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漫谈凤岗民居

  古进:广东省梅州市梅县人。中国画报(国内中文版:人民画报)高级编辑。离休后,主编《客家人》画册,参加编辑《大陆沧桑》等多部画册。年逾八旬,仍然活跃、乐观,老友们仍喊他“小古”。

  为了弘扬客家文化,离休后,足迹遍布黄河上下和五岭内外,行程万里,风雨五载,我考察了客家人的源流和风土人情,同时拍摄了大量照片。《客家人》画册就是这次考察的结晶。由于当时时间、经济及精力的缘故,很多地方在那次考察中没有走访,东莞凤岗镇就是其中之一。

  我这次来凤岗镇参加中国首届客侨文化论坛的目的之一,就是瞭解这里的客家民居的历史和特点,尤其是客家民居的独特形式:碉楼排屋。

  要瞭解凤岗镇民居的历史,必须先瞭解凤岗镇居民的来龙去脉。

  根据凤岗历史博物馆和镇人民政府提供的文史资料和我粗浅的调查瞭解,凤岗镇各村居民祖先的渊源,有远源和近源。远源是来自黄河流域、中原大地和淮河流域。这是长江以南各个民系(包括广府系、闽南系和客家系)的远源。具体一点讲,从秦代开始,多次派兵、徙民到岭南落居;后来中原地区的汉人,又分批到淮河,过长江,再散布到江南广大地区;其中一部分汉人又进入赣闽粤交界的广大山区,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形成客家民系。明末清初,客家人向外扩散,其中大部分人从粤东地区、一小部分人从闽西、赣南,向潮汕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迁移。这批客家移民就是惠阳、宝安、东莞等地客家人的近源。

  东莞的凤岗,古称塘沥洞,可能是当地土著人(古代百越的后裔)的住地。民国初年建圩镇时,也许是附近有凤凰山,传说有凤鸟飞临此地山岗,故称为凤岗镇。

  该镇雁田村的邓氏先祖唐代从河南南阳郡邓州南移到江西吉水。北宋时,溯赣江至赣州,越过大庾岭,进入岭南南雄县珠玑巷。(这个时期,从珠玑巷南迁到珠江三角洲的移民,与当地土著融合以后,成为粤语民系。明清时期由闽西等地的客家人迁往此巷及四周农村,至今仍讲客家话。)几年之后,又南迁到东莞岑田(今香港新界锦田,邓姓居民都讲广府话)。明朝永乐年间才转移到湴田(今雁田村),至今雁田村民都讲广府话。这是该村邓姓人家的远源和近源的大概情况,也是凤岗镇最古老的汉族移民的后裔。

  在凤岗镇,除了雁田村,还有天堂围村和五联村将近一半的居民也讲广府话,其余7个半村庄的居民都是客家人。全镇总人口约有2万多人,客家人有1万4千多人,约占7/10。

  凤岗的民居是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凤岗各姓的客家人,多数是明清时期从粤东长乐县(纯客家县,今五华县)迁移来的。初到这滨海地区,满目荒凉。他们吃苦耐劳,不畏艰辛,搭茅寮,开荒地。天道酬勤,茅寮为瓦顶土房所替代,荒野由緑洲所覆盖。随着迁移来的客家人越来越多,凤岗镇慢慢初具规模。客家人有聚族而居的传统,开始是两家三家幷排建房,后来十家八家幷排在一起。左邻右舍,前排后排,互相照顾,和平共处。据文史资料记载,清朝初年,从长乐县迁来油甘埔村定居的是江华庆。江华庆父子发迹后,在村外购买了一大片建房用地,并规定江姓子孙在此建房有优惠,但必须依照规定的长宽高低建房。由此,逐渐形成一排排的民居,叫排屋。排屋的平面结构:坐北朝南,有一条长80米的主巷,主巷两边又各有八九条东西走向的小巷,小巷北边就是一排瓦顶土房,整个建筑群形成“非”字的形式。主巷、小巷纵横有序,阳光充足,空气流畅,在当地的潮湿气候的环境下适宜生活。

  当时的移民,谁都没有本事和财力建造大型的住房,只能就地建造简单的平房排屋。清末民初,很多年轻人过香港,下南洋,甚至闯荡到南美苏里南,以谋生路。异国他乡,他们不畏艰辛,苦心经营。有的人积蓄了一些钱财,回到故乡。旧社会,治安不靖,匪患不断。返乡的客家人模仿珠江三角洲开平等地广府人的做法,紧靠着排屋,建筑起高大坚固的碉楼。碉楼和排屋相通,可以保卫排屋。如此,碉楼和排屋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客家民居的又一特殊建筑形式。

  专家、学者们考察凤岗镇客家人住房后为此建筑形式取名“排屋楼”。

  鉴于我对客家民居的瞭解,我以为不如取名“碉楼排屋”好。

  理由如下:

  1.从民居的主体看。凤岗客家民居的发展历程说明,先有排屋,后建碉楼。客家人长年,甚至世世代代居住在排屋里。故排屋是民居的主体,碉楼是为了保卫排屋居民而建,是排屋的附属建筑物。碉楼平时不住人,乱时才住人,不是民居的主体。在凤岗,有碉楼必有排屋。现在官井头村外,湖中只见一座孤立的碉楼而不见排屋,那是上世纪50年代修建水库和供水工程时淹没了珊珠坑村排屋的结果。把带有碉楼的排屋这种民居形式称为

  附表:客家民居的四大类型和特点比较(略)

  2.从使用功能上看。“排屋楼”的“楼”实质上是防御性的碉堡,严格讲,只是民居的附属建筑。闽西土楼的“楼”,不论是方形还是圆形,都是常年共住、世代同堂的民居。其建筑规模宏大(一楼之内可住几十户、上百户同族人)、外墙坚固,且具有极强的防御作用。此“楼”与彼“楼”,使用功能完全不同,从民居概念上来说,两者不能相提并列。再看看排屋的“屋”是长年住人的民居,粤东围龙屋的“屋”也是长年住人的民居。此“屋”与彼“屋”使用功能完全相同,在民居概念上来说两者完全一致。需要明确的是,“围龙屋”的“围龙”和“屋”不可分割,“碉楼排屋”的“碉楼”与“排屋”也不可分离,否则都不能称为客家民居特有的形式了。

  基于上述原因,我认为凤岗镇客家民居取名“碉楼排屋”更确切。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