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两岸间的「法理现实」与「政治现实」

  本文刊登于《中国评论》2009年1月号(总第133期)。作者黄光国为台湾大学终身特聘教授、台大讲座、杰出人才讲座、教育部国家讲座,海峡交流基金会顾问及总统府国策顾问。黄光国教授除了在其心理学专业领域获得国际心理学界的肯定外,在台湾长期扮演社会建言角色。曾以《民粹亡台论》一书批判当时李登辉的民粹主义,并撰文批判李远哲的错误教改与陈水扁的贪腐。另着有《儒家思想与东亚现代化》、《最后的亚细亚孤儿》、《儒家关系主义:哲学反思、理论建构与实征研究》等名著。2004年与张亚中、谢大宁等数+名学者筹组民主行动联盟,推动两岸和平建构工程。本文从两岸关系的法理现实与政治现实切入,分析「两国论」与「两区论」在法理与现实的困境,并为以「北京中国」与「台北中国」作为两岸政治定位提出立论基础。

  「两国论」vs「两区论」 
   
  2008年9月3日,马英九在接受墨西哥《太阳报》专访时表示:两岸关系是特殊关系,却不是国与国关系。总统府发言人王郁琦接着补充说明:两岸关系是「台湾地区对大陆地区」、「两个地区是对等地区」、「每个地区上都有统治当局」。这是马总统上任之后,对两岸关系所作的首度论述。 

  在陈云林访台期间,民进党发动1106围陈行动演变成流血冲突,8日下午,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召开记者会,总结这次行动是「人民的胜利」,可能让大陆感到:两岸关系绝不是「搞定马英九或国民党就够」,更重要的是台湾人的民意。她并要求马英九公开放弃「台湾与中国是地区对地区关系」的说法。

  当天独派大老辜宽敏向媒体宣称:他曾于10月28日和马总统会面,建议台湾应与中国大陆维持和平的「两国」关系,朝「兄弟之邦」的方向发展。马委婉表示:这项建议「并不具可行性」,因为大陆方面绝不可能接受,而且也与当前宪法、法律架构不合。 

  绿营主张的「两国论」固然「不具可行性」,马所提出的「两区论」对于解决两岸僵局,又有多少可行性?大陆方面可能接受吗? 

  绿营的抨击 

  「地区论」一出,立刻招到绿营菁英的强烈抨击。民进党前立委李文忠以「相互不否认?根本是自我否认」为标题,在《联合报》民意论坛上表达他的看法:「扁政府时代是立场正确,操作躁进盲动,伤害台湾利益及人民感情。但是马政府是连国家立场都严重退却,伤害的是台湾根本的利益,及人民长期的不信任。岂能不鸣鼓而攻之?」 

  不久之后,政大法律系教授苏永钦针对绿营的批评写了一篇回应「执政时不敢动,绿营现在虑什么?」文中引述《宪法》以及相关法条,指出:身为国家元首的马总统已经「忠实的表达《宪法》上的国家状态」。苏永钦教授的胞兄为目前国安会秘书长苏起。他的观点多少也代表了马政府的立场。

   

  马英九的犹疑 

  马英九当然也感受到民进党的强烈不满。在民进党举行1026大游行前夕,马英九接受中央社专访时表示:把台湾和大陆定位成中华民国的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是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定的。在李登辉任内制定,民进党执政八年,修改三次都没动过,「为什么他们能认同的东西,现在变成我的罪恶?」 

  对民进党人而言,马英九的说辞显然并没有说服力。翌日,在大游行演说场上,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公开指责:马总统处理主权议题「模糊不清」,痛批马「总统」为了让陈云林来,竟然把「国与国关系降成区与区」,「这个总统有权力出卖我们的主权吗?」 

  马英九很可能认为:民进党人没听清楚他对两岸关系的真正想法。在陈云林访台前夕,他又接受《联合报》专访表示:「一个中国就是中华民国」,民进党讲什么「一国两区,我是区长」都是歪曲事实。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就是「中华民国底下的台湾地区,与中华民国底下的大陆地区」。马的声明可以说是他对「两区论」的最新诠释。 

  马英九的两岸策略是「先经贸,后政治」,「搁置争议」,「有争议的就不做,没争议的就多做」。由于此次江陈会谈已经说好「不会触及政治议题」,所以他先抛出「两区论」,作为江陈会谈的基础。然而,在绿营看来,「两区论」可能把台湾贬成和香港一样的「地区」,根本是「丧权辱国」,「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开始称呼他「马区长」。在绿营的大肆挞伐之下,马英九才吞吞吐吐地说出了他的「新两区论」。

  两岸的「政治现实」 

  然而,马英九的「新两区论」有多少可行性?马政府反覆强调: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将「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都放在中华民国的架构下。这是台湾单方面的「法理现实」,而不是「政治现实」。今天两岸之间的「政治现实」是什么?我们可以从民进党人最为关切的「主权」,来分析这个问题。政治学上的「主权」可以从「实质主权」和「国际承认」两方面来看。「实质主权」又称为「管辖权」,它是以有效统治作为国家存在之要件,包括:用民主合法的程式取得政权,行政命令之执行,拥有司法审判权,保有自己的关税,发行本身的钱币,对外签订条约等等。就这个层面而言,中华民国在台澎金马当然拥有实质主权。 

  然而,一个国家还必须得到国际承认,才算是一个正常国家。因此,要精准的回答前述问题,我们必须把握「一中各表,内外有别」的原则,分别确定自己的地位。目前国际上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有169个,承认中华民国的国家有23个。对于承认中华民国的国家而言,我们当然是主权独立的国家。 

  然而,国际上还有更多国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却不承认台湾。譬如2003年10月25日,美国国务卿鲍尔就在北京明确表示:「台湾不享有一个国家的主权」,「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对于这些不承认我们的国家,台湾即使自我否定,他们也不可能改变态度。因此,不论对方是否承认「中华民国」,我们都应当坚持自己主权国家的地位。这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中各表」。 

  不论是从中华民国宪法来看,或是从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来看,马英九的「地区论」在法理上都站得住脚,可是,两岸之间的关系并不纯然是法理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对两岸「政治现实」更为周延的描述方式应当是「一中两宪」:中共在大陆地区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们在台澎金马实施「中华民国宪法」,这两部宪法都是建立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之上,各有其有效统治地区。只要台湾坚持「一中两宪」的原则,双方便可以「对等政治实体」的立场,展开平等的协商和谈判。 

  将来双方如果要签订和平协定,台湾的名称不能采取「亚银模式」,像「中国香港」(Hong Kong, China)那样,被称为「中国台北」(Taipei, China);也不能采取「奥运模式」,自称为「中华台北」(Chinese Taipei),但却被翻译成「中国台北」。而应当用「对等模式」,双方分别称为「台北中国」(Taipei China)和「北京中国」(Beijing China)。这是两岸关系的「一中各表」。 

  绿营菁英的反省

  江陈会后,马英九显然已经体会到:他的两岸政策并不能解开两岸困局。11月11日,他接受《今日美国报》专访时,一改先前宣称「期待任内与对岸签订和平协议」的立场,表示虽然两岸都有意愿签署和平协议,但他「不清楚会耗时多久」。他强调,会持续和大陆发展正常化的经贸和文化关系,但他不应「仓促行事」,因为各方对于两岸交往的程度和速度,意见并不一致。

  我想奉劝马总统的是:不要只看到深绿人士的「两国论」不具可行性,也要反省自己提出的「两区论」有多少可行性?目前已经有许多绿营菁英看出朝野双方的两岸政策都已经陷入死胡同。 

  在陈云林访台之前的10月30日,曾任民进党文宣部主任的陈芳明教授在《联合报》上发表文章呼吁「两党应重新建立台湾论述」。11月4日,在陈云林访台期间,前民进党立委郭正亮也发表专文要求民进党「拿出两岸策略」,他说:「1993年4月的辜汪会谈,民进党主席曾率领十多名公职赴新加坡抗议,表达反对国共片面和谈的立场。当时是邓小平南巡后一年,大陆刚从89年「六四」事件的国际反制中复苏,国民党本土化也刚启动,民进党不管是代表台湾向国际社会发声,或是代表台湾人民向民主逆流呛声,都有高度正当性。

  15年后的今天,国内外形势已经大不相同,不但中国大陆已经跃为全球经济新强权,国民党也早已本土化,两岸经贸正常化已经成为台湾无法回避的课题。令人遗憾的是,「民进党尽管已经执政8年,至今仍然停留在15年前的反对党论述」,这样,「只会让人民愈来愈认定民、国两党扮演两岸黑白脸是恰得其分,导致民进党沦为永远的反对党。」 

  民进党前立委沈富雄曾经作过一个很生动的比喻,两岸关系的「天花板」是中共的《反分裂国家法》,「地板」是美国的「三公报一法」。如何在这两块「铁板」之间找出最有利于台湾的生存空间,才是台湾蓝、绿政治人物智慧的最大考验。

  两岸和平路线图 

  江陈会后,中共对台智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黄嘉树在《中国评论》月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和平发展与大陆对台战略的调整》的文章,指出北京现在推动的「两岸和平路线图」依序为:低度和平、中度和平与高度和平。「低度和平」是不能用武,是不战;「中度和平」是不愿用武,是和解的和平;到了「高度和平」阶段,就是根本不需要用武,升华至和谐的和平。

  当前台湾海峡现状是「低度和平」,是靠相关各方的相互军事威慑保障的和平;下一步是两岸通过平等谈判,签定和平协定或结束敌对状态协定,或建构两岸军事互信机制、两岸政党交流机制、两岸领导人会晤和磋商机制等,使两岸的和平升级为靠制度或协定保障的「中度和平」。再经由双方共商两岸关系未来,「共议统一」,迈向共同利益保障的「高度和平」,其象征是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全面机制化。 

  文章透露,前中共总书记江泽民主政时期,一度有「台湾问题不能久拖不决」和「统一时间表」的思考。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对台工作以来,现阶段中共对台战略,不仅仅从两岸关系的角度看问题,目标也不限于「统一」这一项,而是把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中华复兴联系起来考虑;中共对台湾问题的思考,不只是如何处理内政问题,还包括如何处理大国关系、如何在中共日趋强大进程中,向世只、特别是周边邻国展现中共的形象。除非台独发展到必须用武力压制的程度,否则中共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和平统一基本国策,尽最大努力防止两岸中国人内战。 

  马英九面临的问题 

    

  黄嘉树的论点反映出大陆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期盼。在台湾方面,许多迹象显示:有愈来愈多的绿营菁英已经感到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已经不切实际,有彻底检讨的必要。在这样的态势下,身为领导人的马英九,难道没有检讨其两岸政策的必要吗?围陈冲突事件发生之后,马英九理直气壮对外宣称:他「维护台湾主权,一吋没让步,一点没松口」,由于江陈会谈的协商内容并没有触及政治议题,马英九当然可以这样自我辩护。 

  马英九对台湾内部固然可以坚持台湾方面的「法理现实」,可是,我要问的问题是:未来两会还要不要进行其他方面的协商?两岸还要不要签和平协定?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马英九要如何面对两岸之间的「政治现实」?今天台湾有多少人会相信大陆与台湾「皆在中华民国底下」?自己都不相信的论述,如何能够说服别人?如果马英九继续坚持:对岸是「中华民国底下的大陆地区」,两岸和平协定还签得成吗?

  对于一向强调「依法办理」的马总统,要他正视两岸之间的「政治现实」可能是相当困难之事。在1106冲突过后,蔡英文强调:「政府必须整合人民声音,在最大共识基础上与中国往来交涉」,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在民进党举行1025大游行前两天,我曾经在《苹果日报》上发表一篇文章,指出:国家定位正是目前朝野双方争议的焦点所在。在总统竞争期间,马英九曾经主张组织「跨党派委员会」,来解决两岸问题。因此要求马英九「实现竞选承诺,厘清国家定位」。

  (黄光国)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