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解决两岸政治谈判中「台湾定位」的问题

  本文作者邵宗海教授是两岸著名的大陆问题与两岸关系学者,著作等身、学养丰富,为人风趣幽默,对于两岸交流的典故暸若指掌,谈吐之间呈现一部活生生的两岸关系史,其对于主权与一个中国的见解,所提以「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说辞」来取代「一中原则」的观点值得参考。邵教授对于大陆对「台湾政治定位」问题已有思想解放的趋势、「中华民国」至少不被否认的观察,也是值得台湾方面高度重视。邵教授目前担任中国文化大学中山与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兼所长一职。

   

  张亚中教授提出「一中三宪」的主张,最重要是要解决两岸在进行整合时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其中「台湾的政治定位」问题在张亚中教授构思中,应是维持「中华民国」的合法及合理的存在。在作者尚没有能力思考到两岸整合的解决方案之前,如对于「台湾政治定位」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在两岸政治谈判来临之前夕,觉得有其必要来提供双方政治定位的建议。那么下面三个维持「中华民国」的合法及合理的存在方案,实际上也是作者在今年2至4月份所撰写的三篇文章,或许可恊助张教授在维持「中华民国」的合法及合理的存在的努力中,尽一份绵薄之力。

  回到「1949年的中国」:让「中华民国」名义面临谈判

  中共2010年1月下旬海恊会理事会议与对台工作会议同时在北京举行,台面上瞭解的讯息,是中共积极应对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建立、两岸文化交流恊议的推动、以及大陆各省市一级领导目前过于密集访台的规范。

  但是随即胡锦涛在春节期间南巡福建,发表对台湾人民的有利谈话,并重申对台湾人民的承诺,却让外界嗅到不寻常的政冶讯息。

  这样一连串的现象,很难让人不跟下面的一些可能发展方向形成联想:

  (一)两岸关系即将进入「和平发展」的阶段,争取台湾民心必须贯彻「寄希望台湾人民的方针」,特别在两岸尚有歧见与矛盾的地方,设法直接向台湾人民说明。

  (二)北京在台北的视窗是马英九以及执政的中国国民党,前者在民调支持度日益下降,后者在重要几次县市长及立委补选均有挫败,影响所及,让2012年大选充满不确定的变数。北京开始有忧虑与紧迫感。

  北京当然希望与台北尽快进入「整合」,但那必须有政治议题先部份搬上台面,才能让两岸有所「契合」。可是政治谈判所涉及的「一中原则」与「台湾政治定位」,仍是目前两岸最有歧见与矛盾的地方。

  胡锦涛在2008年最后一天,针对《告台湾同胞书》政策发表三十周年纪念的集会上,发表了《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六点看法。就是希望对两岸一些问题的不同看法,提供一个疏解的方向:

  谈话中特别强调「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是定调两岸的现状。

  另外提到了「有利于两岸谈判,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探讨」,是要替两岸相互定位找出方向。

  其实,体会胡锦涛谈话的精神,又能兼顾目前北京与台北的关注所在,就是作者建议:是否两岸同意若有政治谈判,包括正式结束中国自1949年以来的内战状态,不妨「回到1949年当时中国的状态」。因为当年10月1日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虽已建政,但中华民国仍是法理上的中国政府,只是南迁到广州,而且许多外国政府驻华使节也将使馆迁到广州。双方虽然互不承认对方合法性,但并没有脱离「一个国家」的范畴。

  这种分裂双方仍处于「一个国家」的说法有其意义,因为若以当时背景为主,基本上符合北京一直强调的「一中原则」与「主权不可分割的立场」。例如德国谈到统一,必然会说要回到虚拟的1945年「德意志」一样,表示有个完整主权的假像可以框限。

  另方面这也是对台北的一种保护:一是1949年它仍是法理上的中国政府,另一则是台北得以合理的使用「中华民国」的国号。

  张亚中教授在《两岸主权论》一书中,曾经对「回到1949年当时中国的状态」提供了下列的探讨:他提出「同一性理论」,指分裂国的一方与原被分裂国为「同一」(identity),具完整的国际法人格地位。用在中国问题上,即中华民国或中共两者间有一个与一九四九年以前的「中国」为「同一」,具完整的国际法人地位。

  将两岸拉回到「1949年的中国」,试图从那时开始分裂的内战状态作一结束,一方面这样两岸的政治谈判不是「领土与主权分裂」的再造,而是「政治对立」的划下句点;另方面也能使得两岸各自愿意用的国号代表一个国家里两个政府,从对立走向和解,有其意义。

  以「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说辞」来取代「一中原则」:「宪法一中的中华民国」

  「一中原则」对北京来说,在两岸交流之前根本不存在问题,因为自始至终它就认为自己是代表中国。所以,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1981年「叶九条」、以及1986年「邓小平谈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设想」等重要文书与谈话内容里,都没有提及一旦中共在与台湾进行接触或谈判时,要有「一中原则」作为前提。

  可是等到1987年台北开放大陆探亲,两岸开始展开交往,不过交流中衍生了一些问题要解决,所以双方要进行恊商,而且尚需准备签署恊议,因此1991年11月两岸两会首度在北京恊商时,「一中原则」已经被提及。

  尽管「一中原则」在1992年两会暂且达成共识,并促成了1993年的「辜汪会谈」举行,但是「一中原则」仍然在两岸争论不休。而且重要的是,北京仍在这项争议里,坚持自已不但是代表中国,而且在领土定义上也涵盖了台湾。1993年8月发布的《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白皮书里,有关一个中国的说法就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明显就将一个中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划上等号。

  从此,「一中原则」在台湾开始受到排斥,甚至到了不愿接受的地步。1994年台北公布的《海峡两岸关系说明书》就直接明说,所谓一个中国就是「历史、地理、文化、血缘的中国」,连1992年台北认为一中是现实的中国,亦是1912年创立迄今中华民国的说法,都完全予以推翻。

  1995年江泽民发表「江八点」,将「一中原则」的政治意涵重新定位。在谈话中江曾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虽然汪道涵在解读「江八点」时,是将江的「一中原则」认为他只是谈及「原则」而已。不过作者另外一种看法,则是觉得中共自此之后,对「一中原则」的强调,是开始把重点放在「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这个层面上。这可由下列几个重要文件中发现趋势确是如此走向:

  1997年中共十五大政治报告中,对此问题的立场是:「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分裂,反对『台独』,反对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反对外国势力干涉,绝不允许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份的地位」。在这里,可以充分说明北京对主权和领土的坚持。

  到了2000年2月,北京再发布《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时,「一中原则」与「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的一体两面更趋明显。除了一中三段论提出新的说法,坚持「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仍然强调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之外,另外也明确说明:「对台湾而言,坚持一个原则,标志着承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

  到了2002年中共十六大政治报告,一中三段论虽然更新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但是仍见主权和领土的强调。至于2007年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虽然还是在凸显「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但更强烈是主张「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里的「同属一个中国」,更见是主权和领土的框架。

  最具代表性当然是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发表的「胡六点」谈话,其中一段提到「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核心利益。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加上再提醒说「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更加可以确定「一中原则」与「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根本就是相同意义的说法。

  当「一中原则」在台湾逐渐被妖魔化,而「九二共识」的「一中各表」仍不被北京在政治议题谈判时全盘接受时,作者则是建议两岸当局能以「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说辞」来取代「一中原则」。正确的说法可以如此表达:「两岸在进行政治议题谈判时,应该宣示:两岸都同意目前两岸现状是呈现主权与领土的重迭,双方立场是强调在各自在宪政法律的规范下,不容主权与领土分割」。这旣符合台北的「宪法一中」立场,也不违反北京的「一中原则」,更重要的是,能让台湾人民在「一中原则」之外多个选择,应是项突破,值得两岸当局深思。

  大陆对「台湾政治定位」问题已有思想解放的趋势:「中华民国」至少不被否认

  「双英辩论ECFA」之后,马英九在民调上显示羸了这场辩论,而且在台湾民众的支持度与满意度上也跟着扬升,这不仅说明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恊议的可行性益强,而且对内「五都选举」的发展、以及对外「两岸关系」的推进,也有极大的助力。特别就后者而言,北京正在注视着这个「对手」的潜力发挥。

  无独有偶,也在「双英辩论」之后,显示大陆在国际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力一直在攀升。五月一开始,上海世博会就要揭幕;而之前几天,世界银行中有关营运与贷款的业务的投票权,已将中国提升到4.42%,仅次于美日跃居为第三大股东;而甫才发表的《2010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已经透露中国的国家竞争力2008年在G20国家中排名第九。面对既合作又有竞争的「对岸」,台北当然不能悼于轻心。特别是ECFA签署之后,政治议题将不可避免,两岸在政治谈判时的彼此定位问题势必又将浮上抬面。

  下面是大陆最新的情势的发展,显示出北京对「台湾政治定位」问题已有思想解放的趋势,值得大家关注:

  曾经担任过中共国台办副主任,也曾经是大陆海协会副会长,与台湾进行谈判交手多次的唐树备,虽然已经全部自官职上退休下来,但在2006年4月曾经两度在厦门及北京发表「两岸在政治关系定位上的冲突及建立两岸和平稳定关系前瞻」一文(参见《福建日报》,〈海峡两岸论坛在厦开幕〉,2006年4月10日)。该文虽然并无特别令人惊讶的「创新观点」,但有一点必须值得要去肯定的,就是唐树备能够开创风气之先,敢在公开场合以退休的高阶涉台官员身份谈「两岸关系的法理定位」,不仅有其指标性,也有其主导性的影响力。    

  而人民大学教授黄嘉树在这方面更是击中要害的说出大陆学界对台的研究要创新。而创新依黄教授看法就是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研究新问题,包括突破原有的一些『禁区』」。黄嘉树甚至更进一步的建议:「学术研究不应有任何禁区,但政策研究则不得不有禁区」,可谓将大陆内部的研究心态说的淋漓尽致(参见海峡资讯网,〈大陆学者论文首见中华民国〉,2009年11月15日)。

  到底大陆是否在进行「中华民国」地位的研究,或是这项研究进行到什么程度,这涉及到讯息的开放与否,很难得到确实答案。不过光是看到大陆退休高官以及学者都已经开始对过去禁忌的话题展开大鸣大放,「中华民国」地位正视的问题,实际上已在过去的中共重要文件以及领导人谈话中窥见端倪。

  但是,正如唐树备所言,「两岸对两岸政治关系的定位,认知还有很大分歧,两岸政治关系还未发展到双方同意或接受把这种关系固定化、法律化的阶段」。这段话如移到「中华民国」政治定位,中共应是如何研析而言,当然也可说北京应该还没有到完全定案的地步。 

  再加上2000年《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所陈述的北京对「中华民国」的立场,上面说明「国民党统治集团退据台湾以来,虽然其政权继续使用『中华民国』和『中华民国政府』名称,但它早已完全无权代表中国行使国家主权,实际上始终只是中国领土的一个地方当局」,这样的立场与观点,很难让人相信北京中南海的领导班子,会在短短期间之内,改变原先唯我独尊的心态,而在对「中华民国地位」问题上,作出更善意的回应。

  不过,2008年年底胡六点提出之后,他所指示两岸现状是「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以及暗示两岸的政治定位「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探讨」的谈话,目前已经广泛的在中国大陆的涉台系统中被点读。这也就是说,北京必须在进入政治谈判之前,耍确定对台湾的「政治定位」。所以大陆学界及智库?了恊助当局来思考「定位问题」的突破,势必耍进行更深入一层的研究与探讨,而「中华民国」就是其中一项的课题。在胡强调两岸目前是「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现状又是「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当然,「中华民国」定位问题在前述「思想解放」的现象之后,更加活泼的涌上台面。

  因此,台北必须要先有初步因应的方案在手,否则北京一旦宣示对「中华民国」的事实认定,台北显见无从适应。
  
  (邵宗海)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