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东莞凤岗与杨官璘精神

  杨官璘(1925—2008),中国象棋特级大师,家喻户晓的“棋王”。然而,他是广东东莞的客家人,老家在凤岗镇的塘沥,这一史实却鲜为人知。笔者为棋迷,一直把杨官璘当作偶像。半个世纪前即耳闻杨官璘的大名,在中山大学读书期间,不时到广州文化公园去观看象棋比赛,亦目睹杨官璘的风采。可是,对杨官璘何以能成为“中国象棋特级大师”,根基何在,则不甚了了。直至今年12月,有幸到东莞凤岗参加“客侨文化”的研讨会,经过实地考察后,才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一、东莞凤岗,象棋之乡

  在中国象棋史上,广东东莞有着重要地位。“广东历来是我国象棋活动的重镇。早在北宋末就有朱彧的《萍洲可谈》提及广州蕃人赌象棋。南宋末的东莞赵必[王象]词中也提到了橘中戏。”(张如安:《中国象棋史》第399页)这一事实从侧面表明,广东东莞的象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影响广泛,赵氏才会在诗词中有所反映。在《中国象棋史》中,还记载有这样的史实:“光绪年间,东莞县的丁马山才学出众,棋艺精湛,赴京应举,偶见都中某棋楼高悬一帜,一打听,方知是光绪帝的一个皇叔,自恃棋艺高明,从国库骗来大量银子在此设擂,声言举子中饶车或马局能胜他者,可得纹银三百两,和棋或负给他者,分文不取。丁马山决计要教训这位皇叔,乃上台打擂不受贿赂,对弈一局,杀得那位皇叔落花流水,只得扯落悬帜,灰溜溜地收场。丁马山棋赢皇叔的举动,轰动了京都,结果因为得罪了权贵,名落孙山,回原籍丁屋村老家耕种为业。他死后,人们建造了一座‘高步棋楼’以纪念他不畏权贵,不受贿赂的优秀品德。”(同上)

  优秀人才并非是天外来客,他的出现,除了个人的天赋外,还有其各方面的条件。诸如社会环境、群众基础等等。众所周知,中国象棋是很有特点的体育项目。一是简易性:只要一个棋盘,材质不限,纸张、木板都行,甚至临时在地上画一个也可以;再加棋子32个,就能对弈。二是趣味性:下象棋有千变万化,趣味无穷。人们有“棋迷”“棋痴”的称谓,便是“棋趣”使人入迷的证明。三是群众性:只要粗识之无,就可参与活动。不论是高人雅士,还是凡夫俗子,都有许多人爱下象棋,也还有许多人爱看人下象棋。而在东莞的城乡,棋迷甚多。丁马山赢棋的史实再次说明:东莞人很有象棋基础,水平确实不错。而在20世纪东莞凤岗会出现一个名闻全国的特级象棋大师,亦决非偶然。

  东莞的凤岗镇,原称塘沥洞。民国八年(1919)建立“新墟”,名为凤岗至今。凤岗共有67个自然村,居民分属粤方言语系和客方言语系,人口大约各占其半。客家人的祖先在明清时期,由嘉应、惠阳等地迁徙而来。嘉庆年间,客家著名诗人、书法家宋湘(1756—1826)曾到此任教,并为书院题名:“纂香书室”。宋湘施教,大大促进了当地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凤岗兴学育才,人才辈出,文化气息浓烈。以前受条件限制,文体活动的项目不多。墟镇上的大榕树下,便经常有人下象棋,吸引许多人围观,每到墟日,更是热闹。山野乡村,人们也常常在闲暇时间,走走棋,轻松轻松。特级象棋大师杨官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凤岗养育了杨官璘,杨官璘又以指道象棋活动的开展回报家乡。现在的凤岗镇,群众性的象棋活动更加活跃,爱下象棋的人比比皆是。常有茶余饭后,两人对弈,众人围观的景观。改革开放以后,凤岗镇的经济有了飞跃的发展,镇政府大力加强象棋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2003年,建成“杨官璘象棋馆”,2007年建成极为壮观的“杨官璘象棋广场”,为开展群众性的象棋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地;同时,又成立象棋协会,举办“杨官璘杯”全国象棋公开赛,承办全国象棋甲级联赛主场开幕式及比赛,还在凤岗镇的中小学生中开展青少年象棋赛等等。凤岗人喜爱的象棋活动已成为极有特色的亮丽风景线。人们交口称赞:“东莞凤岗,象棋之乡”。

  二、“棋王”之路

  中国象棋特级大师杨官璘的老家就在凤岗的塘沥村,他的故居离墟镇上的大榕树不过一箭之遥。这个靠河涌的旧房子,现在居住着外省民工,人们称之为“新客家”。2003年,杨官璘回到家乡,年近八旬的杨老深情地回忆起儿时的情景,向大家讲述了他自小学棋的故事:从3岁起,他未读书识字,就在大榕树下看大人下象棋。看多了,无师自通,于是,自己也就会下了。棋书有载:杨官璘“六岁时即以善弈知名乡里”(屠景明:《中国象棋词典》第199页),他有客家人执着的进取精神,少年时即“致力于古谱研究”(同上),棋艺益精,10岁就被称为“乡下棋王”(任焕林:《凤岗历史博物馆》第67页)。

  从家乡老百姓称誉的“棋王”,到举世公认的“棋王”,那是一条遥远而坎坷的漫长道路。是不屈不挠的客家精神,激励着杨官璘迈开坚实的脚步,一步步前进。

  1939年,杨官璘小学毕业后,因家境困难,无法继续升学,只好在墟镇上的裁缝店当小伙计。他既认真学习裁缝技术,亦不忘钻研棋艺。时间长了,他能够一面裁剪衣服时,还能一面同时和几个人下棋。棋盘就在他的脑海中,他常常口中念念有词,甚至走路也在下棋。乡亲们称赞他:“手车衣,口对弈,挑起扁担走象棋”(同上),这是杨官璘在艰苦环境中“痴迷”象棋的生动写照。

  后来,杨官璘到广州、香港谋生。1949年,他在香港当上了职业棋手,解放后又回到广州。从1951年起,杨官璘专心致志,从事象棋研究,参加象棋比赛。就在这一年,杨官璘去上海参加打擂台比赛,他击败了上海棋坛大师董文渊,即时声名大噪,成为众人瞩目的新星。他不负众望,再接再厉,不断求索,精益求精,棋艺进一步提高。1955年,在广州举办七雄夺鼎赛,杨官璘摘桂夺鼎。1956年,第一届全国象棋赛在北京举行。杨官璘节节胜利,进入了决赛。对手是著名的“小神童”李义庭,夺冠的呼声很高。杨官璘不骄不躁,沉着应战,凭着自己丰富的实战经验,击败李义庭,夺得冠军。(任焕林:《凤岗博物馆》第67页)此后,杨官璘又在1957年、1959年、1962年获得全国象棋个人赛冠军。1977年在菲律宾、中国、马来西亚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象棋选手邀请赛中获冠军、1987年在新加坡举行的“象棋国际名手赛”中又获冠军。1982年,杨官璘被授予国家第一批象棋特级大师的称号。1999年和2000年,又在两届“象棋南北元老杯赛”中摘桂。在全国范围内,他获得第一个中国象棋冠军,杨官璘成为名副其实的“棋王”。

  1959年,杨官璘始任广东象棋队领队,兼任主教练和运动员。在他的带领下,广东棋队培育了一大批著名的象棋高手,如吕钦、许银川等,广东队成为战斗力极强的一支强队,先后7次获得全国男子团体冠军。杨官璘是第一位中国象棋国家级教练员,1989年,他被评为建国40年杰出教练员。 1956 年至1966年,杨官璘长期担任《象棋》月刊的主编,促进象棋活动的开展,提高象棋艺术的水平,为中国的象棋事业的普及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致力于象棋研究,著书立说,在十多部著作中最有影响的是《弈林新编》、《弈林精华》、《棋国争雄録》、《象棋春秋》等书,他与人合作的《中国象棋谱》也极受欢迎。 杨官璘是新中国象棋事业的开拓者,他荣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工作贡献奬。“他的人品、棋品、敬业精神和高超棋艺,闻名于海内外,被誉为中国象棋一代宗师。”(杨健明:《杨官璘象棋新编》首页)

  三、杨官璘精神

  杨官璘的棋王之路,充分体现了客家人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团结协作的优秀品德,爱国爱乡的深厚感情。

  从小时候看棋学棋开始,杨官璘就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一心一意把象棋下好。不管条件如何艰苦,都不改其爱棋之志。一边干活,一边想棋;一边走路,一边想棋;象棋成了他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件大事,是重中之重。当他成为职业棋手之后,原来的兴趣爱好,变为谋生的活计,他更是把象棋作为神圣的事业,全力以赴,兢兢业业,毫不懈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正是客家人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使杨官璘在象棋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1956年,当夺得第一个全国冠军时,他回顾往事,深有感慨,赋诗一首:“犹记当年落魄时,千疮百孔有谁知?今朝一发春雷响,风风雨雨洒战衣。”仔细品味这首诗,不难想象,“当年落魄”“千疮百孔”这八个字里,含有多少艰难,多少辛酸!然而,杨官璘硬是靠自己顽强的意志挺过来了。

  杨官璘身上,富有客家人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小小年纪他就钻研棋谱,反复琢磨,不断进取。成年后,更是把读谱作为自己的必修课。学习是为了借鉴,是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他说:“阅读棋谱如果是走马看花,不深入研究,作用是不大的。”“过去算是最好的棋谱,今天看来也还存在缺点和错误。因此,我们阅读棋谱,必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析他的优缺点,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批判地吸收。”(《杨官璘棋谱新编》第6页)他读棋谱,不仅精读着法,还重视研究它的注解和结论。他认为,阅读布局,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藉以验证。他主张:阅读棋谱的残局和排局,应由自己先研究,然后把自己的结论和棋谱比较,看谁正确。在实战中,他深深懂得:“谱不可尽弈之变,法不可尽战之奇。关键在于棋手本身的功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杨官璘象棋新编》第6页),因此,他每逢险着,临危不乱。他从不轻敌麻痹,总是审时度势,勇于进取,去夺取胜利。下完棋后,经常复盘,分析优缺点,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杨官璘退休之后,仍退而不休,著书立说,勇于开拓,继续进取。

  下象棋是个人行为,但当组成棋队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就非常重要。杨官璘既是领队,又是教练、运动员,他十分重视棋队的团结协作,培养良好的队风。一方面,他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他每周两次到二沙岛训练基地去指道年轻棋手练习,从来风雨无阻。千方百计帮助队员提高棋艺,加强团队的战斗力。1997年,“五羊杯”赛的前一天,他的老伴去世。比赛要开始时,大家以为他不会来了。然而,杨官璘却准时出现在赛场后台观战,和棋队的人一起拆棋研究,把棋队的活动放在第一位。另一方面,他严格要求队员。有一次,棋队确定下午2点集中,乘车出外比赛。2点一到,主教练杨官璘便叫开车。其时,还有一名队员未到。有人看见了迟到者正走过来,便叫等一等。但杨官璘执意不肯,说时间已过,迟到者责任自负,坚持开车。此后,大家都不敢随便迟到,棋队形成良好的作风。杨官璘退下来后,团队意识仍然非常强烈,他一直心系棋队,罣念棋友:“重上枰场益艰难,仅有情义在棋坛。”从他的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杨官璘的精神是多么诚挚。

  杨官璘的一生都贡献给了中国的象棋事业。对祖国和人民交付的任务,他始终忠心耿耿,全力以赴。他一次又一次带领中国的象棋队出国比赛,前往越南、菲律宾、新加坡、加拿大、美国等地,他和队员们不辞辛劳,呕心沥血,为国争光,每次都是载誉而归。从1959年组建广东象棋队始,几十年来,杨官璘和队员们一起,同吃同住同训练,共创辉煌,在1998年退休后至2007年病发前,他仍坚持回棋队,辅道年青人。“往事堪回首,源流一片丹”,这是杨官璘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杨官璘对家乡东莞凤岗,也是充满挚爱深情。2003年,他应凤岗镇政府的邀请,回到故乡,指道象棋活动的开展。他与家乡的棋手对弈,悉心辅道;他亲临凤岗镇首届“杨官璘杯”象棋大赛现场,热情鼓励。2004年,他又带着儿孙回家,在凤岗拍照留念,深情地说:“这就是我们的家乡!”他在晚年多次回乡,就是“要把自己几十年来精深研究象棋的实战心得,传授给家乡象棋爱好者”(杨健明:《杨官璘象棋新编》出版说明页)。

  杨官璘精神世界的形成,源于东莞凤岗人文的孕育,源于客家文化的熏陶。杨官璘精神不仅是凤岗人,也是客家人极为宝贵的财富。深入研究杨官璘,有助于瞭解东莞凤岗,有助于弘扬客家文化。笔者衷心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010年1月15日定稿于澳大利亚墨尔本

  参考文献:

  1.屠景明:《中国象棋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

  2.张如安:《中国象棋史》团结出版社1998年

  3.任焕林:《凤岗历史博物馆》南方出版社2008年

  4.杨健明:《杨官璘象棋新编》羊城晚报出版社2008年

  (罗可群: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原客家研究所所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