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谱写客侨文化新的篇章

  中山大学教授、珠江文化研究会长、著名学者黄伟宗以及司徒尚纪、谭元亨、郑佩瑗等深入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调研认定的“客侨文化”,是客家文化与华侨文化结合的突出典型,是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又一瑰宝。笔者先后三次前往该镇黄洞村学习,所见所闻,耳目一新。黄洞村是西晋以后客家先民南迁的定居点之一。全村总面积10.8平方公里,人口2356人。四周都是广府话、莞城话的非客语地区。但这个客家山村,千百年来世代讲的都是被乡亲们誉为“阿姆话”(母亲)纯正的原生态的客家话。上世纪90年代,80高龄的新加坡著名客家研究专家、200万字的《世界客属人物大全》主编谢佐芝,进村考察后惊呼:“黄洞村是南粤独一无二的客家围城。”〔1〕充分显示客侨文化强大生命力。2008年5月,一群海内外学者专程前往黄洞村调研,认为这个客家山村确是“天下无与伦比的神秘的客家围城”,这里的客家乡亲们以他们世代对客侨文化的忠心和传承的历史实践,撰写了客侨文化“铸造的又一部客家传奇!”〔2〕去年秋,笔者会同世界客属第二十二届恳亲大会国际客家学术研讨会的有关领道和学者,深入黄洞村调查采风,与众多老、中、青客家乡亲多次座谈,进一步认识到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客侨文化,是我们客家精神的顶梁支撑,是海内外客家华人、华侨以及众多客家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广大客家后裔、客家精英奋发图强、不甘人后的力量源泉。

  一、客侨文化是垒筑“客家围城”、守护文化边界的精神支柱

  海内外学者在黄洞村考察,饶有兴趣的话题是:这个“南粤独一无二的客家围城”是怎样垒筑起来的?他们为什么能有如此顽强的毅力守护自己的文化边界?“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世代传承自己的“阿姆话”,为什么这里千百年来讲的都是正宗的客家话而不被其他非客语方言同化?

  诚然,“语言是识别民族或民系的重要标准之一”。〔3〕晚唐著名诗人张籍写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4〕张籍的上祖是距唐末五个世纪之前的西晋永嘉年间南迁,但“南人至今能晋语”,移民的后裔五百年后仍然能讲中原汉语(即晋语),诗人的体验是真切的。怀念中原故土,继承语言风俗,是人之常情。一般来说,移民后裔只要具备两个条件,故乡的语言风俗才能承传下去。一是集团式的迁徙,南迁过程中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由强宗大族或德高望重者为移民领袖;二是扺达迁入地后,居住地相对集中,不至于分散被蚕食或同化。从黄洞村客家乡亲的《族谱》证实,他们的先祖南迁后云集闽西客家祖地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休整数年后又分道扬镳,各奔前程,继续向南迁徙。有的飘洋过海到了天涯海角,而有上千人就择居在黄洞村。在凤翔蓝天、黄龙出洞的黄洞村,“阿姆话”能在四周非客语地区强大的压力下传承至今,除了上述两个条件外,更重要的是,他们世代弘扬客侨文化,以客家人的智慧神灵,锻造客家精神的“内核”,构建“客家围城”的生命线。

  “北望中原怀故土,慎终追远不忘根。”令海内外学者们赞叹不已的是,黄洞村世代普及客侨文化,老幼皆知,家喻户晓。众多客家乡亲无论是扎根当地,还是在海外创业,他们都把客家精神作为自己的根。在座谈会上,从80多岁高龄的老公公、老太婆,到正在中、小学就读的莘莘学子,从小就喜闻乐见反映客家先民的山歌、戏剧、相声和故事会,平日经常聆听长者传颂客家上祖的传奇情节,弘扬客家精神,辛勤地开垦着中华文明的处女地。

  源远流长的客侨文化,成为黄洞村客家乡亲的精神支柱。就共性而言,客侨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在传承中华文化传统中,黄洞村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生态,其典型表现之一就是保持了古代炎帝、黄帝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式文化形式,特别是“阿姆话”(正宗的客家话)代代承传,即使飘泊海外,也常挂口上,永世不忘,堪称客家方言的“活化石”。就是在现代化进程加快的今天,这里的客家方言的语音、语色、语质、语调,丝毫未变,千年未改,一直未被其他方言同化。恰恰相反,非客语人进村以及近年外来上万各地打工者进村,操着南腔北调,为了与黄洞村民沟通,反而被“同化”,学讲起客家方言来了,涌现一大批“新客家”。由此可见,这个历史形成的以客侨文化垒筑的独特“客家围城”,有着多么强大的生命力。

  二、客侨文化成为“客家围城”自发进行传统教育的特殊教材

  明、清以来,村中一批客家后裔由于战乱、饥荒难以度日,遂海外谋生。他们侨居他国,思念家乡心切,事业稍有成就,即返乡兴业建校。他们把客家文化与华侨文化融汇结合成典型的客侨文化,在海内外留下不少历史印记。难能可贵的是,黄洞村的海内外客家乡亲身体力行传承客侨文化,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意识。早在明代洪武年(1390年),遵照上祖旨意,村中择一风景宝地兴建“回龙庵”,树立石刻古碑,记録客侨丰功伟绩,称赞炎黄是我“赫赫始祖”,立志世世代代都成为有炎黄人品的炎黄子孙。对上祖留下的文物古迹,黄洞村人格外珍爱,自觉保护,“回龙庵内至今仍保存着17篇23块计5万余字的明清石刻碑文”,“传承历史文化和血缘亲情”。〔5〕

  近年来,黄洞村充分发挥回龙庵的碑文警世作用,以其丰富的历史史料成为村民们自发进行弘扬客侨文化传统教育的特殊教材。庵内的崇烈堂碑、春祀碑、崇祀碑、通堂碑,记録了村里客家上祖高举中华传统文化大旗,抗击外敌、忠义英烈的业绩。同时,也记録了村里许多归侨、华人爱国爱乡、热心公益事业的崇高仁爱思想,以及对客侨文化的传承功绩。从碑文中还可以看出姓氏族系中有着血脉与文化永恒的关系,领悟到更宽广、更深厚的民族认同感和历史的责任感。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每个海内外客家后裔,父传祖承都知其根,归其源。

  回龙庵的史料还显示,在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该村洪屋围洪全福率领众多乡亲,跟着天王洪秀全挥师北上。碑文记载:“洪全福,太平天国将领,洪门会党领袖,大明清天国南粤兴汉大将军。”在抗日战争中,该村自发组建榕树厦游击队,以客家碉楼为据,重创入侵日军,受到上级表彰。全村现有海外华侨返乡建造的客家碉楼15座,仍保存完好,形成独一无二的“碉楼群落”客侨文化人文景观。其中观合楼高8层,雄踞珠江三角洲,令人肃然起敬。这批碉楼均有密集的枪眼炮洞,具有很强的攻守功能。大有一枪驾楼、全村平安之效。碉楼外壁的弹痕和箭洞,向后人评说着这里客家上祖抗击外犯的功勋,以及客侨文化保家卫国的业绩。

  “崇文重教”是村民们弘扬客侨文化传统的又一亮点。南迁的客家人大多避居深山老林,生活在社会最低层。黄洞村历代的客家乡亲也同样遭此境遇,他们为了自身的发展、家族的繁荣,改变穷困的命运,自然寄托在“唯有读书高”上。回龙庵中的兴贤文社碑、庆茹书室碑、连茹书室碑等体现了黄洞村历代祖先继承客侨文化、重视文化育人的教育传统和以文为本、文武并重的治家、治国之道,全村兴起兴文社、建书室的热潮,充分展示了他们的远见卓识。正如碑文说的“乡党立社”为的是“拔贤才”,难道“我洞中”就没有“虎踞龙蟠”之人?为满足读书人的需求,将“兴贤文社”延伸到东莞城、广州市。至1922年,村里的归侨、华人捐资办学,将“兴贤文社”改为“兴贤学校”,建国后又命名为“凤岗中心小学”。社会总是这样走过来的,它使人直观地感受到历史正在复活。上祖的高瞻远瞩推动了现代的繁华和文明,他们的卓越贡献让今天的人们为之折服,同时也展示了客侨文化历史发展的轨迹。

  2001年2月7日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中指出:“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海外侨胞十分重视,汇回巨款续编家谱,至今仍存放在本姓家庙档案柜中。这批珍贵的家谱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资料,对开展客侨文化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回龙庵碑文的考证发掘,对当前编写村志、镇志、族谱等工作很有参考价值。从其详细地记述当地人口、自然村的分布及清代祖先的名字等情况看,不仅为研究当地历史提供了古代、近代以及海内外的人文资料,而且对东莞乃至珠江三角洲客家人文历史的研究,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史料价值,可以说是一部极为珍贵的客侨文化历史遗产。

  碑文对立村先祖、入居村庄、人物名字(包括海外华侨)的记述,为各姓氏的族谱、世系提供了真实可信的证据,清晰地记载了各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人口兴替、人物事迹,风俗习惯等,这也是一部承传客侨文化不可多得的宗族和家谱沿革的特殊珍贵文化史料。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产生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产生于世世代代绵绵不断的血缘之“根”。黄洞村的客家乡亲通过碑文认识到,这个“根”就是客侨文化血脉相承遗传基因的祖根。寻根认祖,不仅仅重温亲情、乡情、族情,更重要的是弘扬客侨文化精神,继承前人所创造的文明。没有先辈们的峥嵘岁月,就没有今天的繁荣昌盛。

  回龙庵的碑文再现了黄洞村一代又一代客家人(包括海外华侨)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客家精神,他们“蒙霜披露、披荆斩棘而筑居”,传承历史文化和血缘亲情。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先辈智慧和勇气的结晶,更是客侨文化内在升华的高度提炼。面对回龙庵石刻碑文这部古老的历史图谱,海内外学者从中探索对客侨文化历史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瞭解,它为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客侨文化垒筑的这座神秘的“客家围城”的历史沿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黄洞村弘扬和开拓客侨文化,除了有回龙庵石刻碑文这一硬件史料,还有客家乡亲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原生态软件艺术。“客家逢盛世,麒麟舞吉祥。”舞“麒麟”是一种盘古流传而且几乎普及各个自然村落的民间文艺形式。这是黄洞村世代客家人爱好的业余活动。一是综合拳术表演,练好功夫,可健身自卫。二是青年人在晚上集中学习专门的锣鼓技能是社交活动的好去处。因为每个麒麟队要有三、四十人参加,请来“武艺高强”的师傅当教练,一般要坚持几年(每冬晚上几个月)才会熟练。三是具有 “保家卫国”之意义,弘扬团队精神。舞麒麟一般是在新年伊始,意在祝贺大家新春愉快,事事顺利。

  在黄洞村民间还流传大量的诗词、曲艺、书画和客家山歌等民间文艺作品。新编的《黄洞村志》辟有《客家山歌选録》专辑。其中一首唱道:“无山不住客,无客不唱歌,有山就有客,有客就有客家歌。”黄洞村的“客家山歌可溯于唐宋时代,出自口头,源于赞颂客侨始祖,表达怀旧之歌,对新事物、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对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予以批评。”〔6〕

  黄洞村客家乡亲念念不忘客侨文化,他们以弘扬客家精神为天职,以客侨文化垒筑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客家围城”,为构建世代传承客家精神,作出自己特殊的贡献。

  三、客侨文化在开发“客家围城”中创造新的春天传奇

  但是,黄洞村的“客家围城”又不同于钱钟书的外面人进不去、里面人又出不来的“围城”。令人可喜的是,黄洞村客家乡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客侨文化的软实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硬实力,改革开放30年赋予古老的“客家围城”新的生机,彻底告别历史性贫困。这里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天然的巢窝招引着海外华侨、华人返村办厂,现有各类企业50余家,外来打工人员1.3万人,现年总产值3.9亿元。村里还与凤岗镇政府合作开发金凤凰、玉泉两大工业园区。难能可贵的是,在经济腾飞的同时,古老的客家山村环境更为优美。黄洞水库緑水长流,黄洞野岭青山长在,湖光潋滟,景色迷人。目前已有实力雄厚的房地产企业家进村开发卧虎山50万平方米别墅花园,建成后将跃入中国别墅500强之一。而全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已有数百年轻村民在海内外大学就读,有的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为了更好与外界交流,村民们除了讲客家话,也学会讲广府话、潮州话、莞城话,有的还能讲英语、法语和德语。笔者走在村头村尾,大街小巷,随风飘来亲切的“阿姆话”时,还有熟练的“拜拜”(再见)、“新丘”(谢谢)的话音溶进耳畔。笔者听来,这是最优美的另类音乐,也是只有在这个“客家围城”里才能享受到的醉人的客侨文化交响曲。

  黄洞村客家乡亲在与海内外学者座谈时,自豪地说,他们自远古以来垒筑“客家围城”,靠的是客侨文化;近30年来,他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开发“客家围城”,靠的还是客侨文化的软实力和凝聚力。

  在黄洞村人心目中,炎帝、黄帝是至高无上的英雄和超人,他们的伟绩丰功,神奇的力量与聪明的才智占据了中国历史开始时期的突出位置。显然,正是由于他们的出现,才改变了中华民族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并为中华文明大厦铺上第一层基石。他们的卓越贡献泽被千秋万代,而他们的英名也亘古流芳。更重要的是,他们突出地代表着生活在东方的中华大地上人们的聪明、智慧和进行的创造、发展,以及传承下来的特有的精神风貌。因而,在中华民族的成员中,几乎无一不自认为是“炎黄子孙”。他们所追寻的是那种在漫漫无尽的苍茫中能倏然出生而石破天惊的卓异伟力,那毅然告别原始生活,迈向文明世界的远大抱负,向往着用心智与灵光浇铸文明基石,去拥抱灿烂文化的曙光。黄洞村客家人从中吸取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新的时代以新的姿态,推进客家文化与华侨文化汇集的客侨文化激活的动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开发古老的“客家围城”而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的春天传奇。

  诚然,在开发“客家围城”的进程中,黄洞村客家乡亲并非一帆风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生态结构,以垦山为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耕作生活,特别是千百年来小农经济的保守思想,一度拉住了这里客家乡亲们前进的后腿。因为“人是自然之子,文化又是人群的产物;环境感应是区域文化演化的动力之一,因此,作为文化组分的民性必然打上区域自然环境与社会历史的烙印。”〔7〕但是,黄洞村客家乡亲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发挥客侨文化的优势、态势和发展趋势,迅速克服自身的小农经济弱点,溶入经济全球化的激流,自力更生与招商引资紧密结合,刻苦耐劳与现代化大生产齐头并进,环境保护与跨越式发展同步进行,力促“客家围城”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搭上国际经济高速列车,在激烈的海内外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黄洞村客家乡亲拿出当年客家先民南迁的气魄和胆识,以客家先民的神灵和智慧,奋发有为,自强不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从原始的作坊式的个体手工业,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在海外众多华侨、华人乡亲的协同努力下,把古老的封闭式的“客家围城”,开发成现代化的信息时代的投资热土,掘金宝地。在流光异彩的高端产业全村遍地开花的同时,金凤凰、玉泉两大工业园相继落户,现代化的园区开发带动新一轮的产业升级。早在1992年村里投入1747亩土地,与镇政府合作开发金凤凰工业区,2004年又投入1172亩土地与镇政府开发玉泉电子信息工业园。这两大工业园区均属镇重点工业园区。特别是新开发的玉泉电子信息工业园更是重点规划,高标准、高起点建设的高新工业园区,吸引了三和盛、嘉宝、阳华等数十家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国际性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园区企业全部投产后将实现年总产值130亿元以上,以其巨大活力直接带动凤岗镇和黄洞村的产业升级,力促古老的“客家围城”又好又快提升为现代化的高新工业之城。

  客侨文化,功昭日月,客家精神,永志不忘。从滴水可见太阳光辉。从黄洞村“客家围城”的垒筑与开发,也昭示着客侨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必将在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永远是我们迈向新的征程的强大精神支柱。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8〕,中国首次客侨文化论坛在凤岗隆重举办,极具重大的时代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海内外学者、专家欢聚一堂,深入考证客侨文化的源流,重点挖掘其精髓,创新客家学的立论架构,打造客家文化与华人文化的传承精品,开创国际客侨文化研究新局面。笔者认为,黄洞村客家乡亲用客侨文化垒筑、开发南粤“客家围城”,创造新的春天传奇的宝贵实践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推而广之,在客家地区开花结果。让我们万众一心,开拓奋进,谱写客侨文化新的篇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客家人的更大力量。

  2008年芒种写于珠江三角洲黄洞村“客家围城”

  2009年大雪修定于闽西客家祖地“汀州府”故园

  注释:

  〔1〕

  谢佐芝:《客家历史文化考察》,新加坡崇文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312页。

  〔2〕张永和:《神秘的“客家围城”》,2008年第三期《环球客家》杂志。

  〔3〕谢栋元:《客话证客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六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第463页。

  〔4〕[唐]张籍:《元嘉行》,南京金陵书画社《全唐诗》1982年8月版第236页。

  〔5〕郑官昌:《回龙庵前说碑文》,《东莞文艺》2007年第10期第43页。

  〔6〕《黄洞村志》第81页。

  〔7〕江金波、谭元亨:《客家文化的二元结构及其文化生态解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版第142页。

  〔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6日一版。

  (张永和张永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厦门大学客家研究中心教授、福建省国际文化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闽西客家联谊会副会长。著作有《李光耀传》、《克林顿传》等22部累计800多万字。其中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李光耀传》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奬”。)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