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客侨文化刍论

  客侨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客籍侨民的文化,或者说,是客家文化与华侨文化二者的交叉与融洽。当然,这仅是文字层面上的意义。如果从深层而言,就丰富得多,也复杂得多,当引出更多的命题来。在与其他民族的侨民文化相比较,亦更显示出自身的特色来,产生文化上的落差。

  因此,客侨文化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命题,它的外延与内涵,都有值得深入探讨的价值。

  无疑,凤岗,这个拥有30多个国家华侨的、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区位在中国华南沿海的名镇,便为客侨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历史材料与现实依据,以此为典型个案,是再具体再实际不过的了。

  不久前,我在一篇关于客地风水的文章中就曾引用过《易·贲卦彖传》中的一段话: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我们亦不妨沿古代哲人这一思路,来观照客家文化、华侨文化以及二者结合而成的客侨文化。

  一、 客家文化与华侨文化的共性

  客家,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部分,而且是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的一个族群,或者说,是最大族群中的一个。华侨,正是指中华民族对海外拓殖的侨民。所以,客侨,同样是华侨的一部分。这样,作为一个大范畴中的一个系列,客家本身也就具有中华民族的许多的共同性。

  我们不难看到,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流,同样也是作为客家文化的主流,而儒家文化特征,在客家文化中是相当凸显的——这与广东另两个民系比较起来尤为这样。

  儒家文化价值上是重义轻利,所以,历史上才有那么多舍生取义的民族志士,客家人到海外的,亦不惜倾家荡产,支持辛亥革命;为抗日战争捐钱捐物,乃至舍弃海外的一切,回国抗战,牺牲生命而不惜……这样的范例,凤岗亦不少,凤岗炮楼上留有60多年前抗战中的斑班弹痕,无一不证明这一切。

  儒家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或道德文化,客家人也一样,重人伦,强教化,客家人敬老尊贤,崇文重教,不忘祖训,敬惜字纸……都是出自于此。精神方面如此,连物质文化遗产,亦如此。客家建筑,大都是聚族而居,成为围村、围楼、围屋,这些个“围”,体现的正是四世同堂乃至五世同堂的宗法意识、血缘观念。华侨在海外,尤以客家人的这种宗族意识至为突出,华侨文化中,也凸显出其家族主义思想,强调百世开基,子孙兴旺,代代相传。

  儒家文化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强调叶落归根。虽然客家人由于自身的历史,重返中原已不可能,但整个中国,毕竟也是自己的家,自己的大家,所以,客家人特别恋故土,无论天远水隔,只要有机会,有可能,不仅“侨批”要回到家乡,人,也要设法转回家乡。人们不难发现,海外的“义山”,都无不北向,死了,头也要向着中国,多少客侨老人,七老八十,无论多艰难,也都挣扎着重返故土。尽管历朝的政府,都鼓励或强调“华侨”落地生根,可要回家乡安度晚年的,仍是他们共同的愿望,凤岗这么多的侨居,正是这一心态的外化。

  而客家文化与华侨文化最大的共同点,则在于移民文化。

  客家文化本就是一种移民文化,从一开始就是因大迁徙才形成这样一个族群,它的宿命就是不断的迁徙。只是过去迁徙的范围,大扺只是从中原到江南,从江南到东南沿海,也就是中华大地上。

  而华侨文化,则是指从中国本土,迁移到海外,在海外殖民与开拓,从而在走向世界当中,形成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开放意识。这同样也是移民,只是范围不一样。

  作为客侨,则是中原到沿海,而后,又从沿海到海外,只是把客家人的迁徙往前延伸到了海外,也就是强化了客家的移民的历史与意识。可以说,没有移民就没有客家,同样,没有移民也就没有华侨。当然,从世界范围说,没有移民,也就没有当今如美国、澳大利亚等众多国家。移民文化,每每是优秀文化的激活所在。亟而言之,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正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力。仅以华侨范围而言,也是中华民族不同族群在向海外拓殖融合而形成的。

  正是移民文化,方会促成参与移民的族群,由守成走向开放,从内陆走向海洋,从孤陋寡闻到视野开阔——换句话说,从农耕文明走向海洋文明,更具开拓性、流动性乃至冒险性。客家文化也正是从内陆到沿海,又由沿海走向海外。所以,才在南洋享有“客家开埠”的美名——这一美名,又恰好与他们在国内善于“耕山”开荒相对应起来。

  因此,客侨文化,也是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有机结合。

  进入近代,尤其是大航海时代开始,世界历史的进步有目共睹,海洋文明,也就成了近代史的主旋律。而当今的太平洋时代,更是海洋文明高度发展的时刻。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开放,成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最具世界性意义的大事,重新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格局。俄国的经济学家曾经说过,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就卓著,关键在于海外有一个强大的华资集团,华侨华人的故国意识很重,这成了中国经济起飞最早的动力,而俄罗斯缺少的就是这个。所以,改革开放之初,引进外资,其90%以上的,也就是华资,而不是其他民族的资本。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缺的便是资金。而在世界上,能与最强大的资本集团犹太财团媲美的,也就只有华资了。

  凭此,便可以知道,华侨在国外的创业、资本聚集,该有多大的能量。几百年间,又是怎样地勤劳节俭,抛洒了多少血汗,付出了多少生命力,这才有今日的辉煌。荜路蓝缕,以启山林;艰苦奋斗,玉汝于成……

  而作为客侨,正是华侨一员。他们的奋斗史、血泪史、成功史,当一般可歌可泣。其实,凤岗的排屋,炮楼便是物证,是客侨从海外艰苦创业获得的资金投入建造起来的。而改革开放后的今天,30多国的客侨,更为凤岗的富裕立下了汗马功劳。

  客家文化与华侨文化的共同之处,不仅在于儒家文化、移民文化与海洋文化,还有很多,这里仅点到为止。

  二、 客家文化对华侨文化的贡献

  说客家文化对华侨文化的贡献,实质上是说,客家文化所具有的,而华侨文化所缺少或不多的成份,从而由客家文化加以弥补与丰富的内容,虽说同根同源,由于发展的踪迹有所不同,出现的差异是难以避免的。

  在海外考察客家文化与华侨文化,今我感慨的是,客家人对办学的执着。华侨在海外,首先是谋生,所以需要一种开拓精神,从不毛之地垦出田园来,在荒山开出矿产来,而华侨得以让世界关注,则在于华商集团的迅速崛起,这在前边已提到了。但是,客家籍的华侨们却始终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办学校、兴教育,薪火相传,绵延不絶。在东南亚,几百年间,排华反华此起彼伏,最惨烈莫过于1740年发生在巴达维亚的“红溪事件”,红溪者,即上万华侨被杀把溪水都染红了。泰国在中越战争前,不让讲汉语,办中文学校,甚至连汉文名字都不给起,马来西亚、柬埔寨也都对华文办学严格控制。我听到最为感动的故事是,按所在国规定,如果一所学校停办了,就永远不许复办,依此办理,华文学校就愈来愈少 。而在排华浪潮下,不少华人破了产,出不了学费供孩子读书,可是,为了不至于一所学校“絶种”,一位客家老师,只余一位学生,还在坚持办学教,使这所学校在濒临絶灭之际,终于保留下来,一直到华人经济恢复,学生逐一增加起来。这种执着,这种对中国文化的一片至诚,实在是让人敬重、景仰。联想到不少华侨后代,有的已不会说汉语了,而这种坚持,则更难能可贵了。我想,这正是客家人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重教的优良传统,深深融化在了他们的血脉之中,未来,如没有学校,没有教学,还能留传下什么呢?

  一如一位中国学者所云:“从深层意义上来理解,传统本身就是一个藴涵着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动态的积淀过程。”

  可以说,客家人重教的传统,正是这种“动态的积淀过程”。

  光谋生、光经商,而缺乏教育的传承,华侨文化就是不完整的、难以从过去到未来发生“动态性”的延续的。正是有客侨的存在,支撑了华侨文化的这种连续。

  在泰国,我们今天可以看到,从近百年前的达德小学开始,几起几落,终于在1979年开禁后,华文学校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如今,不仅有小学、中学,而且办起了大学,建立了亚洲商学院,使一批华侨华人的子弟,有了求学的机会。

  而这,正是客家文化对华侨文化最根本的贡献。

  同样,南洋几百年形成的民谚:

  客人开埠,广人旺埠,潮人占埠。

  也说明瞭客侨区别于其他华侨的不同特性。

  显然,开埠比旺埠、占埠更具挑战性,更艰巨、更困难,更要付出重大的代价,乃至流血牺牲。所以说,华侨中,最苦的任务,都是让客侨担当了。

  本来,没有开埠,又何来旺埠与占埠呢?

  槟榔屿是客家人开发的,张理大伯公盛名天下:吉隆坡,如今有一条开埠者名字命名的街,这便是叶亚莱街;加里曼丹,少不了要提到罗芳伯与他的“兰芳公司”……可以列举的还有很多,无一不是客家人登陆南洋,在一片不毛之地,开垦拓殖,建立起港埠来,华人其实最早到达这片次大陆,而华人中因能吃苦而在这片次大陆上立足的,则是客家人,这没有人不承认。除开东南亚外,他们还到了非洲、美洲,背井离乡,在更艰难的蛮荒之地,开拓出一片天地来。

  有了开埠与办学这两条,便足以揭示客侨文化对整个华侨文化的重大历史贡献了。其实,在其他方面,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礼失求诸野”,我们在海外所见的客家非物质文化,当比比皆是,如这些年重新兴起的“孔明灯”等等。

  而客家人对知识经济、生态经济的敏感,自然来源自他们千年办学的历史传统,客侨、客胞中出现的作家、诗人、科学家,也都是令人注目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华侨文化因客侨而多姿多彩,客侨亦因华侨文化而强盛壮大,彼此难分难解,同是一家人。

  三、 客侨文化的代表——凤岗

  凤岗由于其地理位置之得天独厚,成为了客侨文化的代表,这已经成为众多文化学者的共识。

  从地理上而言,凤岗濒临海滨却又不在海边,距海岸线尚有四五十里,东莞的最南端,与深圳龙岗接壤,往北则靠山与丘陵,与“无客不住山,无山不住客”无异。迄今全镇有姓氏200来个,可见移民来源之多;同时,清朝咸丰年间,出海“卖猪仔”者众,所以,如今侨居国达36个之多,客侨有3万多人,为该镇常住户口的2倍,其客侨与祖籍人口比例之高,分布世界各地之广,都是一般华侨镇区不可比的。

  引人注目的是,该镇记有华人华侨捐款助学或反哺乡梓者姓名的,有7000余人,遍及亚美各国,这些年新建的凤岗历史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也有众多客侨先贤及其历史文物、事迹的记载与展示,成为当今客侨文化的集中体现。该镇可依黄伟宗教授根据其民俗设施提出的,兴办“回龙节”,当可成为吸引客侨寻根问祖回到故乡的庆典。

  作为“客侨文化”的历史依据,凤岗有着镌刻达五万余字的碑文,即黄洞村的回龙庵内所存的《义建崇烈堂》等清代的石碑,在这些石碑上,记载有凤岗立村定居的第一批客家族姓的十三位先祖公在当日,应康熙一朝“招耕之诏”而来到凤岗垦殖、创业的故事。我们曾在《宝安百年》一书中,记録有清初极为惨烈的“禁海令”,道致沿海五十里内清廷讼“麾兵析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民。弃赀携累,仓卒奔逃,野处露栖,死亡载道者,以数十万计”。这是清初屈大均亲历亲知的残酷情景,而“复界”,正是在这样一片疮夷满目,蒿莱没顶,“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的背景下发生的,可见客家人来到这里,所面对的是怎样艰巨的局面。

  所以,凤岗的碑文中便有:

  国地明鼎盛之初,世路险波,前民逃散,田庐半就荒矣。

  蒙霜披露,披荆斩棘而筑居。

  这些记载,非常具体地表现出凤岗客家人“创世纪”时的艰辛。

  由“禁海”到招耕,客家人来到了滨海地区——前些年,已有了“滨海客家”的专题研讨,内容包括滨海客家下南洋,走金山,即成为华侨华人的历史变迁,可惜研讨没有能深入下去,其中最大一个缺陷便是散居在沿海的客家居住地,未能找到有如凤岗如此典型的材料,所以,也未能提出“客侨文化”这样比较明确的概念,从而对此加以概括与提升。所以,这次凤岗会议,打出“客侨文化”的名片,意义重大,当是区别于其他文化概念的,从此对将凤岗定位为“客侨文化之乡”,可谓实至名归。

  可以说,客侨文化当是滨海客家研究的继续推进。

  我们也不难看到,凤岗的客侨文化,既具有客家文化的基本特征,也就是儒客文化、伦理文化与移民文化,亦具有华侨文化的要旨,即开埠、垦殖、办学……正是拥有这两种文化,幷且,相互融合,有机构成了今日凤岗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所以,正如以黄伟宗为组长提交的《整合古今资源,开拓客侨文化》的调研报告所提出的:

  不仅凤岗属“客侨文化”区域,东莞市各乡镇也多属这种文化区域。此外,我省梅州、河源等地客家民系,历代迁移海外的侨民也很多,同样分布世界各国,应当同属客侨文化地区。这些地区的文化,与江门、中山、珠海等广府民系的侨乡文化明显不同。这说明我组提出“客侨文化”的名称和概念,将其作为一个文化领域去开拓,是很有实际依据并天地广阔的。鉴于梅州已亮出“世界客都”的品牌,河源正在打造“南越王”赵佗开创的“客家古邑”文化,唯东莞市迄今尚未打出自身文化品牌。我组特建议东莞市领道,是否可以从凤岗做起,将“中国客侨文化之乡”作为全市的品牌。

  乃是不刊之论。

  希望凤岗借此东风,打造好文化名牌,百尽竿头,更进一步,取得更丰硕的业绩。

  凤岗营造客侨特色文化与相关意义

  冯秀珍冯秀珍:广东丰顺客家人,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北京客家海外联谊会学术部主任,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客家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易学与科学委员会理事

  客家是来自古代中原的汉民族聚居闽粤赣而成的民系;“客侨”是客家人飘洋过海而成的族群。客侨文化是指客籍华侨(含客家后裔)的文化,它是汉民族文化在特定条件下的延续和发展,在新时代新环境下它将进一步发扬光大。凤岗打造中国客侨之乡,积极营造客侨文化、大力弘扬客侨文化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凤岗营造客侨文化的充足条件与思路

  凤岗打造客侨之乡具有全国独一无二的条件,以下仅就其条件与思路等作些许阐述。

  1.凤岗客侨比率极高,具备打造中国客侨之乡的先决条件

  凤岗镇是广东东莞著名的客家镇和华侨之乡。客侨,即是侨居海外的客家华侨(含客家后裔华侨)。目前,客家人主要分布于世界85个国家和地区,人口总数1.3亿。其中,中国大陆近约1亿;海外约0.3亿(含港澳台地区,过去多以“三胞”——侨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来说事),比率约占客家总人口的23%。梅州的一些客家县市,海外客家比大陆客家多,如蕉岭、梅县等。东莞凤岗镇,约清朝嘉庆年间就开始有人出海谋生,清朝咸丰年间,作为“契约华工(即“卖猪仔”迁出海外更多,经一二百年的发展,现在凤岗华侨旅居世界各地达36个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等美、欧、亚洲国家和台港澳地区;本土与海外族人比率为1[BFZ]:2,此可说是海外客家比本土客家比率最高的,所以,凤岗具备打造客侨之乡的先决条件。目前,国内还没有客侨之乡的典型,客侨最多的凤岗自是当仁不让,率先进行客侨之乡的营造。

  2.凤岗具有典型客侨民居排屋楼,此是打造中国客侨之乡的硬件

  众所周知,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是海外华人为家人所建,他们引进西方建筑的若干因素用于碉楼的建筑,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广府民居。凤岗排屋楼比开平碉楼更具客家族群特色。排屋楼由炮楼与排屋组合而成,其外观开阔、内在联通(尤其是排屋与炮楼联通),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它是在客家围屋与围楼结合的基础上,客籍华侨依据本族群的民居特色再加上西方的建筑因素而成。凤岗排屋楼多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是海外华侨为族人或家人或自己所建,排屋楼除开居住功能外,其炮楼主要用于防御外敌,一般高3~9层,各层四周都设大小不一的射击窗口。我们知道,围屋、围楼是客家人的典型民居,其中的方楼在两角或四角盖有炮楼,俗称“两点金或四点金”。凤岗排屋楼是炮楼与排屋结合的特色客家民居,这在客家地区是絶无仅有的特色建筑。排屋楼这一炮楼与排屋结合体的独特客侨民居建筑,其建筑特色有类于台湾的101大楼。台湾101大楼周边即有四五层的裙楼在“护卫”,五层以上才是“独树一帜”的巍巍高楼。凤岗排屋楼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处。目前,这种排屋楼是国内其它地方民居所没有的,也是广大客家地区所没有,它是海内外独具客侨特色的民居,有专家学者建议它应为第四种客家特色民居。而且,凤岗的排屋楼保存相当完整。新中国成立前凤岗有160座排屋楼,而今尚存120座,最高者为8层24米。凤岗排屋楼堪称“客侨文化”的独特建筑。具有如此典型的客侨民居,凤岗就具备了中国客侨之乡的基础硬件。此外,特色即是生命力,凤岗还可将此独具特色的客家华侨建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样就能更好地保护这一特色民居建筑。

  3.凤岗有丰富的客家客侨文化资源,奠定了中国客侨之乡的丰富文化内涵

  凤岗是文明古镇也是文化大镇,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宋末元初就有客家人在此立村筑围,迄明清时期,一批又一批先民从豫、闽、赣等地迁来,清朝嘉庆年间起部分客家人出海谋生,创造了以客家文化、客侨文化为主体的地方特色文化。

  凤岗作为一个乡镇建置,其文化内涵要比一般的乡镇要丰富得多。凤岗建有历史博物馆,表明她是极端重视文化的地方,此外,还有独具特色的邓氏博物馆。两馆陈列着许多客家先贤和乡籍华人华侨的历史文物和事迹记载。凤岗文物古迹很多。在黄洞,有建于元末明初的回龙庵,于清朝干隆年间重修,捐资者达170多姓氏,光绪年间再重修,海内外捐资者达683人。回龙庵除开有若干珍贵的古碑文外,自古就是该镇乡邻聚集过节的地方。还有太平天国“三千岁”洪全福的故居、纪念南宋皇姑赵氏的东罗新村等市级文物单位,更有保存完好的120座碉楼。在为数不少的坛庙祠堂、名人故居中,有被嘉庆皇帝誉为“广东第一才子”宋湘(梅州客家人)任教多年的纂香书屋,以及自他而始的“兴贤文社”。更有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每逢年节喜庆举行的客家舞麒麟是客家习俗中独树一帜絶无仅有。有抗英、抗日英烈留下的英雄史迹,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烈士46人。这里,诞生了中国象棋大师杨官璘,他在欧美被称为“象棋艺术的贝多芬”,在民间被誉为象棋“祖师爷”,凤岗在此基础上成就了象棋之乡,并承办全国象棋甲级联赛主场开幕式及比赛盛事。还有文庙、书院、文社、书室等。这些古建筑、古碑文、博物馆,是凤岗客家客侨文化的历史缩影又是当今客家客侨文化的集萃。今天,凤岗以打造文化强镇为契机,文化活动方兴未艾,先后组织二次大型文化艺术节,邀请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大家唱》剧务组到凤岗演出;每年组织多场次文化文体活动和书画展,邀请俄罗斯舞蹈团前来献艺;还举办了每年一届的“凤凰杯”篮球赛。有着如此丰富的客家客侨文化资源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凤岗这一中国客侨之乡已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4.今日凤岗经济腾飞,是营造中国客侨之乡的经济基础

  凤岗的历史是一部凤岗人奋发图强的奋斗史,是一部民众抗击外辱保家卫国的英雄史,是一部海外赤子开拓创业回报家乡的爱国史,更是一部数十万新莞人共创辉煌的创业史。

  凤岗常住人口2万多。改革开放后,凤岗筑巢引凤,一批又一批外地人莅临凤岗。目前凤岗外来人口约40万。他们都是侨居凤岗的“新莞人”。“侨”,今天是指移居海外的人;在古代,客居异乡称为“侨”;“华侨”,是指客居海外的华人。凤岗外来人口有海外的也有内地的,海外来者多为投资办企业的老板,其中,来自台湾者多属客家后裔;内地来者的则多为外来务工的“打工一族”。这些外来的新莞人组成了数量庞大的“新客家”,这些“新客家”为凤岗的经济腾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日凤岗,三资企业、高新科技产业、民营企业林林总总约为2000多家,年GDP达上百个亿。这里有,全国乡镇的首家五星级酒店——金凯悦大酒店,迎来送往海内外宾客与同胞;高科技产业园不甘落后跻身时代前列,雁田“亿元村”是为农村发展的出色典范。新客家与老客家携手并肩,共同为中国客侨之乡的经济腾飞而努力,提供了营造客侨之乡必备的经济基础。

  此外,新客家带来的文化也为凤岗客侨文化增添色彩,它使凤岗客侨文化更为深厚丰富,它将使凤岗打造出以客侨文化为主体的、其它文化为辅助的凤岗特色文化,营造出凤岗客侨文化之乡的丰富内涵。 

  5.凤岗打造中国客侨之乡,为进一步开拓旅游事业提供瞭亮点

  旅游业是我国的经济产业之一。在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温家宝在会上指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大力倡道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緑色旅游……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1〕凤岗是广东省卫生镇,美好的自然人文资源为凤岗打造客侨之乡、开拓旅游事业奠定了基础,更是积极响应中央指示精神的举措。目前,凤岗正着手打造客家文化、侨乡文化、象棋文化、广场文化四大特色文化品牌。笔者认为,还可拓宽思路加大旅游力度。例如,可在回龙庵的基础上打造回龙节,在杨官璘象棋大师的光环下营造“杨官璘杯象棋邀请赛”,在宋湘“兴贤文社”的遗风基础上举行客家客侨诗歌会,使凤岗全年均有旅游的热点,让凤岗集客家客侨文化旅游、广府文化旅游、緑色旅游、红色旅游、华侨旅游等于一身。凤岗开展緑色旅游有先天之足。凤岗镇位于东莞市东南,与深圳市、惠州市接壤,贯串三市的观澜河——石马河流经境内10公里,全镇属丘陵地带,是有山有水的好地方,正在规划建设12.5平方公里的生态文化圈,为緑色旅游奠定基础;红色旅游可以东江纵队史迹为龙头,客家文化旅游可以麒麟舞为特色招牌,华侨旅游可以排屋楼为主调,再挖掘部分广府文化资源,可使海内外来宾进入凤岗一地就能享受庞大丰盛的文化旅游大餐,这不能不说是一件美轮美奂的盛事。

  6.凤岗打造中国客侨之乡具有榜样效应,最终形成东莞客家“客侨文化”品牌

  由于闽粤客家有通海的地理便利,不少客家人为避乱谋生而飘洋过海。据文献记载,早在南宋末,就有卓氏族人响应文天祥的号召勤王(护卫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昺),失败后若干族人流向海外,此是客家人出国为侨的最早记载。在客家第五六迁徙中向海外扩散颇多,尤其是清朝时期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后,其成员为躲避清政府的追杀逃亡海外。从而,海外华侨中,客家华侨所占比例就极为重大,甚至可以说是华侨的主体。客侨文化作为一个文化领域,与广府民系的侨乡文化很不相同,因此,开拓客侨文化领域颇具创意和新意。不啻如此,由于东莞还有很多乡镇也属这种文化领域,在凤岗的榜样引领下,其它乡镇同样致力客侨文化的开发,从而最终形成客侨文化圈。有专家建议,在客侨文化圈的基础上形成东莞客家品牌。广东客家中,梅州已亮出“世界客都”品牌,河源正在打造“客家古邑”,“客侨文化”也可作为一种品牌,成为东莞客家的招牌,这不失为一种中肯而切实的建议。因此,凤岗打造中国客侨文化之乡,通过其榜样效应,最终形成东莞“客侨文化”的品牌,使东莞客家跻身于客家特色文化的行列。在东莞,除凤岗外,其它乡镇也有五星级酒店;而凤岗,还打算再建数家五星级酒店,为争取将来承办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而作积极准备。

  二、凤岗营造客侨特色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凤岗营造客侨特色文化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其意义也就是弘扬客侨文化的重大意义,因为,凤岗客侨文化是客侨文化的有机组成、典型范例。下面仅就弘扬客侨文化的重大意义来作阐述。 

  1.客侨文化是中华特色文化,弘扬客侨文化可为世界文化作贡献

  在客家的第五、六次迁徙中,客家人开始向海外迁徙,目前海外80多个国家与地区都有客家人;全世界客家人约1.3亿,海外约占四分之一。从而有这样的形容: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客家人,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客家人。海外的客家多为闽粤客家迁徙而去,尤其是广东客家。在华侨之乡的梅州,很多县市的海外族人多于本土。而凤岗,本土与海外的族人的比率约为1[BFZ]:2,这在客家地区可说是比率最高的,从而就形成了典型的客侨文化。客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特色文化,特色文化是最具生命力的文化。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说:“文化的岐异与多端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人类资源。一旦失去了文化的差异,出现了一个一致的世界文化……就可能剥夺了人类一切智慧和理想的源泉……如果去除了人类的多样性,可能到最后会付出持续的意想不到的代价。”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文明史的文明古国,这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华文化享誉世界,傲立世界文化潮头为世人所称道,就是因为他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特色文明文化。很多老外都羡慕中华传统文化,有的甚至变卖家产来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里的特色文化,客侨文化则是客家文化里的特色文化,从而,客侨文化也是中国的一种特色文化,所以,客侨文化的研究传播就不仅仅是客家的事,而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大事。研究与传播客侨文化可以为世界文化作贡献,并由此提升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从而,凤岗打造客侨文化之乡的做法是弘扬中华特色文化,为世界文化添加异彩,具有不可忽略的战略意义。

  2.弘扬客侨文化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是汉文化,客家人作为中原汉族移民扺达闽粤赣,在彼形成了聚居地,由于地处偏远闭塞的山区,从而就能在历史的变迁中较好地保留丰厚的古代汉文化。部分客家迁徙到海外,从而又形成客侨文化。客侨文化的主体还是中华汉文化之客家民系文化。因为,迁徙到海外的客家人,由于漂泊在外,很想留住自己的根,于是他们对自己的原本文化极力维护。他们教后代讲客家话,把孩子送回原乡接受华文教育熏陶客家传统,恪守客家传统并要求后代传承。例如,海外的客籍华人家庭在春节时多与中国本土一样,儿女要不远千万里赶回父母家中合家欢度春节;对于一些习俗他们都设法保留,如台湾客家就保留了相当的客家习俗,而有的在大陆已经失传。因为,在大陆,由于体制不同,又发生了一些较为特殊的历史事件(如文化大革命),加上居住本土的客家没有刻意去保留,从而道致有些习俗在大陆已经失传,而在海外却保留得相当好。所以,研究客侨文化可以检视那些失传的客家文化,让它们回归客家文化的宝库,使客家文化宝库更为丰厚,也就是使中华文化宝库更为丰厚,从而也就更好地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 

  3.客侨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将有利于提升客家华侨在海外的地位

  客家人扬帆海外之时完全是手无寸铁的和平移民,与西方那些有政府做后盾的武装殖民大不相同。他们既不想也不可能去损害居留国人民的利益,而是披荆斩棘地和当地人民一道艰苦劳动开发各种资源,为居留国的建设作出重大贡献。他们与其他海外华人一样在异国他乡艰辛创业、勤劳度日,但他们在海外的地位有时会受到当地族群的排挤与歧视,尤其,当外国人不了解你的时候。例如,美国不太理解中国的文化,从而道致偏见认为他们的文化是世界上的老大。然而,当他们真正瞭解了中华文化后,他们就会赞叹这文化的深厚与丰韵。而客家文化则是这丰厚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在中原动荡道致失却了一些原来的中华文化时,由于客家人聚居山区远离时时变幻的城市,从而他们就能较好地传承古代汉文化。例如,众所周知的“客家话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就是例证。客侨文化是移居海外的客家人着意保留的古代汉文化。当我们开展客侨文化的研究传播,让世人知道客侨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瑰宝,这样,对拥有如此丰富古文化的客家华侨就不敢轻视而要另眼相待了。所以,客侨文化的研究与扩散及传播,将有利于提升客家华侨在海外的地位。

  4.研究传播客侨文化可以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在全世界的凝聚力

  我们知道,海外华人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客家则是海外华人的重要组成,客家人遍布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与地区。年复一年,那些在海外生长的客家后裔华侨会渐渐淡漠了那本原的中国意识,我国台湾省老一辈客家人甚至担心客家人的最后消失。研究与传播客侨文化,让海外客家在客侨文化中凝聚团结,使客家后裔知道自己的本源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寻根问祖的意识,进而为宗族为族群而谋福利,再扩展到为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作贡献,这就可以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在全世界的凝聚力,这是客侨文化研究与传播的又一积极意义。

  5.客侨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将使中华民族更加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海外客家游子中杰出者比比皆是,如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开埠者叶亚莱、泰国合艾市的开埠者谢枢泗、新加坡父子总理李光耀、李显龙、加拿大总督伍冰枝、泰国原总理他信,万金油大王胡文虎、烟台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金利来集团创始人曾宪梓、著名实业家田家炳、著名数学家丘成桐等等,他们可歌可泣奋斗与成就是我们中华民族骄傲的资本。弘扬客侨文化就要对这些客侨精英进行研究,将他们的杰出事迹广为传播,这不仅使海外华人、尤其是客家人的地位得到提升,同时,由于他们又是华人的杰出代表,他们给中华民族增添了绚丽光彩,这样就使中华民族更加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客侨是当今中国大陆经济腾飞的助力器,弘扬客侨文化可使侨胞为祖国的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客家人秉承了中华民族中的优秀传统精神,他们勇于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爱国爱乡;移居海外的世界各地客家人,无论所居何地所操何业,均是艰苦创业勇于开拓有所成功,尤其是那些海外客家精英。成功后他们不忘家国,为祖国、家乡的建设慷慨解囊,诸如胡文虎、张弼士、田家炳、曾宪梓等等,都是客家人中报效祖国的典范。今天,在全球化的新时代,世界正在进行全球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人类的进步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中华的腾飞离不开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而海内外的华夏子孙也积极踊跃地为祖国的跃进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客家华侨堪称是这方面的典范。过去,他们为祖国的经济添砖加瓦,今天,他们仍积极为祖国、家乡的经济建设而竭尽自己的经济能力。所以,研究宣传客侨对家国建设的典型事迹,表彰他们的过人功绩,能促使更多的海外华人为祖国的经济腾飞做贡献。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全国文代会上说:中华民族的强大必将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客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我们应责无旁贷地负担起弘扬客侨文化的历史重任。让我们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客侨文化研究潮流,为繁荣客家研究、加强海内外客家的交流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注释:

  〔1〕新华社北京11月25日电,参见“人民网”。

  (谭元亨: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教授、博道)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