一点即确定了双方为「一中」家庭内的一家人关系,而非只是血缘上的亲戚关系;第二、两岸各在其领域内享有完整的治权,兄弟都已经成年,要互相尊重对方的自主权。两岸不是中央与地方的「父子」上下关系,而是一种兄弟的平行关系;第三、两岸权力不对称。就像兄弟两人并不一定有相同的发展,有的会赚钱,有的会读书,在外面社会上的影响力也不一定相同,但是在家庭内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我们可以这么说,目前两岸的法理定位,就是一种「亲兄弟」的关系,这也是北京方面愿意「让利」的理由。

  如果台北方面不再谈一中,只提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同民族说」,那么两岸就已经不属于「亲兄弟」的关系。而如果台北根本的放弃「一中」,希望只与北京发展成「朋友」关系,相信到那个时候,北京大概没有兴趣会将台北当成朋友,而会视台北为「数典忘祖」的背叛者,把两岸当成「敌人」关系。

  北京与香港的关系,在法律上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香港基本法源出中共宪法,因此,中共宪法与香港基本法的法源关系上是一种「父子」关系。温家宝再次提出两岸为兄弟关系,表明了两岸不会是一种「中央与地方」的父子关系,这是对两岸关系极大善意的表示,更可以看成是一个政策上的宣示,可惜,台北方面并没有深刻地体会到这个看法的意涵。

  从传统的中国文化来说,「兄弟」关系是一种家人关系`,在这个基础之上,「让利」是再自然也不过的事,我想,温家宝要表达的应该是这个观点,他的「兄弟说」应该指的是「亲兄弟」而非「表兄弟」或一般有血缘关系的亲戚。至于马英九所强调的「同民族说」,所呈现的只是一种广义的亲属关系,可疏可远,应该与温家宝的认定还有一段不小差距。这也是我们主张两岸定位应该「一中同表」而非「一中各表」的道理,毕竟,「各表」可能把两岸关系表到三千里以外了。

  两岸应该要做的是让现有的兄弟关系再确认化,台北方面应该承诺不分裂整个中国,即坚守「一个中国」原则。另外,即使两岸的物质权力目前有不对称的情形,北京方面也应该接受台北为一个在法律上平等的兄弟,以「亲兄弟」之情相待。

  我们很高兴看到北京对两岸定位的论述已经悄悄地从「父子关系说」转换为「亲兄弟说」,成为北京对台的新思维,我们也希望马英九能够从「同民族说」提升到「亲兄弟说」,让两岸在定位上有明确地交集。

  我们认为,未来的两岸和平协定就是确认两岸为「亲兄弟」关系的协定。两岸统合学会所倡导的「一中三宪」就是「亲兄弟」关系的法理确认,「两岸统合」则是两个亲兄弟在分治多年后,如何再共同重建整个家庭的必经路径。

  (张亚中)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