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浅谈东莞凤岗文化源流、类型和风格

  位处东莞市东南隅的凤岗镇,夹在东部惠阳、西部、南部宝安区之间,行政上分属两个地级和副省级市,文化上虽以客家文化为主流,但因邻近广州和香港广府文化区,且凤岗恰如楔子,突入两个政治和文化区,备受它们影响,故从地缘文化而言,已深得两种文化养分和滋润。而自鸦片战争以后,与香港近在咫尺的凤岗,大批人或定居香港或假香港出洋谋生。这些华侨作为文化载体,通过不同方式,将西方文化带回故乡,与当地文化不断产生碰撞、交流和整合,最终形成以客家文化和侨乡文化为主要成份的客侨文化。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在珠三角地域文化格局中占有特殊地位,很值得深入探讨。由此得到相关结论,不但对丰富珠三角地域文化体系有重要贡献,而且对当地社会文化建设也提供了决策上的重要参考,同为日新月异经济增长,给予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凤岗文化源流

  凤岗文化是个多元文化复合体,由来自不同地域文化整合而成,具有多个文化源流。

  1.土著南越文化

  凤岗作为东莞一部分,最早居民应为土著南越人。南越人有自己固有文化体系,后来演变为广府人一部分,其文化也作为底层文化积淀下来,成为广府文化一个来源。这包括在多个方面,如部分人讲粤语(白语、广州话),嗜食水产,包括鱼、贝类,以及蛇、虫、鼠等,善于用舟,种植水稻,尚鬼敬神,流行二次葬,以及古越语(类今壮语)地名,常用沥、洞、埔和鸟图腾崇拜“鹤”为地名起首等,如凤岗有“塘沥”、“黄洞”、“油甘埔”、“鹤凫渚”等,皆为古越语地名遗存。

  2.中原汉文化

  秦汉以来,中原人分多次南迁,遍及广东各地,凤岗也是他们分布地区之一。据任焕林主编《凤岗历史博物馆》提供材料,该镇雁田村邓氏先祖,唐元和元年(806)从河南南阳迁江南吉水,后经南雄珠玑巷扺东莞。据统计,现全镇共有206个姓,比据所记经南雄珠玑巷入岭156个姓还要多,显示该镇居居民来源甚为广泛,其中相当一部分来于中原,这是毫无疑问的。这些移民,带来中原汉文化,在当地移植发展。凤岗后来学校不少,如清道光年间凤岗人在省城广州办“庆菇书室”,专供赴省城应试学子攻书、食宿使用。清代,凤岗有进士1人、文武举人各1人、文武秀才25人,民国初期办私塾、书屋57间。清嘉庆年间,“广东第一才子”宋湘成名前曾在凤岗开馆授徒多年,兴一代诗风,并将其讲学之所名为“纂香书室”。自后,凤岗文化大兴,文人雅士接踵而起,其酬唱之所曰“兴贤文社”。其遗风余烈,影响至今,这都是中原汉文化在当地留下的斑斑史迹。

  3.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结合的产物,其源头虽在中原,但进入岭南山区以后,已产生变异,形成为一个独立地域文化类型,宋元以后主要分布在粤东北兴梅地区、东江地区和北江地区。明清时期,随着人口、资源和环境矛盾加剧,部分客家向外迁徙,凤岗客家人也大扺在这时入居,幷发展为当地居民主体。客家文化也逐渐成为凤岗文化主流。如当地广泛使用客家话,建造客家围屋(如天堂围旧围),围内民居按客家屋式布局和摆设,客家妇女穿戴特有服饰,在社会分工中承担大田作业和繁重家务劳动,以及当地一系列客家风俗等,都显示客家文化在凤岗占有最重要文化空间,也是最触目一道文化风景线。

  4.华侨文化

  凤岗水陆交通方便,早在清嘉庆年间就有不少人陆续出洋谋生。鸦片战争后,凤岗凭藉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更多人作为“契约华工”(俗称“卖猪仔”)迁移海外,遍布世界36个国家和地区,至今约达3.2万人,为当地常住人口的2倍,在港澳的人口也不在少数,凤岗由此成为东莞一个著名侨乡。华侨通过各种渠道,把海外文化在家乡传播,是为华侨文化(一说为侨乡文化)。华侨在当地捐资办学,建碉楼和各种公益慈善事业,留下一座又一座丰碑。如据近年发现《黄洞回龙庵石碑》,为光绪年间重修,上记海内外捐资者达683人。另当地还建有“义建崇烈堂碑”、“遗爱堂春祀碑”、“遗爱堂崇祀碑”等,上有凤岗华侨华人捐款者姓名,连同当地捐资者多达7000多人,遍布亚洲、美洲各国,堪为凤岗华侨文化一个缩影。近年,华侨回凤岗兴办各种实业、传递信息,引进外资、人才的事例更多。这使当地华侨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彩,也占越来越重要地位。

  5.广府文化

  广府文化是岭南文化最主要一个部分,以珠三角和西江地区为主要分布区。东莞全境都可归入广府文化区范围。凤岗虽其文化个性以客家文化为主流,但也不能脱离广府文化分布总体格局,因凤岗客家文化应是广府文化区中一个文化板块。在广府文化不断浸染下,其文化内涵也发生改变,广府文化许多要素被吸纳、融合进来,同样成为凤岗文化一个组成部分。如当地既讲客家话,也通用广州话,饮食中既突出客家菜风味,也不乏广府菜招牌。上述土著南越文化的许多特质和风格,后来都融合到广府文化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府文化仍是凤岗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组成要素。

  6.香港文化

  从一般意义上说,香港是广府文化覆盖地区,但在特殊历史背景下,香港文化又有自己个性,如海洋文化特别发达,融入很多西方文化成份,法治完善,香港人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生活方式等与内地有明显不同等,故香港文化作为广府文化一个子系统存在是不争事实。凤岗不但有不少人在港定居,通过各种往来带入香港文化,而且近年在凤岗买屋留居的香港人也日渐增多,他们几乎自成社区,实际上成为香港文化在凤岗的文化小板块或文化岛,以香港文化固有文化特质、形象和风格,卓然屹立在凤岗文化版图上,为凤岗文化增添异彩。

  7.新客家文化

  这是有别于传统客家文化一个新概念,指改革开放以来进入广东外省打工一族,他们成为广东新居民,被称为“新客家”。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作为文化载体,带来不同地域文化,但难以形成共同文化,故文化个性差异很大,使当地文化内涵和景观更加丰富多彩。据统计,在凤岗这个新客家群体约有40万人,是当地常住人口的20倍。为有这个“新客家”文化的参与,凤岗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和绚丽。

  二、凤岗文化新类型——客侨文化形成

  不同地域文化共处同一空间,必然会发生文化碰撞,交流和整合,结果一方面使各个文化产生不同程度蜕变,另一方面又有可能产生新的文化类型。这是地域文化演变过程中常有文化现象,如上述中原文化,以及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海外文化等与岭南土著文化交流融合,形成岭南文化,更具体一点应为广府文化。在凤岗,以上七种文化经过历史与现实的交流、积淀、融合,最终形成以客家文化和华侨文化有机结合为特征的地域文化类型——客侨文化。这是基于以下依据。

  (一)从人口作为文化载体言之,客家人占凤岗人口多数,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客家文化风貌。凤岗有数量众多华侨华人,他们主要是客家人的后裔,由此形成凤岗华侨文化,实际是客家文化的一种变异,即在客家文化基础上,吸纳更多海外文化基因,两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也是由族缘关系而结出的新文化之果。

  (二)从文化空间占用言之,客家文化在凤岗到处触目可见,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都占有自己的空间。如客家民居、客家器艺、客家人宗族议事赖以开展的中厅,以及风俗活动不同场所等,举凡进入人们文化视觉内的各种有形或无形事象,都离不开空间存在的方式,亦即文化空间占用。而华侨文化也一样如此,如凤岗众多碉楼,广见于全镇各个村寨,占有村寨最有利于防卫地形,布局在最佳位置上,显见这是民居建筑与防卫建筑相互依存、结合的空间形式,以利于有效地发挥各自功能,从而达到两种文化无缝对接的空间统一。

  (三)从建筑文化景观而言,凤岗特有的“排屋楼”,堪为客家文化与华侨文化的珠联璧合,有力地支持了凤岗客侨文化的定位。按当地民居为梳式布局。全村建筑大致排列成行,整然有序,呈浓重客家建筑色彩。而屹立于排屋四周的碉楼,与开平碉楼功能相似,无论造型、立面都有海外建筑文化风格,被视为华侨文化在建筑上的反映。另外,排屋与碉楼内在连通,因而有“排屋楼”之称,被认为是“客侨文化”的典型建筑,为广东所独有,也折射了凤岗建筑文化景观多彩多姿。

  (四)从当代当地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言之,当地客家人与外来“新客家”,都能在凤岗和而不同、友好相处,共生共存共荣,絶少因文化背景、观念差异而发生群体性事件。如当地客家人按照自己传统过岁时节日,举行各种风俗活动,而“新客家”又有自己文化生活方式和节日,过得很开心怡悦。新老客家和睦相处,既各显异彩,又相互结合和交融,正渐渐形成一种新型客侨文化,较之原有客侨文化,有了更多时代色彩和新的内涵,表明凤岗客侨文化也是一个时代范畴,随时代变迁而不断进步。

  这样一来,无论从凤岗文化历史进程还是文化景观的纵横结合上,凤岗文化都有许多独到创新之处,命名为“客侨文化”是有充分科学依据,因而在广东地域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也是无可置疑的。

  三、凤岗客侨文化的风格

  从上述凤岗文化流源及其客侨文化类型出发,加上与周边地域文化相比较,可以将凤岗客侨文化风格归纳如次。

  第一,鲜明文化多元性。以上关于凤岗文化所列举7种来源,都各有自己个性,彼此之间共存于同一文化空间,构成一种新文化类型,即客侨文化。这一崭新文化概念,即由多种文化融合而成,并在这个文化概念覆盖之下找到自己位置,按照自己方式存在和发展。这是文化多元性最重要一个内涵和表现形式。

  第二,宽广文化包容性。凤岗地域虽然不大,但多种文化能和而不同地共存于一地,渊源于其文化的包容性风格。例如客家文化和广府文化,因文化特质的差异,过去时有族群矛盾,甚至械斗发生,清咸丰年间广东南路土客械斗,长达十多年,死伤数十万人,不亚于一场内战。即使现在,类似的族群摩擦也仍然存在,说明文化差异已成为社会矛盾一个根源。但作为凤岗两个主要族群的客家系和广府系,依然保持良好关系,各安生业,平等友好相处,未闻有不愉快事情发生。特别在近年,大量外来工聚集在东莞,凤岗也是其中一个中心。这些新客家和当地居民,“新客家”与“新客家”之间,和谐共处,是他们相互关系的主流,未闻发生重大群体性冲突。这其中一个深层根源,在于凤岗有良好社会风尚、深厚文化积淀,营造了崇尚人伦教化、以和为贵人文环境,故能在文化上相互包容,互不伤害,平行不悖地存在和发展,彰显凤岗文化宽广包容性风格。

  第三,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新性。一种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按照时代发展要求,不停顿地革新、充实、完善自己,使之立于不败之地,这就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文化创新。凤岗以地缘关系,历史上深受香港文化影响,从中吸收许多先进文化成分,滋润自己。大量华侨在海外,带进异国文化,经过筛选,融为当地文化一重要组分;特别近年,凝聚了现代科技文化成果的许多高新技术产业在凤岗扎根生长,一个拥有先进思想文化的人才群体也在这里安家落户。这些文化要素经过整合,促进了文化的创新。过去留下的“排屋楼”是一种建筑文化创新,现在将客家文化与华侨文化融合成“客侨文化”也是一种文化创新;凤岗出了个象棋大师杨官璘,当地人不但引以为荣,而且以此为文化资源,多次举办“杨官璘”杯,全国象棋邀请赛,刮象棋旋风,蜚声海内外,造就了凤岗特有的文化氛围。这也是一种文化创新。石马河流经凤岗,自然生态优越,当地镇政府以敏鋭目光和长远视野,规划建设“一河两岸”緑化风景走廊,并以其为核心,建设生态文化园,满足运动、娱乐、生态农业休闲、自然生态保护、爱情主题景区等多功能观光休闲文化区,但不作其他产业发展用地,这在土地资源利用布局上也是一种文化创新。

  第四,不断适应环境的灵活性。客家人原居山区,后转徙各地。凤岗客家人则从原居地迁到沿海,他们很快适应新环境,改变原有生产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凤岗所在地区,商品经济发达,与香港联系紧密。鸦片战争后,不少人远涉重洋,到海外谋生,凤岗村村筑起碉楼,以策安全。这些建筑,今已成为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经济崛起,商品经济大潮席卷东莞大地。凤岗人抓住机遇利用临港优势,迅速洗脚上田,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建立以来料加工为主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快告别贫困,走上富裕之路。近年,随着新技术革命到来,凤岗人跟上时代潮流,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各种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保护生态环境,千方百计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凤岗社会经济面貌,现在正向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新凤岗道路迈进。这些历史的和现实的变化,除了改革开放大背景,当地人长期形成灵活性、变通性文化风格无疑起了重大作用。反观省内一些客家地区,至今仍属扶贫对象,社会经济变化甚为缓慢,其中一个原因是当地人固守传统文化观念,思想僵化,坐等政府救济,不思变革所致。

  第五,高度爱国爱家思想。一种地域文化精神,不仅产生、植根、服务于当地,而且要超越狭隘地域观念,为地域更广、群体更大人类提供文化精神支柱,这种地域文化有可能变为更高尚的人类文化财富,自己的文化品格也由此得到提升。凤岗文化即享有这种盛誉。1898年,凤岗、雁田人民为反对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开展英勇抗英斗争,后被朝廷授予“义乡”荣誉称号。抗日战争时期,凤岗人民和东江纵队一起,抗击日寇,保卫家乡,用鲜血和生命捍卫民族尊严,其英勇抗敌事迹载入抗日史册。从文化层面而言,这些斗争本身即为凤岗人民长期受爱国主义思想熏陶而形成一种地域人文精神,在特定条件下即可能化为更大物质和精神力量,做出抗英抗日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壮举。归根结底,这是凤岗人文精神升华所产生的巨大力量。

  四、小结

  作为广东地域文化一个单元,东莞凤岗虽然版图狭小,但历史形成的地域文化却丰富多彩,在不同文化交流融合中产生的客侨文化是它的主流,也是一种新的文化类型,非常值得重视和进一步研究。在客侨文化基础上,凤岗文化具有多元、包容、创新、灵活的文化风格和爱国爱家思想情怀。它们一起构成凤岗人文精神,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力地支持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今天,更应作为一笔宝贵精神财富,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凤岗服务。

  注释:[HT5"SS]

  〔1〕任焕林主编:《凤岗历史博物馆》,南方出版社,2008年。

  〔2〕东莞市凤岗镇委宣传办编:《凤岗碉楼》,2008年印。

  〔3〕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2009年12月10日

  (司徒尚纪:广东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道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