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客侨文化”的文化特征及其他

  首先感谢广东省政府参事室黄伟宗、司徒尚记、谭元亨等教授,他们提出“客侨文化”的概念,很有现实意义。据我所知,这是客家研究中,第一次提出“客侨文化”的观点,这很好,很有针对性,也很有现实意义。

  也感谢他们以凤岗镇为例,研究客侨文化。我从80年代初就跟深圳文化界有关系,但在此前,我只听说过深圳有客家龙岗镇,却从未听说在隔壁的凤岗镇,而且是著名的以客家人聚居为主的凤岗镇。如今,凤岗镇首次开客侨文化研讨会,将大大提高凤岗镇的知名度。

  其次,感谢凤岗镇领道和人民,是他们提供了“客侨文化”的研究样本,也是在国内外专家首次对“客侨文化”进行样本研究。

  我并不是说,在国内外没有进行过“客侨文化”的研究。事实上,许多专家和学者对客家华侨文化进行过研究,也出现不少成果。我是说,这次是对黄教授等人提出特定的“客侨文化”命题后的首次研究。我认为,“客侨文化”四个字上概括了客家华侨文化的基本特征。

  而东莞市凤岗镇是在黄教授等人认真调研基础上提出“客侨文化”命题与课题后,首次承接并对“客侨文化”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客侨文化”就是黄教授等人在对凤岗镇调研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在这里召开“客侨文化”研讨会就有更重要的意义,也是值得感谢东道主的原因。

  一、“客侨文化”的研究主体是人

  黄教授等人对“客侨文化”命题的提出,是有科学依据的。

  “客侨文化”研究的主体是人——大写的客家人。

  “客侨文化”,顾名思义,从研究对象可以定位为:一是,客家人;二是,华侨、华人;三是,本土客家人以及海外客籍华侨、华人创造的“侨”文化现象。

  众所周知,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一定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一定的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组合而成的。而这些都是“以人为本”的,也就是说,是人创造的。黄教授等人的《整合古今资源,开拓“客侨文化”——关于东莞市凤岗镇古今文化的调研报告》(下称“凤岗镇报告”)中,提出“客”与“侨”问题,无论是“客”——客家人,还是从凤岗镇迁徙到国外的“侨”,都是定位于“人”,然后,是定位于海外华侨、华人以及在国内的归侨、侨眷和本地居民等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归纳起来叫做“客侨文化”。

  研究“客侨文化”,就不可避免地对客家人的源流进行考察。黄教授等人对凤岗镇的“客侨文化”调查,有十分明确的研究指向,——就是研究海内外凤岗镇及其伸延到海外的客家人,并对其创造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研究。

  研究客家源流,是客家学的重要内容。任何研究都离不开对对象源流的梳理。罗香林的《客家源流考》对客家人南迁及其流变作出详尽的考据与论述。有人认为,“客家”一词,是对当地土著居民言的。其实这是误解。作为客家民系,其称谓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其规定性,是由其区别于其他民系的特征所决定的,并不是与当地原来居住的土著居民相对而言的称谓(当然,相对原居民来说,也是客家人为“客”的原因之一)。

  和许多研究现象一样,“凤岗镇报告”也从该镇客家源流问题着手调研,对该镇客家人来源与流向进行研究。

  谈客家“源流”,应该正“源”探“流”。“借问客从何处来”,是指客人从哪里来的,而探讨客“源”中的“客”,是指客家人的来“源”,也就是凤岗镇的“客”源。“凤岗报告”中简明扼要研究了该镇客家人的“源”在何处:

  1.“凤岗镇报告”中,提出了该镇的客家人是中原南下移民“客家民系的后裔”,定位了“客”字。

  2.客家人是如何南下的?作者作了调查中肯的分析:最早的少数客家人是从粤北南雄经珠玑巷南迁而来,多数是经江西、福建、经韩江、梅江、东江而来,或者经海岸南迁过来,幷且在凤岗镇定居的。此后,从唐、宋、元、明、清至民国,都有陆续迁移而来者,来者多达206个姓氏之多。

  3.而且在时间上,作者也作了调查。该报告指出,“最早迁入雁田村的邓氏祖先,是唐朝元和元年(806年),从河南南阳迁江西吉水,再经南雄珠玑巷迁入的。”此后,各地客家人陆续从各地南迁至凤岗镇定居。

  这些陆续南来的客家人,在凤岗镇定居后,繁衍生息,得以发展。

  客家人的特性是敢于斗争,敢于开拓,破釜沉舟、勇往直前。他们往往在定居之后,由于心理因素、性格因素或客观上其他种种原因,又有一部份人“流”向他乡。

  客家人是不安定的特殊民系。国外有的学者称客家人是东方的吉普赛人。和许多客家人一样,凤岗镇的客家人逐渐不满现状,他们“流”向外地,流向海洋,流向异国,立足他乡,以求生存发展。有的为生活所逼,有的是想谋求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他们离乡背井,漂泊他乡。客家人的“外流”有多方面因素,有的是在家人多田少,难于糊口;或者由于天灾人祸,田园荒芜;也有由于战乱,民不聊生;有的是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卖猪仔”到国外做苦力等等,像历史上的增城客家人郑景贵,大埔客家人张弼士、惠州客家人刘壬光、邱秀、叶亚来,梅县客家人张榕、张耀轩等人,都是由于家徒四壁,两袖清风,在家难于生存而漂洋过海到南洋的。凤岗镇的客家人也有类似的状况,他们从清朝嘉庆年间开始“流”向国外。他们多是由于生活困难,作为“契约华工”(“卖猪仔”)漂泊异乡的。到现在为止,“流”向海外、港澳地区的凤岗镇人有3万多人,是该镇常住人口的两倍。

  我们常说“人来人往”。客家人的“来”与客家人的“往”,是客家人的行为指向。而这种行为指向是研究客家民系的重要出发点。黄教授等人表面上是写出凤岗镇客家人的研究报告,其实在简约的报告里隐藏着研究客家人的重要观察点。他们以凤岗镇的客家人为例,指向研究客家人的“来”“往”是“客侨文化”的要点,是有指标性意义的。

  二、“客侨文化”重要的是研究其文化特性

  由于不同民族或不同民系的差异性,不同的民族或不同的民系就会创造出不同的文化。文化是人的特性和行为方式及其生存状态的表述,人类的文化有其共性和个性。

  客家民系是汉民族共同体中的一个特殊的民系,在其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除具有汉民族共同的地域、语言、经济生活、行为方式和心理素质的共性外,还有着自身的许多个性特征,例如,语言及其表达方式、生活习性、思考和行为特点等等,所以,客家民系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征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共性与个性有机统一。

  中原汉族是客家人的祖先,客家先民在一千多年的漫长的迁徙过程中,逐渐形成在自己民系的特性和发展自己的特性,或称客家人的性格。客家先民在跟大自然和各种难于预料的艰难险阻斗争中,遭遇到种种挑战,同时,在艰苦的迁徙过程中,常常发生的与客居地土著和其他民族、民系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乃至相互争斗。客家人因为是后来者,大多数都居住在山区,生活、生产都异常艰苦,形成他们特别能吃苦耐劳、不怕牺牲、敢于斗争和勇于开拓的精神,为了适应新的生活,长期的生活磨砺改变了他们的心理状态,形成了他们特殊的心理因素。这就形成他们独特个性。

  凤岗镇就是有着典型的客家人的个性特征,他们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有独特性。

  黄教授等人对客家人的个性作了较好的描述:

  1.对于凤岗镇的“客侨文化”独特性,黄教授等人概括为“客家第一珠玑巷,岭南独此排屋楼”。

  凤岗镇在建筑文化上,不仅有别于汉族其他民系,而且就是在客家民系中也有独特性。在方圆82.5平方公里中,清末民初建有炮楼就达120多座。而且,更为独特的是,全村炮楼都跟排屋连在一起,把居住功能与防御功能联系在一起,既不同于福建土楼,又有别于梅州的围龙屋,创造出独特的客家建筑文化景观。

  2.“以文教化”是文化的精髓。在研究客家这支特殊民系中,客家文化是重要的命题。重视教育,以文教化,这不是客家人特有的文化观念,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各民族的共性。但对于客家人来说,在这共性中又有特殊的个性。客家人可以卖田地,甚至讨饭也要让子女读书,崇文重教,是客家人的美好传统。凡是客家人,他们特别重视教育。从凤岗镇的教育来看,他们保持和发扬客家人的重视教育传统。文庙、书院、文社、书室、学校,比比皆是。

  3.知恩报恩,感念家乡,回报家乡的爱国爱家观念蔚然成风。客家精神是什么?许多人都在探讨这问题。

  我认为,“敢为天下先”是客家人的最重要的精神,敢于开拓,敢于拚搏,奋勇进取,是客家精神的具体体现。凤岗镇的客家人在走出家乡,走向海外后,念念不忘家乡,回报家乡,“纵然此处风光好,还有思乡一片心”。人在外面,思恋家乡,回报家乡,单是捐资修复回龙庵古文物的,就达683人。其他捐资建楼堂馆所者更多。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回乡办厂投资者更是不计其数,这是客家人文精神的体现。

 
  (丘峰: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上海客联会会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